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總之,Curtin 認為資訊津貼發揮效用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經濟價值、新聞價 值、私人關係、媒體屬性。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服務於大陸駐臺媒體的記者。而這 十家獲得駐臺資格的大陸媒體,雖媒體形態和媒體性質有差異,但總體而言它們 的媒體屬性基本一致,其政治和社會屬性要遠高於市場屬性。其涉臺報導的商業 目的微乎其微,所以上文所提到的「商業視角」並不適用,相應的經濟利益的影 響也可以忽略。黃光國(1984)認為華人社會是關係本位的社會,所以 Curtin 的

「私人關係」在華人社會往往表現得更加顯著。黃光國將之稱之為「人情關係」。 蘇鑰機(2011)指出,記者在追踨新聞時,除了考慮吸引讀者觀眾的注意外,

新聞資料是否容易獲取,在時間緊逼和資源有限的情況,是否「順手」和省力也 很重要。本文認為,資訊津貼除了背後的新聞價值以及人情關係,其本身蘊含的

「特性」同樣不容忽略。既然作為一種「津貼」,必是帶給記者「好處」。這種好 處就表現在能為記者省時省力——即提供一定的便利性。

所以本文接下來將從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新聞價值」以及「人情關係」

這三個層面進行文獻的整理與歸納。

第二節、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

本研究是從記者的視角切入,將「資訊津貼」視為記者可用的新聞資源。因 此其接收資訊津貼的過程,就是選擇新聞資源的過程。雖然消息來源提供資訊津 貼從根本上出於自身的利益,但對於記者來說的確享受到了一種資訊服務。消息 來源是服務的提供方,而記者就是這種服務的接收方。在市場學,服務性產品的 便利屬性被廣為討論。是否具有足夠的便利性,能為顧客節省時間和精力,影響 到了服務性產品的接受程度。而 Gandy(1982)在提出資訊津貼的概念之初,就 表明了其吸引記者的關鍵在於降低各方面的成本,幫助提升工作效率。因此我們 可以用服務性產品的便利屬性,來檢視這種存在於消息來源和記者之間的資源交 流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一、服務性產品的便利屬性

早在 1923 年,Copeland 就總結了服務性產品成功的關鍵,即「節省顧客時 間,降低顧客在體力和精神上的付出」,具有這種屬性的產品就是「便利產品」

(convenience goods)。針對服務的便利性, 學者們普遍強調的是時間(time)

和精力(energy)上的節省(Morganosky , 1986; Brown & McEnally, 1993)。Yale 和 Venkatesh(1986) 在此基礎上此基礎上提出了六個分析層面,分別是省時間

( time utilization ), 易 接 近 ( accessibility ), 易 攜 帶 ( portability ), 適 當 性

(appropriateness),輕巧性(handiness)和愉悅感(avoidance of unpleasantness)。 但這種框架被認為缺乏理論支撐,也缺少具體的測量手段(Berry et al., 2002)。

Brown(1989)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時間(time)、地點(place)、獲取(acquisition)、 使用(use)和執行(execution)五個形態的便利屬性。

Berry 等人(2002)透過對前人研究的總結和歸納,將服務的便利屬性進一 步概念化為以下五個維度:決策性便利(decision convenience)、交易性便利

(transaction convenience)、使用性便利(access convenience)、收益性便利(benefit convenience)和後期性收益便利(post-benefit convenience)。這五個維度也被之 後的眾多學者所採用(Seiders, 2007; Colwell, 2008; Aagja, 2011)。

其中,決策性便利是指消費者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做出是否使用這種服務 的決策,這種花費越少,便利性就越高。Berry(2002)認為,決策便利性主要是 由關於這項服務的資訊提供以及競爭對手的表現來決定。Aagja 等人(2011)的 研究也進一步證實,消費者是否使用這種產品或者服務,主要取決於關於這種產 品或者服務的資訊是否提供到位。如果消費者認知到需要花費在做決策上的時間 和精力過多,就和可能會拒絕消費。

交易性便利是指消費者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在與服務提供商的交易中。如 果這種交易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太多,顧客往往會覺得不值得,從而對服務提供商 產生負面印象(Kumar, 1997)。即如果顧客採用網上支付的方法,便捷地完成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某項服務的訂購,而無需先去銀行提款,再跑到商家門市處進行現金交易,這樣 一來其交易性便利程度就大大提高。

使用性便利是指消費者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在該商品或者服務的使用過 程中。如果該產品或者服務所提供的方式或者物理位置、操作時間、實用性能等 等都符合消費者期待,那麼其使用性便利就高。顧客一旦決定使用某項服務,他 勢必希望這種服務的使用方式是便利的(Colwell, 2008)。

利益便利性是指消費者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獲取商品或服務提供的核 心利益。

後期利益便利性是指當顧客在使用這項產品或者服務後,如果要再次聯絡商 家或者再次要求服務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當消費者需要售後服務或者是產 品需要更新換代時,往往需要這樣的後期便利性(Colwell, 2008)。

二、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

Gans(1979)透過對美國 CBS 晚間新聞、NBC 晚間新聞、新聞週刊以及時 代雜誌的新聞編輯室的觀察與訪談,找尋決定新聞的關鍵要素。他在研究中提出 了記者考量的兩項重要特性:「易得性」(availability)和「易用性」(suitability)。

「易得性」是指記者獲取有用資訊的難易程度,包括消息來源願意提供訊息的意 願、資訊本身的呈現能力等;而「易用性」則主要側重於記者對資訊內容是否滿 足報導目的考量。Gans 所謂的「易得性」就反映了資訊的便利屬性。原則上,這 個屬性越明顯,被記者選擇的資質就越高。

Sallot 和 Johnson(2006)就資訊津貼對媒體內容的影響,以及記者的使用偏 好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除了新聞價值,記者對資訊津貼的內容品質有一定的 要求,這部分包括但不局限於精確度、時效性以及文本的表現形式。且大部分記 者認為,若業者在提供的資訊津貼的過程中,「自我行銷」、「自我服務」的意識 太過明顯,那麼最後的效果通常適得其反。所以公關人員若要真正成功地推廣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息,還需要進行更多「客制化」的工作。如透過整理,以圖表的形式呈現數據,

使記者能對關鍵訊息一目了然;用影音素材,全方位展現某一活動,讓記者有更 直觀的事件感受。這些好用的材料某種程度而言,是附加了一些功能,可以為記 者產製新聞節省時間和精力,提供不同層次的便利。比如同樣以圖表形式呈現,

如果記者能從中抓取到自己所想要的資訊,從而迅速決定採用與否,則是決策層 面的便利;而如果記者在報導中,直接或者間接使用到的圖表,來對新聞事件進 行佐證,這就是使用層面的便利。

本文在關注記者的新聞價值取向的同時,也會同時關注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

Brown(1989)和 Berry(2002)提出的關於產品和服務便利性的分析構面,對於 資訊津貼所提供的便利性具有一定的意義。如 Brown(1989)提出的獲取

(acquisition)性便利,與 Gans(1979)提出的消息來源的「易用性」,都可以理 解為是記者獲取新聞資源的難以程度;而 Brown(1989)和 Berry(2002)均提 出了使用性便利(use/access),則是和 Sallot 和 Johnson(2006)所強調的資訊品 質中的精確度、文本表現形式對記者的影響相照應。

但記者利用資訊津貼產製新聞的過程並非是純粹的消費過程。記者所擁有的 是媒體資源。所以其與消息來源互動的過程,或者說使用資訊津貼的過程,並非 如一般的錢貨交易那樣短暫的過程,其牽涉到後續的新聞產製。因此不適合 Berry 的交易性便利。就其目的而言也更加複雜,包括個人層面的完成採訪任務,媒體 層面的獲取臺灣地區資訊,以及地區層面的推動兩岸交流。Berry 所提及的利益 性便利只是單純地從消費某一項服務所得到的好處著眼,也並不適用於這種複雜 的情況。

綜上,本文將 Brown(1989)和 Berry(2002)提出的關於產品和服務便利 性的分析構面,與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的特征相結合,按照記者使用資訊津貼的 流程,發展出以下針對資訊津貼便利屬性的分析架構:

(一)、決策性便利:在本研究中,記者充當了消費者的角色,而其消費的 正是「資訊津貼」這一種服務。所以決策性便利指的正是,記者判斷是否要使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某一資訊津貼時的時間和精力花費,這種花費越少,則決策性便利程度越高。前 文提及,記者決定是否採用一則資訊津貼的過程,往往綜合考量了其新聞價值、

人情關係、便利屬性。但對於後兩者下文將以專門的篇幅展開討論。所以在此提 到的決策性便利,所指的僅是除後兩者之外的,有助於加快記者決策過程的因素。

資訊津貼傳遞和表達上的效率都會對記者能否快速做出資源利用的決策產生影 響。一般而言,資訊津貼的提供方如果能非常及時地將訊息,以簡明扼要的形式,

傳遞給記者,讓其能迅速領會資訊要點,就能幫助其更快地做出是否採用的決策。

(二)、獲取性便利:當服務產品變成資訊津貼之後,作為消費者的記者介 意的就是獲取某一種資訊津貼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這種花費越少,則說 明獲取性便利程度越高。獲取性便利往往和資訊津貼提供的場所、或者是所要經 歷的時間有關。如果領取資訊津貼的場所交通便利,很容易抵達或者在物理距離 上與記者非常貼近,就能提高這種獲取性便利。此外資訊領取的過程也很重要。

如果過程簡短,那么獲取性便利就高,如果過程複雜冗長,那麼獲取性便利就低。。

(三)、使用性便利:資訊津貼的使用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這種花 費越少,則使用性便利程度越高。對於記者而言,使用資訊津貼這種服務所要達

(三)、使用性便利:資訊津貼的使用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這種花 費越少,則使用性便利程度越高。對於記者而言,使用資訊津貼這種服務所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