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德沃札克第九號e小調《新世界》交響曲指揮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德沃札克第九號e小調《新世界》交響曲指揮研究"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德沃札克第九號 e 小調《新世界》交響曲指揮研究. 碩士論文 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指揮組. 姓名: 郭韋伶 指導教授: 廖嘉弘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2) 摘要. 本論文先從德沃札克家庭背景與求學階段開始介紹,並經歷在布拉格時期的 歷練,最後作品邁向國際舞台的過程。再從其時代背景、管絃樂曲與交響曲及《新 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各樂章段落曲式結構,最後提出筆 者在《新世界》交響曲的指揮詮釋之後做一個總結。. 關鍵字:德沃札克、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捷克作曲家、指揮. I.

(3)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is going to, first, discuss both family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of Antoin Dvorak, his days in Prague , and how he made his successful works. Then it covers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long with the creation of his symphonies, serenades for string orchestras and ,especially, provides the analysis of musical compositions on Symphony No. 9 op. 95 “From the new word”.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is presenting personal conduct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piece “From the new word ” an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Keywords: Antoin Dvorak , Symphony No. 9 “From the new word, Czech composer, conducting. II.

(4) 目. 次. 摘要-------------------------------------------------------------------------------------. I. 目次-------------------------------------------------------------------------------------------. III. 圖表列次-------------------------------------------------------------------------------------. V. 第一章 序論----------------------------------------------------------------------------. 1. 第二章 德沃札克的生平 第一節. 家庭背景與求學階段--------------------------------------------------. 3. 第二節. 布拉格時期的德沃札克-----------------------------------------------. 5. 第三節. 作品邁向國際-----------------------------------------------------------. 8. 第三章 德沃札克的交響曲與創作背景 第一節. 時代背景-----------------------------------------------------------------. 11. 第二節. 德沃札克的管絃樂曲與交響曲作品--------------------------------. 13. 第三節. 《新世界》交響曲-------------------------------------------------------. 19. 第四章 《新世界》交響曲樂曲分析 第一節. 第一樂章-----------------------------------------------------------------. 25. 第二節. 第二樂章-----------------------------------------------------------------. 34. 第三節. 第三樂章-----------------------------------------------------------------. 39. 第四節. 第四樂章-----------------------------------------------------------------. 45. 第五章 《新世界》交響曲指揮詮釋 第一節. 第一樂章-----------------------------------------------------------------. 49. 第二節. 第二樂章-----------------------------------------------------------------. 57. 第三節. 第三樂章-----------------------------------------------------------------. 64. III.

(5) 第四節. 第四樂章-----------------------------------------------------------------. 67. 第六章 結論----------------------------------------------------------------------------. 79. 第七章 參考書目---------------------------------------------------------------------. 83. IV.

(6) 圖表列次 表 2-2-1. ----------------------------------------------------------------------------------. 16. 表 2-2-2. ----------------------------------------------------------------------------------. 17. 表 4-1-1. ----------------------------------------------------------------------------------. 25. 譜例 4-1-1 ----------------------------------------------------------------------------------. 26. 譜例 4-1-2 ----------------------------------------------------------------------------------. 26. 譜例 4-1-3 ----------------------------------------------------------------------------------. 27. 譜例 4-1-4 ----------------------------------------------------------------------------------. 27. 譜例 4-1-5 ----------------------------------------------------------------------------------. 28. 譜例 4-1-6 ----------------------------------------------------------------------------------. 29. 譜例 4-1-7 ----------------------------------------------------------------------------------. 30. 譜例 4-1-8 ----------------------------------------------------------------------------------. 31. 譜例 4-1-9 ----------------------------------------------------------------------------------. 31. 譜例 4-1-10 ----------------------------------------------------------------------------------. 33. 表 4-2-1. ----------------------------------------------------------------------------------. 34. 譜例 4-2-1 ----------------------------------------------------------------------------------. 35. 譜例 4-2-2 ----------------------------------------------------------------------------------. 36. 譜例 4-2-3 ----------------------------------------------------------------------------------. 36. 譜例 4-2-4 ----------------------------------------------------------------------------------. 37. 譜例 4-2-5 ----------------------------------------------------------------------------------. 38. 表 4-3-1. ----------------------------------------------------------------------------------. 39. 譜例 4-3-1 ----------------------------------------------------------------------------------. 40. 譜例 4-3-2 ----------------------------------------------------------------------------------. 41. V.

(7) 譜例 4-3-3 ----------------------------------------------------------------------------------. 42. 譜例 4-3-4 ----------------------------------------------------------------------------------. 43. 譜例 4-3-5 ----------------------------------------------------------------------------------. 44. 表 4-4-1. ----------------------------------------------------------------------------------. 45. 譜例 4-4-1 ----------------------------------------------------------------------------------. 46. 譜例 4-4-2 ----------------------------------------------------------------------------------. 47. 譜例 4-4-3 ----------------------------------------------------------------------------------. 47. 譜例 5-1-1 ----------------------------------------------------------------------------------. 49. 譜例 5-1-2 ----------------------------------------------------------------------------------. 51. 譜例 5-1-3 ----------------------------------------------------------------------------------. 52. 譜例 5-1-4 ----------------------------------------------------------------------------------. 53. 譜例 5-1-5 ----------------------------------------------------------------------------------. 54. 譜例 5-1-6a ----------------------------------------------------------------------------------. 55. 譜例 5-1-6b ----------------------------------------------------------------------------------. 56. 表 5-2-1. ----------------------------------------------------------------------------------. 57. 譜例 5-2-1 ----------------------------------------------------------------------------------. 58. 譜例 5-2-2 ----------------------------------------------------------------------------------. 60. 譜例 5-2-3 ----------------------------------------------------------------------------------. 61. 譜例 5-2-4 ----------------------------------------------------------------------------------. 62. 譜例 5-2-5 ----------------------------------------------------------------------------------. 63. 譜例 5-3-1 ----------------------------------------------------------------------------------. 64. 譜例 5-3-2 ----------------------------------------------------------------------------------. 65. 譜例 5-3-3 ----------------------------------------------------------------------------------. 66. VI.

(8) 譜例 5-4-1 ----------------------------------------------------------------------------------. 67. 譜例 5-4-2 ----------------------------------------------------------------------------------. 68. 譜例 5-4-3 ----------------------------------------------------------------------------------. 69. 譜例 5-4-4 ----------------------------------------------------------------------------------. 70. 譜例 5-4-5 ----------------------------------------------------------------------------------. 71. 譜例 5-4-6 ----------------------------------------------------------------------------------. 72. 譜例 5-4-7a ----------------------------------------------------------------------------------. 73. 譜例 5-4-7b ----------------------------------------------------------------------------------. 74. 譜例 5-4-7c ----------------------------------------------------------------------------------. 75. 譜例 5-4-7d ----------------------------------------------------------------------------------. 76. 譜例 5-4-7e ----------------------------------------------------------------------------------. 77. VII.

(9) 第一章 序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德沃札克(Antoin Dvorak, 1841- 1904)的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Symphony No. 9 op. 95 “From the new word”, 1893),是德沃札克交響曲中最著名的一部, 為一首專業演奏家與愛好古典音樂的大眾所喜愛的精典曲目,而筆者曾經在高雄 市立交響樂團協演吹奏法國號演出此曲,對於波西米亞風格的樂曲深深的被吸引。 也到訪過捷克的布拉格,感覺到捷克的民族色彩與西方國家的明亮色彩不同, 《新 世界》的四個樂章,每一個樂章都有其特色,因筆者從事學校管樂團指揮工作, 選擇這首自己喜愛的交響曲研究,對筆者本身在處理樂句、和聲、樂團整齊、線 條、情緒的轉換及各聲部力度的掌控等會有所幫助。 二、研究範圍與內容 筆者先從德沃札克的成長及時代背景切入,再由他的創作過程瞭解他如何走 向國際,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作曲家。德氏作品約有四百多首,筆著將從管絃樂 的二十多首作品做整理,到筆者所要深入研究《新世界》的創作背景,樂曲分析 中瞭解結構、調性、動機、段落等,就筆者學習指揮的演練過程中深入探討指揮 詮釋,最後對於此論文做一個總結。 三、研究步驟 (一)線上電子資料庫的運用,查閱音樂辭典,以瞭解德沃札克之生平及交響曲。 (二)蒐集並整理有關《新世界》的期刊、書籍、學術論文及文獻探討。 1.

(10) (三)彙集總譜,彈奏、研讀總譜、分析樂曲結構及內容、與雙鋼琴行演練。 (四)有聲資料的蒐集:CD、DVD 以及透過網路平台,參考並認識更多不同地區 指揮家和樂團的特色。 以上研究動機、方法與步驟做統整之後,轉化自己的知識以文字敘述,做為研 究本論文之基礎。. 2.

(11) 第二章 德沃札克的生平 第一節 家庭背景與求學階段 安東寧‧德沃札克,出生於 1841 年 9 月 8 日,在捷克的個小村莊-內拉霍傑 維斯(Nelahozeves) ,位於貫穿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莫爾道河,約位於布拉格北方 45 英哩的地方。有幾首田園詩描寫這一個村莊是個非常寧靜的地方。 德沃札克出生在一個文化純樸的捷克家庭中,父親法蘭迪歇克(Frantisek Dvorak, 1814- 1894)在這個村莊開設肉舖兼旅館業,他會彈琴,原本是要演奏給 來店裡的顧客聽,彈了幾年也變得很專業。媽媽安娜(Anna Zdenek, 1820- 1882) 共生了八個孩子,德沃札克排行老大。接收的第一個音樂教育是在 1847 年的村莊 的學校,學習唱歌和小提琴。他拉小提琴進步的很快,不久就參加了教會合唱與 村莊樂隊。 德沃札克在 13 歲的那一年,父親為了讓身為長子的德沃札克繼承家業,要學 會肉舖技術並取得證書,但必須先學會德文,因此就讓德沃札克前往茲洛尼傑 (Zlonice) 。他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安東寧‧李曼(Antoin Liehmann, 1808- 1879), 教德文也是當地的風琴演奏家,德沃札克跟著李曼學習管風琴、鋼琴、中提琴、 小提琴、和聲學、數字低音和轉調,學習這些課程後他下定決心,選擇以音樂為 業。 一年後他的父親也從內拉霍傑維斯村莊搬到茲洛尼傑,德沃札克的舅舅與李 曼老師合力說服德沃札克的父親,並為他申請獎學金,終於在他 16 歲時開始到布 3.

(12) 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正式步入音樂之路,在布拉格開始他的音樂生活並擴大深 化他的音樂知識,在 1859 年 7 月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布拉格管風琴學校1。. 1. Klaus Döge. "Dvořák, Antonín."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5122 2 (accessed April 24, 2012). 4.

(13) 第二節 布拉格時期的德沃札克. 1859 年夏末,德沃札克加入指揮家卡雷爾康札克(Karel Komzak, 1823- 1893) 的樂團擔任中提琴手,這個樂團平常在餐館演奏。1862 年第一個的臨時劇院在捷 克布拉格落成,卡雷爾康札克(Karel Komzak)樂團升格成為國立劇院管絃樂團, 德沃札克擔任中提琴手。 這個樂團演奏了許多德國、法國和義大利歌劇作品,1866 年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 1824- 1884)擔任指揮,開始演奏越來越多捷克和斯拉夫作曲家作品,也 參與幾齣史麥塔納歌劇的首演。德沃札克也自然受到薰陶,熟悉了大量古典與浪 漫樂派大師的作品,累積了豐富的學識,同時也受到史麥塔納發展民族文化思潮 的影響。 他開始創作第一首作品《a 小調弦樂五重奏 op. 1》 (Quintet in a minor, 1861)、 《A 大調弦樂四重奏》 (Quintet in A minor, 1862) 、 《降 B 大調波爾卡舞曲》 (Polka in Bb, 1862)、《黃昏之歌》(Evening Songs, 1865)兩首交響曲:第一號《c 小調交響 曲》(1865)、第二號《降 B 大調交響曲》(1865)、《大提琴協奏曲》(Concert in A Major ,1865)、和歌劇《阿爾弗雷德》 (Alfred ,1870),這一系列的作品中,作品由 小形式漸漸到大的形式。 初期作品中受到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1791)和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1827)作品的影響,逐步拓展他的音樂語言,孟德 5.

(14) 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5- 1847),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91896),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 1883)的作曲方式也有影響到德沃札克。 進入 1870 年代之後,德沃札克的作品逐漸在布拉格被演出,為了多一些作曲 的時間,在 1871 年 6 月在他辭去國立劇院管弦樂團的工作。這個時期完成了第二 齣歌劇《國王與煤工》(King and charcoal Burner, 1871)第一稿,《國王與煤工》 與《阿爾弗雷德》則明顯受到華格納影響, 《國王與煤工》一度決定在臨時劇院舉 行初演,卻在預演階段宣告終止,使他無法忍受這個挫折而動搖了當作曲家的信 念,所以他開始尋求新的作曲方向。 直到《白山後裔》(The Heirs of the White Mountain)於 1873 年由著名的「布 拉格赫拉霍爾」合唱團,在布拉格新城劇院(New Town Theatre)首演並獲得成功, 德沃札克才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後便以民族情感為主軸,創作出具有民族風格的 作品。同一年全新創作《第三號交響曲》 ,這是他九首交響曲中唯一沒有遵照傳統 四個樂章的一首(詼諧曲樂章被省略)。 1874 年獲得歷史悠久布拉格的聖沃伊傑夫教堂(St Adalbert Church)的管風 琴師職位,這個職位直到 1877 年。這一段期間並沒有影響他作曲,幾個月之後, 史麥塔納演出他的第三號交響曲。1874 年德沃札克向奧地利政府申請「清寒天才 藝術家」國家補助金時,也用了自己創作的十五首作品申請,到 1875 年 2 月政府 當局同意,每年頒發四百盾(gulden)獎勵金給德沃札克2,而且連續頒發五年, 2. 音樂之友社 編, 《德佛札克》。林勝儀 譯(臺北:美樂出版社,1999) ,11。 6.

(15) 使他脫離不安定的生活。也因此結識了擔任審查員的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 Brams 1833- 1897),他非常欣賞德沃札克的才華,除了給予獎勵金之外,在 1877 年布拉姆斯熱情的推薦德沃札克的《摩拉維亞》二重奏(Moravian Duets)給柏林 出版商辛洛克(Fritz Simrock, 1838- 1901)3,並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德沃札克集 合各種作品發行與表演。辛洛克又委託他創作《斯拉夫舞曲》 (Slavonic Dance, 1878) 第一集,也在德國出版,發表之後引起熱烈的好評。 1878 年,德沃札克在布拉格舉行了第一次作品發表會,並且親自指揮,因此 成為發亮的焦點人物,開啟了德沃札克邁向國際舞台的第一步。後來德沃札克發 現史麥塔納作品的獨創性與民族感情,決心跟隨史麥塔納的路,專注於波西米亞 豐富題材的民族音樂,將民族舞曲的形式用於作品中,反映波西米亞的民族特色, 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個性。. 3. 現在德沃札克作品主要的出版商。 7.

(16) 第三節 作品邁向國際. 1883- 1892 年,德沃札克成功的在捷克之外的國家得到認可,這時《斯拉夫舞 曲》已經引起英國人的注目,同時期由於喪子之痛,為了追悼愛兒所寫的《聖母 悼歌》 (Stabat Mater with Solo voices)在倫敦也獲得好評。1884 年赴應在倫敦艾伯 特廳親自指揮《聖母悼歌》 、 《何賽特》序曲(Husitska)及第六號《D 大調交響曲》, 受到極大好評。之後德沃札克屢次訪英皆非常的成功,並受到熱烈的歡迎,他為 倫敦愛樂樂團寫的 d 小調《第七號交響曲》 ,由英國最先出版的 G 大調《第八號交 響曲》等等,分別在伯明罕、利茲、屋斯特、倫敦各地指揮演出。所到之地受到 熱烈的歡迎與高度的讚揚。最後一次到英國是在 1896 年 3 月,發表新作《大提琴 協奏曲》4,前後九次訪英獲得極大的成功及殊榮。 1892 年接受美國紐約珍妮特‧梭柏夫人(Jeannette Thurber 1852- 1946)的邀 請前往就任「國民音樂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院長職務,普抵美國 受到盛大的歡迎。第一場音樂會於 10 月 21 日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舉 行,德沃札克親自指揮演出。 音樂教育在美國還屬於起步階段。在美國,許多作曲家都像捷克一樣,基值 於德國學派;他認為美國音樂家不應遵循德、奧的音樂傳統,因該尋找屬於自己. 4. Klaus Döge. "Dvořák, Antonín."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5122 2 (accessed April 24, 2012). 8.

(17) 的聲音,他建議美國的音樂家走入人群、深入民間,有一種特殊的神采,是一種 印第安特色,他對於此感到興趣。鼓勵他們發展特有的美國音樂,對學生有莫大 的影響力。另外他的黑人學生亨利‧柴克‧柏利(Henry Thacker Burleigh, 18661949)引導他進入黑人靈歌的世界。德沃札克影響了二十世紀美國音樂的發展產 生啟發作用。 在美國期間,因想念家鄉,於 1893 年夏天休假旅遊,在捷克人移居美國的捷 克村莊史比魯維勒(Spilville)住了較長的時間,這個村莊住了很多從捷克移民來 此居住的人們。之後他從捷克村莊史比魯維勒出發參加在芝加哥舉行的哥倫比亞 世界博覽會,指揮演出「捷克日」音樂會。在美國這段期間創作了 F 大調弦樂四 重奏《美國》 (American, op. 96)與降 E 大調弦樂四重奏(Eb String Quintet op. 97)。 此外,1893 年並發表《新世界》交響曲而轟動全球。1895 年辭去「國民音樂院」 院長職務。 1895 年回到捷克之後,再度就任布拉格音樂院的作曲教授,此後專心於交響 詩及歌劇的寫作,經常大量採用捷克地方傳說、故事為材料創作。《魔鬼與凱特》 (The Devil and Kate)取材自捷克民間故事,於 1895 年 11 月 23 日首演。下一齣 歌劇《魯薩爾卡》(Rusalka)則是他最成功的歌劇。最後的歌劇是《阿爾米達》 (Armida) 。1891 年接受劍橋大學頒發榮譽音樂博士學位。這是當時最高榮譽的音 樂家。之後,在 1899 年由奧國政府贈與勳章,布拉格大學贈名譽音樂博士。1901 年升任為音樂院院長。前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培養出許多學生,如作曲家諾瓦克 9.

(18) (Viteslav Novak, 1870-1949)、作曲家和小提琴家蘇克(Josef Suk, 1874- 1935), 也是德沃札克的女婿。作曲家、指揮家和中提琴家奈德巴爾(Oscar Nedbal, 18741930) ,他是德沃札克作品熱心的傳播者。以上幾位都是二十世紀捷克音樂界的重 要人物,繼承了捷克國民樂派傳統並發揚光大。由於德沃札克的偉大成就,奧國 特別贈與終身上議院議員一職,是第一位捷克以作曲家身份被封為國會議員的 人。 德沃札克是在 1904 年 5 月 1 日因腎臟病是逝世,享年六十五歲。在他生命最 後幾年,他仍持續創作。在國葬中,歌唱他所創作的安魂曲,許多聞人扶柩,送 他安息。. 10.

(19) 第三章 德沃札克的交響曲與創作背景 第一節 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的西洋音樂史中,民族主義是一個重要的創作力來源。因為民族音 樂是國家宣傳的一種方式,在精神上號召國民團結,當時的波西米亞王國是在奧 地利統治之下。藝術運動與政治上的民族主義都是互動關係,大部分的作曲家都 是以具體傾訴的手法,在標題音樂與歌劇來發揮特色。 民族主義表現於音樂上,作曲家有意識的採用本國民間的素材作為創作的內 容,用民間音樂的語法作為形式與技術。在 1860 年代後出現的民族主義國家中, 最成功為俄國與捷克。而捷克的代表人物為斯梅塔納(Smetana Bedrich, 18241884) 、德沃札克,為國民樂派重要作曲家。斯梅塔納是第一個探覓波西米亞民歌, 以作為自己音樂之本的音樂家,他以歌劇見長,他畢生寫了八齣歌劇,六首交響 詩串連而成的《我的祖國》 (My Fatherland, 1879) ,歷久彌新,至今仍是國際間活 耀的作品。 德沃札克的作品多樣化,有歌曲、短篇獨奏曲、室內樂、交響曲、清唱劇、 神劇、歌劇。室內樂與交響曲才是作品的兩大主流。德沃札克的室內樂,從寫作 最初的交響曲之前就已經開始寫作室內樂,從早期 1861 年的第一首《a 小調絃樂 五重奏》到晚期 1895 年《G 大調弦樂四重奏》,約出版了 38 首的室內樂。室內樂 的內斂表現似乎符合德沃札克的個性。是 19 世紀獲得全球的讚賞和聲望捷克作曲 家。 11.

(20) 當德沃札克開始作曲時,正是新浪漫時代,而華格納與斯梅塔納都屬於這一 派作曲家,回顧同時期其他國家的作曲家,在德國有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義大利有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 1901),奧國的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 1896) ,德國的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 1897) ,法國的聖 桑(Saint-Saens, Cherles Camille, 1835- 1921),俄國的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tch Tchaikovsky, 1840- 1893),芬蘭的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 1957)等等。 他的創作風格充滿捷克的民間色彩,1870 年代,愛國主義頌詩大合唱《白山 後裔》(The heirs of the White Mountain)和聲樂套曲《摩拉維亞二重唱》,成為德 沃札克的創作進入成熟時期的重要標誌,也讓他成為民族音樂家打下重要基礎。. 12.

(21) 第二節 德沃札克的管絃樂曲與交響曲作品. 德沃札克一生寫過九首交響曲,和貝多芬一樣,一生也寫過九首交響曲,但 在世的時候卻只出版較晚創作的五首,後來,這九首交響曲在他的祖國捷克依照 作曲的年代先後重新編排,以下為第一到第八號交響曲的淺釋5: (一)第一號交響曲《茲洛尼傑之鐘》(The Bells of Zlonice): 1865 年,德沃札克當時 24 歲,完成 c 小調第一號交響曲,共有四個樂章,創 作背景是他剛來到首都布拉格後,前途茫茫,回憶少年時代居住過的小鎮,那一 段少年時代愉快的回憶所激起,作品完成之後寄到德國參加一個作曲比賽,但原 稿沒有歸還,在他過世之後,直到 1924 年才找到,於 1936 年在布諾(Brno)首 演,該曲在結構上尚欠完整,完全在自己的摸索下完成的。 (二)第二號交響曲: 1865 年完成了降 B 大調交響曲,四個樂章,主要受華格納影響,作曲家對這 首作品似乎不太滿意,直到 1888 年 3 月才由阿道夫‧傑克(Adolf Cech, 1841- 1903) 指揮首演,此時德沃札克以經完成五首交響曲了。. 5. 廖年賦, 《德佛札克「新世界」交響曲之研究》 。 (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 1896),47-52。 13.

(22) (三)降 E 大調《第三號交響曲》: 是 1873 年 31 歲時的作品,但手法還不夠純熟,是九首交響曲中唯一以三個 樂章構成,省略了詼諧曲樂章,德沃札克其交響曲也有出現各階段不同的風貌, 在前三首交響曲,明顯的受到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的影響,其中也有民族風格。 (四)d 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是 1874 年 32 歲時的作品,是他風格開始轉型的作品,由史梅塔納指揮第三 樂章首演,這一首比前三首交響曲穩定。 (五)F 大調《第五號交響曲》: 原舊出版編號為第三號交響曲,是 1875 年 33 歲時的作品,開始明顯的融入 更多波西米亞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也使得作品更加的成熟。此曲也確立他交響曲 作曲家的地位。 (六)D 大調《第六號交響曲》: 原舊出版編號為第一號交響曲,是 1880 年創作,38 歲時的作品。將豐富的捷 克民族情感注入曲中,1882 年德國的辛洛克公司以第一號交響曲出版,這首曲子 是最早被出版的交響曲。在 1884 年他初次訪問英國時,曾演奏 D 大調《第六號交 響曲》,並獲得不錯的評價。 (七)d 小調《第七號交響曲》: 原舊出版編號第二號交響曲,是 42 歲時的作品,倫敦愛樂協會因遴選他為榮 譽會員,但入會條件要譜一首交響曲。德沃札克覺得自己很榮幸與貝多芬、孟德 14.

(23) 爾頌同為會員,在 1884 到 1885 年譜寫 d 小調《第七號交響曲》 ,並再度前往英國 發表,全曲的特色及是以波西米亞民族音樂的語法,展現浪漫樂派的情感,獲得 空前的歡迎。 (八)G 大調《第八號交響曲》: 原舊出版編號第四號交響曲,48 歲完成的作品,德沃札克創作力最旺盛的時 間為 1887 到 91 年間,在 1889 年推出了 G 大調《第八號交響曲》,次年在布拉格 首演。1891 年,英國劍橋大學宣布將頒贈榮譽音樂博士給德沃札克,德沃札克於 典禮前一晚再度演奏這首曲子作為回敬。這首交響曲性質單純、格調清新,受到 觀眾熱烈的歡迎,第八號交響曲開始清楚的流露波西米亞民謠風格、鄉村風光、 有著泥土氣息的牧歌。1890 年 4 月 24 日在布拉格由德沃札克親自指揮首演6。當 時他和辛洛克的爭執正烈,於是德沃札克將他交給英國倫敦娜維洛(Novello)音 樂社出版的,所以一般通稱為《英國交響曲》。他的作曲家聲望在英國得到認同, 經由英國劍橋大學音樂系教授查爾斯‧威利爾斯‧史丹福(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 1852- 1924)的推薦,在 1891 年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1891 年初,布拉格音樂院 (Prague Conservatory of Music) ,敦聘德沃札克擔任教授,從此展開了德沃札克的 教學生涯7。. 6. 廖年賦,1896,47-50。. 7. 許鐘榮, 《國民樂派的舵手》 。 (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30-34。 15.

(24) (九)e 小調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 原舊出版編號第五號,這一首交響曲是筆者研究的交響曲,在下一節會提到 他的創作背景。 【表 2-2-1】以下是新舊編號的對照8: 新編號 Op.. 舊出版 編號. 第一號. 調號 c 小調. 標題 《茲洛尼傑之鐘》 (Zlonicke zvony). 作曲年代. 出版年代. 1865 年. 未出版. 第二號. 4. 降 B 大調. 1865 年. 未出版. 第三號. 10. 降 E 大調. 1873 年. 1911 年, 柏林. 第四號. 13. d 小調. 1874 年. 1912 年, 柏林. 第五號. 76. F 大調. 1875 年. 1888 年,. 第三號. 柏林 第六號. 60. 第一號. D 大調. 1880 年. 1882 年, 柏林. 第七號. 70. 第二號. d 小調. 1884- 1885 年. 1885 年, 柏林. 第八號. 88. 第四號. G 大調. 《英國》. 1889 年. 1892 年, 倫敦. 第九號. 95. 第五號. e 小調. 《新世界》 (Form the 1893 年 New World). 1894 年, 柏林. 8. Klaus Döge. "Dvořák, Antonín."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5122 2 (accessed April 29, 2012) 16.

(25) 【表 2-2-2】其他管絃樂作品(按照作品編號)9: 作品 編號. 作品中文名稱. 作品名稱. 完成年代. 出版年代. 悲劇序曲 (歌劇《阿爾弗雷德》 ) Tragic Overture 的序曲. 1870. 柏林,1912. 14. a 小調狂想曲. Rhapsodie a minor. 1874. 柏林,1912. 22. E 大調小夜曲. Serenade E major. 1875. 柏林,1879. 25. 萬達序曲. Vanda Overture. 1879. 萊比錫,1885. 39. D 大調捷克組曲. Czech Suite. 1879. 柏林,1881. 40. B 大調夜曲. Noctur,B major for Stage. 1875. Serenade d minor 為木管,大提琴及低音 For wind, cello, double 提琴的 d 小調小夜曲 basses 「三首斯拉夫狂想曲」 1. D 大調 Three Slavonic Rhapsodies 2. g 小調 3. 降 A 大調. 44. 45. 柏林,1883. 1878. 柏林,1878. 1878. 柏林,1879. 46. 「斯拉夫舞曲」第一集. Slavonic Dances Series 1nd. 1878. 柏林,1878. 54. C 大調樂典進行曲. Festival March. 1879. 布拉格,1879. 59. 傳說. Legends. 1881. 柏林,1882. 62. 「吾家」序曲. My Homeland Overture. 1881. 柏林,1882. 66. 降 D 大調奇想詼諧曲. Scherzo capriccioso. 1883. 柏林,1884. 67. 「何賽特」序曲. Hussite Overture. 1883. 柏林,1884. 72. 「斯拉夫舞曲」第二集. Slavonic Dances Series 2nd. 1887. 柏林,1887. 78. 「交響變奏曲」. Symphony Variations. 1877. 91. 「自然界」序曲. In Nature’s Realm. 1891. 柏林,1894. 92. 「狂歡節」序曲. Carnival Concent Overture. 1891. 柏林,1894. 9. 同註 4。 17. 柏林,1888.

(26) 93. 「奧賽羅」序曲. Othello Concent overture. 1892. 柏林,1894. 98b. 「A 大調組曲」. Suite A. 1895. 柏林,1911. 107. 「水中惡魔」交響詩. The Water Goblin. 1896. 柏林,1896. 108. 「白天的妖女」交響詩 The noon Witch. 1896. 柏林,1896. 109. 「金紡輪」交響詩. The Golden Spinning-wheel. 1896. 柏林,1896. 110. 「森林裡的鳩」交響詩 The Wild Dove 「英雄之歌」交響詩 A Hero’s song. 1896. 柏林,1899. 1897. 柏林,1899. 111. 18.

(27) 第三節 《新世界》交響曲 美國時期最初巨作,是德沃札克九部交響曲中最著名的一部。1891 年的春天 德沃札克突然接到一封發自紐約,由珍妮特‧梭柏夫人(Jeannette Thurber 18521946)聘請他擔任國民音樂院院長的電報。這一位女士原來是一位鋼琴師,後來 與經營進口業的企業家結婚而成為梭柏夫人,梭柏夫人為了促進美國音樂的發展, 於是在 1885 年設立了沒有種族歧視的國民音樂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準備聘請當時具聲望的德沃札克。然而德沃札克卻為了是否答應梭柏夫人的邀請 而猶豫不決,但梭柏夫人非常努力且有耐心的交涉,他所提供的薪水,大過德沃 札克在布拉格音樂院所得的三倍以上,而且在六、七、八、九月一半給予假期, 每天三小時教授作曲和管弦樂法,附加每年須準備四場音樂會給國際音樂院的學 生,和六場主要作品發表在美國鄉鎮演出10。德沃札克心想,這樣既可以過安定的 生活,又有時間作曲,也可以將自己的作品與波西米亞音樂介紹到美國,於是他 先向布拉格音樂院報告,准假兩年。之後德沃札克與梭柏夫人簽約,於 1892 年偕 同妻子、女兒和兒子離開波西米亞,抵達紐約受到熱烈的歡迎,展開所謂的「美 國時代」。在抵達紐約後短短幾個星期,主要忙於處理各種官方事務。 之後雖然沒有具體構思某部作品,德沃札克卻以一些簡單的動機和簡短的主 題樂段為形式,記錄下大量的旋律樂思。後來他開始創作這一首交響曲以及其他. 10. Sourekantonin ,Otakar. Antonin Dvorak:Letters and Reminscences. New York , Da. Capo Press, 1985, 144. 19.

(28) 在美國創作的作品時,他會數次的運用這些樂思11。在 1893 年 1 月 10 日他正式開 始創作第 95 號作品,在 1 月 21 日完成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在 1 月 25 日完成,第 三樂章在 1 月 31 日完成,在一月底前,前三章已經全部完成,第四樂章在同一年 3 月 12 日完成,最終在 1893 年完成最後定稿。1893 年 12 月 15 日由安東塞爾德 (Anton Seidl, 1850- 1898)指揮紐約愛樂協會交響樂團,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 隔天 12 月 16 日卡內基音樂廳再演一場,德沃札克和他的家人都在場聆聽12。獲得 很大的成功。首演如此成功的原因:在紐約音樂界的眼中,這首交響曲象徵希望 和期待獲得實現,稱讚這首作品「具有能使人聯想到美國黑人和印第安旋律的主 題」13,是一部「充滿美國感情的交響曲」14,是一部「新的音樂時代」到來的作 品。美國時代原預定停留兩年,結果在梭柏夫人和其他人士的請求之下,一直停 留到 1895 年 4 月。 這一首《新世界》交響曲,是音樂會常被演出的熱門曲目之一,人們一聽再 聽還是非常喜愛,已成功的成為世界名曲。 《新世界》交響曲其風格特色及個人色 彩濃厚,具風格的主題及純樸的旋律,以及強烈的表現主義的意念,都是歷久不 衰的原因。. 11. 如《新世界》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第二樂章的主題、第三樂章的三重奏主題 及第四樂章的第一主題。 12. Sourekantonin ,Otakar. Antonin Dvorak:Letters and Reminscences. New York , Da. Capo Press, 1985, 171. 13. 1893 年 12 月 17 日的「紐約時報」 。. 14. 同註 7。 20.

(29) 關於這首作品的主題與靈感是根據美國黑人的靈歌或是捷克,考據包羅萬象。 事實上他並沒有利用黑人的歌曲,而是將自己創作的旋律以黑人靈歌式的風格寫 出來,極富真實性,以至被誤以為這些旋律出自於黑人靈歌,第二樂章中最著名 的一段旋律,目前已成為一首人盡皆知的歌曲《念故鄉》15,他那充滿鄉愁的曲風 實際上也是他自己的創作。德沃札克接任院長之後,及積極的投入院務工作,同 時德沃札克也開始對所謂的「美國音樂」進行研究,他認為當時的美國音樂,不 論型式或內容,都是歐洲大陸的翻版無法展現美國精神。如果要了解美國音樂就 要從土生土長的土著(美國印地安人)音樂去了解,所以德沃札克便開始研究收 集土生土長的土著(美國印地安人)音樂。而他也發現美國印第安人的旋律和黑 人的靈歌,旋律美麗、運用切分節奏是高水準藝術形式的呈現。 德沃札克本人曾說: 「如我沒有到過美國,想必就無法寫出這樣的交響曲」16。 換句話說,德沃札克是在這首曲子注入美國的體驗。在美國期間,看到遭受到嚴 重的種族歧視的黑人,在梭柏夫人的支持之下,國民音樂院是一間沒有種族歧視 的音樂學校,所以德沃札克可以接觸到美國黑人和印第安音樂。此間他認識青年 作家亨利‧柴克‧柏利(Harry Thanker Burleigh, 1866- 1949),對德沃札克了解黑 人音樂更是莫大的助益。. 15. 聲樂家李抱忱將這個樂章改編成合唱曲《念故鄉》。. 16. 音樂之友社 編, 《德佛札克》。林勝儀 譯。(臺北:美樂出版社。1999) ,50。. 21.

(30) 在《新世界》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與第四樂章的第一主題中,小調 音階中使用降半音的第七度音(小七度) ,以及複點節奏與切分音節奏的使用。第 二樂章中,德沃札克使用了印地安五聲音階,這是一種欠缺自然音階中第四音與 第七音(導音)而沒有半音的五聲音階。在著名的主題旋律上即可看到。而這些 都可以算是「美國語法」。 除此之外,德沃札克也從美國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 fellow, 18071882)的文學作品「海華沙之歌」 (The Song of Hiawatha, 1855) ,這是描寫印第安 神話英雄海華沙的長篇故事得到靈感。根據出處並不是傳聞,而是來自於作曲家。 引述德沃札克在 1893 年 12 月 15 日紐約雜誌談到的: “第二樂章是慢板,但他不同於古典曲式,其實是為更長的作品而做的研究, 打算要以朗費羅的「海華沙之歌」做為基礎藍本寫清唱劇或歌劇…,交響曲中的 詼諧曲樂章是受到「海華沙之歌」中印第安人以跳舞慶祝節日的場景,而且是我 賦予印第安人色彩放入音樂的作品17。 瞭解了德沃札克的創作過程,有助於了解對於在他的創作歷程先是受莫札特、 貝多芬、舒伯特、華格納、史梅塔納、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影響,慢慢轉變自己 走向以波西米亞風格的創作,而成熟時期所創作的《新世界》交響曲,再繼續往 下深入探討,副標題著名「來自新世界」 (Form The New World) ,此曲不但有美國. 17. Tibbetts, John C. Dvorak In America. Oregon Amadeus Press, 1993, 211.. 22.

(31) 精神,還有波西米亞民族色彩和反映他對波西米亞故鄉的思念。在美國期間,他 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日與俱增,鄉愁的力量激發他的創造力,其作品有 F 大調弦樂 四重奏《美國》(American),以及 b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等。 《新世界》交響曲在 1894 年由辛洛克在柏林出版,不久後也出現各種類型用 樂器演奏的改編曲,有改編給管樂團演奏、第二樂章改編給合唱團演唱及上低音 號獨奏等,不同的方式來演奏此曲。. 23.

(32) 24.

(33) 第四章 《新世界》交響曲樂曲分析 指揮家要能夠詮釋一首作品,不僅要培養閱讀總譜的能力,也必須對樂曲節 構及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及配器有所了解。筆者在本章就全曲段落的結構分析、 調性的變化、主題動機運用上做分析,以布拉格的 Supraphon 版18為本研究所使用 之總譜。. 第一節 第一樂章 慢板-甚快板(Adago- Allegro molto),四八拍至二四拍,e 小調,為結構完 整的奏鳴曲式(Sonata Form) 。編制為 2 部長笛、2 部雙簧管、2 部單簧管、2 部低 音管、4 部法國號、2 部小號、3 部長號、定音鼓及絃樂 5 部。德沃札克巧妙的運 用呈式部的三個主題,以主題變型、倒影、減值、轉調的方式將音樂展現。 曲式結構如下: 【表 4-1-1】 結構 序奏 呈式部. e 小調. 第一主題. 024-090. e 小調. 第二主題. 091-148. g 小調. 結束主題. 149-180. G 大調. 181-276. e 小調. 第一主題. 277-315. e 小調. 第二主題. 316-373. 升 g 小調. 結束主題. 374-399. 降 A 大調. 400-452. e 小調. 尾奏 18. 調性. 001-023. 發展部 再現部. 小節數. Editio Supraphon Praha 1977. 25.

(34) 一、序奏(Introduction):第 1-23 小節 慢板所構成的序奏在音量上具有強弱的對比(p→ff)。第 16 小節法國號奏出 第一主題減值的動機,鮮明的短句,預告第一主題(譜例 4-1-1)。第 19 小節開始 累積高潮推向呈示部第一主題。 【譜例 4-1-1】第 16 小節. 二、呈示部(Exposition):第 24-180 小節 (一)第一主題:第一主題分為 a、b 動機:第 24 小節 a 動機為法國號的 e 小調分 解和弦,力度強(mf) (譜例 4-1-2) ,第 28 小節 b 動機為的跳動重複的節奏,力度 弱(p) 。第 39- 46 小節 a 動機再呈現兩次。第 59 小節第一主題再出現一次,音響 上比之前更為飽滿。 【譜例 4-1-2】第 24-31 小節,第一主題. 26.

(35) 第 74 小節中提琴、大提琴出現的 3 度音,暗示第二主題動機(譜例 4-1-3)。 第 76- 90 小節使用 b 動機發展,是進入第二主題的過渡樂段(Transition)。. 【譜例 4-1-3】第 73- 74 小節. (二)第二主題:第 91- 148 小節,調性特色轉到遠系調 g 小調,與第一主題性格 不同,第二主題在各個不同的樂器重複出現。由長笛與雙簧管演奏帶有波 西米亞風格的旋律(譜例 4-1-4),法國號則持續演奏 D 的音。 【譜例 4-1-4】第 91- 94 小節. 27.

(36) 第 113- 114 小節,第一小提琴與單簧管和低音管的旋律線條,運用第二主題 機,並將前後倒置(譜例 4-1-5)。 【譜例 4-1-5】. 28.

(37) (三)結束主題(Closing Theme):第 149- 180 小節 調性轉為 G 大調,與第一主題的旋律音型相反,長笛演奏低音域的旋律為結 束主題素材(譜例 4-1-6)。 【譜例 4-1-6】第 149- 152 小節,結束主題素材。. 29.

(38) 三、發展部(Developmant):第 181-276 小節 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首先以 e 小調增三和弦之結束主題動機,做變奏(譜例 4-1-7) 。之後不斷運用呈示部中的主題去發展,並在不同的調性上走動,第 213 小 節開始運用半音轉調手法過渡,到了第 232- 236 小節以音階結合交錯節奏進入高 潮。第 253- 260 小節為第一主題動機 b 減值;8 分音符-三連音-16 分音符。. 【譜例 4-1-7】第 181- 185 小節. 第 261- 276 小節是過渡樂段(Transition) ,由雙簧管、長笛分別在不同調性反 覆第一主題,之後進入再現部。. 30.

(39) 四、再現部(Recapitulation):第 277- 399 小節 再現部第一主題回到 e 小調,由法國號奏出與呈式部相同的第一主題和弦。 第 308- 315 小節,過渡樂段銜接第二主題。第 316- 373 小節,再現第二主題,調 性轉到遠系調升 g 小調,是三度音的關係,長笛擔任主旋律,以絃樂伴奏。 (譜例 4-1-8)第 374 小節,結束主題(Closing Theme) ,調性轉到第二主題的平行調降 A 大調(譜例 4-1-9)。 【譜例 4-1-8】第 316- 319 小節. 【譜例 4-1-9】第 374- 381 小節. 31.

(40) 五、尾奏(Coda):第 400- 452 小節 調性回到 e 小調,整個結尾部宏亮壯麗。小號反覆於 A 大調與 a 小調和弦的 結束主題素材的音型,以平行調之大小三和弦將表現出音樂不同色彩。結束主題 素材和長號第一主題 a 動機重疊,接著第一、二小提琴演奏第一主題 a 動機減值鋪 陳,結束全樂章。(譜例 4-1-10). 32.

(41) 【譜例 4-1-10】第 400-408 小節. 33.

(42) 第二節 第二樂章. 最緩板(Largo) ,降 D 大調,四四拍。三段體(A B Episode A’) 。編制為 2 部 長笛、2 部雙簧管、1 部英國管、2 部單簧管、2 部低音管、4 部法國號、2 部小號、 3 部長號加上 1 部低音號(e Tuba)19、定音鼓及絃樂 5 部。曲式結構如下:. 【表 4-2-1】. 結構 序奏. 小節數. 調性. 001-006. 降 D 大調. a. 007-021. 降 D 大調. b. 022-035. 降 D 大調. a. 036-045. 降 D 大調. c. 046-053. 升 c 小調. d. 054-063. 升 c 小調. c. 064-077. 升 c 小調. d. 078-089. 升 c 小調. 插入句. 090-100. 升 c 小調. A’ 尾奏. 101-119. 降 D 大調. 120-127. 降 D 大調. A. B. 一、序奏(Introduction):第 1- 6 小節 開頭的六個小節為和聲式的序奏,德沃札克運用小調的色彩,借用平行調的 和弦,表現憂鬱的情感,第 4 小節確立調性為降 D 大調。音樂伴隨憂鬱情緒做出 對比色彩。. 19. Supraphon 總譜中,樂器編制中第三部長號加入低音號。 34.

(43) 二、A 樂段:第 7- 45 小節 由三個小樂段(a-b-a’)組成。a 段由英國管演奏出充滿鄉愁的旋律, (譜例 4-2-1)以加上弱音器的絃樂伴奏,這段音樂是德沃札克從海菲洛的「海華 沙之歌」中明內哈哈(Minnehaha)的森林葬禮所獲的靈感,配器是加上弱音器的 絃樂。b 段加入單簧管,再回到 a’,句尾延長。 【譜例 4-2-1】. 第 26 小節發展句,由絃樂演奏出英國管主題的動機,展現的不同音色的對比。 第 36 小節又回到 A 段的 a’句,由英國管的獨奏,第 42 小節句尾延長,由裝上弱 音器的法國號演奏帶入 B 樂段。 三、B 樂段:第 46- 89 小節 樂譜上標示速度為速度稍為加快(Un poco piu mosso)。使用不同於前面的素 材的新段落。利用等音變換(降 D=升 C)轉到升 c 小調。分別由 c、d 樂段組成。 c 段首先由長笛及雙簧管呈現主要弦律(譜例 4-2-2) ,第二次主旋律改為第一小提 琴來演奏。. 35.

(44) 【譜例 4-2-2】c 段. d 段首先由單簧管演奏主旋律(譜例 4-2-3) ,第二次再加進第一小提琴以 G 弦 拉奏旋律,增加音樂張力。 【譜例 4-2-3】d 段. 36.

(45) 三、插入句(Episode):第 90- 100 小節 為新的樂段,第 91 小節有三個層次,旋律在不同樂器出現,製造出不同音色 及音響(譜例 4-2-4)。 【譜例 4-2-4】. 第 96- 98 小節,進入 A 樂段之前,德沃札克把第一樂章第一主題 a 動機與第 二樂章 A 樂段主題動機連結(譜例 4-2-5)。 37.

(46) 【譜例 4-2-5】第 96- 98 小節. 三、A’樂段:第 101- 119 小節 英國管再次呈現主旋律,主旋律 4 小節之後,以絃樂室內樂的形式,演奏主 旋律,做出音色轉換,更顯得思念遙遠的故鄉。 四、尾奏(Coda):第 120- 127 小節 回到與導奏相似和弦進行的型式,經過新的配置後,再次回到主音,並以低 音提琴演奏主和弦結束第二樂章。. 38.

(47) 第三節 第三樂章 詼諧曲(Scherzo) ,甚快板(Molto Vivace ),e 小調,三四拍,由 ABA’ Coda 的形式所構成。編制為 2 部長笛、2 部雙簧管、2 部單簧管、2 部低音管、4 部法 國號、2 部小號、定音鼓、三角鐵及絃樂 5 部。曲式結構如下: 【表 4-3-1】. 結構 序奏 A. B. A’ 尾奏. 小節數. 調性. 001- 012. e 小調. a. 013-059. e 小調. b. 060-098. e→E 大調. a 過門樂段. 099-141. E→e 小調. 142-175. e→C 大調. c. 176-192. C 大調. d. 193-223. G 大調. c 過門樂段. 224-239. C 大調. 240-248. c→e 小調. 249-300. F→e 小調. 39.

(48) 一、序奏(Introduction):第 1- 12 小節 本樂章是從美國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 1882)的作 品《海華沙之歌》 (The song of Hiawatha)中的「包普基威舞」 (The Dance of Pau- PukKeewis)當中,描寫婚禮中印第安人跳舞情景的場面獲得靈感所寫的20。樂章的開 頭極富活力的導奏節奏,以定音鼓敲擊非正拍上的主音、屬音呈現(譜例 4-3-1)。 這個音型的節奏,在第 5 小節分別在 E、B、G、D 音奏出,第 9- 12 小節用長音做 不同形式的伴奏接到 A 段。 【譜例 4-3-1】第 1- 7 小節. 20. Sourekantonin ,Otakar. Antonin Dvorak:Letters and Reminscences. New York , Da. Capo Press, 1985, 210-211. 40.

(49) 二、A 段:第 13- 175 小節 由長笛、雙簧管與單簧管以競奏的方式重複主題旋律(譜例 4-3-2) 。音樂是從 《海華沙之歌》的「包普基威舞」中獲得靈感,主題旋律不斷在各聲部重複出現。. 【譜例 4-3-2】第 13- 20 小節. 第 68- 98 小節調性轉到 E 大調,速度轉慢(Poco sostenuto) ,長笛和雙簧管的 主題以五聲音階描述印第安音樂的風格,好像喚起在波西米亞大草原的記憶。第 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則是舞曲式的節奏伴奏(譜例 4-3-3)。. 41.

(50) 【譜例 4-3-3】. 第 99- 141 小節,主題再次出現,在第 107 小節主題動機開始以半音模進的方 式上行。第 142- 175 小節為結束句。 三、B 段:第 176- 239 小節 B 段為樂曲的中段。主題是帶著舞曲風的旋律,由長笛與第一部雙簧管擔任, 其餘的木管配以同樣的節奏,以齊奏式吹奏。絃樂的音型是從第一樂章第一主題 而來(譜例 4-3-4)。第 223- 238 小節,這一段的配器大致與前面一樣,主旋律仍 在木管,以第一、二小提琴以三連音的震音型伴奏,與前段不同的是,此段是加 入中提琴與大提琴齊奏。第 240- 247 小節為結束句,第一小提琴以半音上行模進 第三樂章 A 段主題,之後反覆到 A 段。 42.

(51) 【譜例 4-3-4】第 175- 179 小節. 43.

(52) 四、尾奏(Coda):第 249- 300 小節 整段的結尾部力度的變化起伏明顯。德沃札克再度運用第一樂章第一主題音 型,並在第 269 小節密集接應(Stretto)(譜例 4-3-5),與第三樂章的主題動機, 在尾奏做一個總結。最後由全體以一個短而甚強的 e 小調 I 級和弦結束第三樂章。 【譜例 4-3-5】. 44.

(53) 第四節 第四樂章. 熱情如火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 ,四四拍,e 小調,典型的奏鳴曲式(Sonata Form)。編制為 2 部長笛、2 部雙簧管、2 部單簧管、2 部低音管、4 部法國號、2 部小號、3 部長號、定音鼓、雙鈸及絃樂 5 部。曲式結構如下:. 【表 4-4-1】 結構. 段落. 小節數. 序奏. 調性. 001-009. e 小調. 第一主題. 010-059. e 小調. 過門樂句. 060-067. e 小調. 第二主題. 068-091. G ,F 大調. 結束主題. 092-127. G 大調. 發展部. 128-197. G 大調. 再現部. 198-274. g 小調. 尾奏. 275-348. e 小調. 呈式部. 45.

(54) 一、序奏(Introduction):第 1- 9 小節 開始在配器上只有絃樂以甚強的力度齊奏,在第 3- 4 小節音符減值,蓄勢待 發,緊接著第一主題(譜例 4-4-1)。 【譜例 4-4-1】. 二、呈式部(Exposition):第 10- 127 小節 (一)第一主題(第 10- 59 小節) :由法國號與小號奏出行進式的主旋律,此主題 為第四樂章的核心旋律(譜例 4-4-2),而其他的聲部均擔任伴奏。第 26- 33 小節 為絃樂齊奏,旋律及節奏與第一主題相同,僅音高不相同。第 34- 43 小節全體回 到第一主題齊奏,主旋律改由木管群與小提琴來呈現。. 46.

(55) 【譜例 4-4-2】. (二)第二主題(第 68- 91 小節) :由單簧管吹奏出不同於第一主題性格的優美旋 律,絃樂以顫音伴奏。第 70 小節開始以大提琴演奏對旋律做為對答(譜例 4-4-3)。 【譜例 4-4-3】. 三、發展部(Developmant):第 128- 197 小節 伴隨著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譜例 4-1-2)、第二樂章緩板的主題(譜例 4-2-1) 及第三樂章詼諧曲主題動機(譜例 4-3-2) ,同時加入新的節奏型態並行發展。第 190 小節開始,第一樂章呈式部第一主題片段與第四樂章主題減值音型,相互呼 應。 四、再現部(Recapitulation):第 198- 274 小節 47.

(56) 第一主題先在 g 小調上呈現,第一、二小提琴以音階下行方式進行,到了第 208 小節才正式回到 e 小調。第 214- 226 小節為結束句,利用第一主題動機句尾延 長銜接第二主題。第二主題在配器上不同於呈式部,主要旋律先後在第一小提琴 與大提琴上出現,長笛與雙簧管則奏出對旋律。. 五、尾奏(Coda):第 275- 348 小節 開始以低音管、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演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陸續出現第四 樂章第一主題、第二樂章 A 段主題、第三樂章 A 段主題,第一樂章到第四樂章的 主題動機結合在尾奏,最後以 e 小調 I 和弦結束全曲。德沃札克將所有的主要樂念 都集中在本樂章,形成全曲總結。. 48.

(57) 第五章 《新世界》交響曲指揮詮釋 第一節 第一樂章 【譜例 5-1-1】. 導奏的速度為 Adagio,慢板,四八拍子。樂譜標示速度. 21. 廖年賦 1896, 197。速度 色較淡。. =12621。筆者認為. =126 和甚快板的 =136,都是後來補上去的,手稿顏 49.

(58) 大提琴旋律在表達德沃札克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經過思考後以. =90 詮釋樂曲速. 度,所以速度的選擇比較感性22。 第 4 小節要給予法國號三、四部足夠呼吸的預備拍,長音漸弱手勢下來,不 再劃拍子(譜例 5-1-1)。. 22. 筆者聆聽幾位大師所錄製的 CD: 如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 、塞爾 (George Szell) 、伯恩斯坦(L. Bernstein)等知名指揮,所詮釋的第一樂章導奏部分,都 採取比較慢的速度。 50.

(59) 【譜例 5-1-2】第 9- 11 小節. 第 9- 12 小節開始力度上與前面的音樂形成對比,為了使絃樂、定音鼓、管樂 整齊奏出附點節奏,要給予絃樂清楚的第四拍;第一拍在定音鼓;第二拍在管樂。 但因為第 10 小節管樂不容易整齊,所以在第一拍給定音鼓的同時也是管樂的呼吸 提示,才不會造成混亂。(譜例 5-1-2) 51.

(60) 【譜例 5-1-3】. 準確度與力度的掌握:第 21 小節掌握住法國號、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節奏, 可以使第一小提琴的切分節奏穩定,這個小節的整體節奏帶領樂團往前。第 22 小 節第二拍反彈拍提起重音給定音鼓,第 23 小節左手有力道的預備拍提示第一、二 小提琴,凸顯強弱的對比性。(譜例 5-1-3) 52.

(61) 【譜例 5-1-4】. 第 39- 40 小節,管樂與定音鼓長音收音一致且維持力度。第 40- 41 小節,在 絃樂漸強的樂句中使用切分拍的指揮方式;拉提力度帶到 ffz(譜例 5-1-4)。. 53.

(62) 【譜例 5-1-5】. 第 90 小節開始,德沃札克寫給長笛的旋律是屬於低音域;聲音不容易傳出來, 為了使弱音量(p)的旋律被清楚聽見;演奏時至少以中強(mf)來演奏。指揮的 動作細小,第 92 小節提示旋律中 fz 的地方及強調輕拍的強音(譜例 5-1-5)。 54.

(63) 【譜例 5-1-6a】. 55.

(64) 【譜例 5-1-6b】. 第 261- 276 小節,右手帶出雙簧管演奏旋律線條,左手在第一拍強拍預備拍 給第二小提琴,以強而有力的聲音演奏。後句雙簧管以圓滑奏甚弱(pp)演奏, 第 266 小節左手輕點預備拍給第一小提琴,前後兩句截然不同,呈現音樂對比性。 筆者認為可以運用這一個段落反覆加以練習左右手動作的獨立(譜例 5-1-6)。 56.

(65) 第二節 第二樂章 四四拍,譜上標示的速度為「緩板」 (Largo) =52。事實上這個速度在許多 樂團的錄音上並未被採用。德沃札克在第二章共標七次速度術語,筆者整理速度 轉換如下:. 【表 5-2-1】 小節數 01- 45 46- 53 54- 63 64- 77 78- 77 101-125. 126-127. 樂譜速度標示. 筆者詮釋速度. Largo(最緩板)23 =52. =約 42-48. Un poco piu mosso(速度 稍微轉快). =72. =約 69. Poco meno mosso(速度稍 微轉慢). =66. =約 52. Poco piu mosso (速度稍 微轉快). =72. =約 66-69. =66. =約 46-54. =52. =約 42-48. Meno(較慢的) Meno mosso, Tempo I(速 度稍微轉慢,回到一開始 的速度) Molto adagio(更慢) =約 40. 在轉換速度前都需要做出明確的提示,事先設定好詮釋速度,轉換速度前的 預備拍清楚提示團員,避免排練時每一個段落速度時快時慢;每一次排練都不一 樣。除了在速度的掌控上要穩定,音準及音色也要特別要求。. 23. 廖年賦 1896, 206。從手稿上看此樂章的速度,德沃札克最初訂為行板(Andante),. 後來覺得太快,才塗掉改成最緩板(Largo),並加上標準速度 =52。 57.

(66) 【譜例 5-2-1】. 第 1- 6 小節,導奏,除了單簧管在力度上標示 pp,其餘管樂都標示 ppp,不 容易表現出和弦的張力與整齊,筆者在研究時發現有三種處理方式(表 5-2-1): (一)照著樂譜上的二分音符指揮,第二小節結束給一個深呼吸,使團員換氣一 58.

(67) 致。筆者聆聽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 1933-)24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 團和小澤征爾25(Seiji Ozawa, 1935- )指揮維也納愛樂就是使用此方式。 (二)第一、二小節指揮一個和絃音收掉,再演奏下一個和絃音,這樣的方式也 可以使管樂整齊,起音與收音一致。 (三)第一小節結束後,再給一個深呼吸換氣接下去,使團員換氣一致。這樣的 方式可避免第二小節因為氣的不足,而導致聲音變弱。筆者聆聽塞爾26(George Szell, 1897- 1970)指揮克里夫蘭管絃樂團(The Cleveland Orchestra)及塔利希27(Vaclav Talich, 1883- 1961)指揮的捷克愛樂交響樂團所錄製的 CD 中,指揮的處理方式是 如此。 筆者也訪問過實際演出過的職業樂團團員,這些方式都可使管樂整齊一致。 筆者會視樂團的情況及程度選擇指揮方式。 第 3 小節單簧管與長號以強音的演奏撐住張力,第 4 小節左手給予強音預備 拍提示定音鼓,手勢往下做漸弱,使音樂延續到絃樂,管樂與定音鼓的收音即絃 樂進入點。. 24. 意大利著名指揮大師,出生於米蘭一個藝術世家。1955 年,入讀米蘭威爾第音樂 學院學習,次年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1989- 2002 年間,出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25. 二十世紀著名的日本指揮,2002- 2003 年擔任維也納歌劇院音樂總監。. 26. 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母親都是捷克人,他一手將克里夫蘭管絃樂團帶向高 峰的匈牙利指揮家,1970 年卒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 27. 1883 年 5 月 28 日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克梅席茲,捷克愛樂團總監。 59.

(68) 【譜例 5-2-2】. 第 7 小節英國管演奏出主旋律,這裡指揮用最小的手勢,讓英國管在速度內 自然演奏,指揮慢速度保持移動,用圓滑奏打法(Neutral- Legato)28與獨奏者相 互配合(譜例 5-2-2)。. 28. Rudolf, Max. The Grammer of Conducting. Third ed.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3, 10- 11.. 60.

(69) 【譜例 5-2-3】. 第 54 小節,速度稍微轉慢,利用低音大提琴的撥奏可穩住速度,指揮帶出單 簧管旋律線條,第 55-56 小節單簧管長時值的切分音與掛留音旋律線條要帶出來。 小提琴 32 分音符,出現的時間不同,第 54 小節在第一拍,第 55 小節在第二拍, 第 56 小節在第三拍,樂譜要熟讀才不致於出錯(譜例 5-2-3)。 61.

(70) 【譜例 5-2-4】. 第 89 小節在第四拍停一下,後半拍是斷奏的預備拍,使雙簧管六連音節奏穩 定(譜例 5-2-4)。 62.

(71) 【譜例 5-2-5】第 105- 110 小節. 第 105- 109 小節,因為這一段是屬於室內樂型式的演奏,手勢上也要縮小雙 手的範圍,第 107 小節與第 109 小節在第三拍做一個柔和的收音,第 108 小節第 二拍做一個柔和的收音,收音之後手勢同時停在預備拍的位置(譜例 5-2-5)。. 63.

(72) 第三節 第三樂章 【譜例 5-3-1】. 第 49- 59 小節,掌握法國號、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主旋律,可避免第 50 小 節木管是切分節奏(Hemiola)29而產生混淆(譜例 5-3-1)。. 29. 節奏術語,等值的二個音換成等值的三個音。 64.

(73) 【譜例 5-3-2】. 第 64 小節為了進入第 68 小節 Poco sostenuto 做準備,在速度上漸漸緩和,打 法由 1 小節 1 拍轉為加打第 2 拍的拍點之打法,為了使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 提琴的節奏整齊(譜例 5-3-2)。 65.

(74) 【譜例 5-3-3】. 第 295 小節開始中提琴以每小節五連音、四連音、三連音演奏遞減的節奏, 可利用潛在的律動,讓音樂自然的演奏。第 299 小節,採用垂直方向的預備拍, 這種縱向的自然重力,能夠產生較大的力度,以強而短的四分音符結束第三樂章 (譜例 5-3-3)。 66.

(75) 第四節 第四樂章 【譜例 5-4-1】. 第四樂章開頭要掌握熱情如火的情緒和氣勢,第 1、2 小節在第二拍的拍點給 予有深度的收音(第二拍的拍點就是收音) ,清楚有力,若給的太重,會變成突強。 第 3 小節不需要刻意收音。第 4、5 小節在與樂團練習時,心中要有 16 分音符, 確保弦樂的節奏正確(譜例 5-4-1)。 67.

(76) 【譜例 5-4-2】. 第 45 小節,第一、二小提琴的重音(fz) ,需左手借助第一拍的反彈拍漸強到 第二拍,音樂輕快,要注意正拍和後半拍與主旋律之間 3:2 節奏密切的關係。 (譜例 5-4-2). 68.

(77) 【譜例 5-4-3】. 第 60- 61 小節,弱拍上強音的指揮法,如果按照原本 4 拍的打法,2、4 拍的 強音是無法顯現出來,所以要借助第 1、3 拍的力量為反彈拍,第 2、4 拍要縱向 的指揮,做出強音。(譜例 5-4-3) 69.

(78) 【譜例 5-4-4】. 第 64 小節,要給予演奏吊鈸的團員明確的提示。第 66 小節旋律趨於抒情, 為了使旋律更加流暢,可以 1 小節打兩大拍來指揮。第 67 小節單簧管速度漸慢帶 入第二主題,左手表現出音樂線條。定音鼓、大提琴演奏的對旋律與單簧管弦律 相互配合。(譜例 5-4-4). 70.

(79) 【譜例 5-4-5】. 第 154- 159 小節,先後有斷奏與圓滑的音型,首先使用斷奏(staccato beat) 打法,1 小節打四拍,以中提琴穩定節奏。第 156- 157 小節,長笛與豎笛吹出抒情 第二樂章主題的旋律,轉換以 1 小節以旋律性兩大拍的打法(Legato) 。 (譜例 5-4-5). 71.

(80) 【譜例 5-4-6】. 第 267- 269 小節,法國號吹出第一樂章主題變奏,因為這一句音域對於法國 號演奏者來說,音域很高所以不容易吹,所以在第 267 小節預備拍要給予第一部 法國號足夠的呼吸,並在第 268 小節的第二拍給予支撐(譜例 5-4-6)。 72.

(81) 【譜例 5-4-7a】. 第 321- 348 小節是第四樂章尾奏,在短短 27 小節中,速度上有五種變化,所 以在這個段落使用四拍與兩拍的混和打法:第 321- 324 小節,漸慢(poco a poco rit) , 以一小節打四拍指揮。 73.

(82) 【譜例 5-4-7b】. 第 325- 326 小節,回原速度(in tempo)以一小節打兩拍來指揮。第 327- 332 小節,莊嚴的速度轉慢(Meno mosso e maestoso)以一小節打四拍來指揮。 74.

(83) 【譜例 5-4-7c】. 第 333- 336 小節,速度稍為轉慢(Un poco meno mosso)以一小節打四拍指揮。 75.

(84) 【譜例 5-4-7d】. 第 337- 348 小節,回原快板熱情如火速度(in Tempo)以一小節打兩拍指揮。. 76.

(85) 【譜例 5-4-7e】. 要掌握住每一段落的速度,指揮特別留意整體上的鋪陳,筆者認為這對速度 轉換上的訓練及混合拍的指揮法,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譜例 5-4-7)。 77.

(86) 78.

(87) 第六章 結論 許多關於德沃札克的書籍提到,他之所以能從一個有肉舖結業證書的屠夫變 為享譽國際的作曲家,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關鍵是他對所熱愛的音樂投入在作曲中, 付出了無限的努力一直到了晚年也沒有放棄創作,這樣的人生經歷,是難能可貴 的,其堅持理想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創作充滿捷克民間音樂色彩,他 利用自己國家的民間音樂素材創作,充份發揮其作品的特色,這也是他能成功的 原因之一。 依曲式創作手法而言《新世界》交響曲各樂章都有序奏,並善用多次重複的 短小的動機來貫穿全曲,這首屬於古典型式的交響曲,融入德沃札克的情感及美 國的素材。第四樂章的創作素材取自於前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並與該樂章主題 動機結合、相互呼應之後做一個總結。 詮釋此交響曲對筆者在指揮法的磨練為:力度變化、預備拍的提示(呼吸)、 速度轉換(過門)、混合拍的打法使用(四拍與兩拍)、表現出弱拍的重音,延長 記號等的指揮方式。再經過思考內化後以文字來敘述,可使指揮的技巧和思維更 加的成熟。 總譜的閱讀是指揮每天要做的功課,筆者曾經參加馬歇爾(Lorin Maazel, 1930-) 指揮講座,他特別強調善用時間的重要性:養成每天閱讀總譜的習慣。在他年輕 時,即使一邊抱著小孩,還一邊讀總譜。現在再翻閱那些譜時,有時會看到小孩 在上面塗鴉的痕跡…。其實不一定要有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隨身攜帶一本小總譜, 79.

(88) 盡量善用時間養成讀譜的習慣。熟讀樂譜、分析小節句、樂器編制、總譜彈奏、 背譜、瞭解樂曲時代背景、聆聽影音資料等,這些對於樂曲的瞭解和詮釋有莫大 的助益。 此外,指揮應對於樂團樂器的音域、特性瞭若指掌。例如德沃札克在本交響 曲第二樂章長笛低音域,弱音量(p)的地方,為使長笛清楚浮現,指揮可要求長 笛改以演奏中強音(mf)的音量演奏(或反之) 。第四樂章進入尾奏前法國號因音 域很高,指揮則需要給足夠呼吸的預備拍,因此指揮如能學習本身專長之外的樂 器,將有助於瞭解各種樂器的特性,及演奏法上的困難度。德沃札克在新世界交 響曲的主題動機上第一次出現幾乎是由管樂吹奏,之後再由絃樂演奏,旋律相同 但是因為配器的不同,呈現出絃樂更具張力的音樂表現。 指揮是樂團的靈魂人物,可凝聚團員表達音樂的情緒,而在研究所期間,參 加輔仁大學音樂系所舉辦的指揮研討會中,廖嘉弘教授曾提到:意念傳達的重要 性,指揮要能把構思之後的音樂完整的傳達…。爾後筆者在指揮時,當樂曲開頭 時,指揮棒提起就包含著音樂情感,樂曲進行中指揮的臉部表情要與音樂情緒相 配合。在《新世界》交響曲中每一個樂章其獨特性得到運用。 指揮所學到的技巧運用在實務上,得到許多理論與實際操作的印證,筆者從 事學校管樂隊指揮,在第二樂章序奏的和弦張力(和聲)與整齊的研究,運用到 我所帶領的學生樂團,思考如何使樂團整齊的方法上得到應證,視樂團的程度做 練團方式的調整。正確的指揮延長記號的方式,能使團員清楚易懂,而且能正確 80.

(89) 的演奏出來。另外,在 101 年 5 月 27 日師大音樂節在與管絃樂團的排練過程中, 樂團團員一開始在音樂上的想法並不一致,所演奏出的音樂在前幾次的排練顯得 混亂沒有一致性,團員們在適應指揮,指揮可以用清楚的指揮動作及用簡單明瞭 的語言做解釋,漸漸的團員發自內心的聲響,融合與指揮對於音樂一致性的概念 確立,形成樂團的風格與特色並且能夠掌握樂團。這些點點滴滴所累積的樂團經 驗,對成為一個成功的指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筆者期許自己能夠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樂思並重,使思考結合所學並運用在 樂團教學上。心中的音樂想法與指揮的技巧能夠清楚的傳達,藉由學習與帶團經 驗的累積,使自己更成熟與穩健,經得起考驗。. 81.

(90) 82.

(91) 第七章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籍: 邵義強。《國民樂派樂曲賞析》。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許鐘榮。《國民樂派的舵手》。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廖年賦。 《德佛札克「新世界」交響曲之研究》 。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 1896。 廖年賦。《管絃樂指揮研究》。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廖嘉弘。 《貝多芬第一號、第八號交響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雷歐諾雷」序曲、 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第五號「命運」交響曲 詮釋》。臺北:美樂出版社。 2004。 (二)翻譯專書 Atherton Leonard. 《指揮手冊》(The Conductor’Handbook) 。呂淑玲,蘇索才 譯。 臺北:揚智文化,2002。 Neil Butterworth. 《偉大的作曲家羣像-德沃札克》 。郭思蔚 譯。臺北:智庫出版, 1995。 Ulrich Michels. 《音樂圖驥》(dtv–Atlas Musik)。劉岠渭等 譯。臺北:小雅音樂, 2006。 音樂之友社 編。《德佛札克》。林勝儀 譯。臺北:美樂出版社。1999。. (三)期刊論文 葛蔚英。<樸實的捷克音樂家德沃札克>《音樂愛好者》。(八月號,2011)。 第 240 期:33- 37。. 83.

(92) 胡越菲。<安東寧‧德沃札克:只是最初的捷克人>《音樂愛好者》。 (二月號,2012 年)。第 246 期:50- 55。. (四)學術論文 陳孟芬。<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作品研究與指揮詮釋>。私立輔仁大學碩 士論文,2004。 二、西文圖書: (一)專書 Sourekantonin, Otakar. Antonin Dvorak:Letters and Reminscences.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85. Tibbetts, John C. Dvorak In America. Oregon Amadeus Press, 1993. Rudolf, Max. The Grammer of Conducting. Third ed.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3. (二)網站資料:. Smaczny, Jan. "Dvořák, Antonín (Leopold)." I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edited by Alison Latham.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opr/t1 14/e2154 (accessed April 24, 2012).. Klaus Döge. "Dvořák, Antonín."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 /music/51222 (accessed April 24, 2012). Klaus Döge. "Dvořák, Antonín."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 /music/51222 (accessed April 29, 2012) 84.

(93) 三、樂譜: Dvorak, Antonin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 Prague: Editio Supraphon . Dvorak, Antonin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 London: Ernst Eulenburg Ltd . 四、影音資料: (一)DVD 劉岠渭教授「古典經典導聆 DVD」系列一「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財 團法人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2005。 (二)CD Dvorak Antoin,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From the New World”; Slavonic Dances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Conducted by Herbert von Karajan. Hamburg: Deutsche Grammophon, 1964.. ╴╴╴╴╴. Symphony No. 9 in E-minor op. 95“From the New World”;In Nature’s Realm, op. 91. Wiener Philharmoniker, Conducted by Seiji Ozawa. Philips Classics, 1991.. ╴╴╴╴╴. Symphony No. 9 in E-minor op. 95“From the New World”;Suk Josef, 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in E flat major, Op. 6.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ed by Vaclav Talich.. 85.

(9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Through an open and flexible curriculum framework, which consists of the Learning Targets, Learning Objectives, example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chemes of work, suggestions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Yuen Shi-chun ( 阮 仕 春 )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r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is the foremost innovator in the construction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pop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en/edu-system/special/overview/factsheet/special-edu/spschc16-17.pdf 新高中學制在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