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陸生來台後對於台灣高等教育之感受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二節 陸生來台後對於台灣高等教育之感受

本節主要在探討陸生申請來台尌學歷程之感受以及其對台灣高等教育之觀 感,透過陸生申請來台過程的資訊蒐集難易度與申請入台手續的操作性,可作為 陸聯會未來在陸生招生事宜推動上改進方向,而陸生對於台灣高等教育之滿意度 與感受,則可為各大學努力與調整的地方。

壹、陸生來台尌讀之因素

台灣第一次招收大陸學生來台尌讀高等教育,故,對於陸生來台之因素有其 探討的必要性,其不僅可以作為未來招生之宣傳重點考量因素,更可以貼近陸生 的想法與需求。目前,陸生來台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對台灣充滿好奇與新鮮感,且恰逢台灣第一次開放招收陸生來尌學,故,許 多學生對於來台尌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受訪者意見如下:

「一半是因為父母,一半是因為自己,對台灣瞭解不多,對台灣好奇……因為分數很尷尬,

上面標準不到,下面也不到」 (CTS2)

「就有這個機會,就覺得不錯,第一年嘛!!就覺得蠻好奇的,就想過來試一下」(CTS3)

「就是想出去看一下不同的地方……忽然看到說台灣第一屆招生,所以就想來,看起來還 蠻新鮮的,當時就申請了一下,後來錄取就想都已經錄取了,然後就來了」(CUS2)

(二) 親友與家長對於陸生來台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部分陸生表示自己來台灣是 由於家人於台灣尌業,以及親友的推薦,故,其對於台灣因而產生不同於一般陸 生的親切感與瞭解,更能影響其來台的意願。

「因為媽媽在這邊,所以選擇來這邊」(NTS3)

「我們以前本科在大四的時候就有一個交流活動,有來台灣看一下,因為我大學是讀傳科,

就來看一下台灣,因為那時後是說台灣會開放陸生來台,所以就來台灣看幾所大學的傳播 系怎樣,我們就去了文大還有輔大,還有世新……而且我也諮詢過我的老師,其中一門課 的老師也是在台灣念過書,然後她的丈夫也是台灣人,我就問過他們……在大陸生活、學 習也同樣有這種效應,就是會知道他們的做事方式是怎樣就也跟我聊過,我也覺得挺不錯,

他覺得台灣的教育資源還是挺不錯的」(CUS3)

(三)部分陸生表示自己高考的表現不佳,導致成績不上不下,造成填寫志願上的

92

困難,意即根據高考分數在大陸是無法進入頂尖大學尌學,與其進入資質帄庸的 學校,倒不如選擇出國留學,以其當時的成績表現,台灣將是其最好的選擇。

「因為分數很尷尬,上面標準不到,下面也不到」 (CTS2)

「因為在那邊,我們的分數,就不能讀很好的學校,今天剛好就有機會,所以就到外面來」

(CTS3)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分數所至,所以台灣是我當時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我跟我爸覺得,

我的分數到大陸的一本,但那是到比較差的一本,不是到比較好的一本,所以我跟我爸就 覺得說其實在大陸一本跟二本沒有很大的區別那還不如出來體驗一下新的東西」(DUS3)

(四)由於大陸高等教育品質參差不齊,且多數學校素質低落,故,此將導致陸生 外出的原因之一,而台灣的高等教育立足於嚴謹的建校流程與評鑑審核機制,因 此台灣的大學便順理成為陸生選擇出國時的重要考量國家之一。

「我想換個環境吧,大陸的大學就有很多人會去批判他的大學制度,所以大學如果能換個 地方讀的話,說不定有一些別的機會之類的……對於大學來說,大陸的還不夠完善,就是 可能有比較完善的學校,但我還沒到可以考上的程度」(FUS3)

「我之前來過台灣,然後很喜歡台灣,就覺得很想到這裡台讀書,另外就是覺得台灣高教 品質比大陸好」(DUS1)

(五)部分學生選擇來台灣尌學乃由於其成績無法符合香港的大學門檻,因此便退 而求其次以台灣作為留學之地。不過台灣仍需對於此種現象多加審視,否則易使 台灣淪於二流的留學選擇,而無法真正招收到優秀的陸生來台尌學。

「第一年對大陸招生,想是另一種嘗試。大陸升學競爭太激烈」(WUS3)

香港的話還是要求比較高,還沒有達到這種水平」(FUS2)

(六)陸生選擇來台灣留學其中之一的考量便是來台求學成本花費相較於歐美國 家與鄰近的亞太國家都要低廉,可大幅降低陸生家庭中的經濟壓力。

「第一點是花費上的考量,我覺得這樣相對來講家裡面的壓力,因為是要自己拿錢,所以 家裡面的壓力會比較小一點」(CUS2)

(七)大陸至今政體仍屬一黨獨大的共產體制,反觀台灣自由的民主化社會氛圍,

為許多大陸人所嚮往,因此少數陸生來台之一的目的便是想要體驗台灣民主的社

93

會生活,瞭解民主社會下的公民素質與氛圍。

「嚮往民主自由還有文化氛圍方面」(DUS4)

(八)多數陸生表示來台灣留學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拓展自己的視野與增廣見聞,因 此其欲跳脫出自己原先成長與學習的環境,來體驗台灣不同的民情與文化,期望 藉由來台的機會來累積人生的閱歷。

「想開拓一下視野,鍛鍊鍛鍊」(NTS1)

「就覺得去外面見一下世面,大陸應該都差不多,都很熟悉,想出來看看不一樣的,台灣 跟大陸文化交流比較頻繁,過來體驗一下不同的文化生活」(NTS2)

「想要出來看看」(CTS1)

「因為外地的話都除了那些大的城市,大概都往北京走,但是在北京生活習慣,還是不見 得生活比較好,但是上大學都差不多」(FUS1)

「因為男生總要出去外面闖一闖會比較好,經歷豐富一點總會對未來有幫助,然後就是在 報考的時候,總會想要有多一點的選擇,比如說香港、上海,台灣因為第一年招生所以想 試一試,然後就考到了」(FUS2)

「個人對台灣的好感。缺乏新鮮感,需要拓寬眼界」(WUS2)

(九)兩岸在地理位置、生活、文化與語言上皆非常相近,是為陸生選擇來台的 考量因素之一,因為來台求學陸生不僅沒有語言障礙與適應問題,還可以體驗出 國的經驗, 對其為一大吸引力。

「當初我要再繼續升造的話,那段時間相當於要在大陸的話,就要再等一年去考研所,如 果是選擇香港或是歐美這些地方的話,從時間上來看的話會非常緊張,那個時候剛好有說 第一批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學位,可能從時間安排上來看可能就比較合適……另一方面的 話,相對於去香港、歐美呀,來台灣讀的話可能在生活習慣方面都會比較適應一些」(CUS1)

「我就想選一個近一點的,不想去歐美那麼遠的,就是中國附近這幾個地方……文化上面 比較相近一點,比如說相對來講比較不會有那麼強的陌生感,適應起來可能會比較容易一 點」(CUS2)

貳、陸生來台擇校之考量

94

兩岸礙於政治因素,致使雙方對彼此的瞭解並不是很足夠,這點亦充分表現 在陸生擇校的時候,大多數的學生對於台灣的學制與學校優劣並不是很瞭解,

故,這一部份的陸生在選擇學校時便是根據自身的直覺隨意地填寫學校志願,缺 乏了所需的考量與選擇。

「當時對台灣學校也不是很熟悉,就是看哪個校名聽起來比較好聽就選了」(NTS2)

「我對每間都不瞭解,我真是隨便選,我一點都不知道耶」(CTS3)

「對台灣的學校一點了解都沒有,首先只看了臺北的學校,在網上找了排名,但是完全沒 有幫助,還是很不明白,就只挑隱約聽說過名字的……因為填台灣志願的時候並沒有真心 想來,只是說試試,並沒有考慮很多」(WUS1)

「根本不知道怎麼選,完全憑個人的主觀好感」(WUS2)

而另一部份陸生即使對於台灣多數的大學瞭解不多,但其在擇校時會傾向先 蒐集相關學校的資料,但通常陸生所掌握與所知的資訊畢竟有限,故其擇校上的 考量多出於學校聲望之角度,在國立大學方面,陸生較偏好台灣大學、清華大學、

交通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等具名氣的學校,至於私立大學部分則以選擇輔 仁大學、淡江大學與東吳大學等老字號學校為主。

「那個時候應該就是看網路排名……因為本身今年只開放私立,私立裡面還算可以」(NTS1)

「我的話其實就看學校吧,總歸想讀好的吧,所以就找只能私立的學校,我們學校在這之 中排名還是比較靠前,所以就報了」(FUS2)

「因為我是電氣方面的,然後當時的話可能覺得台大可能競爭會激烈一些,然後就是希望 在剩下的名校裡面選一個」(CUS1)

「當時還蠻不瞭解的,就是因為當時的日程還蠻緊的,就是申請的時候,然後選學校就是 當時在網路查了一下,什麼台灣幾大名校那種,然後當時就是報了這幾個這樣」(CUS2)

「一個是看口碑,因為我只限於私立,所以我有問過就我在台灣認識的朋友,還有一些調 查結果,他說台灣就四間私立比較有名,就是淡江、東吳、東海、輔大」(DUS1)

「我們學校算在大陸比較有知名度的,且我媽工作比較近,他跟台灣這邊有接觸」(DUS3)

95

此外,還有一類的學生在選擇學校是基於自身偏好的專業領域為主,意即擇 系的考量優先於學校與學校地理位置之選擇,這類型的學生在擇校上較有目標與 想法,這對於其來台後的學習較有幫助。

「第一,我還是看專業,因為在我們那邊文科生是不可以學營養學,但我個人是比較想讀 營養學,所以陰差陽錯的我又選回了營養學」(FUS1)

「我大致是有方向,是想往社會或是文化方面走,其實可供選擇的範圍並不多,因為你會 發現整個列表裡,非人文類的的去掉,就已經去掉四分之三了吧,然後你會把一些明顯不

「我大致是有方向,是想往社會或是文化方面走,其實可供選擇的範圍並不多,因為你會 發現整個列表裡,非人文類的的去掉,就已經去掉四分之三了吧,然後你會把一些明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