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顧客滿意度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52-57)

第三章 文獻回顧

3.3 顧客滿意度

42

二、關係(relatedness)需求:是指人們想維持重要人際關係的慾望。唯有透過 與他人互動,才能滿足個體社交及建立身份地位的慾望。其相對於 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中之社會需求及自尊需求的外在部份。生存需求與 關係需求對應Herzberg 的保健因子。

三、成長(growth)需求:是指個人追求自我發展的慾望,相對於 Maslow 需求 層次理論中之自尊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同時也對應於Herzberg 的激勵 因子。依據 Maslow 的需求理論,一個人在某一需求獲得相當程度的滿 足後,即會追求較高層次的需求,而Alderfer 需求理論也是一樣。其不 同的是若某一層次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會自動退縮去尋求低層次需求 的滿足,如圖3-6 所示。

圖3-6 ERG 需求理論的滿足程度關係 資料來源:【20】。

43

極可能投向競爭者的一方。更棘手之處,則是消費者的不滿情緒常會向週遭 親友傾訴,形成負面口語傳播的殺傷力。近年來,許多學者的研究中發現,

吸引一個新顧客的成本,比留住一個舊顧客所需的成本為高,差距甚至可達 五倍之多【40】。Reichheld & Earl【46】調查 14 個產業後發現,若減少 5﹪

的顧客流失率,利潤將可提高 25﹪~ 95﹪。Muller【43】則認為消費者滿意 度將成為未來企業成功之關鍵因素,因為消費者滿意與否直接影響品牌忠誠 度、抱怨、口碑、市場佔有率與企業形象,進而改變競爭態勢。由此可知,

消費滿意度的衡量能使一機構或企業主瞭解市場上的消費趨勢,是獲得市場 優勢的重要指標。

3.3.1 顧客滿意度的定義

Helson【34】認為顧客滿意度是取決於顧客所預期的產品或服務利益之 實現程度,它反映出預期與實際結果的一致性程度【7】。Churchill and Surprenant【32】認為顧客滿意度是一種購買與使用產品的結果,是由消費者 比較購買時所付出的成本與預期使用的效益所產生。Kotler【38】認為顧客滿 意度是顧客所知覺的產品績效與個人期望間之差異程度,為知覺績效與期望 的函數。吳幸容【7】發現顧客滿意度其實是一種對產品或服務的「事前預期」

與「感受到的實際表現」之評估與比較。當顧客購買及使用產品或接受服務 之後,如果感受到的實際表現能夠符合或超過事前預期,則顧客會感到滿意;

反之,若未能達到事前預期,則會有不滿意產生。

3.3.2 顧客滿意的理論基礎

顧客行為與其他相關研究如經濟、政治、社會、心理及科技等範疇存在 高度互動關係,形成一相當複雜的研究領域。因其與消費前、消費間和消費 後行為息息相關,牽涉之過程亦相當繁複,但由於行銷學門發展較晚,故其 引用了許多心理、經濟和社會學門的理論為其基礎,建構其應用發展。因此 顧客滿意之研究也引用許多相關學門的理論,茲將其理論基礎整理如下:

一、調適水準理論(adaptation level theory)

個人感受到的刺激只與某一調適標準有關,此標準是對刺激的感受 和有機體(organism)心理和生理的特徵有關,標準建立後,調適水準即成 為產品表現評估的基準;當感受的刺激與標準之正負變異落在個人評價

44

標準附近時,調適水準仍維持不變,只有在發生重大衝擊時才會改變最 後的評價基準【34】。Oliver【44】將此理論運用在滿意模式上,顧客在 消費前,會建立期望的標準,而與產品表現間的變異則是影響顧客滿意 的因素。如圖 3-7 所示,不一致的性質為正或負與其程度大小,其結果 可能是快樂的、不快樂的、或中性的。

圖3-7 調適水準理論 二、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顧客滿意研究引用歸因理論始於 Weiner【49】,認為應從:(一)因 果所在,(二)原因的穩定性與變動性,(三)原因的可控性等三個構面來解 釋成功或失敗結果的因果推論,其中因果所在區分為內部歸因因素,例 如能力與努力;以及外部影響結果的因素,例如工作的困難度及運氣等。

其後,Weiner et al.【48】擴大將情感(如滿意)等納入,形成特定歸因的 函數。歸因是人們對自身行為、他人行為或所觀察事件背後原因的知覺

【30】,而歸因的發生對所有行為及事件是否為自發性,迄今仍舊是一 個爭論的議題。Weiner【49】推斷人們是從事自發性的因果思考,歸因 的特性更顯示會影響情感和行為的反應。

45

三、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公平理論是一種特殊的認知不一致,亦是一種群體的處理過程與利 益的公平分配。Burnetern and Katz【31】認為公平理論包含了:(一)人們 所投資而獲得的報酬,(二)比較此報酬的公平性。顧客評估其投入成本 除以獲得利益所得之比率後,再與其他相關人員的投入成本除以獲得利 益所得之比率相比較,此一比較標準為顧客對其所獲得與他人獲得間公 平程度的認知。當顧客認為此比率與他人相當時,會感到滿意;當顧客 認為此比率過高且與他人不相當時,則會感到不滿意,也就是說滿意與 不滿意是公平的結果【45】。

四、比較水準理論(comparison level theory)

比較水準理論提供了解釋滿意度在調節消費前與消費後認知角色的 解釋基礎,認為滿意是從個人間的互動而發展,並獲得結果與某一特定 比較水準間的差異。比較水準理論特別引人之處,在於其加入了動態層 面,從現有的經驗所得結果加上未來考量而修正比較水準,依據比較水 準的主張,高水準的滿意是來自於成果與比較水準間較大的差距,且高 水準的滿意也提高重複購買同一品牌的意圖【41】。

五、一致性理論(consistency theory)

一致性理論的前提是期望與績效的差距不一致時,顧客會改變實際 產品績效之認知,以使二者產生一致的傾向,因而產生滿意。因此個人 前期對產品的滿意,會激勵其對消費結果的知覺符合初始判斷,以達成 一致性【42】。

一般說來,消費者在使用產品後仍會繼續評估,其結果可能有:(1)產品 符合期望,並沒有特別的感受;(2)產品超出期望,而產生滿意的結果;(3) 產品低於期望,而引發不滿意的感受。

綜合上述學者理論與研究可知,EKB 消費者決策模式為目前較完整的模 式之一,其牽涉層面廣泛,甚至可以延伸到需求理論與顧客滿意度理論等。

故本研究擬以 EKB 消費決策模式為基礎,消費者決策過程包括需求認知(需 求理論)、資訊搜集、方案評估、購買決策與購後行為(顧客滿意度理論)等五

46

個層面,以探討一般社會青年或新訓人員對於志願役士兵此產品的消費決策 行為,其中需求認知主要針對 Maslow 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而購後行為 則是針對Oliver 所提之調適水準理論來探討。

47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