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財務構面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5-90)

第四章 個案研究

4.6 以平衡計分卡衡量經營策略與績效

4.6.1 財務構面

對於本個案公司而言,在財務構面所重視的目標為達到獲利的成長、風 險管理與控制與降低營造總成本三項,如上表4.2 所示,並分述如下。

表4.2 財務構面之策略目標與策略衡量標準匯總表 策略衡量標準 策略目標

落後指標 領先指標

達到獲利的成長 總資產報酬率、純益率 現金週轉率

風險管理與控制 應收、應付帳款 意外發生率、不利契約、採 購訂約時機

降低營造總成本 採購成本、重做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一、達到獲利的成長

其衡量之落後指標為總資產報酬率、純益率、現金週轉率等三項。

(一) 總資產報酬率

其代表在某一段時間內(通常為一年),公司利用總資產為股東 所創造的利潤,通常以百分比表示。而其使用方式為通常用來比較 同一產業公司間獲利能力及公司經營階層運用總資產為股東創造利 潤的能力的強弱,但公司運用財務槓桿的程度高低,對經營風險有 一定的影響,在使用上,應以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作輔助,如金 融、證券及公用事業等,必需運用大量財務槓桿的行業 ROA 會相 對較低。

計算公式為:

[稅後淨利+利息費用×(1-稅率)]÷平均資產總額×100 (二) 純益率

亦稱為稅後淨利率,在某一段時間內(通常為一年),公司的稅 後淨利除以營收淨額,通常以百分比表示,代表公司最終的獲利能 力。

使用方式為包含公司本業、業外及稅負支出之後的營運成果,

通常用來比較同一產業公司的競爭力,也可以用來比較不同產業間 的產業趨勢變化。因為已經包含了損益表所有項目的因素,因此,

在分析時必需拆解稅後淨利增減的來源,到底是來自本業、利息、

業外收支或有效稅率的變化。

計算公式為:

稅後淨利÷營收淨額×100 (三) 現金週轉率

現金週轉率的計算公式為:

銷貨淨額÷平均現金 二、風險管理與控制

在風險管理與控制的部份,領先指標為意外發生率、不利契約、採 購訂約時機,而落後指標為應收、應付帳款。

(一) 應收、應付帳款 1.應收帳款

應收帳款指出售商品或勞務而產生的對顧客之貨幣請求權,當 公司將產品售出,並將交易信用授與顧客後,允許顧客延遲付款,

也就產生應收帳款,等到客戶付清帳款,應收帳款減少而現金增 加,銷貨行為才完成,所以當以賒帳的方式銷貨時,實際上產生兩 項科目,在銷貨公司的會計帳上出現在資產項下的是「應收帳款」, 而在購貨公司的會計帳上出現在負債項下的是「應付帳款」。

在典型的製造業中,應收帳款大約占其總資產的百分之二十以 上,因此公司能否有效管理應收帳款,顯然會對其資金運用與獲利 能力產生重大影響。應收帳款總額是由以下兩項因素決定:1.賒銷 額度的大小;2.銷貨和收款間的平均期間,所以應收帳款總額=平 均每日銷貨額(賒銷金額)×收款期間。如果銷貨額或收款期間兩者有 任一變動,則應收帳款必隨之改變,應收帳款的增加則代表公司資 金需求增加,必定要以某種方式融通所需之資金,如向銀行借款、

發行債劵、股票等,因此公司如何決定依收帳款最適水準,是資金 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2.應付帳款

如同前述,應收帳款等於平均每日銷貨額(賒銷金額)×收款期 間,兩者均受信用政策變數之影響,所謂信用政策,主要指的是信 用標準、賒帳條件和收款政策,說明如下:

(1)信用標準(credit standards)

指可給予信用銷貨顧客之最低財務標準,是企業用來衡量是 否給予顧客賒帳待遇的一種標準,如果顧客的財務能力未能符合 公司規定的信用標準,顧客就必須在比較嚴苛的條件下交易,或 是用現金交易。公司一般都根據信用標準來決定每位顧客所能享 有的信用交易,如果顧客有延遲付款或賴帳不還的情形,即影響 其信用品質。

(2)賒帳條件

包括給予顧客的信用期間(credit period)長短和現金折扣(給 予提早付款顧客折扣)的提供,簡單的說,信用期間就是公司給予 顧客的付款期間,從購貨後到交付貨款所經過的時間,不同的產 業,給予信用期間概不相同。而為了促使顧客在購買後儘早付現,

公司也常提供現金折扣給顧客,不同的現金折扣帶給公司的利益 與成本也不一樣,因此公司在決定給予多少現金折扣給顧客時,

應就現金折扣所能產生的利益與成本做一權衡。

(3)收款政策(collection policy)

對遲延付款顧客所採取之辦法,指公司為了催收已過期的應 收帳所採行的程序。一般是先利用電話、信函或親自派人前去催 收,如未獲得任何回應,最後將循法律途徑解決。收款政策的改 變會影響到銷售額、收現期間、壞帳損失百分比,以及願意享受 現金折扣的客戶百分比,所以收款政策的寬嚴程度不同,其所涉 及的成本與利潤也就不同,因此,公司在決定收款政策時,必須 就其所可能帶來的成本與利益作一權衡。

信用政策對企業的銷貨影響很大,公司必須透過其信用政 策,將應收帳控制在最適當的水準,緊縮的信用政策會減少許多 潛在的賒銷顧客,導致銷貨減少,寬鬆的信用政策,會使銷貨隨 之增加,但也會使應收帳款相對增加,同時增加應收帳款的管理 費用(如收帳費用,客戶信用分析等)以及壞帳損失,一般信用政 策都由總經理決定,宜審慎處理之。

個案公司在收款政策方面屬於被動角色,因請款方式會因案 而不同,如:1 公家機關單位:地方或中央機關,2.契約內容:如 前述因機關單位不同、案件性質、金額不同,而有不同請款方式,

例如:每月請領、分次請領、驗收時一次請領等多種方式;營造 產業中有部份廠商,因財務結構不健全或因資金調度、融資困難,

常有以案養案之情形,例如:單一專案資金出現缺口,即以其他 專案資金填補,若應收帳款能順利請領,則安然無事,倘若請領 困難,又無法調度資金或融資時,後果則是惡性倒閉。有鑒於此,

個案公司在財務運用上,每件都有專屬的專案準備金,以避免單 一專案財務問題,相對影響其他專案之進行。

(二) 意外發生率、不利契約、採購訂約時機指標 1.意外發生率

為改善營造業居高不下的意外事件發生率,勞委會勞工安全衛 生研究所提出營造業工地安全文化指標,作為營造業的安全預警系 統。個案公司即自行診斷、評估、稽核及改善,找出其優缺點,迅 速擬定把脈事宜的安全策略。

2.不利契約

不公平契約會造成工程進度的推動及營造公司經營上的限 制,故依我國民法第一五三條:「當事人互相表示意思一致者,無 論其為明示或默示,契約即為成立。」一般而言,契約是指兩個以 上當事人間具有法律拘束力之協議。工程契約是「業主」與「承包 商」間就營建工業事項所為的意思合致,其目標在於:基於雙方合 意,完成某一特定事項,而不發生不利於雙方當事人任一方權益之 情事,且無因契約本身之任何問題發生。通常工程契約須具備達到 與維持成本控制能力、達到與維持時程控制能力、容納替代設計能 力、容納替代施工方法、符合業主需要、吸引並使合乎要求的廠商 投入等。因此,除了公平契約的擬定與執行,關於工程的履約爭議,

也應以仲裁方式解決,以避免訴訟拖延及爭議調處未具法律約束性 的缺點。

而工程契約的種類則依訂約主體區分,工程契約有下列幾種型 態:

(1)傳統總包契約(Traditional General Contract)

業主將設計、監造部分以委任契約交給設計者;施工部分交 給總承包商負責, 總承包商再分包給次承攬者及材料供給者。

(2)統包契約(Turnkey Contract)

將設計、施工、製作、安裝、測試甚至營運,提供財務貸款 等皆包括在一個契約內。

(3)聯合承攬契約(Joint Venture Contrac)

大致可分為二種,其一是將承攬者與次承攬者視為一新的簽 約實體與業主直接發生契約關係。另一種則是使一群同級的承攬 者,為一個新的實體,直接以一個契約與業主發生關係。

(4)營建管理契約(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tract)

有多種型態,基本上將傳統設計、監造合一的契約分開,使 發包監造部分另與專業營建管理的公司簽約。工作可能在設計階 段就參與,或參與整個計劃管理或僅及於施工管理。此類契約因 多僅及於管理,故亦稱為軟體形式契約。

而工程契約以及採購契約爭議的發生原因為不當的風險評 估、風險控制、風險管理,或契約文字敘述含糊不清、契約文字 誤植,其伴隨而來的就是糾紛與爭議,因此在風險管理與控制上,

對於業主或材料供應商、協力廠商都應注意不利於公司本身之契 約的簽定。

3.採購訂約時機

由於近年來,台灣地區營建物價指數波動頗大,營造廠商對於 原物料之工程採購訂約時機,在財務構面也影響甚鉅,因此,如何 推估物價趨勢,並掌握訂約時機,以降低成本提高之風險,是重要 指標之一。

三、降低營造總成本

營造總成本估計涵蓋營造元件之總成本包含所有材料、人工及設備 等價格,利潤與土木技師、估算師或其他專家費用。材料與設備使用的 購買價格包含不可扣除之貨物稅,加值稅多屬可扣除,因此通常不包括 在購價中。技術性與非技術性勞工,應包含所有報酬與支出如教育訓練,

而不僅是工資部分。營建機具、設備及營建材料則承包商依實際承購價 格來分析營造成本價格。對於個案公司之落後指標,為採購成本及重做

(一)採購成本

大宗建材行情長期以來居高不下,營造業、建築業首當其衝,倘 若營建業可以用其他方式擴大共同採購量,則可當作壓低採購成本的 籌碼。在大量採購之下,在與材料供應商及協力廠商洽商時則有較大 之議價空間,以達到降低採購成本。

(二)重做率

品質的標準是在於合乎規格,任何一樣產品或服務,都有預先設 定的規格標準,凡是能符合這規格標準的,便是所謂的好品質,不能 符合這標準的,就要被淘汰。因此,在這階段中所強調的是內部運作 的有效性,以及如何降低錯誤率,減少重做率等,在營造業中,重做 之成本往往倍數於原製作成本,而對於重做率此一衡量指標,在營造 業而言,除人為缺失外,也包含了意外災害所造成之重做率。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