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戒菸行為與相關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青少年戒菸行為與相關因素

一、 青少年戒菸行為

2007 年美國疾病管制局調查高中生吸菸率為 20%(男性 21.3%、女 性 18.7%),其中有 60.9%的高中生嘗試要戒菸,且有 12.2%戒菸成功

(CDC,2008)。2013 年台灣高職生吸菸率為 15%,這些吸菸者也有 56.7%

的人想要戒菸,曾經嘗試戒菸的比率亦高達 67.7%。澎湖縣高職吸菸學生 曾嘗試戒菸者更高達 90.2%(男性 89.3,女性 93.2)(如表 2-2-1)。2012 年澎湖縣高職生戒菸以接受朋友(66.6%)及家人(20.8%)的幫助最多,

而接受戒菸課程或專業人員及師長的協助僅各占 3.7%及 5.3%,戒菸次數 以 1~2 次(54.4%)及 3~5 次(29.2%)為主,戒菸維持時間以三年以上

(40.3%)及 1-3 個月(28.1%)占最多數(如表 2-2-2)。2013 年澎湖縣 高職吸菸學生戒菸原因,以同為 34.8%的改善健康及省錢占大多數,而不 想戒菸的主要原因則為心理因素(45%)及菸癮(22.5%)(國健署,2013)。

表 2-2-1

全國及澎湖縣高職學生想戒菸及過去一年曾嘗試戒菸 戒菸

經驗 類別

全國高職 澎湖縣高職

2007 2009 2011 2012 2013 2007 2009 2011 2012 2013 想戒菸

總計 62.4 67.1 67.4 60.0 56.7 70.2 66.7 82.3 83.3 43.3 男 66.8 71.4 69.8 66.2 51.6 71.7 72.4 85.2 86.8 41.6 女 54.5 53.4 58.0 53.6 67.6 69.1 50.9* 74.8* 77.4* 49.0*

嘗試戒菸

總計 68.0 70.2 70.6 72.5 67.7 75.3 81.4 77.2 75.1 90.2 男 70.0 74.3 71.9 73.4 68.8 77.3 85.4 79.1 88.6 89.3 女 64.1 62.5 66.8 66.9 67.1 68.8 69.9 71.7 38.2* 93.2*

註:1.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指標互動查詢網站。

2.符號*:計算本項百分比之完訪樣本數少於20人。

表 2-2-2

高職吸菸學生戒菸之持續時間

戒菸持續時間 全國高職 澎湖縣高職

2007 2009 2011 2012 2013 2007 2009 2011 2012 2013 1-3個月 27.4 14.1 17.5 19.2 26.4 31.7 26.3 24.3 28.1 36.8 4-11個月 11.5 10.5 12.1 11.5 12.1 8.6 14.3 10.6 13.4 10.0 1年 11.9 18.2 15.9 16.3 10.2 11.2 12.7 10.6 12.2 12.8 兩年 11.3 15.4 15.3 12.6 16.8 6.2 11.5 13.6 6.0 22.9 三年以上 37.9 41.8 39.2 40.5 34.5 42.5 35.2 40.9 40.3 17.5 註:1.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指標互動查詢網站。

李淑卿(2003)發現台北縣技術學院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前測 無意圖期32.9%、意圖期為62.0%,準備期為5.0%;方美蘭(2005)則發 現,前測的無意圖期為28.6%、意圖期33.3%、準備期14.3%、行動期19.0%

及維持期4.8%等。另一探討多種族青少年吸菸與戒菸意願之跨理論研究,

顯示無意圖期為28%,43%在意圖期,29%則為準備期(Woodruff, Lee, &

Conway, 2006),上述所占比率雖不相同,但均顯示意圖期為最大多數,

在在顯示學生大多有戒菸之意願,因此更須要我們的協助以跨出及堅持 戒菸行動。

總結上述文獻發現,不論國內外吸菸青少年皆有六成以上的戒菸意 圖,澎湖縣青少年更高達九成嘗試戒菸,表示吸菸青少年絕大多數都想

要戒菸,其中由同儕、朋友及家人的幫助近達九成,但真正接受專業人 員及師長的協助卻不到一成,這是我們須要正視與檢討的問題,應將信 任、推廣及可近性等因素都列入考量,同儕是個重要的輔助因素,應善 加運用、轉化同儕為動力;另戒菸次數以1~2次居多佔五成多,維持時間 以三年以上及1-3個月共六成,這也顯示戒菸者容易因為失敗而放棄,故 應多鼓勵及關心,以提升其自信心與毅志力持續戒菸,一旦戒菸成功,

戒菸者體驗到不同以往的健康經驗,即可激勵其維持性的長期戒菸;另 戒菸原因近七成是為改善健康及省錢,近七成不想戒菸的原因為心理因 素及菸癮,因此可與學生討論、處理其心理及菸癮問題,並加強正面的 戒菸意圖因素。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則以意圖期比率最高,無意圖期次 之,此可在課程設計及規劃列入考量,增加課後的個別輔導,以顧及學 生之個別差異與需求,讓每位戒菸者都能量身訂做似的讓戒菸行動更順 利、更有效率。

二、 戒菸行為相關因素 (一) 個人因素

游育苓(1997)研究發現父母及個人的吸菸情況、有無戒菸經驗等 變項,約可解釋三成的戒菸意向。王郁雯(2010)發現戒菸態度、主觀 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與戒菸意圖呈現正相關,依此可有效預測戒菸意圖,

另戒菸經驗、買菸的花費及同住家人的吸菸情形均與戒菸意圖有所關連,

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為最多,因此加強個人對阻礙戒菸情境的控 制能力,即可提高戒菸意圖。賴香如等(2004)亦發現青少年男性、高 年級、後三分之一學業成就者,較差、較負向的反菸態度者皆比較不容 易戒菸。林雅婷(2009)研究顯示拒菸態度愈正向、吸菸危險知覺愈高、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越高、尼古丁依賴程度愈低、使用戒菸技巧數目愈多、

可影響青少年的戒菸階段(Kleinjan, Engels,Van Leeuwe, Brug, Van Zundert, & Van den Eijnden, 2009)。

全國青少年吸菸調查顯示,目前有六成以上國中、高中職吸菸學生,

在過去一年曾有戒菸經驗,在戒菸意圖方面,約五成的國中吸菸學生表 示想要戒菸,超過六成的高中職吸菸學生想要戒菸,澎湖縣高職生更近 達八成的戒菸意圖及七成六的戒菸經驗(國健局,2012)。上述資料顯 示戒菸方法可著力於吸菸危險知覺、意圖及動機,加強拒菸態度、戒菸 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等方面來設計戒菸教材,並建立輔導機制,以達成 戒菸行為之成效。

(二) 家庭因素

父母、兄弟姐妹的吸菸行為會降低青少年的戒菸意圖,若父母及兄 弟姐妹無法提供青少年戒菸的支持或鼓勵,青少年將容易取得菸品,進 而影響青少年的戒菸意圖(Carter & Tiffany, 2001; Tucker, Ellickson, &

Klein, 2002;游育苓,1997;王郁雯,2010)。賴香如等(2004)亦發現 愈積極增加親子互動,學生的拒菸態度愈正向。

(三) 社會環境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社會人口學、吸菸情形及戒菸保護因子有顯著 相關,例如好朋友較少吸菸、朋友的態度為不同意吸菸者,青少年愈傾 向考慮戒菸或已採取戒菸(林雅婷,2009)。反之,周遭朋友有吸菸行 為、對戒菸者較無法提供適當的鼓勵或支持者,均讓青少年更容易取得 菸品,降低或影響青少年的戒菸意圖(Carter & Tiffany, 2001; Tucker, Ellickson, & Klein, 2002)。

上述文獻得知,吸菸者約有5-7成的戒菸意願,卻因身體、心理的癮 及知覺意圖、能力技巧、同儕、家庭及周遭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 無法做到。因影響戒菸的相關因素極多,包括社會心理因素、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力、自我效能、戒菸態度及經驗、父母同儕的態度與行為、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尼古丁戒斷症狀、情緒、壓力、買菸的花費等諸多 因素。因此在設計戒菸課程時,需加強學生的情緒舒解、壓力調節等情 緒管理課程,建立正確的健康概念,如採取運動及飲食控制以維持體重,

非以危害健康的吸菸方式來控制體重。學校要提供學生戒菸的機會(如 戒菸班、戒菸活動等),教導學生菸害知識、培養戒菸態度及知覺行為 控制力、增強自我效能、學習戒菸技巧及方法,如菸癮、戒斷症狀的處 理,以強化戒菸成功的能力與自信心。如此才能啟動學生戒菸動機,並 且願意付諸戒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