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遊戲沒有秩序?遊戲學習的多重樣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遊戲沒有秩序?遊戲學習的多重樣貌

回想起我國小四年級以前,那個是還沒有實施周休二日的年代,每週 六都必須到校上課半天,而我對國小學習的記憶幾乎都只記得週六上課的 點點滴滴:有時候閱讀讀書會、有時候是室外的童軍課、有時候是校外生 態觀察、有時候是班級同樂會等等,這些課程雖然沒有教給學生任何課本 裡的知識,但也培養我們孩童閱讀、親自動手做、自行解決問題、同儕溝 通協商、觀察周遭生活的能力,而且這些課程不是枯燥的課本知識 ,而是 在做中學的經驗。到了國中就讀美術班,有許多校外參訪課程,在各大美 術館欣賞美麗的畫作,陶冶我們的藝術涵養,在美麗的山水草木間寫生,

訓練我們的美術技藝。對於我來說,就算日後沒有走向美術的領域,但這 些過程學到的美術涵養與人文素養是一輩子不會忘記。到了高中,我選擇 放棄藝術之路,走向我較有興趣的科學實證領域,但在此階段,似乎再也 沒有像國中、國小階段那樣,在遊戲中或輕鬆氛圍下學習知識的經驗,取 而代之的是各大學科的專科知識,與沉重的學習氣氛。

以自身上述的經驗為例,遊戲對於學生學習意願、學習動機與學習態 度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將遊戲融入教學的方式,可 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如李咏吟(1996)認為。遊戲活動可以在 緊湊的學習中提供讓學生喘息的機會,而海連胥 (1995)則認為,將教學 以遊戲的形式呈現,不但可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又容易有成就感。所以此 節從遊戲為何可以融入教學出發,到桌上遊戲形式與意義的爬梳以建構本 研究的課程設計與理論基礎。

一、 遊戲融入教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Piaget(1962)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和遊戲 類型是相配的,遊戲種類不僅能反映兒童的認知發展水準,對兒童的認知 發展有重要作用。Bruner(1972)指出,在遊戲中兒童不必擔心某一目標是 否能實現,而能嘗試很多新的、不常有的行為方式;兒童在遊戲中探索並 用這些行為方式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Vygotsky(1967)則認為遊戲、

社會性、情感這三方面的發展是相互關聯的,他界定兩種發展水準,包括:

25 成長。上述研究的結果如同 Teed(2004)指出利用遊戲式學習可以提高學 生的自信心,更容易使學生的學習成效到達精熟的效果相符。

而遊戲融入對整個課堂氣氛、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動機的影響,有 幾位專家學者做了解釋,如 Piers 和 Landau(1980)兩位學者提出利用遊 戲可以發展出創造力、智慧內涵、情緒能力和穩定力。也有研究指出當遊 戲式學習融入教學當中時,大部分的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是正向積極的,原 因 在 於 遊 戲 式 學 習 可 引 起 學 生 的 學 習 動 機 , 並 能 提 升 學 生 們 的 學 習 成 效

(Yin, Hung, & Lin, 2011)。而國內學者吳幸玲(2003)認為遊戲具有認識 周遭的環境、釋放壓力、解除痛苦、訓練未來所需的技能等功能,因此可

26

所要傳達的教學內容。(周仿敏,1986;陳怡靜、計惠卿,1997;孫春望,

1998)。

二、 小結

回想我在國高中時,為何對學習科學會有所興趣呢?當我細細思索學 習的方式,其實這問題答案已經慢慢浮現出來:除了花心思鑽研理解課本 的基本原理與記憶公式之外,就是靠不斷的練習題目、不斷地練習各式各 樣的題型。這樣的結果,使我在各小考與段考得到高分,給我更大的自信 與動力,重複上述步驟,不斷理解、記憶、計算、做題目。 起初,我因為 解題與拿到好分數而得到成就感,因為成就感而產生了興趣。但 並非每一 位學生都能像我這樣,在一開始接觸到化學時,就能幸運地找到屬於自己 學習化學的方式,而得到成就感與興趣。而我自己學習化學的方式看似得 到成功,也並非能適用在每位孩子身上,而當我也希望他們都用這種方式 學習化學時,這樣的結果是否可能會造成他們認為科學只是不斷的理解、

記憶、計算、做題目呢?另外,影響我學習化學動機 的是「老師」,無可否 認老師在課堂營造的學習氣氛、班級經營,都是深深影響我對化學科的興 趣,但我也認為班級經營、氣氛營造的技巧與教師自己的人格特質有關,

且不能因此用來判斷一位老師的認真與否或好壞,但也會確實的影響到學 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尋找具有遊戲感的 學習氛圍,帶給學 生不同以往傳統教學的學習氣氛。從遊戲過程中去挖掘化學知識,經由不 斷嘗試去了解化學的樂趣,進而影響其學習化學的動機與態度。並經由這 樣的歷程,反思自己的化學教學並釐清自我在化學教育實踐上的信念。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