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中高齡者科技接受度相關研究分析

在討論科技接受模式對解釋中高齡者即時通訊軟體採用的適用性後,本研究 續探討模式主要信念變項─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在中高齡者科技接受上 的角色為何,續就網路即時通訊軟體運用的情境與功能,以及中高齡者使用電腦 網際網路之特徵,嘗試討論影響中高齡者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可能因素,從而加 入主觀規範、知覺樂趣與專注等三變項,建立探討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 用意圖與行為之架構。

壹、 知覺有用性與中高齡者科技使用之關係

從中高齡者與資訊通訊科技的質性研究中可發現,與生活的相關程度是中高 齡者使用資訊通訊科技最重要的構面(Selwyn, 2004),缺乏知覺效益可能是阻礙 其使用電腦資訊科技的重大因素(Eisma et al., 2004; Melenhorst, Rogers, & Caylor, 2001; Turner, Turner, & Van De Walle, 2007);換言之,科技是否能夠對日常生活 有所助益是影響中高齡者使用的關鍵。在Ryu、Kim 與 Lee(2009)討論韓國中 高齡者網路自建影片使用,以及Pan 與 Jordan-Marsh(2010)以中國中高齡者使 用網際網路為例的實徵研究中,都證實了知覺有用性對使用意圖之影響,顯見知 覺有用性對於中高齡者資訊通訊科技採用之影響。

在知覺有用性之概念定義的部分,相關研究多是根據所探討之現象定義自身 表現的內涵,以即時通訊軟體為例,知覺有用性往往與溝通、工作績效、情感聯 繫等不同面向做連結,如表2-3-1 所示。由於本研究之對象設定為四十歲以上之 中高齡者,對於部分未在職場工作之對象而言,軟體有用性不牽涉到工作績效之 上,因此本研究將集中討論有關溝通與情感的面向,將知覺有用性定義為「使用 者認為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對於維繫溝通與個人情感的幫助程度」。

- 24 -

2-3-1不同研究對即時通訊軟體知覺有用性之概念定義

文獻出處 知覺有用性之概念定義

Lu、Zhou&Wang(2009) 係指使用者對於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時所感受到的表 現進步程度

Wagner 等人(2010)與林佳慧(2007)皆發現缺少相關知識是阻礙中高齡 者使用電腦的重要因素,此種自我效能的察覺代表使用者對系統易用性的知覺

(Davis, 1989)。換言之,操作方式的容易程度對於中高齡者使用資訊科技而言 是很關鍵的。以中國滿五十歲者的網際網路採用實徵研究中,Pan 與 Jordan-Marsh

(2010)發現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具有直接影響,Arning 與 Ziefle(2007)

針對兩年齡層(18 到 27 歲以及 50 到 69 歲)的掌上型電腦使用進行研究,發現 知覺易用性對使用表現的影響在50 到 69 歲的受試者上尤其顯著。

在概念性定義的部份,相關文獻多認為知覺易用性是指在學習與使用時所需 付出的心力程度,如表2-3-2 所示。本研究沿用 Davis 對於知覺易用性的定義,

將知覺易用性定義為「使用者認為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容易程度」。

- 25 -

2-3-2不同研究對即時通訊軟體的知覺易用性概念定義

文獻出處 知覺易用性之概念定義

Lu、Zhou&Wang(2009) 係指使用者認為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所需付出的努力 程度

因而未受主觀規範影響(Venkatesh & Morris, 2000)。但近年來的相關研究中,

還是有學者在運用模式時將主觀規範視為影響行為意圖的重要變項。研究發現,

主觀規範對使用意圖具有顯著之直接效果,尤其是在資訊科技採用的初期階段

(Venkatesh & Davis, 2000; Venkatesh & Morris, 2000; Venkatesh et al., 2003)。

Dong 與 Zhang(2011)以華人為對象之研究亦證實主觀規範對使用意圖具有顯 著的影響,但也有研究發現主觀規範未影響使用意圖(Dong, 2009;黃建中,

2001)。

由於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主要目的在於溝通,重要他人的態度可能變得相形重 要,部分研究因而將主觀規範納入做為變項之一(Chung & Nam, 2007; Lu et al., 2009;邱顯貴,2008;魏碧梅,2004;蘇伯方,2004)。若是談論中高齡者科技 使用之現象,部分研究顯示家人的鼓勵往往能促使中高齡者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

- 26 -

(Adams et al., 2005; Morris et al., 2007;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2001),以 Pan 與 Jordan-Marsh(2010)的研究為例,主觀規範對中國五十歲以 上者的網際網路使用意圖具有正面影響。有鑑於前述原因,本研究將嘗試加入主 觀規範之因素來探討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採用之現象。

肆、 沉浸狀態與中高齡者科技接受之關係

雖說科技接受模式做為解釋資訊系統之用是相當簡潔而有效力的模式,應用 於非工作場所上尚有些不足,無法完整反映各式各樣的使用情境(Moon & Kim, 2001)。Davis、Bagozzi 與 Warshaw(1992)指出,就內外在動機的區分上,知 覺有用性代表來自於成果表現的外在動機,知覺樂趣(perceived enjoyment)則 是在使用過程中所引發的內在動機,兩者可能中介了多數心理與環境因素對於使 用意圖與行為之影響。Moon 與 Kim(2001)研究比較工作與非工作情境下的使 用意圖發現,在非工作場所中,知覺玩興(perceived playfulness)對於意圖的影 響較知覺有用性更為顯著。

從使用歷程為立論點出發,Csikszentmihalyi(1990)之沉浸理論(flow theory,

又譯心流經驗、神迷理論)自活動情境來探討人們行為的動機。Csikszentmihalyi 認為沉浸是個人完全專注於活動時的一種整體的感受(holistic sensation),代表 個人的技能與所面臨的挑戰皆超過界閾值(threshold value)且能取得平衡狀態,

當技能高過挑戰,個人會感到無趣,若挑戰超過技能,則會令人感到緊張。當個 人呈現沉浸狀態時,所有的注意力幾乎是投注在所從事的行為上,自然而然地融 入當下情境,從而喪失對其他不相關事物的感知。

以網際網路應用軟體使用為討論現象之研究亦有採用沉浸之概念來探討使 用行為。在大學生對E-Learning 資訊系統的使用意圖研究中,Lee(2010)發現 知覺的享受程度對使用態度有顯著直接影響,專注則影響持續使用之意圖。Lu

- 27 -

等人(2009)發現享受程度影響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態度,專注則直接影響 使用意圖;Ryu 等人(2009)證實在高齡者網路自製影片的使用意圖上,知覺樂 趣具有顯著的影響;Zamman 等人(2010)證實沉浸經驗(包括享受與專注兩構 面)對於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情感評價有正面影響;Zhou 與 Lu(2011)研究發 現知覺享受與專注影響知覺有用性,但文中未涉及使用態度變項;邱顯貴(2008)

研究指出愉悅的使用經驗對於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態度具有直接效果,專注 與愉悅感受對使用意圖有間接影響。

由於本研究欲探討之現象為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其功能主要 在於與親友的溝通聯繫上,為非工作情境中的資訊科技採用行為。有鑑於此,本 研究希望能藉由加入知覺樂趣與專注兩變項,探討其對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 體使用意圖與行為之影響。

小結

本研究欲探討之現象為中高齡者的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就對象而言,

過往研究顯示在家人鼓勵是中高齡者科技採用的原因之一。就科技接受模式本身 而言,部分研究亦將主觀規範納入模式來進行探討,但對使用意圖是否具有影響 尚為未定論。因此本研究將主觀規範納入模式之中,嘗試印證文獻裡對中高齡者 科技採用因素的討論,並探討主觀規範對使用意圖之影響。

另一方面,就研究現象而言,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做為中高齡者溝通互動之工 具,主要功能在於與親友溝通聯繫之上,換言之,為非工作場合的使用情境。自 文獻中得知,模式運用於非工作情境時,內在動機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本研 究從沉浸理論觀點切入,以知覺樂趣與專注為使用者沉浸經驗的主要構面,藉此 探討其於科技採用行為決策中的角色。

- 28 -

科技接受模式只透過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來預測對科技的接受情況,做 為一個相當精簡而有效的模式,是能夠達到足夠的解釋力與預測效果(Davis et al., 1989; Davis & Venkatesh, 2004; Venkatesh et al., 2003)。經由探究文獻中對於中高 齡者資訊科技採用的討論,以及模式在非不同情境下的應用變化之研究,本研究 以科技接受模式做為基礎架構,考量到軟體作為溝通媒介之本質,以及中高齡者 電腦網際網路使用的特性後,加入主觀規範、知覺樂趣與專注三變項來探討中高 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意圖與行為。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