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兩報新聞照片內容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是探究「九九新公民運動」在凱達格蘭大道的新聞照片,從 2006 年 9 月 10 日到9 月 15 日,共計六天的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兩報全國版倒扁新聞照片。總計相關倒 扁新聞照片,聯合報計127 張.、自由時報計 47 張,研究樣本總計 174 張。加入時間為 考量因素,加以分析探討這些新聞攝影相片在每一時間流程下的變化與意義。本文即以 每日時間為劃分,分析比較兩報在三種分類方式的相片類別中的各細目每日變化的情形 及其展現的意義。

在信度的檢驗上,本研究在進行正式樣本的內容分析前,共實施兩次前測。第一次 前測是研究者和編碼員依照初步的類目,檢測是否能夠妥切的編碼,並針對定義不佳的 類目進行修正。第二次前測則正式實施編碼員訓練,並隨機抽取 進行編碼練習。其目 的是對本研究編碼工作、編碼規則、類目的意涵與範圍等相關問題作深入的討論,以符 合研究所要達到的信度。

在確定所有的照片均可編碼,以及類目確立之後,依照Wimmer和Dominick(黃振家 等譯,2002)的建議,當類目編碼後應該以樣本中10%至25%的比例作信度檢驗,有信 度的編碼才能算是嚴謹的研究。本研究因此抽取10%的樣本,即 18 張新聞照片,進行 編碼員間的信度檢驗。其次,依照格伯納的文化指標設定,信度檢驗係數必須達到0.80 才 合乎標準(王石番,1991)。內容分析信度檢驗公式則如下:

相互同意度=2M /N1 +N2

此公式為 Holsti 於1969年提出以一致性百分比計算資料信度的公式:2M / N1+N2,將 兩位編碼者相同的編碼數目乘以二以後,除以第一位編碼者及第二位編碼者的編碼總 數。

※ M 為完全一致的類目數

※ N1 為第一位編碼者應有的類目數量

※ N2 為第二位編碼者應有的類目數量

信度=n ×平均同意度/1+(n-1)×平均同意度

※ n 為參與編碼的人數

本研究以事件研究起點2006 年 9 月 10 日到 9 月 15 日,共計六天的聯合報與自由 時報兩報全國版倒扁新聞照片174 張選 18 張新聞照片作為信度檢驗。所測得的編碼員 相互同意信度如下:照片事件中的主角0.92、照片事件中的情感 0.91、照片事件中的情 節0.89。平均相互同意度為 0.9,而信度則為 0.95,符合內容分析信度考驗的標準。

以下內容分析,研究者依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與界定的三大分類即照片事件中的 主角、照片事件中的情感、照片事件中的情節,逐日分析討論。

一、2006 年 9 月 10 日─凱達格蘭大道上第一天的報導

9 月 10 日為倒扁活動在凱道上展開的第一天,有關新聞照片的刊登,聯合報的比例 和自由時報的比例都是占六天報紙新聞相片比率最高、也是出現最繁複的。聯合報 44 張占六天比率的34.6%、自由時報 10 張占六天比率的 21.3%。

也顯現了影像的「眼見為憑」的紀錄性,和影像的重要性,可以描繪出整個事件的 樣貌與重要性,以及事件發展之初受到的關注性。

見(表 4-2-1-1)在內容分析照片事件中主角的分類上,聯合報照片事件中的主角在細 目上屬於一般民眾的比率占75%共 33 張新聞照片,是呈現比率最高的。其次照片事件 中的主角屬於物的(也就是報導會場周遭情況,舉凡不以人為主要焦點,只是報導事件、

物件等為皆屬之) 占 13.6%。

自由時報對此事件的關注焦點,照片事件中主角屬於物的比例占40%,主角屬於一 般民眾占30%,而事件發起人、社會上的名人分別占 20%、10%。

由此可知兩報關注的焦點相當的不同,聯合報相當強調這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活動事 件,並以此為主軸,其他三個細目比率則都不到15%。而自由時報對此事件的關注焦點 則較分散,在凱道上第一天的新聞攝影報導上相對的模糊、沒有主軸,並不強調這是一 個全民參與的活動事件,反而是著重在凱達格蘭大道上人潮、小販、周邊塞車等花邊報 導。

(表 4-2-1-1) 內容分析照片事件中的主角數量表 照片事件中的主角

Role

聯合報 (比率%)

自由時報 (比率%)

兩報主角 張數相差

兩報主角 張數總和 1 事件發起人 0 2 (20%) -2 2 2 社會上的名人 4 (9%) 1 (10%) 3 5

3 一般民眾 33 (75%) 3 (30%) 30 36 4 物 6 (13.6%) 4 (40%) 2 10 5 其他 1 (2.3%) 0 1 1 小計 44 (100%) 10 (100%) 34 54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見(表 4-2-1-2)在照片事件中情感的表達上,聯合報新聞攝影照片事件中情感表達 上,第6 細目中性的訴求、其他占當天 45.5%,第 1 細目興奮高亢激動的情緒占 25%%,

憤怒生氣的情緒占11.4%,其他的情緒表現則都小於 10%。

自由時報新聞攝影照片事件中情感表達上,則第6 細目表達中性的訴求、其他情感 占60%,興奮高亢激動的情緒占 20%,憤怒生氣的情緒、堅持、感動、勇敢的表現各占 10%。

由此可知兩報所呈現的訴求多為中性訴求或其他,但也都描繪出凱達格蘭大道上參 與倒扁活動的群眾表現出興奮高亢激動的情緒。只是在平和安靜愛的表現、無奈失望失 落的情緒的新聞攝影呈現上較少、較為薄弱。而事實上自由時報則相對缺少第 2、3(平 和安靜愛的表現、無奈失望失落的情緒)細目的描述;可見一般,不同的媒體基本貌像 上有其相當大的差異。

(表 4-2-1-2) 內容分析照片事件中的情感數量表 照片事件中的情感

Emotion

聯合報 (比率%)

自由時報 (比率%)

兩報情感 張數相差

兩報情感 張數總和 1 興奮高亢激動的情緒 11 (25%) 2 (20%) 9 13

2 平和安靜愛的表現 4 (9%) 0 4 4 3 無奈失望失落的情緒 1 (2.3%) 0 1 1 4 憤怒生氣的情緒 5 (11.4%) 1 (10%) 4 6 5 堅持、感動、勇敢的表現 3 (6.8%) 1 (10%) 2 4 6 中性的訴求、其他 20 (45.5%) 6 (60%) 14 26 小計 44 (100%) 10 (100%) 34 54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見(表 4-2-1-3)在照片事件中的情節上,聯合報新聞攝影照片事件中情節表達上,用 大量的照片 28 張來描述個人、少數人的活動行為,高占該報當天比率 63.7%,而照片 情節為眾人群聚團體性活動則占13.6%,其他細目比率則都不到 10%。

自由時報新聞攝影照片事件中的情節,表達眾人群聚團體性活動占40%,表達凱道 周邊的相關景觀的新聞照片比率占30%。

由此可知,聯合報在第一天凱達格蘭大道上倒扁的報導,在新聞照片情節上呈現出 來的是強調每一個參與者的行為,單獨拍攝每一個人參與事件的紀錄。其次才強調活動 是眾人群眾團體性的活動,拍攝眾人大量集結;畫面中滿滿是紅衫軍的照片。

而自由時報雖然也是強調此事件是眾人群聚團體性活動,拍攝凱達格蘭大道上滿坑 滿谷的紅衫軍,但數量只有4 張照片;另外則特別關注凱道周邊的相關景觀如塞車情形、

垃圾問題、警備狀況。聯合報也有關注凱道周邊的相關景觀但比率不到10%,但兩報對 周邊的相關景觀呈現的照片數量是一樣的。

(表 4-2-1-3) 內容分析照片事件中的情節數量表

與聯合報在數量上懸殊甚巨,事件的發起人只放置1 張,至於社會上的名人參與則用從 缺呈現。人是任何事物、事件的主角主體,由不同數量的出現可見一般。見(表 4-2-2-1)。

(表 4-2-2-1)內容分析照片事件中的主角數量表 照片事件中的主角

Role

聯合報 (比率%)

自由時報 (比率%)

兩報主角 張數相差

兩報主角 張數總和 1 事件發起人 2 (8.7%) 1 (20%) 1 3

2 社會上的名人 3 (13%) 0 3 3 3 一般民眾 17 (73.9%) 3 (60%) 14 20 4 物 1 (4.3%) 0 1 1

5 其他 0 1 (20%) -1 1 小計 23 (100%) 5 (100%) 18 28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在照片事件中的情感的表達上,聯合報新聞攝影照片事件中情感表達上各細目差距 不會太大。中性的訴求、其他占30.4%,平和安靜愛的表現占 30.4%,其次是興奮高亢 激動的情緒占26.1%。

自由時報新聞攝影照片事件中情感表達上,表達憤怒生氣的情緒占40%,表達中性 的訴求、其他情感占40%,平和安靜愛的表現占 20%。

由此可知聯合報與自由時報的新聞攝影照片中的中性訴求為多,各占30.4%、40%。

不同的是對於事件中照片描述情感,屬憤怒生氣的情緒聯合報只有 4.3%,自由時報則 是40%;而自由時報對於照片中事件的情感,有關參與者興奮高亢激動的情緒則缺少報 導,這是兩報極大的不同點。見(表 4-2-2-2)。

(表 4-2-2-2)內容分析照片事件中的情感數量表 照片事件中的情感

Emotion

聯合報 (比率%)

自由時報 (比率%)

兩報情感 張數相差

兩報情感 張數總和 1 興奮高亢激動的情緒 6 (26.1%) 0 6 6

2 平和安靜愛的表現 7 (30.4%) 1 (20%) 6 8

3 無奈失望失落的情緒 0 0 0 0

4 憤怒生氣的情緒 1 (4.3%) 2 (40%) -1 3 5 堅持、感動、勇敢的表現 2 (8.7%) 0 2 2 6 中性的訴求、其他 7 (30.4%) 2 (40%) 5 9 小計 23 (100%) 5 (100%) 18 28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在照片事件中的情節上,聯合報新聞攝影照片事件中情節表達上,描述少數人的活 動行為計有 10 張占當天比率 43.5%,照片情節為眾人群聚團體性活動 5 張占當天比率 21.7%,細目其他亦同占 21.7%。

自由時報新聞攝影照片事件中的情節,表達眾人群聚團體性活動只有3 張占 60%,

少數人的活動行為只有1 張占 20%,其他亦同占 20%。

由此可知聯合報在 9 月 11 日的新聞照片,對於倒扁活動在凱道上的照片焦點集中 在拍攝個人、少數人的活動行為、少數團體如學生等在凱道上的特殊行為;其次則是描 述倒扁活動是眾人一起參與的活動。自由時報則是把焦點放在參與活動的眾人上。兩報 不同處在於聯合報強調報導凱道上少數人的活動行為,自由時報則呈縣現有限,較少描 述。

(表 4-2-2-3)內容分析照片事件中的情節數量表

與觀點,相當強調這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活動事件,這一天的新聞照片幾乎都是以一般民 眾為主角,拍攝來自社會上各階層的人,如高中學生,穿著清涼的倒扁辣妹、上班族、

家長帶著小孩、或者是特殊打扮的倒扁民眾(打扮成包公、聖誕老公公等),其意義在表 達不分年齡、身份的自主行為。而自由時報對此事件的報導也是放在一般民眾上,但數 量只是象徵性的意涵勝於實質的意義,其次則刊登凱達格蘭大道上因人眾多製造出來的 垃圾負面照片。相關數字見(表 4-2-3-1)。

(表 4-2-3-1)內容分析照片事件中的主角數量表 照片事件中的主角

Role

聯合報 (比率%)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