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退出意圖相關文獻

要 預 測 一 個 人 是 否 會 從 事 某 種 行 為 , 就 必 須 瞭 解 個 體 對 該 行 為 的 意 圖

(Fishbein & Ajzen, 1975)。Ajzen 與 Fishbein(1980)提出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主要是用來預測行為,他們認為行為意圖是比信念

(beliefs)、態度(attitude)及感覺(affection)等因素更接近行為,而行為的執行 決定於意圖,行為意圖又受到「對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與「主 觀規範」(subjective norm)兩者或其中一個因素的影響。

一、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為了增加預測行為的能力,Ajzen(1985)以理性行動理論為架構提出修正模 式,發展出計劃行為理論。將原有影響行為意圖之「對行為的態度」和「主觀規 範」兩種構面外,另加入了「認知行為控制」構面(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PBC), 如圖 2-4-1 所示:

圖 2-4-1 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圖(Ajzen, 1989, pp. 252)

(Subjective Norm Concerning the Behavior)

認知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 Cotrol)

(Behavior Intention)

行為

(Behavior)

覺未來退出參與特定運動組織的意圖;在休閒方面,測量未來是否會持續從事某 特定活動的意圖(黃詩容,2006)。

在運動領域中,要促進選手運動參與的動機,必須瞭解選手退出的原因,若 該工作具有挑戰性和樂趣,可增加個體參與的時間,反之,當個體壓力增加時,

則會減少勝任愉快的感覺和參與運動的樂趣,可能造成個體灰心或退隊的主要來 源。在運動領域中,個體可能會察覺到自我動機降低或參與活動減少的情形,但 是卻無法察覺到是什麼促使個體不再充分維持他們目前的興趣,因此,選手可能 尋求新的和具有挑戰性目標的活動,轉而從事其他的努力(林清和,2001)。

洪建智(2005)研究結果發現,當球員的工作取向、社會凝聚力或工作凝聚 力愈高時,其退出意圖就愈低。表示當個人對於自我能力的評價是以動作的精熟 或技術的進步與否為其成就的定義時,則退出意圖較低。因此,教練對於團隊的 成員應儘量鼓勵他們勇於嘗試,重視技巧的精熟進步,使選手能持續的參與球隊 的訓練,而不會產生退出球隊的意圖。

林季燕(2003)研究指出,當運動員的動機愈傾向於較高的自我決定程度時,

運動員會較不容易產生退出運動的意圖。劉又仁(2006)研究指出,選手知覺教 練信念的工作價值和選手的工作價值能顯著預測退出意圖,而選手信念是知覺教 練信念和退出意圖的中介變項,也就是說知覺教練信念對退出意圖的影響必須透 過選手信念才能預測退出意圖。

黃詩容(2006)研究結果指出,高中舞蹈班學生在舞蹈承諾之「樂趣」、「個 人投資」、「涉入選項」以及自覺能力能有效預測學生的退出意圖。即當學生感 受到的正向情感,花在舞蹈本身及相關事物的時間及努力愈多時,或是缺少其他 替代活動的吸引之下,舞蹈生對舞蹈的忠誠度亦不容易動搖,因此也較不會產生 退出意圖,而學生知覺自身在舞蹈能力的高低,也會影響個人對特定活動的後續 發展。

小結:

行為意圖是比信念、態度及感覺等因素更接近行為,個體對行為所抱持正面 或是負面的評價,都會影響個人在行為上的選擇,也就是說當個體對於行為的意 圖愈強時,就愈有可能付出行動從事該行為,在運動領域中,個體會選擇繼續參 與或退出的行為意圖,在於個人對於該事件的感受,其有可能受到各種外在因素 的影響,而導致個體產生退出的意念。而每個領域所探討的主題各有不同,影響 個體退出意圖也有所差異,其研究都是希望能從方面瞭解個體退出意圖之因素,

增加個體繼續參與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