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鄉土語言教學的發展與現況

本節將透過相關文獻資料,來瞭解鄉土語言教學的發展與現況,所探討之內容包 括:「臺灣鄉土語言教育的演變」、「臺灣鄉土語言實施概況」、「臺中縣鄉土語言實 施現況」等三部份說明之。

一、臺灣鄉土語言教育的演變

語文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頭戲,既是一種工具性教育、也是一種專業性教育,同時 又與民族精神教育、愛國教育密切結合,故往往是教育政策實施上的重要手段和目的。

依黃文樹(2008)綜觀臺灣語文教育史,根據時間之先後順序歸納出七大轉化、變 革階段之內容,研究者彙整如下圖2-2-1 所示:

20

圖 2-2-1 臺灣語文教育演變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編製

由上述可知,臺灣在不同的時期,植入差異相當大的語言、文字以及文化。從史前 時代到清代,臺灣是各說各話的社會,還沒有國語的存在,國家與社會沒有統一語言的 要求,各個族群大都只會用自己的母語溝通,生活中也不致於造成溝通障礙,母語的教 與學,在家庭教育與日常生活中自然地進行,荷蘭時期拉丁化的新港語文實際上是原住 民有史以來,第一次使用抽象的語文符號;而自明鄭時期起,中國語文很快立足並普及 至臺灣,相對地使漢化的平埔族原有的母語逐漸弱勢化,進而式微,甚至消失不見;當 明鄭時期:特徵是中國語文的的奠基、拉丁語文的中斷,以及平埔族語的弱勢化。

(1662-1683 年)

荷據時期:有拉丁文拼音、荷蘭語的加入及「新港語文」的創用。

(1624-1661 年)

史前時期:400 年前的悠久歷史,各族原住民母語於生活中自然傳習。

清政時期:中國語文得到進一步發展,但也導致平埔族語的式微。

(1684-1894 年)

日治時期:日本語文的有效灌輸,同時造成中國語文與母語的萎縮。

(1895-1945 年)

戰後時期:日本語文被迫退場、中國語文全面貫徹和母語的受歧視。

(1946-1998 年)

世紀交替時期:呈現多元語文的開放和母語被尊重之新局面。

(1999 年迄今)

21

日本總督府統治臺灣,訂定日語為官方語言,各族的母語逐漸以日語溝通,學校中也實 施日本語言教育,無論平地人或高山族,包括漢語文及母語均面臨萎縮的命運;戰後,

中國語文透過政治與教育之嚴厲措施,全面迅速復振,母語遭受空前不公平的待遇(黃 文樹,2008)。

戰後的語言政策又可分三期:中國國民黨政府時代第一期自1945至1970年是「華語 社會建立期」,此期政府的首要工作在於去除日語,成立了「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開始了國民黨政府在台灣五十餘年的「國語運動」,並建立華語社會。第二期自1970至 1987年是「方言全面壓抑期」,此期政府的工作在於全面封鎖各族鄉土語言,貫徹以華語 為國語的政策;第三期自1987年解除戒嚴至今,是「語言人權開放期」。前兩期完全由 中國國民黨的統治,解除戒嚴後,臺灣進入一個解凍的時刻,積蓄已久的政治、社會運 動潛力,如開閘之水奔流而出,而在各種反對運動中,以民主進步黨的成立意義最為重 大,影響也最為深遠(李雄揮,2004;陳宏賓,2002;Chiang, 2005)。

經過日治時代的天皇國民教育和國民黨時代的大中國意識教育,臺灣人民活在統治 者的形塑中,失去自己(張炎憲,2004)。幸好,世紀交替之後,多元文化思潮和鄉土 語言教育獲得重視,母語得到應有的尊嚴地位,相信未來臺灣的語文教育必能朝向更健 康、更平等、更符合教育原理的方向邁進(黃文樹,2008)。

二、臺灣鄉土語言實施概況

臺灣的語言政策,除了國中小增加鄉土語言課程計畫外,以及在幼稚園階段教育部 補助公私立幼稚園推動鄉土語言教學實施計劃,以培養學齡前幼兒對於鄉土語言具

「聽」、「說」之能力,以提昇幼兒暸解自己家鄉、體驗不同族群的文化及語言,尊重 多元文化素養(李黛華,2008)。

為有效推展本土教育與鄉土語言教學,教育部自民國91年加強編列相關預算,執行 各項配套措施,並且納入前教育部杜正勝部長四大施政主軸的重要內涵;而在師資培

22

育、教材研發與鼓勵學生修習方面,已展現初步成果,並且自92年度起辦理評鑑工作,

以做為未來加強辦理的重要依據,自91年度起,已培育鄉土語言(閩南語、客家語及原 住民族語)「種子教師」近2,000人,通過鄉土語言教學支援人員檢核者達5,700人,辦 理現職教師鄉土語言教學研習亦已超過1,000場次,並持續推廣中,目前鄉土語言教學在 國小階段已為必修課程,自90學年度起,累計超過3,000所國民中小學、近300萬人次學 生曾修習鄉土教學與鄉土語言課程,而教育部更決議選修的節數,不再受限於領域節數 的上限規定,相信對於推廣鄉土與鄉土語言教學均有助益,此外,全國語文競賽已納入 鄉土語言競賽項目,而各級政府與學校均積極開發鄉土教學或鄉土語言教材,並連結全 國25個縣市鄉土教育資源中心網站。教育部表示,全面推展並落實鄉土語言教育並非一 蹴可及,未來將積極研議整合鄉土語言標音符號系統,加強鼓勵鄉土與語言教育融入相 關學習領域,在前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四大施政主軸計畫中,更主張將「本土素材」納入 社會領域教科書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中之社會領域命題比例,並逐步提昇至50%(吳美 慧,2004)。

以下將鄉土語言之教學情況分成「鄉土語言教學活動」、「母語教學所教的語言」、

「行政支援」、「教學方式」、「教材編纂」、「每週上課時間與時數」、「成果展示 與評鑑」、「困境」等八個方面來探討。

(一)鄉土語言教學活動

1994年12月公佈「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規定「鄉土教學活動」的內容 包含:鄉土語言、鄉土歷史、鄉土地理、鄉土自然、鄉土藝術,各校依據實際情況彈性 實施鄉土教學活動。1996年6月公佈「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草案」,規定鄉土語 言教學暫且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鄉土語言初步為選修課程。

1.重要的紀事

2003年3月教育部公佈「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客 家語、閩南語、原住民語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國中學生則依學生意願選修。

九年一貫課程中包含七大領域、六大議題,目的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

23

動的書包」,積極發展全人的教育(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8)。研究者將臺灣鄉土語 言教育的重要紀事,歸納整理(詳如附錄一)。

2.臺灣母語日實施概況

為營造臺灣母語優質的教學環境,教育部積極推動「臺灣母語日」活動,實施方式 大致區分為情境佈置、課間活動、融入各領域教學及舉辦相關活動,95學年度已依據「高 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推動臺灣母語日活動實施要點」,並配合教育部政策推動臺灣 母語日活動,於每週選擇一天的上課日,為臺灣母語日。據調查至民國96年全國高級中 等學校已計有165所於班會及社團時間使用母語實施,至於國民中小學則已陸續全面推 動。表2-2-1為臺灣各縣市幼稚園及國民中、小學實施臺灣母語日之概況:

表2-2-1 臺灣各縣市幼稚園及國民中、小學實施臺灣母語日之概況 實施情形 依據實施要點達百分百校數之縣市

學制 縣市

幼稚園(公立) 新竹縣、南投縣、雲林縣、臺南縣、臺東縣、臺南市 國 小(公立) 新竹縣、彰化縣、南投縣、嘉義縣、高雄縣、花蓮縣

新竹市、嘉義市、臺南市

國 中(公立) 新竹縣、南投縣、高雄縣、臺東縣、花蓮縣、嘉義縣

說 明:依各縣市民國 96 年 3 月底前彙報臺灣母語日推動實施現況之數據統計,

達成校數將陸續成長,教育部於民國 96 年 11 月底前,將請各縣市提報成 果報告。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7.08.30)。數字看教育。教育電子報,271。檢索日期:

2009.04.22。取自 http://140.111.34.116/e9617_ epaper/topical.aspx?

topical_sn=76

24

(二)母語教學所教的語言

每個學校是否推行多種語言,決定於兩個因素:1.視各校師資而定;2.視各校學生 所說的語言而定。各縣市實施「多種母語教學」的學校有:臺北市、臺北縣、宜蘭縣、

新竹縣、苗栗縣、高雄縣、臺東縣等;各縣市母語教學「只教臺語」的有:新竹市、彰 化縣、雲林縣、臺南市、臺南縣、高雄縣、澎湖縣等;「只教原住民語」有花蓮縣、臺 中縣泰雅語、嘉義縣鄒語,而且全臺灣並沒有單獨只教客語的縣市,顯示出臺灣最大的 族語是閩南語,較多學校實施閩南語,而原住民語因流失情形較嚴重,近年來較受重視,

比較之下客家語有被忽視的感覺(李黛華,2008;江文瑜,1996)。

(三)行政支援

本土語言實施的過程當中,有些教學活動也是需要行政支援的,如經費的補助、場 地的協調、公文的發送、交通的安排、人力的調動、設備器材的申請,時間的運用等均 需要與相關人員溝通協調,否則當遇到困難時,活動將會難以順利進行(黃文樹與楊麗 仙,2008)。

而且毎個學校的領導人對於本土語言的推動,其態度即是一項很重要的指標。校長 如能全力正面的支持,在學校或園所內推動本土語言教學的老師,會因受到肯定而更加 積極,反之,學校僅重視比賽的名次不重視發展常態教學,對於積極熱忱推動本土語言 的教師而言,面對學校或園所的冷漠態度,應該會非常失望的(黃秋香,2003;林雅雯,

2001)。因此行政的支援和帶動是必要的條件,學校和園所單位應該多肯定積極推動本 土語言的教師,給予適當的正面鼓勵,相信教師必能全力以赴,本土語言教學之推動才 能不斷的進步。

(四)教學方式

「直接教學法」是依據過去的經驗教學成效及語文教學理論來進行教學,母語課程

「直接教學法」是依據過去的經驗教學成效及語文教學理論來進行教學,母語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