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識字歷程及相關研究

第二節、識字歷程及相關研究

一、識字之歷程

識字又稱為解字(word decoding)或字的指認(word identification),其中

又包含字形辨認(letter recognition)、字音辨識(phonetic activation)及字義搜尋(sematic encoding)(Perffetti, 1984)。一般學生學習識字後,看到字形即能讀出正確之讀音,

並能理解該字所代表之意義 (陳弘昌,1990) 。因此識字所代表之意義為學生經學習後,

能正確念出字音、理解字義、聽寫出字形。

從認知心理學之角度看,文字之學習需經下列三個歷程(張春興,1998):

12

圖2-1 識字歷程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

東華。

(一)編碼(encoding):學習文字時,將字的形狀、聲音、意義分別編成形碼、

聲碼及意碼,以利於心理上認知的運作處理。

(二)貯存(storage):將訊息編碼後,保留在記憶中,需要時檢索之用。

(三)檢索(retrieval):將記憶中所貯存的訊息解碼後取出應用。

形成短期記憶之前,需經過形態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即與舊經驗做連 結,因此辨識文字是舊經驗為基礎,對刺激做初步分析,才進行編碼的程序,再進入短 期記憶,經過不斷的練習後,便會貯存到長期記憶中;因此舊經驗的提取與學習策略便 非常重要。智能障礙學生因其學習特質在記憶處理方面有障礙,因此其在識字方面便造 成明顯困難(張春興,1998)。

二、識字之教學法

林寶貴、黃玉枝與張正芬(1992)調查發現國內啟智學校、啟智班智能障礙學生伴 隨語言障礙的出現率達90.7%,口語表達異常出現率達70.4%。林寶貴和李旭原(1993)

調查發現三到八歲的智能障礙兒童在語言發展、語言理解、口語表達能力比一般同年齡 兒童的能力表現均顯著低下。由上可知,智能障礙學生伴隨語言障礙的機率頗高,由於 生理或心理因素,導致智能障礙學生缺乏良好的口語表達、肢體語言,以及理解他人話 語並做出反應,難以與他人溝通互動,並為自己做決定、選擇,表達意見、需求。(引 自林宏熾,1998)。王瓊珠(2005)分析國內近年的識字教學研究大致歸納出五個取向,

包括(1)由中文字特性出發(2)由閱讀中識字(3)融入電腦輔助教學(4)強化記憶 策略(5)按識字量分級教學。第一類之研究量最多,都以中文字字形之特色設計教學 法,由於字形的辨識是一般學童或識字困難者培養閱讀能力的起點,因此大多數的識字 教學設計皆從字形結構的角度切入,藉由一些策略來降低識字時的記憶認知負荷。以下

編碼 貯存 檢索

13

便將各識字教學法分述如下。

(一)基本字帶字教學法

在字型相似的一組字中,此組字中都含有能獨立成字的部件稱為基本字,再將基本 字加上不同的部首及偏旁,便能產生一組字。將基本字加上偏旁及部首的方法,讓學生 利用熟字來記憶其它生字,在教學時讓學生可以同時理解中文字的形義關係、形音關係 與義音關係,而建立形音義的統一連結,此種方法可以增加識字困難者識字之效率,但 也可能導致字型混淆(戴汝潛、郝嘉杰,1997)。廖芳瑜(2002)曾針對三位國中智能障礙 學生採基本字帶字教學法發現基本字帶字教學法優於一般教學法,且在立即成效評量、

短期保留評量與長期保留評量上皆達預期的學習標準。

(二)一般中文字彙識字教學

中國文字學的「六書」為因應中文造字及學習中文字的需要而總結,而所謂「一般 中文字彙識字教學」為使每一中文字有其構形依據及標準之六書造字原理,讓學生了解 文字的結構及演變,這種識字法是由湖南省岳陽市教科所賈國均於1991年首先發起的。

根據中文字的特徵,可分為「漢字組字規則知識」、「部首、偏旁的語義知識」、「部首、

偏旁的讀音知識」(鄭昭明,1981),教導學生此三方面的知識能幫助學生對字的形、音、

義產生連結,使學生識字量提升。

(三)形聲識字教學法

形聲字定義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為:形聲之形為與事物本身有關之形符,表示其 義;形聲之聲乃以語言呼此事物之聲,作為聲符,兩者結合而為形聲字。形聲字在中文字 所佔之比例達80%以上(王基倫,1996)。因此若熟悉形聲字「部首表義,聲旁表音」的特 性,將有利於掌握字音線索,例如「巴」字可帶出「疤、把、爸、吧」一系列的字,教學 時不只讓學生了解部首的意義,更讓學生明白相同的聲旁配合不同部首時,其形成的字義 也會不同,但隨著中國文字數千年的發展,形符所表示的只是大概的義類,聲符有效表音 率只達39%,形聲字已失去原有的規則性(程祥徽、田小琳,1992;萬雲英,1991)

(四)相似字呈現教學法

又稱「比較識字教學法」,呈現可能產生混淆的相似字,採中文字的筆畫與部件

14

的變化,讓學生辨識兩字間之差異,指導分辨兩字之線索,協助分辨相似文字。為避免 產生混淆,每次教學目標字最好在兩個或三個之內,對於差異之焦點,若能再設計適合 的記憶策略,便可協助學生輕易辨識(胡永崇,2002)。

(五)部件識字教學法

「部件」即是把一個漢字當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由若干部分組成,如「童」字 由「立」、「里」組成,而「立、里」即是「童」字的部件謝錫金,2000)。「部件識字 教學法」即是將中文做「部件」結構之分析及組合來識字的方式,須有中文字結構的科 學分析為基礎(戴汝潛,1999)。「部件」與「部首」之差別,黃沛榮(2001)解釋:「部 件」可視為中文字的零組件,可透過分析部件來了解中文字形的基本結構,也可利用部 件組合衍出不同的字,而「部首」著重在字義的分類,有些部首若以部件的方式來分析,

可能會包含兩個以上的部件。「部件」是書寫的最小單位,分析部件仍必頇遵守書寫的 筆順和法則;分析時必頇依照實際的字形,不受文字本來形、義影響,如「武」應分析 為「一」、「戈」、「止」,而非「止」、「戈」;分析時對於重疊的筆劃不可拆開,如「串」

不能分成「中」、「中」。 (六)字族文識字法

「字族文」是根據中文字構字規律,以一組具有相同「構形母體」、「音形相近」

的中文字為識字者做基本教材,並編寫成易讀易記的韻文(戴汝潛,1999)。編寫字族文 需先決定母體字,再決定字族的構成,最後依據字族創文。如下例(引自張田若、陳良 璜、李衛民,2000,174頁):

小青蛙 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

請你保護小青蛙,他是莊稼好哨兵。

其中字族:母體字—青,帶出合體字—清、晴、 睛、 情、 請。整體設計,先決 定「青」為母體字,接著決定字族的構成,再據字族創文。組成字族方法亦如戴汝潛(1999)

15

所言:緊扣中文字形音義的特點,採用「字形類聯」(指字形相同母體字)、「字音類 聚」(指字音相同相近)、「字義類推」(指根據會意字、形聲字規律,按形推知意義)

等方式。

(七)意義化識字教學法

採中文字本身可能之意義線索或記憶線索,形成各種聯想及意義之引申,賦予文字意 義,幫助記憶中文字。例如「瞎」字的意義化教學內容為「眼睛被害,就是瞎子了」,「琴」

字的意義化教學內容為「二個國王今天一起彈琴」(胡永崇,2002)。王瓊珠(2005)指出意義 化識字教學法可降低記憶負荷量,但需注意外加的記憶策略可能形成干擾或降低識字的自 動化,記憶策略的設計可能違反中文字學的原則。

(八)閱讀識字教學法

即在進行閱讀活動時,同時學習字詞,從閱讀的材料中選取目標字進行識字教學。一 方面經由文章的語句情境建立對字義的理解,另一方面,透過重複朗讀來強化字形、字音、

字義的連結,再者,亦可在重複閱讀過程中,自然的認識其他的中文字,以增加識字量。

但需注意若在文本字量較多的情況下,對於識字量少的兒童容易產生學習負荷(胡永崇,

2002)。

以上之教學法大都以中文之字型結構或字音分析設計教學法,增加識字困難學生學 習效率,並能加深學生之印象,但其中前七項皆為所謂「集中識字法」,即採取形近字、

同音字歸類和基本字帶字的方法進行漢字學習,有利於兒童有計畫的編碼、組合、儲存 和檢索(萬雲英,1991)。相對閱讀識字教學法所屬之「分散識字法」則為現今一般國 小語文科傳統的教學內容,先閱讀課文,按照課文順序選出句子,由句子中摘出生詞、

生字,再教識字。以上之教學法不論隸屬集中識字法或分散識字法,各有其優缺點,可 依學生興趣及需要合併使用,以增加學習效果。本研究以電腦為教學模式,採取以上許 多教學法,包括基本字帶字教學法、相似字呈現教學法、部件識字教學法、意義化識字 教學法。企圖藉由這些教學法增加研究對象之識字效率,並由電腦輔助模式增進研究對 象之注意力,加強識字效果(萬雲英,1991)。

二、識字教學之相關研究

16

17 (續下頁)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