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施歷程與結果…

第五節 賽後檢討

一、品格教育課程與實施之評鑑

本次品格教育融入校隊訓練行動研究,關於評鑑的部分,筆者參考「學校品德 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李琪明,2008),其中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 評鑑指標共有十項:學校特色、行政領導、教師專業、資源整合、品德融入各類課 程(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學生表現、校園氣氛、永續經營。考量 本行動研究是在校隊裡進行品格教育的方式,故研究者選用教師專業、資源整合、

品德融入各類課程、校園氣氛、學生表現等五項作為檢核項目,檢核結果陳述如下。

(一)學校特色:建立具民主參與及學理基礎,且有學校多元特色的品德教育方案。

筆者參與本校品德教育推動小組會議,了解本校配合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及教育局推動中小學品德教育實施方案,依本校特色及需求,秉多元參與之原則,

經過校內品德教育推行委員會開會討論,由各委員票選訂定校本位核心價值「尊重、

自律、自省、負責」,並發展具體可行之實施計畫及策略,透過師生一同討論隊規與 學校特色南門好少年證照結合,讓隊員們能積極從參與南門好少年認證中學習品格。

(二)教師專業:增進教師品德教育知能及其言教與身教功能

筆者參加校內外具有學理基礎的品格教育知能研習、閱讀相關書籍來提升品格 教育專業知能,且與教育夥伴們不定期進行對話與分享所研發品格教育課程之教 案,彈性運用品格教育相關教材,並扮演隊員品格認知、情意與行動的引導者。在 師生互動中,時時留意自身言教與身教之示範,成為隊員楷模,並以愛和耐心來對 待他們、鼓勵他們,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以期望培養出隊員具有知善(認知)、好 善(情感)與行善(行動)等多元知能。並將品格教育視為教育職責,筆者認為發 展重於預防,預防重於治療,應以身作則,並隨機運用訓練中實例或借鏡故事,啟 發隊員正向發展,尤其對於學業成績或學習動機低落者,在籃球隊中提供其表現之 機會,得到成就感,藉以激勵其向上、向善之發展。

(三)品德融入各類課程

正式課程:將品德教育有計畫且多元地納入各學科/領域教學之中 非正式課程:將品德教育具體彰顯於校園規章與各類活動之中 潛在課程:將品德教育有系統地融入校園環境及親師生互動之中

筆者藉著每個月參與的領域會議、課程發展委員會等教學相關組織,與教育夥 伴共同探討校隊訓練如何與品格教育連結,並從訓練課程中,探究可突顯的道德價 值與原則,或將學校核心價值與品格教育推動重點融入品格教育課程中。再運用分 組活動及校隊訓練時間,針對品格教育進行有系統且完整的課程規劃與實施。

在三次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促進隊員的品格認知、情感 與行動,例如閱讀(閻家驊、陳志忠自傳)、寫作(學習單、自傳讀後心得)、影片 欣賞(台啤、泰山高中紀錄片)、PPT(周儀翔的籃球夢)、討論(650 公克的籃球、

認證好少年項目)、辯論(隊規的擬定、做自己的主人)、道德議題(教練給隊員的 一封信、咱們後段班)、合作學習(優良學生競選活動)、問題解決(如何實現我的 籃球夢)、體驗活動(擔任交通糾察隊、衛生糾察、校慶標兵志工)、獎懲制度等,

但亦仍需時時留意隊員的品格表現,以進行隨機教育。

運用球隊開會討論等自治活動,透過隊規擬定與多元型態的社團活動,使隊員 學習如何做決定與負責任,以及促進良性互動與彼此關懷,使得隊員從遵守外在規 則,轉化為發展成內在動機與潛能,並對學校品格核心價值或品德教育推動重點有 所認同及承諾。

提供各種適宜隊員參與的校內外服務學習機會,使學生藉由利社會知能培養、

詳實規劃與實際體驗,以及實踐後反思與分享等歷程,增進其品格知能和行動,並 培養協助與關懷他人的意願與能力。

球隊使用空間布置納入與隊員的討論與意見,甚而提供參與佈置的機會,由於 隊員們很崇拜籃球明星,經過票選決定在球場一旁張貼林志傑「做自己的主人」海 報與周儀翔「Fight for dream」簽名卡片激勵大家。

在參加正式比賽前,筆者讓七年級隊員幫忙把學長參加比賽要穿的球衣一件件 折好,並在發給八、九年級學長球衣時,舉行一個南門籃球隊出征加油儀式,由七 年級替每個正選隊員學長拿球衣並打氣說「學長加油!替南門爭光!」使其全體隊 員對於環境產生認同與社群感。

參加比賽時,除了嚴格要求賽前將個人物品排放整齊,賽中遵守裁判之判決、

展現運動家精神,賽後與對手及對方教練敬禮、仔細整理休息場地。

透過這些方式,使隊員在潛移默化與耳濡目染下接受品格教育之薰陶。

(四)學生表現:以多元方式促進學生品德認知、情意與行動的提升

筆者推動之品格教育課程,課程目標兼顧品格認知、情感與行為三項內涵,讓 隊員於品格教學時間能瞭解、認識好品格,且能分辨好品格之合宜言行,並認同與 欣賞影片或實例中各角色表現之好品格行為,此外,亦設計活動,提供隊員機會實 踐好品格行為,進而自我反省、自我要求。

在認知層面,藉由閱讀、思考、辯論、反思等課程與活動,促進隊員品格認知 與思辨能力,使隊員依其年齡與品格發展,瞭解本校品格核心價值具體內涵與重要 性,且能進一步針對道德議題進行分析、討論與批判。

在情意層面,藉由影片賞析、角色扮演、生活實踐等課程與活動,促進隊員品 格的情意面向,使隊員依其年齡與品格發展,強化品格敏感度與同情心,並發展其 認同感與責任心,進而懂得欣賞品格核心價值,且自主自願地承諾履行。

在行動層面,藉由實地參觀 HBL 與體驗活動等經驗學習方式,促進隊員的品格 行為,使隊員依其年齡與品格發展,在品格的認知、情感與行動三方面產生一致,

逐步形塑成良好的品格素養。

(五)永續經營:建構反省與檢核機制,促進品格教育能永續實施並提升效能 在不定時的領域會議、課程研討會及訪談時間,與教育夥伴做經驗分享及個案 探討,藉以提昇自己品格教育教學之專業知能。藉由與教育夥伴的定期討論、撰寫 教學省思札記、根據隊員與家長之回饋,隨時修正與調整品格教育課程。最後把研 究經過與研究結果撰寫成研究報告,提供任教學校建檔留存,作為學校於規劃與推 動校園品格教育之參考,且公開呈現本研究報告,不僅可供自我於未來實施時參考 與改進,亦能分享此經驗給其他對品格教育有興趣之人士參考及採用。

同時進行品格教育融入校隊訓練的行動研究,以深入了解品格教育在校隊中推 動情況及其在校隊實施的可行性、困境、限制與有待協助之處。對品格教育之教學 活動,於實施後能彙集學習單或回饋單,了解隊員們反應及意見,進一步進行檢討 反思,做為未來改進之依據,並將品格教育推動歷程、結果及其成效與反省,製作 書面或數位資料檔、資料庫或網站資料,以供學校經驗傳承並進而與他校交流。

二、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

(一)研究者的省思

1.第二階段的品格教育課程還有改進空間

在有限的時間裡,課程內容仍嫌太多,以致於整個品格教育課程無法更深化於 隊員心中,子項目應該減少並且課程節數增加;另外在隔幾天閱讀自傳完畢之後,

才進行隊員訪談,無法掌握隊員上完課當下的感想,可能也有些會遺忘,課程心得 訪談應該與讀後心得訪談分開較為恰當。

2.品格習慣需要更長時間來潛移默化

短短四個月的品格課程融入校隊訓練的確能看到隊員的改變,但若能做更長遠 的規劃,應可達到更好的效果。

3.品格教育要融入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

籃球校隊訓練時間一天不過一二個小時,更多時間是在班級與家庭,如果能將 品格教育融入生活之中,隨時學隨時做,建構起一致的品格要求,自然能成習慣。

(二)研究者的成長 1.教學相長

人說施比受有福,進行此次的品格教育行動研究過程中,為了規劃品格教育課 程,筆者參加了品格教育研討會,也要求自己閱讀相關書籍,而與隊員們互動的過 程中,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與協助隊員解決教學、生活適應能力等問題。在與教育 夥伴討論的過程中獲得專業成長,教育夥伴亦覺得受益。雖然不能一一詳載所有的 感受,卻能感受這些日子來對自己學習到的收穫更多。許多老師一但當了老師就停 止學習,在教育體系中成為落伍者保守者,教學只是例行公事,工作不再有成就感,

如此不但學生受教權受損,教師自己也會覺得教學生涯枯燥無味,但對筆者而言,

訓練課程進行過程中的收穫遠比付出更多。

2.經驗傳承

對建立優良校園文化而言,老師們能夠互助、互信及專業互動,發展彼此合作 之教學團隊是很重要的。整體而言,達到了教師提昇專業成長及教育品質,達成教

學經驗傳承、推展教學輔導教師的觀念及知能,提供本校教師作為經驗分享之目標。

學經驗傳承、推展教學輔導教師的觀念及知能,提供本校教師作為經驗分享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