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陸駐臺記者處理「資訊津貼」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陸駐臺記者處理「資訊津貼」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陳百齡. 博士. 政 治 大 大陸駐臺記者處理「資訊津貼」之研究. 立. ‧ 國. 學. Using information subsidy as resources:. ‧. How Mainland Chinese correspondents y. Nat. n. al. er. io. sit. gather news in Taiwan Ch. engchi. 研究生. i n U. v. 張 忞. 中華民國 104 年 1 月.

(2) 這本論文的誕生,最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陳百齡老師。從論 文主題的討論,到資料的搜集和分析,每一步都離不開老師的鼓勵和指 導。也要謝謝口委王毓莉老師和江靜之老師,你們給予了我最細緻的指 導和建議。一百頁的論文,是結束也是開始。從中收穫到的堅持和嚴謹, 我將受用一生。 謝謝賴合新,總在最關鍵的時候給我力量。與你相處的時光是福爾 摩沙送給我最好的禮物。從你身上我學習到一種寶貴的人生態度,要豁. 政 治 大 謝謝一路同行的好友首豪、昕宸、泓勳、泳晞,還有研究室其他的 立. 達、堅強、自信,更要正直。想感謝的實在太多,我必須親自報答。. ‧ 國. 學. 美女帥哥們。是你們的陪伴讓這個校園擁有了家的味道。 謝謝靜蘭姐、瑞秋和嘉嘉。與我而言,你們是真摯的朋友,更是值. ‧. 得信賴的家人。祝願我們能夠在台灣學成之後,各自找到更廣闊的天空。. y. sit. Nat. 台灣的兩年半時間,過得好快又好慢。我在這裡經歷了歡喜,也承. er. io. 受了傷痛。所有的愉悅都將成為最璀璨的記憶,提醒我這個世界究竟有. n. 多美。而所有的教訓,都能令我在之後的道路走得更直更遠。 a v. i l C n hengchi U 在二十五歲生日前夕完成論文,我為自己的求學生涯畫上了較為圓. 滿的句點。我好想擁抱親愛的爸爸媽媽,離家求學近七載,我所有的一 切都離不開你們一路以來的支持和幫助。在下一段的人生旅程中,我一 定會回饋給你們更多的愛與陪伴。 最後,也期待在各自駐點媒體的努力下,兩岸的民眾對彼此有更多 的瞭解與體諒。.

(3) 摘要. 大陸駐臺記者承擔著兩岸社會間重要的資訊傳遞任務,是兩岸傳播領域具研 究意義的群體。在實際工作情境中,研究者觀察到駐臺記者經常利用消息來源主 動提供的資訊,即「資訊津貼」來完成報導。由此本研究企圖探討大陸駐臺記者 對於「資訊津貼」的處理方式。 透過深度訪談和案例分析,本研究發現大陸駐臺記者接觸到的資訊津貼多為 兩岸交流主題,政黨政治的較少。主要以電子公關稿、網站資訊以及記者會的形. 政 治 大 「新聞價值」 、「人情」、「便利性」三個要素來對資訊津貼進行考量。 立. 式呈現。且資訊津貼的數量很多,記者必須有所取捨。研究發現記者通常結合. ‧ 國. 學. 「新聞價值」是記者們考量的第一要素。如果資訊津貼具備較高的新聞價 值,那麼記者對「人情」和「便利性」的需求就會降低。而在「新聞價值」一般. ‧. 的情況下,記者會優先考慮「人情」和「便利性」。. sit. y. Nat. 「人情」也是影響資訊津貼使用的重要因素,「私人人情」與「媒體人情」. al. er. io. 都會對記者產生影響。如果「人情」夠強,縱使新聞價值的程度較低,記者也願. v. n. 意採納。而一旦「人情」因素與「新聞價值」能相輔相成,就能大大提高對記者 的吸引力。. Ch. engchi. i n U. 「便利性」在大部分的資訊津貼中都表現出較高值,這也體現了臺灣資訊津 貼服務時的成熟性。雖然便利性對於記者判斷是否採用新聞沒有直接的作用力, 但在資訊津貼「新聞價值」與「人情」因素都不顯著的情況下,「便利性」能提 高資訊津貼的吸引力,甚至是影響報導的呈現方式。. 關鍵詞:資訊津貼、大陸駐臺記者、便利性、新聞價值、人情.

(4) Abstract Mainland Chinese correspondents in Taiw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trait. While facing arduous tasks, correspondents used to employ information subsidy as news resources.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information subsidy that Mainland Chinese correspondents contact with in daily routine and to examine how correspondents deal with it.. This study conduc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and case analyses shows that half of information subsidy is on the subject of Cross-Straits interaction and. 政 治 大. cooperation, while only a small part is related to parties and politics. Most of information subsidy is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emails, short messages, websites. 立. and press conferences. Since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subsidy is huge,. ‧ 國. 學. correspondents have to adopt it selectively. This paper further found that “news value”, “convenience” and “renqing(in Chinese “人情”,a social relationship. Nat. y. ‧. based on reciprocity)” are thre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rrespondents markedly.. sit. News value is the most vital factor. Once information subsidy has high news. er. io. value, it would be used by correspondents without hesitation. Renqing and. n. a correspondents’ first consideration convenience come to the only when no iv. l C n “renqing” and media U h e n g cBoth significant news value can be recognized. personal hi “renqing” will affect the correspondents’ considerations. If “renqing” is strong. enough, even when the news value is low, the information subsidy will be adopted. Although convenience does not impact on correspondents’ decision making directly, it can increase the attractiveness of adopting information subsidy and even affect the way how the reports are presented.. Keywords:information subsidy, Mainland Chinese correspondents, news value, convenience, renqing.

(5)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大陸駐臺記者:一個不容忽視的跨海群體......................................... 1 第二節、大陸記者與臺灣消息來源..................................................................... 3 第三節、「資訊津貼」與研究問題....................................................................... 4 第四節、有關駐臺記者的先前研究..................................................................... 5 第二章、文獻回顧........................................................................................................ 8 第一節、資訊津貼的起源與發展......................................................................... 8. 政 治 大 第三節、新聞價值和資訊津貼........................................................................... 19 立 第二節、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 14. ‧ 國. 學. 第四節、人情關係和資訊津貼........................................................................... 21 第五節、小結....................................................................................................... 23. ‧. 第三章、研究方法...................................................................................................... 25. y. Nat. 第一節、研究問題............................................................................................... 25. er. io. sit. 第二節、研究方法............................................................................................... 26 第三節、研究對象............................................................................................... 27. al. n. v i n 第三節、研究步驟............................................................................................... 28 Ch engchi U 第四章、資料蒐集與分析.......................................................................................... 33 第一節、資料蒐集............................................................................................... 33 第二節、資訊津貼的形式與便利屬性............................................................... 34 第三節、資訊津貼的主題與記者的新聞價值................................................... 51 第四節、資訊津貼的來源與記者的人情關係................................................... 58 第五節、綜合分析:記者處理資訊津貼的考量模式....................................... 63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研究回顧............................................................................................... 82 第二節、研究發現與討論................................................................................... 83.

(6) 第三節、研究價值............................................................................................... 87 第四節、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90 參考文獻...................................................................................................................... 92 中文部分............................................................................................................... 92 外文部分............................................................................................................... 96 附錄............................................................................................................................ 101 一、訪談大綱..................................................................................................... 101 二、駐臺記者新聞案例蒐集............................................................................. 10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圖目錄 圖 1:大陸駐台記者的研究途徑 .............................................................. 6 圖 2:記者處理資訊津貼決策流程 ........................................................13 圖 3:研究步驟 ........................................................................................28 圖 4:某記者收到的郵件截圖 1 .............................................................36 圖 5:某記者收到的郵件截圖 2 .............................................................36. 政 治 大. 圖 6:政府網站的資訊津貼 ....................................................................41. 立. 圖 7:文娛團體網站的資訊津貼 ............................................................42. ‧ 國. 學. 圖 8:提供採訪對象的電子新聞稿 ........................................................48. ‧. 圖 9:案例一的網站資訊 ........................................................................66. Nat. io. sit. y. 圖 10:案例一的雷達分析圖 ..................................................................68. er. 圖 11:案例二的雷達分析圖 ..................................................................70. al. n. v i n C h.................................................................. 12:案例三的雷達分析圖 75 engchi U. 圖. 圖 13:案例四的雷達分析圖 ..................................................................78. 表目錄 表 1:受訪者基本資料 ............................................................................28 表 2:案例要素分析 ................................................................................79.

(8)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大陸駐臺記者:一個不容忽視的跨海群體 H1是大陸某地方電視臺的駐臺記者。2013 年 10 月,他第二次來臺進行為 期三個月的駐點採訪工作。某日,他從臺灣記者同行處瞭解到一公益組織將對前 一階段兩岸交流活動進行成果發表,便前往發表會現場進行採訪。下午,他又獲 悉福建某一著名書畫家作品巡迴展抵達了臺北。與往常一樣,主辦方提供了頗為 詳盡的資訊。晚上他則應邀出席一商界的發佈會兼晚宴。他說:「很多應酬不好. 政 治 大. 推脫,也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可是報導哪一部分,如何報導就要憑自己的新聞. 立. 價值去拿捏了。」. ‧ 國. 學. W 是大陸中央媒體最早一批駐臺記者,駐臺採訪經驗豐富。他的日常工作. ‧. 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有關兩岸的重大即時新聞,這屬於基礎採訪;另一部分是 由編輯或者是記者主動策劃選題新聞的採訪。作為中央媒體的記者,他肩負著更. y. Nat. io. sit. 多政策制度層面的報導。因此時常出席行政院某部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或者記者. n. al. er. 會。在多年的採訪工作中,他秉持著一個原則:「新聞工作不能由市場導向,而. Ch. i n U. v. 是要引導社會朝正向發展。」所以他的報導多展現臺灣正面形象,以提供給大陸. engchi. 作為借鑒。在表現兩岸關係上,也以積極面向為主。. H 和 W 是大陸駐臺記者的縮影。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各領域連結的日益 緊密,傳遞兩岸訊息的駐臺記者的重要性也日益顯現。駐臺記者接觸到最真實的 臺灣,把第一手的資料呈現給大陸的民眾,無論是作為訊息的傳遞者或者是解讀 者,其角色都不可忽視。 臺灣政府於 2000 年底宣佈開放大陸地區新聞人員以輪替方式來臺駐點採訪。 次年二月,來自新華社的范麗青和陳斌華成為首批駐點臺灣的大陸記者,抵臺當. 1 第一章中出現的 H/W/C/M 指的都是研究者早期接觸到駐台記者(以姓氏的首字母代替) ,他們不屬於最 後的受訪,但對形成本文的研究意識有一定的貢獻。. 1.

(9) 日便引起了島內各界的關注。2008 年 5 月 20 日後,為落實「兩岸媒體相互駐點 採訪正常化」政策,臺灣政府將大陸駐點記者的停留時間由 1 個月延長為 6 個月 上限並簡化其入境申請程式,同時另增開 5 家大陸地方媒體來臺駐點採訪2;2009 年再放寬大陸駐點媒體人數每家從 2 人增至 5 人,同時取消駐點記者赴外地採訪 需事先報備之規定。2013 年 8 月 1 日政府進一步開放大陸地區大眾傳播專業人 士(含大陸新聞人員)經許可,可發給一年效期多次入出境許可證,使大陸來臺 駐點記者採訪享有更便利之條件。從 2009 年到 2013 年,每年來臺駐點的大陸記 者平均達 88 人次3。時至今日,每天都有超過三十位來自大陸中央、地方媒體的. 政 治 大 大陸的民眾,為溝通兩岸訊息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立. 記者在這個美麗的島嶼上進行採訪工作,將有關臺灣和兩岸的重大新聞事件帶給. 在大陸駐臺記者的日常工作中,時常會出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很多時候,. ‧ 國. 學. 不是記者費盡心力挖掘新聞,而是「線索」或者「題材」主動送上門。在 H 和 W. ‧. 兩位記者的描述中也可以清晰感知。前文有提到,在現有制度下,大陸駐臺記者. y. Nat. 駐點時間有限,人員流動快。一般而言,提供新聞線索的人脈往往需要長期的默. er. io. sit. 契與信任,這是大陸駐臺記者很難做到的。因此,在新聞報導的第一步——「調 動資源以獲取訊息」這一步驟上,他們需要比當地的記者做出更多努力。也正因. al. n. v i n 為如此,主動送上門的「新聞線索」成為相當重要的訊息來源。但訊息的提供者 Ch engchi U. 的目的是把自己想說的話想傳遞的聲音,借助記者和媒體加以擴散。而記者就要 憑藉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價值觀進行判斷,是否要報導,如果是,又該如何報導。 大陸駐臺記者究竟會如何處理這些主動提供的資訊,這正是本研究感興趣的問題。. 2、至 102 年 12 月底止,共有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社等 5 家全 國性媒體,以及福建東南衛視、福建日報社、廈門衛視、深圳報業集團、湖南電視臺等 5 家地方媒體在臺 正式駐點。 3、資料來自文化部文化交流司. 2.

(10) 第二節、大陸記者與臺灣消息來源 作為駐外記者,需要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下,將該地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 訊息傳遞回去。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事件本身的接近性或者是消息來源的接近 性,與當地記者相比都處於劣勢,這其中大陸駐臺記者尤甚。由於制度上的限制, 大陸駐臺記者一般只能在臺灣停留一到三個月,時間一到就需返回大陸,由同事 來接任工作。因此很難透過個人在臺灣建立較為長期的人脈資源。若有可信度高、 重要性高的消息來源能時常主動提供訊息,對於駐臺記者而言是工作的一大助力。 於此同時,隨著臺灣與中國大陸各個領域往來的日益緊密,兩岸無論是政界、. 政 治 大. 商界,或是其他性質的組織,都有傳遞訊息到對岸,提升己方影響力的需求。. 立. 由於網路管制的原因,臺灣媒體的報導無法全然順暢地傳遞到大陸。因此如. ‧ 國. 學. 果要身處大陸的閱聽眾看到發生在台灣的活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駐台的大. ‧. 陸媒體進行傳播。. 在臺灣,政府或者其他的團體在媒介策略的運用上有比較豐富和成熟的經驗,. y. Nat. io. sit. 能透過多種媒介溝通策略,利用文化資本優勢,以意見領袖的角色影響輿論,構. n. al. er. 建有利於己方的話語體系(孫秀蕙,1994;翁秀琪,1996)。. Ch. i n U. v. 換言之,大陸記者有從臺灣的消息來源處獲取資訊的需求,而消息來源又想. engchi. 借助駐臺記者將訊息進行擴散,即有提供資訊的動機。王毓莉(2005)在針對大 陸駐臺記者的報導中,發現「駐點記者所引述的政府官員或學者專家,較多出現 於會場新聞的報導,而較缺乏記者主動約訪的情形。由此可見中國大陸駐臺記者 較常參加各類座談會。」4 通常來講,這些積極主動的消息來源會透過提供新聞稿、召開記者會、座談 會或是提供多種形式的背景資訊來與記者互動。這種媒介策略被稱為「資訊津貼」 (Oscar H. Gandy, 1982)。. 4 王毓莉(2005) 。 〈中國大陸駐點臺灣記者新聞報導之研究─以「新華社」與「人民日報」為例〉 , 《遠景 基金會季刊》第六卷第一期。. 3.

(11) 第三節、「資訊津貼」與研究問題 Gandy(1982)最早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出發觀察消息來源與媒體的互動, 提出了「資訊津貼」 (Information Subsidy)的概念。其基本假設是,新聞組織必 須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來蒐集資訊,若有組織、有財力的一方能主動提供資訊, 就能降低媒介蒐集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最終達到影響甚至控制媒介議題的目的。 事實上,主動提供資訊的消息來源通常具備相對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且具 有鮮明的傳播目的。可以說,「資訊津貼」是在政治經濟上處於相對強勢地位的 消息來源與新聞媒體間互動的普遍形態。新聞發佈、記者會等這些政府或者機構. 政 治 大. 常用的媒介策略都可以稱作是消息來源的資訊津貼形式。. 立. 從第一節的例子中可以發現,Gandy 所提到的「資訊津貼」的確是大陸駐臺. ‧ 國. 學. 記者工作中時常接觸之媒介策略。對於任何一位記者來說,「資訊津貼」都再常. ‧. 見不過,若避之唯恐不及則勢必會大大影響自己的工作效率,甚至疏漏一些重要 資訊;反之若過度依賴,則會退變為消息來源的傳聲筒,有失新聞人的公允。. y. Nat. io. sit. 大陸駐臺記者在選擇消息來源以及處理消息來源提供的訊息上,有自己獨特. n. al. er. 的認知框架和價值取向。Gandy 眼中試圖操縱媒體的「資訊津貼」,若是取用得. Ch. i n U. 當,就是記者們的訊息途徑,是資源獲取的重要手段。. engchi. v. Schlesinger(1990)曾提出研究消息來源的媒體策略以及近用媒體機會的內、 外兩種途徑。其中內部指的是以媒介為研究核心,從媒介內部,如報導立場、篇 幅,以及新聞工作人員與消息來源的互動來分析;而外部途徑則是從消息來源入 手分析其媒介策略。本文關注駐臺記者這一群體,所以選擇內部路徑進行研究。 而本研究主要關心的就是:駐臺記者在工作中是如何處理「資訊津貼」的? 根據這一核心問題,又可延展出下列兩個子題:. 一、大陸駐臺記者在工作中會遇到哪些「資訊津貼」? 正如前文所言,大陸駐臺記者由於駐台時間限制,不易與消息來源發展出長 4.

(12) 期穩定的人際關係,由此很難通過個人來獲得穩定可靠的新聞線索。所以記者們 在工作中可能會偏好採用那些主動送上門的資訊津貼。本文的問題之一就是探究 駐臺記者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哪些資訊津貼,包括它們的形式、來源、數量、 主題等等。由此對記者們接收到的資訊津貼的樣貌有較為系統的瞭解。. 二、大陸駐臺記者如何處理「資訊津貼」? 本研究將資訊津貼視為一種可用的新聞資源,但記者對資訊絕非照單全收。 使用哪些,捨棄哪些,記者們往往會有自己的一套判斷體系。這其中即包括最基. 政 治 大 到與消息來源關係遠近的影響。本文在瞭解資訊津貼的基本樣貌後,將對影響記 立. 本的新聞價值取徑,也包括資訊津貼本身具備的一些特徵,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 者使用資訊津貼的因素進行解讀和分析。. ‧ 國. 學 ‧. 綜上,研究大陸駐臺記者之資訊津貼,有助於進一步瞭解這一群體以及其工. n. a. 第四節、有關駐臺記者的先前研究 l.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作的真實面向。本文也期待能為兩岸更順暢的交流互動提供一些的參考意見。. i n U. v. 隨著兩岸各領域交流的逐步深入,兩岸互派記者駐點,把在地新聞第一時間 傳達到對岸,有效地促進了彼此的瞭解。以福建《海峽導報》為例,這份市民報 主要面向福建廈門一帶的閩南語族群,由於地理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對臺灣的新 聞有著較為強烈的好奇心。報紙每天都以五個版面以上的分量報導臺灣新聞,稱 得上是大陸報導臺灣事務比例最大的一份報紙。根據報社一位資深記者介紹: 在沒有駐臺記者之前,很多時候要「翻牆」5來看臺灣媒體的報導。 可是這樣一來得到的資訊太過碎片化。再加上臺灣的媒體政治傾向過. 5 網路語言,指透過各類可行的網路技術突破網路審查。. 5.

(13) 於明顯,往往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媒體中會有截然不同的呈現。想要及時、 系統、客觀地瞭解臺灣的時政,真不容易。2009 年我們獲准派遣駐臺 記者,這種情況才得到徹底改善。我們的讀者也有了更新鮮真實的閱讀 內容。(記者 M). 這位記者描述了派遣駐臺記者前後,該報關於臺灣事務報導的變化。原本只 能透過翻牆來獲得延宕、碎片化、政治化的資訊,駐臺後,就能獲得更及時、系 統的資訊,從而能讓關心臺灣事務的閱聽人獲得更高質量的新聞資訊。由此可見, 駐臺記者在兩岸訊息交流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對這一群體的研究具有現實價值。 早在 1990 年,潘家慶等學者從意識形態、詞彙用語層面概括性地介紹了兩. 政 治 大. 岸記者交流的若干理論。本文總結了前人的文獻,將相關研究劃分為不同的途徑:. 立. 圖 1:大陸駐台記者的研究途徑. ‧ 國. 學. 微觀——新聞文本. ‧. 中觀——情境互動. n. al. er. io. sit. y. Nat. 鉅觀——新聞制度.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自行繪製). 如圖一所示,若研究重點集中於新聞傳播體制層面,從歷史、文化、政治的 框架出發,屬於鉅觀途徑;若研究重點在於記者的工作或者生存狀態,關心其與 情境中其他因素(如同行、消息來源等)的互動,屬於中觀途徑6;若研究重點集 中於記者產製的結果,如各種形態的文本,則屬於微觀途徑。 在制度、模式層面,學者多檢討兩岸現階段媒體互派制度限制,以及為未來. 6 關於「微觀、中觀、鉅觀」的分層方法,參考自郭文平(2004) , 〈我們即是我們和誰連結?社會文化觀 : 45-65. 點的超連結文本研究主題建構與研究方法的挑戰〉 。 《傳播研究與實踐》 ,4(1). 6.

(14) 互設常駐機構做政策上的宣導。韋奇宏(2003)從政治學「新制度論」的角度, 探討了自 1979 年以來的兩岸新聞採訪交流活動,歸納了主導兩岸新聞交流的三 個因素:兩岸關係、政治結構的民主化因素以及媒體競爭市場,探尋三個因素下, 政府與媒體間「管制」和「開放」的制度性關係。祝仲康(2009)以東森電視臺 為例,總結了臺灣電視公司與大陸電視臺目前存在的新聞交流模式:付費之商業 機制模式、免付費之非商業機制模式與溢出模式。王英(2008)觀察了民進黨執 政後臺灣媒體形態的變化,比較臺灣兩政黨兩岸傳播政策,試圖找尋兩岸民眾認 知差異的節點,建構兩岸非政治性傳播交流空間。. 政 治 大 陸駐臺記者的新聞稿件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發現,人情趣味性的新聞居多,消息 立 在文本層面,王毓莉(2005)以新華社和人民日報作為研究對象,對中國大. 來源多樣化,但深入分析發現中國大陸媒體擅長用事實陳述塑造臺灣負面形象,. ‧ 國. 學. 不同屬性的媒體報導在主題和新聞調性上都有較大差異。張裕亮(2006)依據框. ‧. 架理論,分析了《人民日報》在駐點前後的 1400 餘則報導,歸納出不同時期媒. y. Nat. 體採用的不同的報導框架。如前期主要採用「一個中國」 、 「反獨促統」 、 「吸引臺. er. io. sit. 資」等,臺灣開放大陸記者駐點後,則逐漸傾向於將「傳達輿情」作為主要報導 框架,同時「島內亂象」框架下的新聞數量也顯著增多。. al. n. v i n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觀的制度以及微觀的文本上。而對中觀途徑以「記者 Ch engchi U. 與情境因素互動」的研究少之又少,也是未來亟需填充的領域。這其中,記者與 消息來源的互動行為處於新聞產製過程的核心階段,其上承社會文化脈絡,反應 制度框架;下達媒體報導文本本身,溝通閱聽群體,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另 一方面,新聞報導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脫離不了體制限制。從短期看來,媒體制 度與新聞報導的文本都屬於靜態對象,而中觀層面——記者在情境中的行為,包 括與消息來源等的互動——則是最具動態的媒體環節,能夠綜合反應媒介生態。 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取向。. 7.

(15) 第二章、文獻回顧 本文是一個在「資訊津貼」概念上發展起來的研究。過去對資訊津貼的研究, 多是從消息來源入手,探討其對媒介議題的構建程度或者影響範圍(Gandy, 1982; Turk, 1985; Sweetse & Brown, 2008),以反映消息來源對社會資源的控制力度, 展現社會權利結構。本文認為資訊津貼不僅是消息來源征服記者的計策和武器, 也是記者可以利用的新聞資源。記者在對多種影響因素進行通盤衡量後,能自主 地判斷如何處理接收到的資訊津貼。所以本研究是從記者角度切入,觀察記者對. 治 政 大 首先,會對傳統資訊津貼相關的文獻進行回顧和整理,介紹概念的提出與演 立 變。在此基礎上,提出本研究對於「資訊津貼」的理解,及研究關注的重點面向。 於資訊津貼的運用。. ‧ 國. 學. 本文認為記者在考慮是否使用資訊津貼時,重點會從「資訊津貼」的新聞價. ‧. 值、便利屬性、以及與消息來源的人情關係三個面向出發。. 有關新聞價值的探討在新聞學界已有豐富的積累,在此重點梳理資訊津貼研. y. Nat. er. io. sit. 究範疇,所觀察到的記者的價值取向。關於「便利」的概念,最常應用與市場與 消費領域。資訊津貼也可以視為是消息來源提供給記者的一種服務,本文將服務. n. al. Ch. i n U. v. 消費領域對便利性的解讀,與記者新聞產製的特點相結合,發展出一套適用於資. engchi. 訊津貼的便利屬性分析架構。在人情關係部分,則是回顧華人世界的人情理論, 整理出其在記者和消息來源互動領域的研究。. 第一節、資訊津貼的起源與發展. 一、「資訊津貼」的概念發展 資 訊 津 貼 最 早 是 由 Gandy 於 1982 年 在 著 作 Beyond Agenda Setting: 8.

(16)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olicy 中提出。其基本假設是,新聞組織必須花 費一定的人力、物力來蒐集資訊,若消息來源能主動提供資訊,就能降低媒介蒐 集過程中產生的成本,那些成本越低的資訊,越可能被採用。長此以往,就能最 終影響媒介議題。 Gandy 認為如果消息來源能控制媒介獲取資訊的成本,事實上他們也同時控 制了這部分資訊的消費。對消息來源而言,提供「資訊津貼」都具有相同的目的, 那就是影響媒體報導,來達成自身的利益。直接引導輿論對業者來說需要支付超 額的成本,而透過資訊津貼,先影響媒體,再影響輿論則要划算得多。在這個過. 政 治 大 津貼的提供方甚至會刻意隱藏或者混淆他們和資訊之間的關係。 立. 程中,為了提升媒介對資訊的信任度,使己方提供的資訊發揮最大的效果,資訊. Turk. J.V(1985)支援和發展了 Gandy 的概念。她在 1984 年開展了一項有. ‧ 國. 學. 關公關人員利用資訊津貼來影響媒介內容的研究,探討了資訊津貼從機構發佈,. ‧. 到被媒介採納的原因以及過程。她將「資訊津貼」分為「主動」和「被動」兩類,. y. Nat. 主動的「資訊津貼」是由消息來源主動提供,如新聞發佈會等;被動的「資訊津. er. io. sit. 貼」則是指在媒介需求下,消息來源提供的訊息,如記者會上消息來源依據記者 提問給出的回復。她證實了消息來源可以透過資訊津貼,來影響媒介議題,從而. n. al. 實現對公眾議題的影響。. Ch. engchi. i n U. v. 在另一項針對政府資訊津貼的研究中,Turk(1986)發現,有接近八成的資 訊是政府機構主動向媒體發佈,剩下的則是在媒體要求後,進一步提供的。同時 她總結了實際操作中政府公關官員(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rs, PIOs)與新聞記 者互動時的一些特徵:如公關人員在工作中往往扮演雙重角色,既要照顧機構利 益,也要迎合記者需求;這兩種角色一旦衝突,前者往往比後者重要,所以也會 導致他們無法提供最具新聞價值或者時效性的資訊。她建議政府機構應該減少主 動提供的資訊津貼,而是更加注重回應式的資訊津貼。最重要的是要提供新聞機 構足夠大新聞價值的資訊。 「資訊津貼」這一領域的開創性學者 Gandy(1982)和 Turk(1985)主要是 9.

(17) 從消息來源的角度出發,將「資訊津貼」定義為是「消息來源主動提供的資訊」 , 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傳遞於己方有利的資訊,結果很可能會影響甚至是控制媒介報 導方向。在這些學者看來, 「資訊津貼」於記者而言是一種偏向負面意義的訊息。 本研究從記者角度出發,將「資訊津貼」理解為是記者能輕易接觸到的訊息資源。 消息來源固然具備利己的動機,可是記者可以調動專業技能進行遴選,將訊息加 以整理和歸納,平衡多方觀點,進行符合自身新聞價值觀的報導。所以「資訊津 貼」可以理解為消息來源「征服」媒體的武器;但只要加以適當的鑒別和遴選, 也同樣是記者可取的資訊源泉。. 政 治 大 由消息來源主動提供,希望媒體予以報導和關注的各類資訊」。 立. 本文所研究的「資訊津貼」主要是指「大陸駐臺記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 ‧ 國. 學. 二、資訊津貼的形式演變. ‧. y. Nat. Sweetse 和 Brown(2008)以 2006 年以色列和黎巴嫩衝突為背景,研究了. er. io. sit. 資訊津貼在媒體危機報導中的影響。他們提出了資訊津貼的兩種形式——直接津 貼(如新聞發佈會)與間接津貼(如在公關人員的幫助下,找到了另一位消息來. al. n. v i n 源進行採訪)。而後者往往能產生更好的效果。比如,讓新聞媒體進入美軍的作 Ch engchi U. 戰現場一探究竟,會比單純由軍隊公關人員提供資訊更加有效,會讓媒體新聞報 導產生更積極和正面的態度。 Hachigian 和 Hallahan(2003) 調查了記者利用網路尋找新聞線索的行為, 發現前往相關機構的公共關係網站頁面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資訊津貼形式。他們認 為「網路的便捷性」 、 「資訊的品質」以及「官方網站的可信度」三者共同促成了 這一現象,缺一不可。 在對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Virginia Tech Shootings)中的資訊津貼的研 究裡,Wigley 和 Fontenot(2009)介紹了一種全新的資訊津貼形式——新科技來 源(new technology source)。他們將「新科技消息來源」定義為,機構官方網站 10.

(18) (如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官網) 、社群媒體(如 Facebook、Myspace、blog 等)以及 其他透過新媒體傳遞的文本(如手機視頻)。研究結果發現,在這一重大突發事 件中媒體傾向採用的是非官方、非新科技的消息來源。不過有趣的是,在事件爆 發的最初兩天,媒體更偏愛使用新科技來源的資訊津貼。他們認為,雖然之前的 研究者多把「資訊津貼」定義為是官方或者是由公關人員提供的訊息,但是隨著 網路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資訊津貼事實上是由一般的網民提供。這一點在突 發事件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在本研究中,無論是政府、民間機構或者民眾個人, 如果是主動發佈在互聯網頁面,且經判斷有獲得大家關注、希望媒體進行宣傳擴. 政 治 大 Sallot 和 Johnson(2006)則是透過對 91 名記者的深度訪談,掌握了當地記 立. 散意圖的資訊,都屬於資訊津貼的範疇。. 者最常接觸的資訊方式和資訊類型。最常接觸的資訊方式有 email、電話、普通. ‧ 國. 學. 郵件、面談和傳真,其中最為被接受的是 email。最常接觸的資訊類型有,郵件. ‧. 附件、網站連結、背景資料、光碟、公關熱線、促銷產品、樣品、照片、視頻、. er. io. sit. y. Nat. 音樂會門票、午餐會等等。. 。 本文欲瞭解的第一個問題是「大陸駐臺記者在工作中會面臨哪些資訊津貼」. al. n. v i n Ch 隨著科技發展,資訊的發佈管道以及本身的載體形態也層出不窮。因此在觀察大 engchi U 陸駐臺記者遇到的資訊津貼的形式上,除了常見的新聞發佈會、餐會之外,也會. 重視「新科技」背景下的資訊津貼的新形態(Hachigian & Hallahan, 2003; Wigley & Fontenot, 2009)。這部分主要將從資訊津貼的形式、主題、來源以及數量這些 角度進行觀察和分析。. 三、資訊津貼的影響因素 有學者從市場的角度,分析了資訊津貼產生巨大影響的原因。印刷費用的 上升,廣告贊助的下降,導致媒體行業整體收益下滑。媒體擁有者為了保證自 11.

(19) 身利潤,會更多的從商業視角出發,犧牲部分新聞價值,與市場上其他業者進 行妥協。換言之,經濟壓力的確會導致媒體業者更多地採納商業資訊津貼。 McManus(1994)由此提出了「市場導向新聞學」,認為在現代商業環境下,傳 統的新聞價值觀已經崩壞,新聞媒體會屈服於商業壓力,更多地使用公關人員 提供的資訊津貼。 Curtin(1999)的研究發現,記者和編輯較多地將公關人員提供的資訊津貼 當作是廣告,而非是經濟補貼。但是很多媒介不得不利用這部分新聞稿來增加 收入,這成為一種必要的業務舉措。而媒介經濟效益下降,導致人員不足,也. 政 治 大. 與使用易得的資訊津貼直接相關。總之公關的資訊津貼已經變相成為媒體的經 濟津貼。. 立. Curtin 在 1999 年透過深度採訪和全國範圍問卷調查的方法,觀察了經濟壓. ‧ 國. 學. 力下,資訊津貼對媒介議程的實踐的影響。並綜合眾因素,歸納了記者採用公. n. al. er. io. sit. y. Nat. 下的決策流程:. ‧. 關人員提供的資訊津貼的決策流程。本研究以 Curtin 的研究為基礎,歸納出如. Ch. engchi. 12. i n U. v.

(20) 圖 2:記者處理資訊津貼決策流程. 資訊津貼. 媒體守門人. 提供者的動機. 商業利益. (新聞價值). (0%). ‧ 國. 學. 私人關係. 故事. 版塊. 硬新聞. 報導. sit. 內容. ($). n. (經濟價值). Ch. engchi. er. io. ($$). al. 專題. y. 特別. ‧. Nat. 不使用. (100%). 政 治 大 媒體屬性. 立. ($0). 公共利益. i n U. v. 使用 (根據 Curtin, 1999). 圖 2 顯示,從「資訊津貼」變成媒體內容,要經過「守門人」的層層思考。 首先,記者會判斷消息來源傳遞這則訊息的動機。與公共利益的相關性越大,則 入選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是與非常有新聞價值的公共利益相關,那麼訊息就一 定會被採納,並且多以硬新聞的形式呈現;若只是純粹的商業利益而不具其他新 聞價值,就會被無情丟棄。大部分訊息介於商業利益和公共利益中間,這就需要 考慮消息來源與記者的私人關係以及媒體屬性。這都會影響到新聞內容的呈現形 式,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媒體內容的傳播效果。 13.

(21) 總之,Curtin 認為資訊津貼發揮效用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經濟價值、新聞價 值、私人關係、媒體屬性。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服務於大陸駐臺媒體的記者。而這 十家獲得駐臺資格的大陸媒體,雖媒體形態和媒體性質有差異,但總體而言它們 的媒體屬性基本一致,其政治和社會屬性要遠高於市場屬性。其涉臺報導的商業 目的微乎其微,所以上文所提到的「商業視角」並不適用,相應的經濟利益的影 響也可以忽略。黃光國(1984)認為華人社會是關係本位的社會,所以 Curtin 的 「私人關係」在華人社會往往表現得更加顯著。黃光國將之稱之為「人情關係」 。 蘇鑰機(2011)指出,記者在追踨新聞時,除了考慮吸引讀者觀眾的注意外,. 政 治 大 很重要。本文認為,資訊津貼除了背後的新聞價值以及人情關係,其本身蘊含的 立 新聞資料是否容易獲取,在時間緊逼和資源有限的情況,是否「順手」和省力也. 「特性」同樣不容忽略。既然作為一種「津貼」 ,必是帶給記者「好處」 。這種好. ‧ 國. 學. 處就表現在能為記者省時省力——即提供一定的便利性。. ‧. 所以本文接下來將從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 、 「新聞價值」以及「人情關係」. er. io. sit. y. Nat. 這三個層面進行文獻的整理與歸納。. 第二節、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 a. n. iv l C n hengchi U 本研究是從記者的視角切入,將「資訊津貼」視為記者可用的新聞資源。因. 此其接收資訊津貼的過程,就是選擇新聞資源的過程。雖然消息來源提供資訊津 貼從根本上出於自身的利益,但對於記者來說的確享受到了一種資訊服務。消息 來源是服務的提供方,而記者就是這種服務的接收方。在市場學,服務性產品的 便利屬性被廣為討論。是否具有足夠的便利性,能為顧客節省時間和精力,影響 到了服務性產品的接受程度。而 Gandy(1982)在提出資訊津貼的概念之初,就 表明了其吸引記者的關鍵在於降低各方面的成本,幫助提升工作效率。因此我們 可以用服務性產品的便利屬性,來檢視這種存在於消息來源和記者之間的資源交 流行為。 14.

(22) 一、服務性產品的便利屬性 早在 1923 年,Copeland 就總結了服務性產品成功的關鍵,即「節省顧客時 間,降低顧客在體力和精神上的付出」,具有這種屬性的產品就是「便利產品」 (convenience goods)。針對服務的便利性, 學者們普遍強調的是時間(time) 和精力(energy)上的節省(Morganosky , 1986; Brown & McEnally, 1993)。Yale 和 Venkatesh(1986) 在此基礎上此基礎上提出了六個分析層面,分別是省時間 ( time utilization ), 易 接 近 ( accessibility ), 易 攜 帶 ( portability ), 適 當 性. 政 治 大 但這種框架被認為缺乏理論支撐,也缺少具體的測量手段(Berry et al., 2002)。 立 (appropriateness) ,輕巧性(handiness)和愉悅感(avoidance of unpleasantness) 。. Brown(1989)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時間(time) 、地點(place) 、獲取(acquisition) 、. ‧ 國. 學. 使用(use)和執行(execution)五個形態的便利屬性。. ‧. Berry 等人(2002)透過對前人研究的總結和歸納,將服務的便利屬性進一. y. Nat. 步概念化為以下五個維度:決策性便利(decision convenience)、交易性便利. er. io. sit. (transaction convenience)、使用性便利(access convenience)、收益性便利(benefit convenience)和後期性收益便利(post-benefit convenience)。這五個維度也被之. al. n. v i n 後的眾多學者所採用(Seiders, 2008; Aagja, 2011)。 C2007; h e Colwell, ngchi U. 其中,決策性便利是指消費者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做出是否使用這種服務. 的決策,這種花費越少,便利性就越高。Berry(2002)認為,決策便利性主要是 由關於這項服務的資訊提供以及競爭對手的表現來決定。Aagja 等人(2011)的 研究也進一步證實,消費者是否使用這種產品或者服務,主要取決於關於這種產 品或者服務的資訊是否提供到位。如果消費者認知到需要花費在做決策上的時間 和精力過多,就和可能會拒絕消費。 交易性便利是指消費者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在與服務提供商的交易中。如 果這種交易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太多,顧客往往會覺得不值得,從而對服務提供商 產生負面印象(Kumar, 1997) 。即如果顧客採用網上支付的方法,便捷地完成了 15.

(23) 某項服務的訂購,而無需先去銀行提款,再跑到商家門市處進行現金交易,這樣 一來其交易性便利程度就大大提高。 使用性便利是指消費者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在該商品或者服務的使用過 程中。如果該產品或者服務所提供的方式或者物理位置、操作時間、實用性能等 等都符合消費者期待,那麼其使用性便利就高。顧客一旦決定使用某項服務,他 勢必希望這種服務的使用方式是便利的(Colwell, 2008)。 利益便利性是指消費者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獲取商品或服務提供的核 心利益。. 政 治 大 家或者再次要求服務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當消費者需要售後服務或者是產 立. 後期利益便利性是指當顧客在使用這項產品或者服務後,如果要再次聯絡商. 品需要更新換代時,往往需要這樣的後期便利性(Colwell, 2008)。. ‧. ‧ 國. 學. 二、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 y. Nat. er. io. sit. Gans(1979)透過對美國 CBS 晚間新聞、NBC 晚間新聞、新聞週刊以及時 代雜誌的新聞編輯室的觀察與訪談,找尋決定新聞的關鍵要素。他在研究中提出. al. n. v i n 了記者考量的兩項重要特性: 「易得性」 (suitability) 。 C h (availability)和「易用性」 engchi U 「易得性」是指記者獲取有用資訊的難易程度,包括消息來源願意提供訊息的意. 願、資訊本身的呈現能力等;而「易用性」則主要側重於記者對資訊內容是否滿 足報導目的考量。Gans 所謂的「易得性」就反映了資訊的便利屬性。原則上,這 個屬性越明顯,被記者選擇的資質就越高。 Sallot 和 Johnson(2006)就資訊津貼對媒體內容的影響,以及記者的使用偏 好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除了新聞價值,記者對資訊津貼的內容品質有一定的 要求,這部分包括但不局限於精確度、時效性以及文本的表現形式。且大部分記 者認為,若業者在提供的資訊津貼的過程中,「自我行銷」、「自我服務」的意識 太過明顯,那麼最後的效果通常適得其反。所以公關人員若要真正成功地推廣訊 16.

(24) 息,還需要進行更多「客制化」的工作。如透過整理,以圖表的形式呈現數據, 使記者能對關鍵訊息一目了然;用影音素材,全方位展現某一活動,讓記者有更 直觀的事件感受。這些好用的材料某種程度而言,是附加了一些功能,可以為記 者產製新聞節省時間和精力,提供不同層次的便利。比如同樣以圖表形式呈現, 如果記者能從中抓取到自己所想要的資訊,從而迅速決定採用與否,則是決策層 面的便利;而如果記者在報導中,直接或者間接使用到的圖表,來對新聞事件進 行佐證,這就是使用層面的便利。 本文在關注記者的新聞價值取向的同時,也會同時關注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 政 治 大 資訊津貼所提供的便利性具有一定的意義。如 Brown(1989)提出的獲取 立. Brown(1989)和 Berry(2002)提出的關於產品和服務便利性的分析構面,對於. (acquisition)性便利,與 Gans(1979)提出的消息來源的「易用性」 ,都可以理. ‧ 國. 學. 解為是記者獲取新聞資源的難以程度;而 Brown(1989)和 Berry(2002)均提. ‧. 出了使用性便利(use/access) ,則是和 Sallot 和 Johnson(2006)所強調的資訊品. y. Nat. 質中的精確度、文本表現形式對記者的影響相照應。. er. io. sit. 但記者利用資訊津貼產製新聞的過程並非是純粹的消費過程。記者所擁有的 是媒體資源。所以其與消息來源互動的過程,或者說使用資訊津貼的過程,並非. al. n. v i n 如一般的錢貨交易那樣短暫的過程 。因此不適合 Berry C h,其牽涉到後續的新聞產製 engchi U 的交易性便利。就其目的而言也更加複雜,包括個人層面的完成採訪任務,媒體. 層面的獲取臺灣地區資訊,以及地區層面的推動兩岸交流。Berry 所提及的利益 性便利只是單純地從消費某一項服務所得到的好處著眼,也並不適用於這種複雜 的情況。 綜上,本文將 Brown(1989)和 Berry(2002)提出的關於產品和服務便利 性的分析構面,與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的特征相結合,按照記者使用資訊津貼的 流程,發展出以下針對資訊津貼便利屬性的分析架構: (一)、決策性便利:在本研究中,記者充當了消費者的角色,而其消費的 正是「資訊津貼」這一種服務。所以決策性便利指的正是,記者判斷是否要使用 17.

(25) 某一資訊津貼時的時間和精力花費,這種花費越少,則決策性便利程度越高。前 文提及,記者決定是否採用一則資訊津貼的過程,往往綜合考量了其新聞價值、 人情關係、便利屬性。但對於後兩者下文將以專門的篇幅展開討論。所以在此提 到的決策性便利,所指的僅是除後兩者之外的,有助於加快記者決策過程的因素。 資訊津貼傳遞和表達上的效率都會對記者能否快速做出資源利用的決策產生影 響。一般而言,資訊津貼的提供方如果能非常及時地將訊息,以簡明扼要的形式, 傳遞給記者,讓其能迅速領會資訊要點,就能幫助其更快地做出是否採用的決策。 (二)、獲取性便利:當服務產品變成資訊津貼之後,作為消費者的記者介. 政 治 大 明獲取性便利程度越高。獲取性便利往往和資訊津貼提供的場所、或者是所要經 立. 意的就是獲取某一種資訊津貼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這種花費越少,則說. 歷的時間有關。如果領取資訊津貼的場所交通便利,很容易抵達或者在物理距離. ‧ 國. 學. 上與記者非常貼近,就能提高這種獲取性便利。此外資訊領取的過程也很重要。. ‧. 如果過程簡短,那么獲取性便利就高,如果過程複雜冗長,那麼獲取性便利就低。。. y. Nat. (三)、使用性便利:資訊津貼的使用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這種花. er. io. sit. 費越少,則使用性便利程度越高。對於記者而言,使用資訊津貼這種服務所要達 成的目的是完成相應的新聞報導。因此一則資訊津貼的內容中,能加速其完成報. al. n. v i n 導的元素越多,其使用性便利就越高。如果資訊津貼能以合適的形式,傳遞出記 Ch engchi U. 者最期待看到的內容,就能為他們的新聞產製帶來很大便利。這也是考驗資訊津 貼的內容質量以及表現形式的關鍵所在。如果資訊津貼的文本部分,將活動要點 或者是其他關鍵的新聞要素都以最簡明扼要地形式,呈現出來,那麼記者就能快 速運用到自己的報導中。這也是對記者影響最大的便利屬性。 (四)、追蹤性便利:消費者通常需要售後服務,記者也不例外。在使用完 一則資訊津貼後,記者很可能會對資訊提供方有進一步的需求,比如對一些問題 進行查證、補采。如果能在最短時間內與消息來源取得聯繫並獲得解答,就有助 於其產生更準確完整的報導。這種與消息來源進行後期聯絡以及其他資訊獲取所 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少,則追蹤性便利程度越高。 18.

(26) 本文將以上述四個便利層面為分析架構,對大陸記者接觸到的資訊津貼的 便利屬性進行分析和解讀。並觀察記者對不同資訊津貼便利元素的因應策略。. 第三節、新聞價值和資訊津貼. 一、有關新聞價值的討論 關於「新聞價值」的討論在新聞傳播界進行已久,一般認為它是新聞工作. 政 治 大 從西方新聞學的新聞採訪觀點來看,Larsen(1991) 曾選取了時間性、距 立. 者用用來判斷新聞重要性的標準,幫助記者判斷哪些新聞比其他更適合報導。. ‧ 國. 學. 離、重要性和趣味性四項因素,對一則新聞的價值作數量化統計。McQuail (1994)的研究則指出,為了配合採訪需要,媒體喜歡用下列標準選擇新聞:及. ‧. 時性、重要性及具有強度、清晰明確、未能預期、文化上接近預設的讀者群、. sit. y. Nat. 持續性,另外電視等電子媒體還須考慮錄製和傳送新聞的可能。臺灣學者王洪. er. io. 鈞(2000)根據前人的研究,歸納出關於新聞價值的標準有以下五項:時宜. al. v i n Ch 值的「實用性」 ,認為新聞也需要幫助解決民眾在實際生活中的諸多問題。 engchi U n. 性、接近性、顯著性、影響性與人情趣味性。陳順孝(2004)則補充了新聞價. 在大眾傳播領域,新聞不只是記者個人的產物,其也同時要符合組織利益。 媒體會依本身目標和利益,對專業標準進行篩選,甚至故意強調或忽略某些要素。 這種既存的偏好有時淩駕新聞專業的本身,因此所謂偏好不一定指新聞要投合讀 者,還包括媒體有意強化媒體組織本身編採政策的影響因素(蘇蘅,1995)。因 而當要檢驗媒體是否符合專業的規範時,儘管媒體人經常宣稱這些專業規範乃包 含獨立與客觀,但記者會調整自己以符合媒介組織的期待(Bennett, 1996)。 這種種無形的規範或者原則會在媒介分工與把關的過程中讓記者獲知與感 受。也就是說,記者會透過新聞室的社會化過程而自我感知。記者會將組織的規 19.

(27) 範、社會的規範內化成自己新聞價值判斷的一部分,達到自我控制(Deetz, 1998) 。 大陸駐臺的媒體無法迴避兩岸獨特的政治現況。可以說駐臺採訪本身就是政 治溝通的產物,其存在也勢必肩負著兩岸溝通的服務職能。因此大陸駐臺記者對 新聞價值的判斷,同時受到兩岸政治經濟環境的大背景的影響。. 二、資訊津貼與新聞價值 在本章的第一節,Gandy 等人都將資訊津貼視為是消息來源企圖左右媒體的. 政 治 大 但事實上,之後眾多學者的研究卻發現,在工作過程中影響新聞產製的最重要因 立. 工具。而其研究也證實透過這種方式,消息來源的確達到了影響媒介議題的目的。. 素仍然是新聞價值。記者並非盲目地被資訊津貼所控制,事實上他們擁有足夠的. ‧ 國. 學. 自主判斷。. ‧. Gans(1979)在觀察消息來源與記者的互動時,發現新進記者的第一堂課就. y. Nat. 是分辨哪些人會是自己消息來源,哪些又不是,而記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剔除. er. io. sit. 那不是的百分之九十九」。這一分辨過程最重要的準則就是「新聞價值」。Turk (1984)的研究結果同樣顯示影響日報採用某一資訊津貼的最重要因素是新聞性。. al. n. v i n 大部分的新聞無論其消息來源為何,都符合中立客觀的新聞原則。 Ch engchi U. Pincus 等人的研究(1993)證實記者的確更加信賴自己挖掘出來的新聞,. 而非是輕易得來的「資訊津貼」,因為自己挖掘的新聞更具有新聞價值。也有學 者發現,記者其實對資訊津貼有相當大的抵觸,甚至絕大多數的資訊津貼都被 無情拒之門外(Elfenbein, 1986)。記者和公關人員的關係一直處於較為對抗的 狀態,因為公關業者提供資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自身機構的利益,所以在新聞 價值上會大打折扣,自然記者對這部分的資訊津貼也會採取警惕和消極的態度 (Cameron, Sallot & Curtin, 1997)。 Larsson(2002)的研究證實了記者與資訊津貼提供方之間關於「新聞價 值」的定義偏差。比如記者會將醜聞、濫權等事件視為具有價值性之新聞要 20.

(28) 素,而資訊津貼的提供方則是將那些有利於自身知名度和形象的新聞視為 「好」新聞。這樣一來,資訊津貼的內容更很可能只展現對於己方有利的資 訊,此時若記者只採用單一消息來源,就會造成報導的偏頗。 以上這些研究,揭示新聞價值對於記者處理資訊津貼起著主導作用。在大 陸記者的日程工作中,報導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己構思選題,主動挖掘新聞 素材的報導(如調查性報導);另一種則是根據消息來源主動提供的資訊完成的 報導。前一種報導中,記者無疑會主要從自己對於新聞價值的考量著手,進行 資料的採集。而本研究的範疇主要包括後者。駐台記者每日接收到的資訊津貼. 政 治 大 本研究認為記者主要還是依照自己的新聞價值取向來選擇。由此瞭解駐臺記者 立. 為數不少,而個人的新聞產製能力有限。在資訊津貼「供過於求」的情況下,. 的新聞價值取向顯得尤為重要。. ‧ 國. 學. 本研究將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來瞭解大陸駐臺記者的新聞價值取向,以. Nat. sit. y. ‧. 及這種價值取向,對於他們處理資訊津貼的影響。. er. io. 第四節、人情關係和資訊津貼. al. n. v i n Ch 探討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人際互動,是新聞學研究長期以來的重要主題 engchi U (Gieber &. Johnson, 1961 ; Grossman & Rourke, 1976; Miller, 1978; Wolfsfeld,. 1984; Mancini, 1993; Larsson, 2006;) 。在此領域國內外學者已經積累了不少成果。 本章節將重點放在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中的人情關係上,觀察人情對於記者新聞 產製的影響。 一、有關人情關係的討論 黃光國(1984)認為華人社會體系強調的中心落在個體之間的關係上,而非 特殊的個體。在建構關係的過程中,個體能夠找到自己以及他人的角色定位。他 將華人的人際關係分為三類,分別是情感性關係、工具性關係以及混合性關係。 21.

(29) 情感性關係通常是最為持久和穩定的社會關係,個人與他人由此可以滿足關愛、 溫情、歸屬感等情感需求;工具性關係則是以建立工具關係為目的,是實現其他 目標的手段,因此較為短期與不穩定;混合性關係則是居於兩者之間,互動雙方 認識且是有一定程度的情感關係,但這種情感關係又不像初級團體那樣深厚。比 較有趣的是,混合性關係最可能受到「人情」影響。 華人的社會化行為在他看來是「請託者」與「資源支配者」的互動。當面臨 資源分配時,後者將在考慮自己與「請託者」是何種關係之後,再做出相應反應。 一旦雙方預期將來可能多次進行情感性交往,或則對方過去曾經分配給自己資源. 政 治 大 金耀基(1990)將人際交往行為分為經濟型交換與社會性交換。經濟型的交 立. 時,個體會更願意將自己的資源與對方分享,此即为「人情理论」。. 換是以金錢為媒介,以市場為導向。這類行為是可以計算的,所以也是相對確切. ‧ 國. 學. 的。而社會性交換是以「人情」為媒介、為中心。所謂的「人情債」是相對模糊. ‧. 的概念,無法用數字精準計算。. y. Nat. 楊中芳(1998)將人際關係解析為「既定成分」與「交往成分」。其中後者. er. io. sit. 又可分為「工具性成分」與「情感性成分」 。 「即定成分」是指現時社會所流行的 關係類別,包括(家庭關係)與非先賦性的(同學、同事)。情感性成分又可分. al. n. v i n 為工具成分與感情成分。前者是指交往雙方在完成交往場合之目的方面是否能做 Ch engchi U 得使他們相互滿意;後者則是指交往雙方在交往過程中,不計較得失地為對方付. 出之感情交流的狀況。這三者各自有所側重,但又互相連結。日常生活中的人際 關係往往由其中不止一種組成。 本研究將「人情」視為一種基於互惠關係而產生的,較為深度的人際關係。. 二、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人情關係 記者和消息來源都有彼此建立人情關係的動機。消息來源是記者尋求報導資 源的最重要對象。在採訪過程中能否廣結消息來源、廣布新聞網,並且隨時隨地 獲得新聞消息及線索,攸關採訪的得失(鄭貞銘,1982)。而消息來源若能「投 22.

(30) 其所好」,為記者提供合適的資訊津貼,就有機會進一步籠絡記者,達成良好的 媒體關係。而一旦與記者建立起更親密的人際關係後,所提供的資訊也更能引起 記者的關注。 有臺灣學者結合「人情理論」,探討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類型對於記者 處理新聞的影響(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擁有媒介處理權,而消息來源 擁有新聞資源。在互動中,兩者輪番扮演「資源分配者」和「請託者」的角色。 透過對四位記者的深度採訪,研究得出四種關係類型: 「同化關係」 、 「利益合作」 、 「對立」以及「表面接觸」。也證實了人情理論在新聞製作過程中的影響,即記. 政 治 大 在新聞處理過程中盡可能考慮到消息來源的利益。朱娜(2006)對廣州六家報社 立 者與不同的消息來源有不同的親疏關係,關係越親密,就越容易採用人情法則,. 的記者進行了觀察採訪,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 國. 學. 本研究將觀察大陸駐臺記者工作過程中,觀察「人情」對於其處理資訊津貼. ‧. 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中「人情」不僅僅是指記者與消息來源個體之間. y. Nat. 的關係。因為記者會透過新聞室的社會化過程進行自我感知。也會將組織的規範、. er. io. sit. 社會的規範內化成自己新聞價值判斷的一部分,從而進行自我控制(Deetz, 1998) 。 言下之意,記者在工作中會主動去迎合媒介組織的要求。所以媒介組織與消息來. al. n. v i n 源之間的親密性也會直接影響到記者的工作。舉例來說,甲記者供職於 A 媒體, Ch engchi U B 組織與 A 媒體保持了良好的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甲記者與 B 組織沒. 有直接的好惡關係,但因為了解到 B 與自己所供職媒體的關係,所以也會與之形 成報導上的親密關係。總之,本文所觀察的「人情」的影響,既包括記者與消息 來源之間的私人親密關係,也包括媒介組織與消息來源之間的親密關係。. 第五節、小結 本章分為四個部分。首先在第一節回顧了資訊津貼的概念發展,歸納了資訊 23.

(31) 津貼的不同形式,也總結了影響其作用的重要因素。接下來重點探討了「資訊津 貼」的便利屬性、新聞價值、以及所包含的人情關係。 「資訊津貼」的觀點最早由 Gandy(1982)提出。他認為有組織、有財力的 消息來源可以經由控制媒體接近的管道或者資訊,來左右媒體報導。即消息來源 只要主動提供訊息或者相關管道,為媒體節省各種成本,就能成功影響媒體。 本文所研究的「資訊津貼」主要是指「大陸駐臺記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 由消息來源主動提供,希望媒體予以報導和關注的各類資訊」。從形式上看,可 能是單一的資訊,也可能是一個「資訊包裹」。從載具上看,資訊可以以各種公. 政 治 大 看,一則能發揮效用的「資訊津貼」 ,其必定包含一些「便利屬性」 ,而且提供的 立 關稿、(政府)公開資訊、活動網站、發佈會、表演等不同形式存在。從內涵上. 資訊也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此外,資訊津貼的提供方也很可能與記者有非同一. ‧ 國. 學. 般的人情關係。. ‧. 「便利屬性」的概念發源於市場學。本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記者新聞產製. y. Nat. 的特點,發展出適用於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分析架構,分別是「決策性便利性」 。. er. io. sit. 「獲取性便利性」、「使用性便利」和「追蹤性便利性」。有關新聞價值的探討在 新聞學界已有豐富的積累,在此重點梳理資訊津貼與新聞價值的關係。學者們的. al. n. v i n 研究發現記者處理資訊津貼的過程中 C h ,新聞價值起到了主導作用。在人情關係 engchi U. 部分,則是回顧華人世界的人情理論,發現記者處理資訊時,的確會收到人情關 係的影響。而記者的人情在本研究中,又可分為「私人人情」與「媒體人情」。. 24.

(32) 第三章、研究方法 本章分為四節,首先點明研究問題;第二節介紹研究方法;第三節說明研究 對象;第四節介紹具體的研究步驟。. 第一節、研究問題 大陸駐台記者在工作中面臨不少挑戰。首先相比台灣記者,他們具備的在. 政 治 大 為一種主動向記者提供的新聞資源,能幫助記者更加高效地完成新聞產製的工作。 立. 地的人脈資源較少;又因駐台人數受限,每位記者的報導壓力較大。資訊津貼作. ‧ 國. 學. 但資訊津貼並非是純粹的新聞線索,其包含了提供方的主觀目的。記者在使用的 過程中,必然會有所取捨。 基於此本研究主要關注的問題在於:大陸駐台記者. ‧. 如何處理資訊津貼。而要探討記者對資訊津貼的處理問題,首先就需要對他們接. sit. y. Nat. 觸到的資訊津貼的樣貌有基本的了解。. io. er. 因此本文提出兩個研究問題:. al. 一、大陸駐臺記者在工作中遇到的「資訊津貼」樣貌?. n. v i n Ch 這個問題主要想了解大陸駐臺記者平時接收到的資訊津貼的總體樣貌,主 engchi U. 要問題包括: (一)、大陸駐台記者的資訊津貼一般以哪些方式呈現? (二)、大陸駐台記者的資訊津貼一般包含哪些主題? (三)、為大陸駐台記者提供資訊津貼的消息來源有哪些? (四)、大陸駐台記者接收到的資訊津貼的總體數量如何?. 二、大陸駐臺記者如何處理「資訊津貼」? 這個問題主要探討記者對於資訊津貼的選擇和使用。結合文獻回顧,本文認 25.

(33) 為,大陸駐臺記者會選擇使用某一資訊津貼,主要出於三方面考慮:一是資訊津 貼具有足夠的便利屬性;二、是資訊津貼具有足夠的新聞價值;三是資訊津貼的 提供者與記者「關係匪淺」。由此發展出以下子問題: (一)、大陸駐台記者使用的資訊津貼蘊含哪些便利屬性?記者如何利用這些便 利屬性? (二)、駐臺記者判斷資訊津貼的價值取向有哪些? (三)、人情如何影響記者對資訊津貼的處理? (四)、綜合「新聞價值」、「便利屬性」以及「人情」的因素,駐臺記者處理資 訊津貼時會有哪些考量模式?.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二節、研究方法. ‧. 對於大陸駐臺記者的研究,如前文所述,在宏觀層面的制度以及微觀層面的 具體報導研究領域,已有一些積累。但在中觀層面,涉及駐臺記者與臺灣消息來. y. Nat. er. io. sit. 源的互動,以及新聞產製過程的文獻,數量還非常有限。因此,本研究具有初探 性特質,主要想對現象進行較為深入與開放式的探索,選擇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 al. n. v i n 研究圍繞「駐臺記者如何處理資訊津貼」這一問題展開。記者處理資訊津貼 Ch engchi U. 的過程,首先是記者思考、遴選的過程。面對主動送上門來的資訊,「用不用? 用哪些?怎麼用?」,記者在這些問題上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都需要探索 其主觀思考和判斷模式。這部分的研究需要透過深度訪談進行。. 而記者處理資訊津貼的結果,是將公關資源轉換成為相應的報導文本。通過 對兩種文本的分析,可以從客觀存在的角度,來解讀記者對於資訊津貼處理行為。 因此本文將對這部分的文本資料進行蒐集,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來解讀。但針對文 本的分析,主要作為深度訪談的前期準備,且選擇的文本案例也是為深度訪談服 務。綜上,本文將透過深度訪談,佐以案例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 26.

(34) 有關記者在新聞產製過程中採取的資訊篩選和使用策略,總體而言屬於個人 的經驗,必須向受訪對象的內心世界進行探求。與調查研究中所使用的結構性問 卷不同,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ing)屬於質性訪談,其往往是「彈性的、 反復的、持續的,並非事前加以準備然後受其束縛」 (Herbert & Riene Rubin,1995, 轉引自 babbie, 1998,李美華等譯) 。這種透過口頭談話的方式與研究對象對談的 方法,重點在使受訪者放下戒心,提供更多與研究議題相關的資訊。而蒐集的關 鍵就在於秉持開放的態度,在對話中,多以聆聽著的角色存在,以鼓勵或者追問 的方式,使受訪者袒露內心真實的想法、感受與經驗。. 立. 第三節、研究對象.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大陸駐台記者。目前大陸共有十家媒體參與駐台報導工作. ‧. 。 (其中中央和地方各五家;電視臺四家,報業集團三家,通訊社兩家,廣播一家). sit. y. Nat. 受臺灣政策限制,每家媒體的駐臺人數相當有限。人數最多的當屬新華社,一批. er. io. 次有五個名額,而一般的省級報社只有一個名額。因此每一位記者都肩負艱巨的. al. v i n Ch 就返回大陸,由下一批次的同事接替工作。有些媒體甚至會因為人員不足,出現 engchi U n. 採訪報導任務。在駐臺時間上,每位記者只有兩到三個月的駐臺時間,時間到了. 駐臺人員的空擋期。這些因素都為本文接觸研究對象增添了難度。許多記者以工 作太過忙碌,沒有足夠時間為由,婉拒採訪;而在論文前期所接觸到的一些相對 熟悉的記者也因駐期結束而離開臺灣,接替的新記者又需要一段時間磨合、適應 新環境,受訪意願普遍不高。因此確定受訪對象的過程比想像的困難。 所以本文尋找受訪對象的方法,基本為盯緊配合程度較高的一位記者,做深 度訪談,再懇請其幫忙推薦較有意願的同行。同時以郵件的形式竭力爭取其他的 受訪者。為更全面地瞭解駐臺記者的面向,本文尋找受訪者採取以下準則: (一)、不同媒體形態; 27.

(35) (二)、不同媒體性質; (三)、不同駐台經驗; (四)、不同媒體職能。 符合本文研究條件的受訪者有五位: 表 1:受訪者基本資料 所屬媒體. 年資. 訪談時間. 駐臺經歷. 甲記者. 某通訊社. 入職 3 年. 2014.10. 首次駐臺. 乙記者. 某報社. 入職超過 10 年. 2014.10. 多次駐臺. 丙記者. 某通訊社. 政 治 2014.11 大 入職近 10 年 2014.12 立. 多次駐臺. 丁記者. 某電視臺. 戊記者. 某通訊社. 入職超過 20 年. 首次駐臺. ‧. ‧ 國. 2014.01. 學. 入職近 10 年. 多次駐臺. 除此之外,本文也得到了其他一些不同時期的駐臺記者的幫助。雖然因工作. sit. y. Nat. 時間或者其他事務性原因,沒有成為本文最後的主要受訪人,但他們仍為本研究. io. n. al. er. 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幫助。. 第三節、研究步驟.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主要在對駐臺記者的深度訪談以及相關文本案例的分析上展開。研究 設計主要由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兩部分組成,而這兩部分又互相交替進行。具體 研究步驟如下: 圖 3:研究步驟. ① 受訪者 徵集. ② 文本資 料蒐集. ③ 文本先 期分析. 28. ④訪談資 料蒐集. ⑤個案深 度分析.

(36) 受訪者徵集和篩選的部分在上一節已有介紹,接下來從文本資料蒐集這一步 走開始,具體介紹:. 一、文本資料蒐集 在對合適的受訪者進行先期接觸後,會向受訪者蒐集其近期使用的公關稿以 及據此寫成的新聞稿件。這種「同一主題下的公關稿和記者完成的相應的新聞稿」 被視為一個案例。接下來,研究者根據記者們的駐臺時間,在 Google 上蒐集了. 政 治 大 一彙整。另有一位記者提供了返回大陸之後持續接收到的郵件類型的公關資訊。 立. 他們在臺工作期間完成的新聞稿件。將其中明顯受到資訊津貼影響的新聞報導作. 由於記者的工作性質改變,這些來自臺灣的資訊津貼未被採納成新聞報導,但研. ‧ 國. 學. 究者認為其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也與網路管道自行蒐集記者的新聞作品,. ‧. 擇其中一些典型的案例進行訪問。. y. Nat. 受訪者提供的案例是最重要的文本資料。記者們將近期的符合研究條件的案. er. io. sit. 例材料(主要包括完成的新聞稿與相對應的公關稿)寄送給研究者。如果是電子 檔,會透過電子郵件傳送;如果是紙本文稿,則會先拍照,再將照片內容進行傳. al. n. v i n 送。在案例中,「公關稿」都有相對應的新聞稿。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公關稿 Ch engchi U. 的發佈者達成了目的。本文假設,這部分被記者採納的公關稿,相比其他被放棄. 的資訊津貼有著一定的優勢,令它們實現了自身價值。而這種優勢,包括其擁有 一定的新聞價值和人情,還表現在其蘊藏的「便利屬性」。這三種因素越多,優 勢越明顯,對記者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也就越大。. 二、文本先期分析 對於記者提供的案例文本,研究者將進行初步的比較分析。首先需要瞭解各 自的文本結構和內容。對於公關稿文本,需要抓取其所表達的重點。分析其企圖 29.

(37) 影響記者所採取的資訊策略,推測其最終目的。對於新聞文本,同樣需要梳理其 表達的內容。同時比較新聞的形式和資訊津貼文本之間的差別,有哪些取自資訊 津貼,哪些方面受其影響,新聞最終呈現的效果與消息來源所預想的是否存在落 差。透過比較分析,可以初步歸納出資訊津貼的「便利屬性」,也可以推測其間 的人情因素。 與此同時,結合通過網路蒐集到的駐台記者的新聞報導,可以對記者們報導 的新聞主題進行歸納和整理,初步探索記者的新聞價值取向。 對案例進行初步分析之結果,是下一步訪談的基礎,也關聯到訪談大綱的製. 政 治 大. 訂。在訪談中,將就這一階段初步分析的結論,向記者求證,獲得更詳細的解釋。. 立. ‧ 國. 學. 三、訪談資料蒐集. ‧. 在這一階段,研究者將攜帶之前從記者處蒐集到的公關稿和新聞稿,對記者. y. Nat. 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瞭解其駐台工作中遇到的公關資源. er. io. sit. 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是瞭解其駐臺工作的新聞價值取向;第三部分是瞭解駐台 工作中的人情關係情況;第四部分則是結合具體案例,進一步瞭解記者在新聞產. al. n. v i n 製過程中對於重要因素的考量,這也是訪談核心的部分。最後一部分則是瞭解記 Ch engchi U 者的個人資訊。. 從「文本初步分析」這一步總結出兩種文本的差異,以及新聞文本受公關稿 之巨細影響後,再透過訪談新聞文本的創作者——記者,來尋求解釋。究竟哪些 資訊在記者眼裡更具新聞價值?「便利屬性」是否真的能發揮作用?人情對記者 又有哪些影響?都可以在這一環節得到一定程度的驗證。 根據本章第一節的研究關鍵詞介紹,可以明白「公關稿」並不等於「資訊津 貼」。它只是資訊津貼的其中一種載具。在訪談中,除了向記者瞭解對於公關稿 的利用情況,也可以從其對整個採訪過程的描述中,找尋到其他資訊津貼載具的 蹤跡。比如,主辦方安排的一場記者見面會,包含重要新聞人物的發言,和其他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ccess - ICT skills: the technical skills needed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media. - Information

• The unauthorized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could be expected to have a severe or catastrophic advers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organizational assets, or

• The unauthorized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could be expected to have a severe or catastrophic advers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organizational assets, or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 Be session information describing the media to be exchanged between the parties.. „ SDP, RFC 2327

n 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 Architecture and Requirements.

Based on Biot’s thre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theory of porous media,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transient thermo-consolidation deformation due to a point heat source buried in

“involvement”, “media users’ behavior” and “age level” yield reciprocal influence on two causal models, “contents and types of webpage →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