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風格與美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第五節 風格與美學 壹、文化媒介人

Bourdieu 於 1984 年提出「新文化媒介人」,專指從事符號的生產與服務工 作者。新文化媒介者透過將自我生活方式養成一種風格化生活,而創造與眾不同 的位置及其個人的外在記號。此外,其亦積極促進與傳播知識份子的生活方式與 文化商品,並有助於消除大眾文化與高雅文化間的差異與符號等級代溝。

李仁芳在《創意心靈》中提出 A 型團隊,其特色為團隊中不同成員間共同擁 有科技知識的深度與美學創意的豐饒度;成員具對創意、美學或技術的熱愛;熟 悉商業營運模式與務實經營長才。40其認為美學經濟的經營,需要如 A 型團隊的 組合。A 的支柱一邊需為「作家性」極強、纖細敏銳、擁有豐饒美學想像力與深 刻思維的藝術家;而另一邊的支柱則為擅長徵募資源、組合調度、執行力極強的 製作人/經營家。換言之,前者為右腦型具憑藉感性與直覺創作者;後者則屬左 腦行為理性分析的經營者。41而雙邊人才透過相互欣賞,才可成就美學經濟。(見 圖 2-7)

圖 2-7 創意與理性的搭配

資料來源:創意心靈(132 頁),李仁芳,2008,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本研究重製。

40 李仁芳(2008)。創意心靈:美學與創意經濟的起手式。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31。

41 李仁芳(2008)。創意心靈:美學與創意經濟的起手式。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貳、生活風格與美學

Mike Featherstone 在《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一書中提出,日常生活的 審美呈現可分為三個意義談論。第一種為藝術的亞文化,後現代藝術中的達達主 義、超現實主義與普普藝術均企圖推翻過去藝術存在於殿堂中的神聖形象,並認 為藝術可存在於任何地方與事物。而前述的藝術技巧與策略,也為消費文化中的 大眾媒體及廣告所吸納。第二種,則是將生活轉化為藝術作品的謀劃。大眾消費、

對新品味與新感覺的追求、建構標新立異的生活與關注審美消費的生活、將生活 融入和塑造為藝術與反文化的審美愉悅,兩者間產生了聯繫,並構成消費文化的 核心。第三種,是指充斥於當代社會日常生活中的符號與虛像。當代社會中,真 實與虛像的差異消失,當日常生活以審美的方式呈現時也出現了仿真的世界。42意 即物在原本的使用價值外,出現了符號的價值,並構築了日常生活的世界。當產 品或服務透過設計等轉化為而具美學性質,並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即為日常 生活美學化。

Bourdieu 認為品味是組成生活風格的關鍵,且為一組差異喜好其在個別象 徵次空間、家具、衣著語言或肢體具相同表現意圖。43消費者以其品味詮釋商品,

並賦予商品符號意涵使其具特別象徵力量。而漢寶德在《漢寶德談美》一書中指 出:「在物質豐盛的今天,東西已經不值錢了,值錢的是其內在價值。什麼價值?

就是美的價值。」44他並提及當美透過設計家支持,便形成一種生活的品味。而 生產者需一定的品味水準,消費者亦然,如此才可構築社會完整的產銷體系。

劉維公在《風格社會》一書中則提出影響當代社會的三大因素,是文化經濟 (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與生活美學(everyday aesthetic)。

42 Mike Featherstone(200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劉 精明 譯)。南京:譯林。(原著出版年:1990)。95-99。

43 Bourdieu, Pierre(1987).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Nice, Richard, Tra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173.

44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博物館學 時空機器 藏富於民,透過博物、美術、文化等設施形 塑地標與精神表徵。

支持體系 層層次次 公私部門頻繁互動,發展出多元跨領域的連 結網絡。

交叉詮釋 解壓縮和超連結

文化象徵從文字、圖像與生活方式中解放,

跨領域、技術、國界等,內外交叉對比,產 生新定位與視野。

數位溝通 這不是一支菸斗48

數位時代下,內容簡化為「輕、薄、短、小、

軟」,虛擬當與實境相互深化,才可創造無 限可能。

資料來源:原鄉時尚(23、31、63、93、119、143、165、191、213 頁),陳育平,

2007,台北:天下雜誌。本研究整理。

48 出自超現實主義畫家 Rene Magritte 之畫作,指意符會削弱意指,而無意指責意符即失去意義。

資料來源:個案研究法(42 頁),Robert K. Yin,2001,台北:弘智文化。本研 究整理。

50 Robert K. Yin(2001)。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尚榮安 譯)。台北:弘智文化。(原 著出版年:19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