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中進度報告
能力導向之全方位華語學習--能力導向之全方位華語學習
(2/3)
期中進度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整合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631-S-003-001- 執 行 期 間 :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張國恩 共 同 主 持 人 : 陳學志、鄭錦全、宋曜廷、蔡雅薰、周中天 報 告 附 件 : 國外研究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研究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中 華 民 國 99 年 06 月 03 日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能力導向之全方位華語學習 COOL Chinese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98-
2631-
S-
003-
001-
執行期間: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張國恩教授
共同主持人:鄭錦全教授、蔡雅薰教授、陳學志教授、周中天教授、宋
曜廷教授
計畫參與人員:信世昌教授、何宏發副教授、籃玉如助理教授、簡馨瑩
助理教授、侯惠澤助理教授、張淑萍技術助理教授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
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中 華 民 國 99 年 5 月 31 日
壹、前言
本研究計畫旨在規劃與評估一套以實徵研究為基礎之數位華語學習計畫。本計畫整合 課程綱要、教學、學習、測驗、國際合作與產學合作等六個層面,以教學、學習與測驗之 理論為基礎,透過課程規劃、學習活動設計以及實徵研究評估,建構一個提供學習者以能 力為導向的全方位數位華語學習環境。能力導向指的是透過本學習計畫,學習者習得的將 是能活用的華語能力,亦即具備情境感知與文化素養之正確使用華語的能力。全方位指的 是提供學習者各種風貌的學習環境(同步/非同步、面對面、web 2.0 的合作知識建構、及提 供e 化教材等等),讓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速度、與所處環境等來選擇學習華語的 方式。此研究成果除了能提升台灣華語數位學習研究之水平,亦將研究成果提供業界研發 優質華語數位教材之參考,有效推廣華語學習研究之成果。貳、研究目的
近年由於華人在全球經濟市場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帶動全球華語學習的熱潮,而美國 在反恐戰爭中失利,也讓美國體認外語學習的重要,美國政府由政府高層領導的國家安全 語言計畫(The 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將中文與阿拉伯語、俄文、印度語、以及波斯語等並列為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語言」,並投下巨額預算,結合美國教育部、國務 院、國防部、與國家情報局共同推動戰略外語訓練,規劃從幼稚園到大學與進入職場的全 民外語學習計畫,顯示他們欲培養兼具協商、談判與中西文化素養人才的強烈企圖心。AP 中文課程的設置,進一步顯示華語學習在美國的重要性,也凸顯華語學習市場的龐大需求。 為因應這波全球華語學習熱潮,設計優質的華語數位教材、結合數位網路科技提供學 習者多元的華語學習策略與管道,以及精準的華語能力診斷是不容忽視的課題。台灣目前 仍缺少一套具前瞻之華語課程綱要,課程綱要是教材設計與學習評量的依據,同時兼顧華 語能力、學習者特質、以及文化層面的課程綱要是推展華語教與學成功的首要條件。其次, 在華語教材設計上,目前使用之教材多為紙本,數位教材則因內容過時、缺乏吸引力、直 接從英文教材翻譯、以及學習型態不夠多元化等缺點,影響華語教學與學習之成效。除了 課程綱要、教材與學習策略,適性多元之華語能力測驗工具亦是華語學習重要的一環。當 前華語學習者遍佈全球,如何提供學習者準確、方便與多元之測驗環境是成功推展華語學 習不可或缺的要素,適性華語能力測驗可以架構在多元之數位環境,依據學習者之實際環 境提供華語能力診斷與學習建議,可有效提升學習者之華語學習成效。如上所述,本計畫 執行目的如下: 一、建置以實徵研究為基礎的數位華語文學習課綱; 二、建構以學習者能力為導向的數位華語學習環境; 三、與海內外學校合作,進行華語數位教學之實徵研究; 四、與數位學習產業界合作,研發優質華語數位教材。
叁、文獻探討
一、課綱面向本計畫以美國外語教學協會指標(The ACTFL Guideline)、加拿大語言基準(Canada Language Benchmarks, CLB)、共同歐洲語言架構(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 CEFR)、以及僑務委員會兒童華語課程綱要初稿進行文獻分 析,發現臺灣目前除了僑委會製作之兒童課程綱要外,並無較具規模之課程綱要,而
該課程綱要係針針對兒童設計,並不適合使用在其他年齡層。 華語文課程綱要的分級,需要華語文詞彙、語法、語音、句型及情境等基礎華語 知識,而分級概念更需要精確的統計方法的跨領域能力整合,本研究將結合質與量的 分析,確定華語文課程綱要內容的難度與分級標準。 二、教學面向 (一)全球華語文數位教材現況 本研究整合西班牙、泰國、日本、印尼、中國大陸等地之華語一般課程教材與數 位教材發展現況,發覺海外各國大多使用大陸教材或者由教師自編教材,與華語文世 界緊緊相連的東南亞國家,其華語文教育的教材多半陳舊不堪不敷使用,科技融入教 學的情況更是極度缺乏。面對科技化普遍的時代,要求華語文數位教材生活化、與時 並進等基本改革外,也希望可以有不同語言的華語文數位教材可供選用。 細部探討台灣華語文數位教材的問題,外國學習者認為有以下缺點:內容過時、 內容無法吸引人、直接從英文教材翻譯、視聽的教材太少、只有英譯版本不敷需求、 教材內容不夠現代化及生活化、教材種類不夠多元化等等。因為目前大部分華語文教 育教材都是漢英版本,讓非歐美國家之學習者學習華語文增加困難,若能增加不同語 言版本的教材,配合不同語言的國家個別設計相關教材,並適當結合數位科技,必可 大大提升華語文學習效能。 (二)母語非華語學習者學習華語之困難 相較於英語系國家的富有,東南亞國家普遍較為貧窮,華語文教育在東南亞國家 主要遇到的問題就跟財力息息相關。綜合菲律賓、泰國、緬甸、印尼等國家華語文學 習的困境而言,主要有政經背景阻礙、教材不足、師資良莠不齊、華語文相關資料取 得不易、教材陳舊、教材與數位多媒體科技結合的情形極度缺乏。若能改善當地教材 貧乏的狀態,或許由台灣研發一系列系統化之華語文數位教材資源,讓各國都可以輕 易接觸華語文的世界。 (三)華語數位教材設計 經由文獻分析得知,為促進教學效能,華語文數位教材的設計,必須強調:營造 真實情境、主動學習、溝通互動、透過語音辨識來糾正發音、善用寫字版等周邊輔助 功能資源、整理學習紀錄以提供教學回饋。 此外從當代心理研究成果來看,部件數、筆畫數越多,其字形組成越趨於複雜, 學習者的心理加工歷程也越長。然而,過去少有以正體中文所建立的部件資料庫,因 此教學者或學習者無法對於正體中文的部件屬性有通盤了解。根據僑委會(2006)分 析華語文學習課程之實行現況,發現外國學生在學習華語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書寫與 辨識,基於此本研究可以透過字庫、部件知識的建立,統合書寫部件辨識的各項指標, 發展有利於學生學習、練習與輔助教教師教學的漢字教學系統,讓各界學生學習華語 的聽說讀寫能力都能齊頭並進。
讓聆聽者藉由比較不同聲調配對之間的音高差異與變化情形來判斷聲調的不同,並學 習辨認所聽到的語音是屬於哪一個聲調。本研究運用Logan et al.、Chao、Wang et al.、 So 等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聲調配對呈現的順序數位教學工具開發,之後再針對第二 語言學習者其在聲調學習效果的實徵研究。在感知訓練法的部分修改自 Wang et al.(1999)對美國學習者進行華語聲調感知訓練的程序。 (五)外語詞彙的學習 綜合諸多學者的看法,整理出中文特徵類識字法如下表,本研究以集中識字為主, 內容設計將混合運用上述多種漢字特徵類識字法,並結合記憶術、多媒體學習生成理 論與情境教學策略,加強學生對中文字形音義的認識,並在教材中透過直接識字並得 到回饋的練習方式,強化學習效果。 分類 名稱 內容 形識類 識字法 部件識字法 按中文字部件來分析字形結構的一種識字方法。識字過程分為三級結 構: 1. 學部件 2. 學簡單合體字 3. 學複雜合體字 學習中文字時,先看字形整體,分析結構,同時確定不同部位,提取已 知的部件按順序組裝整字。 音識類 識字法 注音識字法 先精熟漢語拼音,先閱讀拼音課文,再閱讀中文字注音課文,進而閱讀 中文字難字注音課文,最後閱讀中文字課文,做到提前閱讀,大量閱讀。 猜認識字法 猜認識字法是依據心理學的「模糊再認」和「最近發展區理論」,採用 小組教學的方式進行。將識字分為三個層次: 1. 三會字:會讀、寫、用 2. 認讀字:可認,但不能默寫 3. 初識字:形、音、義聯繫模糊 利用三個層次模糊,從整體上設計識字教學的程序,合理優化學習者識 字與閱讀的關係,發揮中文字形、音、義易於聯想的優勢,讓他們互教。 字理識字法 透過對中文字造字方法的分析,運用聯想、直觀等方法把握中文字字形 與義、音的關係,達到識字的目的。按字理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學時先 教象形、指事字,後教會意、形聲字。 集中識字 1. 先學華語文初學者常用中文字,以便儘早閱讀。 2. 打好識字華語拼音、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基本字的四大基礎。 3. 以「基本字帶字」為基本的識字方法,透過給基本字加偏旁部首的方 法,引導學習者利用熟字記生字。 4. 先認字後閱讀。讓學習者掌握中文字規則。 形義類 識字法 奇特聯想 識字法 奇特聯想識字法就是透過對字的形、音、義的分析,找出三者的聯繫點 進行奇特的聯想,並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物象以增強記憶,然後透過暗 示學習鞏固識字的效果。 形音義類 識字法 分散識字 特點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使生字新詞的出現都在具 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 三、學習面向 (一)科技應用於語言學習的活動設計方式 由文獻中歸納可知,目前將科技應用於語言學習的活動方式,大致有四類: 1.行為主義模式 由學習刺激、反應、增強回饋等等方式,來建立學習者的認知;Thorntonru 與 Horser 的研究結果,顯示行為主義模式的語文學習教育頗具成效。
2.鷹架學習模式 基於心理學家 Vygotsky 之理論,並以籃玉如、張國恩、宋曜廷等學者之實徵研究佐 證,發覺提供學習者足夠支援,可逐漸養成其獨立學習之習慣與能力,此模式同時具 備促進合作學習的效果。 3.合作學習模式 Bandura 強調學習不可忽略社會性功能的影響,籃玉如、張國恩、宋曜廷、Zurita 與 Nussbaum 等專家,分別就早期英語閱讀能力及西班牙語孩童語文學習活動進行研究, 找到合作學習促進學習效能的研究結果,由上述得知,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者透過討 論、溝通、協調、分享、楷模模仿等等社會化影響,增進語文學習的認知。 4.終身學習模式 這種學習活動主要是提供正規教育以外的學習機會,讓學習者在離開學校或是特定學 習機構之後仍能繼續進行學習。 (二)Web 2.0 應用於語文學習 Web2.0 的發展,為語文數位學習帶來嶄新的發展,其觀念係指一系列關於經濟、社 會與技術的趨勢下,所共構的網路環境基礎,強調使用者的參與、開放及網絡效應等 特徵,其服務的特色在於內容、社群、消費者經驗、以及跨服務整合,現今其發展較 富盛名的平台技術有:部落格技術及Wiki 共同編修技術。 (三)語文數位教學環境與趨勢 目前關於語文的數位學習環境運用,大致上有分為三類的運用特色,數位影片輔助 教學、網路化的線上語文教學系統、同步視訊進行語文教學,結合行動科技與Web 2.0 技術於華語學習的研究仍相當缺乏,尤其Web 2.0 於語言學習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 且多為寫作與提供文章教材等應用模式,尚缺乏結合多元學習策略與共同知識建構之 實徵研究。 本研究將以語言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數位學習理論為基礎,結合行動科技與 Web 2.0 技術,建構一個以能力為導向之多元華語學習環境,並進行實徵研究,評估行動 科技與Web 2.0 應用於華語學習之成效。 (四)數位語言學習
1.Brain-Based Language Learning
以大腦為基礎(brain-based)的語言學習,強調支援雙向腦神經活動的重要,認為外 語學習活動的設計須同時兼具低階與高階語言技能的學習訓練,以加速腦神經的連 接;由於大腦在主動式的實作學習比被動的灌輸吸收學得好,因此,積極建立有意義 且真實情境之主動參與式學習活動,可提供學習者主動建構與統整所學之知識與技能 的機會。此外,社會建構主義者所強調即時回饋十分重要,學習者與同儕、教師或其 他人之間的修正式互動有利於語言的學習,即時且明確的回饋可促進腦神經的建立與 連結,有利於語言架構的重整與建構。
2.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
電腦輔助語言學習能讓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速度與需求,針對需要加強的部份重複
學習,多媒體影音效果更是輔助語言學習的利器,而CALL 具備即時回饋、增強及示
帶性,以及高度互動性(人與人、人與機器、人與環境等)的特質,如行動電話、個人數 位助理、甚至平版電腦等。 4.結合 Web 2.0 的語言學習環境 結合 Web 2.0 的語言學習環境則因強調雙向互動、知識分享以及共同知識建構等 特點,使其在語言學習應用之重要性與普遍性與日俱增,其中最為典型的則為部落格 與Wiki。鑒於目前利用 CALL 於華語學習之研究多偏重於個別技巧之學習,且數位科 技提供學習者符合以大腦為基礎之華語為外語學習的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的目的為 以社會認知及以大腦為基礎之學習理論為基礎,設計建構於行動與無所不在以及 Web 2.0 之數位學習環境,提供學習者多元之華語學習情境,幫助學習者培養兼具情境感知 與文化素養之正確使用華語的能力。 四、測驗面向 本研究分析了 CAT 測驗程序及計量法、台灣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所研發的華 語文能力測驗(Test Of Profuciency-Huayu, TOP)、以及大陸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 級大綱(HSK)等等文獻及測驗,發現漢語水平考試雖為目前應考人數最多的華語文能力 測驗,然其電腦化適性測驗的規劃與研究尚在起步階段。因此,題庫的建立、題目等 化以及常模的建立等仍須進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將以現有「華語文能力測驗」題庫為 基礎,先建立「華語文能力測驗」管理系統與「華語文能力測驗」線上測驗系統,也 將建立「華語文能力測驗」的電腦化適性測驗,並利用「華語文能力測驗」實徵資料 比較CAT 中不同選題策略下測驗之效能,以確定最適用之選題策略。 目前TOP-Huayu 是只有測驗學生的華語文聽讀能力。在寫作能力方面,研究者也期 望能夠將寫作測驗也達到電腦化,也就是學生能夠用電腦或是寫字版寫作,之後由電腦 系統直接批改。本研究將規劃及發展自動寫作批改系統,能夠依照文章結構及語意方面, 以量化的方式處理並同時為文章評分。在處理寫作特徵方面,會利用可讀性和 Ontology 的概念來協助文章分級的判定。未來本系統將結合其他子分項計畫,有效輔助華語成為 主力優勢語言,並結合語言訓練中心,為主要寫作閱卷評分系統,將完整系統推廣至全 球華語學習者。 在口語評分的方面,因為口語測驗需要設備及費力的程序,容易被忽略或發展較慢。 現行口試評分仍是採錄音方式,再由專業評分人員就考生的發音、語法、準確度、流利 度,以及答題適切性和完整性進行評分。若要透過電腦進行口語測驗自動評分,目前國 內已有提出並實行以語音辨識及合成為基礎的口語華語文電腦輔助學習系統
(Computer-Assisted Pronunciation Training, CAPT),給予句型讓學習者複誦,之後透過聲
波比對方式,依其發音音色、韻律(流利度)、音調、音量等項目進行評分,多為發音練 習或矯正的應用。而就目前的語音辨識(Speech Recognition, SR)技術發展,即使是限定的 文本內容,仍無法達到100%精準的語音辨識率,更難做到開放式題型,除非是明確的答 案或試題有給予提示,否則辨識率在5 成以下。本子計畫將以 HMM 技術開發口語測驗 系統(圖 1-1),不同於波形比對的技術,較有利於往半結構式題型發展。藉由華語文口語 能力測驗機制與口語練習評量概念的整合,嘗試開發針對第二語學習者的華語口語練習 系統,期能有助於外籍華語學習者的口語訓練,並藉由語言能力等級的分級標準測出不 同程度的外籍華語學習者的口語能力等級而以利未來華語口語能力測驗發展的可能性。
肆、研究與執行方法
COOL Chinese 包括六個模組:華語課綱設計將支援教學、學習與測驗之規劃與研究, 作為各個模組設計教材(materials)之依據;而國際合作與產學合作則將支援教學、學習與測 驗之實驗評估與推廣,以下簡述各個模組的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課綱模組─確認華語文能力分級指標與課程綱要內容的原則 (一)研究方法 第一年將確認華語文能力分級指標與課程綱要內容的原則、訪談資料蒐集方式、 受訪人之資格與受訪名單,以及調查涵蓋區域。 第二年研究方法將使用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邀請多位專家以書面方式給予 建議,回收問卷後進行綜合歸納。藉由此方法,專家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與回答問題, 以利研究者獲得協助,並取得較具說服力的意見。 (二)研究步驟 1. 經 18 位學者的兩份德懷術問卷,確認華語文能力分級指標,目前已訂定完成第二版。 2. 10 位華語專家經標準化設定的過程,訂定 A1、A2、B1 及 B2 四級華語文詞彙。詞彙 的標準設定以 CEFR 溝通功能能力指標為主,需仔細考量下列因素: (1)評估華語詞彙專家委員會的組成; (2)詞彙標準設定的準備,包含標準設定任務背景描述及專家的選擇; (3)標準設定專家會議的召開。 標準設定程序如以下所列:讓專家進行演練、回答任何歷程上的問題、問卷的 說明、 將專家分組、讓專家完成試題的回顧、必要時每一組專家進行討論和結果的修定、將 不同組別的結果進行平均、將不同組別的結果整合、回顧和討論標準的訂定,如果必 要則進行極端值的討論。 3. 為建立華語文溝通功能分級語法表,研究者先進行華語常用語法資料蒐集,進而請專 家依溝通功能需求配置功能語法。 二、教學模組─Web 2.0 華語文教學模式分析與教學人員能力指標之建置 (一)研究方法 本年度將針對既有華語文數位教學策略進行分析,並進行實際課室觀察之實體課 程的長期影片分析,並以此為基礎,分析並歸納各種華語文教學策略,並探究實體課 程的限制與虛擬線上教學工具的可行嵌入點。 此外,本年度並將完成華語文教學人員數位教學能力指標修訂研究案,為一兼顧 語文與數位層面架構之華語文數位教學能力指標,可供華語文數位教學實務、教師自 我檢核以及相關培訓課程設計與學術研究之重要參考 (二)研究步驟 一、華語文實體課室觀察 1.華語文實體課室觀察逐字稿歷程分析預備工作 2.華語文實體課室觀察逐字稿歷程分析編碼表擬訂 3.華語文實體課室觀察逐字稿歷程分析逐字稿編碼1.華語文數位教學能力指標案前置作業與專家徵詢 2.華語文數位教學能力指標案專家會議召開 3.進行華語文數位教學能力指標案各階段德懷術分析 4. 完成能力指標訂定 三、教學模組—建立組字規則資料庫與研究、教學系統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預計拆分6097 個常用中文字,並且建立 440 個基礎中文部件,歸納空間結 構關係、組字規則、部件各項指標等,以此建立中文組字規則資料庫(Chinese
Orthography Database Explorer,簡稱 CODE)。之後再以此資料庫為基礎,發展有利於 研究使用之查詢檢索平台與輔助華語教學的漢字教學平台。 (二)研究步驟 本研究進行之研究工作依序如下: 1. 拆分中研院中文詞知識庫小組常用字、分析 BIG5 碼 5401 字 2. 中文資料庫(部件/字/詞)、集中識字教學方案之分析與整理 3. 發展中文組字規則知識庫與設計數位教學、研究平台。 四、學習模組─Wiki-Chinese 華語學習系統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根據課程綱要規劃之 CFL 初學者應具備的聽、說、讀、寫等技能,設 計情境感知主題式 CFL 學習教材、與學習活動。教材方面以日常生活情境設計主 題,例如家庭、學校、市場、逛街、購物等。學習活動設計則兼顧個人學習與同儕 合作建構華語知識兩種模式。 (二)進行步驟: 1.確定情境感知之學習主題 2.分析學生進行合作建構學習主題所需之先備華語知識 3.根據 2 之分析設計教材、教學活動與評量模式 4.確定 WikiChinese 華語學習所需之支援與功能 5.評估教材教法與輔助工具的適切性 五、測驗模組─建置題庫資訊管理系統 華語文能力測驗之建置題庫資訊管理系統 (一)研究方法 將分析華測會題庫,進行預試,並且利用等化技術進行試題參數估計。 (二)研究步驟 本研究進行之研究工作依序如下: 1.分析華測會題庫 2.進行預試題本設計及蒐集所需預試資料 3.利用等化技術,估計試題參數 4.邀集華測會專家共同評估建置資料庫之研究架構與方法。
自動寫作批改系統 (一) 研究方法 以自然語言處理和資訊擷取的方式建立出寫作評分系統的基本架構。 (二) 研究步驟 1. 在此階段要建立必要的處理特徵,範圍涵蓋語法,語意,未知詞擷取和句構等層 次。同時間要發展出穩定且具有保密性的系統。這目的為在未來利用網際網路評 分閱卷時仍能確保資料的安全和隱私。在此階段,還會利用眼動追蹤的方式確定 系統現有的特徵,也同時探索其他可使用的處理指標。 2. 擴展系統處理特徵,利用可讀性並結合 Ontology 的概念應用,能為文章做出更多 的判定。同時給予學習者或使用者對於該文本的合適程度和建議。 3. 在系統能為文章判讀可讀性之後,還要能以該文為本設計出反饋題目。並結合網 路瀏覽器(browser)能提供網路文章的可讀性,為廣泛的使用者提供文章分類。 華語口語練習系統 (一)研究方法 以自然語言處理和資訊擷取的方式 (二)研究步驟 1. 建置系統,並且同時開發華語口語練習系統的練習題 (看圖簡答、看圖對話):參 考<實用視聽華語 1、2 冊>課文情境,並根據 ACTFL 等級(Novice-mid, Novice-high, Intermediate-low)選用題目內容詞彙。 2. 找 30 名以上華語非母語之外籍人士,每人朗讀 40~50 個句子,以訓練系統之聲學 模型,提高語音辨識率。 3. 另找 10 名實驗參與者,透過華語口語練習系統進行口語練習。在受試者使用過系 統後,在訪談他們來瞭解他們在使用系統後的口語能力進步狀況。
伍、結果與討論(含結論與建議)
一、課綱面向 (一)以CEFR 為主 1. 華語文能力指標第二版建立完成。 2. 華語文詞彙分級表(A1、A2、B1、B2、C1、C2)建立完成,見下表。 各級新詞 總計 C2級 2500詞 8000詞 C1級 2000詞 5500詞 B2級 1500詞 3500詞 B1級 1000詞 2000詞A1級 300詞 300詞 3. 華語文溝通功能分級語法表持續建置中,已完成A2及C2級。 (二)產學合作成果: 1. 形成教材 (a)與「全球華文網」合作《僑教雙週刊》「中級華語專刊」單元,99 年度已在下列五期 刊出:(1)599 期〈出國旅行〉;(2)601 期〈過新年〉;(3)603 期〈減肥〉;(4)605 期〈志 工的夢想〉;(5)607 期〈越南朋友〉。 2. 發展課程 (a)中華函授學校 A1 級《華語奇遇》線上課程:已完成線上華語教材課文之編製(共 10 課),99 年 2 月起開始上線授課,目前進行至第 4 課。註冊總人數將近 400 人,線上上課 人數100 餘人。
(b)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合作「COOL Chinese 線上華語課程班」,依 CEFR 規劃下 列10 項課程:(1)AP 中文聽力課程;(2)AP 中文閱讀課程;(3)AP 中文口說課程;(4) AP 中文寫作課程;(5)A1 華語與聽力課程;(6)A1 華語與閱讀課程;(7)A2 華語與聽 力課程;(8)A2 華語與閱讀課程;(9)商務華語;(10)生活華語。
(c)與大塊出版社合作「中文妙方」Chinese Cubes 系列華語教學課程(Chinese Cubes: Mandarin Chinese Teaching Curriculum):已完成前 200 字語言功能的審核、前 40 字組合句 的審核、前100 字英譯與詞性的審核及前 40 字課程的審核。 二、教學面向 1.第一階段建立中文正體字和簡體字 5417 筆、部件 569 筆、5402 筆詞彙、華語文初級字詞 1471 筆、詞目 62061 筆之資料庫,共計 74920 筆。 2.第一階段分析中文部份頻次、組字規則等,以利後續開發識字教材使用。 3.建立「部件資料庫」、「字資料庫」與「語詞資料庫」,並請撰寫程式專業人員進行各資料 庫比對、整合 4.完成「字資料庫」之中英文翻譯,並請外籍人員進行翻譯核對 5.「部件查詢平台」設計與初步建置 6.200 個部件資料庫建立,找出適當的部件字(表意字和表音字),以進行數位教材設計。 7.部件字數位教材設計、課程發展及效果評估(對象為台師大進修推廣部華裔班學生)。 8.發展華語教材「發現華語新樂趣」-讀寫篇、文化篇、聽說篇 9.本年度與數位教學(虛擬網路學習環境互動、行動載具、部落格、學習歷程自動偵測架構 等)相關 SSCI 論文 5 篇(含已接受、未刊登)(其中 4 篇為 high impact paper) (刊登於各研究類 別impact factor 前三分之一期刊之論文),均可供下階段 Web 2.0 華語文教位教學環境設計 之參考
11. EI Index conference: 1 篇 (請參閱附錄一) 12. 研究工具建置:建置華語文教學課室觀察逐字稿編碼系統模組雛型中,可供未來課室 觀察逐字稿分析與未來自動化或智慧型分析之用 13. 完成華語文教學人員數位教學能力指標修訂研究案,為全國唯一兼顧語文與數位層面 架構之華語文數位教學能力指標,可供華語文數位教學實務、教師自我檢核以及相關培訓 課程設計與學術研究之重要參考! 三、學習面向 1.建構出『WikiChinese 華語學習系統』華語文化學習架構。
2.完成『WikiChinese 華語學習系統』網站功能及資料庫:ChineseCAP: Cultural Awareness
Platform for Chinese as a Foreign learning。
3. CHEERS:Chinese Hanzi E-learnER System 系統的建立。
4.完成『華語文研究文獻收集與分析』,共分析 10 本國外期刊,2145 篇論文。 四、測驗面向 華語文能力測驗 1.題庫資訊管理系統:完成增加預測難度欄位並修改轉成 Html 功能和併題功能,並配合線 上測驗系統做修正。另外,簡體版的編題輔助系統也已開發完成。 2.電腦選題:持續開發併題功能 3. 線上測驗系統: - 目前已完成:所有前台測驗系統的開發、已開發亂數派題程式、完成線上測驗系統操作 手冊製作。 - 規劃簡體版線上測驗系統之相關需求與調整。 - 後台管理系統的開發以近尾聲。包括:後台成績處理系統、提包管理系統、教學影片管 理系統、考後問卷管理系統。 - 完成華語文線上聽讀預試,並已進行預試檢討會。 - 3/27(六)進行線上聽讀系統全國預試(考生約 2000 人)。到考率 70%。 - 4/1(四)進行線上聽讀系統全國預試檢討會。 - 5/3-6 進行國語中心密集班考試。 4. 預試試題分析:完成 16 卷三個等級以及 17 和 18 卷的進階和高階等級試卷的分析 自動寫作批改系統 1. 已開始收集語料,目前有近 100 份的語料。 2. 5/28 召開寫作評分標準專家諮詢會,來訓練華文寫作老師在批改語料的評分一致性。 3. 開發中文可讀性的程式軟體,來處理文章中的詞彙、句法、語意等三個層面。目前著重 在特徵的收集和分類,並在程式中開發出介面。 華語口語練習系統 1. 已開始著手開發系統。 2. 已召開口語評分標準專家諮詢會,來決定系統要使用的評分標準為 ACTFL Chinese Proficiency Guidelines。
附錄一、論文成果
專書及專書論文Hou, H. T. (2009), "A Framework of Dynamic Sequential Behavioral Pattern Detecting and Automatic Feedback/Guidance Designing for Online Discussion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Raquel, H. N. (Eds), Advanced Learning, (pp275-286). Austria: InTech Education and Publishing. (ISBN:978-953-307-010-0)
蔡雅薰 (2009)。《對外華語文教學研究叢書》台北︰中正書局。(校印中)
國際期刊論文:(in alphabetical order of first author) 2010
1) Chang, K. E., Lan, Y. J., Chang, C. M., & Sung, Y. T. (2010). A mobile-device-supported strategy learning for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 47(1), 69-84. (SSCI)
2) Hou, H. T., Chang, K. E., & Sung, Y. T. (2010). “What kinds of knowledge do teachers share on blogs”? -A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on blog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SCI)
3) Lan, Y. J., Sung, Y. T., Tan, N. C., Lin, C. P., & Chang, K. E. (Accepted).
Mobile-Device-Supported Problem-Based Computational Estimation Instruc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per submitted to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SSCI)
4) Sung, Y. T., Chang, K. E., Hou, H. T., & Chen, P. F. (2010). Designing an electronic guidebook for learning engagement in a museum of histor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1), 74-83. (SSCI)
5) Sung, Y. T., Hou, H. T., Liu, C. K., & Chang, K. E. (2010). Mobile guide system using
problem-solving strategy for museum learning: A sequential learning behavioral pattern analysis. Journal of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26(2), 106-115. (SSCI)
2009
6) Hou, H. T., Chang, K. E., & Sung, Y. T. (2009). Using blogs a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ol for teachers: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behavioral pattern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17(4), 325-340. (SSCI)
7) Lan, Y. J., Sung, Y. T., & Chang, K. E. (2009). Let us read together: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computer assisted reciprocal early English reading system. Computers
& Education, 53(4), 1188-1198. (SSCI)
8) Sung, Y. T., Chang, K. E., Yu, W. C., & Chang, T. H. (2009). Supporting teachers’ reflection and learning through structured digital portfolio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5(4), 375-385. (SSCI)
國內期刊論文:(in alphabetical order of first author) 2010
1) 陳學志、張國恩 (2010,審查中)。〈正體中文部件結構關係資料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教 學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TSSCI) 2) 蔡喬育 (2010, 校稿中)。〈增強成人華語學習的動機:Wlodkowski 動機的時間連續模式 的應用〉。《華語文教學之研究》。(THC) 2009 3) 官英華、廖憲正 (2009)。〈自動化華語聲調錯誤偵測系統之初探〉。《中原華語 文學報》,4 卷,117-137 頁。 4) 蔡雅薰 (2009)。〈論《僑教雙週刊—中級華語》之語體表現與教學實踐〉,《煙台學報》, 2009 年 8 月。
國際會議論文:(in reverse chronological order of conference/ surname)
1) Lan, Y. J., Sung, Y. T., Chiu, S. K., Lin, C. H., Liu, T. C. & Chang, K. E. (under review). SPICEreading: A three-in-one share platform in cooperative English reading. Paper submitted to Edutainment 2010. August 16-18, 2010, Changchun, China.
2)張淑萍、張國恩、宋曜廷 (2010,已接受)。〈對外漢語教師數位教學能力指標研究〉。將 發表於「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昆明,中國,2010 年 7 月 25-27 日。 3) Lan, Y. J. (2010, accepted). CCAP: A cross cultural awareness platform for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aper will be presented at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Technology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21st Century (TCLT6), Ohio State, USA, June 12-14, 2010.
4) Tsai, Y. H. (2010, April). Postmodernism, E-touch/E-Intelligence! Paper presented at
APEC-RELC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eminar, Singapore, April 18-23, 2010.
5) Hou, H. T. (2010, April). Applying lag sequential calculation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detect learners'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generate automatic learning
feedback-scenarios for educational MMORPG games. Paper presented a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Game and Intelligent Toy Enhanced Learning) (DIGITEL 2010), Kaohsiung, Taiwan, April 12-16, 2010. (EI index)
6) Chao, R.C., Kuo, B.C., Tsai, Y.H, Lin, Z.X., Masatake, N. (2010, March). Item ranking comparison between GRA and IRT rasch model. Paper presented at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gypt, March 15-17,
2010. 7) 林淑珠、蔡雅薰、郭伯臣 (2010,3 月)。〈CEFR 初級華語互動能力之創新試題研製〉。 發表於中原大學「2010 華語文創新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 8) 陳梅婷、王暄博、蔡雅薰、郭伯臣 (2010,3 月)。〈iBT 托福測驗與華語文能力測驗之比 較—以「說、寫」測驗為主〉。發表於銘傳大學「2010 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第三 屆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桃園。 9) 蔡雅薰、郭孝萱、徐幸蓉、王怡人、林予安 (2010,3 月)。〈華語文化多元智能主題項 目之教學原理與實踐〉。發表於銘傳大學「2010 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第三屆國際
於銘傳大學「2010 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第三屆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桃園。 11) 簡馨瑩、楊瑋婷、宋曜廷、張國恩 (2009,12 月)。〈多媒體環境下成語後設知識之教 學效果研究〉。發表於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 台北,台灣,2009 年 12 月 25-28 日。 12) 蔡雅薰 (2009,12 月)。〈以 CEFR 為華語文能力指標之網路華語分級評量〉。 發表於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台灣,2009 年12 月 25-28 日。 13) 蔡雅薰 (2009,12 月)。〈CEFR 在台灣的研究發展與應用現況〉。發表於上海 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上海首屆漢語獨特性理論與教學國際研討會」,上海, 中國。 14) 蔡雅薰 (2009,12 月)。〈以 CEFR 為基礎轉化為華語文能力指標建構之研析〉。 發表於崇右技術學院「2009 對外漢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基隆。
15) Lan, Y. J., Sung, Y. T., & Chang, K. E. (2009, November-December). Are you
listening? -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peer assessment system for English oral rea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CCE 2009), Hong Kong, November 30 - December 4, 2009.
16) Chang, S. P., Chang, K. E., & Sung, Y. T. (2009, November). E-Instructors who
teach CSL: Specific competencies and training plan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ACTFL2009),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20-22, 2009.
17) Hou, H. T. (2009, November). Preparing technology-savvy Chinese teachers for
the new era -- An analysis of patterns of applying blogs as CSL virtual classrooms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tool.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ACTFL2009),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20-22, 2009.
18) Lan, Y. J. (2009, November).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for integrating computer technology in standard- and performance-based instruction for K-12 Chinese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ACTFL2009),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20-22, 2009.
19) 蔡雅薰 (2009,11 月)。〈後現代,e 點靈-以 CEFR 為基礎之華語文教學運用〉。 發表於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第一屆海外華文教育論壇暨第九屆全菲華校代表 大會」講座,菲律賓。 20) 蔡雅薰 (2009,11 月)。〈以 CEFR 為華語文能力指標之網路華語分級評量題庫建置〉。 發表於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第一屆華文作為第二語言之教與學國際研討會」,新 加坡。
21) Lan, Y. J. (2009, October). Th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a language-learning-centered study of technology enhance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Conference 2009 (TELearn 2009), Taipei, Taiwan, October 6-8,
2009.
22) Lan, Y. J., Sung, Y. T., Chiu, S. K., & Chang, K. E. (2009, September).
Three-in-one share platform in cooperative English rea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Taiwan E-Learning Forum (TWELF 2009), Tainan, Taiwan, September 25-26, 2009.
cognitive-interactive approach to Chinese characters learning: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and
Games (Edutainment 2009), Banff, Canada, August 9-11, 2009.
24) 張淑萍、張國恩、宋曜廷 (2009,8 月)。〈融入線上帶領之華語文線上教師 培訓課程之設計與實施〉。發表於「2009 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中國,2009 年 8 月 1-4 日。 25) 陳學志、張國恩、徐芝君、詹雨臻、張瓅勻 (2009,8 月)。〈中文部件結構 關係資料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學習的應用〉。發表於「2009 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 研讨会」,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2009 年 8 月 1-4 日。 26) 陳學志、張國恩、徐芝君、邱郁秀、張淑萍 (2009,8 月)。〈以漢字部件策 略教導外藉人士學習漢字之數位網站設計〉。發表於「2009 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 研讨会」,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2009 年 8 月 1-4 日。 27) 簡馨瑩、宋曜廷、林慧珊 (2009,8 月)。〈多媒體結合記憶術於華語字彙教 學之效果研究〉。發表於「2009 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桂林:廣西師範 大學,中國,2009 年 8 月 1-4 日。
國內會議論文 (in reverse chronological order of conference/ surname)
1) 蔡雅薰 (2010,1 月)。〈僑務委員會「五百字說華語/一千字說華語」影音互動式課程教 學應用〉。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網╳台灣書院『開創華語文數位教學 新視野』華語文教學創新模式應用發表會」,台北。 2)洪素蘋、陳柏熹、陳學志、黃宏宇、吳清麟 (2009,10 月)。〈瞭解與檢驗中 文遠距聯想測驗的認知成分:LLTM 相關模式比較〉。發表於「中國測驗學會 2009 年會暨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9 年 10 月 24 日。 3) 黃博聖、洪素蘋、陳學志 (2009,10 月)。〈中文詞彙遠距聯想量表之編製報 告〉。發表於「中國測驗學會2009 年會暨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2009 年 10 月 24 日。(壁報論文) 4) 唐文慶、吳清麟、陳學志 (2009,10 月)。〈創造力連結論之檢驗:「連結距離」 對中文遠距聯想量表試題效度之影響〉。發表於「中國測驗學會2009 年會暨心理 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9 年 10 月 24 日。 5) 蔡雅薰 (2009,10 月)。〈華語文能力測驗與教學結合〉。發表於義守大學華語 文中心「2009 年義守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習暨新書發表會」,高雄。(大學教師融合 研究、教學與產學合作的思考與實踐) 6) 陳學志、張瓅勻、徐芝君、張淑萍、張國恩 (2009,9 月)。〈以華裔學生為對 象之部件字帶字識字教材的設計與發展〉。發表於2009 年「華語教與學」學術暨實 務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09 年 9 月 25 日。 7) 楊玫玲、蔡雅薰、郭伯臣 (2009,9 月)。〈以 CEFR 理解能力 A2 級為基礎之 華語文能力指標之解讀與轉化〉。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 華語教學與學術 暨實務研討會」,台北。
附錄二、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1. 活動名稱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與海德堡大學參訪漢語中心與介紹COOL Chinese 座談會
2. 活動時間及地點
日期:98 年 7 月 14 日至 7 月 23 日 地點: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與海德堡大學3. 活動舉辦目的
(活動主旨/目的)國際交流與推廣
COOL Chinese 理念
4. 與會人員 (師大共 5 人)
召集人/主持人:張國恩教授 與會者名單: 姓 名 服 務 單 位 及 職 別 莊 坤 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 信 世 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教授 蔡 雅 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學系系主任 籃 玉 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學系助理教授5. 活動議程或活動內容
(請附上議程,若有其他說明也請列入) 7/14 日 (二) 晚上出發 7/15 日 (三) 抵達柏林 7/16 日 (四) 拜訪柏林自由大學漢學系 (漢學系主任 Prof. Luetner 接待) 7/17 日 (五) 拜訪駐柏林代表處 (僑務組及文化組), 洪堡大學漢學系. 7/18 日 (六) 參訪波茲坦 7/19 日 (日) 赴曼海姆 Manhamn (高鐵, 約五小時) (預定住宿當地三天)7/20 日 (一) 參訪司圖佳中文學校 (數位學習中心) 7/21 日 (二) 參訪海德堡大學漢學系, 漢學圖書館 (漢學系主任 Prof. Mittler 接待) 7/22 日 (三) 搭機離德 7/23 日 (四) 抵達台灣
6. 活動照片及說明
(請附上 3-5 張活動相片,並爲每張相片加上簡單說明)(1) 海德堡大學簡報
(2) 自由大學簡報
(3) 張副校長與自由大學副校長(右)、自由大學漢學系主任(左)
(4) 斯圖佳中文學校座談
7. 活動結論與建議
(活動中達成的結論、產生的效果或相關建議事項)德國大學的漢學中心對於
COOL Chinese 雖然抱有高度興趣,他們則
是有表明早與大陸之大學締結華語教師合作關係。面對大陸與台灣
在華語市場的競爭,我們必須要朝著精緻品質的信念發展華語教學
的課程、教材、學習工具。
附錄三、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活動名稱
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
1. 活動時間及地點
日期:2009 年 8 月 1 日至 8 月 4 日
地點: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 活動舉辦目的
(活動主旨/目的)COOL Chinese 教學組研究成果發表,進行國際交流與推廣,本次發表研
究共四篇如下:
‧ 陳學志、張國恩、張瓅勻、徐芝君、詹雨臻(2009.8)中文部件結構關係資料庫之 建立及其在識字學習的應用,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桂林:廣西師範大 學。2009 年 8 月 1-4 日。 ‧ 陳學志、張國恩、徐芝君、邱郁秀、張淑萍(2009.8)以漢字部件策略教導外藉人 士學習漢字之數位網站設計,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桂林:廣西師範大 學。2009 年 8 月 1-4 日。 ‧ 張淑萍、張國恩、宋曜廷(2009.8)融入線上帶領之華語文線上教師培訓課程設計 與實施,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年 8 月 1-4 日。‧
簡馨瑩、林慧珊、宋曜廷(2009.8)多媒體環境下結合記憶術於華語字彙教學之效 果研究,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年 8 月 1-4 日。3. 與會人員 (共 5 人)
召集人/主持人:陳學志教授
與會者名單:
姓 名 服 務 單 位 及 職 別 陳 學 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教授 簡 馨 瑩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張 淑 萍 致理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 助理教授 徐 芝 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博士生 林 慧 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 碩士
4. 活動議程或活動內容
(請附上議程,若有其他說明也請列入)7/31 日 (五) 中午出發
7/31 日 (五) 抵達桂林
8/01 日 (六) 研討會報告成果
8/02 日 (日) 參與研討會,交流並推廣計畫之研究產出
8/03 日 (一) 研討會報告成果
8/04 日 (二) 參與研討會旅遊
8/05 日 (三) 搭機離開桂林
8/05 日 (三) 抵達台灣
5. 活動照片及說明
(請附上 3-5 張活動相片,並爲每張相片加上簡單說明)(3) 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報到
(4) 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報告(1)
(6) 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現場
6.
活動結論與建議
(活動中達成的結論、產生的效果或相關建議事項)由於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是由廣西師範大學、美國耶魯大
學、美國佛蒙特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主辦,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協辦。參加會議代表約
230 人左右,分別來自美國、英國、
加拿大、韓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和中國香港、臺灣
和大陸各地。會議共收到論文
280 餘篇,其中 118 篇入選論文集《多維視
野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因此,參與本次研討會,將有助於
COOL Chinese 計畫成果的國際交流及
推廣。
本次論文報告內容是有關以中文繁體字來建立常用字之「部件結構表
達式」資料庫、數位部件字課程及多媒體漢字學習系統等,雖然與大陸當
地使用的簡體字不同,但論文仍引起與會者的強烈興趣和熱烈討論,且當
地學者也熱情提供研究成果及書藉(如
1997 年出版的字符集漢字部件規
範)供我們參考,以期能共同為華語教學盡一份心力。
附錄四、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一份
1.活動名稱
ACTFL2009 年度會議與世界語言博覽會
2. 活動時間及地點
日期:
2009年11月20日至11月22日地點:
美國聖地牙哥3. 活動舉辦目的
(活動主旨/目的) 本屆ACTFL 年度會議(ACTFL2009) 共有 6000 多位教師與研究者參與,本次會議 的主題涵蓋外語學習各個面向與議題,例如: 評量、文化、課程、學習者變項、文學、 教材、教法、科技、政策、專業成長、研究、以及標準等。4. 與會人員
姓 名 服 務 單 位 及 職 別 張 國 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教授 陳 學 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教授 宋 曜 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教授 信 世 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教授 籃 玉 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助理教授 潘 佩 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專任助理5. 活動議程或活動內容
(請附上議程,若有其他說明也請列入) 此次會議與會者為各層級外語學習的研究學者與教育專家,論文發表與討論情況甚為 激烈及有內涵。摘錄此次會議的要點如下: 1. 11月19日參加會前workshop,討論華語文的研究現況與趨勢展望 2. 11月20日:發表論文,題目:teach CSL: Specific competencies and training plan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ACTFL2009),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20-22, 2009.
Hou, H. T. (2009, November). Preparing technology-savvy Chinese teachers for
the new era -- An analysis of patterns of applying blogs as CSL virtual classrooms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tool.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ACTFL2009),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20-22, 2009.
Lan, Y. J. (2009, November).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for integrating computer technology in standard- and performance-based instruction for K-12 Chinese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ACTFL2009),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20-22, 2009.
3. 11月21日上午與下午參觀會場展覽,充分掌握國際外語學習產業脈動,有助於協助 國內數位華語產業的發展。 4. 11月21日晚上參加師大校友歡迎會,共有200多位華語教師與外國學者參與盛會,會 中除介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也與與會華語教師充分交流溝通。 5. 11月22日上午參加會後workshop,討論資訊科技在21世紀語言教學的定位。
6. 活動照片及說明
(請附上 3-5 張活動相片,並爲每張相片加上簡單說明)(8)
論文發表(一)(9)
論文發表(二)(3)
師大校友歡迎會7.
活動結論與建議
(活動中達成的結論、產生的效果或相關建議事項)大陸在對外華語的發展甚速,經費十分充裕,孔子學院的設立對各國華語學習的發展 有相當影響。台灣在華語教學的研究與發展已有50 餘年的經驗,若能結合在數位學習的優 勢,應能讓台灣在本世紀之世界華語學習潮流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了更加提升台灣 在世界華語學習的主導力,政府應成立國家層級之專責單位,整合學術、產業與政府的力 量,帶領台灣開創世界華語學習的新頁。
附錄五、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發表之論文一份
Chang, S. P., Chang, K. E., & Sung, Y. T. (2009, November). E-Instructors who
teach CSL: Specific competencies and training plan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ACTFL2009),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20-22, 2009.
Keywords:e-Learning, e-instructor, CALL, CSL
Title: E-Instructors who teach CSL: Specific Competencies and Training Plan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linguist David Graddol suggested in the February 2004 issue of Science that in the next decade, Chinese is likely to become the new “must-learn” second language of the world, while it maintains its status as the language native to the largest group of people in the world. For the new generation, e-Learning is now a widely accepted learning model, with courses of many varieties organized within industries and b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globe. Advanced by the development in technology, the revolutionized form of learning frees 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the restrictions of time and space, and its benefit to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SL) has been proposed by many researches because of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eaching. E-Learning is certainly a channel through which greater learning opportunities can be provided to cater to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more and more learners. However, prior to opening online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the teachers need to be equipped with the appropriate competency, so as to ensure the diversity and quality of their instructions.
The efficacy of e-Learning depends on many factors, such as courseware quality and learner motivation, but the key to learner’s success with e-Learning is the guidance ability of e-instruc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etencies required for e-instructors and traditional instructo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while many studies have made note of the trend of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none has explored the competencies needed by the e-instructors. Therefore,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competencies required for e-instructors who teach CSL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efine the specific competencies particular to e-instructors who teach CSL via the Delphi Method. The findings of the first purpose that e-instructors who teach CSL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ecific competencies were computer capability, administration, communication,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al design, e-teaching capability, e-learning literacy and need analysis. According to some researches, e-instructors in any discipline must be equipped with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task through training. However, a pre-job training system for e-instructors who teach CSL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Consequently, the seco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uggest a pre-job training develop based on the requisite specific competencies as reference for instructional facilities,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an improvement in the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e-learning environment.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1. 活動名稱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與海德堡大學參訪漢語中心與介紹 COOL Chinese 座談會
2. 活動時間及地點
日期:98 年 7 月 14 日至 7 月 23 日 地點: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與海德堡大學3. 活動舉辦目的
(活動主旨/目的)國際交流與推廣 COOL Chinese 理念
4. 與會人員 (師大共 5 人)
召集人/主持人:張國恩教授 與會者名單: 姓 名 服 務 單 位 及 職 別 莊 坤 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 信 世 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教授 蔡 雅 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學系系主任 籃 玉 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學系助理教授5. 活動議程或活動內容
(請附上議程,若有其他說明也請列入) 7/14 日 (二) 晚上出發 7/15 日 (三) 抵達柏林 7/16 日 (四) 拜訪柏林自由大學漢學系 (漢學系主任 Prof. Luetner 接待)7/19 日 (日) 赴曼海姆 Manhamn (高鐵, 約五小時) (預定住宿當地三天) 7/20 日 (一) 參訪司圖佳中文學校 (數位學習中心) 7/21 日 (二) 參訪海德堡大學漢學系, 漢學圖書館 (漢學系主任 Prof. Mittler 接待) 7/22 日 (三) 搭機離德 7/23 日 (四) 抵達台灣
6. 活動照片及說明
(請附上 3-5 張活動相片,並爲每張相片加上簡單說明)(1) 海德堡大學簡報
(2) 自由大學簡報
(3) 張副校長與自由大學副校長(右)、自由大學漢學系主任(左)
(4) 斯圖佳中文學校座談
7. 活動結論與建議
(活動中達成的結論、產生的效果或相關建議事項)德國大學的漢學中心對於 COOL Chinese 雖然抱有高度興趣,
他們則是有表明早與大陸之大學締結華語教師合作關係。面對
大陸與台灣在華語市場的競爭,我們必須要朝著精緻品質的信
念發展華語教學的課程、教材、學習工具。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活動名稱
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
1. 活動時間及地點
日期:2009 年 8 月 1 日至 8 月 4 日
地點: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 活動舉辦目的
(活動主旨/目的)COOL Chinese 教學組研究成果發表,進行國際交流與推廣,本次
發表研究共四篇如下:
‧ 陳學志、張國恩、張瓅勻、徐芝君、詹雨臻(2009.8)中文部件結構關係資 料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學習的應用,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桂 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年 8 月 1-4 日。 ‧ 陳學志、張國恩、徐芝君、邱郁秀、張淑萍(2009.8)以漢字部件策略教導 外藉人士學習漢字之數位網站設計,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桂 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年 8 月 1-4 日。 ‧ 張淑萍、張國恩、宋曜廷(2009.8)融入線上帶領之華語文線上教師培訓課 程設計與實施,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年 8 月 1-4 日。‧
簡馨瑩、林慧珊、宋曜廷(2009.8)多媒體環境下結合記憶術於華語字彙教 學之效果研究,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年 8 月 1-4 日。3. 與會人員 (共 5 人)
召集人/主持人:陳學志教授
與會者名單:
姓 名 服 務 單 位 及 職 別 陳 學 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教授 簡 馨 瑩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張 淑 萍 致理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 助理教授 徐 芝 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博士生 林 慧 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 碩士
4. 活動議程或活動內容
(請附上議程,若有其他說明也請列入)7/31 日 (五) 中午出發
7/31 日 (五) 抵達桂林
8/01 日 (六) 研討會報告成果
8/02 日 (日) 參與研討會,交流並推廣計畫之研究產出
8/03 日 (一) 研討會報告成果
8/04 日 (二) 參與研討會旅遊
8/05 日 (三) 搭機離開桂林
8/05 日 (三) 抵達台灣
5. 活動照片及說明
(請附上 3-5 張活動相片,並爲每張相片加上簡單說明)(1) 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報到
(2) 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報告(1)
(4) 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現場
6.
活動結論與建議
(活動中達成的結論、產生的效果或相關建議事項)由於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是由廣西師範大學、美國
耶魯大學、美國佛蒙特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
主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協辦。參加會議代表約 230 人左右,分
別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韓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
尼、泰國和中國香港、臺灣和大陸各地。會議共收到論文 280 餘篇,
其中 118 篇入選論文集《多維視野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第七
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因此,參與本次研討會,將
有助於 COOL Chinese 計畫成果的國際交流及推廣。
本次論文報告內容是有關以中文繁體字來建立常用字之「部件
結構表達式」資料庫、數位部件字課程及多媒體漢字學習系統等,
雖然與大陸當地使用的簡體字不同,但論文仍引起與會者的強烈興
趣和熱烈討論,且當地學者也熱情提供研究成果及書藉(如 1997
年出版的字符集漢字部件規範)供我們參考,以期能共同為華語教
學盡一份心力。
1.活動名稱
ACTFL2009 年度會議與世界語言博覽會
2. 活動時間及地點
日期:
2009年11月20日至11月22日地點:
美國聖地牙哥3. 活動舉辦目的
(活動主旨/目的) 本屆 ACTFL 年度會議(ACTFL2009) 共有 6000 多位教師與研究者參與, 本次會議的主題涵蓋外語學習各個面向與議題,例如: 評量、文化、課程、 學習者變項、文學、教材、教法、科技、政策、專業成長、研究、以及標準等。4. 與會人員
姓 名 服 務 單 位 及 職 別 張 國 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教授 陳 學 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教授 宋 曜 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教授 信 世 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教授 籃 玉 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助理教授 潘 佩 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專任助理5. 活動議程或活動內容
(請附上議程,若有其他說明也請列入) 此次會議與會者為各層級外語學習的研究學者與教育專家,論文發表與討論情 況甚為激烈及有內涵。摘錄此次會議的要點如下: 1. 11月19日參加會前workshop,討論華語文的研究現況與趨勢展望teach CSL: Specific competencies and training plan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ACTFL2009),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20-22, 2009.
Hou, H. T. (2009, November). Preparing technology-savvy Chinese teachers for the new era -- An analysis of patterns of applying blogs as CSL virtual classrooms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tool.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ACTFL2009),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20-22, 2009.
Lan, Y. J. (2009, November).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for integrating computer technology
in standard- and performance-based instruction for K-12 Chinese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ACTFL2009),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20-22, 2009.
3. 11月21日上午與下午參觀會場展覽,充分掌握國際外語學習產業脈動,有助 於協助國內數位華語產業的發展。 4. 11月21日晚上參加師大校友歡迎會,共有200多位華語教師與外國學者參與 盛會,會中除介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也與與會華語教師充 分交流溝通。 5. 11月22日上午參加會後workshop,討論資訊科技在21世紀語言教學的定位。
6. 活動照片及說明
(請附上 3-5 張活動相片,並爲每張相片加上簡單說明)(1)
論文發表(一)(2)
論文發表(二)(3)
師大校友歡迎會7.
活動結論與建議
(活動中達成的結論、產生的效果或相關建議事項)大陸在對外華語的發展甚速,經費十分充裕,孔子學院的設立對各國華語學習 的發展有相當影響。台灣在華語教學的研究與發展已有 50 餘年的經驗,若能結合 在數位學習的優勢,應能讓台灣在本世紀之世界華語學習潮流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 色。為了更加提升台灣在世界華語學習的主導力,政府應成立國家層級之專責單 位,整合學術、產業與政府的力量,帶領台灣開創世界華語學習的新頁。
APEC-RELC 國際語言研討會活動報告
填表人:許芝軒
1. 活動名稱
APEC-RELC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eminar
(教育部與東南亞國家部長會議下社區與語言中心及 APEC 人力資源主導 小組合辦之國際語言研討會)
2. 活動時間及地點
日期:99 年 4 月 18 日至 4 月 23 日 地點:(新加坡)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區域語言中心3. 活動舉辦目的
(1)考察語言與經濟之間的關係 (2)探討這樣的關係如何影響在一般經濟及工作場所的語言使用 (3)探索學校應如何因應全球化的世界4. 與會人員
蔡雅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5. 活動議程或活動內容
(議程如附) 4/18(日)出發前往新加坡 4/19(一)抵達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區域語言中心;參加會議 4/20(二)參加會議 4/21(三)參加會議 4/22(四)參訪新加坡 4/23(五)搭機離開新加坡,抵返台灣6. 活動照片及說明
(2)聆聽國外學者報告 (1)開幕典禮會場 (3)專題研討與會學者 (4)晚宴會場7. 活動結論與建議
大會提供論文發表、專題研討及工作坊,以期與會者能更加認識在全球化情 境中能強化亞太經濟體的商用語言,並了解其重要性。在會議中,學者表示,以 往的課程設計在許多亞太經濟體中常以教師為中心,然而這樣的教學設計已漸漸 為以學生為取向的考量取代,因此帶給教師相當大的挑戰。根據此觀點,建議台 灣的語言教材應朝此方向研發,學校發展及師資培育也應逐漸以全球化的趨勢為 主,以跟上世界的腳步。8. 附件
APEC-RELC 國際語言研討會 議程表
SESSION PRESENTATION AUTHOR
Creating Prosperity: Using the Internet to Revolutionize Language Learning
Chair: Phoenix Wang
Creating Prosperity: Using the Internet to Revolutionize
Language Learning
Shirish Nadkarni
Effectiveness of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and Intercultural Immersion to
Enhanc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Phil McKnight
Language Programs at IS-VNU: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Ngo Tu Lap Trade Specific Languag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griculture, Energy, Science, Health, etc.
Chair: Brock Brady
Infusing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hristine J. Raju
Engaging English Educators in Asia: Shared Opportunitie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Chair: Damon Anderson
Global Importanc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Programs
Brock Brady, John Scacco and George Scholz
Open Language Learning
Chair: Adriana de Kanter
Open Language Learning: What Happens when Everybody Participates?
Phoenix Wang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hair: Damon Anderson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Jing Gayle Gao
Postmodern Language
Curriculum Ya-hsun Tsai
After the Lessons: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Li-Jiuan Lilie Tsay Changes in Our Field: Where
Are We Going? Damon Anderson APEC Panel,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Discussion to Implementation
Chair: Anne Pakir
Review of earlier presentations in APEC
context
Ngo Tu Lap
Future Directions for
Language Learning Priority LeAnn Eyerman Review of pertinent APEC
policies Sun Tao APEC Summation and Closing, Future
Directions for APEC Cooperation on Learning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