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代音樂科技的進程(A.D.1800~)

第二章 近代音樂的發展脈絡

第三節 近代音樂科技的進程(A.D.1800~)

一、手抄與口耳相傳

在印刷術發明前,任何文字傳播都必須透過口耳相傳或是手抄的方式,在這 樣的時空背景下,音樂創意並無法跨越地域的限制而流通,如此一來,也間接導

19即中音譜號。

20即低音譜號。

21即高音譜號。

22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ume#/media/File:Neume2.jpg。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致音樂發展的受限,但從智慧財產保護的角度出發,由於樂譜被大眾接觸的可能 性是很低的,因而大幅降低音樂抄襲的可能性。

二、印刷術帶動樂譜的傳播

早期聲音通常透過手抄樂譜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因此,在1450 年印刷術發 明之前,樂譜在當時是相當珍貴而稀有的。囿於資訊流通的條件限制,當時樂譜 的目的主要功能是提示演奏者並非傳播,這也連帶影響到音樂在庶民生活的普及 性23

1450 年,來自德國的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24發明了活字印刷機,這 被視為人類科技史上的一項重大的突破。因為印刷術的普及,使得人類智慧的結 晶用紙本的方式得以快速傳播,讓音樂的影響力能夠大幅的跨越地域的限制,加 上紙質便於攜帶,更加速資訊碰撞的火花25

圖2:聲波記振儀 資料來源:Wikipedia26

23史旻玠,從音符到聲音,網址:

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Column_Content.aspx?n=42B9A64DC480BC01&p=E612E6F6E4 C14DCF&s=1220C5BA2F81B464(最後瀏覽日:2016 年 5 月 20 日)。

24參Howard Goodall,同註 7,頁 19。

25參許汝紘,同註13,頁 12。

26圖片來源: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6/Phonautograph-cent2.png/200px-Phona utograph-cent2.png。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聲波記振儀成為記錄「聲音」的開始

在漫長的幾千年,人類一直停留在如何記錄「音符」,遲遲未進入記錄「聲 音」的階段。直到 1859 年的一位法國人 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

(1817-1879),首度發明了聲波記振儀並申請專利。但是 Scott 的裝置有一個最 致命的缺陷-只能記錄聲音,卻無法原音重現27

圖3:留聲機 資料來源:Wikipedia28

四、留聲機拉近了與音樂的距離

1877 年,Thomas Alva Edison 發明了史上第一台能夠紀錄聲音,並且能夠無 限制重複播放的「圓筒留聲機」(Cylinder Phonograph)。自此以後,留聲機變成 當代社會的重要一環,提供音樂娛樂等多種用途。由於大眾對於留聲機的熱愛,

世紀留聲機蔚為風潮,義大利聲樂家(Enrico Caruso)唱的歌劇<小丑>成為第一

27官大為,數位音樂科技(二):人類歷史的第一個錄音?,網址:

https://read.veryword.com/category/%E9%9B%BB%E8%85%A6%E8%B3%87%E8%A8%8A/(最後 瀏覽日:2016 年 5 月 20 日)。

28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0/EdisonPhonograph.jpg。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片銷售百萬的白金唱片29。全球化加上交通科技的進步,唱片及留聲機能夠短期 間遠涉重洋,更加速了音樂及新的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力。

留聲機的出現,大大改變了大眾接觸音樂的方式。早期並沒有CD 唱盤等紀 錄音樂的媒介,所有的音樂都是仰賴音樂家的演奏,人們傾向透過音樂會等場合 接觸到音樂。過去,因為音樂無法被複製保存,更顯得每一次的表演更加珍貴且 獨一無二,但如今,留聲機的出現雖然加速了音樂流通與影響力,相對的也抽離 了一般大眾仰賴音樂家演奏音樂的習慣。

五、廣播的出現帶動流行音樂的蓬勃

1922 年,美國有 1000 萬個美國家庭擁有收音機,這是個音樂能在每個角落 發聲的時代。免費廣播音幾乎取代了留聲機,流行音樂進入一個輝煌的黃金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1920 年代以前,音樂的主流就是現在的古典音樂,打開留聲機 與廣播可以聽到莫札特的夜曲或是普契尼的歌劇,然而,情況變化的非常快速,

流行音樂漸漸從小眾變成大眾市場。由於流行音樂的蓬勃,漸漸成為音樂市場的 主流,1930 年代唱片公司不得不將當時的音樂冠上「古典」一詞,便與流行音 樂市場區隔開來,古典音樂自此在大眾流行音樂中的舞台的漸漸褪色30

六、磁帶技術取代唱盤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音樂的載體又經過了一次變革。美國紐澤西州的貝爾 電話實驗室(Bell Lab.),梅修斯(Max Mathews)以電腦程式模擬電子音樂裡的 合成器如過濾器、振音器,與音色合成之功能來產生聲音31。磁帶機(Tape Recorder)

29孫憶南,流行音樂的文化,頁14,2004 年 8 月。

30參Howard Goodall,同註 7,頁 21。

31曾毓忠,[音樂分析] 從具象音樂到具象電腦音樂(上),網址:

http://yc-tseng.blogspot.tw/2011/03/blog-post_18.html(最後瀏覽日:2016 年 5 月 20 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取代了原先之唱盤,因為它能夠倒轉、拼貼、變速與反覆,並完成聲音之回音、

殘響並取代不滿意的錄音,梅修斯的實驗奠定了往後電子音樂走向電腦音樂發展 之重要基礎。

七、電子樂器的出現

二十世紀初,電子科技剛剛起步,由於真空管的發明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

電子訊號得以放大並能在較大的揚聲器上撥放,電子震盪器也藉此技術產生,使 得許多電子樂器相繼問世。第一個被使用於正式演出的電子樂器是1919 年時,

由俄國發明家李昂·特雷門(Léon Theremin)所發明的一種泰勒鳴(Theremin),

這也是世界最早的電子樂器之一。這個樂器音色優美,因此吸引了許多演奏者利 用它來演出傳統經典曲目。而1928 年,法國人馬特諾發明了馬特諾音波琴(法 語:Ondes Martenot),這種樂器能以電流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音響,例如一些 非傳統、宇宙般聲響以及奇特的顫音效果32。電子樂器的誕生,為脫離實體樂器 的音樂錄製,埋下了基礎。

圖4 : 泰勒鳴 資料來源:Wikipedia33

32參曾毓忠,具象、電子、電腦音樂的發展,網址:

http://yc-tseng.blogspot.tw/2011/03/blog-post_18.html(最後瀏覽日:2016 年 5 月 20 日)。

33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8/Etherwave_Theremin_Kit.jpg。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八、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與合成器的出現

1964 年,電子合成器之父 Robert Moog 開發出以電晶體、二進位數位處理 的Moog 類比合成器(Analog Modular Synthesizer),成為劃時代的分水嶺。這 台合成器的重點在於採用電晶體縮小體積,並透過鍵盤按壓、電壓控制音樂,以 及封包(Envelope)控制,成為現今多數合成器的基礎34。從1960 年代開始,由 於合成器技術的爆破性發展,加上易於操作,形成電子音樂多產的年代。在這段 期間,作曲家與音樂家致力於創造新聲音與新樂器。如在美國紐澤西州的貝爾電 話實驗室(Bell Lab.),馬修(Max Mathews)以電腦程式模擬電子音樂裡的合成 器如過濾器、振音器與音色合成之模式與功能來產生聲音,梅修斯的實驗與想法 也奠定了往後電子音樂走向電腦音樂發展之重要基礎35

九、電腦音樂(Computer Music)

電腦音樂是電子音樂與電腦科技結合之後的產物,它代表著電子音樂進入數 字化的階段。1957 年,貝爾實驗室的馬修編寫出了用於音樂製作的電腦軟體程 式—,貝爾實驗室Ⅳ以及 Music V,其係以電腦程式模擬電子音樂裡的合成器如 過濾器、振音器,與音色合成之功能來產生聲音。在馬修的帶動下貝爾實驗室湧 現了許多從事電腦音樂研究與創作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詹姆斯·特內(James Tenney),他於 1963 年創作了「隨機四重奏」;約翰·皮爾斯(John Pierce),他於 20 世紀 60 年代創作了「音色與起音的變化」36

電腦音樂從50 年代到 70 年代主要是局限在各個實驗室及研究機構,處於一

34參勞倫斯,Google Doodle 紀念電子合成器之父 Robert Moog ,教你玩合成器,網址:

http://www.techbang.com/posts/9503-todays-google-doodle-electronic-synthesizer-robert-moog-the-fat her-of-78-years-old-birthday-teach-you-how-to-play(最後瀏覽日:2016 年 5 月 20 日)。

35參曾毓忠,同註32。

36曾毓忠,數位音樂之種類及其發展歷程,網址:

http://web.arte.gov.tw/digital_teacher/art/music/p04.htm(最後瀏覽日:2016 年 5 月 20 日)。

個以實驗、研究為主要目的之早期發展階段。進20 世紀 80 年代以後,由於新一 代數字化合成器的出現以及小型化的個人電腦逐漸普及,將這兩種電子音樂領域 中的核心技術結合起來,形成價格上可以承受的電腦音樂工作站,加上MIDI 樹 立電子音訊的標準規格,更讓數位音樂的複製、改編更為便捷。從此,電腦音樂 快速普及,並迅速的進入了專業音樂、商業音樂以及流行音樂各大領域,於是,

電腦音樂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