• 沒有找到結果。

課後照顧之相關理論與趨勢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課後照顧之相關理論與趨勢

一、課後照顧的相關理論

年齡愈小的學童可塑性愈高,同時也最需要長期養育和照顧,透過教育適應 社會並在其文化薰陶下健全發展,學校教育如同小型社會,協助各個家庭因結構 變化而接受學校正規教育,更因家長的工作時間無法照顧或督導學童下課後的這 段陪伴時間,而需要課後有專人照顧和督導學童的課業和生活。各教育學專家認

為實施課後照顧活動應考慮學齡兒童在身心靈各方面健全發展,例如:學齡兒童

(contrete operational stage)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能做抽象的邏輯思維,能有系統地檢驗假設,關 心假設、未來的和意識形態的問題。

資料來源:張春興(1996b)。《教育心理學》。頁 114。

配合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教育改革理念與方法「做中學」,認為學童 可以從實做經驗中去累積、建構自己的知識寶庫。透過遊戲的課程設計安排符 合學童的天性,並提升對學童的學習興趣。課後照顧班課程安排中來自不同班 級、年齡的混齡教學,透過戶外活動、遊戲與教學融合時,可使學童有趣學習 且較無壓力,課程設計必須配合其認知發展和肢體成熟度、人格發展、情緒、

社會互動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以皮亞傑提出因認知發展的個別差異,需要個 別性教學,盡量個別性互動並引導學童說出自己的看法,使教師知道此學童解 答的思維過程,在個別與團體的潛移默化中啟發學生智慧,並補救學生學習上 不足處。

(二)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Maslow, 1908-1970)的需求層次理論強調人類有不同階段的需求,

這些是引發人學習動機的不同層次,從底層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 被愛的需求,以及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七層次。

各需求在底層需求被滿足時,進而往上一層或追求高層次的需求。這些基本需 求或成長需求都需要仰賴他人或是環境影響(莊耀嘉編譯,1993)。

課後照顧服務應了解學童的不同背景變項,是來自家庭背景不同、年齡與 班級不同、認知情意等能力不同,透過課後照顧提供的教學環境、軟硬體設備、

教師的教學模式和個人特質協助學童成功地向高峰經驗邁進,達成師生的自我 實現和成功的喜悅感。馬斯洛認為所有人都應先滿足基本需求,課後照顧可以 提供一個良善的學習環境,依學童興趣滿足基本需求,每位學童都需求都應被 尊重(呂慧珍,2004)。

(三)心理社會期發展理論

艾瑞克森(Erikson, 1902-1994)的心理社會期發展理論將人格發展分為八 個時期,認為兒童發展過程中在不同年齡階段會產生不同性質的心理危機,強 調個人需求與社會期待取得協調才能健全的發展。國小學童在求學過程中正處 在第四個關鍵期。學童在學習過程中若成功經驗多於失敗經驗,將養成勤奮進 取的性格、勇於面對困難;反之則會自貶自卑而力不從心的心理危機。艾瑞克

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人格八大關鍵期(Eight Life Crises)如下 表2-2:

表2-2 艾瑞克森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八個時期 年 齡 心 理 社 會 危 機

0-1 歲 信任與不信任(trust vs.mistrust)

1-3 歲 活潑主動與羞愧懷疑(autonomy vs. shame&doubt)

3-6 歲 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initiative vs. guilt)

6-12 歲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

12-20 歲 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20-40 歲 親密團結與孤獨疏離(intimacy vs.isolation)

40-65 歲 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generativity vs.stagnation)

65 歲以上 完美無缺與悲觀絕望(egointegrity vs.despair)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課後照顧學童正處於第四階段心理社會發展時期,此時期危機在於勤奮進 取與自貶自卑兩極的衝突之間,若在求學過程中成功經驗多於失敗經驗,可養 成正向積極性格,勇敢面對困難。反之,將會有自卑或內化的危險,當面對困 難時常會感到力不從心(張春興,1996a)。課後照顧服務了解不同性格兒童的 心理社會發展,以及不同家庭背景對學業。面對課業壓力或社會互動的人際挫 折時,學童心理受創時,教師必須適時協助各種孩童調適課業或人際壓力而找 的合適他的各項生活技能,透過課業或是心理輔導讓學習挫折的學生可調適自 我並有機會得到學業與人際互動的成就感,才不至於產生自卑感。

(四)社會學習理論

班都拉(Albert Bandura, 1925-)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道德有三個要項:賞 罰控制、抗拒誘惑、模仿學習(張春興、林清山,1989)。認為決定人的學習行 為,除了個體的背景因素之外,他認為觀察學習與模仿是幫助學習者對環境中 人、事、物的認識與看法,以旁觀者的身份中模仿學習,因此,家庭中的家長 與學校中的教師或同儕之間的影響,皆為兒童學習模仿的對象(曾榮祥、吳貞 宜,2004)。

課後照顧班的混齡編班學習時,學童在國小這個階段是最喜愛模仿較有影

響力的人,例如:家庭中成員、學校教師、同儕之間、電視媒體、歌手藝人…

等等。混齡模仿,融合多元文化教育環境、不同族群的融合,領導著孩童崇拜 與模仿是重要的社會學習影響關鍵,所以,課後照顧相關人員與課後照顧班學 生是學生下課後的重要影響人物其中之一,因此,被模仿者或是被觀察者的魅 力是重要的社會學習對象。

(五)社會文化發展理論

蘇俄心理學家維高斯基(Vogotsky, 1896-1934)特別強調社會文化是影響 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因素,他認為人類是透過歷史而發展,自出生就是生活在 屬於人的社會裡,由外化逐漸內化,由外鑠轉為內發,由自然人逐漸為社會人。

兒童能力是通過參與成人個別的工作或活動發展的,因而社會文化發展理論將 兒童發展觀點假設社會互動和孩子參與真實的文化活動,均是發展的必要條 件。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倡「近側發展區理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理念,兒童本身的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經由別人給予 協助後所可能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差段就是可能發展區,此為教學最 佳效果的發展區。介於其中的助力又為「鷹架作用」(Scaffolding)這種協助就 好像有支架輔助可幫助跨越障礙或困難,又如同建築物經由興建、可達到美化 或補強的作用 (盧珍瑩,2006)。

課後照顧服務運用鷹架理論帶領學生創造成功經驗和學習自信,並在已知 事物上學習新知,激發新的認知思維、啟發學生的潛能,透過別於傳統教學的 輔導,可適時協助學生達到水平。運用「鷹架作用」(Scaffolding)的課後輔導 與教學主要目的是讓教師有效掌握學生的可能發展區,透過一暫時性的支持架 構協助並促使學生學習成就提升(施麗卿,2007)。

二、課後照顧班發展與未來趨勢

依據美國兒童福利聯盟(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的定義,照顧服 務乃是指當學齡兒童的父母親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在家裡照顧兒童,或者 是一些特殊原因,如家庭貧困、兒童心智障礙,使得兒童每天必須有一段時間,

由「團體或家庭」的方式照顧,給予適當的安置,以幫助父母提供兒童適當的

保護照顧,並培養兒童生理、情緒、智能和社會發展各方面潛能(李新民,2001)。 而依據〈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第三條內容,兒童課後 照顧服務乃指招收國民小學階段兒童,於學校上課以外時間,提供生活照顧及 學校作業輔導為主之多元服務,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支持婦女婚育及使父母 安心就業(教育部,2013)。

事實上,課後照顧(after-school child care)又稱為學齡兒童托育(school-age child care),是托育方式的一種,在對象上是以學齡兒童為照顧對象(劉明芳,

2006)。根據劉鎮寧(2007)指出課後托育(after-school programs)是托育服務 (day care service)的一種類型。所謂托育服務,依《社會工作百科全書》所提出的定 義:「學童的托育是為補充父母的照顧與教養,在家之外提供一段時間的組織化 照顧、督導及發展機會,其組織與服務型態是多樣化的(Lansburgh,1979)。」

其對象主要是由父母授權,以完成父母不能親自照顧時的任務。提供托育服務 的單位可包括︰兒童發展中心、育兒學園、托兒所、幼稚園、家庭式托兒、課 前課後輔導、假期托育,以及全日托育中心…等等(劉鎮寧,2007)。

課後照顧服務不是國民小學放學後的延續教育,也不是國民小學教育的縮 影或複製品。他所提供的是一種獨特、必要、明確的社會福利措施,兼具有教 育和保育的重視,為確保受教育的品質,必須持續充實在經營管理上的工作內 涵,並提升其價值性。從父母的角度來看課後照顧的功能有:1.彌補的功能;2.

穩定的功能;3.諮商的功能。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有: 1.發展的功能;2.預防的功 能;3.補助的功能;4.網絡的功能(劉鎮寧,2007)。

而「課後」一詞乃指非上課時間到一般托育中心、安親班、國小課後照顧 班、才藝班的非課業相關活動時段的一種課後照顧服務。廣義而言,包括所有 兒童不在國民小學上課的時間,進一步細分包括每天放學後的時間、週休二日 不上課的時間、放假時間(李新民,2001)。易言之,課後照顧乃指學齡兒童的 父母因上班工作或其它原因,在兒童放學和回家吃晚餐之前,這一段時刻中,

兒童需要特別的照顧。六到十二歲的國小兒童在放學後,以及寒暑假期間所提 供的各種日間托育或學習方案。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協助父母親對兒童照顧 和教導的實踐與完善,促進兒童在生理、心理、智能、社會等層面獲得良好的 發展,並避免兒童在課後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或其他不良因素的影響(王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