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本節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進行探討,並討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應用與 實務,茲將此兩者分述如下。

壹、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

由於電腦與網路的興起,在 20 世紀末帶動了繼工業革命後新一波的資訊革命,資 訊科技的使用對工業、商業、社會文化、教育學術等各方面產生重大的影響力,讓 21 世紀成為一個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 IT)的社會,資訊科技的定義涵蓋 範圍很廣,舉凡錄放影機、錄放音機、攝影機、數位相機、VCD、DVD 影片,乃至於 電腦科技、網路科技等等,皆屬資訊科技的範疇(孫承偉,2003)。呂尚懌(2006)整理指 出,資訊科技是為了克服人類先天的限制,利用數位電子媒介所發展出的新系統或新 的傳播方式。也就是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

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像、影音之技術。其中教學現場常見的資訊設備包含:

ㄧ、周邊設備:影像部份,如常見的數位相機、印表機、掃瞄器等;聲音部分,如手 提 CD 音響、網路收音機。結合兩者的應用則以 V8、DV(Digital Video,數位攝影 機)與 WebCam(網路攝影機)為主。

二、多媒體電腦:電腦軟體與電腦週邊設備皆在此項目下(張自強,2004)。

而(Kevin, 2006) 則提出,資訊科技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幾種工具:(一)電腦。(二) 網際網路。(三)軟體。(四)多媒體。(五)網站。藉由整合適當的策略與工具,資優班教 師將可創造更多提高資優生潛力的刺激。

但一般而言,學校在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最常運用的資訊科技產物是電腦、

單槍投影機、數位錄放影機及網際網路,這些科技媒體皆有助於教學效能的提升(高

博銓,1999)。傳統教學現場的黑板、粉筆搭配實體教具的教學模式,將轉變成廣泛 使用數位科技輔助教學的新模式。資訊科技融入七大領域的過程中,除著重利用資訊 科技的多媒體效果與網路上豐富的資源,來營造活潑生動、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外,

也重視培養學生資訊技能的基本素養(教育部,2000)。是故,電腦在學校的角色從昂 貴的行政設備轉變為課程內容,九年一貫的精神提出後又變成了教學與學習的工具(李 文益,2003)。然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強調的並不是資訊科技本身,而是將它視為 一種教學方式(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易言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 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科技成為師生不可或缺的教學與學習工具,

也就是科技的使用成為教室裡日常教學的一部份。

再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探討,其為國內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而產生的新名 詞。是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六大議題之一,並未單獨設科,而是採融入的方式,教師以 學科教學為主,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活動之進行。教師以資訊科技為教學輔助之工具,

將資訊科技所帶來的活潑、快速與便利的特性融入學科教學中,期望以新的教學方式 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品質(邱志忠,2002)。面對九年一貫課程資訊科 技融入學科教學的演變,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所體認,藉著利用資訊科技所帶來的附加 價值,促使教育品質提升與終身學習目標的實現。九年一貫課程中所擬定的十項國民 教育基本能力為主要教育方針,「運用科技與資訊」便是其中一項,目的即期望學生 能正確、安全和有效的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科技,提升學習效 率與生活品質;其中「資訊教育」更為六大重要議題之一,而其實施的方式採資訊科 技融入各學習領域的形式來進行,由此可知資訊科技本身的定位是各領域的輔助學習 工具,目的在於擴展學生學習及研究的能力,也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認知及運用能 力。徐新逸、吳佩謹(2002)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優點有:發揮多媒體的特性更 能有效傳達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學習動機提高、達到較佳的教學與學習效果。然而,

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除需要充裕完善的設備,尚涉及教師的資訊科技素養及融入 技巧,以及學生應有的基本資訊能力,亦即說明,若學生未具備基本資訊能力則實施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將會落空。為改善這種狀況,教育部加速資訊教育基礎建設並配合 擴大內需方案,於88 年追加約64億元預算,提前完成中小學資訊教學環境建置,使全

國國中小學皆有一人一機的電腦教室,並可連上網際網路(韓善民,2001)。教育部更

(續上頁) 表 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

(三)教案的準備:教學前的講義製作、教具的準備,教學中的簡報、掛圖(透過海 報製作軟體),都能為精采的教學加分不少。

二、教學中扮演輔助與強化的工具:

當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蒐集的內容與教材可以透過資訊科技設備 來呈現,方便教師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管道,而教學的結構也可以獲得強化。

三、教學後扮演分享的工具:

教師更可以透過架設個人網站或部落格(Blog),成立專屬的家族或不定期出版 班級、教學或個人電子報,讓自己的教學成果與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分享,一方面 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成長,一方面也可凝聚學生對班級、學校的認同。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多元,使用的方法也具多樣化,但其益處究竟為何?整 理歸納吳輝遠與吳正己(2002)、孫承偉(2003)、程璟滋(2005)、Furger(1998)、Zakopoulos (2005)、Ng, Wan, Nicholas, Howard( 2007)研究結論後,約略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 電腦本身的功能性與多樣性,教師能夠調整教學歷程的難易度,讓教學能以更加 多元的方式呈現(Zakopoulos, 2005)。

(二) 分享與交流的功能:教師藉由網路進行經驗交流、進修、教學資源的分享或佈題 供學生練習等活動;學生自由地發表、討論及分享,經由此管道,他們可清楚判 斷自己方法之可行性,進而從中截長補短,亦能利用 e-mail 或論壇方式,讓學生 進行數位學習,不管是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也都是相當可行的方式(吳輝遠、吳正 己,2002;Ng et al., 2007)。

(三) 彌補平面教學資源的不足與提高了學習的動機,更便於學生複習與教材的重覆使 用(孫承偉,2003)。

(四) 增加學生的創造力、分析技巧以及有效溝通的能力(Furger, 1998)。也可以提升問 題解決的能力(鐘樹椽、程璟滋,2005)。

(五) 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透過實體合作、虛擬合作讓學生以異質性分組的方式搭配 從做中學的理念,讓各組學生針對任務,利用實物來進行學習活動。虛擬合作則 是網路合作式之學習環境提高學生學習成效(鐘樹椽、程璟滋,2005)。

(六) 提供豐富的教與學之資源庫:網路無遠弗屆、資源豐富,眾多的資源塑造學生學 習和老師充電的寶庫(孫承偉,2003;鐘樹椽、程璟滋,2005)。

(七) 用來實施補救教學:利用 Flash 軟體自製補救教學的動畫,或直接採用電腦輔助 教學的軟體讓學生針對不熟悉之處自行操作電腦做練習(鐘樹椽、程璟滋,2005)。

(八) 提供評量的機制與具體化學習經驗:線上測驗、電腦題庫系統、電子檔案評量都 可作為評量學生的工具。教學過程中無法立即找到的東西,也可透過電腦模擬的 功能提供學生認識的機會(鐘樹椽、程璟滋,2005)。

雖然教學過程中常會受限於安全、倫理、經濟、需求設備、時間和空間,但資訊 科技產物的優勢將克服這些限制,使教學的實施更有意義,抽象概念視覺化也更有助 益。綜上所述,未來資訊科技在科技日益進步及高速頻寬的配合下,將提供更多互動 式、虛擬實境、適時式、隨選式數位教學資源,使教師更易進行資訊搜尋及減少準備 教材時間與負荷,透過數位化工具更可以實現教師教學創意與理想,也更能兼顧學生 個別需求的差異性。

貳、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困境

根據前面多個研究,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於教師、學生雖然有許多益處,但 實施的過程中也相對會面臨許多困難,整理國內外研究、調查結果可以將實施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所遭遇的困境分為環境、人員、經費、教材資源與教學進度等五大方向,

玆分別說明如下:

一、環境方面

包含資訊科技設備不足或老舊、教學場地無法支援,缺乏應用網路協助教學的環 境等,使得許多教師因為基礎設備場地無法配合其教學,實施過程便意願不高(吳正 己、吳秀宜,2001;范瑞東,2005;莊一凡、陳光勳,2004;蕭惠君,1999;Hogg, 2003)。

二、人員方面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不足與實施意願不高,或是相關教學策略生疏、學生欠缺資訊 科技素養或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過程互動效果不佳,加上家長與行政人員對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的認識不深、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概念模糊、評量實施的不易、

教學時間不足、教師本身信心不足。另外,部分教師為融入而融入,只強調工具的運 用,卻忘記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也是其中之ㄧ(吳正己、吳秀宜,2001;李文益,2003;;

范瑞東,2005;莊一凡、陳光勳,2004;蕭惠君,1999;Hogg, 2003)。再者,徐新逸、

吳佩謹(2002)則表示,在所有阻礙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因素中,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 本身心態的問題。而何榮桂(2002)認為,大部分老師仍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為畏途,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因素:第一是老師對自己的資訊科技素養缺乏信心,以為實施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需要很純熟的資訊科技,因而不敢嘗試。第二是缺乏實例或網路共 享資源,在討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論文或個案皆過於理論導向;或過程中需要到較 專業的軟體,讓僅具備一般資訊科技素養的老師望之卻步。第三是誤以為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只有在教室才能進行,事實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方式未必如此狹隘。

第四則是數位落差,雖然並不嚴重,但我們仍要注意,儘量使其縮小。

三、經費方面

行政人員的支持度較低,不願推廣或宣導、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需設備汰換

行政人員的支持度較低,不願推廣或宣導、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需設備汰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