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有證明題文本、先備知識測驗卷、自我評估的訪談問題以 及評估證明理解的訪談問題,這些研究工具的編製過程已在前一節做了說明。在 本節中,會說明先備知識測驗卷的編碼與給分方式,以及訪談過程中的逐字稿資 料是如何處理的。

一、先備知識測驗卷

(一)編碼

研究者設計的先備知識測驗卷,題型包含單選題與非選題,在資料分析前,

研究者依照學生的作答情況編碼,編碼表可參閱表3 - 14,編碼方式如下:

1. 單選題:共 5 題,選項有 2 個、4 個、6 個不等,用(A)到(F)表示。若學生選 擇(A)選項,則以 1 表示;若學生選擇(B)選項,則以 2 表示,依此類推;若未 作答,則以9 表示。

2. 非選題:共 4 題。若有作答,則以 1 表示;若未作答,則以 9 表示。

表3 - 14

先備知識測驗卷作答情況編碼表 題號 編碼

1 1 選(A)選項;2 選(B)選項;3 選(C)選項;4 選(D)選項;9 未作答 2 1 選(A)選項;2 選(B)選項;9 未作答

3 1 有作答;9 未作答

4 1 選(A)選項;2 選(B)選項;3 選(C)選項;4 選(D)選項;9 未作答 5 1 選(A)選項;2 選(B)選項;3 選(C)選項;4 選(D)選項;9 未作答 6 1 選(A)選項;2 選(B)選項;3 選(C)選項;4 選(D)選項;

5 選(E)選項;6 選(F)選項;9 未作答 7 1 有作答;9 未作答

8 (1) 1 有作答;9 未作答 8 (2) 1 有作答;9 未作答

46

(二)給分

不管是單選題或非選題,只要寫出正確答案就給3 分,若有寫但寫錯,則給 1 分,未作答就是 0 分。

二、逐字稿資料

本研究在進行完先備知識測驗後,挑選了六位研究對象做半結構式訪談,詳 細的訪談流程請見上節。在訪談時,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訪談,

地點皆為研究者所就讀學校的同一間空教室。同時,研究者也架設了攝影機與使 用手機作為錄音設備,以便後續研究使用。而且,為了避免學生隨著時間的流逝,

對證明題的先備知識有所遺忘,在先備知識測驗完的三天後,研究者隨即進行半 結構式訪談。除了研究對象S6 因為時間的關係,晚了一天進行訪談之外,其餘 五位研究對象皆在同一天完成訪談,且訪談時間以60~90 分鐘為主。訪談時程 如表3 - 15。訪談結束後,便將錄音檔轉為逐字稿分析使用。

表3 - 15

半結構式訪談時程

訪談對象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分)

S1 2016.05.29 (日) 13:00-15:00 78 S2 2016.05.29 (日) 15:30-17:00 60 S3 2016.05.29 (日) 17:00-18:30 62 S4 2016.05.29 (日) 18:30-20:00 61 S5 2016.05.29 (日) 20:30-22:00 87 S6 2016.05.30 (一) 20:00-22:00 69

(一)編碼

研究者拿到逐字稿後,先將資料作切割。除了放聲思考階段當成一個段落以 外,其餘的段落以有意義的話題為界線切割。這些切割單位化後的資料稱為分析 單位,分析單位可能是一句話或一段敘述。以編碼S2-06 為例,S2 指的是研究對

47

段落編碼完成後,研究者先利用Mejia-Ramos 等人(2011)評估證明理解的 模型將學生理解與不理解之處列出來,針對專有名詞、符號與敘述訂定能力指標。

48

49

為了分析學生理解狀態在自我評估與外在評估上的差異,首先,研究者對自 我評估與外在評估理解狀態給出操作型定義。接著,為了降低單一研究者的偏誤,

本研究邀請一位數學教育背景的研究生進行三角校正,以下稱為編碼者,此編碼 者與理解狀態判準的編碼者相同。

在編碼者進行編碼前,研究者先介紹自我與外在評估整體理解狀態的操作型 定義。在自我評估中,原本偏向理解和偏向不理解的定義分別是「以不確定的語 氣說出自己不懂、不知道」和「以不確定的語氣說出自己懂、大概知道」。但編 碼者認為,若學生回答「我只看得懂一點點」或「我有一點點不懂」,他會不知 道該歸類在哪。因此,研究者分別在這兩個類別的操作型定義增加了「或表示自 己只看得懂少部分內容」和「或表示自己有少部分內容不懂」,並在每個類別的 操作型定義後面舉例說明。

在編碼者瞭解定義後便開始進行編碼,自我評估整體理解狀態的編碼共有6 個分析單位,分別對應六位研究對象的訪談內容。在這6 個分析單位中,沒有不 一致的編碼,一致性為100%。雖然一致性為 100%,研究者還是有詢問編碼者,

是否曾在哪些分析單位有猶豫不知該如何選擇。編碼者指出,「像是 trivial 的感 覺」有讓他猶豫。不過,因為「像是」算是不確定的語氣,後來就將它歸類在「偏 向理解」。另一個特別的分析單位是研究對象S2 的訪談內容,因為 S2 在訪談過 程中沒有直接談到他的整體理解狀態,因此,研究者也特別詢問,編碼者在 S2 的分析單位編碼過程有沒有困難。編碼者回應,因為S2 一開始就說「這裡就是 定義」,感覺是很肯定覺得自己理解,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所以在判斷S2 時並無 困難。

接著,研究者繼續介紹外在評估理解狀態的定義,選定了一位研究對象進行 理解狀態的編碼。在12 個物件中,編碼者認為研究對象理解其中 10 個,而研究 者認為理解8 個。不管是 10 個或 8 個,都涵蓋在外在評估偏向理解的操作型定 義中。因此,編碼者與研究者的外在評估皆為偏向理解,一致性達100%。

自我與外在評估整體理解狀態的判準可參閱表3 - 18 自我與外在評估整體理解狀態的判準與編碼表表3 - 18:

50

51

除了知道研究對象的理解狀態,在自我評估與外在評估沒有什麼差異以外,

研究者更感興趣的是學生的理解狀態是怎麼從「理解至不理解」或「不理解至理 解」。理解狀態改變的來源可能會有二:一個是自我、另一個是外在。若學生是 自己閱讀證明時發生理解狀態改變,例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自己看一 看就說:「欸,我剛剛那邊看錯了」,則改變的來源為自我;若學生是經由研究者 提問才發生了理解狀態改變,例如:學生在研究者詢問某個專有名詞的定義時才 突然說:「欸,不對,我這個好像不懂」,則改變的來源為外在。因此,研究者在 分析資料的過程中,會將理解狀態改變的來源分成自我與外在兩種維度去看,如 表3 - 19。來源如果是自我,有可能因為自己使用了某些閱讀策略,讓理解狀態 作了改變,這時會再作進一步分析。

表3 - 19

理解狀態改變的來源 來源

理解狀態改變 自我 外在

理解至不理解 不理解至理解

52

(三)閱讀策略

在閱讀策略使用方面,本研究採取分析歸納法(analytic induction)和紮根理 論(grounded theory)來作資料的分析。首先,使用分析歸納法,將文獻中閱讀 策略整理成表3 - 13,將表 3 - 13 的策略類別當作初始架構去分析逐字稿。接著,

利用紮根理論裡面的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逐行分析,在各分析單位中尋找 關鍵語句做分類,經過多次比較且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形成閱讀策略的類別並命 名,最後寫下各類別的操作型定義,策略類別編碼表請見表3 - 20

從不理解至理解使用的策略類別編碼表表3 - 20~表 3 - 23。

表3 - 20

從不理解至理解使用的策略類別編碼表

策略類別 操作型定義

對照筆記 參考老師的上課筆記。

【例如】S1 訪談 S1-03

S1 對,我也覺得,哈哈,所以這寫什麼?(小聲自言自 語),結果發現好像老師沒有寫(找筆記找不到),然後就看這 個就好,嗯,146 頁。

檢視相關定理 查看跟證明有關的定理。

【例如】S1 訪談 S1-10

S1 然後就是它有說利用這個 2.7 的定理,所以我就回去看這 個定理。

多讀幾次 同一段內容重複看很多次。

【例如】S5 訪談 S5-09

S5 然後就是讀了好幾次才搞懂它到底在幹嘛 檢視命題資訊 檢視命題給的資訊。

【例如】S2 訪談 S2-13

S2 我在想說如果是數字要怎麼乘。

R 跟誰乘?

S2 跟 A。

R 跟 A 乘,好,然後呢?

S2 再想一下(43:18~)。

53

R 好,你想,沒關係。

S2 (S2 思考中~43:55) 就感覺乘出來,原本是 n 乘 1,乘完 會變成m 乘 1。

查看課本 翻閱課本查找相關內容。

【例如】S6 訪談 S6-15

S6 啊就翻到前面看一看,我現在翻不到不知道在哪裡哈哈 哈,那是哪一節的?喔~~~找到了找到了,是 vectors space 啊,喔~那麼前面啊,喔~第一頁耶,對啊,我應該沒有寫 錯,诶?還是,不知道在哪裡耶,我真的不知道在哪裡。

動筆寫 用筆在紙上將證明的推論寫下來。

【例如】S1 訪談 S1-21

S1 對,就是感覺就是個表示法而已,就是可以直接寫成這 樣(手寫),欸?

R 和原本長的不太一樣。

S1 好像不太一樣耶,TA...

R 妳本來是要告訴我 TA 最後這個地方和這個其實是一模 一樣的,結果後來發現好像長的不一樣的。

外在澄清 研究者確認研究對象的表達內容。

【例如】S1 訪談 S1-24

R 妳說這個 A 和這個 A 是一樣?

S1 其實 A 是一個矩陣。

R A 是一個矩陣,然後?妳把所以這個 A 和這個 A 是一樣 的意思嗎?因為妳把它寫在中括號裡面。

S1 應該是不對,只是說一種感覺吧,那把 A 假設是矩陣 a,b,c,d 乘上 (1,0),這樣的話得出來就是(a,c),那這樣就是代 表著它的第一行的向量,第一行的,所以這兩個是一樣的,

這是第一行,A 矩陣的第一行。

54

表3 - 21

從理解至不理解使用的策略類別編碼表

策略類別 操作型定義

自我提問 進行閱讀時對於證明內容的提問。

【例如】S1 訪談 S1-05

S1 就剛看完證明,因為它這個有用到這個。就再看一次 這個證明,是...,恩,Ae,A 乘以 ej 等於 T(ej) (喃喃自 語)

讀了Cor 的證

明 讀了該定理的證明。

【例如】S1 訪談 S1-11

S1 我就先看這一塊,當時就覺得很簡單,這線性變換就是 長這樣。

R 就 T(x)=Ax,好。

S1 然後就接著看證明,但它的證明就讓我有點,因為它感 覺它證明又繞了很多圈,不知道為什麼到底為什麼要寫成這 樣。

動筆寫 用筆在紙上將證明的推論寫下來。

【例如】S1 訪談 S1-06

S1 就先把 x 寫成寫成一個向量,一個行向量。

R x 是這個粗體的 x?

S1 對,把它寫成行向量,然後就把它乘開來,這邊就是 Ax,然後前面如果 T(x)的話,那就應該 T 到 T(x)...,所以 定理是說這個等於這個。

R 妳說定理是講 T,然後把 x1 到 xn 會等於後面 T(e1x1) 到T(enxn),是不是這樣?

S1 對。

R 就是妳覺得它在講這兩個東西是一樣的。

S1 恩。然後因為 A 又是這個,A...T...(沉默) R 妳現在在想什麼?

S1 我也不知道我該怎麼辦耶,我現在有點不懂它在講什 麼。

55

表3 - 22

不理解時使用的策略類別編碼表

策略類別 操作型定義

多讀幾次 同一段內容重複看很多次。

【例如】S3 訪談 S3-10

S3 就是,讀不懂的話我可能會,就是,又往回上去再仔細 看一遍它到底在做什麼。

R 上,上面的東西重看。

S3 對,就還在,仔細再看一次有什麼,漏掉的、之類的。

S3 對,就還在,仔細再看一次有什麼,漏掉的、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