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壹、訪談同意書

進行個案訪談之前,研究者將會先把訪談同意書(附錄一)交付受訪者,盼能 給予這次研究的受訪者尊重以及維護其權益。同意書裡面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 的方式、保密的倫理和受訪者該有的權益,強調訪談中的紀錄內容僅僅提供本次 研究專用,絕對不會挪做其他用途和外洩。而且按照受訪者的意願,可自由選擇 參加或不參加研究。訪談中也會使用錄音輔助收集資料,以期更完整、如實地記 錄受訪者說法。讓受訪者在仔細閱覽訪談同意書之後並加以簽名同意,才會進行 訪談記錄工作。

貳、訪談大綱

編製「國民中學各科教師於閱讀策略融入教學之情形訪談大綱」。研究者蒐集 相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後,擬定了四項子主題聚焦在研究主題上,分別 是 1.個人資料、2.閱讀策略的認知與態度、3.閱讀策略融入教學情形與 4.教學延 伸的調查。研究者便根據這四項子題擬定了相關大綱題目,題目請見附錄(二)。

第四節 研究受訪者和研究場域

壹、研究受訪者

一、研究者與受訪者

本研究選取的採訪對象為花蓮縣立玉里國民中學,選擇其中五項主要學科教 師若干名,以進行訪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研究對象範圍限定在玉里國民中學內的五項主科教師,每科四名。優先選取 曾實行閱讀策略融入教學的教師。如果學科內的融入教學者不足,則選取年資較 長、教學經驗較為豐富的教師,以利研究其學科教學特點與需求。共計二十名受 訪者。

二、受訪者所屬科目範圍

對於研究的學科科目,是選擇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這五門學科做 調查研究。礙於國中全學科分為七大領域 : 語文領域包含國文科和英語科;數學 領域;社會領域包含地理、歷史、公民;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包含生物、理化、

地球科學和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領域包含健康和體育;藝術與人文包含視覺藝 術、聽覺藝術和表演藝術;綜合活動領域包含生活輔導、家政和童軍。上述學科 項目繁多中,在有限時間下本研究便需得先縮小調查範圍。再者,挑選這五門知 識學科進行研究的原因是傳統觀點仍是稱呼這些科目為「主科」,意思是配合升學 會考考試科目而重視為主要科目;其他學科則稱為「藝能科」,意思是偏向教室外 的實作練習課,和升學會考較無相關,而這五門學科佔授課時數最多,課本知識 文本的使用率也高很多。

貳、研究場域

玉里國民中學身為花蓮縣南區國中的中心學校,具有花東地區的特色。本縣 南北狹長、地幅遼闊,根據花蓮縣政府行政服務區的畫分,共分為北中南三區,

如果從玉里鎮自駕車到花蓮市也需要一個小時半的交通時間,地理位置和族群多 元的關係,讓花蓮縣內的教育情況也有南北城鄉差距。所以針對南區在社區資源、

環境刺激、家長社經背景、學生程度等等平均水準都低於市區的特性,花蓮縣南 部鄉鎮區就需要教師們更加掌握基本的學習核心 : 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們若能據 此做教學設計,才可能達成更有效益的教學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本研究涉及到教師們的專業認知和教學態度,所以可能會出現教師對於閱讀 策略教學的知識感到陌生,不一定夠理解訪談內容,無法預知教師們是否能如實 作答或草草帶過,所以訪談資料的角度和研究者詮釋的角度,可能具有落差。

由於研究範圍具有五種專業科目的知識層面,本研究者只具有國文科專 業,所以對於其他學科的文本特徵和學科閱讀歷程都相當陌生,研究成果可能無 法貼近這五門學科教學的現況和需求。目前解決方法先從文獻探討著手,整合相 關重點以應用。

另外,本研究的限制也礙於主要科目與藝能科目上課核心能力大有差異,所 以侷限設定為國文、英語、數學、自然和社會五科為主要研究成果整合對象,其 他綜合領域、藝術與人文和健康體育三科則有待日後再深入探討。

而且本研究的對象地域侷限在花蓮縣立玉里國民中學一所。礙於研究者資 源、時間、物力都有限,就設定研究者的工作場域作為研究的開始。將來的延伸 研究可以探討花蓮縣北中南三區的比較情形,甚至是全台灣的研究探討。

第六節 資料編碼

為了瞭解國中各學科教師的閱讀策略教學融入的情況,本研究編製了訪談大 綱對各科教師進行訪談。研究者從自己工作場域選擇二十名教師,經其同意接受 訪談,並且依照各學科的不同專業教師,按照訪談的日期順序,將訪談人員,彙 整如下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同於國、數、社、自的教學態度,所以不同學科的知識特點與教學需求,需要更 進一步做深入探究。

貳、個人教學認知與態度

一、學生學習程度與學習態度需提升

教師對於自己所任教的學生需有觀察與認識,方能針對學生學習問題對症下 藥,擬定、有效增強的教學設計,採用最佳的教學方法。此校教師對於玉里國民 中學學生的觀察,在學習程度上,多數老師覺得剛接手學生時,學生學習程度不 佳、學習態度也不足。

(一)困境 : 家庭、國小、社會環境

「我認為是現代家庭少子化,過度寵愛,常常聽聞家長會為孩子跟師長抱怨 作業太多等等要求。」(S3-1)

「我覺得家庭影響很大,學生的家長沒有給孩子目標、願景或模範,以至於 學生自己也沒有學習動力來改變自己的未來。」(SC2-1)

花蓮縣南區的生活水準與發展比起都市疲弱,教師談到學生家庭不重視課業 學習,對學生的習慣養成和基本課業程度也會容易忽視。有時現代家長表現慣於 過度保護學生的情形,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課業程度將受影響。

「另外學生生活教育也相當不足,抗壓性低。國小也常聽到是快樂學習,所 以上國中後的學生程度落差想當大。」(S3-1)

「程度有些落差,學習態度還可以,但是學習動機需要再加強。國小時已經 讓學習充滿無助感。」(C3-1)

國小部分的升學壓力較小,不過每個國民小學對國小學生的培育嚴格度不一 樣,那麼國中學校在接收七年級學生時,得面臨學生程度、態度落差很大的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程度普通,學習態度我覺得不是很好。因為現今世代有太多事物可以影響 或分散學生注意力。」(C4-1)

「學生的態度和程度均不好,我想是因為電子產品佔用太多個人時間與腦袋 空間。」(M1-1)

「我認為學生的資質不差,但是態度很被動,應該是這時代誘因太多,無法 專注,也沒有早期民風較具有的服從性。」(SC1-1)

另外教師們也觀察到整個社會環境與時代風氣有著巨大變化。特別是數位時 代的誘因影響操縱著學生生活,不管玩電動、看影片、網路社群等等,都足以讓 學生對於文字和課業失去耐心和興趣。

(二)問題 : 雙峰落差、教學吃力、缺乏學習動機

「學生之間的程度落差很大,造成了學習的斷層問題。」(M2-1)

「我覺得學生的程度落差很大,學習態度的不良也影響了學習程度。」(M4-1) 數學科的教師多認為學生有程度落差很大的問題,而進入國中後的學習落差

越加劇烈,並且讓後段學生充滿挫敗感而失去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過程會更令 教師無力。

「特別是各國小教學狀況不同,當國中老師接手後,感覺落差大得明顯。近 年來英語科會考閱讀題難度比基測還難,對這裡的孩子很吃虧。」(E2-1)

「國小端只是比較注重口語和聽力,也不太要求每位學生打好基礎。加上每 個國小的英語教師良莠不齊,學生程度也就不一。」(E3-1)

英語教師對於國小的英語教學狀態更是敏銳,讓國中英語教師接手這些學生 後,充滿艱鉅的教學挑戰,如有些學生連字母都不會,有的學生不會背單字,有 的學生已經補習多年,有的已經通過全民英檢初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學習程度呈現雙峰現象,態度被動,可能是因為家庭和基礎教育不足、讀 寫訓練不足。」(S2-1)

「像七年級剛接手時,程度不很好,程度差別又大,態度又被動。可能因為 各人背景不同、家庭因素和語文認知程度也不同。」(SC4-1)

社會科與自然科從雙峰現象推測家庭教育的影響力需要被重視,不過教師流 露的語氣並未有數學科和英語科那般強烈,所以國文、社會和自然三科基礎先備 知識需求門檻較低,是較為容易訓練國中生自我學習的科目。

二、對學生學習態度與能力的期望

在認清自己教學場域的困境和問題後,教師也需要釐清自己最希望達到的教 學目的和教育目標,讓現場情況慢慢經過自己的教學設計後,朝向自己的期望邁 進與契合

(一) 理解文本

「希望他們會自學理解文本,未來日後能夠有買書看書的習慣。」(C2-1) 多數教師們期許學生們能夠透過閱讀理解能力,提升自學和思考技巧,並且 認為對於養成閱讀習慣具有幫助。

(二)通過閱讀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主動和腳踏實地的能力。如 : 確實完成作業和筆 記。」(M4-1)

教師們也期望學生能夠從閱讀進一步學習到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 需要有積極、紮實的學習態度。

(三) 養成主動閱讀習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希望他們有責任感與養成閱讀習慣。」(SC4-1)

「希望後段學生養成主動的態度。」(SC3-1)

最常被提到的態度就是學生學習多處於消極被動,教師們不僅希望他們能還

最常被提到的態度就是學生學習多處於消極被動,教師們不僅希望他們能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