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魔術相關理論

二、 誤認為線對稱概念就是平行性質。

學童會誤解線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圖形完全相同是平行性質。

三、 只看圖形中的某部分,導致判斷錯誤。

學童在判定是否為線對稱圖形時,沒有考慮到圖形的整體,單單只看到部分 圖形就下判斷。

第三節 魔術相關理論

魔術,又稱為幻術、障眼法或戲法等,依維基百科定義,狹義的為一種以特 殊的技巧跟設備,營造錯覺,使人認知偏誤,使觀眾覺得不可思議,以達到娛樂 觀眾的目的的表演藝術;而廣義的定義則為泛指各種以專業技巧或知識展示出讓 人覺得歡笑、不可思議的藝術的活動。

然而,真正的魔術的技巧是透過精熟的練習得來,而非特異功能。是故魔術 亦可定義為在滿足「物質不滅定律」及「能量守恆定律」的條件之下,呈現出違 反經驗法則的表演。

壹、 魔術與好奇心

「魔術」是神祕且能激發人興趣的字眼(周曄,2005),由於魔術表演常常是 讓原本不可能發生的事,卻在觀眾眼前發生了,其本身即帶有不可思議的特質。

因為觀眾明明知道魔術是假的,是魔術師透過手法、道具來完成的表演,但當魔 術效果呈現在觀眾面前時,所帶來驚奇與震撼往往使觀眾對魔術背後的祕密極為 好奇,讓人想一探究竟。因此,透過魔術所呈現的活動,與一般傳統型態的活動 相比,確實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魔術的懸疑效果也會引起學生好奇心 (林懿偉,2007)。

林懿偉(2007)將魔術與科學活動做結合,其研究指出學童在科學魔術的教學 實驗之後,會主動想去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且達到了顯著的差異,證明 科學魔術的確能夠提升學童的科學好奇心。

文沛然(2009)的研究也發現科學魔術的教學活動的確能夠正面影響學習者 的科學學習興趣。

林壽福、吳如皓(2009)以數學概念設計了數十個魔術教學方案,教學實施後,

不僅滿足了學生探索的慾望,更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同時消除不少學生對於數學 的恐懼感。

賴柏承(2012)以科學魔術融入 5E 探究式教學,其研究也發現學生的學習態 度有明顯的改變,在科學態度的四個面向「喜歡探討」、「發現樂趣」、「細心切實」、

「求真求實」上有顯著的提升。

方金祥、劉奕萱(2008)利用簡易材料設計創意科學魔術,讓幼保科學生經由 觀賞和演練魔術,從遊戲中學習科學原理,增強了幼保科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興 趣,對教學科學時更有信心、教學內容更生動、有趣,以及教學結果更有成效。

本研究則以數學與魔術相結合,以撲克牌為表演道具,設計出數學魔術之教 學活動,期望在實施教學後,能影響學童在數學學習態度上有正向的轉變。

貳、 魔術與數學

魔術的神奇背後一定有其原理(焦述銘,2011),在魔術表演中的每一個眼神、

手勢、走位的設計都有其原因和道理,而數學中每個概念、公式、定理都是經過 數學家縝密的考證與推導而出的,兩者可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魔術固然神奇,卻是有邏輯可循,若是能用逆推法,細細的從每個表演的環 節中抽絲撥繭,猜測、假設與推論魔術的變法,必能了解其中的所隱藏的祕密。

例如:「硬幣消失」的魔術表演中,魔術師先以左手展示硬幣,接著將硬幣從左 手交到右手握緊,吹一口氣或彈一下手指,右手中的硬幣就消失了,檢查左手,

左手竟然也是空的,真是太神奇了!以上的魔術中,我們從結果來做推論:

首先右手中的硬幣絕不會憑空消失,而吹一口氣與彈一下手指,也不可能把 硬幣變不見,所以可以合理推論:原本右手中就沒有硬幣。

那硬幣到哪裡去了呢?

硬幣原本是在魔術師的左手上,觀眾明明看到魔術師將硬幣從左手交到右手,

而實際上右手中卻沒有硬幣,所以再推論:魔術師應該是利用高明的手法,讓觀 眾看起來像是把硬幣從左手交到了右手,實際上了卻巧妙的將硬幣留在了左手。

然後再透過肢體動作的掩護,趁著觀眾視線在看右手中原本應有卻消失不見 的硬幣的時候,將左手中的硬幣順勢放到口袋中,如此一來便完成了「硬幣消失」

的魔術。

本研究中的數學魔術融入線對稱單元教學,即是依此原理設計。在課程中,

研究者先表演魔術,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再請學生用逆推法來推論此魔術的變 法,在推論的過程中,透過研究者的引導,將線對稱概念引入,並實施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