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場用生命譜寫的籃球賽-籃球隊訓練與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場用生命譜寫的籃球賽-籃球隊訓練與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

Copied!
1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一場用生命譜寫的籃球賽 ─籃球隊訓練與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嚴 佑 寧 指導教授: 石 明 宗 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一場用生命譜寫的籃球賽-籃球隊訓練與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 完 成 年 月:2011 年 1 月 研 究 生:嚴佑寧 指 導 教 授:石明宗. 中文摘要 由於一件攸關生命的校園事件,讓研究者產生進行本研究的動機;本研究是以 行動研究方式,將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校隊訓練之中,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籃球隊 訓練應用南門國中教育核心價值的成效,分析隊員於品格之學習情形並探究實施過 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可行的解決方式。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立南門國中男子籃球隊為研究對象,實施時間從民國九十九 年九月至十二月,研究期間運用學習單、研究者教學日誌、家長回饋等資料,以評 估球員學習成效,本研究經資料分析後,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校隊訓練確實可行 二、本校教育核心價值應用於籃球校隊訓練具有明顯成效 三、品格教育課程的融入豐富了校隊訓練的內容 四、研究者進行行動研究過程中能夠獲得專業成長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於在籃球隊訓練中進行品格教育及後續研究 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品格教育、學校運動代表隊、行動研究. i.

(3) A basketball game recorded by life—The action research of incorporating basketball team training with character education. Data:2011 JAN Student:Yen Yo-ning Advisor:Prof.Shi Ming-tsung. Abstract Resulting from a life-and-death school event, the researcher was motivated to do this research, in the way of action research, to incorporate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basketball team training. The purpose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the core value of Nanmen junior high school to basketball training by action research, to evaluate the team members’ learning condition, and to find the solution to all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s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e men’s basketball team of Nanme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and the research period is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in 2010. Data in this study is collected from sheets of students’ learning, teaching diary of researcher, parents’ respondence, and so o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yer’s learning.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hown below: 1. Incorporating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basketball team training is actually practicable. 2. applying the core value of our school to evaluate junior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 training is actually effective. 3. Incorpor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nriches the sports team training. 4.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ism is actually improved during th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ncret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by the researcher to incorporate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basketball team training and prospective research. Key words: character education, school sports team, action research ii.

(4) 謝誌 本篇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石明宗博士,在論文撰寫期 間,給我很大的空間去發揮,在需要協助時給予指導與關懷;除了論文指導外,同 時也與我分享籃球隊的帶隊訓練方式及心得,讓我在專業領域上,得到寶貴的收穫; 另外,也要感謝口試委員胡天玫教授及林秀珍副教授,在論文口試中,不吝給予指 導與建議,讓我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獲益匪淺,在此致上十二萬分謝意。 接著要感謝南門國中的韓桂英校長、江坤樹主任及各處室主任、組長、教育夥 伴們及其他關心我的人,謝謝你們的協助,讓我能兼顧學校行政工作、課務、校隊 訓練與自身進修課業,最後能順利完成學業。 最重要的,感謝我的父母親、妹妹、妹婿,在進修的三年多時間裡,提供給我 一個無後顧之憂的環境;還有我的好伴侶明盈,每當遇到瓶頸或挫折時,耐心聆聽 我的一字一句,替我打氣,當我的最佳後盾。謝謝!這份成就與喜悅和你們分享! 最後,祝福我籃球隊的每個孩子們,沒有你們就不會有這篇論文,不管酸甜苦 辣,我們都一同經歷過了,盼望在這學習過程中,帶給你們的是面對未來人生有用 的態度,孩子們,加油!. 嚴佑寧 謹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2011 年 1 月. i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謝 誌................................................................................................................ 目 次................................................................................................................ 表 次................................................................................................................ 圖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三章. 1 1 3 3 6 7 8 9. 10. 品格與品格教育的意義……………………………………….… 品格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品格教育的教學與實施原則………………………………... ….. 運動代表隊訓練的教育意義…………………………………..… 品格教育融入體育運動...................................................... 10 12 15 19 24. 研究設計與實施…..…………………………………………. 29.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四章.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問題與目的………………………….....................................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 架 構 …………………………............... ...................... 名詞 釋 義 …………………………............... ......................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 重要性與 小結 …………………...................................... i ii iii iv vi vii. 研究 工具………………………………………………………… 研究對象與場域………………………………………………....... 研究的實施……………………………………………………....... 資料處理………………………………………………………........ 29 31 33 34. 實施歷程與結果…..…………………………………………. 3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五章 第一節 第二節. 參考文獻 附 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賽前熱身………………………………………………………… 上 半 場 …… … …… … … …… … …… … … … …… … … …… … 中場時間………………………………………………………… 下 半 場 …… … …… … … …… … …… … … … …… … … …… … 賽後檢討…………………………………………………………. 35 38 47 49 57. 結 論 與 建 議 … .. … … … … … … … … … … … … …… … …. 62. 結論………………………………………………………………… 建議…………………………………………………………………. 62 68. ....................................................................................... ....................................................................................... 72 79. 社會事件與研究動機…………………………………………… 南門籃球隊隊員基本資料表…………………………………… 品格教育融入校隊訓練教案 1………………………………… 教練給隊員的一封信 1………………………………………… 南門好少年證照認證項目……………………………………… iv. 79 82 83 84 85.

(6) 附錄六 附錄七 附錄八 附錄九 附錄十 附錄十一 附錄十二 附錄十三 附錄十四 附錄十五 附錄十六 附錄十七 附錄十八 附錄十九 附錄二十 附錄二十一. 學習單 1………………………………………………………… 品格教育融入校隊訓練教案 2………………………………… 學習單 2………………………………………………………… 南門國中籃球隊正副隊長輪值辦法…………………………… 南門國中籃球隊正選球員升降辦法…………………………… 全場比賽攻守記錄表…………………………………………… 南門國中籃球隊處罰辦法……………………………………… 南門國中籃球隊術科獎勵辦法………………………………… 南門國中籃球隊品格優秀獎勵辦法…………………………… 南門國中籃球隊學業獎勵辦法………………………………… 品格教育融入校隊訓練教案 3………………………………… 教練給隊員的一封信 2………………………………………… 討論大綱………………………………………………………… 家長訪談回饋單………………………………………………… 三次品格教育課程內容子活動資料表………………………… 南門國中籃球隊訓練計畫………………………………………. v.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7) 表 表 2-1. 次. 品格教育與運動道德之內涵關係表............................................ vi. 25.

(8) 圖 圖 1-1 圖 1-2 圖 2-1. 次. 行動研究四階段歷程圖…………………………………………… 研究架構圖………………………………………. 運動代表隊組訓理念架構圖……………………………………….. vii. 4 6 20.

(9)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目的旨在說明研究形成的背景與動機,並將本研究的問題與目的、方法與 步驟、研究架構、名詞釋義、研究的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的重要性作整體的介紹。.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籃球的魔力 校園裡,有著這麼一個族群,他們瘋狂熱愛籃球,每當下課鐘一響,就從四面 八方的教室湧出,奔向球場上的每個籃框,利用課間十分鐘,在球場盡情奔跑跳躍, 揮灑青春的汗水與精力,從校園籃球場上,總是擠滿了學生打球人潮中,自可看出 籃球的魔力;這些孩子願意每節下課抱著籃球,從四樓教室飛奔至籃球場,不管是 來場三對三鬥牛或者投籃,儘管只有短短不到十分鐘都好,聽到了上課鐘聲再飛奔 回教室,並期待著又一次下課十分鐘的打球時間,籃球對他們充滿了無比的吸引力, 為了籃球,願意犧牲休息時間、不計辛勞上下奔波、願意付出精力、願意做改變, 少了籃球這個部份,有如頓失生活重心;那麼能不能藉由他們所熱愛的籃球,引導 他們建構良善品格,擁有更好的人生態度呢?. 二、品格的重要 教育乃一國之本,但我們發現目前社會各階層出現許多因『品格』而衍生的問 題,上從達官政要下至平民百姓,顯示台灣教育出現了缺失;近來震驚社會的少年 凶殺傷人、青少年校園霸淩、幫派鬥毆、中輟失學、藥物濫用等事件不勝枚舉,傳 統天地君親師的倫理文化破壞殆盡,而在主政者的提倡下,品格教育的實施才為社 會大眾所重視;教育部開始逐步推動校園中實施的品格教育活動,2003 年 9 月召開 「全國教育發展會議」 ,將「提升學生心理健康,建構新世紀品格教育」列入討論議 題,並於 11 月間成立「品格及道德教育工作小組」 ,擬定「品格教育促進方案」 ,緊 接著又提出「友善校園」方案,期望在改革的推動下,能夠促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品 格教育,俾使校園中推行品格教育,進而為品格教育紮根(教育部,2004) 。台北市 政府教育局於 96 年訂頒「加強品德教育主要德目」的十四項主要德目,同時將 97 學年度訂為品德教育年,98 學年度進行推動品德教育績優學校評選;目的都是為了 推動知善、行善與好善之品格教育,藉以促進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之良性循環。 1.

(10) 2. 個人與社會發展所需的不單單只是知識和技能,更需要良好的品格做為基礎, 品格不好,讓知識技能遭到誤用,對國家社會造成的危害更大;許多學者專家都強 調品格是內隱式學習,是全面性的、持續性的工作,其效果雖無法立竿見影,但其 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卻深遠綿長,而家庭父母及學校師長的言行對形塑孩子的品格 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我們可以說品格教育與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是各級學校教 育中絕不可忽視的一環,當我們的下一代擁有良好品格,實踐了品格教育的內涵, 懂得看重自己、尊重他人、愛護自己、關懷別人時,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 三、化危機為轉機 九十八學年度,當時筆者擔任學校籃球隊教練,發生一件令人遺憾的社會事件, 探究事件發生原因與筆者帶領的這群籃球隊孩子們不無關係,假如當初在訓練球隊 的過程中,能加強品格這方面的教育,或許這憾事就不會發生?(事件詳見附錄一) 由於學校發生這樣的事件讓筆者興起了作本研究的動機,在筆者心中不禁泛起 一個念頭:有什麼有效方法可以幫助形塑孩子的良好品格?如果能發展校園中品格 教育的實踐策略與方式,將有利於校園品格教育的推動。筆者身兼教師與運動團隊 教練二職,如果能藉由學校籃球隊訓練來落實品格教育,這應該是一個值得投入探 究的議題。有鑑於此,筆者擬結合實際的校隊訓練工作與品格教育的研究,將研究 實施於本身的訓練教學上,以教育行動研究方式把品格教育融入校隊訓練中,期望 能藉由研究中所遇到的教學困難提出解決策略,在透過相關資料蒐集、教學現場的 記錄、教學省思與學生的回饋,從中提升或協助學生在生活常規、生活體驗與實踐 等品格教育的情意與知能。也提供給其他教師進行品格教育時,擇取適用於自己教 學情境中的參考要素,以提升學生品格的認知發展及實踐行為。 九十九學年度,筆者的服務學校參加了台北市推動品德教育績優學校的評選, 藉此機會,計畫在籃球隊的訓練過程中加上品格教育課程,引導隊員們培養正向品 格,將危機化為轉機,再也不要讓筆者付出許多心血的球隊受到傷害了;由於籃球 隊員們其中有些來自單親家庭,家庭功能不彰,有些學業成就低落,對課業提不起 興趣,如果沒有一個正常的管道讓他們發洩精力,往往會造成班級導師或學校甚至 社會的困擾;我想,關注這些無處可逃(義務教育)的孩子們是必須也必要做的工 作。筆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夠對所任教的孩子有明顯實質的助益與改變,也為品格 教育提供些許良性的建議與具體貢獻。 2.

(11) 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藉由行動研究歷程,結合本校四大教育核心價值「尊重、 自律、自省、負責」,探討如何在國中運動團隊訓練活動中實踐品格教育。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 一、品格教育融入運動訓練之可行性為何? 二、探究以本校教育核心價值應用於國中學生籃球校隊訓練的實施成效為何? 三、研究者進行籃球校隊訓練過程中,對遭遇哪些困境、解決策略及省思等專業成 長情形為何? 根據以上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瞭解並評估規劃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校隊訓練之可行性。 二、探究以本校教育核心價值應用於國中學生籃球校隊訓練的實施成效。 三、透過行動研究教學與省思的過程中,增進研究者個人教學專業成長。.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依 Altrichter 學者建議,以較為廣泛與簡單的行動 研究四個階段,具有程序步驟的研究歷程方式進行,包含了尋得起始點、釐清情境、 發展行動策略與付諸實踐、公開知識。蔡清田(2000)認為行動研究有兩個循環歷程, 第一循環歷程是執行所規劃的方案並以蒐集資料為主,第二循環歷程則主要是進行 第一階段的評鑑結果,將反思、修正後的行動方案策略,再度實行,最後完成報告, 整個行動研究即是一個不斷反省的循環歷程。教師在課堂行動中進行觀察與研究, 既是教學者,也是行動者,透過行動的介入、學生的投入與改變,以改善情境中的 問題。. 3.

(12) 4. 一 、 尋 得 起 始 點. 二 、 釐 清 情 境. 三 、 發 展 行 動 策 略. 與 付 諸 實 踐. 四 、 公 開 知 識. 圖 1-1 行動研究四階段歷程圖. 資料來源: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NY: Routledge.. 二、研究步驟 本行動研究是從筆者自身帶籃球隊經驗、學生學習表現觀察與接受籃球隊訓練 的教學場域中發現問題,在學校擔任籃球隊教學與球隊訓練的過程當中,發現學生 對於籃球運動的熱衷,願意為籃球犧牲自己的享受,但其中同時也有部分學生欠缺 良好的品格,往往因違反隊規與校規,而需由教練、老師一再從旁反覆叮嚀;同時 回歸原班級課堂表現亦不佳等問題,因此開始構思希望尋找藉籃球隊訓練的誘因, 設法融入品格教育的方式,以此做為行動研究方向,並進行大綱撰寫、教學訓練計 畫策略擬定、尋找研究對象、訓練課程策略內容的設計與修正、問卷大綱的擬定; 於九十九年九月正式實施本研究所設計之品格教育課程,於同年十一月完成品格教 育課程實施,研究期間並進行多元資料蒐集(包括錄音錄影、學習單、教師觀察記 錄及訪談記錄彙整等)與分析、參與者效度檢核,最後至研究論文的撰述完稿。 本研究依 Altricter 行動研究四階段歷程圖,將研究的實施步驟分述如下: 第一階段:研究形成與規劃階段(本階段於九十九年一月之前)工作項目如下。 1、針對研究背景,確定研究主題、目的、方法及步驟等,以擬定初步研究計畫。 2、取得研究對象含教學者及班級教師的同意。 3、討論並擬定本研究以品格教育融入籃球隊訓練的主題。 4、撰寫研究計畫,並擬出研究內容大綱、研究階段與時間表。 4.

(13) 5. 第二階段:發展策略行動釐清情境階段(本階段從九十九年一月至九月止) 工作項目如下。 1、進行品格教育、學校運動代表隊、行動研究等文獻資料及教學策略內容蒐集。 2、透過文獻蒐集與歸納彙整,分析品格教育與運動代表隊訓練的教育方式,依據其 共通之特性編製適當之教材與訓練活動課程。 3、編製課程教案,擬出品格教育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設計等。 第三階段:研究實施付諸實踐與反思修正階段(本階段從九十九年十月起至十二月 止)工作項目如下。 1、正式實施「品格教育融入籃球隊訓練」課程,自十月一日起,每隔兩週進行一次 品格教育課程,並於課程進行之後,依據研究對象學習狀況進行教材修正與微調。 依照訓練計畫進行本校教育核心價值主題之教學。 2、教學者開始撰寫教學日誌及省思札記。 3、資料觀察與記錄-於教學訓練的期間,蒐集錄音錄影資料,與學習單、訪談教學 後學生反應與回饋資料觀察與記錄,以便之後資料的處理與報告的撰寫。 4、針對隊員反應及回饋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並修正下次的教學活動內容, 進行訓練課程教學與反思修正,透過反省的歷程,修正改進教學策略。 第四階段:研究報告撰寫與公開知識階段(本階段於九十九年十二月至一百年一月 進行)工作項目如下。 1、與研究對象及家長、導師進行訪談及填寫回饋單,以了解本研究實施成效。 2、將所蒐集之相關資料進行編碼、彙整及分析。質性資料部份,並對研究者、協同 觀察教學教師及隊員三方面所蒐集的內容資料,做三角交叉檢核。 3、針對資料分析與省思所得之結果進行討論與提出建議,以回應研究的問題,歸納 結論後撰寫研究報告。 4、完成研究報告並公布成果。 以上四個階段透過行動研究方式,提供有效學習方法,讓研究對象能接受品格 教育課程融入籃球隊訓練且產生心性改變,來提升籃球隊隊員之品格。. 5.

(14)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綜合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探討,繪製出研究架構,如圖 1-2 所示。 1.研究背景與動機 2.研究問題與目的 3.研究方法與步驟 4.研究架構 5.名詞釋義 6.研究範圍與限制 7.研究的重要性與小結. 緒論. 籃 球 隊 訓 練 與 品 格 教 育 之 行 動 研 究. 1.品格與品格教育的意義 2.品格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3.品格教育的教學與實施原則 4.運動代表隊訓練的教育意義 5.品格教育融入體育運動. 文獻探討. 1.研究工具 2.研究對象與場域 3.研究的實施 4.資料處理. 研究設計與實施. 1.問題發現與解決 2.課程架構擬定 3.課程發展與實施 4.課程規劃、檢討與再實施. 課程教學歷程檢視. 1.品格教育融入校隊訓練的可行性 2.教育核心 價值應用 於籃球 校隊訓練 實施成效 3.品格教育的融入豐富校隊訓練內容 4.研究者進 行行動研 究過程 中的專業 成長情形 5.結論與建議. 發現、改變與省思. 圖 1-2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製. 6.

(15)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分別說明及界定如下:. 一、籃球隊: 根據教育部(2006) 頒布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中,第十六條:「各校應 選擇具有特色之運動種類,加強培育優秀運動人才,並得組成運動代表隊,聘請具 有專長之教練擔任訓練工作」。 本行動研究中的籃球隊係指本校經由教練選拔或導師推薦,對籃球具有興趣熱 情的國中七至九年級一般學生所組成,由筆者義務擔任教練執行訓練工作;不同於 體育班重點項目的集中上課與管理,籃球隊訓練時間為週一至週五,每天早上 6 點 45 至 7 點 30、10 點 15 至 30、中午 12 點 30 至 13 點 20 的課餘時間,以及寒暑訓時 間,九月份起加上社團活動時間為週三及週五第七節,15 點 15 至 16 點。訓練時間 結束後即回歸原班級上課,每學年第一學期固定參加十月份台北市教育局所舉辦之 教育盃籃球賽及十二月份教育部國中籃球聯賽。. 二、品格教育: 本研究所謂品格教育是指透過家庭、學校、社會教與學的過程,教導學生良善 的核心倫理價值,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的品格發展和培養,強化學生道德認知、道 德情感與道德行動的能力,並內化成習性的歷程。亦即兼顧認知、情意與行為,教 導學生知善、愛善與行善的教育活動。 品格教育為一廣泛概念, 其意義上與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 、價值教育 (value education)、品德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領域有所重疊,部份文獻 將品格教育與道德教育視為同義詞而交替使用,所以本研究並未將品格、品德與道 德三者加以區分,在撰寫過程中會有所交替使用;在研究中的品格教育方案以本校 四大教育核心價值「尊重、自律、自省、負責」來發展品格教育融入籃球隊訓練方 案,期能提升球隊學生之品格發展;這四大教育核心價值是經由本校品德教育推行 委員會開會討論,從台北市教育局於 96 年訂頒「加強品德教育主要德目」的十四項 主要德目「誠實、尊重、關懷、孝順、責任、自省、感恩、自律、公平、正義、同 情、容忍、信賴、勇敢」中,由家長代表、教師代表、行政代表、學生代表等委員 共同票選而出。. 7.

(16) 8. 三、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由實務工作者於其工作情境中,解決其所遭遇之實務問題的研究歷 程;其方法具系統性,步驟為反省的螺旋式概念,有規劃、行動、觀察、反省與再 規劃等步驟(吳明隆,2002)。 本研究所稱之行動研究,是以 Altrichter 學者以自己的實務經驗,建議採用 較為廣泛與簡單的行動研究四個階段歷程方式進行,包含了尋得起始點、釐清情境、 發展行動策略與付諸實踐、公開知識。.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是針對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進行說明:. 一、研究範圍 在進行本研究時,主要的研究範圍限定如下: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的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99學年度籃球隊的32名學生, 包含九年級12人,八年級8人,七年級12人。(基本資料表見附錄二) (二)研究內容: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筆者發展與設計以「品格教育」為 主題,校隊訓練為工具之教學活動,探討品格教育融入校隊訓練對籃球 隊員的影響,藉以了解品格教育融入校隊訓練之可能性與成效。.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主要以本校籃球校隊學生為對象,是屬於一種質性行動研究,故 研究結果無法完全推論至其他研究場域,有類推上的限制。 (二)品格教育屬於情意層面,其結果很難以形式上表面的數據來加以界定, 必須以觀察、訪談等不同的方式來達到,但又可能流於主觀或感情的因 素,影響它的效度;這是研究者應該要注意的地方。 (三)研究者本身是研究對象亦是觀察者、課程規劃執行者,平時需配合學校 行政業務、班級課務及課堂時數繁多,還要準備多樣的訓練計畫以及內 容,在種種的壓力下,受限於研究時間的限制,無法針對所有品格價值 核心設計與實施課程。. 8.

(17) 9.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與小結. 關於本研究的重要性,研究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Kohlberg 認為品格發展是一種會隨著社會習俗價值觀與時間從而內化的歷程, 在品格發展中涉及到判斷與認知的問題則是需要透過學習來建構。品格的培養是一 種內隱的學習,是經由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歷程, 無法立竿見影,一蹴而就(洪蘭,2006)。由於,道德認知可以經由教育歷程予以 培養的(張春興,2005)。正因如此,身負教育重任的學校,應該立刻責無旁貸的 扛起建立學生良好品格的重擔。 二、品格是決定人生的關鍵。俗語說三歲定終身,意思是說一個孩子的人生,未來 會怎麼過,從他三歲時看他的人品就可以預見他的未來。品格不好就算是學識再豐 富,又怎麼能奢望他為社會做出貢獻呢?而在當今的社會中,人品與操守也成了企 業用人的優先考量。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先生曾說,公開其接班人的三條件說, 「品 德最重要、其次要有責任心」 。(李宜萍,2007)想要成為新世紀當中最被需要的人 才,必先體會並願意重振重要的傳統價值,而這些價值包含正直、誠信、大我、勤 奮以及長期耕耘等。現今台灣社會的選舉中,候選人的人品也往往被拿到顯微鏡之 下檢驗。因此,在學校的教育中重新建構、培養與啟發學生的品格,並幫助學生建 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格基礎,將會幫助學生在未來成功的人生中,踏出關鍵的第一 步(周慧菁,2003)。 三、改善師生緊張關係,重塑校園倫理,營造友善校園。現今校園中師生衝突事件 頻傳,師不師、生不生,而品格教育中的尊重、自律、自省、負責等核心內涵,對 改善師生間緊張的對立關係、重塑校園中的師生倫理與創造師生雙贏的教學環境, 有關鍵性的影響。 四、重建有序的社會與正確的價值觀。我們現今處在一個脫序的社會,在我們日常 生活中,校園霸凌事件、年輕人嗑藥輕生、聚眾鬥毆等負面事件層出不窮,犯了法 的人拒絕認錯,依舊過著奢華的生活,不禁令人感嘆社會病了。因此,我們的學校 教育應該幫助學生在他們重要的成長過程中,建構積極正向的價值觀,並引導我們 的社會回歸進入有序有禮的正軌。. 9.

(18)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研究主題彙整國內外學者專家之理論與意見,作為本研究探討之理論 依據。本章內容分為:第一節品格與品格教育的意義,第二節品格教育的內涵與核 心價值,第三節品格教育的教學與實施原則,第四節運動代表隊訓練的教育意義, 第五節品格教育融入體育運動。分述如下:. 第一節. 品格與品格教育的意義. 一、品格的定義 品格(Character)一詞源自於希臘文,本意是在蠟藥丸、玉石或金屬表面上 刻劃,意謂著「雕成之物」,其希臘字源的意義是雕刻、銘記、括擦、切割,指一個 人必須持續的形塑所具有的好特質,並且延伸為行為的典型和道德的規範,進而展 現出所想要的行為,就是指一個人的品行道德與風格,其中包括了誠實、正直、熱 心、忠貞、友善、勤儉、等價值評斷的個人品質(余昭,1979;蔡孟錡,2006)。 在蘇芸慧(2004)的研究中提到,「品格」是一種人類良善美德的特質與發自 於內心行正道的內在覺知,通常藉由教育或學習的歷程來陶冶,配合外在環境交互 作用而形成較為持久、穩定的內在心理特質,且引發個人「自律性」良善行為的表 現。在中文是指人品與性格,是個人或群體共同遵守人類優良特質的一種美德;這 些特如善良、正義、真誠等。 在國內亦有學者認為良好的品格是要能瞭解善、欲求善以及行善,學校必須幫 助學生瞭解品格核心價值、接納與承擔道德規範並將其實踐於日常生活中。這種品 格的美德是個人或群體所共同認定並遵守的價值規範,是人類優良的特質,同時也 普遍受到社會學家與宗教人士的肯定與讚揚,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良善覺知(黃徳 祥、謝龍卿,2004)。 Lickona(2003)認為品格是一個人習慣的總和,因此品格教育即為個人成長 過程中習慣的形塑。品格是個人或群體共同遵守人類優良特質的一種美德,這些特 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高尚情操,包括正義(justice)與仁慈(kindness)。同時主 張品格包含道德的認知、情感、行動三個互相影響的層面;道德認知是對道德議題 的察覺有道德推理能力,能將自我知識做統整的能力,道德情感是具有良善、自尊、 10.

(19) 11. 仁慈、珍惜善、謙遜等美德,道德行動則是將德行實踐在生活中並且保持習慣。他 同時指出,好的品格是一種必須包括道德的認知、情意、行為等三個層面的美德 (virtue)。 Lickona(2003)認為品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高尚情操。在教學歷程中由待人、 做事、律己等互動關係裡,能夠學習到辨是非、分善惡、判真偽,而不做違反道德 規範的事,且能養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健全品格,故道德教育又稱為品格教育(張 春興,1981)。 也就是說,品格並不全屬於道德觀念與行為的範疇,更加是偏重人格特質的意 涵,如負責、勇氣、尊重、毅力、感恩等特質,而且兼重個人社會行為、個性與性 情(情緒)的層面,這些特質不僅與一般生活行為規範有關,而且與學業學習有著 密切的關係,並與個人未來的成就與發展息息相關(吳清山、林天佑,2005)。 歸納上述專家學者觀點,道德是在社會風俗習慣與規範的原則下,個體實踐符 合這些規範的行為,此乃個人品格的展現。而品格是個人根據道德標準所彰顯出來 的行為、情感和思想的整體表現,是一種發自內心良善美德的特質,可透過教育或 學習的歷程來陶冶養成的良善美德,經由後天環境所塑造形成,是人們從事與道德 相關的言行表現。因此,「品格」與「道德」可視為同義字,相互使用。. 二、品格教育的定義 品格教育中的德性倫理學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的年代,亞里斯多德曾提出美 德如同一種手藝或技巧,不能只有理論和教條,而是必須先有良好的典範,經過批 判及實地的演練後,再進行個人的自我訓練。品格教育在中文是指人品與性格,接 近德育與群育兩者共同的涵義,也就是說品格不能脫離道德的認知判斷,也不能忽 略群體生活的適應能力。黃德祥(2003)指出,品格教育就是教育學生,使之知善、 期望善,以及行善,表現良好行為,並內化成習性的歷程,品格教育也是增進學生 良好個人特質,使之知善、愛善、樂善的教育,也就是說,教師要強調這其中的差 異,並教導學生自己能夠做好決定而不僅僅是只告訴學生要做什麼。李素貞及蔡金 鈴(2004)認為,品格教育涵蓋了生活的各層面,是一種藉由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個 人發展倫理責任與關懷情感的教育活動,主要教導學生重要的核心倫理價值,營造 關懷、誠實、責任與相互尊重的人我關係,涵蓋生活各個層面。吳清山、林天佑(2005) 則說明,品格教育係指用來陶冶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與個性,使學生能夠知道並實 11.

(20) 12. 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問題的教學與學習活動。 我國教育部(2004)推動的「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指出品格教育是教育本質之 基礎工程,是兼顧知善、樂善與行善之全人教育,亦是對當代社會文化思辨與反省 之動態歷程,以教育管道,強化具時代意義之品德教育,藉以促進家庭與社會教育 之良性循環。品格教育不僅在強化個體優質品格面向,增進個人生活幸福,更希冀 奠定公共領域之共識基礎與規範,增強身為現代公民應有之核心價值、行為準則與 道德文化素養,使社會更朝著良善發展。 品格教育的內容就是美德(virtue) (Lickona,2004),諸如負責、尊重、關懷、 誠實…等美德。這些美德與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強調的內容一致。教育部 所公布之「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提及:該方案著重於品德之「道德核心價值」及其 「行為準則」。其中,道德核心價值呈現方式有二:其一是德目,諸如正義、關懷 等,其二是原則,例如「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至於行為準則乃奠基於道德核 心價值,加以具體落實於不同情境中各個群體之言行規範(教育部,2006)。「品德 教育促進方案」所著重之焦點與本文之品格教育相同,換句話說,推動品格教育亦 即是落實品德教育。 歸納上述專家學者觀點,品格教育就是透過家庭、學校、社會教與學的過程, 教導學習者良善、重要的核心倫理價值,其目的在於強化學習者的道德認知、體會 道德情感進而具體實踐的能力,並內化成習性的一種歷程。. 第二節. 品格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品格核心價值係指人們面對自我或他人言行,基於知善、樂善與行善之道德原 則,加以判斷、感受或行動之內在根源與重要依據,其不僅可彰顯個人道德價值, 並可進一步形塑社群的道德文化;本研究所著重的品格核心價值為本校的四大教育 核心價值「尊重、自律、自省、負責」。 品格教育所包含的內涵相當廣泛,以下便針對中外學者研究品格教育的內涵做 以下的探討。 Vessels(1998) 舉出道德的內涵價值包括「心理歷程」與「具體的德行」兩個 面向的重點。 「心理歷程」包括了思考自我道德價值或倫理原則的能力;客觀與批判. 12.

(21) 13. 性的衡量自我或他人的道德主張;能夠以一種責任感將個人與社群加以連結;具有 認知、同理以及體會他人感受的能力;具有自律、自制的內在良心。「具體的德行」 包括個人統整德行─仁慈、勇氣、能力、努力及社會統整能力─友誼、團隊合作、 公民資質。 單文經(1990)歸納 Knowels 及 Knowels 及 McClean(1986),Lickona(1991),Ryan 及 McClean(1987)等人的著作,將道德氣質等同於良好的品格(good character), 而將良好的品格則分為道德認知(moral knowing)、道德情意(moral feeliig)、道 德行動(moral action)。 Gibbs 及 Earley (1994)提出十種個人與群體必須共同建立的核心價值, 做為 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基礎, 這些價值包括: 同情(compassion) 、勇敢(courage)、 彬彬有禮(courtesy)、公正不阿(fairness)、誠實無欺(honesty)、仁慈善良 (kindness)、忠誠(loyalty)、堅忍不拔(perseverance)、尊重(respect)、負 責任(responsibility)等。 Berger(1996)研究 Locust Valley 小學實施的「價值背包」(value backpacks), 其中包含九大核心倫理價值(9 core ethical values),是該小學實施 K-12 品格與 道德教育的重要指標:誠實正直(honesty/integrity)、 相互尊重(respect)、彬彬 有禮(courtesy)、自我訓練(self-discipline)、悲天憫人(compassion)、寬容雅量 (tolerance)、熱愛學習(love of learning)、重視教育(respect of education)、 責任感(responsibility)。 Gibbs 與 Early(1994)提出十種個人與群體必須共同建立的核心價值,包括: 同情(compassion) 、勇敢(courage) 、禮貌(courtesy)、公平(fairness) 、誠實 (honesty) 、仁慈(kindness) 、忠誠(loyalty) 、堅毅(perseverance) 、尊重(respect) 和責任(responsibility)。 Lickona(2003) 提出十項基本的美德(ten essential virtures of character),做為品格與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包括:智慧(wisdom)、正 義(justice)、剛毅(fortitude)、克己(self-control)、愛(love)、正念(positive attitude) 、勤奮(hard work)、誠正(integrity) 、感恩(gratitude)、謙恭(humility) 等十項。 1992 年一群心理學者、倫理學者、政界人士以及教育界人士齊聚美國科羅拉 13.

(22) 14. 州艾斯本成立品格才算數(Character Counts)教育系統,推動「品格的六大支柱」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 做為現代公民應培養的基礎品格特質(周慧菁,2004)。 加拿大安大略省約客區「品格可貴」教育計畫也列出品格教育的十大目標:尊 重、誠實、公平、堅毅、勇敢、責任、為他人著想、主動、正直、樂觀(楊淑娟, 2004)。 在國內的研究方面,有學者指出為配合知識經濟時代及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國 民中小學學生應優先培養或教導的十大品格核心內涵為:尊重、誠信、負責、創意、 自律、公平、信賴、勇敢、勤奮、關懷等十項核心價值(林新發、王秀玲,2003)。 李琪明(2000)除了將我國原有的道德範疇為基礎外,同時強調道德學習過程 中,必須學會批判、思考、反省的能力,所以將道德概念重新分為個人道德、偶性 道德、公共道德、及過程價值四類。 陳淑美(1999)則以誠實、愛國、守法、仁愛、孝悌、禮節、勤儉、正義、公 德、負責、合作及尊重等 12 項為主要道德價值內涵。 李琪明(2002)提出自治、守法、秩序、整潔、榮譽、良心、公德、禮儀、規 矩、關心、同理心、尊重、責任、環保等 14 項道德價值的內涵。 教育部更在 2004 年 12 月 16 日訂定,2006 年 11 月 3 日修訂「品德教育促進方 案」 ,期望透過民主過程,依各校不同的性質與特點,訂定品格核心價值與行為規準, 如:正義、關懷、尊重、責任。教育部並於 2004 年 12 月 20 日公布「品德教育促進 方案」 :期望結合各級學校、民間團體以及各縣市政府力量共同推動,期望在 2008 年 時,每一個學生都擁有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誠實六大美德。 歸納上述專家學者觀點,品格教育首重「品格特質」之選定與實施,並當作核 心價值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或學校推動之依循。深究上述各專家學者與團體組織所 列出各項不同的品格教育特質,研究者認為並不相違背。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育 工作者需透過專業判斷,針對不同的課程,不同學生的需求,融入不同品格教育的 特質於教學中。因為品格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使學生知善、愛善、行善,只要能增進 學生良好品格的特質,均可作為品格教育的內涵。品格教育的價值內涵繁多,包括 道德認知、道德情意及道德行動三方面。但如何將道德認知的層面提升到道德行動, 就必須著重在道德情意方面,強調過程價值及心理歷程,具備價值形成過程中批判 14.

(23) 15. 思考及反省的能力。. 第三節. 品格教育的教學與實施原則. 一、品格教育的教學 品格真正的基準在於行動,而非僅止於思想(Berkowitz,1998)。品格教育是 一項長期的教育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的循循善誘,透過教學、示範、學習與實踐, 才能陶冶學生的心性(葉學志,2004) 。藉由教導、以身作則、啟發以及鼓勵,孩子 才能充分開發美德(Berkowitz,1998)。 Kim(2000)提出下列教學步驟供教師參考。首先,由師生共同討論所欲教導 的德目;接下來,學生討論哪些行為做到了,哪些需要加強,並做討論,並請學生 思考自己的行為(胡正文,2007) 。由以上得知,品格教育的實施必須師生共同參與, 透過身教、境教、討論、體驗及閱讀等方式,才能有效落實於學生生活當中。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 Ryan 在研究檢討美國自二次大戰後品格教育的教學 方法後,包含了身教、境教以及認知、情意、行動三面向這個模式,提出一個新的 教學方式供學校老師參考。並擷取這六個方法之第一個字母,稱之為「品格教育之 六 E」(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周慧菁,2004) ,國內學者李琪明(2004) 亦提到此六項方法之重要性,茲敘述如下: 1.榜樣(Example): 就是以身作則,教育無它,唯愛與榜樣而已,品格教育應該強調教師「身教」 之重要,教師本身要嚴守道德典範嚴謹的處理其道德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並且在教育場域上介紹歷史或現實社會裡值得學習的英雄或人物典範。良善榜樣將 是達到品格教育最直接、最明顯的方法之一。 2.解說(Explanation): 認識良善,循循善誘,品格教育不能只靠灌輸學生繁雜的道德規則,亦須兼顧 和學生真誠的道德「對話」 ,使學生更加了解品格的本質與精神。若只是一味地灌輸 道德知識和規則,就容易淪為「教條式」和「說教式」的教學,令學生感到枯燥和 無趣。藉著與學生真誠對話,可以解決他們的疑惑並啟發其道德認知。 3.規勸(Exhortation):. 15.

(24) 16. 從感情上激勵學生的良善動機,鼓勵他們發揮道德勇氣。可以透過事件、故事 等讓學生討論並作價值的澄清,以內化品格的真正意涵。 4.良善的環境(environment): 環境會影響學生的經驗,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孟母為 何三遷?因品格的形成受環境的影響極鉅,學校教師要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 尊重與合作的環境。 5.體驗(Experience): 藉由學校提供服務機會、勞動學習和體驗活動,將可使學生結合品格思考和行 動,其目的可以使學生體驗真實生活,領悟生活內涵,促進省思與實踐,發展為別 人著想的同理心,將品格教育內涵落實於生活實踐中。教學生一些有效的助人技巧, 安排校內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人生對別人或社會有所 貢獻。 6.追求卓越(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教師應引導學生不但在學業上要追求卓越,在品格方面亦應設定優質的目標, 鼓勵學生朝向目標努力達成。使學生終生奉行:知善、愛善、行善並止於至善。 歸納以上的內容得知,品格教育的實施必須和生活緊密結合,在生活中慢慢養 成,家長和社區等外在的環境都必需相互配合,才能讓學生有機會思考表達及價值 判斷,並從實際生活的行動中去體驗。 教育部(2009)則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中提出創新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 也與「品格教育之六 E」相近: 1.典範學習:鼓勵教師及家長成為學生學習典範,並運用生活實例進行楷模學習, 如鼓勵教師成為學生楷模之生命經驗分享、閱讀活動等;並辦理教育行政人員、教 師、學生與家長之生命成長營或工作坊。 2.啟發思辨:鼓勵所屬中小學針對為什麼要有品德、所選擇之品格核心價值及其具 體生活實踐之行為準則,進行討論與思辨;並結合民間團體、家長團體與媒體,辦 理相關研討座談。 3.勸勉激勵:透過影片、故事、體驗教學及生活實踐,隨時勸勉激勵實踐品德核心 價值。 4.環境形塑:鼓勵學校透過校長及行政團隊典範領導,建立具品格核心價值之校園 16.

(25) 17. 景觀、制度及倫理文化。 5.服務學習:鼓勵所屬中小學推動服務學習課程及社區服務,實踐品格核心價值。 6.自我期許:鼓勵所屬中小學透過獎勵與表揚,協助學生自己設定合理、優質的品 格目標,並能自我激勵以具體實踐。 單文經(2000)提出學校實施道德教育的實施原則包括教師以身作則、建立道德 環境、實行道德紀律、開創民主班級、活絡道德教學、採用合作學習、鼓勵道德思 考、教導衝突管理、表揚道德楷模、校務行政民主、社區全民參與,而學校應要求 家長及社區民眾融入學校品格教育的網絡。. 二、品格教育的實施原則 進行任何事情時都需要有處理方法與進行步驟,而如果沒有原則就無法掌握實 踐的步驟,所以品格教育的實施應當講求實施原則, 國內學者詹棟樑(1997)認為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則有下列五點: (一)積極化育:品格教育貴在實踐,不在文字解說,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情境時機 循循善誘,將學生導向正途,在潛移默化中薰陶學生的品格。 (二)講求真理:品格教育應該講真求理,而真理是經由價值判斷的結果,應該符 合內心的意念、信念。 (三)賞罰公平:品格教育實施過程中難免會涉及賞罰的問題,對於學生的善行應 該給予相當的稱讚或獎賞,對於學生的惡行也應該給予相當的譴責或懲罰。但賞罰 要達到公平的要求,必須經由公平的判斷和比較,亦即從行為者的意向和感受者的 反應來判斷,不牽涉個人的主觀意識,不濫賞與濫罰,更應避免獎賞淪於市儈氣息 的買賣行為,而懲罰流於奴役氣息的鑄造。 (四)言行合一:品格教育是為了強化道德實踐的意志與動機,所以品格教育應該 時時刻刻貫徹知行一致的要求。教師日常行為的身教言教在無形中均會影響學生, 關係到品格教育的成敗與否。教師有以身作則,注重誠信,方能取得學生的信任, 感化學生,落實品格教育的實踐。 (五)修己善群:品格教育首先從修己開始,所謂修己就是修養個人品格,學生在 人群行為規範中藉由「正心」、「信心」的方法,成為完善的人,不自以為是,能虛 心檢討;能自我反省,不讓錯誤延續再犯。而個人是社會的組成份子,社會講求群 性,倘若離群,道德便毫無意義可言。品格教育存在人與人之間,社會中的成員皆 17.

(26) 18. 負有維持這個社會向上提升的責任,善群就是培養學生關懷社會服務社會的情操, 對社會有所貢獻。 陳啟明(2007)則認為品格教育的實施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運用正向的教育方式:學校教育是要讓所有學生均能在學校快樂、安心學習, 在品格教育實施的過程中,給予適時的讚美肯定,能讓孩童樂於良好行為的持續。 打罵的負面教育方式只會馴養出被動、具有奴役性的孩童。因此父母師長在實施品 格教育時,必須設法運用正向的管教方式。 (二)提供良好的榜樣:品格教育的形塑,若有父母親及學校師長的協助,在學生 成長歷程中,更能及早培養出良善的品格,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父母親與學校師長均 能以身作則,樹立良好楷模,讓學生於耳濡目染下,收到潛移默化之效。 (三)安排實踐活動:品格教育的實施強調與個人的生活情境相結合,因此必須安 排讓學生能親身去行善的實踐活動,在鼓勵與肯定中,學會各種待人處世的行為能 力,在家庭中參與家事學習分擔責任,在學校中與同學互助合作,主動助人,學習 互相尊重、體諒的行為,唯有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實踐,方能培育孩童良好的品格。 (四)確立當前的品格內涵:在時代變遷快速的當代除了要保留歷久不變的品格項 目外,還需要找出當前時空下新的品格項目,由於這些價值標準具有普遍性,品格 教育實施的目的即在於使人們能遵循這些普遍性的價值標準,並企圖塑造個人的良 善行為,讓人們瞭解何謂對與錯。 在國外方面,美國品格教育協會(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3),提出了 11 條有效品格教育基本原則(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研究者認為這些原則也可以作為學校教育人員在實施品格 教育課程時的參考,該 11 條原則內容如下: (一)品格教育是以核心倫理價值作為良善品格的基礎。 (二)品格教育必須包含認知、情意、行動等多元的面向。 (三)以有目的、宏觀與理解的方式來促進學校品格教育核心價值的發展。 (四)學校是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社區。 (五)學生必須有機會實踐道德行為以發展品格。 (六)有效的品格教育課程應包含尊重學習者並幫助其成功。 (七)品格教育應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18.

(27) 19. (八)動員全校教育人員負起品格教育的責任,遵守核心價值,共同營造品格校園。 (九)品格教育應具備促進分享的道德領導權。 (十)學校和家庭、社區建立起夥伴關係,共同形塑學生良善品格而努力。 (十一)品格教育之評鑑應著重在學校的品格教育功能,及學生了解良善品格的程度。 歸納上述專家學者觀點,品格教育之實施原則可歸納整理為: (一) 講求「實踐」 ;將品格認知經由情境中的教學,培養學生品格上的「實際能力」, 「實踐」是品格教育最重要的部分,讓學生達到知行合一的要求,才是品格教育能 夠真正成功的關鍵。 (二)跨學科的多元化教學,結合生活經驗;不論各個教學領域的教師,皆應該透過 正式或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及相關課程活動等方式來進行品格教育,且唯有將品 格教育和學生世界相結合成為有意義的學習,才有可能將它從一個學科或是一個知 識技能融入為真實生活的一部份。 (三)建立起品格教育的正向學習環境、教師以身作則;教師應將學習環境塑造成為 一個尊重關懷的小社會,並讓學生能在此環境中愉快的學習,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 品格是有價值性的,讓他們認為發展自己的良善品格,培養自己的道德是有益處的, 以真誠的態度來面對。教師成為學生的學習楷模,建立良好的示範,鼓勵好的行為, 改正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四)家庭、校園、社區共同參與,隨時隨地進行;除了學校,家庭是兒童最早接觸 的環境,家庭教育對於兒童的品格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了避免「上樑不正,下 樑歪」反教育的情形發生,教師應與家長建立起暢通管道,結合社區推動親職教育 的落實,提供一個全面的品格教育學習環境,才是真正落實品格教育的方法之一。 品格教育的推動必須結合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的資源相互合作,確立一套 品格核心價值內涵,規劃教育執行方法與評鑑的制度,採取涵蓋認知、情意、行動 的正向教育方式,由師長以身作則,樹立良善榜樣,並營造關懷的學習環境,讓學 生在接受知識傳遞的同時,除了內化為心中的美德情操外,亦能親身去實踐。. 第四節. 運動代表隊訓練的教育意義. 凡舉任何政策之制定及推動,必有其發展之目標、意義與功能。學校運動代表. 19.

(28) 20. 隊之組訓亦不例外,配合國家體育政策及教育政策目標,運動代表隊之組訓肩負著 培養優秀運動員,在國際運動競技舞台上為國家爭取更高的榮譽;以及培養學生團 隊合作精神與涵養群已互動及競爭關係的溝通品格,展現學生卓越自我及光耀群體 特質之重責。陳龍雄(1989) 指出從事運動教育工作最忌諱沒有計畫的盲目行動,因 為沒有目標的工作就沒有將來性,沒有正確理念的推廣就等於脫軌列車,沒有既定 方針等於無頭蒼蠅,沒有站在教育立場來培訓運動員可能會造就悲劇英雄。因此, 從事組訓工作必須秉持組訓的理念(如圖 2-1),堅持運動競賽的意義及學校體育教 育宗旨,特別在組訓的過程中,除了爭取運動成績外,亦應顧及運動員身心與教育 之均衡發展,正確的組訓理念是帶動整個計畫的原動力。. 圖 2-1 運動代表隊組訓理念架構圖(陳龍雄,1989) 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也是教育工作的一環,因此體育主管成立運動代表隊時, 應該要訂定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之目的與了解成立運動代表隊的功能,才能有效的 組織與運作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組訓工作,以下為國內外學者針對運動代表隊之意義 與教育功能進行探討。. 一、運動代表隊組訓之意義 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係指在各級學校裡,將部份熱愛體育活動,身體素質較好, 又有某項運動專長的學生,組合成為數或多或少的團體,經過整合後而進行有計畫、 系統的訓練,以期達成既定(預定)理想目標的一種專門教育過程(羅映清,1990; 蕭美珠,1992)。羅映清等(1990) 認為「學校運動訓練是指利用課餘時間,對部分 熱愛體育運動、身體素質較好又有某項運動專長學生,進行系統訓練的一種專門教 育過程。目的在於全面發展學生身體,提高某項運動成績,推動和促進學校體育蓬 勃發展」。蔡敏忠與邱金松(1982) 指出「運動代表隊乃由學校內各項單項運動中, 運動能力傑出之學生所組成的運動隊伍,一來可作為校內單項運動風氣之領導,是 20.

(29) 21. 學校實力的代表,二來可作為校際間友誼增進的橋樑,因此在選訓運動代表隊時應 特別慎重及客觀」。 翁志成(2003) 認為「運動代表隊的組成,其運動技術水準的層級較高,必須在 學校明確的目標,所形成強勢的政策支持下,選拔組織而成的,因此他律多於自律, 採取較嚴謹的培訓及集訓;選拔的變項較多,也較複雜,如選拔出有條件、有天分、 品德好、有興趣,並取得家長同意所組成」。 葉憲清(2005) 認為「運動代表隊組訓是包括運動代表隊組織和運動代表隊訓 練。各級學校應透過主觀經驗法則以及客觀選拔辦法,將有意願、熱愛競技運動、 富運動潛能且運動成績優異的運動專長學生選拔出來,組織成有機能的團隊;利用 課餘時間,在運動教練的指導之下,進行長期系統性和計畫性訓練,希冀增進學生 身心健康,提昇學生競技力( 體能、運動技術、精神力及戰術等) 的教育過程」。 陳炳楓(2006) 認為「運動代表隊是配合國家體育政策、體育法令,並依據學校 目標、校長辦學理念及學校主客觀條件,聘請專業教練並選拔出有興趣或富運動潛 能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長期有計畫及系統性的訓練下,所組織成的有機團隊」 。 教育部體育司(2003)在「學校運動團隊暨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中指出學 校運動代表隊,是指學校正式成立之運動性質代表隊,以提升選手技術水準為主要 目的,同時選拔具潛力或優異技術之選手,由教練進行經常性訓練,並代表學校對 外比賽之隊伍。王舜儀、吳國銑(2008)指出,學校運動代表隊配合國家體育政策, 同時依據學校目標、校長辦學理念及學校主客觀條件,聘請專業教練並選拔有運動 潛能的學生,在長期有計畫及系統性的訓練下,所組織而成的運動團隊。. 二、運動代表隊組訓的教育功能 國內外學者對於運動代表隊組訓在教育上的功能有下列的看法: 葉憲清(2005)對運動代表隊的功能做出完整的歸納與解釋,他認為運動代表 隊組訓是學校特殊的體育課程,是在學學生針對對於運動有特殊興趣與才能而加入 的團體,而且務必長期以課餘自由時間,或是假日、假期時間,不間斷的持續訓練。 這種嚴峻的課程學程,並非每位學生樂意接受,更非每位家長極力支持。縱使如此, 一所不重視體育課程學習的學校,運動代表隊仍然存在,因為它能充實學生正當課 餘生活,運動選手在中等學校內是特殊的一群,也是同儕的偶像,喜歡運動,因讀 書態度和讀書習慣尚未建立,於是學業成就低,以致不喜歡學科學習。這些學生課 21.

(30) 22. 餘時間極多,若沒有正當課餘生活誘導,將朝不正當課餘生活傾斜,誤入歧途而毀 掉一生。此時學校應將組織運動代表隊視同是一種協助運動菁英升學的課業輔導, 透過常態訓練讓這些特殊技能的學生有正常的課餘生活,不但運動成績會進步,而 且也能養成良好的品行與道德觀。他同時認為運動代表隊的功能有 1.檢驗體育課、 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的經營得失;2.提供運動精英培訓機會;3.提昇運動員競爭力; 4.充實學生正當課餘生活。 Coakley(1994)認為運動代表隊對於學校體育的推展有相當的貢獻,其重要功能 為:1.透過運動訓練的參與來培養對學業的興趣;2.讓學生有責任感、成就感和團 隊精神等未來社會生活所需的技能;3.提供學生體能訓練的機會並激發其對身體活 動的興趣;4.成為學校特色或精神象徵,有助校園意識的凝聚;5.促進學生家長、 校友與社區民眾對學校活動的支持;6.給予學生發展和表現技能的學習情境。 Coakley 也表示,從事學校教育工作者一般認為運動代表隊對於學校教育的推 展有著相當的貢獻,也多半同意代表隊的重要功能。透過運動訓練的參與,培養對 課業的興趣;建立責任感、成就感和團隊精神等未來社會生活所需的技能;提供學 生體能訓練的機會並激發其對身體活動的興趣;成為學校特色或精神的象徵,有助 校園意識和凝聚力的強化;促進學生家長、校友與社區民眾對學校活動的支持;以 及給予學生於社會所認同的活動中發展和表現技能的學習情境等(Coakley,1994; 引自楊漢琛,2002,頁 13)。 Jensen(1992)則認為運動代表隊組訓最大之效能是在教育學生許多生活準則, 例如:團隊工作、訓練與生活的準備、努力與報酬原則、堅守遊戲規則及對挫折的 克服等;並強調運動代表隊訓練與競賽必須考慮整體教育過程,包括身體、心智、 社會及個人道德上的發展。同時強調透過運動競賽,學生將可從過程當中獲得運動 競技的管道、養成公平競爭與誠實、成功的成就及自尊心、團隊精神之建立、心智 與生理的成熟以及發展健全的身心、瞭解運動競技之內涵並刺激興趣以及對人誠信 等品格附加價值(Jensen,1992;引自何森榮,2002,頁 32)。 Bucher(1971)與 Jensen(1992)更具體提出,運動代表隊應達到讓學生瞭解運動 競賽的意義、知道運動競賽對個人與社會的價值、瞭解比賽的基本規則、有能力當 一個運動員或是團隊成員、有信心參與和尊重民主的過程、認識團隊理想的價值、 運動技術的發展、健康和身體適能、認同休閒娛樂整體益處、對成功和超越的渴望、 22.

(31) 23. 倫理道德標準、自我訓練、感情的成熟與自我控制、社會適應力、瞭解對規則服從 的重要性、尊重他人權力與職責及良好人際關係等。 Frey 與 Eitzen(1991)的研究指出,運動有助建立人格、道德發展、競爭與團隊 精神培養、領導能力及社會適應的提昇、增進個人正面的特質。 Broyles 與 Hay(1979)也強調運動競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對運動員個人而 言,它的價值在於獲得健康身體、身體技能、鍛鍊毅力、道德操守、情感成熟、社 會性能力、競爭、合作、機會及認知等。 而對於學生方面,張鼎乾、陳忠誠(2003,頁 52)則表示,透過代表隊訓練的 過程,能讓學生養成不怕苦、不怕難,遇到問題能努力解決的精神和習慣,更能培 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家風範。 張大昌(2003)則認為運動代表隊的發展,對於學校體育活動推展及教育目標之 達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教育理念、重視體育活動與養成責任感的聯結下, 對學生而言,則具有塑造生活品味及良好休閒嗜好與習慣、增進團隊合作的精神、 培養圓融的人際關係、鍛鍊強健的體魄和健全的心靈、達到宏觀的視野與互相關懷 的情操、養成具有生涯規劃及終身學習理念之功能。而對於學校方面,則可激發並 培養全校師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紓解學生過剩之精力,同時吸引家長和社區民眾 對學校各類活動支持之功能。他並指出學校運動代表隊是代表學校參加對外比賽, 加入運動代表隊組訓不但可藉此提昇運動技能、增加學生信心、促進其身心體魄發 展,同時對學生的生活、人際關係及學養都有幫助。 張正德(1998)也提到運動代表隊參加校外運動競賽具有其截長補短,切磋觀 摩、聯絡感情,建立友誼、驗收組訓成果,調整訓練、培養運動興趣,提升運動風 氣、凝聚學生向心力與團隊精神、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以及提升運動成績與 運動水準之功能。 參加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是推展學校體育的一種有效的手段與方法,藉著校外 體育活動與比賽的發展能使校內運動風氣茁壯,使學生能親身體驗並享受體育運動 的樂趣,是發展學校體育運動最具有鼓勵功能的重要途徑(廖國成,2003)。 張勝煇(2004)認為運動團隊主要目標不外乎落實學校教育目標、促進社會適應 目標及貫徹國家體育政策目標等三方面。 顏友莉(2006)則指出運動代表隊跟學校體育目標相較之下,應更著重在精神、 23.

(32) 24. 情感與社會能力的發展, 但其重視程度則取決於教練及行政主管的領導,絕非立基 於「不計一切,以贏為主(win-at-any-cost)」。 歸納上述專家學者觀點,可知國內外專家學者皆認同在組訓運動代表隊時,除 了要運動員在生理層面的運動技術上有所突破,爭取成績外,也需將運動員心理及 人格等各層面的品格發展列入主要學習目標。運動代表隊的組訓工作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除了狹義的為校爭光,提升學校知名度之外,學校透過運動代表隊組訓尚能 配合國家主要教育政策,達成教育目標,提升校園運動風氣並達成推動全民運動的 崇高理想,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對於學生參與運動代表隊而言,除了可以為自己爭 取榮譽之外,更加可貴的是能在訓練與比賽的過程中學習如何面對挫折與解決問題 的能力,養成不屈不撓的精神,進而不斷的向超越自我挑戰,藉以奠定良好的人生 態度,從容面對未來各階段的成功與失敗。學校發展運動代表隊的功能廣泛,兼具 推廣運動風氣、訓練優秀運動人才、配合國家教育政策及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功能, 百利而無一害,值得政府及各級學校大力的支持與推動,朝建構完善學校運動代表 隊組訓的目標邁進。. 第五節. 品格教育融入體育運動. 前面談到了品格教育以及運動代表隊訓練的教育意義,事實上中外學者提出的 主要品格內涵,與運動活動、運動競賽中所要求的運動道德有許多雷同,例如我們 以品格教育六大支柱與競技運動、健身運動所注重的態度做比較如下表 2-1:. 24.

(33) 25. 表 2-1 品格教育與運動道德之內涵關係表 (顏友莉,2006). 從表格上可看出運動道德事實上蘊於品格教育中,體育本身指涉著在道德上、 社會關係上、健康上、人格上以及身心整全發展的教育範疇(張成林,1993)。 運動道德一詞是由英語“sportsmanship”譯成的(或稱運動員精神),指合乎 於運動文化中之規範,其行為表現均受到運動文化的認同,而其社會中人均以致力 於運動道德之追求(蔡長啟,1983)。 吳萬福(1983)定義運動道德是從事運動訓練或參加運動競賽時,運動員應遵 循運動規則條文的法則;具體來說,列在各級學校體育目標內的各種德目,諸如公 正、守法、服從、負責、誠實、友愛、互助、合作、勇敢、果斷等便是運動道德。 而運動道德的形成取決於社會道德的發展,同時也必須考慮到運動員本身的看 法或價值,對其要求是凌駕於運動規則之上的。他同時認為運動道德是一種良好的 社會道德,尤其是在運動比賽中最能使這種道德規範與精神發揮到極致,因此,常 常可在比賽的情況中發生感人的故事。儘管我們同時看到最好與最壞的一面,但運 25.

(34) 26. 動本身的確能帶給人類最大的希望與歡樂。 「公平」與「正義」則是運動道德的最重要原則(邱金松,1988)。 此外,Cruz、Valiente 和 Capdevila(1995)指出參與運動的青少年在道德發 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同儕及重要他人如教練、家長等價值取向的影響。而社會學習 理論也提及影響道德行為塑造與道德情操培養的最大因素是「環境」與「模範」 。可 知,運動道德的重建與推展,不僅是學校體育課中教師或教練的責任,舉凡正向運 動行為的支持與鼓勵、合作學習的競賽環境塑造與工作取向的比賽態度之培養等 等,皆需全民的參與、營造與落實(黃致傑、陳鎰明,2005)。 歸納上述專家學者觀點,運動活動本質上就會包含了品格教育,因此在體育運 動的過程中同時施以品格教育是再適合不過的選擇,比起其他靜態的學習經驗,體 育和運動能提供更多人際互動與道德實踐的機會;運動精神或運動道德的培養和達 成,要透過人的體育活動和在長期浸潤之後慢慢體驗而出,隨之而來養成的道德精 神,成為在我們從事一般的活動或運動時,支配我們行為的道德律,為我們思想行 為塑造成一種規範,在這規範之下,不能踰矩妄為,這就是所謂的運動員精神或運 動道德,這些特質就是形成運動員內隱的精神與外顯的動作型態;體育運動除了使 學生獲得完整的生長發展外,更進而能發揮其遷移價值和延續價值,使道德行為也 能藉著各項運動競賽的規則制度約束,在反覆不斷練習中,學習到待人、做事、律 己等各種互動關係,因而能辨是非、分善惡、辨真偽,浸淫其中自然就卓然自立, 造成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品格;體育,是一種動的教育;運動,是一種動態的身體 活動,我們將可以透過體育與運動經驗改造的歷程而促進品格教育,使之完美發展。 (林湘,2001) 林湘在「體育教學與道德聯繫」中則提到了利用體育教學對於道德教育的實施 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他指出,道德教育有以下幾個主要的施教方式: 一、道德規範的指導。 二、道德認知的教學。 三、道德行動的教學。 四、道德灌輸。 第一種型態教學的目的在於正確行為習慣的養成,適用於七八歲他律期以前的 兒童,利用遊戲活動發洩情感,指導的重點在使他們共同遵守該遊戲的規定,作公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一、訓練目標:增進在職人員對自動化機械控制的原理、實務技術與相關專業知

一、訓練目標:增進在職人員對自動化機械控制的原理、實務技術與相關專業知

計畫推動持續在學科建立團隊共識。專業研習 的部分則以PLC核心成員為主做課程研發,再

三、網際網路註冊報名登錄之球衣號碼,不得更改。球衣號碼總教練為 30 號,教練分別 為 29 號及 28 號,行政管理人員為 27 號,球員為 1 號至 22

主任、教師、熱心家長組成能源教育推動小組,研訂各項能源教育活

•1.三分之一的學生放得開,且能 即興動作表演,但也有四分之一 的學生不好意思做動作,需要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