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專利與競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第五節 專利與競爭

資源基礎理論檢視企業內部可控制之資源和能力,並認為這些資源和能力可以為做為創 造競爭優勢的來源。Penrose(2002)提出企業可以視為是生產資源能力的組合,並結合外部誘 因和內部誘因影響企業成長的方向50。Wernerfelt(1984)提出資源基礎觀點,以企業之資源而 非企業之產品作為分析之企業活動的基準51

Barney(2001)則以資源作為基礎,討論競爭優勢之形成,其認為企業內部的資源可創造 價值,並連結到持久性競爭優勢,該研究中的持久性競爭優勢,為一種創造價值的策略,且 不同時被其他企業所利用,其他企業也無法複製此策略可達成之效益52

企業內部的資源包括有形資產(tangible asset),如廠房、設備、人力等,而企業所創造或 持有的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包括合約、內外部網絡關係或智慧財產權,包括著作 權、專利、商標、營業秘密等,也逐漸被視為企業自身的資源或能力之一。Caves 等人 (1977)將組織中一特定時間點的資源定義為有形和無形資產的總和53。Markman G. D.等人 (2004)研究 85 家公開上市的藥廠,並提出專利可以作為衡量企業內部不可取代性(non-substitutability)和不可模仿性(inimitability)資源的指標,而不可模仿性資源則與企業的獲利能 力和推出新產品的能力有關,不可替代性則僅與推出新產品的能力有關54

Hall B. H.等人(2001)探討無形資源(intangible resources)在商業策略中的角色,其研究針 對美國 1979 年至 1995 年間半導體產業的專利申請趨勢,且認為在半導體等資本密集的產業 中,無形資源可以連結到持久性競爭優勢55,其中該研究所指的無形資源包括智慧財產權、

營業秘密、合約、營業秘密、合約、各種外部資訊、企業內外部人力的 know-how、商譽、

企業文化和企業內外部網絡關係等。

50 Penrose, E. (2002). The growth of the firm: The legacy of Edith Penro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1 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2), 171–180.

doi:10.2307/2486175

52 Barney, J. B. (2001). Resource-based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Journal of Management, 27(6), 643–650. doi:10.1016/S0149-2063(01)00115-5

53 Caves, R. E., & Porter, M. E. (1977). From entry barriers to mobility barriers: Conjectural decisions and contrived deterrence to new Competi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1(2), 241–262. doi:10.2307/1885416

54 Markman, G. D., Espina, M. I., & Phan, P. H. (2004). Patents as surrogates for inimitable and Non-Substitutable resourc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30(4), 529–544. doi:10.1016/j.jm.2003.09.005

55 Hall, B. H., & Ziedonis, R. H. (2001). The patent paradox revisited: An empirical study of patenting in the U.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1979-1995.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2(1), 101–128. doi:10.2307/26964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專利作為企業內部資源,其如何影響競爭優勢,也因產業之不同而略有不同。Cohen 等 人(2000)則歸納全美國 1478 所分布在不同製造業中的研發實驗室,探究其申請專利的目的,

發現申請專利的主要原因為防止競爭者抄襲、阻擋競爭者申請類似技術的專利、或者用於談 判及避免專利訴訟的發生56。馮震宇(2004)強調專利策略對企業國際競爭的重要性,認為專 利的申請維護可以建立企業的競爭優勢,並提出高科技企業的專利策略應採行激勵、攻擊或 防禦策略57。李孟訓(2005)等人歸納出創造台灣生技產業之競爭優勢的關鍵成功因素為專利 與智慧財產權,並將專利與智慧財產權列為生技產業之技術發展活動中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58。魯美貝(2005)透過台灣 IC 產業的專利訴訟分析,認為企業若被控專利侵權,則會對其競 爭優勢有不利的影響59。周延鵬(2010)則從工研院、Intel 等組織運用智慧財產的模式,歸納 智慧財產行銷的架構、商業模式和配套措施,並主張透過智慧財產行銷方能以智慧財產為企 業帶來營收利潤和競爭優勢60

專利訴訟可以作為企業確保競爭優勢的方式。企業為確保其技術發展的領先,也可能會 對競爭者發起專利訴訟。Lanjouw 和 Schankerman(2001)透過分析 1975 年至 1991 年的美國專 利訴訟,得出與個別專利權人相比,企業較可能會發動訴訟,且企業會以形成特定類別技術 的基礎專利發起專利訴訟,以確保企業可以掌握下一代的技術發展61。Bessen 和

Meurer(2005)彙整專利訴訟研究,認為企業的專利訴訟策略可以分為三種,即 1)嚇阻正在或 即將控告專利侵權的競爭者;2)具領先地位的企業藉由專利訴訟威脅或對抗較小型的競爭者 或潛在競爭者;3)以專利訴訟作為手段取得對方的和解賠償62

由上述文獻可以得知專利作為智慧財產的一環,可以視為企業的內部資源,且在研發創 新密集的半導體和生物科技等高科技產業中,保護創新研發的專利權之存在和實施將可以形 塑企業自身之競爭優勢,或影響產業中競爭者的創新研發活動。

56 Cohen, W. M., Nelson, R. R., & Walsh, J. P. (2000, February). Protecting their intellectual assets: appropriability conditions and why U.S. manufacturing firms patent (or not).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57 馮震宇 (2011)。鳥瞰 21 世紀智慧財產:從創新研發到保護應用。台北市: 元照出版公司。.

58 李孟訓,劉冠男,丁神梅,林俞君 (2007)。我國生物科技產業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 56

期,第 27-51 頁。.

59 魯美貝 (2005)。專利訴訟對於企業競爭優勢之影響分析─以台灣 IC 設計廠商為例。國立台灣大學。.

60 同註 22。

61 Lanjouw, J. O., & Schankerman, M. (2001). Characteristics of patent litigation: A window on competi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2(1), 129–151. doi:10.2307/2696401

62 同註 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然而,過往的資源基礎理論僅注重企業原本具有的能耐,而忽略了現實世界中產業的環 境實為一動態關係。易先勇(2014)由動態競爭觀點分析台灣廠商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 專利訴訟中的行為,以察覺(awareness)─動機(motivation)─能力(capability)解析訴訟發生之原 因,發現訴訟發生之時機多為競爭者之間發生市占率之交叉時63。唐與菁(2016)同樣以動態 競爭觀點探討台灣的品牌廠商的國際專利訴訟,發現如競爭者專利移轉給不實施專利實體 後,專利訴訟發生的傾向將顯著提升64。上述文獻連結產業中競爭者間的動態與專利訴訟之 發生原因,並加入市場和專利所有權移轉等資訊分析專利訴訟發生之原因。

63 易先勇 (2014)。引發專利訴訟的影響因素-以動態競爭 AMC 觀點分析 ITC 案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64 唐與菁 (2016)。台灣資通訊品牌企業面臨 PE 及 NPE 專利訴訟風險之 比較分析—從動態競爭 AMC 的觀點。

國立政治大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第二章 前導性個案討論

本研究透過分析 DNA 定序儀器平台廠商 Illumina 和臨床實驗室 Genetic Technologies 之商 業模式和專利訴訟歷程,比較不同產業鏈位置之廠商的專利訴訟策略以及其與商業模式之關 係。本章第一節分析 DNA 定序儀器領導廠商 Illumina,第二節則分析 Genetic

Technologies,第三節則小結前導性個案中不同廠商所採用的專利訴訟策略和其影響。

第一節 Illumina

1. 商業模式與營運概況

Illumina 成立於 1998 年,其總部位於美國加州 San Diego,為一提供 DNA 定序儀器解決 方案的廠商。個案公司於 2000 年在美國 NASDAQ 上市,於 2007 年併購 Solexa 公司,並於 同推出 GenomeAnalyzer,由微陣列領域進入第二代 DNA 定序技術的發展。Illumina 並於 2013 年併購 Verinata Health 公司,進入產前定序檢測領域65。彙整 Illumina 公司於 2007 年後 的併購於下表:

表 3 Illumina 於 2007 年後所進行之併購

被併公司名稱 被併公司技術領域 併購時間

CyVera Corporation 微陣列 2008 年

Helixis PCR 儀器 2010 年

Epicentre Technologies 核酸樣本前處理 2011 年

BlueGnome

人工受精(in virto fertilization)基因篩檢

2012 年

65 Illumina (2017). Annual Report 20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被併公司名稱 被併公司技術領域 併購時間

Verinata Health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異常檢

測服務 2013 年

Advanced Liquid Logic 微流體技術 2013 年 NextBio 臨床與基因體生物資訊處理 2013 年

Myraqa

體外診斷和伴隨式治療 (companion diagnostics)之法

規遵循服務

2014 年

GenoLogics Life Science Software

實驗室資訊系統 2015 年

來源:Illumina Annual Report 2016,Illumina Annual Report 2012,Illumina Annual Report 2010,本研究彙整。

由上表可得知個案公司透過併購的方式積極向 DNA 定序技術產業的上游和下游整合,

如於 2011 年併購在產業鏈中處於儀器平台上游位置發展核酸樣本前處理解決方案的

Epicentre Technologies;於 2012 年、2013 年和 2015 年分別併購在產業鏈中處於儀器平台下 游位置,發展產前基因檢測或生物資訊解決方案的 BlueGnome、Verinata Health 和

NextBio。

個案公司主要產品線可以分為微陣列(microarray)66相關產品和第二代 DNA 定序技術儀 器平台二種。其第二代基因定序平台包括:MiniSeq、MiSeq、NextSeq、HiSeqX、NovaSeq 系列,其應用範圍涵蓋針對特定基因的定序或全基因體的定序;其微陣列技術則以

BeadArray 技術為核心,搭配 NextSeq550 和 iScan 等系統讀取微陣列反應結果,主要檢測短 片段的核酸序列。個案公司於 2016 年的總營收約為 24 億美金,其中第二代 DNA 定序儀器

66 微陣列為生物晶片的一種,是以特定片段核酸附著於固體基板上,並利用核酸的雜交反應(hybridization)使待

測物中的核酸分子和固體基板上的核酸結合檢測特定核酸片段的技術。由於微陣列技術也可用於短片段 DNA 的定序,因此本研究將微陣列技術納入研究範疇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所貢獻營收占 84%,微陣列技術所貢獻營收占 16%;於 2015 年的營收約為 22.2 億美金,其 中第二代 DNA 定序儀器所貢獻營收占 86%,微陣列技術所貢獻營收占 14%。

據估計,個案公司的高通量(high-throughput)DNA 定序儀器 HiSeq 系列於 2013 年 6 月的 市占率為 55.9%,為市占率最高的定序儀器平台廠商67。個案公司於定序儀器上的發展,成 功使得定序單一人類基因體的成本由 2001 年的 1 億美金,下降到 2014 年的 1000 美金68

2. 專利訴訟歷程

本研究透過 Docket Navigator69、Lexis Nexis70和 RPX Research71等商用資料庫蒐集 Illumina 所發起之美國專利侵權訴訟,彙整如下表:

表 4 Illumina 於 2009 年至 2016 年間所發起之美國專利侵權訴訟

原告 被告 被告主要商業

模式 Case No. 起訴日期

-Illumina, Inc. -Affymetrix, Inc.

樣本增幅與前處

理,儀器平台 3:09-cv-00277 2009/5/4

-Illumina, Inc. -Affymetrix, Inc.

樣本增幅與前處

理,儀器平台 3:09-cv-00665 2009/11/2 -Illumina, Inc.

-Solexa, Inc. -Complete Genomics, Inc. 儀器平台 3:10-cv-05542 2010/12/7

-Illumina, Inc. -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Ion Torrent Systems, Inc.

樣本增幅與前處

理,儀器平台 3:11-cv-03022 2011/12/27

67 見註 14。

68 Zimmerman, E. (2014). Illumina is No. 1 on the MIT Technology Review list of the 50 Smartest Companies. MIT Technology Review. Retrieved 4 May 2017, from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524531/why-illumina-is-no-1/

69 http://home.docketnavigator.com/

70 http://www.lexisnexis.com/

71 https://search.rpxcorp.com/

-Illumina, Inc.

-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

-Complete Genomics, Inc. 儀器平台 3:12-cv-01465 2012/6/15

-Illumina, Inc. -Ariosa Diagnostics, Inc. 臨床實驗室 3:14-cv-01921 2014/4/25

-Illumina, Inc. -Ariosa Diagnostics, Inc.

-Roche Molecular Systems, Inc.

臨床實驗室,儀

器平台 3-15-cv-02216 2015/5/18 -Illumina, Inc.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AB Research Foundation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Ltd

樣本增幅與前處

理,儀器平台 3:16-cv-00477 2016/2/23

-Illumina, Inc.

-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

-Intelligent Bio-Systems, Inc.

-Qiagen

樣本增幅與前處

理,儀器平台 3:16-cv-02788 2016/5/24

來源:Docket Navigator,Lexis Nexis,RPX Research,本研究彙整。

彙整 Illumina 做為專利侵權訴訟中做為被告之訴訟資訊如下表:

彙整 Illumina 做為專利侵權訴訟中做為被告之訴訟資訊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