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研究"

Copied!
2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洪仁進 博士. 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 之影響研究. 研究生:張士元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六 年 七 月.

(2) 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研究 摘. 要. 臺灣因生育率偏低造成少子化的現象,然而少子化現象對學校教育產生重大 的衝擊,也影響了學校校長在領導上的作為,以因應少子化現象的影響。因此本研 究目的在了解國中教師知覺少子化現象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及了解不同背景變項 教師對少子化現象知覺之差異,以及少子化現象對校長領導作為的影響,期能提供 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作為參考。主採問卷調查法實施研究,以「少子化對新北市國 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研究」問卷進行量測。研究對象為新北市地區之公立國 民中學教師,總共寄發 406 份問卷,回收之有效問卷 348 份。經以獨立樣本 t 檢 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及迴歸分析方法等統計分析獲得下列幾項結論: 壹、新北市國中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的知覺為中上程度,其中以「師資供 需失調」為最高,其次是「學校減班與併校」 、 「城鄉差異日益擴大」 、 「教育 資源浪費及虛擲」。 貳、新北市國中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的知覺為中上程度,其中以「資 源整合與活化利用」為最高,其次是「建立願景與發展特色」 、 「趨勢領導與 有效激勵」、「教師教學與多元課程」。 參、新北市國中不同背景的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的知覺程度,會因服務年 資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 肆、新北市國中不同背景的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的知覺程度,會因現 任職務及服務年資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 伍、新北市國中教師知覺少子化影響對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間有正相關,且 達顯著水準, 「教育資源浪費及虛擲」屬中度正相關, 「學校減班與併校」 、 「師 資供需失調」與「城鄉差異日益擴大」屬低度正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 學校單位、教師本身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少子化、校長領導 I.

(3) How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affected the New Taipei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le’s leadership. Abstract The lower birth rate in Taiwan caused the tendency to have fewer children.However,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environment has a big impact on school education , and also affected the behaviors of the principle’s leadership to respond to the effect of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perception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oward how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affects school education, and also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erceptions of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among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he behaviors of the principle’s leadership respond to the effect of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purposes above . The questionnaire was “ How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affected the New Taipei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le’s leadership” There were 406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and 348 valid questionnaires had been received. After analysis , including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fiv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The perceptions of how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affected. school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Region are high-intermediate level. The highest is "The Imbalance of Teacher’s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next is" Reducing Class or School Consolidation”, the next is " Rural-Urban Differences grows day by day "and finally "the Wast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2. The perceptions of how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affected the principle’s leadership behavior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Region are highintermediate level. The highest is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the next is "Build Vision and develop Characteristics" the next is” Trend Leadership and II.

(4) effective Encouragement”, and finally is. "Teaching and various courses". 3.The perception degree of how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affected school education is variable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years of teaching, 4.The perception degree of how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affects the principle's leadership behaviors is variable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current position and years of teaching. 5.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on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le's leadership are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ed and reached. in. significant level. “The Wast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reached. moderately positive correlated ."The Imbalance of Teacher’s Supply and Demand "," Reducing Class or School Consolidation”, and " Rural-Urban Differences grows day by day " reached lowly positive correlated .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mentioned above, relate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to the Bureau of Education, school administrative unit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the leadership of the principle. III.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少子化的意義與成因 ...................................................................................9 第二節 少子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37 第三節 領導理論與校長領導 .................................................................................49 第四節 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的影響與相關研究分析 .....................................8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9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0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05 第四節 研究實施 ................................................................................................... 11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11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21 第一節 少子化對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的影響 .............................................121 第二節 不同背景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的認知差異分析 .........................124 第三節 不同背景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的認知差異分析 .................133 第四節 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的預測分析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1 參考文獻 .......................................................................................................................155 附錄 ...............................................................................................................................165 附錄一:專家審查意見彙整及題目修正 ...............................................................165 附錄二:專家效度問卷 ...........................................................................................180 附錄三:預試問卷 ...................................................................................................190 附錄四:正式問卷 ...................................................................................................195. IV.

(6) 表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2-4 表 2-5 表 2-6 表 2-7 表 2-8 表 2-9. 次. 人口轉型各階段人口成長型態主因 .................................................................15 全球總生育率概況 .............................................................................................20 人口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自然增加率、總生育率 .....................................23 我國男性與女性的初婚年齡、第一胎生母平均年齡、總生育率 .................29 歷年人口政策沿革及口號 .................................................................................31 國中平均每班學生人數及生師比 .....................................................................41 公立國中班級數及教師人數實際數與推估數 .................................................44 少子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46 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負面的影響 .................................................................82. 表 2-10 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正面的影響 ................................................................84 表 2-11 校長領導作為的相關研究 ................................................................................93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3-5 表 3-6 表 3-7 表 3-8. 新北市 104 學年度國民中學一覽表 ...............................................................101 預試問卷抽取樣本一覽表 ...............................................................................103 正式問卷抽取樣本一覽表 ...............................................................................104 正式問卷調查取樣學校統計表 .......................................................................105 少子化對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量表 ...........................................107 問卷內容效度審查之學者專家一覽表 ...........................................................109 問卷專家效度意見彙整表 ............................................................................... 111 問卷「少子化對學校教育影響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114. 表 3-9 問卷「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影響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115 表 3-10 問卷「少子化對學校教育影響量表」信度檢測分析表 .............................. 116 表 3-11 問卷「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影響量表」信度檢測分析表 ...................... 116 表 3-12 回收有效問卷樣本描述統計分析表 .............................................................. 118 表 4-1 問卷表現水準等級區分表 ...............................................................................121 表 4-2 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的認知現況分析表 ...........................................122 表 4-3 教師對校長領導作為的認知現況分析表 .......................................................123 表 4-4 不同性別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認知差異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125 表 4-5 不同年齡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認知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6 表 4-6 不同現任職務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認知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7 表 4-7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認知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8 表 4-8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認知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9 表 4-9 不同背景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的認知差異比較統計表 ...................133. V.

(7) 表 4-10 不同性別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的認知差異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 要表 .................................................................................................................134 表 4-11 不同年齡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認知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 4-12 表 4-13 表 4-14 表 4-15. .........................................................................................................................135 不同現任職務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認知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136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認知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138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認知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139 不同背景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的認知差異比較統計表 .........143. 表 4-16 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間之相關矩陣表 .................144 表 4-17 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迴歸分析摘要表 .................145. VI.

(8) 圖 圖 1-1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2-4 圖 2-5 圖 2-6 圖 2-7 圖 2-8. 次. 本研究流程圖 ..................................................5 人口轉型的四個階段圖 .........................................14 臺灣的人口轉型 ...............................................22 60、102 及 150 年人口金字塔-中推計 ..........................24 總生育率與女性就業率之消長趨勢 ...............................26 結婚平均年齡 .................................................28 新北市出生人口數情形 .........................................30 臺灣總生育率變化(1960-2005) ................................33 總生育率及嬰兒出生登記數 .....................................38. 圖 2-9 91~119 學年國中新生、畢業生數 ................................39 圖 2-10 領導研究之發展脈絡分析圖 .....................................52 圖 2-11 圖 2-12 圖 2-13 圖 2-14 圖 2-15 圖 2-16 圖 2-17 圖 3-1. LBDQ 領導行為象限圖 ..........................................56 Fielder 之權變模式 ...........................................57 途徑目標理論模式 .............................................58 Hersey 與 Blanchard 之情境領導理論 ............................59 領導能力的五個層級 ...........................................69 第五級領導的理論概要 .........................................69 臺北縣卓越學校架構 ...........................................81 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研究架構圖 ...........99. 圖 3-2. 研究實施程序圖 .............................................. 115. VII.

(9)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係以「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研究」為研究主題, 本章將從本論文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重要名詞的解釋與界定, 以及研究範圍和限制作為主要論述的內容。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 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 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近年來,每年到招生的季節時刻,教育相關的新聞報導,總會提到因為少子化 的因素,有多少學校招生人數不足,尤其對部分的私立學校的衝擊更是嚴重,已有 幾所高中職或大專院校被迫轉型或停招。對於國中小的部分,也有偏遠地區的國民 小學因人數不足被迫裁併或廢校,身為學校的領導者校長每年皆為招生而辛苦奔 波,然而少子化的衝擊已是既定事實,在人口的轉型之下,加上經濟大環境不佳、 晚婚晚育及其他相關因素,產生少子化的問題,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人數下降 已影響到學校的經營。依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5)的統計資料,人口總生 育率從 1951 年的 7.04 人,到 2014 更下降到 1.17 人,當中在 2010 年時總生育率 更是創下歷史新低來到 0.9 人。依據教育部統計處(2015)的 104~119 學年度國 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指出 103 學年國中新生數 24 萬 3 千人,較 102 學年減少 3 萬 2 千人;全體在校學生總數 80 萬 3 千人,減 2 萬 9 千人。推計 104 學年後至 111 學年國中新生將大幅減少 5 萬 4 千人,平均年減 8 千人;全體在校 學生總數大幅減少趨勢亦將延續至 112 學年,8 年間累計減少 19 萬 6 千人,平均 年減逾 2 萬 4 千人。因少子化現象的關係,造成學生人數銳減,已衝擊到教育體系 的生態,幼稚園、國小首當其衝,國中、高中職的問題也會一一浮現,高等教育亦 需面臨招生的難題,幾乎整個教育體系皆無法倖免於少子化的考驗。 1.

(11) 少子化趨勢對教育帶來多方面的衝擊,如:生員短缺,各級學校難以維持現有 規模;超額教師浮現,教育人力流動性偏低,學校無法注入活力與新血;師資培育 機構面臨存廢的危機;九成多的大學高錄取率,學生素質堪憂;小校裁撤與否,左 右為難,城鄉差距的教育問題無法彌平;家庭的親職與生活教育遭受嚴重的挑戰, 也衝擊倫理社會;學校的教學與輔導面臨更多考驗(蔡銘津,2012)。即使此刻當 局提出有力的人口穩定成長方案及獎勵生育等政策,都顯得已緩不濟急,所以教育 當局必須提早做出因應策略。 少子化現象下各種不力因素的衝擊,雖是危機重重,但也是整體教育制度的轉 型契機所在,因此少子化對國中教育的影響可分為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兩大類,其 中前者包括教育精緻化、學校設施活化與轉型、教育品質提升、適合淘汰不適任教 師、適合推動小班小校教學、有效降低學校班級數、提高生師比和落實學生輔導與 親職教育等誘因;後者,也就是一般外界對於少子化的刻板印象,則包括造成政府 財政負擔沉重、社區據點消失、學校經營困難、學校行政素質提升受限、學校設施 閒置、教學設備保養困難與使用率低、學生學習團體動力不足、教師供需失靈、流 浪教師和教師超額等限制(宋秋儀,2011)。 然而,這個轉型契機的推動,有賴學校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發展學校的特色, 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增加學校的競爭力,創造學校卓越的形象與口碑,以爭取學 生就讀意願。有好的校長,才有好的學校;有卓越的校長領導,才能經營出卓越優 質的教育品質。在追求卓越的歷程中,校長實居於最關鍵的地位,領導學校成員實 現願景目標,塑造學校特色,建立優質行政團隊,以專業素養領導教學與課程創新, 更要能兼顧社會趨勢發展提出因應策略,及整合各界相關資源,以提供學校教育運 作。因此,欲探討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為何?而校長不同 的領導作為是否能降低少子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在本研究中將探討校長領導作 為分別為建立願景與發展特色、趨勢領導與有效激勵、教師教學與多元課程、資源 整合與活化利用等四個層面,以了解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的影響程度。此議題相 關結論將供學校經營領導者參考,也是本研究最主要的動機。 2.

(12) 貳、研究目的 從上述的研究動機中,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目的條列如下: 一、了解少子化的意涵與成因。 二、分析少子化對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的精進影響。 三、探討不同背景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的認知差異。 四、探討不同背景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的認知差異。 五、探討「少子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與「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的關係。 六、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及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於 領導作為上之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 一、新北市國民中學少子化對學校教育影響為何? 二、新北市國民中學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影響為何? 三、新北市國民中學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的知覺程度是否有 顯著差異? 四、新北市國民中學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少子化影響校長領導作為的知覺程度是 否有顯著差異? 五、探討新北市國民中學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之關係。 六、探討新北市國民中學少子化影響學校教育知覺對校長領導作為之預測情形。.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研究」 。其研 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進行,對新北市地區國民中學各不同背景(性別、年齡、現任 職務、服務年資、學校規模)之教師實施抽樣,再藉由問卷蒐集、彙整,並統計分 析出結果,最後予以歸納做成研究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茲說明如下: 3.

(13) 依據文獻探討所得而編製成「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 研究」問卷為調查工具,對新北市國中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少子化對學校教育 與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結果,實施問卷調查進行實證研究,期使理論獲得實際印證, 以印證目前國民中學在面對少子化現象時,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的影響狀況如 何。 貳、研究步驟 茲將本研究之實施步驟,說明如下: 一、確定研究的題目、目的、方法與步驟: 研究者依據工作現場的觀察及相關的議題,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確定研究主題 為「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研究」。 二、擬定研究計畫 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並構思研究主題,再與指導教授討論與修正,即開始構思研 究架構、確定研究大綱與擬訂研究計畫。 三、蒐集相關文獻 研究者將利用網際網路、圖書館、政府機關出版品及公報、法規資料庫、期刊 雜誌及相關的國內外學者論文與博碩士論文等,蒐集與尋找所需之相關資料,以作 為本研究之理論依據。 四、抽取研究樣本,並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研究者將藉由文獻探討的理論基礎以及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編製問卷,依專家、 學者意見修訂問卷,使問卷內容更加周延與明確,再進行問卷預試。 五、預試問卷經項目分析後,編成正式問卷 預試問卷經項目分析後,編成正式問卷,然後以分層隨機取樣方式進行調查。 七、以 SPSS 17.0 for Windows 電腦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及統計分析。 八、分析研究結果,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包括文獻探討內容及問卷調查結果,撰寫研究報告,並提 出研究發現、結論與建議。 4.

(14) 九、論文初稿完成後,經口試委員指證及參考與會人員提供意見後,修正論文, 並付印完成。其研究流程如圖 1-1。. 圖 1-1 本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使研究所使用的重要名詞更加明確,茲將其加以解釋如下: 壹、國民中學 依國民教育法規定,國民中學係指國民教育後三年為國民中學階段,學生為十 二歲至十五歲的少年,本研究之國民中學係指新北市立國民中學(不包含完全中學 之國中部) 。 貳、少子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少子化係指婦女生育率下降,造成新生兒數量逐漸減少,代表著未來人口可能 逐漸變少的現象,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低於 2.1 的人口替代水準,本研究所稱之少 5.

(15) 子化現象則係指臺灣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低於 2 人以下。少子化對學校教育的影 響,其中以學生人數減少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進而產生學校減班與併校、師資供 需失調的衝擊,也間接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及虛擲、城鄉差異日益擴大及不利於學生 群性學習之相關影響。本研究所指之少子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係指填答者在「學 校減班與併校」 、 「師資供需失調」 、 「教育資源浪費及虛擲」 、 「城鄉差異日益擴大」 等四項層面之得分情形,得分愈高表示少子化對學校教育影響愈高。 參、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的影響 少子化對學校產生衝擊,而影響學校校長的領導作為,校長領導作為係指領導 者校長能夠分析學校發展需求,形塑學校發展的共同價值、信念和目標,引領學校 同仁共同努力,凝聚共識形塑願景;另一方面則能充實自我專業素養,透過積極領 導作為,激勵團隊成長,發展學校經營與教學的特色,有效整合資源再利用,引領 學校邁向優質卓越。本研究所指之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的影響,係指填答者在 「建立願景與發展特色」 、 「趨勢領導與有效激勵」 、 「教師教學與多元課程」 、 「資源 整合與活化利用」等四項層面之得分情形,得分愈高表示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影 響愈高。.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少子化對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並提出相關的建 議。由於研究主題、人力、時間等因素之限制,研究無法涵蓋所有對象及相關變 項。茲將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在問卷調查對象選取上,為求樣本具有代表性及 符合取樣的經濟原則,問卷調查對象的選取乃分層隨機取樣方式。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依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界定如下: 6.

(16)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取樣對象以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不包含公立完全中學國中部)之教 師(包括:教師兼主任、組長、導師、專任教師)。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重點為少子化對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並以不 同背景的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針對「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 響研究」的問卷進行分析與探討。最後,根據文獻探討以及問卷調查分析資料提出 結論與建議。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受研究範圍的限制,在研究結果的解釋上與推論上有其限制,茲分述如 下: 一、研究工具之限制 (一)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對於樣本的選取採二階段分層抽樣,簡單隨機抽 樣等二種原則實施,雖然可以快速而廣泛獲得初步資料,但是實際施測 時,教師之選取乃是委託各校依委託函之樣本分配代為抽樣,受限於學校 實際情形,且填答者可能會有隨意填答或不願填答之現象,將會對問卷效 度產生影響。 (二)本研究工具乃參酌文獻編製而成的,為依文獻編製而成的問卷調查測量工 具,無法避免社會期許的效應與整體大環境的影響。 二、研究推論之限制 本研究僅就新北市國民中學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蒐集問卷結果,並進行分析 討論,研究結果之推論範圍僅適用於新北市立公立國民中學(不包含完全中學及 私立學校),為本研究限制,如欲推論適用於其他地區,應持較為審慎之態度。. 7.

(17)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少子化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作為之影響,研究少子化對 學校教育與校長領導作為的相關文獻,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依據。本章共分為四節 進行探討,第一節少子化的意義與成因;第二節少子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第三節 領導理論與少子化對校長領導作為的影響;第四節相關研究與分析。. 第一節 少子化的意義與成因 壹、少子化的意義 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童數量逐漸減少,代表著未來人口可能逐漸變 少的現象(維基百科,2015) 。人口為國家組成基本要素之一,我國近十年以來的 總生育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意指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將不足以彌補人口所減少的 數量,而形成所謂的少子化現象。少子化最客觀的衡量指標,應為育齡婦女總生育 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 即平均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為 2.1 個子女 數,是維持替代人口的水準(郭憶蓉,2009)。若每名婦女的平均生育率低於 2 以 下,即是少子化(the low birth rate) ,係指孩子越生越少的現象(吳清山、林天祐, 2005)。但是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卻從 1950 年開始一路下滑。1984 年,總生育率跌 破 2.1 人的重要關卡,敲起「人口衰退」的警鐘。2003 年時,驟減至 1.23 人,成 為「超低生育率」國家之一(彭杏珠,2009)。 日本內閣府於 1992 年編的《少子化社會白書》的定義,指「日本自 1970 年代 中期以後,生育率持續下降所伴隨著家庭與社會的幼童數量減少,造成小孩或年輕 人少極少的社會」現象(陳澤民,2008) 。所以臺灣鄰近的國家日本,因經濟發展 程度較為快速,相對於臺灣更早面臨到少子化的問題,日本的總和生育率首次低於 2 為 1975 年的 1.91,此後生育率逐年下降,在 1990 年降到 1.57 時,日本稱之為 「1.57 危機」 。之後出生率並沒有因此止跌,2001 年日本新生兒數目為 117 萬,比. 9.

(19) 前年約減少 1.9 萬人,總和出生率為 1.33。而到了 2005 年總和出生率更是下降至 1.25(王偉,2006)。臺灣近年來在經濟產業與社會結構有重大的轉變,在全世界 開發中的國家,其生育率普遍皆有下滑的趨勢,台灣近年來政府祭出獎勵生育措施, 但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5)的統計資料,總生育率從 1951 年的 7.04 人,到 2014 更下降到 1.17 人,當中在 2010 年時總生育率更是創下歷史新低來到 0.9 人。若以現今人口結構發展趨勢推估,臺灣將由人口零成長而後轉為負成長, 形成少子化的社會(劉金山,2003)。因出生率的逐漸下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少子化意謂著高齡人口相對變多,進而影響人口結構的改變,對現有的社會狀況必 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相關問題日後也將逐漸浮現檯面。. 貳、少子化的相關人口理論. 關於人口相關的理論,可在古今中外的言論中找到其根源。例如在《大學》的 章句中也提到: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 恆足矣。」隱含適量人口的概念,意為從事生產者要多,而消耗者要少,生產者做 事迅速,量入而出的使用才能寬裕,這樣國家的財富就常常充裕了(孫得雄,1985; 蔡宏進、廖正宏,1987)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在二千三百餘年前就從城邦國家的觀點討論人口適度的問題,以使每個人都能充 分發展其潛能。然而,第一個將人口思想加以闡揚,並為人口理論做有系統的整理 者,首推西方人口學者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受到馬爾薩斯人口理 論提出的引發,不同的人口理論也隨著經濟與環境的變遷陸續被提出。 一、人口理論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於 1798 年發表的《人口 論》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中,曾預言:「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 應,會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 。馬爾薩斯以兩個假設為前提:第一,糧食是人 類生存所必需的物品。第二,兩性之間的情愛也是必需的,而且也會依現狀延續下. 10.

(20) 去。基於這兩個假設,他論斷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即 1、2、4、8、16、32……等) 增加,而食物生活物資只是按算數級數(即 1、2、3、4、5、6……等)增加,因而 食物供應量的增加永遠趕不上人口的增加。 換言之,他認為生殖是人的本能,具有無限制的發展潛力,但糧食卻受到土地 報酬遞減律的限制,不能無限的增加。兩種力量不均衡的結果會發生人口過多,糧 食不足的問題,甚至更進而造成貧困、饑餓、犯罪與戰爭等不幸事件。他將此種現 象歸納為「人口法則」 (Law of population) :1.人口的增加,必受生活資源的限制。 2.除非受到強有力限制,否則人口必隨生活資源的增加而增加。3.經由窮困(misery) 和罪惡(vice)的抑制,可解決人口超過生活資源增加的問題,而使人口與生活資 源之間常維持平衡(孫得雄,1985;孫得雄、張明正,1988;國立編譯館,1985) 。 所幸人口的發展未盡如馬爾薩斯的預期,因馬爾薩斯過分於強調土地生產力的限 制,低估人類創造發明的能力。主要肇因諸如:農作物的輪作、品種改良和利用化 肥以增加農業生產;工業化以後,交通運輸和分配技術的進步,提高人類的生活水 準;國際貿易日漸發達,大量歐州國家的人口移居美州新大陸;以及避孕方法的創 新改良,使得避孕方法能夠廣泛的被採用,而減少出生。雖然如此,到了廿一世紀, 很多亞非國家還是感受到很大的人口壓力(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資訊網,2015)。 雖然馬爾薩斯在初版的悲觀論調,以及人口呈幾何級數,但食物卻呈算數級數 增加的觀點受到許多的批評,但在 1803 年所出版的人口論中,馬爾薩斯卻作了許 多的修正;此時,他對人口的看法已比較樂觀,同時他也相信社會仍有改善的可能, 而對人口抑制的看法,除了原來的觀點外,他也承認道德抑制是最實際可行方法 (孫得雄,1985;蔡宏進、廖正宏,1987)。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確實激起人口趨 勢及其社會發展間的興趣研究,並對後來的生物學、經濟學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國立編譯館,1985) ,在促進人口理論的發展上有其貢獻之處。因為馬爾薩斯的 理論在當時及現在均深具影響力的緣故,這些與其理論正確與否無關,他的理論永 遠無法在經驗上完全正確,但無庸置疑的,它具有理論意義(引自涂肇慶譯,1990) 。. 11.

(21) 二、人口轉型理論 (一)人口轉型的意義 人口轉變的理論(The Theory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又稱人口革命,是人 口學家根據歐洲國家的人口變遷經驗,試圖解釋而發展成的理論。此種理論可用來 解釋過去三百年來(約從 1650 年開始) ,世界人口急速增加的原因,亦可以用來說 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對總人口成長之影響,並分析造成此變化因素的理論 (國立編譯館,1985)。 歷史上全世界或個別國家人口數量增長的速度,及影響自然增長原因的結構 變化,都有明顯軌跡可循,即有明顯的轉型階段(蔡宏進,2010) 。人口轉型理論 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現代人口理論的核心,此理論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在於:人口 是如何透過世代更替的過程,使得人口數量得以再生產,並使人類在世界上不斷的 繁延下去(陳怡婷,2005) 。過去有許多國家的經驗陸續走過人口轉型理論的預測, 所謂人口轉型(demographic transition)係指一個社會由農業經濟為主的傳統社會, 演進為以工業化和都市化為主的現代工商業社會,人口成長的型態由高出生率、高 死亡率,轉變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現象(孫得雄,1985;蔡宏進、廖正宏,1987) 。 其中人口曲線由平緩到劇烈增加,再到平緩的過程。同時,人口轉型也是人口結構 上逐漸年輕再逐漸老化的過程。 (二)人口轉型的階段劃分 有關人口轉型的大概情形,都依循三個不同階段或形態:由最初的「多生多死」 的階段,轉變到「多生少死」的階段,再轉變到「少生少死」的階段(蔡宏進,2010) 。 有關人口轉型的過程,比較有系統的討論開始於 Thompson 於 1929 年時,以歐洲 人口變遷的經驗推廣到其他地區,建立更具理論性的理論,以世界人口的出生率與 死亡率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出生率與死亡率均快速下降的國家,尤其出生率下降的 最快,所以國家總人口數呈下降趨勢。第二類是出生率與死亡率均下降,但死亡率. 12.

(22) 下降的速度與出生率下降的速度有相同,偶爾死亡率下降速度更快,於是國家總人 口數呈穩定成長。第三類是出生率與死亡率均很高,但死亡率已經開始下降相對較 有效控制,所以國家總人口數有快速成長的可能(蔡宏進、廖正宏,1987;蔡宏進, 2010)。 在 Thompson 研究理論發表十六年後,於 1945 年 Notestein 對其理論重新加以 整理,將人口轉型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類型是人口衰退或已完成轉型,生育率與死 亡率均降低,生育率降低到與死亡率相仿,甚至低於死亡率,此時人口成長率可能 不變,也可能下降,先進國家如美國、歐洲、日本與澳大利亞等地,對於瑞典、德 國等國更是進入人口成長靜止或接近人口零成長的狀態。第二類型是過度增長階 段,死亡率持續降低,但下降速度已較緩慢,出生率也開始急速下降,因此人口增 長率開始降低,人口增長速度慢,如拉丁美洲中的一些國家屬之。第三類型是過度 增長前期,生育率與死亡率均高,死亡率已有下降趨勢,死亡率降低是人口增長的 主要因素,如亞洲、非洲及南美洲的多數開發中國家多屬於此類(佟新,2000;蔡 宏進、廖正宏,1987;蔡宏進,2010)。 其後,Black 於 1947 年指出人類人口的演化可分為五階段,第一階段是靜止 階段(the stationary stage),人口型態為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第二段段是早期擴 展階段(the early expanding stage) ,此階段出生率高,但死亡率下降。第三階段是 晚期擴展階段(the late expanding stage),出生率與死亡率都已經逐漸下降,但死 亡率下降較快。第四階段是低度靜止階段(the low stationary stage) ,此時呈現低出 生率與低死亡率。第五階段是衰退階段(the declining stage) ,出生率與死亡率均低, 但出生率較死亡率更低,此時人口呈現負成長。 於 1958 年時 Coale 和 Hoover 就當時工業國家依其經濟發展過程摘要論述其 人口轉型的性質,將人口劃分為:原始靜止、前現代、過渡、現代和現代靜止等五 個階段,並對每個階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訂出明確的數量界限。在農業低收入的經 濟時期,出生率與死亡率均高,高出生率相對穩定,高死亡率則變化較大。隨後經 13.

(23) 濟較為進步,分化程度較高,產品朝向市場化,死亡率開始下降,然後出生率也跟 著下降。最後死亡率難再下降,人口呈現穩定成長。 到 1960 年代末期,美國科學院研究全世界人口轉變的歷史階段,劃分出三個 銜接的階段:第一階段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階段;第二階段為高出生、低死 亡、高成長階段;第三階段為低出生、低死亡、低成長階段。除提出以上的階段劃 分方式外,也對人口轉型理論的適用性提出以下之看法:首先是人口轉型理論適用 於任何國家和地區;其次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力發展程度不同,同樣的人口發 展階段會出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最後則是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階 段即使相同,但在數量上仍會有所差異(引自程超澤,1995)。 綜合上述,對於不同專家學者在人口轉型理論的階段劃分上,因各有其不同的 看法而將其劃分為三個或五個階段,但依據生育率、死亡率及總人口數的增減變化, 大致上可分為高穩定階段、早期擴張階段、晚期擴張階段、低穩定階段等四個階段 (Haupt & Kane,2004),關於各階段變化情形如下圖 2-1 顯示。人口學者常常使用 人口轉型理論解釋工業化前後的人口轉變、快速增加的情形。依照人口轉型理論的 各個階段,在高穩定階段的出生率與死亡率均高,因為無節育概念,且傳統社會價 值影響造成生育率高,而糧食不足、疾病傳染、缺乏醫療等問題,則是造就死亡率 高。. 圖 2-1 人口轉型的四個階段圖 資料來源:南 e 高中教師網地理(2009)。 14.

(24) 在早期與晚期的擴張階段,先是死亡率快速下降,因為經濟富裕導致醫療保健 進步所造成,接者出生率也逐漸明顯下降,但階段期間出生率仍相較於死亡率高, 人口快速成長。在低穩定階段的出生率與死亡率均低,因為工業與生活環境進步, 明顯達水準以上所造成的現象,此時人口維持穩定狀態。若不考慮天災、戰爭、人 口遷徙等因素的影響,所觀察到的人類社會大都依循此類似模式,關於人口轉型各 階段人口成長型態主因如下表 2-1 所示。 表 2-1 人口轉型各階段人口成長型態主因 階段 高穩定階段 早期擴張階段. 晚期擴張階段. 低穩定階段. 出生率 死亡率 特徵. 1.出生率、死亡 1.出生率緩慢下 1.出生率明顯下 1.出生率、死亡 率皆高。 降。 降。 率皆低。 2. 嬰 兒 死 亡 率 2.死亡率快速下 2.死亡率維持最 2. 接 近 人 口 零 高。 降。 低水準。 成長。. 社會 發展. 醫藥衛生差、易 染疾疫、缺乏食 物、欠缺節育觀 念與技術、早 婚。. 醫藥衛生、防疫 條件有所改善、 糧食增產。欠缺 節育觀念與技 術,希望增加家. 已進入工業化, 食物、衛生醫 療、防疫等均有 大幅進步。教育 與節育觀念均. 已開發國家,所 得水準高 ,醫 療、衛生、防疫 等條件已 達高 水準,國民健康. 庭勞動力,婦女 有進步,就業婦 長壽人口 漸老 大多留在家中。 女增多。 化,單身人口增 加、節育極有成 效,性別平等。 代表 地區. 非洲部落、大洋 開發中國家:非 中國、巴西 洲部落 洲、西亞、南亞、 部分拉丁美洲. 決 定 人 死亡率 口成長 的要素. 死亡率. 西歐各國 、日 本、臺灣、新加 坡. 出生率(影響因 出生率 素有國家人口 政策、經濟發展 狀況). 資料來源:修改自南 e 高中教師網地理(2009)。 人口轉型理論曾被廣泛用來解釋人口的轉型的趨勢,此觀念或模式被很多人 接受,但也有其缺點,第一項缺點為所依據的西方社會的人口現象並不是很一致, 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口轉型並不一樣。第二項缺點是此理論被認為 15.

(25) 只是一種歷史事實的陳述,將之作解釋與預測,會產生不少問題(蔡宏進,2010) 。 有些人懷疑其理論價值,認為這個過程只是一種紀錄西歐國家的經驗,一種有規則 的紀錄,不能稱為理論(國立編譯館,1985) 。例如亞洲、非洲等地區的開發中國 家,其死亡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幅度下降,而這個下降是由外國所提供援助的 現代藥物所引起,卻不是國內經濟發展及社會結構所帶來的,和歐洲死亡率下降情 形相異,這些開發中國家的死亡率快速下降,但生育率並沒有下降而是停留在很高 的水準(40‰左右) ,引發人口快速增長(孫得雄,1985) 。因此有學者建議人口轉 型理論應該要多加一些階段,用來解釋英、美低死亡率及中度出生率導致人口增加 等現象(蔡宏進、廖正宏,1987)。佟新(2000)認為人口轉型理論是建立在已發 展國家人口轉變的描述上,很難適用到發展中國家的經驗上。. 另 外,人 口 轉 型 的 解 釋,學 者 們 發 現 歐 洲 生 育 率 下 降 是 普 遍 發 生 於 不 同 的 社 會、經 濟 和 人 口 情 況 下,故 經 濟 發 展 成 為 當 時 生 育 率 下 降 的 充 分 條 件 , 但 並 非 是 必 要 條 件 ( 涂 肇 慶 譯 , 1990)。 故 需 對 人 口 做 更 詳 細 的 社 會 分 析,並 考 慮 人 口 現 象 的 文 化 差 異 性,以 瞭 解 社 會 結 構 的 變 動 和 人 口 的 轉 變。蔡 宏 進 與 廖 正 宏( 1987)指 出 對 於 人 口 的 轉 型 理 論 的 建 議 和 批 評 , 使 得 轉 型 理 論 成 為 一 種 特 別 理 論 ( ad hoc theory), 該 理 論 受 到時空的限制,只在某一種歷史情況下是正確的。. 由上述的人口轉型理論概述中可以發現,無論是馬爾薩斯人口理 論 或 是 人 口 轉 型 理 論,人 口 的 改 變 是 一 種 動 態 的 持 續 過 程,會 受 到 許 多 不 同 的 因 素 影 響,在 不 同 的 時 間 或 空 間,也 有 所 差 異,故 人 口 理 論 也 會 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變遷而有不同的主張。因此要瞭解某一國家 或 地 區 的 人 口 轉 變 過 程,除 了 知 道 當 前 的 人 口 現 況 外,尚 需 探 尋 過 往 的 人 口 現 象,藉 由 過 去 累 積 的 經 驗 與 每 一 次 的 紀 錄 結 果,將 有 助 於 建 立 起 該國家或地區人口轉變過程的完整概念,甚至發揮預測推估的功能。. 16.

(26) (三)影響人口轉型的相關因素 人口的增減和許多因素有關,而人口轉型所探討的是人口自然增減的變化。若 以全球的觀點來看,在不考慮人口遷移的因素下,以人口出生率減去人口死亡率即 為人口自然增長率,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正值時,代表人口增長;當為負值時,則 代表人口減少(佟新,2000) 。因此,影響人口轉型的主要因素為出生率與死亡率 的變化。 1.出生率 在探討出生率之前,先說明另一個與出生率相關的人口學用語,即生育率 (fertility) 。生育率是指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婦女或育齡婦女的實際生育率或生 育子女的數量(Haupt & Kane,2004) 。出生率與生育率皆是人口出生因素所衡量的 重要指標,故在談論人口出生變化時,經常會以出生率或生育率來表示,以下將分 別敘述此兩種指標的測量方式。 (1)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衡量生育的多寡,通常以生育率表示,生育率是人口分析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出生率的高低,不但影響人口數量的增減,而且影響人口的組成(國立編譯館, 1985) 。而精確計算生育率的資料,有時不易取得,而無法計算。粗出生率則是採 用較粗略的資料,使得大多數國家都可以取得並計算,以便進行廣泛的比較。其方 法為某一國家或區域內在一年中之活產數除該國或該區域年中人口總數,再乘以 一千。可以公式表示如下: 粗出生率=(一年內的活產數/年中人口總數)×1,000 活產是指胎兒完全離開母體時,有呼吸或其他生命現象的生產。年中人口總數 是指七月一日的總人口數,即年平均人口。如無此項人口數,可用年初和年底總人 口之平均數來代替。兩者相除所得之比率,表示平均每人一年內的活產機率,再乘. 17.

(27) 以 1,000 是將計算結果變成千分率,表示一年內平均每一千人當中可能出生的活產 數。粗出生率一般簡稱為出生率,出生率高而死亡率低的時候,人口會快速增加, 對環境就會形成壓力(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資訊網,2015a) 。出生率太高時,可能 會造成扶養比偏高,在國家的經濟上,是一項沉重的負擔。依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 的劃分方式,粗出生率在千分之三十或以上的國家為「高生育率國家」 ,千分之三 十以下的國家為「低生育率國家」(引自程超澤,1995)。 (2)一般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 一般生育率是指一年內的活產數對生育年齡婦女(通常是指包括過十五歲至 四十九歲的婦女)年中總人數之比,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一般出生率=(一年內的活產數/生育年齡婦女的年中人口數)×1,000 一般生育率是以人口組成當中更具有可能生育的婦女數為分母計 算 而 得,因 此 使 得 國 家 與 國 家 之 間,或 地 區 與 地 區 之 間,不 同 人 口 比 較 其生育率更具意義。一般生育率約為粗出生率的 4 至 5 倍。台灣地區 的 一 般 生 育 率 在 民 國 72 年 以 後 , 下 降 到 千 分 之 九 十 以 下 。(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辭 書 資 訊 網 , 2015b)。 (3)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總 生 育 率 就 是 生 育 年 齡 期 間,每 一 年 齡 別 生 育 率 的 總 和。總 生 育 率 的 定 義 是 假 定 一 千 位 育 齡 婦 女,自 十 五 歲 起,就 按 照 當 年 的 各 年 齡 別 生 育 率 水 準 生 育 下 去,一 直 到 四 十 九 歲 時,將 會 生 幾 個 活 產。這 是 一 種 理 論 上 的 生 育 率,因 為 每 年 的 年 齡 別 生 育 率 會 變 動,不 可 能 繼 續 保 持 三 十 多 年 不 變。雖 然 如 此,此 率 的 最 大 特 點 是 不 受 婦 女 人 口 年 齡 組 成 不 同 的 影響,而能準確反應生育水準,並且可用來評估未來人口增加的潛力 (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辭 書 資 訊 網 , 2015b)。. 18.

(28) 2.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粗死亡率一般簡稱為死亡率,它和粗出生率同為人口動態的重要因素,也是採 用較粗略的資料,使得大多數國家可以取得並計算,以便比較。其計算方法為某一 國家或區域內在一年中之死亡人數除該國或該區域年中人口總數,再乘以一千。可 以公式表示如下: 粗死亡率=(一年內死亡人數/年中人口總數)×1,000 粗死亡率的缺點是容易受到人口年齡組成的影響。當人口趨於穩定時,死亡率 會在千分之十左右呈微幅波動。而年輕且衛生環境進步的人口,其死亡率則會低於 千分之十。一般農業社會或生存及衛生環境較差之人口,其死亡率會高達千分之四 十或以上。碰到天災、戰爭、疫病時,死亡率還會再增加(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資 訊網,2015c)。 3.自然增加率(natural increase rate)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是否能夠自然成長取決於出生率與死亡率的高低。人 口自然成長的速度可用自然增加率來表示。自然增加率就是該國或該地區人口的 出生率與死亡率兩者之差。當出生率高於死亡率時,自然增加率為正值,表示人口 繼續增加。反之,出生率低於死亡率時,自然增加率為負值,表示人口將逐漸減少, 前者稱為人口正成長,後者稱為人口負成長(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資訊網,2015d) 。 在人口轉型的過程中,主要的變動因素是死亡率與生育率的先後下降,然而人 口的死亡率下降自工業革命以後最為明顯,是因為生產技術的改善,經濟的發展, 糧食與物質較為豐富,醫療也較為進步發達,壽命普遍增長,特別是嬰兒的死亡率 尤為明顯(蔡宏進,2010)。死亡率逐漸下降,經過約二百年的時間,自 30‰降至 10‰左右,此後便穩定在此一水準(孫得雄,1985) 。自二十世紀後半期以來,世界 人口型態仍不斷在轉型變遷中,但社會經濟環境的大轉變,與醫療科學的躍進,目 前世界各國的總生育率呈現大幅度衰退趨勢,由下表 2-2 可看出,世界各國中總生 育率低於 2.1 的國家佔大多數,且大部分集中於歐美國家與部分亞洲國家。根據聯 合國統計的資料,2000-2005 年全球 195 個人口超過 10 萬人之國家(地區)中, 19.

(29) 有 3 成 5 共計 68 個國家之平均總生育率低於人口替代水準 2.1 人,較 1970-1975 年僅 19 個國家大幅增加 49 個。全球總生育率由 1970-1975 年 4.5 人降至 2000-2005 年 2.7 人,減少 40.7%;表列國家中,除美國因大量年輕移民人口,總生育率仍逆 勢略增外,餘下降趨勢明顯,其中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減逾 5 成較多,餘歐 洲、大洋洲及非洲減幅亦在 25 %至 35 %間(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5)。 除經濟與醫療的進步,同時態度和觀念的轉變也會影響生育率,伴隨工業化與 經濟成長的腳步,在早期因為死亡率高導致人口減少,為了生存與延續自己的子孫, 或認為子女是老年的保障與勞動的生產力,而造成高出生率的現象,但是現代化社 會的家庭結構與經濟壓力,使得生育率下降已是整體大環境的趨勢,依表 2-2 所 示,我國的總生育率從 1970 至 2005 年之間大幅減少了 60.2%,較已開發地區總生 育率減少的 26.8%幅度更大,顯示出臺灣在人口轉型的時間上,因有其他國經驗可 遵循,故歷時較短,且已邁向低穩定階段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少子化的衝擊也 將使相關問題一一浮現。 表 2-2 全球總生育率概況(單位:人) 年份 1970 1980 | | 區域 1975 1985. 1990 |. 2000 |. 1995. 2005. 2000~2005 較 1970~1975 增減百分比%. 全球. 4.74. 3.85. 3.05. 2.65. –40.7. 非洲. 6.72. 6.45. 5.68. 4.98. –25.9. 拉丁美洲及 加勒比海. 5.04. 3.92. 3.03. 2.52. –50.0. 亞洲. 5.04. 3.67. 2.97. 2.47. –51.0. 印度. 5.26. 4.50. 3.86. 3.11. –40.9. 中國大陸. 4.86. 2.55. 1.92. 1.70. –65.0. 中華民國. 3.44. 2.30. 1.76. 1.37. –60.2. 新加坡. 2.62. 1.69. 1.76. 1.35. –48.5. 日本. 2.07. 1.76. 1.49. 1.29. –37.7. 南韓. 4.28. 2.23. 1.70. 1.24. –71.0. 香港. 2.89. 1.80. 1.29. 0.94. –67.5. 大洋洲. 3.23. 2.59. 2.48. 2.37. –26.6. 北美洲. 2.01. 1.81. 1.99. 1.99. –1.0 (續下頁). 20.

(30) 年份. 2000~2005 較 1970~1975 增減百分比%.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1975. 1985. 1995. 2005. 美國. 2.02. 1.83. 2.03. 2.04. 加拿大. 1.98. 1.63. 1.69. 1.52. 1.0 –23.2. 歐洲. 2.16. 1.89. 1.57. 1.41. –34.7. 法國. 2.31. 1.87. 1.71. 1.88. –18.6. 英國. 2.04. 1.80. 1.78. 1.70. –16.7. 德國. 1.64. 1.46. 1.31. 1.35. –17.7. 義大利. 2.33. 1.53. 1.28. 1.29. –44.6. 已開發地區. 2.13. 1.85. 1.68. 1.56. –26.8. 5.41 4.15 3.42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5)。. 2.90. –46.4. 區域. 發展中地區. 附註: 1.已開發地區依聯合國訂定之區域分類標準,包含歐洲、北美洲、紐、澳及日本。 2.總生育率的定義是假定一千位育齡婦女,自十五歲起,就按照當年的各年齡別生育率水準生育 下去,一直到四十九歲時,將會生幾個活產。. 三、臺灣的人口轉型 人口轉型現代化理論的基礎,成為西歐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起飛和產業 結構轉變的重要條件,臺灣人口轉型自日治中期,隨之而來的工業化、現代化、 民主化的迅速發展,伴隨全球經濟化架構,以人口轉型理論的架構,有助於瞭解 臺灣人口的發展(楊蓮福,2005)。時至今日,所有現代化的國家幾乎都經歷過 「人口轉型」的變遷過程,也就是人口從出生率與死亡率均高情況下,變成出生 率與低死亡率均低,而且由於死亡率總是先行下降,再由死亡率下降帶動出生率 的下降,這中間有段時差,而這段時差則帶來人口轉型過程中的人口快速增加現 象。但是等到出生率也開始下降以後,這種快速的人口增加情形也就逐漸消失, 而當生育率降到很低的水準時,就會出現「少子女化」與「人口老化」的情形。 臺灣地區的人口變化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轉移,自 1905 開始舉辦第一次人口 普查,臺灣人口統計才有較正確的數字。臺灣過去百年來的人口結構變遷,除了 戰後曾經有一個短暫時期的人口大量遷入外,可以恰當地被視為一個封閉性的人 口,而它的長期結構變遷也十分典型地符合了人口轉型理論所提供的模型(蔡宏 21.

(31) 政,2007)。臺灣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與人口總數有不同的變化,依圖 2-2 顯示 將 1906 年至 2009 年的臺灣人口轉型分為四階段,分述如下:. 圖 2-2 臺灣的人口轉型 資料來源:三民地理學習網(2015)。 (一)高穩定階段–約 1906 年~1920 年:此階段出生率與死亡率皆大約維持 30 ~40‰左右,人口成長緩慢,人口自然成長率僅維持在 10‰,醫藥衛生差、 易染疾疫。 (二)早期擴張階段–約 1921 年~1950 年:此階段的出生率高,而死亡率開始 下降,由於醫療技術進步,公共衛生顯著改善,及生活水準提高,死亡率 急速下降,自 1920 年開始,死亡率由 32‰下降到 24‰左右,其後四年略有 波動,但是在 1925 年之後,就穩定地一路下降到戰前的 18‰,戰後則展開 另一波下降。出生率則是居高不下,在戰前都一直維持在 40‰~45‰之間, 受到戰後嬰兒潮的影響,於 1951 年達於高峰的 50‰,此後即一路穩定而快 速地下降(孫得雄,1985;孫得雄、張明正,1988)。 (三)晚期擴張階段–約 1951 年~1985 年:此階段出生率降低,而死亡率低而 穩定,總生育率幾乎與出生率同步變動,依表 2-3 可以看出,死亡率在 1951 年之後更是下降至 10‰以下,此後維持在 4‰~5‰。然而人口的快速成 長已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在專家學者的倡導與努力之下,政府開始全面 推廣家庭計畫,出生率逐漸下降,至 1984 年時出生率已降至 20‰以下, 1985 年時更是已經低於替代水準 2.05(孫得雄、張明正,1988)。 (四)低穩定階段–約 1986 年~現今(2009 年):此階段的出生率與死亡率均 低,人口成長緩慢而穩定。主要原因是國民生活水準提高,與經濟部段的 發展,加上現代人對婚姻與育兒觀念的改變,使得生育率自 2004 年時已 低於 10‰,在 2010 年時總生育率降至 0.9 人,屬於世界上超低生育率的國 家之一,經過四個階段的轉變,臺灣的人口可以說已完成轉型。. 22.

(32) 表 2-3 人口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自然增加率、總生育率(1951~2014 年) 年代. 粗出生. 粗死亡. 自然增. 總生育. 率‰. 率‰. 加率‰. 率(人). 年代. 粗出生. 粗死亡. 自然增. 總生育. 率‰. 率‰. 加率‰. 率(人). 1951. 49.97. 11.57. 38.40. 7.04. 1983. 20.56. 4.88. 15.68. 2.17. 1952. 46.62. 9.88. 36.74. 6.62. 1984. 19.60. 4.75. 14.85. 2.06. 1953. 45.22. 9.43. 35.79. 6.47. 1985. 18.04. 4.81. 13.23. 1.88. 1954. 44.63. 8.17. 36.47. 6.43. 1986. 15.93. 4.90. 11.03. 1.68. 1955. 45.29. 8.59. 36.70. 6.53. 1987. 16.01. 4.91. 11.10. 1.70. 1956. 44.84. 8.02. 36.82. 6.51. 1988. 17.24. 5.15. 12.09. 1.86. 1957. 41.39. 8.46. 32.93. 6.00. 1989. 15.72. 5.15. 10.57. 1.68. 1958. 41.70. 7.60. 34.10. 6.06. 1990. 16.55. 5.21. 11.34. 1.81. 1959. 41.20. 7.25. 33.95. 5.99. 1991. 15.70. 5.18. 10.52. 1.72. 1960. 39.59. 6.96. 32.63. 5.75. 1992. 15.53. 5.34. 10.19. 1.73. 1961. 38.32. 6.74. 31.58. 5.59. 1993. 15.58. 5.31. 10.27. 1.76. 1962. 37.42. 6.45. 30.97. 5.47. 1994. 15.31. 5.40. 9.91. 1.76. 1963. 36.32. 6.14. 30.18. 5.35. 1995. 15.50. 5.60. 9.90. 1.78. 1964. 34.59. 5.75. 28.84. 5.10. 1996. 15.18. 5.71. 9.47. 1.76. 1965. 32.74. 5.47. 27.27. 4.83. 1997. 15.07. 5.59. 9.48. 1.77. 1966. 32.47. 5.46. 27.01. 4.82. 1998. 12.43. 5.64. 6.79. 1.47. 1967. 28.51. 5.47. 23.04. 4.22. 1999. 12.89. 5.73. 7.16. 1.56. 1968. 29.29. 5.47. 23.82. 4.33. 2000. 13.76. 5.68. 8.08. 1.68. 1969. 27.97. 5.05. 22.92. 4.12. 2001. 11.65. 5.71. 5.94. 1.40. 1970. 27.19. 4.91. 22.28. 4.00. 2002. 11.02. 5.73. 5.29. 1.34. 1971. 25.67. 4.79. 20.88. 3.71. 2003. 10.06. 5.80. 4.27. 1.24. 1972. 24.18. 4.73. 19.45. 3.37. 2004. 9.56. 5.97. 3.59. 1.18. 1973. 23.80. 4.77. 19.03. 3.21. 2005. 9.06. 6.13. 2.92. 1.12. 1974. 23.42. 4.77. 18.65. 2.94. 2006. 8.96. 5.95. 3.01. 1.12. 1975. 22.98. 4.70. 18.28. 2.77. 2007. 8.92. 6.16. 2.76. 1.10. 1976. 25.92. 4.70. 21.22. 3.09. 2008. 8.64. 6.25. 2.40. 1.05. 1977. 23.75. 4.77. 18.98. 2.70. 2009. 8.29. 6.22. 2.07. 1.03. 1978. 24.10. 4.68. 19.42. 2.72. 2010. 7.21. 6.30. 0.91. 0.90. 1979. 24.41. 4.73. 19.68. 2.67. 2011. 8.48. 6.59. 1.88. 1.07. 1980. 23.38. 4.76. 18.62. 2.52. 2012. 9.86. 6.63. 3.23. 1.27. 1981. 22.96. 4.84. 18.12. 2.46. 2013. 8.53. 6.68. 1.85. 1.07. 8.99. 7.00. 1.98. 1.17. 1982 22.08 4.77 17.31 2.32 2014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5a)。 23.

(33) 相較於英國的人口轉型費時約 150 年(1800-1950),臺灣的人口轉型是被壓 縮到 6、70 年之間完成,轉型後的台灣人口,並未穩定維持在替代水準,而是有 下降的趨勢。人口轉型的過程可透過人口金字塔圖來觀察,早期臺灣的人口結構 較傾向為底寬、頂尖的金字塔型,隨之青壯人口增加,原本的金字塔型逐漸轉變 成人口年齡漸高的鐘型。如圖 2-3 所示,我國於 60 年之人口金字塔為底部寬廣、 尖頂之金字塔形,人口以 30 歲以下之青少年為主;102 年轉變為中間大、兩頭小 之燈籠形,青壯年勞動力供給充沛;推計於 150 年除人口數減少以外,金字塔亦 將轉型為倒金鐘型態,社會負擔相對較重,人口少子化、高齡化及工作年齡人口 減少已是目前全球大部分國家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 圖 2-3 60、102 及 150 年人口金字塔-中推計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 參、少子化的成因 個人所處的外在經濟、社會、文化條件、環境對生育行為會有影響,因此對於 人口的生育水準與變遷也會有影響(蔡宏進,2010) 。少子化現象已逐漸普遍於開 發國家,即使成因眾多,但經濟因素似乎是重要的關鍵,如育兒成本提早,為維持 生活品質,大部分適婚的年輕人選擇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因而產生少子化(劉 世雄,2012) 。少子化現象將影響學校未來的經營走向,而造成少子化的成因有社 會環境變遷與經濟因素,價值觀的改變,晚婚與不婚,遲育、少育及不育,臺灣人 口政策推行,分述如下:. 24.

(34) 一、社會環境變遷與經濟因素 家庭子女數的降低,主要是死亡率的降低。低死亡率時,再多生一個小孩的價 值會減少,同時無形之中鼓勵父母,對現存子女作更多的付出,降低多生小孩的慾 望。在十八世紀的農業社會裡,小孩對父母是頗具生產力的資產,當農民每人可得 到的土地減少時,每增加一個小孩的勞力價值相對減少(國立編譯館,1985) 。每 多生一個小孩,就是多一張嘴吃飯,也是為家裡多增一分勞動力,隨著時代的變遷, 環境的改變,社會都市化的結果,大家庭的情形已不常見,由小家庭或核心家庭所 取代,同時養兒育女開始增加家庭花費,以及勞基法對童工的保護,表示父母花費 所得用於子女身上,大於從子女身上所得時,子女的經濟價值就下降,更多夫妻理 性的決定不會想生太多小孩(莫藜藜、賴珮玲,2004)。 家庭開銷費用受經濟發展的影響而改變,經濟發展的結果造成都市化,由於人 口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生活空間的價值,所以養育子女的費用,隨生活空間價值的增 加而提高。照顧子女的費用增加、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增加家庭的教育開銷負擔, 這些因素皆有助於降低家庭子女數。此外,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在收入與生活水準 方面雖然提高,對於生育子女為之卻步,生育率相對較低,因養育子女的直接與間 接成本也都提高。而且心理特質及社會環境都較講求個人的享受,因而對養育子女 的成本與其個人享受之間的衝突性也越為敏感,人們越是講究享受,對於高成本的 生育自然也興趣缺缺(蔡宏進,2010)。 「男主外,女主內」中國傳統家庭概念,意思是男性在家庭中要擔當出外工作 的角色,到外賺取金錢來養妻活兒;而女性則要留在家中照顧兒女,使家人有個舒 適的家庭環境。然而經濟發展也改變了家庭狀況,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概念漸漸 有了改變,加上經濟發展後的風險越來越高,所有企業都忙著把固定成本轉為變動 成本,工作和收入變得極不確定;而且養兒育女的負擔是最大的固定成本,因為小 孩的需求是持續性的,小孩需要穩定而可靠的生活,面對社會環境與經濟的變動, 為了維持一個家庭的開銷,使得已婚婦女必須要投入參與職場工作,也影響已婚婦 女生育的意願,甚至不生,所以生育率隨著經濟發展而降低(鍾俊文,2010) 。Mincer 25.

(35) (1963)首先提出子女機會成本的概念,指出有工作能力的婦女若因為生育子女而 失去工作機會,則其為生育所付出的代價大於無工作能力者,為了避免這種機會成 本則部份有工作能力的婦女會因而減少生育子女的數目。據相關的研究調查顯示, 如圖 2-4 所示,我國大多數人仍肯定子女的價值,但對職業婦女而言,生兒育女後 接踵而來的托育照顧及家庭經濟負擔等問題,卻讓多數女性選擇「生但不多生」的 模式。. 圖 2-4 總生育率與女性就業率之消長趨勢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0)。 二、價值觀的改變 臺灣父系傳承社會體制下的婚姻觀念,認為婚姻使命是為延續家 族 香 火,理 所 當 然 肩 負 傳 承 責 任,從 過 去「 多 子 多 孫 多 福 氣 」的 社 會 觀 念,到 生 育 觀 念 轉 變「 兩 個 孩 子 恰 恰 好 」的 少 生 育 觀 念。甚 至 追 求「 個 人 自 由、兩 人 世 界 」的 不 生 育 想 法 等,如 今 普 遍 存 在 的 婦 女 延 遲 生 育 現 象,同 樣 是 一 種 生 育「 觀 念 」轉 變 的 結 果。這 些 觀 念 的 形 成 首 先 由 某 一 處或某一群人開始意識到,透過各種擴散傳播方式將減少生育與避孕 措 施 等 創 新 觀 念 推 廣 出 去,當 接 納 的 人 數 不 斷 增 加 後,則 此 創 新 觀 念 將 會 逐 漸 形 成 共 識,並 進 一 步 成 為 社 會 的 普 遍 價 值,最 終 導 致 整 體 生 育 率 的 下 降 ( 劉 君 雅 、 鄧 志 松 、 唐 代 彪 , 2009)。 現在養育子女的價值觀念改變,目前年輕族群普遍認為把握時間 自 我 實 現 是 人 生 最 重 要 的 目 標,雖 多 數 人 肯 定 子 女 存 在 價 值,惟 鑑 於 養 兒 防 老 的 期 待 明 顯 降 低,對 於 傳 宗 接 代 的 觀 念 已 不 若 以 往 重 視,多 會 選 26.

(36) 擇 只 生 一 個 小 孩,男 孩 女 孩 一 樣 好。社 會 價 值 觀 逐 漸 改 變,過 去 的 農 業 社 會 時 代,投 資 與 儲 蓄 工 具 較 為 欠 缺,因 此 把 養 小 孩 視 為 投 資,父 母 很 難 再 指 望「 養 兒 防 老 」,反 而 認 為 子 女 是 重 大 負 擔( 鍾 俊 文, 2010)。現 在 社 會 的 保 險 制 度 普 遍 實 施,父 母 不 必 養 兒 以 防 老,子 女 的 生 產 價 值 因 而 減 少 ( 國 立 編 譯 館 , 1985)。 同 時 , 有 許 多 人 對 世 界 未 來 發 展 持 悲 觀 看 法,認 為 下 一 代 的 生 活 會 比 這 一 代 差。有 人 甚 至 指 三 十 年 之 後,三 個 年 輕 人 要 養 一 個 老 人,與 目 前 的 八 比 一 相 較,未 來 的 年 輕 人 負 擔 將 會 更 重 ( 張 憲 庭 , 2005)。 三、晚婚與不婚的比例增高 過 去 40 年 來 , 臺 灣 的 結 婚 率 自 1980 年 代 開 始 下 降 的 趨 勢 , 而 離 婚 率 則 是 在 整 個 觀 察 期 間 逐 年 上 升 , 每 年 約 以 14%的 成 長 率 上 升 , 增 加 的 速 度 相 較 於 世 界 其 他 國 家 也 偏 高。伴 隨 著 結 婚 率 的 逐 年 下 降,離 婚 率 卻 漸 漸 攀 高,可 推 論 臺 灣 人 口 結 構 中 屬 於 有 偶 的 比 重 有 減 少 的 趨 勢, 家 庭 的 組 成 已 有 結 構 性 的 改 變( 內 政 部 戶 政 司 全 球 資 訊 網,2015b) 。結 婚 不 再 是 幸 福 的 保 證,更 不 是 女 性 尋 求 長 期 飯 票 的 過 程,在 面 對 結 婚 問 題 時 不 得 不 多 方 面 考 量,傳 統 習 俗 與 現 代 人 注 重 的 自 我、自 由、公 平、 開 放 的 價 值 出 現 衝 突,增 加 面 對 進 入 婚 姻 時 的 猶 豫 現 象,甚 至 出 現 逃 避 婚姻、晚婚、或選擇單身的情形。 根 據 內 政 部 戶 政 司 ( 2015c) 所 提 供 的 結 婚 平 均 年 齡 資 料 如 圖 2-5 所 示,男 性 的 平 均 結 婚 年 齡 為 34.1 歲,女 性 的 平 均 結 婚 年 齡 為 31.2 歲, 兩 性 的 平 均 結 婚 年 齡 有 逐 年 延 後 的 趨 勢。結 婚 年 齡 普 遍 越 來 越 晚,更 是 影 響 生 育 率 下 降 的 主 要 原 因,各 國 紛 紛 提 出 刺 激 婚 育 的 政 策,希 望 可 在 生 育 的 黃 金 時 期 「 增 產 報 國 」, 降 低 少 子 化 誘 發 的 種 種 問 題 , 因 初 婚 年 齡 延 後 會 壓 縮 生 育、養 育 兒 女 的 準 備 時 間,當 過 了 繁 殖 力 高 峰 期 才 嘗 試 生 育,不 孕 比 例 自 然 提 高,加 上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因 素 更 不 易 受 孕,及 高 齡 產 婦 所 增 加 的 風 險 , 均 會 間 接 影 響 生 育 ( 新 北 市 政 府 主 計 處 , 2014)。 27.

(37) 圖 2-5 結婚平均年齡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15c) 根據新北市政府主計處(2014)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資料指出,造成育齡婦女 未婚的主要原因為尚未遇到適婚的對象,其次是經濟因素,第三則是擔心婚姻不幸 福和工作因素,其餘包含年齡、求學與不願承擔家庭責任等因素。尚未遇到適婚的 對象原因是現代工作忙碌,壓縮了其他活動的時間,因此較沒時間去認識生活圈外 的人,就更難找到適合對象。另外,社會環境的經濟不穩定,物價上揚,也間接影 響結婚意願,造成普遍晚婚的現象。 近年來,由於教育年限普遍拉長,使現今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與教育水平提 升,且投入更多的時間在教育學習上,以應付社會的快速轉變,所以女性在學歷與 工作能力方面都不輸男性。因此,造成女性結婚年齡大幅延後,女性適合生育年限 因而縮短,且在觀念上的傳統婚姻對於現代女性已不再適用,追求獨立及自由為現 代女性所標榜,使得頂客族增加,造成生育率下降(張憲庭,2005)。 四、遲育、少育及不育的情形屢見 影響出生人數的直接因素,除了婦女人數及其生育水準外,育齡婦女之年齡結 構亦是重要因素。我國育齡婦女生育率最高的年齡組已自 2008 年起,由 25 至 29 歲年齡組延後至 30 至 34 歲,而於 2009 至 2013 年間,育齡婦女中亦以 30 至 34 歲年齡組所占人數最多,因此締造百年國慶及 2012 年龍年的生育率高峰。惟估計 自 2014 年起,育齡婦女人數最多的年齡組將再延後至 35 至 39 歲,由於超過 35 歲. 28.

(38) 成為高齡產婦後,女性生育能力即明顯降低,將影響我國未來生育水準(國家發展 委員會,2015)。 由內政部戶政司(2015d)第一胎生母平均年齡的數據資料如下表 2-4,從 1976 年的 23 歲逐年提升,至 2014 年的 30.5 歲,我國婦女生育的第一胎平均年齡延後 7.5 歲,總生育率亦有逐年下降趨勢,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所謂「超低生育率」的 國家之一。 表 2-4 我國男性與女性的初婚年齡、第一胎生母平均年齡、總生育率 年別. 初婚年齡(歲) 男性. 女性. 第一胎生母平 均年齡(歲). 1976. 27.4. 23.3. 23.0. 3.09. 1981. 27.6. 24.0. 23.7. 2.46. 1986. 28.6. 25.2. 24.7. 1.68. 1991. 29.1. 26.0. 25.5. 1.72. 1993. 29.6. 27.1. 25.7. 1.76. 1996. 30.2. 28.1. 26.2. 1.76. 2001. 30.8. 26.4. 26.7. 1.40. 2006. 30.7. 27.8. 28.1. 1.12. 2007. 31.0. 28.1. 28.5. 1.10. 2008. 31.1. 28.4. 28.9. 1.05. 2009. 31.6. 28.9. 29.3. 1.03. 2010. 31.8. 29.2. 29.6. 0.895. 2011. 31.8. 29.4. 29.9. 1.07. 2012. 31.9. 29.5. 30.1. 1.27. 2013. 32.0. 29.7. 30.4. 1.07. 30.5. 1.17. 2014 32.1 29.9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5d)。. 總生育率(人). 許多年輕人結婚後,考量要不要生小孩或生幾個小孩的相關因素很多,如工作 及收入是否穩定,甚至小孩的問題及褓姆費用,下班之後還要分攤家務,在生活品 質上有相對的影響。因此,降低婦女生育的胎數或延後生育,也可能考慮不生育。 本研究欲探討新北市國中少子化現象,依據新北市政府主計處(2013)對國中、小 學生數及班級數之推估的專題分析報告,指出受到社會經濟環境變遷以及國人生.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