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中高齡者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意圖與行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中高齡者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意圖與行為"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明月. 博士.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中高齡者使用 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意圖與行為. 研究生:宋曉玫.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二月.

(2) 誌謝詞 感謝明月老師的指導與關懷,您溫暖無私的學者風範是我在研究所期間的最 佳典範。明月老師追求學問的精神,總能在研究停滯不前時鼓勵我前進,也會在 我猛鑽牛角尖時,適時地拉我一把。岳修平老師與朱如君老師不僅點出了我論文 的盲點,也讓我瞭解到研究過程的許多專業思維,令我對學術研究有更深的體 悟。 謝謝我親愛的研究所同學、學姐與可愛的學弟妹們,讓我有到學校努力打拚 的衝勁。謝謝我最棒的上課夥伴靜媛,以及論文戰友佩綸,還有佩瑄、小嘉、草 莓姐、于芳、喬治、祺哥、小倪、菁菁、小麥、靖超,感謝你們帶來歡樂以及對 我的鼓勵跟支持,讓我有更多的動力朝目標前進。謝謝愛兒跟思祁,妳們是最棒 的傾聽者。感謝立平,總是幫助我跟自己的自我懷疑奮戰,提醒我偶爾放輕鬆, 我才有清晰的思路能夠完成研究。 最重要的是我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還有我親愛的姊姊哥哥,謝謝你們的 支持,感謝你們沒有給我太多壓力,容許我順著自己的步調拿到學位。 感謝所有陪伴我、支持我的親人與朋友。.

(3)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中高齡者使用 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意圖與行為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採用之意圖與行為,並探討 背景變項在其採用意圖與行為之差異情形,續綜合科技接受模式、主觀規範、知 覺樂趣與專注,探究模式對於解釋使用意圖與行為的合適性。本研究採自陳式問 卷調查法,以臺北市與新北市社區大學與高齡者學習機構中四十歲以上成人為樣 本,有效樣本共 197 份,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路徑分析來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中高齡者對網 路即時通訊軟體具有中高程度的評價,在使用過程中頗為專注且享有頗多的樂趣, 使用意圖亦為中高程度。超過六成者有實際使用行為,頻率較不密集,平均使用 時間多不超過一小時。不同教育程度在軟體的操作易用程度上有著差異情形,經 濟狀況較佳者在科技接受程度與使用行為上有較佳的表現。模式對中高齡者網路 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意圖有 76.6%的解釋量,對使用頻率僅有 10.6%的解釋量, 對使用時間之解釋量則僅有.9.1%。本研究建議可廣設公共電腦設備以及不同程 度之電腦課程,提供中高齡者更多的接觸管道與學習機會;對於成人教育者則須 提供培訓課程,使教師在教學現場能夠因應中高齡者個別差異與學習狀況的變化, 增刪課程內容或是提供適當之教學引導,促進中高齡者良好的學習與使用經驗, 對電腦與網際網路使用有更佳的印象,從而能將之運用於生活中。 關鍵詞:中高齡者、科技接受模式、主觀規範、即時通訊軟體、知覺樂趣.

(4) A Study of Older Adults'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Usage of Instant Messenger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instant messenger (IM)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usage of older adults.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enjoyment andconcentration were added 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xplanation power to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usage. Subjects were adult aged over forty who enrolled in computer classes of community colleges and other adult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A total of 197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le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lder adults contained positive attitude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owards IM. Over sixty percentages of subjects had actual usage. However, the frequency was not intensive and the time spent on IM was mostly under an hour. With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njoyment and concentration, the proposed model could explain 76.6% of the variance in behavioral intention. Nevertheless, the model could only explain 10.6% of the variance in using frequenc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 terms of education level and economic status. Moreover, older adults with better economic status used IM more often and spent more time on i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etting up course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public computer and internet apparatus were recommended to facilitate older adults’ access to computers and to learning. Providing training courses to lecturers was also suggested in order to advance teaching skills of lecturers. Keywords: older adult,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stant messenger, perceived enjoyment.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9 -.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 第一節. 即時通訊軟體功能發展與中高齡者使用現況分析..................- 13 -. 第二節. 中高齡者科技採用理論之探討..................................................- 17 -. 第三節. 中高齡者科技接受度相關研究分析..........................................- 23 -. 第四節. 中高齡者使用互動通訊科技之相關因素分析..........................- 29 -.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5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 第四節. 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 47 -.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49 -.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變項分析..................................................................- 49 -. 第二節. 受試者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行為現況分析..............................- 53 -. 第三節. 受試者即時通訊軟體之科技接受、主觀規範、知覺樂趣與專注現 況分析..........................................................................................- 55 -.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科技接受、主觀規 範、知覺樂趣、專注與使用行為之差異分析..........................- 59 -. 第五節. 受試者即時通訊軟體之科技接受、主觀規範、知覺樂趣、專注與 使用行為之相關分析..................................................................- 77 -. i.

(6) 第六節. 受試者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意圖與行為之路徑分析..................- 81 -. 第七節. 討論..............................................................................................- 84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9 -. 第一節. 結論 ...................................................................................................... - 89 -. 第二節. 建議 ...................................................................................................... - 91 -. 參考文獻 ............................................................................. - 94 附錄. ............................................................................- 103 -. ii.

(7) 附表目次 表 2-3-1 不同研究對即時通訊軟體知覺有用性之概念定義 .............................. - 24 表 2-3-2 不同研究對即時通訊軟體的知覺易用性概念定義 .............................. - 25 表 4-2-1 受試者即時通訊軟體之平均使用頻率次數分配表(N=197) ........... - 53 表 4-2-2 受試者即時通訊軟體之平均使用時間次數分配表(N=197) ........... - 53 表 4-2-3 受試者使用之即時通訊軟體種類與比例表(N=197) ....................... - 54 表 4-4-1 不同性別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科技接受程度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 ................................................................................................................ - 59 表 4-4-2 不同年齡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科技接受程度之變異數檢定表 ...... - 60 表 4-4-3 不同教育程度下受試者即時通訊軟體科技接受程度之變異數檢定表 ....... ................................................................................................................ - 61 表 4-4-4 不同教育程度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知覺易用性事後比較摘要表 . - 62 表 4-4-5 不同經濟狀況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科技接受程度之變異數檢定表 ....... ................................................................................................................ - 62 表 4-4-6 不同經濟狀況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知覺易用性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 - 63 表 4-4-7 不同經濟狀況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知覺有用性、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圖 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 64 表 4-4-8 不同電腦設備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知覺易用性之變異數檢定表 . - 65 表 4-4-9 不同電腦設備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知覺易用性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 - 65 表 4-4-10 不同性別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主觀規範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 ................................................................................................................ - 66 表 4-4-11 不同年齡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主觀規範變異數檢定表 ........... - 66 表 4-4-12 不同教育程度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主觀規範變異數檢定表 .... - 67 -. iii.

(8) 表 4-4-13 不同經濟狀況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主觀規範變異數檢定表 ... - 67 表 4-4-14 不同電腦設備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主觀規範變異數檢定表 ... - 67 表 4-4-15 不同性別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知覺樂趣與專注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 - 68 表 4-4-16 不同年齡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知覺樂趣與專注變異數檢定表- 68 表 4-4-17 不同教育程度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知覺樂趣與專注變異數檢定表 ................................................................................................................ - 69 表 4-4-18 不同經濟狀況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知覺樂趣與專注變異數檢 定表 ........................................................................................................ - 69 表 4-4-19 不同經濟狀況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知覺樂趣事後比較摘要表 ................................................................................................................ - 70 表 4-4-20 不同電腦設備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知覺樂趣與專注變異數檢定表 ................................................................................................................ - 70 表 4-4-21 不同性別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 - 71 表 4-4-22 不同年齡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行為變異數檢定表 ........... - 71 表 4-4-23 不同教育程度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行為變異數檢定表 ... - 72 表 4-4-24 不同經濟狀況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行為變異數檢定表 ... - 72 表 4-4-25 不同經濟狀況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使用頻率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73 表 4-4-26 不同經濟狀況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時間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73 表 4-4-27 不同電腦設備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行為變異數檢定表 ... - 74 表 4-4-28 不同電腦設備受試者其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時間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74 表 4-5-1 受試者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科技接受、主觀規範、知覺樂趣與專注相關 分析表 .................................................................................................... - 79 表 4-6-1 受試者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意圖、使用頻率時間之路徑分析效果摘要表 .. ................................................................................................................ - 83 -. iv.

(9) 附圖目次 圖 1-2-1 研究流程圖 ............................................................................................... - 8 圖 2-2-1 理性行為理論架構圖 ............................................................................. - 17 圖 2-2-2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 - 19 圖 2-2-3 科技接受模式 ......................................................................................... - 19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 35 圖 4-6-1 受試者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意圖、使用頻率與使用時間之路徑分析圖 ...... ................................................................................................................ - 81 圖 4-6-2 受試者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對使用態度之路徑分析圖 ............. - 82 - . v.

(10) 第一章. 緒論. 人口結構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引領政府在經濟、社會、教育等各方面的 決策與施政方向。隨著醫療條件與環境衛生的進步,人類的預期壽命不斷增加, 導致高齡人口快速地上升,又因低落的生育率,使得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對 0-14 歲人口之老化指數高達 65.05%(統計處,2010a),根據 2010 年 11 月底之統計 數據顯示,臺灣 65 歲以上中高齡者占人口比例已達 10.72%(統計處,2010b)。 臺灣正快速地邁向高齡社會,除了關注高齡人口的福祉外,對於龐大的中年人口 也須提出因應措施,來積極解決並預防人口轉型可能帶來的問題。 在居住型態多元化的現代,成年子女不一定能陪伴年紀漸長的父母居住,平 日需要透過資訊通訊科技協助其以遠距方式與親友維繫情感,令獨居或僅與伴侶 同居之中高齡者免於寂寞感之侵擾。文獻指出,高齡者與他人互動聯繫的方式有 許多種,包括聚會聊天、電話聯繫或者是信件溝通等,在現代資訊社會中,電腦 與網際網路也帶來新的方式,諸如手機、電子郵件或是即時通訊等(Connidis, 2010, p.145)。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即時通訊軟體或許可能成為當前與未來社 會裡高齡者另一種聯繫情感的媒介。 因此,本研究將嘗試探討中高齡者對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意圖與行為, 藉由了解影響中高齡者使用意圖與行為之變項,提出對當前成人教育之資訊相關 課程之建議,提升中高齡者對學習與使用資訊通訊科技之意願。。本章首先說明 研究背景,續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接著說明研究流程並針對重要名詞進行釋義, 最後界定研究範圍並闡述相關之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當代高齡少子女化的社會中,日漸增長的高齡人口形成眾多新興議題,關 於老年生活的意象也漸漸地在轉變。隨著生命長度的拓展,加上生育數目減少以 -1-.

(11) 及家庭型態轉變,華人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將越來越難以落實於生活中,必 須有良好的生涯規劃,才能擁有經濟無虞、身體強健且心靈豐富的老年生活。 談到老年,三代同堂下含飴弄孫的景象是傳統下幸福的象徵,但在居住多元 化的現代,成年子女不一定與父母同住。目前臺灣 65 歲以上高齡者的主要居住 型態是與子女同住,進一步比較歷年資料後得知,與子女同居之比例逐年下降, 僅與配偶同住者則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占二成二,獨居者的比率略微下降,但 仍有 13.66%,居住於機構中的高齡者雖是少數,但近年來有增加的現象(統計 處,2005;陳淑美、林佩萱,2010;薛承泰,2008)。以歐洲數個國家五十歲以 上者為對象之研究顯示,親子居住的地理距離確實對其父母獲得的親屬支持產生 顯著之影響(Fokkema, Bekke, & Dykstra, 2008; Hank, 2007) ,換言之,隨著居住 型態的演變,臺灣高齡者未來與他人互動機會減少的可能性漸增。 曾秀卿(1998)研究發現,能獲得越多社會支持的高齡者,其情緒困擾問題 就越少;對五十五歲以上輕度失能者而言,情緒性的社會支持或是親友聯繫互動 之頻率越高,其憂鬱的狀況就越少(陳育慧,2002);以獨居高齡者為對象之研 究發現,獨居高齡者擁有的社會支持越多,其心理健康狀況較佳(盧淑敏,2003), 憂鬱程度也較低(熊曉芳,1999)。總體而言,來自親友的情緒性支持對高齡者 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周玉慧與莊義利(2000)分析臺灣高齡者長期資料後 也發現,高齡者情感支持的接受或提供度越高,其憂鬱程度越低、生活滿意與自 覺健康情況越佳,可見社交互動對高齡者的身心健康是相當重要的存在。就臺灣 五十歲以上者而言,未來與當前的理想居住型態仍以與子女同住(含配偶、子女 配偶及孫子女)為多數(統計處,2005),但考慮到近年高齡者居住型態的演變 趨勢,協助中高齡者與親友維持交流互動,將是維繫現在與未來高齡者福祉的重 要策略。 中高齡者與成年子女的聯繫方式大多以見面、電話或是信件溝通為主 -2-.

(12) (Connidis, 2010, p.145; Fokkema et al., 2008; Tomassini et al., 2005),但在現代社 會中,人際互動不再侷限於見面聚會、電話寒暄與信件往來等方式。在中高齡者 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的目的中,社交需求佔有著一席之地(Selwyn, 2004; Wagner, Hassanein, & Head, 2010;林佳慧,2007;莊淑富,2003) ,研究證實,使用電腦 和網際網路能夠增進中高齡者與他人情感上的連結(Gatto & Tak, 2008) 、自覺的 幸福感(perceived well-being) (Slegers, van Boxtel, & Jolles, 2007;劉明珠,2010) 或是生活滿意度等等(Gatto & Tak, 2008;林佳慧,2007;曾淑芬,2006)。 電子郵件是目前中高齡者最常使用的網路互動媒介。但因電子郵件無法提供 如電話般的即時通訊,使用者無法確知對方何時收取信件,也不能立刻得知是否 有新郵件需要處理,此種時間延遲(time lag)的特性降低了使用效率(魏碧梅, 2004)。而即時通訊軟體作為人際互動的媒介工具,在訊息往來上具備較佳的效 率,藉由視訊通話還能夠省去打字時間以及減少費用支出(劉明珠,2010)。臺 灣 2009 年之統計資料顯示,四十歲以上的網路族群中,平均約有四成者曾使用 即時通訊軟體(行政院,2009),代表即時通訊軟體有潛力做為中高齡者溝通互 動的媒介之一,來獲取維繫身心健康的必要情感支持。 但在現實生活中,中高齡者與網際網路使用間存在相當大的隔閡。民國九十 八年度網際網路使用調查顯示,相較於四十歲以下者九成以上的使用比率,41 到 50 歲者的網際網路使用經驗比率降到六成七,51 到 60 歲的民眾中,不到四 成有使用經驗,在 61 到 64 歲的民眾裡,僅有 22.3%的人曾有使用經驗,65 歲以 上者的上網比率更只有 7.7%(行政院,2009) 。儘管電腦與網際網路能協助中高 齡者日常生活中與他人聯繫溝通,既有的年齡數位落差將會進一步反饋到個人生 命之中,加劇不平等的現況。換句話說,與資訊通訊科技漸行漸遠的中高齡者, 將可能面臨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的困境,更難以近用資訊通訊科技。因 此,從資訊落差的世代開始探討影響其資訊通訊科技採用因素成了重要課題,不 僅能對當前高齡者境況提出改善措施,更能積極地自教育面提供一個友善的學習 -3-.

(13) 環境,提升未來高齡者的資訊能力。 是否使用某項資訊通訊科技是種人類行為決策的結果,其中科技接受模式 (Davis, 1986)為專門探討資訊系統採用所發展的模式,透過人們對特定系統使 用之容易程度(知覺易用性)與該系統對其工作有用程度(知覺有用性)的認知 信念,藉以了解組織企業中特定資訊系統、套裝軟體或是系統工具的使用態度, 從而預測使用意圖與使用行為,陸續有相關研究持續地探討模式適用性以及發展 新變項(Davis, Bagozzi, & Warshaw, 1989; Davis & Venkatesh, 2004; Gefen & Straub, 1997; Venkatesh & Brown, 2001; Venkatesh & Morris, 2000; Venkatesh, Morris, & Davis, 2003) 。爾後因網際網路的普遍化,科技接受模式的應用層面也 拓及到全球資訊網、電子郵件、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等的網路應用軟體。 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做為電腦輔助溝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之科技與傳統溝通媒介相較,尚多了人機互動的要素,除了因溝通效用 促使人們採用科技,在互動過程中所享受到的愉悅感亦可能轉變為採用行為之目 的(Trevino & Webster, 1992)。當人們完全投入於活動中時,幾乎是融入當下的 情境,忽略對身邊其他事物的知覺,Csikszentmihalyi(1990)認為這是一種沉浸 (flow)的狀態。在以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為研究現象的文獻中,亦有自沉浸 理論發想,證實知覺的樂趣程度與投注心力的多寡對使用態度或是意圖有顯著影 響(Lu, Zhou, & Wang, 2009; Zamman, rajan, & Dai, 2010;邱顯貴,2008)。 此外,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做為溝通的媒介,來自於他人的意見可能會是個人 採用行為的重要因素(Chung & Nam, 2007; Lu et al., 2009;邱顯貴,2008)。在 中高齡者科技使用文獻中,家人的鼓勵與支持能夠促使中高齡者使用電腦與網際 網路(Adams, Stubbs, & Woods, 2005; Morris, Goodman, & Brading, 2007;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2001)。家人、親近友朋或是行為楷模針對某特 定行為所表達的看法,成為個人知覺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從而影響從 -4-.

(14) 事該行為的意圖(Fishbein & Ajzen, 1975) 。鑑於前述,本研究亦關注知覺樂趣、 專注以及主觀規範在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意圖與行為上的影響。 本研究在了解影響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意圖與行為之因素後,將 嘗試對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學習以及成人教育之資訊通訊課程提出建議, 望能提升中高齡者的學習經驗以及後續的使用行為,讓中高齡者知覺到網路即時 通訊軟體也可以成為生活中另一個溝通的管道。. 第二節 壹、.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 一、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有益於中高齡者的心理健康 年齡上的數位落差並不代表年紀漸長後必然與資訊通訊科技脫節,儘管高齡 者囿於生理上必然的退化現象較難以學習資訊科技(林勤敏,2001),但相關研 究發現,使用電腦或是網際網路確實能夠增進中高齡者的幸福感(Slegers et al., 2007;劉明珠,2010),對高齡者而言,使用電腦的年資越長,其生活滿意度也 會越高(林佳慧,2007;曾淑芬,2006)。 網際網路能夠做為中高齡者和親友的聯繫媒介(劉明珠,2010),經過互動 所產生的社會支持是維繫個人身心健康所不可或缺的要素。White 等人(2002) 在平均年齡為 71 歲的 100 位高齡者的實驗中,發現在經五個月的電腦與網際網 路使用學習後,與未學習之對照組相較,使用網際網路之高齡者的寂寞感或是沮 喪的情況有減少的趨勢。若能了解影響中高齡者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因素, 從而採取促進學習與使用之措施,將有助於增加中高齡者之溝通管道的利用,可 能有益於中高齡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者之心理健康。. -5-.

(15) 二、較少以中高齡者為對象的相關研究 臺灣目前以即時通訊軟體使用做為探討現象的相關研究頗多,於 2010 年 12 月以「即時通訊」一詞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進行關鍵字與論文名稱 的查詢,共計有 157 筆相關之論文,研究主題包含了即時通訊的系統建置、組織 內部即時通訊的採用議題、即時通訊與人際關係、以及即時通訊的溝通效率等, 研究對象包括有企業員工、不同年齡層之學生、成人消費者等,但較少以中高齡 者為主要對象之研究。儘管以中高齡者使用電腦或是網際網路為探討主題的研究 頗為豐富,在即時通訊軟體領域中與中高齡者相關之研究仍待耕耘。 三、即時通訊對中高齡者的可能益處 與電子郵件相較,即時通訊能夠即時獲取對方的訊息與狀態,溝通上較具有 效率,一項比較電子郵件與即時通訊的團隊溝通研究中發現,即時通訊軟體在溝 通效果與溝通品質上的助益較佳(洪新原、康贊清、柯清德,2004)。此外,臺 灣即時通訊最主要的使用族群為 15-20 歲者(行政院,2009) ,對中高齡者而言, 即時通訊軟體具有潛力作為促進代間關係的溝通工具。 貳、. 研究目的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歸納出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之現況。 二、瞭解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中,中高齡者的科技接受度、知覺樂趣、專注 與主觀規範的知覺情形。 三、探究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下,中高齡者科技接受度、主觀規範、知覺樂趣以及 專注程度的差異情形。 四、探究在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中,其科技接受度、主觀規範、知覺 樂趣與專注間的關係。 -6-.

(16) 五、根據研究結果,探討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模式的合適性。 參、. 研究問題 本研究依據前述之研究目的,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一、中高齡者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現況為何? 二、中高齡者知覺的網路即時通訊軟體易用性與有用性之程度為何? 三、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圖的程度為何? 四、中高齡者網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主觀規範程度高低為何? 五、中高齡者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知覺樂趣與專注的程度為何? 六、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下,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 性、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圖是否有所差異? 七、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下,中高齡者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主觀規範是否有所 差異? 八、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下,中高齡者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知覺樂趣與專注程 度是否有所差異? 九、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下,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頻率與使用時間是 否有所差異? 十、在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中,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使用態度、 使用意圖、主觀規範、知覺樂趣以及專注之關係為何? 十一、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之模式在解釋使用意圖與行為上是否 合適?. -7-.

(17) 肆、. 研究流程. 現象觀察與問題發想. 研究主題與目的設定. 文獻回顧與探討. 發展研究工具與研究方法. 問卷設計 修正 問卷預試. 正式發放問卷. 資料整理與分析. 與國內外文獻相比較. 撰寫結論與建議. 圖 1-2-1 研究流程圖. -8-.

(18) 第三節 壹、. 重要名詞釋義. 中高齡者 所謂中年與老年在文獻中對年齡階段性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Erikson(1968). 的人格發展理論將成年期劃分為 45 到 65 歲,老年期則為 65 歲之後;Levinson (1978)將 17 到 45 歲定義為成人前期,中期則為 40 到 65 歲,重疊時間則為轉 換期;Sheehy(1995)則認為 40 歲之後即為成人的中年期。由於本研究欲探討 之現象為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在臺灣九十八年度的數位落差調查報告中指 出,41-50 歲為資訊社會的過渡世代,在電腦與網際網路的使用經驗始有明顯遞 減少(行政院,2009)。根據年齡階段畫分之文獻,以及欲對現在與未來高齡者 探究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現象之目的,本研究將中高齡者定義為「年滿 40 歲 以上者」。 貳、. 即時通訊軟體 本研究將即時通訊軟體定義為「提供使用者藉由網際網路之功能達到即時的. 點對點影音與文字溝通環境之軟體」,包括了 MSN、Skype、Yahoo! Messenger 等國內外之即時通訊軟體。 參、. 科技接受模式─內容變項介紹 本研究採用科技接受模式做為基礎之架構,並依據研究現象,增加可能影響. 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變項。下文就科技接受模式中的變項進行內容釋 義。 本研究將知覺易用性定義為「使用者認為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容易程 度」。由於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功能主要為線上溝通,知覺有用性將牽涉到溝通與 情感聯繫方面,本研究將之定義為「使用者認為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對於維繫溝通 -9-.

(19) 與個人情感的幫助程度」。 使用態度於本研究中之定義為「使用者對網路即時通訊軟體所抱持的情感性 評價」。使用意圖則是為「使用者對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機率的主觀認知」。 Davis(1986)透過頻率與時間來了解使用者對特定系統的使用行為,本研 究將使用行為視為「使用者實際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次數與花費時間的長 短」。 肆、. 主觀規範 主觀規範代表個人知覺到重要他人對實踐特定行為之看法(Fishbein & Ajzen,. 1975),也就是個人主觀地詮釋重要他人對於自身行為支持程度的高低,文獻也 指出親人鼓勵在中高齡者科技採用上是重要的。本研究將之定義為「使用者採用 即時通訊軟體時,受重要他人影響之程度」。 伍、. 知覺樂趣與專注 本研究於模式中加入知覺樂趣與專注兩變項,探究內在動機對中高齡者網路. 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意圖與行為之影響,下文針對兩變項進行釋義。 知覺樂趣(perceived enjoyment)於本研究中之定義是「使用者於網路即時 通 訊 軟 體 使 用 過 程 中 享 受 快 樂 的 程 度 , 無 關 乎 軟 體 使 用 之 成 果 」。 專 注 (concerntration)定義為「使用者在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時的專注程度」。. - 10 -.

(20) 第四節 壹、.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臺北市與新北市為研究地區,為了能夠尋找到有即時通訊軟體使用 經驗之中高齡者,將以各社區大學、長青學苑與老人大學中,有教授即時通訊軟 體之電腦班級為研究的樣本來源。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年滿 40 歲之社區大學、長青學苑與老人大學學員」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探討臺北市與新北市中高齡者對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意圖與行為,以 科技接受模式中的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使用態度,加入主觀規範、知覺樂 趣與專注為自變項,並加入人口背景變項,以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意圖與行 為做為依變項進行研究。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探討中高齡者對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意圖與行為,並以臺北市與新北. 市裡社區大學與長青學苑的電腦班為樣本。考慮到人口背景變項差異以及城鄉的 差距,研究結果恐怕難以推論到其他縣市的中高齡者。 此外,以社區大學資訊科技課程學員為對象之研究指出,參與資訊科技課程 學員的學習動機中,以求知、自我發展、社交需求、與自我寄託四者為中高程度 (方士源,2010)。翁嘉苓(2010)以五十五歲以上者為對象之研究指出,參與 動機越高者其參與意圖與行為也越佳。 - 11 -.

(21) 本研究欲探討之現象為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主要應用在與親朋好友的 聯繫上,考慮到研究場域之對象為主動參與者,其對於社交需求之學習動機較高, 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需求或是評價上,與未參與社教機構之學習者相較而 言可能是較高的。因此,研究結果在推論與應用上較難及於所有中高齡者。. - 12 -.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中高齡者對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意圖與行為,為釐清主題並 建立研究架構以及理論基礎,本處將文獻探討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即時通訊軟 體功能發展與中高齡者的使用情況;第二節探討中高齡者科技採用研究中的相關 理論模式,續討論以科技接受模式作為本研究基礎架構之適用性;第三節則是探 討中高齡者科技接受度的內涵,藉以建立可能影響中高齡者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 體之變項;第四節是透過分析中高齡者使用電腦網路的相關研究,探討可能影響 中高齡者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人口背景變項。. 第一節 壹、. 即時通訊軟體功能發展與中高齡者使用現況分析. 即時通訊軟體的歷史與現況 史上首個即時通訊軟體為 ICQ,於 1996 年由 Mirabilis 公司的四位以色列籍. 工程師─Yair Goldfinger、Arik Vardi、Sefi Vigiser 與 Amnon Amir 所推出,目的 是讓使用者可透過網路以點對點的連接技術與朋友做即時互動(邱顯貴,2008; 莊鎮嘉,2007) ,在 ICQ 的成功後,許多不同的即時通訊軟體也陸續推出,成為 網路上的熱門應用程式。 根據 2004 年之調查,美國有 5,300 萬 18 歲以上的成人使用 AOL Instant Messenger、MSN Messenger 與 Yahoo!即時通等的網路即時通訊軟體(Shiu & Lenhart, 2004);在臺灣,12 歲以上的網路使用者中,約有 1,100 萬人使用即時 通訊軟體(行政院,2009),其中以 MSN Messenger、Yahoo!即時通與 Skype 等為主要使用軟體(創世紀市場研究顧問,2006)。即時通訊的使用人口在近年 來快速地成長,除了前述軟體外,還包括有國內研發的 CICQ、華文網路即時通 訊軟體,以及占據中國八成即時通訊市場的騰訊 QQ(Lu et al., 2009)。. - 13 -.

(23) 貳、. 即時通訊軟體的功能 Wireless Village 曾列舉即時通訊與線上狀態服務(Instant Messaging and. Presence Service)的四項特徵:第一項為現況臨場感(Presence) ,意指根據使用 者意願來呈現其當下的狀態;第二項為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 ,指使用者 能夠透過裝置來傳送與接收即時訊息;第三項為群組(Group) ,意謂使用者以團 體形式進行線上討論活動;第四項是內容分享(Shared Content) ,指使用者可於 通訊過程中分享圖文、影音等的多媒體檔案(The Wireless Village initiative, 2002)。 即時通訊軟體近年來發展蓬勃,除了核心功能外,資訊搜尋或是娛樂等的功 能也被整併入軟體中,提供使用者更多元完善的體驗。Chung 與 Nam(2007) 曾指出即時通訊軟體是種奠基於近乎同步的一對一溝通工具,綜合了電子郵件、 聊天室、傳呼機、電話、語音信箱、電子佈告欄等功能所創造的多方通話模式 (multiparty chat model)。魏碧梅(2004)將市面常見之即時通訊軟體的功能整 理為文字聊天、語音聊天、視訊聊天、結交網友、檔案傳輸、檔案共用、撥打電 話、郵件輔助、發送短訊、資訊頻道瀏覽、線上遊戲、造型精靈、遠端協助等十 項;莊鎮嘉(2007)則簡要地將即時通訊的功能劃分為文字交談、語音交談(包 括語音即視訊聊天)、資料傳輸與郵件輔助四項。 從前述看來,隨著各家業者不斷地推陳出新,即時通訊軟體的功能變得相當 繁複,但仍不脫 Wireless Village 所提出的四項核心特徵,尤其是從 ICQ 發展以 來最重要的應用,也就是線上即時通訊,因此本研究將就包含了文字、影像與聲 音的線上即時通訊功能來進行相關討論。 參、. 中高齡者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現況 在人際互動的相關研究中可發現,除了親自拜訪外,父母親與成年子女間的. - 14 -.

(24) 聯繫多是仰賴電話或是信件(Fokkema et al., 2008; Tomassini et al., 2005),隨著 資訊通訊科技的發達,中高齡者還能經由網際網路發掘新的溝通聯繫管道 (Adams et al., 2005; Connidis, 2010; Gatto & Tak, 2008) 。美國調查顯示,通訊是 65 歲以上中高齡者上網最重要的因素,儘管電子郵件是最常被使用的管道,但 即時通訊或網路電話還是占有一席之地(Fox, 2004)。自臺灣歷年調查報告中得 知,41 歲以上網路族群使用即時通訊的比例逐年升高,就使用功能論,61 歲以 上網路族群使用網路電話功能之比例高過 41 到 60 歲者,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民國 94 年至 98 年臺灣 41 歲以上網路族群使用即時通訊功能之比例. 傳呼功能. 網路電話. 年齡. 94 年. 95 年. 97 年. 98 年. 41-50. 36.7. 46.5. 52.7. 54.3. 51-60 61 以上. 30.0. 41.2. 44.3. 46.3. 18.5. 32.9. 40.4. 44.6. 41-50. 19.5. 29.2. 32.0. 39.8. 51-60 61 以上. 18.2. 35.5. 34.3. 38.3. 20.8. 34.6. 36.9. 44.6. 註(1) :96 年度之資料將兩功能合併計算,無單獨功能的使用比例。 註(2) :97 年度與 98 年度 61 歲以上者之資料為 61-64 歲者。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小結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中高齡者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傳呼與電話功能之 比例近年來有顯著成長。成人網際網路使用之研究中發現,55 歲以上者為維持 與親友的聯繫(Adams et al., 2005; Selwyn, 2004)或是來自家中晚輩的激勵 (Adams et al., 2005) ,皆是敦促其學習網際網路的重要因素。White 與 Weatherall (2000)訪談 59 歲以上者資訊科技採用的過程中發現,資訊科技的社交通訊功 能對其別具意義,尤其是祖孫的代間聯繫。有鑑於通訊所帶來的情感支持對中高 齡者福祉的重要性,不應忽視科技對中高齡者正向助益的潛力,本研究將探討中 高齡者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因素,藉此提出改善中高齡者採用即時通訊軟體的相 關措施,讓中高齡者能在網路時代溝通無礙。 - 15 -.

(25) - 16 -.

(26) 第二節. 中高齡者科技採用理論之探討. 在資訊通訊科技的採用研究中,研究者依據研究現象選擇適宜的理論模式, 以使用意圖為基礎的理論模式有理性行為理論、計畫行為理論、科技接受模式等, 本節將簡介前述理論,並討論相關理論模式作為探討中高齡者即時通訊軟體使用 意圖與行為的適用性,藉以建立研究之基礎架構。 壹、. 理性行為理論簡介 在科技採用的研究領域中,存在探討使用行為的不同理論觀點,部分研究採. 取以意圖為基礎(intention-based)的模式,認為行為意圖是預測實際採用行為 的主要因素,研究著重於找出決定意圖高低的影響變項,理性行為理論便是其一 (Taylor & Todd, 1995)。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是 Fishbein 與 Ajzen 於 1975 年為研究人類行為所提出之模式,採用社會心理學中信 念(belief)、態度(attitude)、意圖(intention)與行為(behavior)等概念,為 個人的行為決策提出合理的預測及解釋模型,其架構如圖 2-2-1 所示。. 關於行為 X 的 結果信念. 對行為 X 的態度 針對實踐行為 X 的行為意圖. 關於 X 行為的. 關於行為 X 的. 規範信念. 主觀規範. 行為 X. 影響 回饋. 圖 2-2-1 理性行為理論架構圖 資 料 來 源 :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MA: Addison-Wesley. p.16.. 信念係指一個人對於目標所抱持的主觀認知資訊,代表個人認為目標具備某 - 17 -.

(27) 特定屬性的可能性,態度是個人對於目標所抱持之偏好或非偏好的情感性評價,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代表重要他人對實踐該目標行為的看法,行為意圖 (behavioral intention)則是個人對於實踐考慮中行為之機率高低(Fishbein & Ajzen, 1975)。在理性行為理論中,個人實際行為(actual behavior)取決於其行 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 ,行為意圖則分別受到個人對該定行為所持有之態度 與主觀規範影響。 透過定義特定行為的相關信念,理性行為理論可以應用在各種人類行為上, 其應用範圍十分地廣泛。若是要取用理性行為理論研究特定行為,就必須針對該 行為找出相關的顯著信念,依據理論架構來驗證信念、態度、主觀規範、行為意 圖與實際行為的關係(Davis, 1989)。 貳、. 計畫行為理論簡介 儘管理性行為模式能夠有效預測人類行為,但當行為牽涉到機會、能力或是. 資源等無法掌控的情形時,模式的應用上就有所限制,換言之,當落實特定行為 會包括非動機因素時,理性行為模式便缺少了足夠的解釋力(葉美春、阮明淑, 2007)。為此,Ajzen(1985,引自葉美春、阮明淑,2007)提出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PBC)之變項,又細分為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內 部因素係指資訊、技能、能力、遺忘、情感及強制力等,外部因素則指稱環境注 意或阻礙實踐該行為以及實踐該行為的機會等等,用以解釋非動機因素對個人行 為意圖之影響。 在計劃行為理論中,行為的實踐仍取決於個人對該行為意圖之高低,但行為 意圖受到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控制行為三者的影響,其中態度由個人的行為信 念(behavioral beliefs)與結果評價(outcome evaluations)所決定,主觀規範則 是取決於個人的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s)與順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ply),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由 個 人 的 控 制 信 念 ( control beliefs ) 及 知 覺 助 益 ( perceived - 18 -.

(28) facilitation)所決定(葉美春、阮明淑,2007),其架構如圖 2-2-2 所示。. 行為信念與 結果評價. 對行為的態度. 規範信念與 順從動機. 主觀規範. 控制信念與 知覺助益. 知覺行為控制. 意圖. 行為. 圖 2-2-2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使用者採用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因素研究--理論模型的比較取向”,葉美春、 阮明淑,2007,圖書資訊學刊,5(1/2) ,73。. 參、. 科技接受模式簡介 人類行為所牽涉的範圍極廣,為了有效解釋組織內部資訊系統的採用情況,. Davis 於 1986 年針對資訊系統使用之行為,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架構提出科技 接受模式,將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U)與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EOU)設定為影響個人行為決策最重要的內在信念。在前述概念下,Davis 等人(1989)提出如圖 2-2-3 所示之修正模式。. 知覺有用性 外在變項. 使用態度. 行為意圖. 實際系統使用. 知覺易用性. 圖 2-2-3 科技接受模式 資料來源:“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Manage. Science, p.985.. - 19 -.

(29) 在科技接受模式中,知覺有用性近似於 Bandura(1982,引自 Davis, 1989) 在自我效能論中對於結果評斷(outcome judgment)變項的論述,強調行為結果 對於行為展現的回饋效果。知覺有用性在模式中被定義為「使用者認為使用特定 系統對增進自身表現的程度」 (Davis et al., 1989, p.320) ,代表使用者對於使用特 定系統的預期結果越好,對於該系統的態度也會越佳。 知覺易用性是科技接受模式中另一個重要的信念變項,其定義為「使用者認 為使用特定系統的容易程度」 (Davis et al., 1989, p.320) ,意即系統的操作方式越 是容易使用與熟練,使用者對此系統的態度會越佳,將會導向較高的使用意圖。 由於在能夠達成相同成效的兩系統中,使用者衡量付出心力與成果後,會傾向接 受較易使用的系統,因而知覺易用性對使用者的知覺有用性具有影響(Davis, 1986, 1989)。 在理性行為理論中,行為意圖除了受到使用態度影響外,尚受到主觀規範所 影響(Fishbein & Ajzen, 1975) 。但 Davis 未將主觀規範納入模式中,原因在於個 人雖會因他人的要求或激勵進而採用特定科技,但此種主觀知覺的他人影響卻很 可能來自於錯誤共識(false consensus) ,Warshaw(1980,引自 Davis et al., 1989) 更指出透過測量並無法分辨此種順從是來自於個人內化結果或是源自與他人的 緊密連結。因著主觀規範在理論與測量上的不確定性,科技接受模式僅關注信念、 態度與行為意圖的關係。 小結 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皆奠基於理性行為理論之上,Davis 等人(1989) 曾比較科技接受模式與理性行為理論,發現科技接受模式在預測科技採用上有較 佳的解釋力;Mathieson(1991)比較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理論後發現,科 技接受模式的解釋力較佳;Taylor 與 Todd(1995)在比較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 接受模式後發現,兩者對行為的解釋變異量皆為 34%,而意圖的解釋變異量部分, - 20 -.

(30) 在加入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變項後,計畫行為理論的 57%僅略高於科技接受 模式的 52%,意謂科技接受模式在維持解釋力的同時也具備高度的簡潔性。 後續相關研究中,Venkatesh 與 Davis(2000)提出科技接受模式二,主張社 會影響過程(social influence process)與實質認知過程(cognitive instrumental process)將影響使用者的知覺有用性。Venkatesh 等人(2003)分析八個科技採 用行為的模式後,擷取出績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 、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與促進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四 個影響使用意圖的主要變項,各包括三至五個構面,並以性別、年齡、經驗與自 願性作為中介因素,提出整合性科技接受使用理論(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對使用意圖解釋變異量達 70%。Venkatesh 與 Bala(2008)則是以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在科技接受模式二對知覺有用性的探 究外,綜合 Venkatesh(2000)對知覺易用性前導變項的研究,提出科技接受模 式三,詳盡地理出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之前導變項。 由於相關研究較少探討中高齡者對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決策模式,採用精簡 模式較能了解決定特定現象的重要因素(Whetten, 1989,引自 Venkatesh & Davis, 2000)。鑑於前述,本研究將採用科技接受模式做為基礎,進而探討中高齡者網 路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意圖與行為。. - 21 -.

(31) - 22 -.

(32) 第三節. 中高齡者科技接受度相關研究分析. 在討論科技接受模式對解釋中高齡者即時通訊軟體採用的適用性後,本研究 續探討模式主要信念變項─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在中高齡者科技接受上 的角色為何,續就網路即時通訊軟體運用的情境與功能,以及中高齡者使用電腦 網際網路之特徵,嘗試討論影響中高齡者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可能因素,從而加 入主觀規範、知覺樂趣與專注等三變項,建立探討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 用意圖與行為之架構。 壹、. 知覺有用性與中高齡者科技使用之關係 從中高齡者與資訊通訊科技的質性研究中可發現,與生活的相關程度是中高. 齡者使用資訊通訊科技最重要的構面(Selwyn, 2004) ,缺乏知覺效益可能是阻礙 其使用電腦資訊科技的重大因素(Eisma et al., 2004; Melenhorst, Rogers, & Caylor, 2001; Turner, Turner, & Van De Walle, 2007);換言之,科技是否能夠對日常生活 有所助益是影響中高齡者使用的關鍵。在 Ryu、Kim 與 Lee(2009)討論韓國中 高齡者網路自建影片使用,以及 Pan 與 Jordan-Marsh(2010)以中國中高齡者使 用網際網路為例的實徵研究中,都證實了知覺有用性對使用意圖之影響,顯見知 覺有用性對於中高齡者資訊通訊科技採用之影響。 在知覺有用性之概念定義的部分,相關研究多是根據所探討之現象定義自身 表現的內涵,以即時通訊軟體為例,知覺有用性往往與溝通、工作績效、情感聯 繫等不同面向做連結,如表 2-3-1 所示。由於本研究之對象設定為四十歲以上之 中高齡者,對於部分未在職場工作之對象而言,軟體有用性不牽涉到工作績效之 上,因此本研究將集中討論有關溝通與情感的面向,將知覺有用性定義為「使用 者認為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對於維繫溝通與個人情感的幫助程度」。. - 23 -.

(33) 表 2-3-1 不同研究對即時通訊軟體知覺有用性之概念定義 文獻出處. 知覺有用性之概念定義. Lu、Zhou&Wang(2009). 係指使用者對於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時所感受到的表 現進步程度. 邱顯貴(2008). 係指使用者覺得即時通訊軟體有用的程度. 周廷斌(2006). 使用者對即時通訊有用、可以幫助使用者進行溝通達 更有效率、更有績效的主觀認知. 莊鎮嘉(2007). 使用者對於即時通訊軟體能幫助使用者進行溝通、工 作或其他任務上,可以更有效率、更有績效的主觀認 知. 魏碧梅(2004). 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者認為即時通訊能提升個人工作 績效與維繫個人情感的程度. 蘇伯方(2004). 使用者對此軟體有用、幫助他進行溝通、更有效率、 更有績效的主觀認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 知覺易用性與中高齡者科技使用之關係 Wagner 等人(2010)與林佳慧(2007)皆發現缺少相關知識是阻礙中高齡. 者使用電腦的重要因素,此種自我效能的察覺代表使用者對系統易用性的知覺 (Davis, 1989)。換言之,操作方式的容易程度對於中高齡者使用資訊科技而言 是很關鍵的。以中國滿五十歲者的網際網路採用實徵研究中,Pan 與 Jordan-Marsh (2010)發現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具有直接影響,Arning 與 Ziefle(2007) 針對兩年齡層(18 到 27 歲以及 50 到 69 歲)的掌上型電腦使用進行研究,發現 知覺易用性對使用表現的影響在 50 到 69 歲的受試者上尤其顯著。 在概念性定義的部份,相關文獻多認為知覺易用性是指在學習與使用時所需 付出的心力程度,如表 2-3-2 所示。本研究沿用 Davis 對於知覺易用性的定義, 將知覺易用性定義為「使用者認為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容易程度」。. - 24 -.

(34) 表 2-3-2 不同研究對即時通訊軟體的知覺易用性概念定義 文獻出處. 知覺易用性之概念定義. Lu、Zhou&Wang(2009). 係指使用者認為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所需付出的努力 程度. 邱顯貴(2008). 係指使用者知覺學習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容易程度. 周廷斌(2006). 指使用者對使用即時通訊容易使用,不需付出心力、 不需協助、容易熟練的主觀認知. 莊鎮嘉(2007). 使用者對於即時通訊軟體能幫助使用者達成所求,所 需付出心力的主觀認知. 魏碧梅(2004). 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者認為學習即時通訊所需耗費心 力的程度. 蘇伯方(2004). 使用者對使用這套軟體達成需求,所需付出心力的主 觀認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參、. 主觀規範與中高齡者科技接受之關係 科技接受模式最初應用於組織內部的資訊系統採用上,使用上為義務性質,. 因而未受主觀規範影響(Venkatesh & Morris, 2000)。但近年來的相關研究中, 還是有學者在運用模式時將主觀規範視為影響行為意圖的重要變項。研究發現, 主觀規範對使用意圖具有顯著之直接效果,尤其是在資訊科技採用的初期階段 (Venkatesh & Davis, 2000; Venkatesh & Morris, 2000; Venkatesh et al., 2003)。 Dong 與 Zhang(2011)以華人為對象之研究亦證實主觀規範對使用意圖具有顯 著的影響,但也有研究發現主觀規範未影響使用意圖(Dong, 2009;黃建中, 2001)。 由於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主要目的在於溝通,重要他人的態度可能變得相形重 要,部分研究因而將主觀規範納入做為變項之一(Chung & Nam, 2007; Lu et al., 2009;邱顯貴,2008;魏碧梅,2004;蘇伯方,2004)。若是談論中高齡者科技 使用之現象,部分研究顯示家人的鼓勵往往能促使中高齡者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 - 25 -.

(35) (Adams et al., 2005; Morris et al., 2007;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2001),以 Pan 與 Jordan-Marsh(2010)的研究為例,主觀規範對中國五十歲以 上者的網際網路使用意圖具有正面影響。有鑑於前述原因,本研究將嘗試加入主 觀規範之因素來探討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採用之現象。 肆、. 沉浸狀態與中高齡者科技接受之關係 雖說科技接受模式做為解釋資訊系統之用是相當簡潔而有效力的模式,應用. 於非工作場所上尚有些不足,無法完整反映各式各樣的使用情境(Moon & Kim, 2001)。Davis、Bagozzi 與 Warshaw(1992)指出,就內外在動機的區分上,知 覺有用性代表來自於成果表現的外在動機,知覺樂趣(perceived enjoyment)則 是在使用過程中所引發的內在動機,兩者可能中介了多數心理與環境因素對於使 用意圖與行為之影響。Moon 與 Kim(2001)研究比較工作與非工作情境下的使 用意圖發現,在非工作場所中,知覺玩興(perceived playfulness)對於意圖的影 響較知覺有用性更為顯著。 從使用歷程為立論點出發,Csikszentmihalyi(1990)之沉浸理論(flow theory, 又譯心流經驗、神迷理論)自活動情境來探討人們行為的動機。Csikszentmihalyi 認為沉浸是個人完全專注於活動時的一種整體的感受(holistic sensation),代表 個人的技能與所面臨的挑戰皆超過界閾值(threshold value)且能取得平衡狀態, 當技能高過挑戰,個人會感到無趣,若挑戰超過技能,則會令人感到緊張。當個 人呈現沉浸狀態時,所有的注意力幾乎是投注在所從事的行為上,自然而然地融 入當下情境,從而喪失對其他不相關事物的感知。 以網際網路應用軟體使用為討論現象之研究亦有採用沉浸之概念來探討使 用行為。在大學生對 E-Learning 資訊系統的使用意圖研究中,Lee(2010)發現 知覺的享受程度對使用態度有顯著直接影響,專注則影響持續使用之意圖。Lu - 26 -.

(36) 等人(2009)發現享受程度影響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態度,專注則直接影響 使用意圖;Ryu 等人(2009)證實在高齡者網路自製影片的使用意圖上,知覺樂 趣具有顯著的影響;Zamman 等人(2010)證實沉浸經驗(包括享受與專注兩構 面)對於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情感評價有正面影響;Zhou 與 Lu(2011)研究發 現知覺享受與專注影響知覺有用性,但文中未涉及使用態度變項;邱顯貴(2008) 研究指出愉悅的使用經驗對於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態度具有直接效果,專注 與愉悅感受對使用意圖有間接影響。 由於本研究欲探討之現象為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其功能主要 在於與親友的溝通聯繫上,為非工作情境中的資訊科技採用行為。有鑑於此,本 研究希望能藉由加入知覺樂趣與專注兩變項,探討其對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 體使用意圖與行為之影響。 小結 本研究欲探討之現象為中高齡者的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就對象而言, 過往研究顯示在家人鼓勵是中高齡者科技採用的原因之一。就科技接受模式本身 而言,部分研究亦將主觀規範納入模式來進行探討,但對使用意圖是否具有影響 尚為未定論。因此本研究將主觀規範納入模式之中,嘗試印證文獻裡對中高齡者 科技採用因素的討論,並探討主觀規範對使用意圖之影響。 另一方面,就研究現象而言,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做為中高齡者溝通互動之工 具,主要功能在於與親友溝通聯繫之上,換言之,為非工作場合的使用情境。自 文獻中得知,模式運用於非工作情境時,內在動機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本研 究從沉浸理論觀點切入,以知覺樂趣與專注為使用者沉浸經驗的主要構面,藉此 探討其於科技採用行為決策中的角色。. - 27 -.

(37) 科技接受模式只透過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來預測對科技的接受情況,做 為一個相當精簡而有效的模式,是能夠達到足夠的解釋力與預測效果(Davis et al., 1989; Davis & Venkatesh, 2004; Venkatesh et al., 2003)。經由探究文獻中對於中高 齡者資訊科技採用的討論,以及模式在非不同情境下的應用變化之研究,本研究 以科技接受模式做為基礎架構,考量到軟體作為溝通媒介之本質,以及中高齡者 電腦網際網路使用的特性後,加入主觀規範、知覺樂趣與專注三變項來探討中高 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意圖與行為。. - 28 -.

(38) 第四節. 中高齡者使用互動通訊科技之相關因素分析. 網際網路的使用者在臺灣人口中佔據相當的比例,但談到中高齡者利用網際 網路進行溝通互動時,相關文獻多將焦點放在電子郵件使用上。為瞭解中高齡者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特性,本研究嘗試綜合國內外的調查研究資料,自中高齡者 使用網際網路的特性切入,整理出可能具有影響之背景變項,以及變項與中高齡 者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關係,相關的人口背景變項包括有:性別、年齡、教育程 度、經濟狀況、電腦網路設備等,以下析論之。 壹、. 性別 在早期,電腦相關之科技往往被視為是屬於男性的工具,過往的研究調查也. 多顯示使用性別比例以男性居多,但近年來的調查結果則發現,兩性的電腦網際 網路的使用比例呈現逐年接近的趨勢。 美國調查顯示,女性網際網路的使用比例逐漸趕上男性(Fallows, 2005), 就 65 歲以上高齡者的網際網路使用比例而言,兩性幾乎是相等的(Fox, 2004); 一項以美國佛羅里達州電腦俱樂部裡年齡介於 53 到 88 歲者為對象的研究發現, 雖然兩性的電腦網際網路使用比例並無差異,但女性自評的電腦經驗顯著低於男 性(Karavidas, Lim, & Katsikas, 2005)。英國調查則發現,儘管男性比較常使用 網際網路,但性別間使用比率的差距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Morris et al., 2007)。 一項澳洲研究則指出,50 歲以上的成人中,男性比女性更跟得上新科技的發展 腳步(Boulton-Lewis, Buys, Lovie-Kitchin, Barnett, & David, 2007)。 國內部分,根據《民國 94 年老人狀況調查》顯示,臺灣五十歲以上者使用 電腦的比率還是以男性居多(統計處,2005)。2009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 40 歲以上族群中,女性的電腦或是網際網路使用率皆遠低於男性(行政院,2009)。. - 29 -.

(39) Stark-Wroblewski、Edelbaum 與 Ryan(2007)以高齡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電 子郵件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後發現並無性別差異,Pan 與 Jordan-Marsh(2010) 在中國中高齡者網際網路的採用研究中也未發現性別間有使用意圖的差異,曾淑 芬(2006)研究高齡者電腦網路使用行為後發現,性別與電腦網路的使用頻率間 並無關係。 不過,就電腦網際網路的使用活動上,女性較男性偏好通訊交友類型的活動 (Fallows, 2005; Thayer & Ray, 2006;曾淑芬,2006) 。但莊淑富(2003)卻發現 因社交需求而學習電腦的動機上男性顯著高於女性,江盈慧(2010)則發現在高 齡者族群中,男性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聯繫親友的頻率上高於女性。由於本研究所 探討的即時通訊軟體使用目的多在於通訊交友,從前述中可發現不同性別間的使 用意圖與行為孰高孰低仍是未定論,值得納入研究中進行相關討論。 貳、. 年齡 美國調查發現,中高齡者的上網比率雖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年齡越高,上. 網的比率越低,50 到 64 歲者上網比率約為 58%,65 歲以上者上網比率則為 22% (Fox, 2004)。我國 98 年度資料顯示,上網比率隨年齡增加而減少,相較於 30 歲以下者的九成六上網率,41-50 歲者降到 67.1%,51 到 60 歲者為 37.8%,61 到 64 歲者為 22.3%,65 歲以上者僅有 7.7%(行政院,2009)。大致而言,網際 網路的使用比例是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Fox, 2004; Morrell, Mayhorn, & Bennett, 2000; Morris et al., 2007;行政院,2009),林勤敏(2001)綜合相關文獻也指出 資訊科技的使用率與年齡成反比,中高齡者是資訊通訊科技下的弱勢,這樣的情 況會隨年齡增加而加劇。 儘管如此,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發達,有越來越多的中高齡者能夠接觸並使 用電腦網路,在一項澳洲中高齡者科技學習的調查研究中發現,50 到 64 歲者學 - 30 -.

(40) 習電腦或網際網路等新科技的意願高於 65 歲以上者(Boulton-Lewis et al., 2007) ; 以中高齡者為對象的研究中也顯示年齡對資訊科技採用的影響,年紀較輕的中高 齡者比較會使用網際網路(Nayak, Priest, & White, 2010;江盈慧,2010)、電子 郵件(Stark-Wroblewski et al., 2007)等科技。但就對電腦的喜好評價來說,林迪 意與莊明諺(2004)研究指出年齡不同者間對電腦的喜好態度沒有差別 從前述可得知,電腦與網際網路的使用比率大致上會隨著年齡提升而減少, 在中高齡者族群中,年齡較輕者在電腦網際網路的使用上可能有較高的意願,就 喜好態度而言,有研究指出年齡並無影響。有鑑於此,本研究將年齡納入為人口 背景變項之一,嘗試了解不同年齡之中高齡者對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意圖與行為 是否有差異。 參、. 教育程度 在臺灣,影響數位落差最重要的因素為年齡與教育程度,教育程度越高則電. 腦網路的近用情況越佳(行政院,2009) 。江盈慧(2010) 、林佳慧(2007)與曾 淑芬(2006)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較高的高齡者,其使用資訊通訊科技的情況較多; 莊淑富(2003)研究結果指出不同的教育程度在高齡者電腦學習的動機上是沒有 差異的,但就電腦態度而論,教育程度較高者會持有較佳的電腦態度。 就國外情況而論,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高的中高齡者較會使用網際網路等 的新科技(Boulton-Lewis et al., 2007; Nayak et al., 2010) ,美國一項針對高齡者網 際網路使用族群之調查也發現,使用者確實是以高教育程度者佔較多數(Fox, 2004)。 在教育程度與中高齡者網際網路學習與使用上,國內外研究皆有發現教育程 度較高者,其在網際網路的使用情況是較頻繁的,就在參與電腦學習上,則有研. - 31 -.

(41) 究發現教育程度的高低在電腦與網際網路的學習動機上並無顯著地不同。為確認 教育程度是否影響中高齡者即時通訊軟體之使用,本研究將教育程度納入討論。 肆、. 經濟狀況 根據統計顯示,臺灣家庭的社經地位越高、經濟狀況越佳,則其擁有電腦與. 網際網路設備的比例越高,從而影響個人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的情況(行政院, 2009)。莊淑富(2003)研究指出參與電腦學習的中高齡者通常經濟狀況較好; 林佳慧(2007)則發現就 55 歲以上經濟狀況較佳者而言,其電腦操作的經驗是 較多的,普遍而言,對電腦使用具有較正向的態度。 國外研究發現,使用網際網路或是電子郵件的高齡者之經濟狀況較佳(Fox, 2004; Stark-Wroblewski et al., 2007) 。就中高齡者資訊通訊科技採用的障礙而言, 有研究也指出花費多寡是頗為重要的因素(White & Weatherall, 2000)。Wagner 等人(2010)分析中高齡者電腦採用的相關研究後發現,個人收入的多寡對電腦 使用的接觸管道(access)呈現正向影響。 在經濟狀況與中高齡者的電腦網際網路之使用情形的相關研究中,大致顯示 經濟狀況較好的中高齡者,其使用電腦網際網路的情況較佳。就本研究所欲討論 的現象而言,經濟狀況是否也會反應在中高齡者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意圖與 行為上,值得細加探討,因此將經濟狀況納入做為人口背景變項之一。 伍、. 家中電腦設備 國內部分,莊淑富(2003)研究指出,家中擁有電腦設備能促使高齡者產生. 學習之動機;林佳慧(2007)分析中高齡者家中有無電腦與電腦使用後發現,家 中有電腦者確實在電腦使用上具有豐富的經驗;曾淑芬(2006)研究高齡者電腦 網路使用行為發現,隨著家中設備狀況愈加良好,高齡者的電腦與網際網路的使 - 32 -.

(42) 用比例會隨之遞增。 Morrell 等人(2000)調查 40 歲以上中高齡者的網際網路使用發現,擁有接 觸電腦的管道的中高齡者在網際網路使用上較頻繁。White 與 Weatherall(2000) 研究亦發現,就高齡者而言,對電腦使用的積極正向態度與是否擁有自己的設備 有很高的相關性。Wagner 等人(2010)分析電腦使用的研究後亦指出,若使用 電腦的機會越多,將使得中高齡者的電腦使用經驗增加。 由於文獻多指出管道或是設備對於中高齡者的電腦使用有所影響,若接觸管 道多或是家中有相關設備能夠使用,則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的次數可能因而增加。 又臺灣 55 歲以上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使用網路的地點以家中居多,占 85.9%,其 次才是於非營利組織中使用,占 20.9%(黃誌坤、王明鳳,2009),家中電腦與 上網設備可能對於電腦使用行為有所影響。鑑於前述,本文將家中電腦設備列入 人口背景變項進行探討。 小結 根據文獻歸納,一般而言,使用電腦網際網路之中高齡者通常年齡較輕、教 育程度較高、經濟情況良好或是持有電腦設備,但不同年齡、教育程度、經濟狀 況或是電腦設備的中高齡者,在電腦與網際網路上的使用情況是否確實有顯著地 不同仍待檢驗。性別部份,男性雖較女性常使用電腦,但就進行的活動類型而言, 女性偏好社交類活動,亦有研究顯示男女的使用頻率沒有差別。本研究將納入以 上五個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狀況與電腦設備,探討在不同的人口 背景變項下中高齡者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意圖與行為是否有所差異。. - 33 -.

(43) - 34 -.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高齡者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現況,嘗試以知覺易用性、 知覺有用性、知覺樂趣、專注、使用態度與主觀規範來探討中高齡者使用即時通 訊之意圖與行為,並分析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下的差異情形,最後,探討架構中之 變項對於使用行為與意圖之解釋力。本研究採取自陳式問卷調查法,根據文獻探 討並參考相關研究工具,編製「中高齡者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狀況調查問卷」。 以下分就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五個部分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問題與文獻探討之結果,擬定主要變項再形成研究 架構,如圖 3-1-1 所示。本研究以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知覺樂趣與專注為 自變項,以使用態度為依變項,續以知覺有用性、使用態度以及主觀規範為自變 項,以使用意圖為依變項,最後則以使用行為做為依變項,依序探討架構中對各 依變項之解釋力。此外,本研究亦討論各變項在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上的差異情況, 人口背景變項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經濟狀況與電腦設備等五個變項。. 知覺有用性 使用態度 使用行為. 知覺易用性 使用意圖. 使用頻率 使用時間. 知覺樂趣 主觀規範 專注.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5 -.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探討中高齡者對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意圖與行為,研究對象之母 群體為中高齡者。考慮到研究對象必須對軟體具備有初步的使用經驗,且須顧及 人力及物力上的限制,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之方式,以臺北市與新北市為研究範 圍,以社區大學與長青學苑有教授相關課程之電腦班中,40 歲以上之中高齡者 為發放問卷之對象。 社區大學開設之課程分為第一與第二學期,第一學期為三月份至六月份,第 二學期為九月份至一月分左右,兩學期間有為時較短的暑期班與寒期班;長青學 苑開設課程之時間與社區大學相似,於二月或三月皆有開設課程。 經聯繫協調後,部分課程未達開設人數而停開,另有教師課程安排未能符合 研究設定的調查時間,本研究問卷共發放 16 個電腦資訊課程班級,回收 213 份 問卷,剔除年齡不符、背景變項有兩項以上未填答、使用行為中兩題項回答不一 致以及量表未完整填答者,共計有 197 份有效樣本。. - 36 -.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名稱為「中高齡者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狀況調 查問卷」,問卷共分為「個人背景變項」與「科技接受度量表」兩部分,其內容 分別說明如下: 壹、. 個人背景變項 性別部分區分為男女兩項,並由受訪者填答出生年次獲知其年齡。 經濟狀況部分,在《民國 94 年老人現況調查》中,以經濟來源與日常生活. 費使用情形兩者來測量中高齡者的經濟狀況,本研究採用該調查對日常生活費用 使用情形之劃分,將經濟狀況分為「相當充裕且有餘」 、 「大致夠用」 、 「有點不夠 用」與「非常不夠用」四項。 家中電腦設備部分,本研究參考曾淑芬(2006)之研究,原先選項為家中有 電腦且可上網、家中有電腦但不能上網、家中沒有電腦等三類,但考慮到電腦設 備不一定是中高齡者專屬,可能對使用行為產生影響,因此將家中有電腦且可上 網細分為「有專屬電腦且可上網」以及「和家人共用電腦且可上網」。 個人背景變項之題項如下: 一、性別:(1)男(2)女 二、請問您出生年次為:民國年 三、教育程度:(1)小學以下(2)國中(3)高中職(4)大專院校 (5)研究所以上 四、請問您是否已經退休? 五、請問您日常生活花費的狀況是:(1)相當充裕且有餘(2)大致夠用 - 37 -.

(47) (3)有點不夠用(4)非常不夠用 六、家中電腦網路設備:(1)有專屬電腦且可上網(2)和家人共用電腦且 可上網(3)家中有電腦但不能上網(4)家中沒有電腦 貳、. 科技接受度量表 本研究之科技接受度量表參考相關研究,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量,依. 序為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得分越高表示使用者於該變 項的認知程度越高,詳細內容說明如下: 一、知覺易用性 本研究沿用 Davis(1989)對知覺易用性之定義,將其定義為「使用者認為 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容易程度」。最初知覺易用性之量表共有六題(Davis, 1986, 1989) ,Davis 等人(1989)針對該量表進行項目分析後,將其精簡為四題。 邱顯貴(2008)與魏碧梅(2004)以前述研究為基礎修改量表,Cronbach alpha 值分別為 0.89 和 0.98,本研究參考邱顯貴(2008)與魏碧梅(2004)所發展量 表,修改後之題項如下: 1. 2. 3. 4.. 對我而言,即時通訊軟體很容易使用。 對我而言,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上清楚易懂。 我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時不太需要別人幫忙。 我能夠很容易地熟練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方法。. 二、知覺有用性 本研究沿用 Davis(1986, 1989)對知覺有用性之定義,加入即時通訊軟體作 為溝通媒介之意涵,將其定義為「使用者認為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對於維繫溝通與 個人情感的幫助程度」。原先知覺有用性之量表共有六題(Davis, 1986, 1989), 魏碧梅(2004)考量不同的溝通聯繫對象,將量表修改擴增為十四題,Cronbach - 3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networking, which are defined as external variables

Meanwhile,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their family backgrou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theory, to study what may affect people to join the army force and the intention to enlist oneself in military force.. We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In this study, we make use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as primary factors, followed by perceived level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

Based on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theory and using sign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thickness, fractures, and voids of the tunnel l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