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澎湖縣某高職學生戒菸教育介入效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澎湖縣某高職學生戒菸教育介入效果研究"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張 鳳 琴. 博士. 澎湖縣某高職學生戒菸教育介入效果研究 Effects of a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County. 研 究 生: 呂 惠 櫻. 撰. 中 華 民 國 一○四 年 七 月.

(2)

(3) 致. 謝. 從報考師大暑碩班開始書寫這份作業,至今 4 年才真正熱騰騰的完 成,剛開始天真的認為不就是最拿手的上課,應該沒什麼困難的,直至 施行戒菸介入才發現確實不容易,從宣傳、招生、問卷調查至施測、課 前準備、上課、缺席補課、提醒及通知上課、問卷追蹤,未到或漏答者 逐一追其補全,繁複又不可遺漏的步驟,近三個月每天只吃一餐的我, 終於體會到老師們所說的巨大工程。 遠在澎湖的我,往返台北有些不便,很感謝鳳琴老師總是運用出差 至澎湖訪視,即百忙抽空通知與我討論,同事經常羨慕又稱讚能有這麼 好的教授,願意主動前來指導我,真的感謝又感動,除此之外鳳琴老師 還經常以網路、電話與我討論,每次總是耗費 1-2 小時,甚至討論近深夜 12 點,從未顯現疲憊或不耐煩,總是客氣、親切又溫和的態度,這些都 讓我感動又歉疚,因為老師也經常忙計畫忙到沒吃飯、缺休息的,所以 我的感謝不是言語可以形容的,是從心裡深切的感謝再感謝這樣的好老 師,謝謝您! 景美老師也是位有求必應、有效率、親切又熱心的老師,她總是立 刻幫我解決問題及需求,景美老師與鳳琴老師親切、溫和、溫暖、脾氣 好到沒話說的修為,讓我感動也學習到何謂謙虛與受人歡迎、喜歡的人 格特質,他們總是面帶笑容的讓人感到世界的美好、人情的溫暖,真的 太優、太棒了。迺芳老師提供許多建議、方向及想法,迺芳老師的細心 令人叫絕,我因時間不足未能完整確切檢查,不知將整理的參考資料貼 至何處,以致參考資料出現許多問題,多虧老師的提醒,經核對才發現 這不可思議的錯,但事實即在眼前只好再重新核對、確認再找一回囉!這 是我另一面的體驗與學習。. I.

(4) 映君助理也幫我許多忙,從未學過的 SAS,是她不厭其煩的逐步教 我,讓我懂得其中原理、原則及操作方式,在澎湖使用雲端 SAS 軟體常 出問題,也是映君逐一幫我,若不是她在統計方面的幫忙,恐怕也無法 如此順利的完成,謝謝您喔!還要感謝支持我的家人及同事,包容我這陣 子因為趕作業所帶來的忙碌與不耐煩,還有一誠主任的配合、協助,協 助個別輔導的宏進主任、郁欣、大晏、淑芬及怡琳等 5 位老師的協助, 還有協助調課、配合及幫忙讓我可以到台北進修、學習的各位好同事們, 謝謝大家!當然還有實驗組與對照組這些有義氣又可愛的學生們,謝謝 你們的配合與協助,真的很感謝大家,有了這麼多的貴人,才能完成這 不容易的工作,謝謝、感恩、多謝、阿里阿哆囉!. 呂惠櫻. 謹誌師大. 民國 104 年 07 月. II.

(5)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戒菸教育介入對澎湖縣高職學生之戒菸成效;本研 究採準實驗設計,採用李景美教授等編製-青春踢踏行教學模組為主要教 材。研究對象為 102 學年度澎湖縣某高職學生,實驗組施行戒菸團體課 程 12 小時及個別輔導 3 次;對照組未給予任何介入,兩組均進行前測(介 入前)、後測(介入後一週)及後後測(介入後一個月),結果分析為 實驗組 31 人、對照組 32 人共 63 人。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檢定分析戒菸教育介入的效果,結果如下: 一、戒菸教育介入能顯著增進學生之「戒菸知識」、「戒菸態度」及「戒 菸自我效能」。 二、戒菸教育介入能顯著降低學生之「每日吸菸量」及「一氧化碳值」。 三、戒菸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學生之七日點戒菸率(22.6%)、一個月點 戒菸率(12.9%)、一個月及三個月持續戒菸率(12.9%),實驗組 戒菸率均顯著高於對照組。 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確實能增進學生戒菸知識、態度、自我效 能及戒菸行為,故建議學校能將戒菸教育列入學期計畫,定期舉辦戒菸 教育與後續追蹤,以持續維持學生之戒菸行為。. 關鍵字:高職生、戒菸、教育、知識、態度、自我效能. III.

(6)

(7)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a smoking cessation education program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County. The quasi-experiment design was used. The smoking cessation education program which was developed by Professor Ching-Mei Lee included 12 hours smoking cessation courses and 3 times individual counseling. A total of 31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2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leted the baseline survey, 1-week and 1-month follow-up surveys.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increasing student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self-efficacy of quitting smoking. In addition, students’ daily number of cigarettes smoking and level of carbon monoxid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implementing the smoking cessation education program. The quit rates at 1-week and 1-month follow-up surveys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22.6% and 12.9%, respectivel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into 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a and health services each semester to promote smoking cessation for students.. Keyword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 smoking cessation, education, knowledge, attitude, self-efficacy. V.

(8)

(9)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3. 第五節. 操作型定義 ............................................................................. 4.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青少年吸菸行為盛行率與相關因素探討 ............................... 7. 第二節. 青少年戒菸行為與相關因素 ................................................ 13. 第三節. 戒菸教育相關理論與方法 .................................................... 17. 第四節. 青少年戒菸課程介入探討 ....................................................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7. 第五節. 課程設計 ............................................................................... 41. 第六節. 研究步驟 ...............................................................................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9.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 49. 第二節. 戒菸教育介入結果評量 ........................................................ 57. 第三節. 實驗組戒菸教育介入過程評量 ............................................ 87. 第四節. 討論 ....................................................................................... 91. VII.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7. 第一節. 結論 ....................................................................................... 97. 第二節. 建議 ....................................................................................... 97. 參考文獻 ................................................................................................... 101 附錄一. 研究工具及教材使用同意書 .............................................. 109. 附錄二. 學生戒菸教育需求評估調查表 .......................................... 110. 附錄三. 高中職學生吸菸與戒菸意見調查表 .................................. 112. 附錄四. 學生吸菸及戒菸行為調查表 .............................................. 118. 附錄五. 戒菸個別輔導記錄.............................................................. 120. 附錄六. 戒菸課程教學評量.............................................................. 123. 附錄七. 學生戒菸教育通知與家長同意書 ...................................... 126. 附錄八. 學生戒菸教育問卷填寫同意書 .......................................... 127. 附錄九. 研究對象戒菸知識各向度及各題平均分數 ....................... 128. VIII.

(11) 表 目 錄 表 2-1-1 全國及澎湖縣青少年之吸菸率 ..................................................... 8 表 2-1-2 全國及澎湖縣高職學生之家庭與學校二手菸暴露率 .................. 9 表 2-2-1 全國及澎湖縣高職學生想戒菸及過去一年曾嘗試戒菸 ............ 14 表 2-2-2 高職吸菸學生戒菸之持續時間 ................................................... 14 表 2-3-1 跨理論模式改變階段與改變過程的關係 .................................... 20 表 2-4-1 青少年戒菸相關教育介入探討 ................................................... 23 表 2-4-2 高中職戒菸團體活動各模組名稱與戒菸改變階段對照表 ........ 28 表 2-4-3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之輔導參考 ................................................... 30 表 2-4-4 輔導 5A 原則之實施步驟與策略 ................................................ 31 表 3-4-1 戒菸介入之量表信度分析 ........................................................... 39 表 3-5-1 戒菸團體活動各模組之教學活動 ............................................... 41 表 3-5-2 戒菸團體活動課程表 ................................................................... 44 表 4-1-1 研究對象人數分布 ....................................................................... 49 表 4-1-2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分布 ............................................... 51 表 4-1-3 研究對象之吸菸相關因素 ........................................................... 53 表 4-1-4 研究對象之戒菸相關因素 ........................................................... 56 表 4-2-1 研究對象戒菸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平均分數 ................................ 58 表 4-2-2 研究對象戒菸知識各向度與與各題答對率 ................................ 63 表 4-2-3 實驗組與對照組戒菸知識前測與後測分析 ................................ 66 表 4-2-4 實驗組與對照組戒菸知識前測與後後測分析 ............................ 66 表 4-2-5 研究對象戒菸態度整體及各向度平均 ....................................... 68 表 4-2-6 研究對象戒菸態度各向度及各題平均分數 ................................ 74 表 4-2-7 實驗組與對照組戒菸態度前測與後測分析 ................................ 78 表 4-2-8 實驗組與對照組戒菸態度前測與後後測分析 ............................ 78. IX.

(12) 表 4-2-9 研究對象自我效能各題平均分數 ............................................... 80 表 4-2-10 研究對象戒菸自我效能前測、後測與後後測分析 .................. 82 表 4-2-11 研究對象每日吸菸平均支數 ..................................................... 83 表 4-2-12 實驗組與對照組日吸菸量之前測、後測與後後測分析 .......... 84 表 4-2-13 實驗組一氧化碳濃度分布 ......................................................... 85 表 4-2-14 實驗組一氧化碳平均值 ............................................................. 85 表 4-2-15 實驗組 CO 檢測值前測、後測與後後測分析 .......................... 86 表 4-2-16 實驗組與對照組戒菸率情況 ..................................................... 86 表 4-3-1 實驗組學生對課程單元的評量 ................................................... 88 表 4-3-2 實驗組學生對課程之整體的評量 ............................................... 89 表 4-3-3 實驗組學生對教學策略的評量 ................................................... 90 表 4-3-4 實驗組學生對教師教學與輔導之評量 ....................................... 91. X.

(13) 圖 目 錄 圖 3-1-1. 戒菸教育計畫研究設計 ............................................................. 35. 圖 3-2-1. 研究架構圖 ................................................................................ 36. 圖 4-2-1. 研究對象戒菸知識前測、後測與後後測比較 .......................... 58. 圖 4-2-2. 研究對象戒菸態度前測、後測及後後測比較 .......................... 68. 圖 4-2-3. 研究對象戒菸自我效能前測、後測與後後測比較 .................. 82. 圖 4-2-4. 研究對象每日吸菸量前測、後測與後後測比較 ...................... 83. 圖 4-2-5. 實驗組一氧化碳濃度平均分布 ................................................. 85. 圖 4-2-6. 研究對象之點戒菸率 ................................................................. 87. 圖 4-2-7. 研究對象之持續戒菸率 ............................................................. 87. XI.

(14)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敘述本研究的動機與重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 假設及操作型定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一、菸害是健康的頭號殺手 菸害是危害健康的頭號敵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9)表示,每六秒即有一人死於吸菸。每年有 600 萬人死於吸菸引起的疾病,其中超過 500 萬人為吸菸者或曾經吸菸, 另有 60 多萬人為接觸二手菸的非吸菸者。預估 2030 年,每年將增加至 800 多萬人死於菸草。吸菸在 20 世紀造成 1 億人死亡,至 21 世紀將導致 高達 10 億人死亡(WHO, 2011)。另外,菸草也是導致非傳染性疾病(如 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非 傳染性疾病占全世界死亡總數 63%(WHO, 2012)。 菸草裡含有 7,000 多種化學物質,至少有 70 種為已知的致癌物 (Surgeon General, 2012),約 30%癌症死亡人數與吸菸有關,台灣癌症 死亡人口中每 5 人即有 1 人死於肺癌,在肺癌個案中,有 80%是現行吸 菸者或曾經吸菸,就算是淡菸,對於降低罹患癌症機率也無顯著差別(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國健局〕,2009)。菸害不僅與諸多癌症相關,亦可 引發呼吸疾病如氣管炎、肺炎及肺氣腫,還有皮膚老化、掉髮、頭皮紅 疹、白內障、記憶力退化、性功能減退、心血管疾病、末稍血液循環差 而導致截肢…等許多問題,可說是全身波及,百害而無一利。除危害吸 菸者外,二手菸亦因燃燒不完全,會產生更多有害物質,三手菸可讓處 在此空間的人長時間暴露於菸害,所以二手及三手菸的危害也要小心(國 健局,2009)。. 1.

(16) 二、青少年的菸霧危機與轉機 現今不僅成年人以身試煉,更有許多青少年不顧一切的吸菸,2013 年國、高中職吸菸行為調查發現,全國國中學生吸菸率為5.2%,高職學 生吸菸率為15%,澎湖青少年之吸菸率更高於全國青少年,國中生吸菸率 5.6%、高職生吸菸率為26.8%(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健署〕 ,2013), 可見菸害問題更甚於全國青少年之吸菸問題;另調查顯示國中與高中職 生吸菸學生皆有六成以上,在過去一年曾有過戒菸經驗,另有五成國中 生,超過六成高中職吸菸學生想要戒菸(國健局,2012) 研究者服務的學校,即有許多學生冒著記過的危險,下課就到他們 的秘密基地,且因被發現而不斷的開發新基地,一次次的被抓、記了過, 甚至亂丟菸蒂將廁所都燒了,仍無法放棄他們心愛的菸;研究者所帶領 的班級人數共有34人,其中即有13位同學吸菸,8位已經成癮,每當吸菸 被抓就懊悔不已的表示「很想戒菸」,但實在太難過而無法控制,看著 他們可氣又無奈的臉龐,透露出有心戒菸及需要幫助的訊息,讓本應傳 遞健康予大眾的我,燃起協助及改變他們的動力。 上述資料得知約有五、六成的吸菸學生有戒菸意願,卻因身體、心 理的癮、能力技能、環境…等因素而無法做到,師長實在有必要伸出手 來拉吸菸者一把,以協助吸菸學生遠離這個健康殺手。 目前,雖然已有相關戒菸課程的研究及文獻,部份也證實戒菸課程 確實有助吸菸行為的改變,但研究者服務之學校實施戒菸宣導及教育多 年,其效果並不理想,學生仍舊吸菸、付之行動者少之又少,而且澎湖 的生活節奏、文化皆與都會區相差甚遠,本離島最熱鬧的馬公市區僅有 四間中型商店,並無其他可逛之百貨公司或賣場,有不少學生放學即窩 在網咖、KTV或聚在一起閒聊,菸就這麼自然的交際起來;另外受到學 生及家長重視的廟會活動也是件重大的事情,而菸在廟會活動中就經常. 2.

(17) 是必要的交流物品,因此2013年澎湖縣高職生的吸菸率達26.8%,較全國 高職生之吸菸率高出近12%,且歷年居高不下、未見改善,此吸菸情況更 屬嚴重,迫切須要戒菸教育的介入,但本校吸菸學生大都是學習意願與 動機均較為低落者,傳統及制式的教學方式,並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及 學習。此套元氣青春課程,內容活潑有趣,採取多元的教學方式,應適 合本校學生的學習,期盼藉由此戒菸教育介入之經驗與成果,做為將來 澎湖青少年戒菸課程參考及推廣之用。.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 瞭解戒菸教育介入對澎湖某高職學生之戒菸知識的影響。 二、 瞭解戒菸教育介入對澎湖某高職學生之戒菸態度的影響。 三、 瞭解戒菸教育介入對澎湖某高職學生之戒菸自我效能的影響。 四、 瞭解戒菸教育介入對澎湖某高職學生之戒菸行為的影響。 五、 瞭解戒菸教育介入對澎湖某高職學生之一氧化碳值的影響。.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戒菸教育介入是否能增進學生之戒菸知識? 二、 戒菸教育介入是否能增進學生之戒菸態度? 三、 戒菸教育介入是否能增進學生之戒菸自我效能? 四、 戒菸教育介入是否能增進學生之戒菸行為? 五、 戒菸教育介入是否能降低學生之一氧化碳值?.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 戒菸教育介入實施後,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之戒菸知識。 二、 戒菸教育介入實施後,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之戒菸態度。 三、 戒菸教育介入實施後,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之戒菸自我效能。 四、 戒菸教育介入實施後,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之戒菸行為。 3.

(18) 五、 戒菸教育介入實施後,能顯著降低實驗組學生之一氧化碳值。. 第五節. 操作型定義. 一、 高職學校學生:本研究對象為 102 學年第二學期澎湖縣某高職學校 學生 1 至 3 年級全體學生,不分性別、科別及班級,採取主動報名 參與戒菸班之學生編為實驗組,約 1/5 主動報名之吸菸學生,因實驗 組額滿故編為對照組,導師及教官推薦之吸菸學生亦編為對照組。 二、 戒菸教育介入: (一) 戒菸課程:對實驗組進行教學活動,此課程教材採用國民健康局委 託李景美等編製之「元氣青春(高中組):青春踢踏行之教學模組」, 取得使用同意書後再行介入(附錄一),課程內容包括動機篇-菸霧 不瀰漫、資訊篇-菸煙相抱何時了、健康體能篇-青春體能百分百、支 持篇-健康路口停看聽、計畫篇-戒菸魔法書、成功篇-向菸說 Bye Bye 等 6 個模組共 12 節課(每節 50 分鐘),採取講授法、影片觀賞、小組 討論、團體互動、角色扮演、遊戲等多元的教學活動,分為週六及 週二社團時間兩個班別實施,各自進行 12 節課的教學活動。 (二) 個別輔導:課後給予實驗組學生進行 3 次面談個別輔導,每次 20-30 分鐘,面談輔導後須完成「青春加油站-青少年戒菸教育個別輔導表 單」之填寫。 三、 戒菸保護因子:藉由填寫問卷之「戒菸知識」、「戒菸態度」、「戒 菸自我效能」三部份的題目,依其填答情形做為指標結果。 (一) 戒菸知識:本研究所附問卷之「戒菸知識」部份,共分成吸菸的危 害(7 題)/戒菸的好處(2 題)、菸品成分/機轉(6 題)、戒斷症狀 (4 題)、菸害防制法規(4 題)及戒菸的方法(13 題)等 5 個向度, 研究對象對此「戒菸知識」部份的答題情形,可得知研究對象之「戒 菸知識的認知程度」。 4.

(19) (二) 戒菸態度:本研究所附問卷之「戒菸態度」部份,共分成吸菸的危 害(7 題)、自認吸菸的好處(6 題)、拒菸態度(9 題)、廣告辨 識(3 題)、戒菸障礙(3 題)、戒菸意願(8 題)、戒菸的方法(6 題)等 7 個向度,研究對象對此「戒菸態度」部份的答題情形,可 得知研究對象之「戒菸行為的主觀評價」。 (三) 戒菸自我效能:研究對象對於本研究所附問卷之「戒菸自我效能」 部份,面對 17 種不同情境可以把握拒菸的程度,研究對象對此部份 的答題情形,可得知研究對象「拒絕吸菸的自信程度」。 四、 戒菸行為:包括每日吸菸量、介入後一周戒菸情形、介入後 1 個月 及 3 個月戒菸情形。 (一) 每日吸菸量:參與研究的吸菸學生回答本研究所附問卷之「每日吸 菸支數」。 (二) 介入後 1 周及 1 個月戒菸情形:於戒菸教育介入後 1 週及 1 個月, 學生回答自調查的時間往前回推 7 日,皆未吸菸的情形。 (三) 介入後 1 個月及 3 個月戒菸情形:於戒菸教育介入後 1 個月及 3 個 月,學生回答自介入後持續未吸菸的情形。 五、 一氧化碳值:實驗組學生使用「吹氣式一氧化碳偵測儀器」,吹氣 所測得之「呼氣一氧化碳數值」。.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因人力、時間及地域之限,未能安排他校為對照組,僅以同 校未參加戒菸班的吸菸學生為對照組,故本研究無法完全排除對照 組學生接觸戒菸班學生,其相互交流或影響。 二、 研究期間,學校教官室亦推行其他菸害防制工作(如:校園拒菸活 動、衛生局的戒菸宣導等),故本研究無法排除校園其他菸害防制 相關活動對研究對象的影響。 5.

(20) 三、 受限於人力及時間因素,問卷追蹤至課程結束後一個月之後後測, 未能進行較長期的追蹤,因此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長遠的影響。. 6.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成四節,包括青少年吸菸行為盛行率與相關因素探討、青少 年戒菸行為與相關因素探討、戒菸教育相關理論與方法、青少年戒菸課 程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吸菸行為盛行率與相關因素探討. 一、青少年吸菸行為盛行率 菸害防制法定義:吸食、咀嚼菸品或攜帶點燃之菸品的行為即稱之 吸菸行為。依國健署 2013 年「國中、高中職吸菸行為調查」發現,全國 高職學生目前吸菸率 15%(男性 23.8%、女性 8.5%),2012 年 16.6%(男 性 23.8%、女性 9.6%),2011 年 16%(男性 22.9%、女性 9.3%);2013 年國中生吸菸率 5.2%(男性 7.5%、女性 2.6%),2012 年 6.6%(男性 9.3% 女性 3.7%),2011 年為 7.2%(男性 10.5%、女性 3.7%)。 2013 年澎湖縣高職學生吸菸率 26.8%(男性 34.4%,女性 15%), 比 2009 及 2012 年的 20.2%及 23.3%分別增加 6.6%與 3.5%,也比全國高 職學生的 15%多了 11.8%(如表 2-1-1),相較全國高職之歷年吸菸率, 明顯呈現逐漸增加的傾向;2013 年澎湖縣與全國高職吸菸學生,其一個 月內吸菸天數皆相同以「每天都有」占最多數,分別為 51.7%及 48.7%, 每天平均吸菸量以 2-5 支(35.6%)及 6-10 支(28%)為主,早上起床馬 上吸菸者占 17.2%,菸品來源以自己購買居多(71.5%),第一次吸菸平 均年齡主要為 14-15 歲(25.5%)及 12-13 歲(23.8%),好友之吸菸情形 則以有一些好友吸菸(62.2%)占多數,上述各項吸菸狀況,澎湖縣皆與 全國高職吸菸學生相似,但在「未曾吸菸者未來可能吸菸」的比率為 8.2%, 及「未來一年內會想吸菸」之比率皆高達 30.5%、而「好友提供菸品會吸. 7.

(22) 菸」的可能性為 33.9%,相較全國高職生之「未來一年內會想吸菸」23.5% 及「好友提供菸品會吸者」25.4%,分別高約 7%及 8.5%(國健署,2013)。 游育苓(1997)針對台北縣高職生的研究:每天吸菸量以 1-10 支最 多(48.4%),李淑卿(2003)之台北某技術學院學生的研究:高職生每 天吸菸量也以 6-10 支最多(41%),張明惠(2004)對台北市高職生研 究:高職生第一次吸菸平均年齡 13-14 歲(46.15%) 及 15-16 歲(38.47%), 每天吸菸量也以 2-5 支菸最多(44%),劉美媛(2005)亦發現高職生第 一次吸菸年齡以 14-15 歲最多數。 表 2-1-1. 全國及澎湖縣青少年之吸菸率 年份/地區. 總計. 全國 男. 女. 總計. 澎湖縣 男. 高職 2007-2008 17.1 22.9 10.6 22.2 27.3 2009-2010 13.9 20.9 7.8 20.2 22.8 2011 16.0 22.9 9.3 25.9 28.5 2012 16.6 23.8 9.6 23.3 30.0 2013 15.0 23.8 8.5 26.8 34.4 國中 2007-2008 7.7 10.3 4.9 7.0 11.3 2009-2010 7.8 11.2 4.2 7.5 11.5 2011 7.2 10.5 3.7 10.5 15.2 2012 6.6 9.3 3.7 7.3 9.2 2013 5.2 7.5 2.6 5.6 6.8 註:1.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指標互動查詢網站。. 女 14.7 16.6 22.1 13.5 15.0 2.4 3.3 5.7 5.2 4.4. 若以家庭及校園方面來看青少年二手菸暴露率(表 2-1-2),得知全 國高職生之家庭二手菸暴露率 45.8%,澎湖高職生之家庭二手菸暴露率為 49.8%,兩者數據相差不大約為 4%,但 2013 年澎湖高職校園二手菸暴露 率為 37.3%,比全國高職校園二手菸暴露率高約 10%,可見澎湖高職校 園二手菸問題仍有改善空間(如表 2-1-2);另外,全國校園二手菸最主 要的來源為同學(國中 49.3%、高中職 60.9%),其他則為校外人士(國 中 33.8%、高中職 21.2%)、老師(國中 6.0%、高中職 6.9%),而澎湖 校園二手菸最主要來源亦為同學(國中 48.4%、高中職 79.7%),其他為 8.

(23) 校外人士(國中 29%、高中職 15.1%)、老師(國中 11.4%,高中職 2.1%) (國健署,2012),上述資料均顯示各級學校的校園二手菸問題嚴重, 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表2-1-2. 全國及澎湖縣高職學生之家庭與學校二手菸暴露率 年份/地區. 總計. 全國高職 男. 女. 總計. 澎湖縣高職 男. 家庭二手菸 2007-2008 52.7 52.2 52.7 54.7 56.3 2009-2010 45.9 44.8 46.9 45.3 44.6 2011 45.4 44.5 45.7 47.3 43.5 2012 46.3 44.9 45.7 47.8 50.7 2013 45.8 45.0 46.4 49.8 45.9 學校二手菸 2007-2008 43.5 52.2 32.7 79.5 86.3 2009-2010 35.7 44.3 27.7 81.4 88.3 2011 41.1 46.9 34.7 76.1 84.3 2012 35.1 42.3 27.3 64.1 75.0 2013 27.2 35.0 19.8 37.3 51.7 註:1.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指標互動查詢網站。. 女 51.4 47.0 52.1 42.2 55.9 69.7 72.1 64.7 47.1 14.6. 綜合上述文獻發現,高職生第一次吸菸平均年齡約為 14-15 歲,其中 吸菸者一個月內吸菸天數分布以「每天都有」占最多數,每天吸菸量以 2-5 支為主,大多未超過 10 支,澎湖縣高職生亦以 2-5 支菸為多數,其 次則與上述相同為 10 支菸以內,菸品來源則以自己購買居多(71.5%), 此顯示菸商販售菸品給未滿十八歲青少年的問題,更須要大家重視及省 思。另 2013 年資料也顯示國中升上高職的吸菸率增加 3 倍 (增加 9.8%), 澎湖縣國中升上高職的吸菸率更高出 5 倍多(增加 21.2%),澎湖高職男 性學生吸菸率亦呈增加現象,可見高職環境及同儕的影響不小。 另澎湖縣高職學生的吸菸率 26.8%,也比全國高職生吸菸率 15%高 約 11.8%,且歷年吸菸率呈逐漸增加傾向,更顯示澎湖縣高職學生吸菸情 況之嚴重、急須改善;另發現全國及澎湖家庭二手菸,歷年數據改善不多 均為 4 成多至 5 成,這也是值得探討與改善的問題,而澎湖縣家庭二手. 9.

(24) 菸暴露率 49.8%,雖與全國家庭二手菸暴露率 45.8%之數據相差不大,但 亦近達 5 成不容忽視,且澎湖高職之校園二手菸暴露率 37.3%,比全國高 職校園二手菸暴露率 27.2%高約 10%,更顯現菸害是值得重視且刻不容 緩的問題,這些二手菸最主要來源是同學(國中 48.4%、高中職 79.7%), 所以校園戒菸宣導及教育介入是重要且迫切的,學校及衛生主管單位仍 須共同努力與菸抗戰,期盼藉由學校戒菸教育的介入,降低學生之吸菸 率、改善校園二手菸害,進而推及家庭、影響家人共同趕走菸霧。 二、吸菸行為相關因素 (一) 個人因素 高中生容易在心煩、疲倦、課業壓力大,高職生則在心煩、有人給 菸、被人責備時吸菸(黃松元、余玉梅、江永盛、陳政友、賴香如、何 瑞琴,1991),柯姍如(2001)調查顯示,影響青少年吸菸的個人因素 有性別、好奇、認同同儕、表現成熟、學業成就低落、轉移挫敗、菸害 知識及吸菸態度;姚博文(2005)也發現低學業成就的青少年,發生吸 菸行為的比率愈高。 個人的吸菸經驗會對學生吸菸行為產生影響(廖信榮,2007),青 少年嘗試第一支菸,就能產生吸菸依賴,青少年吸第一支菸的年齡越低, 吸菸依賴就會更強(DiFranza, 2008)。李蘭及潘怜燕(2000)發現每天 吸菸者,第一次吸菸的年齡平均為 18.5 歲,偶爾吸菸者有半數在 18 歲以 前嘗試第一次吸菸,已戒菸者,約半數的人在 18 歲之前吸第一支菸,此 顯示高中職階段是養成吸菸習慣的關鍵時期。 綜合上述文獻資料得知青少年的人際、抗壓與情緒調節能力、學業 成就、自我效能、菸害認知、瞭解及態度、吸菸經驗及年齡等因素皆可 影響其是否吸菸;而高中職階段是養成吸菸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更應 多予注意、關心及防範。. 10.

(25) (二) 家庭因素 與吸菸行為相關的家庭危險因子包括單親家庭、兄弟姐妹數目多者、 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父母本身使用藥物、零用錢較多者、子女自覺與家 庭聯結差、自覺父母對其未來所受教育期望低者、對其學校智育成績表 現不滿意者(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uthority〔U.S. CDC〕,1994)。 另外,Distefan、Gilpin、Choi 和 Pierce(1998)發現親子若能良好的互 動、溝通及討論,可以預防嘗試吸菸者變成規律吸菸者。以社會學的觀 點,父母是子女模仿的對象,青少年與父母的溝通愈好、愈認同,與父 母建立的鍵結就能強而有力,青少年則較少產生偏差行為,因為愈依附 父母,愈能模仿與認同父母的言行舉止、社會規範及價值觀,因此父母 親吸菸可能影響青少年提早吸菸,且以父親最具影響力,均有吸菸習慣 的父母,將影響青少年在此階段變成吸菸者的可能性,約為不吸菸父母 之子女的 2 倍(李筱惠,2006;廖信榮,2007)。因此要預防吸菸行為, 首先要改善家庭的關係。 Radziszewska、Richardson、Dent 和 Flay(1996)發現四種教養型態: 完全父母決定、親子溝通但父母決定、親子溝通但青少年決定、完全青 少年決定等,其中以「親子溝通但父母決定」的教養方式,青少年最不 會發生吸菸行為,最差的情形為完全由青少年決定。因此,親子間能取 得「不吸菸」的溝通與認同,是很重要的戒菸行動。 上述得知父母的教育及管教方式、態度與行為、家庭型態、家庭關 係及情感、家庭互動與溝通方式等,皆可能影響子女的吸菸態度與行為。 (三) 社會環境因素 同儕團體為影響學生吸菸的主要社會環境因素,吸菸同伴經常是互 相提供菸品的朋友或同學(黃璉華等,1996)。李景美、苗迺芳與黃惠 玲(2002)的研究發現:同儕較常吸菸或邀約吸菸、認為吸菸對學校活. 11.

(26) 動干擾越小者,他們越有可能吸菸。另一研究也發現:同儕關係越好、 同儕接受性越高、遵從父母管教越低者,則越容易吸菸(姜逸群等,2003) , 周碧瑟(1999)也發現同儕團體內的常規內化成個體的態度、價值觀與 行為,於是給予菸品並教導同儕吸菸;顯見青少年吸菸的社會文化因素 中,以同儕吸菸行為的影響最為重要。 依上述得知,青少年將吸菸當成一種獲得同儕接納與認同的方法, 朋友、同儕間的影響更勝於父母,好朋友的吸菸行為與態度是影響青少 年吸菸與否的重要因素,渴望獲得更多自主權的青少年會將吸菸視為成 長獨立的象徵,把菸當作人際互動的催化劑。所以學生身邊的同儕、好 友,都是我們在推行戒菸介入,一個重要且需要掌握及運用的因子,若 能運用得宜,就能將阻力化為助力。 (四) 廣告因素 一項全美約 1000 位 12-17 歲青少年的電話調查,發現菸品促銷活動 的察覺及內化與菸品及使用者的易感性,兩者存有強烈的相關性,亦即 菸品促銷活動,可提高 12-17 歲青少年對菸品及吸菸的感受性(Altman, Levine, Coeytaux, Slade, & Jaffe, 1996)。陳怡如(2001)發現高職生第一 次選擇吸菸品牌的原因,深受團體認同的影響,首次購買或變換品牌的 原因,部份因團體認同,另一部份則為菸品廣告所影響。菸商運用行銷、 包裝,藉由媒體大量的出現在青少年周圍,誘使心智、人格均尚未成熟 的青少年,極容易因此而嘗試吸菸。 菸品促銷廣告讓青少年接觸菸品與吸菸的機會增加,蓄意的誘使青 少年成為菸品的長期消費者,廣告包裝出吸菸更具魅力或叛逆,致青少 年將吸菸行為合理化,並忽略菸品的負面代價(羅鈺婷,2004)。甚至 在網站上記載吸菸、買菸、戒菸等過程,以及他們如何接受價格、贈品 及藝人吸菸等負向行為分享(國健局,2008),青少年接觸越多的吸菸. 12.

(27) 畫面,越可能引發吸菸行為,尤其看到自己認同的明星吸菸及劇情的烘 托下,對青少年的吸菸行為更有鉅大的影響力(國健局,2008),實在 不可小看媒體廣告延續及擴張的影響力。 總結而論,影響青少年吸菸的因素相當複雜,包括個人、家庭與學 校因素、同儕朋友、環境、媒體廣告…等多重因素。青少年自我控制能 力較差者、男性、來自單親家庭、父母對學生吸菸持鼓勵者、家人與同 儕吸菸狀況頻繁者、高職學生、年級愈高、學校與家庭連結較差者、學 校行為表現或成績較差者、偏差行為較多者、菸品越易取得者,若有以 上因素則越有可能吸菸,因此影響青少年吸菸的因素錯綜複雜,應多予 個別瞭解、協助改善各項影響因素,才能有助戒菸之成效,達事半功倍。. 第二節. 青少年戒菸行為與相關因素. 一、青少年戒菸行為 2007 年美國疾病管制局調查高中生吸菸率為 20%(男性 21.3%、女 性 18.7%),其中有 60.9%的高中生嘗試要戒菸,且有 12.2%戒菸成功 (CDC,2008) 。2013 年台灣高職生吸菸率為 15%,這些吸菸者也有 56.7% 的人想要戒菸,曾經嘗試戒菸的比率亦高達 67.7%。澎湖縣高職吸菸學生 曾嘗試戒菸者更高達 90.2%(男性 89.3,女性 93.2)(如表 2-2-1)。2012 年澎湖縣高職生戒菸以接受朋友(66.6%)及家人(20.8%)的幫助最多, 而接受戒菸課程或專業人員及師長的協助僅各占 3.7%及 5.3%,戒菸次數 以 1~2 次(54.4%)及 3~5 次(29.2%)為主,戒菸維持時間以三年以上 (40.3%)及 1-3 個月(28.1%)占最多數(如表 2-2-2)。2013 年澎湖縣 高職吸菸學生戒菸原因,以同為 34.8%的改善健康及省錢占大多數,而不 想戒菸的主要原因則為心理因素(45%)及菸癮(22.5%) (國健署,2013)。. 13.

(28) 表 2-2-1. 全國及澎湖縣高職學生想戒菸及過去一年曾嘗試戒菸 戒菸 經驗 想戒菸. 類別. 2007. 全國高職 2009 2011 2012. 總計 男 女. 62.4 66.8 54.5. 67.1 71.4 53.4. 67.4 69.8 58.0. 60.0 66.2 53.6. 2013. 2007. 澎湖縣高職 2009 2011 2012. 56.7 51.6 67.6. 70.2 71.7 69.1. 66.7 82.3 83.3 43.3 72.4 85.2 86.8 41.6 50.9* 74.8* 77.4* 49.0*. 2013. 嘗試戒菸 總計 68.0 70.2 70.6 72.5 67.7 75.3 81.4 77.2 75.1 90.2 男 70.0 74.3 71.9 73.4 68.8 77.3 85.4 79.1 88.6 89.3 女 64.1 62.5 66.8 66.9 67.1 68.8 69.9 71.7 38.2* 93.2* 註:1.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指標互動查詢網站。 2.符號*:計算本項百分比之完訪樣本數少於20人。 表 2-2-2. 高職吸菸學生戒菸之持續時間 戒菸持續時間. 全國高職. 澎湖縣高職. 2007 2009 2011 2012 2013 2007 2009 2011 1-3個月 27.4 14.1 17.5 19.2 26.4 31.7 26.3 24.3 4-11個月 11.5 10.5 12.1 11.5 12.1 8.6 14.3 10.6 1年 11.9 18.2 15.9 16.3 10.2 11.2 12.7 10.6 兩年 11.3 15.4 15.3 12.6 16.8 6.2 11.5 13.6 三年以上 37.9 41.8 39.2 40.5 34.5 42.5 35.2 40.9 註:1.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指標互動查詢網站。. 2012 28.1 13.4 12.2 6.0 40.3. 2013 36.8 10.0 12.8 22.9 17.5. 李淑卿(2003)發現台北縣技術學院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前測 無意圖期32.9%、意圖期為62.0%,準備期為5.0%;方美蘭(2005)則發 現,前測的無意圖期為28.6%、意圖期33.3%、準備期14.3%、行動期19.0% 及維持期4.8%等。另一探討多種族青少年吸菸與戒菸意願之跨理論研究, 顯示無意圖期為28%,43%在意圖期,29%則為準備期(Woodruff, Lee, & Conway, 2006),上述所占比率雖不相同,但均顯示意圖期為最大多數, 在在顯示學生大多有戒菸之意願,因此更須要我們的協助以跨出及堅持 戒菸行動。 總結上述文獻發現,不論國內外吸菸青少年皆有六成以上的戒菸意 圖,澎湖縣青少年更高達九成嘗試戒菸,表示吸菸青少年絕大多數都想. 14.

(29) 要戒菸,其中由同儕、朋友及家人的幫助近達九成,但真正接受專業人 員及師長的協助卻不到一成,這是我們須要正視與檢討的問題,應將信 任、推廣及可近性等因素都列入考量,同儕是個重要的輔助因素,應善 加運用、轉化同儕為動力;另戒菸次數以1~2次居多佔五成多,維持時間 以三年以上及1-3個月共六成,這也顯示戒菸者容易因為失敗而放棄,故 應多鼓勵及關心,以提升其自信心與毅志力持續戒菸,一旦戒菸成功, 戒菸者體驗到不同以往的健康經驗,即可激勵其維持性的長期戒菸;另 戒菸原因近七成是為改善健康及省錢,近七成不想戒菸的原因為心理因 素及菸癮,因此可與學生討論、處理其心理及菸癮問題,並加強正面的 戒菸意圖因素。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則以意圖期比率最高,無意圖期次 之,此可在課程設計及規劃列入考量,增加課後的個別輔導,以顧及學 生之個別差異與需求,讓每位戒菸者都能量身訂做似的讓戒菸行動更順 利、更有效率。 二、戒菸行為相關因素 (一) 個人因素 游育苓(1997)研究發現父母及個人的吸菸情況、有無戒菸經驗等 變項,約可解釋三成的戒菸意向。王郁雯(2010)發現戒菸態度、主觀 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與戒菸意圖呈現正相關,依此可有效預測戒菸意圖, 另戒菸經驗、買菸的花費及同住家人的吸菸情形均與戒菸意圖有所關連, 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為最多,因此加強個人對阻礙戒菸情境的控 制能力,即可提高戒菸意圖。賴香如等(2004)亦發現青少年男性、高 年級、後三分之一學業成就者,較差、較負向的反菸態度者皆比較不容 易戒菸。林雅婷(2009)研究顯示拒菸態度愈正向、吸菸危險知覺愈高、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越高、尼古丁依賴程度愈低、使用戒菸技巧數目愈多、 戒菸自我效能較高者,則愈傾向考慮戒菸或已採取戒菸;另吸菸依賴亦. 15.

(30) 可影響青少年的戒菸階段(Kleinjan, Engels,Van Leeuwe, Brug, Van Zundert, & Van den Eijnden, 2009)。 全國青少年吸菸調查顯示,目前有六成以上國中、高中職吸菸學生, 在過去一年曾有戒菸經驗,在戒菸意圖方面,約五成的國中吸菸學生表 示想要戒菸,超過六成的高中職吸菸學生想要戒菸,澎湖縣高職生更近 達八成的戒菸意圖及七成六的戒菸經驗(國健局,2012)。上述資料顯 示戒菸方法可著力於吸菸危險知覺、意圖及動機,加強拒菸態度、戒菸 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等方面來設計戒菸教材,並建立輔導機制,以達成 戒菸行為之成效。 (二) 家庭因素 父母、兄弟姐妹的吸菸行為會降低青少年的戒菸意圖,若父母及兄 弟姐妹無法提供青少年戒菸的支持或鼓勵,青少年將容易取得菸品,進 而影響青少年的戒菸意圖(Carter & Tiffany, 2001; Tucker, Ellickson, & Klein, 2002;游育苓,1997;王郁雯,2010)。賴香如等(2004)亦發現 愈積極增加親子互動,學生的拒菸態度愈正向。 (三) 社會環境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社會人口學、吸菸情形及戒菸保護因子有顯著 相關,例如好朋友較少吸菸、朋友的態度為不同意吸菸者,青少年愈傾 向考慮戒菸或已採取戒菸(林雅婷,2009)。反之,周遭朋友有吸菸行 為、對戒菸者較無法提供適當的鼓勵或支持者,均讓青少年更容易取得 菸品,降低或影響青少年的戒菸意圖(Carter & Tiffany, 2001; Tucker, Ellickson, & Klein, 2002)。 上述文獻得知,吸菸者約有5-7成的戒菸意願,卻因身體、心理的癮 及知覺意圖、能力技巧、同儕、家庭及周遭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 無法做到。因影響戒菸的相關因素極多,包括社會心理因素、主觀規範、. 16.

(31) 知覺行為控制力、自我效能、戒菸態度及經驗、父母同儕的態度與行為、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尼古丁戒斷症狀、情緒、壓力、買菸的花費等諸多 因素。因此在設計戒菸課程時,需加強學生的情緒舒解、壓力調節等情 緒管理課程,建立正確的健康概念,如採取運動及飲食控制以維持體重, 非以危害健康的吸菸方式來控制體重。學校要提供學生戒菸的機會(如 戒菸班、戒菸活動等),教導學生菸害知識、培養戒菸態度及知覺行為 控制力、增強自我效能、學習戒菸技巧及方法,如菸癮、戒斷症狀的處 理,以強化戒菸成功的能力與自信心。如此才能啟動學生戒菸動機,並 且願意付諸戒菸行動。. 第三節. 戒菸教育相關理論與方法. 一、跨理論模式 Prochaska 及 DiClemente 所倡導的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源自心理治療與行為改變理論,集結不同理論而為整合性 理論,理論最初多運用於探討戒菸過程,現今則廣泛被運用在許多健康. 相關研究(Prochaska, Redding, & Ever, 2002) 。依 Prochaska 及 DiClemente 針對吸菸者所做的研究得知,改變的歷程為螺旋形式並非直線,其中復 發(relapse)是常見的現象(陳建泓,2009),故稱為行為改變的螺旋模 式(Spiral Model),約 15%的再度吸菸者會回到無意圖期滯留一段時間, 不願且無力再嘗試戒菸,但再度吸菸者大部分都是退回意圖期或準備期, 不久即從錯誤的試驗中擷取教訓、嘗試尋求下次的應對之道,故有助將 來再次嘗試戒菸成功之機會(賴志冠,1999)。因此個人行為並非單純 的二分法,而是連續循環的過程,在不同的行為改變階段,其問題與思 考的內容將有所不同,因此針對不同的行為改變階段,其介入措施也會 有所不同(Prochaska et al, 2002)。跨理論模式的重要概念分述如下:. 17.

(32) (一) 改變階段(Stages of Change):行為的改變具階段性且為循序漸進, 其過程分為五個階段(Prochaska et al, 2002): 第一階段: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 stage):個人在未來六 個月內沒有改變行為的想法;可能因為個人不知行為將產生的影響 或嘗試改變卻因失敗而挫折,不願意再嘗試行為改變。 第二階段:意圖期(contemplation stage):個人在未來六個月 內有改變行為的想法;個人開始知覺及評估改變的利益與障礙,因 內心對利益與障礙的平衡拉鋸,愈加的猶豫不決而滯留在此階段。 第三階段:準備期(preparation stage):個人在未來一個月內 有改變行為的想法;通常在過去一年裡已有行為改變的經驗,如採 取零星的改變、已有行動計畫,此期的吸菸者最適合成為戒菸教育 的成員。 第四階段:行動期(action stage):個人已採取改變的新行為但 未超過六個月;此期易復發菸癮及再度吸菸,因此必須審慎處理戒 斷症狀、菸品誘惑及避免引發吸菸的情境。 第五階段:維持期(maintenances stage):個人行為改變已持續 六個月以上;此期舊有行為的復發率降低,已能自信的維持行為改 變,但並非表示已完全戒菸,仍有可能再度吸菸,因此仍須持續防 止吸菸行為的復發。 (二) 改變過程(Processes of Change) 個人透過公開或隱私的行動,以修正其經驗或環境,進而達成行為 改變的目的,促進行為改變的策略有十項(Prochaska et al, 1996): 1. 意識覺醒(consciousness raising):藉由新資訊的獲得及了解,開始 思考問題行為的利弊,學習新的事實、想法,以支持行為的改變。. 18.

(33) 2. 情感釋放(dramatic relief):藉由不健康行為後果所引發的負向情 緒,例如:焦慮、害怕及憂慮等感受,體會不健康行為將導致的危 害進而改變其信念。 3. 自我再評價(self-reevaluation):個人對不健康行為,在情感及認知 上的再次評估,並瞭解個人的行為改變是自我主體的重要表現。 4. 環境再評價(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個人在認知及情感上, 重新評估不健康行為對社會及物理環境的影響(正面與負面)。 5. 自我解放(self-liberation):個人相信自己可以付諸行動的能力,並 執行行為改變的宣誓。 6. 協助的關係(helping relationship):行為改變過程可尋求及運用社 會支持以幫助健康行為的改變,如家人及同儕的關懷、接納等。 7. 替代方案(counter conditioning):可以健康的行為(如飲食控制體 重)替代不健康(如吸菸減重)的行為。 8. 增強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如正向行為給予獎勵,負向 的行為予以懲罰。 9. 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在個人經驗或環境中,移除會誘發不 健康行為的刺激物,並製造有利健康行為的線索。 10. 社會解放(social-liberation):個人知覺到社會環境的改變,用以 支持個人不健康行為的改變,如菸害防制法的公布實施。 茲將改變階段及改變策略的運用整合如表2-3-1,可依不同的改變階 段選用適當的改變方法(Prochaska et al, 2002)。. 19.

(34) 表 2-3-1. 跨理論模式改變階段與改變過程的關係 改變階段 改變過程. 無意圖期 意圖期 準備期 行動期 意識覺醒 情感釋放 環境再評價 自我再評價 自我解放. 維持期. 增強管理 協助的關係 替代方案 刺激控制 註:Form“The te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 of change,” by Prochaska,Redding, & Ever, 1996, in Glanz, Lewis, Rimer,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chap. 4, pp. 60-84).. 上述得知從萌發戒菸的動機、付諸行動、再度復發、重新再戒菸等 過程,可能會不斷呈現重復循環多次的行為,所以要鼓勵及協助戒菸者, 切勿因為吸菸復發而挫敗、打擊信心,應將此視為正常現象並接受它, 更為自己加油及鼓勵,協助降低阻礙戒菸的因素,增強戒菸之利益,並 能依不同的行為改變階段,選擇運用適當的改變策略,皆能促使戒菸較 為容易又有效率。 二、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是由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發展而來,意指個 人確信自己在特定環境中,能夠達成某種任務的行為感覺及對此所產生 的結果期待,亦即事件的成功經驗所產生個人能力之自我信心感受(李 蘭等,2010)。Bandura 認為學習複雜的行為技能,還包括個人的自我效 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及自我調節兩因素的影響,不應只有注意、 保留、動作重現和動機這些歷程而已(歐用生、盧雪梅,1991)。而自 我效能高者,面對困難時會更加努力、積極的找尋方法予以解決,願意 為有挑戰性、較高的目標而努力,就算失敗也認為是不夠努力並非沒能 力,這種自我精進的行為可以增進自我成長;而低自我效能的人,遇到 20.

(35) 困難就容易放棄或逃避、動搖自我信心,習慣追求小目標,注意力亦集 中在本身的缺點上,導致無法有效的發揮能力,此種逃避行為容易阻礙 個人的發展(李蘭等,2010)。 因此,Bandura 認為個人的行為不但會受到行為結果所影響,在行動 之前還會受到認知與對結果的期望所影響(黃希庭,1998)。經上述文 獻得知,須設計增強及培養個人自我效能的戒菸課程,如運用漸進、分 解、練習、容易及可達到的行為改變,並適時的給予正面鼓勵、稱讚、 關懷及支持,藉以引導及增進青少年的自信心、自我能力及正向認知, 使戒菸行為得以持續並達成目標(李蘭等,2010)。 三、認知行為改變策略 認知行為策略又稱為自我管理策略,強調個體對自我的覺察,藉由 改變個體知覺(perception) 、自我陳述(self-statement) 、歸因(attribution)、 期望(expectation)、信念(beliefs)、想像或心向(images)等認知過 程來改變行為的方式(張世彗,2003;張美華、簡瑞良,2006),常用 的認知行為改變策略有自我教導、自我監控、自我評估(self-evaluation) 及自我增強(張美華、簡瑞良,2006)。此策略可運用於諮商,而諮商 之目的是引導個案能夠建立健康信念進而採取行動,但知易行難的普遍 現象,許多吸菸者雖能認同戒菸對健康的好處,但半途而廢者比比皆是, 因此除了提升個案動機外,也要設法增強個人的因應技巧及問題解決能 力(陳建泓,2009)。 四、制控信念 1966 年 Rotter 提出制控信念,根據社會學習論分析個體對行為結果 的歸因,可分成內在與外在制控信念,高外控信念者認為個人的行為結 果非自己所能操控,而是受到運氣、機會或權威人士的影響(吳知賢, 1990),外控信念的吸菸者認為自己是生活壓力下的受害者,習慣以吸. 21.

(36) 菸來因應壓力情境,因此養成獨特的信念系統,即我不吸菸,就不能處 理壓力的自我合理化(陳建泓,2009);而高內控信念者則認為個人的 行為結果,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努力或個人特質所決定(吳知賢,1990), 所以高內控信念的戒菸控制力較好,愈能接受戒菸是自己的選擇(陳建 泓,2009)。因此在戒菸過程中,須要瞭解戒菸者的制控信念,協助戒 菸者由外控信念逐漸轉為內控信念,當內控信念愈強就愈能承擔行為改 變的責任,將有助於戒菸行為階段的改變歷程(陳建泓,2009)。 上述眾多理論皆各有其優缺點、優勢及限制之處,人是動態、複雜、 多變的個體,受到內在及外界許多因素交互作用所影響,所以應視研究 對象、目的、限制及各相關因素加以考量,予以選擇、綜合或交錯的融 入運用最為恰當;本研究主要採用跨理論模式,並視研究對象之個別差 異,為其量身訂作的安排個別輔導,此個別輔導即須運用上述文獻之認 知、行為理論及諮商的技巧,以便瞭解與協助戒菸者的戒菸行為與需求, 進而能有效率的達成戒菸之目標。. 第四節. 青少年戒菸課程介入探討. 一、戒菸教育介入相關課程整理分析 整理各戒菸教育介入(如表 2-4-1),戒菸課程皆有其參考之理論依 據,常見的有跨理論模式(如方美蘭、李淑卿)、自我效能(如張惠芬、 黃芷苓)、認知行為改變(如邱鈺雯、葉純瑜)、社會影響理論(如廖 信榮、葉純瑜)、行為改變理論(如魏美珠、林為森、廖梨伶)、及健 康訊息傳播模式(如劉潔心、劉貴雲、蔡春美)等理論運用。眾多理論各 有其優、缺點,也有其優勢及限制之處,而人乃是動態且多變的個體, 受到內在及外界許多因素交互作用所影響,應視研究目的、對象、限制 及各相關因素加以考量,予以選擇、綜合或交錯的融入運用較為恰當。 課程教學方法方面則以講述、專題演講、影片教學、團體或小組討論、 22.

(37) 角色扮演、遊戲、體驗、運動及問答法等多元教學方式並用,小團體方 式比較容易促進成員間的互動、相互關懷及支持、分享與互助,還有活 潑有趣、實際參與及體驗的教學策略(如葉純瑜、李淑卿)。 參閱各戒菸相關教育介入研究、大多選擇比較不影響學生作息的時 間,實施戒菸班介入如社團聯課活動,課程進行期間依其個別差異輔以 課餘的個別性輔導(如葉純瑜、李淑卿);課後再給予持續性追蹤,如 透過網路(網站、網頁、Fb、e-mail 等)進行互動式課程及延伸學習、追 蹤與支持(如張惠芬、廖容瑜),這些都是即時、又有成效且符合 e 世 代潮流的方法,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參與,在時間應用上更具彈性,確實 適合做為課後的追蹤及輔助學習。各研究結果顯示能增進戒菸知識、態 度、行為意向、技能及自我效能(如張惠芬、林宜蕙)及改善戒菸行為 如行為改變階段、尼古丁依賴、一氧化碳值、吸菸量及戒菸率(如林宜 蕙、李淑卿),顯示戒菸教育介入確實各有其成效。 表 2-4-1. 青少年戒菸相關教育介入探討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理論. 國中 高市五所 顏簡美珠 國中之國 (1999) 二、三年 級吸菸學 生共 68 人. 劉潔心、 國二學生 健康訊 劉貴雲、 69 名 息傳播 蔡春美 模式 (2000) 註:研究者搜集整理。. 課程設計. 研究結果. 每校 8 次的小團 1.兩者在是否將菸吸入肺部的行 體每次 95 分鐘, 為方面有顯著差異(戒菸成功者 以參觀、經驗分 及仍抽菸者) 享、技巧演練、影 2.兩者在活動前每日菸量和活動 片欣賞、小組討論 前、後呼氣中一氧化碳濃度及團 等方式 體參與程度、團體能否按預期過 程進行等七項結果有顯著性差 異。 運用戒菸自助手 1.運用戒菸自助手冊,在介入後確 冊進行 1 小時教 能增加研究對象的菸害認知及 學活動 戒菸自我效能. 23.

(38) 表 2-4-1. 青少年戒菸相關教育介入探討(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廖梨伶 北市兩國 (2002) 中 2 年級 各 8 班學 生共 416 人(實驗 組 196 人) 黃芷苓 某國中吸 (2003) 菸學生 23 名. 理論. 課程設計. 研究結果. 行為改 變階段 理論. 實驗組接受 4 週 的網路戒菸教育 介入,如溝通說服 模式、社會認知論 計劃;對照組則不 接受任何實驗處 理 戒菸課程 6 週,每 週 2 小時,以遊戲 及分組活動方式 進行. 戒菸教育網頁介入後,在菸害認 知、戒菸態度、自我效能、戒菸行 為 4 個變項結果為: 1.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後測 得分高於對照組,除戒菸行為外 其餘皆達顯著差異. 自我效 能. 陳沿瑜 台中縣國 (2005) 中 59 位 和高中 61 位. 施以傳統衛教及 實驗多元兩種戒 菸介入. 邱鈺雯 高市國高 (2005) 中各 4 所 吸菸學生 113 人. 認知及 認知行 為改變. 高中職 某高職 張惠芬 15-18 歲 (2001) 吸菸學生 共 77 人. 自我效 能. 課程介入能增加研究對象的菸害 知識及戒菸自我效能,但無法促進 正向的戒菸態度,研究對象 1 個月 內戒菸的行為意向可能性只有中 等程度 1.傳統衛教戒菸具有改變國中生 吸菸行為的效果 2.實驗多元戒菸具有改變高中生 吸菸行為的效果 3.兩方案對改變吸菸行為的效果 差異不大 4.方案的內容與執行過程是否能 使吸菸同學的行為改變階段跨 越至「採取戒菸行動且正維持 中」的階段,才是改善青少年吸 菸行為最重要的因素。 1.血清尼古丁及代謝物濃度分析: 高中生之戒菸成效比國中生好 2.認知行為改變團體(團體行為治 療)之戒菸班成效較好,為課程 式戒菸班戒菸成效之近 4 倍. 以認知改變的教 學方法(課程式戒 菸班)及認知行為 改變團體(團體行 為治療)兩種不同 模式之戒菸班各 進行 4 週,每週 3 小時 實驗組進行 6 次 1.自我效能與吸菸態度及行為有 共 12 小時的課 顯著相關。 程,輔以網路提供 2.戒菸課程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效 上網分享、討論教 能、減少吸菸行為;對增加學生 學網站;對照組則 之菸害認知及影響其吸菸態度 無任何介入 有顯著性成效。. 註:研究者搜集整理。. 24.

(39) 表 2-4-1. 青少年戒菸相關教育介入探討(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廖信榮 臺北市 3 (2007) 所國中 7 年級學生 共 6 班, 校內對照 組為另 6 班;而校 外對照組 為另兩所 國中 7 年 級學生共 3班 葉純瑜 北市 2 所 (2008) 國中實驗 組 8 人、 對照組 11 人. 張明惠 台北 2 所 (2004) 高職 32 位學生. 林宜蕙 北市某高 (2004) 中實驗組 5 人、對 照組 11 人. 理論. 課程設計. 研究結果. 社會影 響理論. 將 3 個模組 10 節 1.可提昇實驗組學生菸害知識,顯 課分成 2 次各 5 節 著高於校內與校外對照組 課於 2 學期對實 2.提高實驗組學生後測之使用拒 驗組施行戒菸課 絕技巧可能性分數,顯著高於校 程 外對照組 3.實驗組學生後後測的吸菸態度 分數顯著優於校內對照組 4.實驗組吸菸率下降、拒菸行為比 率增加 5.在拒菸生活技巧、拒菸自我效能 及未來吸菸可能性並不顯著. 跨理論 模式、 認知行 為理論 社會影 響模 式、 5A5R 跨理論 模式. 以 6 個模組 12 個 1.戒菸知識、技巧、自我效能、一 主題的團體戒菸 氧化碳值,呈現有效且具延宕效 班課程融入課後 3 果。 次的個別輔導,每 2.戒菸態度、吸菸危險知覺、戒菸 次 20-30 分鐘 行為意向、戒菸行為階段、每日 吸菸量、尼古丁依賴程度、持續 吸菸率成效不顯著。. 跨理論 模式. 包含: 1.菸害知識,正負向戒菸情境,自 1.團體戒菸班 7 週 我效能、戒菸改變過程、行動力 共 14 小時課程 皆提升 2.個別戒菸服 2.一氧化碳及尼古丁依賴程度降 務:施行戒菸班期 低。 間以電話或面談 3.每日吸菸量、行為改變階段、戒 提供個別輔導 菸決定平衡、知覺戒菸利益與障 礙,未達顯著差異。 14 節戒菸課程輔 1.介入後,戒菸知識、戒菸技巧、 以個別輔導 戒菸自我效能、戒菸改變過程及 尼古丁依賴程度皆達顯著差異。 2.戒菸行為改變階段進步。 3.每日吸菸量、一氧化碳值降低. 註:研究者搜集整理。. 25.

(40) 表 2-4-1. 青少年戒菸相關教育介入探討(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理論. 廖容瑜 北市 6 所 (2012) 高中職吸 菸學生 143 位. 跨理論 模式. 李淑卿 北市 8 所 (2011) 高中職吸 菸學生 119 位. 跨理論 模式. (大專院 某學院吸 校) 菸學生 魏美珠、 35 人 林為森 (1999). 行為改 變理論. 李淑卿 某學院吸 (2003) 菸學生 116 人. 跨理論 模式. 方美蘭 北縣某技 (2005) 術學院有 效樣本 42 人. 跨理論 模式. 課程設計. 研究結果. 多元戒菸課程介 1.參與多元戒菸服務後,實驗組之 入 3 個月,包括戒 決策平衡、自我效能及改變階段 菸班、主動電話諮 比控制組較佳 詢、簡訊、臉書、 2.課程介入後學生自陳戒菸率,實 支持性環境等。 驗組(25.76%)高於控制組 (多元戒菸服務) (6.25%)。 3.依 CO 試驗,實驗組(22.73%) 高於控制組(1.56%)。 6 個模組 12 個主 1.戒菸知識、戒菸行為意向、CO 題的團體戒菸班 檢測值、日吸菸量有部份成效。 課程介入;課後 3 2.戒菸知覺、戒菸態度、自我效能 次的個別輔導,每 戒菸階段無顯著效果 次 20-30 分 3.持續戒菸率一個月:22.6%、三個 月:13.2%。 戒菸班施以 4 1.菸害知識與戒菸方法有顯著增 次,每次 80 分鐘 加 的戒菸教育,採演 2.學員戒菸動機增強 講、討論、角色扮 3.參與戒菸班之意願顯著提高 演 4.對戒菸容易與否看法改變 5.對於菸害認同態度較為正向 提供實驗組 6 1.戒菸教育介入能使實驗組學生 週,每週 100 分鐘 之戒菸改變階段由無意圖期或 的戒菸課程,輔以 意圖期改變至準備期或行動期 跨理論模式的個 2.戒菸教育介入確實降低學生每 別性戒菸輔導,對 日吸菸量、CO 值、尼古丁依賴 照組則不予任何 程度 介入 3.戒菸教育介入能提高實驗組學 生在戒菸自我效能、經驗改變過 程、行為改變過程的得分,且顯 著高於對照組 4.戒菸決定平衡項目中,實驗組學 生在決定利益、決定平衡兩項目 和對照組有顯著差異 介入 6 次 12 小時 1.課程介入後,其戒菸改變階段、 的戒菸班課程,最 行動及經驗面向戒菸改變過 後兩週各提供醫 程、戒菸決定利益、拒菸技巧及 師戒菸諮詢 自我效能、正向及習慣情境、皆 有顯著差異。 2.每日吸菸量、一氧化碳值降低. 註:研究者搜集整理。. 26.

(41) 上述各教育介入研究,均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戒菸成效,也各有其優 缺點、優勢、限制及各項建議,如小團體、親自演練、體驗均可增加趣 味性、提升參予意願及成效,但卻容易花費較多時間及人力;網路或手 冊學習可節省時間、人力,但若未進行追蹤則容易變成單向的課後即忘; 個別輔導可提供學生真正所需及問題的解決,卻須較多的人力、時間, 但若單純的上課確實可精簡人力、時間,卻無法滿足每位學生之需要而 影響成效,故將上述相關戒菸介入閱讀及整理後,考慮現有的資源、情 況與限制,採取最合適的介入方法及內容。 本研究採取跨理論模式,輔以認知及行為改變技術,增強自我效能 等技巧,將其運用在課後之個別性輔導。另考量澎湖及本校學生特質與 需求、人力經費及資源、時間之限制,本研究的戒菸課程採用現有、且 已多次施行並證實有其成效之國民健康局委託李景美等(2009)編製的 青少年戒菸教育教材:「元氣青春(高中組)-青春踢踏行之教學模組」, 茲介紹如下,以供將來從事戒菸教育介入運用之參考。 二、元氣青春-青春踢踏行教學模組 (一) 目的 「元氣青春」叢書,為一套針對吸菸青少年所設計之實用且有效的 戒菸教材,此套教材可提供學校教師或衛生工作人員,能便利、簡易、 實用且有效的實施戒菸教育,進而增進學生認識菸害及戒菸的好處、引 發戒菸動機與意圖、培養戒菸態度、學習戒菸方法、提升戒菸自我效能, 進而維持學生之戒菸行為。 (二) 教育內容及實施 1. 團體戒菸班課程 (1) 課程內容:青春踢踏行共分為六個教學模組,包括動機篇、資訊篇、 健康體能篇、支持篇、計畫篇與成功篇等,每個模組各有 2 個主題,. 27.

(42) 依序為:「當我們同在一起、戒菸一念間、菸消雲散、菸煙一熄、 體能大進擊、青春不要重、菸癮攻防戰、無菸好自在、驅菸大法、 戒菸練功坊、我一定要成功、健康風雲榜」等 12 個主題,內容介紹 菸害、戒菸的好處、戒菸方法及技巧、戒菸戒斷的處理,教學活動 則有講授法、影片觀賞、小組討論如吸菸及戒菸經驗分享,角色扮 演如拒菸的技巧、壓力調適、情緒舒解與放鬆技巧的練習、教導人 際互動及溝通等。 (2) 實施原則與建議: 建議採 6 模組 2 節課,共 6 週(12 節)為佳,針對不同行為改變階 段循序漸進的學習各模組課程,以引導學生從戒菸無意圖至行動並 能持續維持戒菸,戒菸團體課程結束後,可繼續追蹤及強化學生的 戒菸行為(如表 2-4-2)。 表 2-4-2. 高中職戒菸團體活動各模組名稱與戒菸改變階段對照表 戒菸 改變 階段 模組 名稱. 無意圖期 意圖期 未來六個月 未來六個 沒有打算戒 月內打算 菸 戒菸 模組一:動機篇 模組二:資訊篇 模組三:健康體能篇 1. 凝聚團體向心力。 2. CO檢測及記錄。 3. 吸菸者及復聲病友的 故事分享。 4. 吸菸危害及對體能、運 動表現的影響。 5. 菸害防制法令。 6. 辨識菸品行銷手法。 7. 戒菸與體重控制。. 準備期 準備一個月內戒菸. 模組四:支持篇 模組五:計畫篇. 行動期 維持期 開始戒菸 已戒菸六 但未超過 個月以上 六個月 模組六:成功篇. 1. 衡量吸菸的利弊、瞭解 1. 複習戒菸方法。 戒菸的好處。 2. 增強戒菸自我意志 2. 破除戒菸的迷思與障 力。 礙。 3. 回顧與展望,獎勵活 3. 瞭解吸菸的情境因素 動表現優良者,鼓勵 主要 及思考避免吸菸的對 繼續努力。 內容 策。 4. 認識戒斷症狀與處理 方法;練習拒絕技巧。 5. 瞭解戒菸秘訣並擬定 戒菸計畫。 註:1.資料來源:元氣青春-青少年戒菸教育實務暨資源手冊. 28.

(43) 學校資源較多者,可安排完整的 6 模組(12 節)戒菸課程,再搭配 個別輔導,以提高戒菸成效;學校資源較少者,可與校外資源如衛 生所、醫療院所等合作辦理戒菸教育;也可依據學校及學生的需求, 選擇適當的模組進行教學。 安排教學模組一(動機篇),以營造團體精神與動力、模組四及五 的戒菸方法可增強戒菸策略及支持系統,也可依需求而彈性且適切 性的自行重組教學模組成為新的單元。 都會或班級數較多的學校,可自行辦理戒菸教育;偏遠或班級數較 少的學校,可與相關領域的課程合作實施或與外校聯合辦理。 2. 個別化輔導 運用跨理論模式及5A、5R原則,因應學生特質及個別差異,加以 自行彈性調整與運用,敘述如下(李景美等,2009): 跨理論模式 依學生不同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給予量身訂作的個別化輔導策略, 如戒菸行為處於 1 及 2 期則可採取 5R 原則,加強切身的危機意識,進 而引發戒菸意願與動機;如為準備期則提供戒菸相關資訊及方法、設 定戒菸日與公開宣示,以助行為之起動;在行動期與維持期則討論戒 菸的阻力與助力、運用及避免再度抽菸的方法(如表 2-4-3)。. 29.

(44) 表 2-4-3.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之輔導參考 戒菸 改變階段 無意圖期 意圖期. 輔導參考. 5R原則 1. 關聯性(Relevance): (1)學生有興趣及相關的議題。 (2)強調吸菸立即性影響及危害。 2. 危險性(Risks):吸菸的負面影響,強調吸菸對 (1)個人的危害(如呼吸短促、氣喘、體能變差) (2)環境的危害(如:二手菸) 3. 戒菸好處(Rewards):強調立即性好處,如戒菸後能改善體能及 健康(如味、嗅覺的改善,減緩及改善皮膚老化),省錢。 4. 戒菸障礙(Roadblocks):學生自認的戒菸障礙及克服的方法(如 體重增加、憂鬱感、失落感、易怒、精神無法集中、焦慮、失眠等)。 5. 反覆嘗試(Repetition): (1)討論再次吸菸的經驗及菸癮復發的原因。 (2)再次找出戒菸經驗中有效的方法及繼續嘗試戒菸。 準備期 1. 增強戒菸動機、提升自我效能。 2. 討論戒菸的利益與障礙因素,運用利益因素,減少障礙因素。 3. 討論並擬定戒菸策略: (1)鼓勵設定戒菸日期與公開宣示戒菸。 (2)戒菸相關資訊提供。 (3)戒菸方法的提供與練習。 (4)鼓勵列出相關的社會支持系統。 行動期 1. 戒菸行為目標應從小的、由易而難、採漸進方式進行。 2. 了解戒菸可能遭遇的困難,討論克服及處理的方法。 3. 共同討論戒斷症狀及找出合適之因應方法。 4. 協助青少年找出戒菸的誘因與增強物。 5. 戒菸過程中可善用支持系統如家庭、學校及朋友等。 維持期 1. 協助學生體會目前無菸生活的成就與樂趣,找出持續戒菸的誘因。 2. 持續的戒菸行為給予肯定及支持,增強戒菸之自我效能。 3. 持續各種戒菸方法與策略,避免再度吸菸。 4. 討論如何避免菸癮復發。 5. 維持青少年的戒菸支持系統。 6. 當青少年再度吸菸,協助學習及練習可應用的策略及替代方法: (1)協助學生再度回復戒菸的過程,並願意再度戒菸。 (2)列出再度吸菸的原因。 (3)協助訂定替代方案。 (4)持續維持戒菸支持系統。 註:1.資料來源:元氣青春叢書-青少年戒菸教育個別輔導手冊. 30.

(45) 5A、5R 原則 戒菸輔導的步驟為:詢問、建議、評估、協助及安排等,即為 5A 原則(如表 2-4-4),若學生無戒菸意願,則可採取 5R 原則,加強切 身的危機意識,進而引發戒菸意願與動機,內容為個人關聯性、吸菸 的危害、戒菸的好處、戒菸的障礙及反覆嘗試等(如 2-4-3)。 表 2-4-4 輔導 5A 原則之實施步驟與策略 實施步驟 詢問 Ask. 內容. 實施策略. 瞭解吸菸者目前 建立並紀錄吸菸者之基本資料 吸菸情形. 建議 Advise. 1. 清楚的語句:如「現在戒菸對你是很重要的,我可 協助你,當生病才戒菸就太慢了」 以清楚、堅定的態 2. 堅定的態度:如「你必須明白戒菸對你的健康有多 度強烈建議吸菸 重要」。 者戒菸 3. 個人化:討論吸菸的立即影響、戒菸動機、二手菸 危害。. 評估 Assess. 瞭 解 戒 菸 者 近 期 1. 有戒菸意願,採取協助步驟之策略,予具體協助。 是否願意戒菸 2. 無戒菸意願,須繼續加強影響戒菸動機。. 已準備戒菸者 1. 最好在兩週內設定戒菸日 協 助 戒 菸 者 擬 定 2. 將準備戒菸的決定公開告知,以尋求支持 戒菸計畫 3. 教導戒菸過程的挑戰及處理,如戒斷症狀。 4. 移除環境中與菸相關之物品(如:菸灰缸、菸盒), 並避免處於吸菸的情境。 協助 1. 省察過去經驗中有利與不利的戒菸因素。 Assist 2. 討論戒菸過程,可能再度吸菸的情境及克服方法。 戒菸輔導與諮商 3. 戒菸期間須禁酒,以防菸癮復發。 4. 親友一同戒菸,學習避免受吸菸親友影響的 方法 1. 加強戒菸的支持性環境,如推動無菸校園。 提供支持系統 2. 建立良好的戒菸社會支持系統。 3. 提供政府與戒菸相關機構資源。 1. 下次輔導日期:第1次追蹤日期最好於戒菸課程後1 約定下次輔導日 週左右,第2次追蹤時間可為1個月後。 安排 期與輔導方式 2. 鼓勵戒菸行為,提醒菸癮復發的可能性;告知此乃 Arrange 戒菸的過程與經驗,應持續下去、別氣餒。 註:1.資料來源:元氣青春叢書-青少年戒菸教育個別輔導手冊. 31.

(46) (三) 青春踢踏行課程特色 1. 兼具健康行為改變理論、高中職學生特質與教材彈性運用 依據學生的戒菸改變階段,選擇合適的教學模組教學。如無意 圖期及意圖期,可強調吸菸危害、強化動機的課程;準備期則討論 吸菸利弊、戒菸迷思,提升戒菸決心與準備;在行動期及維持期則 強化個人意志力,以持續戒菸之行動力。 2. 小團體式的教學活動 採尊重及接納的小團體教學,兼顧個別差異、團體合作及師生 互動的特性,發展青少年自我認同、探索及周遭環境的支持與引導。 3. 運用獎勵措施,鼓勵參與及團體合作 各項增強策略的運用,如獎品、有獎徵答、參與抽獎及配合銷 過措施等,鼓勵學生參與活動進而戒菸。 4. 親身體驗及多媒體運用 各模組均搭配適切的多媒體,如投影片、動畫、影片及個案的 現身說法,藉以提升學生參與動機及學習效果。 5. 具體的評價指標 運用「戒菸教育需求評估表」瞭解吸菸學生的需求、戒菸教育 辦理經驗及相關資源等;運用「成效指標」評量教學成效,包括自 述戒菸率、一氧化碳檢測值、尼古丁依賴指數、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及每日吸菸量等;戒菸相關知識、態度、技巧、自我效能及行為意 向等戒菸保護因子指標。. 32.

(47) (四) 實證研究 李淑卿於2007年針對北市8所高中職學校,運用「元氣青春」教學模 組及個別輔導進行戒菸團體課程,研究結果顯示戒菸知識、戒菸行為意 向均具立即及延宕的顯著效果,在每日吸菸量及CO值具顯著延宕效果、 但立即效果未呈顯著,另戒菸態度、戒菸自我效能、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尼古丁依賴程度結果均有進步,但效果未呈現顯著,一個月之持續戒菸 率22.6%、三個月持續戒菸率13.2%;經整體結果顯示此套教學模組的教 學介入,是有其成效且適合運用在戒菸教學介入。. 33.

(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tage 6 syllabus.. New South Wales: Board of Studies New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The elderly health centres provide people aged 65 or above with comprehensive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which include health assessments, physical check-ups, counselling,

Topic 4 -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4C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Department – Report of study on sodium content in local foods.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

• The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 is the highest nutrient intake value that is likely to pose no risk of adverse health effects for individuals in a given age and gender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