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津貼的形式與便利屬性

第四章、 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二節、 資訊津貼的形式與便利屬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等。記者據此,結合自己的採訪,完成了三篇深度報導,篇幅都在 1000 字以上。

來自丙記者的三個案例,主題涉及社會事件(警方掃黑)、產業經濟(生物 科技產業行銷展覽)、文化娛樂(大陸青少年樂團赴臺演出)。消息來源包括了政 府部門(警政署)、商業公司、民間組織(某文教基金會)。公關資源的形式包括 網站新聞稿、郵件新聞稿。記者最終根據這些訊息,結合自己的採訪,完成了三 篇 400-800 字的即時新聞。丁和戊記者雖有駐台經驗,但在近期內無駐台工作,

因此無法提供合適的案例。

第二類是記者在駐臺期間接收到資訊津貼後完成的相應報導。其中符合條件 的新聞報導共 72 則。

第三類是由丁記者提供的由臺灣的消息來源發送的公關資源 16 則。這些公 關資源都透過電子郵件發送,主題涵蓋經濟、文化、教育、娛樂。通常在正文部 分會介紹活動概況,在附檔則包含了電子版的活動預告、新聞稿以及活動照片。

第二節、資訊津貼的形式與便利屬性

記者們接觸到資訊津貼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每一則資訊津貼都會以一定 的資訊內容,通過一定的載具傳遞。比如一則資訊津貼是將活動預告通過電子郵 件傳遞。但內容和載具往往密不可分,所以不宜分割討論。

而「資訊津貼」這一概念誕生之初,就具有向記者提供「利好」之意義。消 息來源提供的資訊津貼中,有沒有為記者提供足夠好用的材料,來幫助其節省工 作過程中所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往往對記者產製新聞有直接影響。這種「利 好」就是本研究所指稱之「便利屬性」。因此資訊津貼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是為記 者更快更好地完成相應報導所服務的。研究者在產品和服務的便利性的基礎上,

結合了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特徵,發展出以下針對資訊津貼便利屬性的分析構 面:決策性便利、獲取性便利、使用性便利、追蹤性便利。接下來將結合這四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構面,分析記者遇到的資訊津貼的各種形式,並觀察記者對不同資訊津貼便利元 素的因應策略。

一、決策性便利

在本研究中,決策性便利指的是,記者判斷是否要使用某一資訊津貼的時間 和精力花費,這種花費越少,則決策性便利程度越高。在決策性便利的這部分,

主要討論的是撇去新聞價值和人情關係之外,資訊津貼有助於記者做出使用與否 的決策的因素。一般而言,在訊息提供上的及時性,以及表達上的順暢程度對記 者的影響。

通過文本資料以及記者的訪談介紹,我們可以瞭解到很多消息來源都會以手 機簡訊、電子郵件、電話通知的形式,向記者提供活動預告。這種資訊津貼的形 式保證了記者能在第一時間取得有關某項活動的資訊。

在活動舉辦之前,由主辦方或者公關公司,發送活動預告到記者手機或郵箱;

活動完成之後再向同一郵箱傳送完整新聞稿。

我們有一個公共郵箱,是我們在這裡的固定聯繫方式。這個郵箱大 概每天會收到十封左右的各種活動預告。(記者甲)

來這邊聯繫廣泛之後,有很多公關公司會跟你聯絡,短信啊email啊。

有一些公關公司每天都會發,主要就是活動預告和公關稿。這種方式我 們接收起來也很方便,一劃手機都在了。(記者丙)

透過記者甲和丙的介紹,我們可以瞭解到,查閱手機簡訊以及電子郵箱中的 資訊津貼,是他們每日工作行程的一環。消息來源的確經常透過手機簡訊或者電 子郵件來傳遞活動預告和公關稿件。而記者也認可這是一種快捷的資訊獲取方式。

圖五和圖六即為某記者收到的資訊津貼的郵件截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圖 4:某記者收到的郵件截圖 1

圖 5:某記者收到的郵件截圖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可以看到圖4是國際牛肉麵節的活動預告,告知了活動時間、地點,介紹了 活動內容,並隨信附上了採訪通知和新聞稿。圖5則是國際牛肉麵節結束之後的 新聞稿,以及下週將要舉行的活動預告。圖5的郵件附檔中,還包括了13張參賽 者以及其作品的照片,和一個word格式的電子新聞稿。

我們可以發現,主辦方在活動預告中,一般會將活動主題以及舉辦的時間地 點等重要元素在郵件中以調整字體粗細、顏色等方式加以突顯,以利於記者在眾 多訊息中迅速抓取相關要點,做出使用與否的判斷。而且如果透過電話事先聯絡,

更能體現主辦方的重視程度,往往能產生更明確的溝通效果。

(臺灣民俗燈會)這個活動是因為主辦方之前有跟我們聯絡過,非常 希望我們能採訪報導。那我之後也有持續關注這個事情。(記者甲)

事實上,當天甲記者行程很滿,無暇去燈會活動的發佈會現場。但仍根 據主辦方提供的公關稿,編輯了一則新聞稿。這也說明主辦方事先用電話聯絡記 者,預告活動資訊並請求關注的策略是有效的。記者在接到電話之後就做出了採 用的決策。相比簡訊、郵件,透過電話傳遞的語音資訊是一種更為直接的資訊津 貼形式。

像企業啊、其他文化組織啊,經常打電話直接過來。因為我們出去 交流都會互相交換名片,尤其是老記者。留了電話後有事就會發短信或 者打電話過來,通知一些活動。(記者乙)

我每天都接到各種電話啊,民間的組織就更不要說了,各個行業協 會、公司。有的公關公司是專門為人家做宣傳的,只要知道你的號碼就 會經常給你打電話。(記者丙)

從記者乙和丙的描述中,可以瞭解到消息來源在得到特定記者的聯繫方式後,

常常會採用最直接的電話聯繫,語音告知記者相關活動的事項,邀請其進行採訪 報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總之,資訊津貼主要是以電子郵件、手機簡訊、電話語音發佈活動預告的形 式,將活動資訊傳遞到記者一方。這體現了資訊津貼的決策性便利,其中預告內 容的完整性和要素的突顯程度,以及主辦方的態度,都會影響記者對於資訊的把 握。

二、獲取性便利

記者獲取某一種資訊津貼時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而這種花費越少,

說明資訊津貼所具備的獲取性便利程度越高。獲取性便利往往和資訊津貼提供的 場所、或者是所要經歷的時間有關。

按照記者獲取資訊津貼的形式,可以分為 A、B 兩大類:A 類是消息來源主 動將完整的資訊津貼發送至記者本人,主要是電子郵件發送的公關稿;B 類則是 需要記者自己去領取相關資訊。B 又可以細分為兩種形式:B1 類資訊發佈在網 頁,包括政府、政黨以及民間團體的相關活動網站。這類資訊不受時間和地域限 制,記者只需要透過上網工具就能獲取;B2 類資訊則是需要記者親赴發佈會或 者其他活動現場,觀察、參與採訪以及領取其他現場發放的資料。對於記者而言,

僅從獲取性便利程度來說,一般是 A>B1>B2。下面對這三種不同獲取途徑的 資訊津貼展開說明。

(一)、電子郵件公關稿類型

A 類資訊津貼典型的例子是圖 5 所示,這種經由互聯網發送的完整版的電子 公關稿及圖片資訊。這一類資訊津貼具有最高的獲取性便利程度,這在某些情況 下,能夠顯著影響記者的新聞產製。

在記者丙提供的「北京青少年民樂團來臺」的案例中,主辦方透過電子郵件 提供了活動的網站鏈接以及電子公關稿。透過對公關稿的具體解讀,可以發現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重點介紹了表演樂團的相關情況,包括其經歷、所獲獎項等。同時也包括表演內 容,特別點明瞭活動的意義,是為高雄氣爆事件祈福,並安撫市民情緒。再反觀 記者完成的新聞稿,同樣是介紹了表演者及演出內容。可以說新聞稿的內容基本 上都來自公關稿提供的資訊。

有時候一天有四五個活動,跑不及;或者大家都安排在下午兩點,

要怎麼跑。這個時候有很靈活的方法,我做一頭,另一頭請他幫我郵件 發送過來。這個時候我當然希望稿子是非常完整的。……什麼時候會直 接用他們發過來的公關稿,很簡單,不是很重大的事情,且根據記者判 斷沒有發生事實性的錯誤,沒有大偏差,就可以用。(記者丙)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乙記者的工作中。乙供職於大陸某一省日報,在某日該 報的一個版面中,刊登了乙記者的 5 則作品。其中 4 則都是較為簡短的消息。1 則為篇幅較大的深度稿件。四篇硬新聞所報導的活動都發生在同一天,事件地點 橫跨臺中和臺北。所以記者很難親臨四個地點參與採訪。要同時完成這四篇報導,

必然需要藉助主辦方提供的相關資訊。

對我而言深度報導需要蒐集很多資料,做很多採訪,可能需要花費 1-2 天時間。消息8的話只需要 1-2 小時就可以完成。對消息來說,(主辦 方提供的)新聞通稿的確是比較重要的參考。絕大部分活動我都會在現 場採訪報導,但也會有人手不夠的情況。因為我們社的駐臺記者只有我 一個人。(記者乙)

在上面的案例中,消息來源透過郵件發送的資訊津貼對記者最後的新聞稿件 起了重要影響。資訊津貼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隨著兩岸交流的日趨 頻繁,此類的活動資訊迅速增加,數量往往超過了記者的處理能力範疇。關於這 類活動的新聞,因其並非屬於突發社會事件,或重大的政治、經濟事件,在緊迫 性和重要性上相對而言並不顯著。因此記者在處理時,會更多地仰賴主辦方提供

在上面的案例中,消息來源透過郵件發送的資訊津貼對記者最後的新聞稿件 起了重要影響。資訊津貼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隨著兩岸交流的日趨 頻繁,此類的活動資訊迅速增加,數量往往超過了記者的處理能力範疇。關於這 類活動的新聞,因其並非屬於突發社會事件,或重大的政治、經濟事件,在緊迫 性和重要性上相對而言並不顯著。因此記者在處理時,會更多地仰賴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