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蒐集

(一) 研究工具 1.研究者

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必須擔任多種角色,因為在資料蒐集的過程,

研究者具有訪談者以及詮釋者的角色。

2.訪談工具

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會備妥錄音機與紀錄工具,在訪談的過程 隨時以筆記將重點或想法記錄下來。並用錄音機錄下訪談的全程內容,

待謄寫成逐字稿後,再加以整理分析。所以訪談前需徵求受訪者同意,

詳細說明錄音的原因及用意。為使訪談順利進行,訪談前須備好錄音機 及電池,並預先試錄,檢視錄音狀況是否正常運作,以確保錄音工作能 順利進行。在訪談結束後,研究者會立刻依據錄音內容撰寫訪談逐字 稿,並將其記錄在電腦檔案中,以訪談內容進行分類,以期能盡量完整 紀錄訪談實際內容與過程。

3.省思札記

研究者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會隨時以筆記紀錄一些研究上的心得 或想法。這些隨時的省思札記對於資料的分析、解釋與詮釋的過程具有 非常大的幫助。

(二) 訪談內容

以研究者設計的訪談題目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了解其對使用大眾 交通工具與無障礙環境的感受與心路歷程。

1.半結構式訪談

可以是量化導向或是質化導向模式的半結構式訪談型式,主要是研 究者利用較寬廣的研究問題作為訪談的依據,導引訪談的進行;訪談指 引(interview guide)或訪談表通常在訪談開始前被設計出來,做為 訪談的架構,但他的用字及問題順序並不用太侷限,最主要的內容必須 與研究問題相符,問題的型式或討論方式則採取較具彈性的方式進行,

所以研究的可比較性可能降低,但優點是它可以提供受訪者認知感受較 真實的面貌呈現。(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

除了「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也採取「焦點團體訪談」進行,唯 有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才能更進一步了解重度視覺障礙朋友在搭乘大眾 運輸工具時,會遭遇的問題與心理感受。

2.焦點團體訪談

在質性研究中,資料蒐集、分析與解釋程序為質化研究構成的三個 主要部分。在資料蒐集上,最常見的是觀察與訪談。以下是關於施行訪 談的六點特性:

(二)瞭解受訪者過去的生活經歷與耳聞目睹的事件。

(三)從受訪者的角度對研究現象獲得多種描述和解釋。

(四)事先瞭解受訪者的文化規範,避免敏感性問題。

(五)幫助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建立關係,使雙方由陌生到彼此熟悉。

(六)使受訪者更加有力,因為自己聲音被聽到了,故事被公開了,因 而影響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解釋和構建。

由於本研究希望重度視障者以分享經驗的方式,說出重度視障者對 於無障礙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認知情形、使用情形、定向行動對於重度 視障者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順利性,以及搭乘或使用大眾交通運輸工 具過程遭遇的困難與問題,而與上述六個特點相符;此外,質性研究法 主要「著重於受訪者個人的感受、生活與經驗的陳述,藉著與受訪者彼 此的對話,研究者得以獲得、了解及解釋受訪者個人對社會事實的認 知。」在與其他研究方法相較之下,考量質性研究中訪談法的可行性,

因此選擇訪談法。

由於重度視障者屬於單一共同特徵的團體,在觀看訪談法的研究資 料中發現, 「群體訪談主要使用的時機,不僅僅只是探索研究問題的 答案,另外也牽涉到研究的急迫性,例如樣本取得的限制、經費及時間 的侷限等。」近年來,團體訪談更普及運用在政治性的議題或弱勢族群 的議題研究等。在團體訪談的分類上,焦點團體訪談即是其中一項,其 獨特的功能性,「不但避免了傳統封閉式的訪談方式和預先擬定好的問 卷模式之缺失,同時也可以讓參與者在自由開放、輕鬆自然,不受拘束 的討論氣氛下,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以獲得真實可靠的研究資料。」

赫斯( Hess)曾經指出,焦點團體訪談提供研究者優於個別訪談之處,

如下述五點:

1.合力作用(synergism):透過團體間的相互討論與互動,進而獲得廣 泛的資訊。

2.滾雪球作用(snowballing):某人評論所引發的連鎖討論效應。

3.刺激作用(stimulation):團體間的問題刺激增加,可激發對某個主 題的興趣與參與度。

4.安全性(security):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並且在訪談進行時,讓參 與者感覺與其他人並無差異,進而鼓勵參與者發言。

5.自發性(spontaneity):由於參與者無須回答每一項問題,只有當他 們對於主題有感覺才須回應,所以是較為自發性的。

此外,焦點團體訪談相較於深度訪談法可蒐集較大量的資料,且可 對於研究者感興趣的主題,引發出參與者思維與感受的實質性資訊。因 此,綜合比較上述優點後,基於時間限制、人力與成本等考量,針對重 度視障者,本研究將採焦點團體訪談方式進行。在研擬訪談大綱的過程 中,為了讓受訪者的感受,能夠盡情發揮和討論,且更真實地呈現,因 此在訪談大綱的擬定上,以半結構式的方式著手進行設計。(訪談題綱 請見附錄六與附錄七)

(三) 直接觀察

設計一段路線,實際透過錄影觀察二位重度視覺障礙者在過程中的 狀況,並進行分析,不過由於研究者本身也是重度視障者,因此聘請具 視障專長之專業人員協助錄影、拍攝與資料分析,以達資料的真切性。

1. 高中女性重度視障者:從捷運萬隆站到台北市立圖書館啟明分館 (台北市敦化北路 155 巷 76 號),從這段路線以錄影拍攝方式觀察 受訪者在行走、使用捷運、搭乘公車等的狀況,並根據觀察狀況 作成觀察書面紀錄。

2. 成年男性重度視障者:設計從受訪者家中到個案上班之場所,直 接觀察個案在此段路線的相關狀況,包含行動狀況、使用大眾運 輸的相關狀況等,並將觀察的影片作成書面紀錄進行分析。

(四) 研究對象的邀請函、同意函、回饋函 1.訪談邀請函、同意函

在研究進行時,首先以電話向受訪者說明邀請函的意義,說明研究

談大綱以 e-mail 方式通知受訪者,對於受訪的內容、權利及隱私權絕 對保密,以便蒐集到相關資料。(訪談邀請函參見附錄五)

2.訪談回饋函

研究者將訪談錄音帶轉謄為逐字稿,經過資料的處理、分析、歸納,

整理出訪談內容摘要回饋表,並郵寄(或轉送)請受訪者審視,內容是符 合受訪者所要表達之意或有修正之意見,提供給研究者作為下一步分析 修正資料之參考。

(五) 研究資料的信度與效度

即使是訪談與觀察研究,信度與效度也必須是一個研究者加以考量 的要件。以下,研究者將依據 Lincoln and Guba(謝卓君,2002),分 別檢驗本研究過程的可信賴性與嚴謹性。

1.可信賴性

可信賴性(credibility)指的是研究資料的真實程度與研究結果的 真實價值,為一種內部效度,要求研究結果與研究主題的契合,以下說 明本研究對於增進信賴性所採用的方式:

a. 資料來源的三角檢定

以文件分析與訪談兩種不同的方式作為資料蒐集的策略,使得訪談 後的文字資料能與文獻、實地觀察紀錄和親師訪談資料進行交叉比對,

相互檢證資料的正確性,以及此資料是否符合本研究目的。

b. 足夠的資料蒐集輔助工具

以錄音機與訪談實地札記作為焦點訪談時的記錄資料工具,事後藉 由電話與電子郵件與訪談對象保持聯繫,可隨時澄清研究相關的疑慮。

同時以網路資源以及期刊論文文獻作為另一種蒐集資料的來源。

2.可遷移性

可遷移性(transferability)指的是資料的可比較性與詮釋性,為 一種外部效度。本研究藉由對於研究資料(受訪者的選擇、時空背景的 交代等)的詳實描述,以確定研究的可類推性與可比較性。

3.可靠性

可靠性(dependability)與信度的概念相當,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對 研究的過程詳實描述,將整個研究的過程與決策經過加以說明,作為判 斷資料可靠性的依據。在逐字稿的繕打方面,在逐字稿完成後均會與訪 談對象交互核對逐字稿,以求正確表達訪談對象的意思。另外,研究者 在研究的過程中會對於資料不斷進行比較與自省式提問,並重複閱讀逐 字稿,以詮釋現象學研究法做為資料分析的方式,謹慎依序進行編碼的 步驟。

4.可確證性

可確證性(conformability)指的是研究的客觀性與中立性,使其 不因研究者個人因素而造成偏誤,以確保研究的價值中立。本研究以研 究稽核作為檢核研究者在描述、詮釋與撰寫各方面客觀性的方式。另 外,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會將隨時的想法記錄在反省札記中,除了 可以整理研究思緒外,更可藉由前後對照的過程避免個人主觀的偏見帶 入研究中。

(六) 結合文獻與訪談、觀察進行相關問題分析並做成結論給相關單 位做參考。

(七) 受訪者訪談提綱

題綱內容分為(1) 受訪者背景資料:包括就讀學校、就讀年級、性 別、住宿或通學、障礙發生時間、視障等級、障礙程度及其他伴隨障礙 (2)無障礙交通設施的認知、使用情形(3)運用定向行動能力使用大眾交 通工具的經驗與歷程(4)使用大眾交通工具遭遇到的困難及造成困難的 原因等三個向度,由十二個半結構性的問題組成。(訪問題綱參見附錄 六與附錄七)

十二個半結構問題 1. 訪談者背景 (1) 何時失明

(3) 何時開始自己使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4) 何時開始學習定向行動

2. 使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歷程與感受 (5) 常使用的大眾運輸工具為何

(6) 使用過程的感受與體驗,包含困境與心得

(6) 使用過程的感受與體驗,包含困境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