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身體發展與運動能力關係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身體發展與運動能力關係之探討"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幼兒身體發展與運動技能關係之探討. 幼兒身體發展與運動能力關係之探討 陳信全. 一、前言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幼兒在整個身體成長過程中,按照各年齡層階段有 所分期,且運動能力也不一樣,國內有許多研究針對幼兒身體發展(如體格、 智能、年齡、生長)與運動能力關係來加以討論(管正,民 75;林錦英,民 78;阮志聰,民 78;陳正奇,民 85) 。張欣戊(民 78)認為,廣義的幼兒發 展是指出生到死亡期間,發展的內含有四: (一)發展包括個體身體的與心理 的兩方面的變化;(二)發展的經歷包括個體的一生; (三)影響個體身心發 展者有遺傳、年齡、學習經驗等因素; (四)個體身心發展是順序性的,順序 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單向性,無可逆性。狹義的發展是指出生到青年期(或到 成年期)的一段時間,個體在遺傳的限度內,其身心狀況因年齡與學得經驗 的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的歷程。本文所指「幼兒」之定義為,幼稚教育 法(民 70)第二條指出,幼稚園接受教育的對象為四歲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兒 童。阮志聰(民 78)也認為個體從出生而逐漸成長,經完全會獨立行走、跑、 跳、乃至會以最簡單的動作技能來應付生活之所需的年齡開始,到六足歲為 止,這一階段的兒童叫做「幼兒」,或稱之為「學齡前兒童(The Pre-School Child)」(王建次,民 69;邵力子,民 77;周國金,民 78; Howard, 1978)。 以下就幼兒動作與運動能力的發展、運動能力的重要性及運動能力測驗之項 目來加以分析。. 二、幼兒動作與運動能力的發展 動作(motor)係指身體之一部分或全部分的活動而言,稱之為身體活動, 廣義的身體活動指,凡是體幹神經系統所支配身體表面橫紋肌與自律神經系 統所支配內部平滑肌及腺體的一切活動,都包括在內;但狹義的是構成為動 作的活動,只限於前者(張春興、林清山,民 78)。而幼兒動作發展是指幼 兒出生之後,隨年齡增長在身體肌肉活動及手眼協調動作發展的歷程而有所 差異,就動作發展而言,幼兒期是關鍵的時期也是發展最快的時期,如台灣 37.

(2) 體育學系(所)刊第三期. 俗語所說:「七坐→八爬→九走」,也就是說幼兒的動作發展是由先會坐、會 爬、會走最後才會跑,使用的肌肉群是由大肌肉群至小肌肉群的運用,動作 是由粗大動作到細小動作。邱金松(民 73)認為,三到七歲的運動發展,最 重要的特徵在於動作型態的顯著完成及動作結合的最初習得,因此,幼兒動 作發展與運動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林錦英(民 78)對 96 位四到六歲幼兒做「年齡與幼兒運動能力之關係」 的研究,結果顯示四組年齡間的比較,平衡性、速度、瞬發力、敏捷性及肌 耐力均有顯著差異,隨著年齡有愈大愈好的能力。陳正奇(民 85)指出,型 態(體格)發展的程度是決定運動能力的因素之一,而型態的發展程度,會 因年齡、性別而有所差異。 人體基本動作的發展主要受兩個因素所影響,其一為身體各部分器官組 織的細胞間與細胞內的變化而使器官的功能逐漸分化、複雜及精密,即所謂 的「成熟因素」 ;其二為個體在生活環境中與外界事物接觸,因而使其器官組 織得以充分使用,而在動作上逐漸分化、精細及準確,即所謂的「學習因素」 , 兩者對幼兒動作發展是具有交互影響,且是密不可分的(張春興、林清山, 民 78)。 嬰幼兒動作的發展原則有三:1.發展方向;2.分化與整合;3.成熟與學習 (邱金松,民 65) 。蘇建文等(民 85)所提出兒童發展五項原則: (一)個別 化成熟原則; (二)發展方向原則; (三)相互交織原則; (四)自我調節變動 原則; (五)功能不對稱原則。許義雄(民 89)認為動作發展的階段與步驟: 是反射動作階段→初步動作階段→基礎動作階段→特殊動作階段。而動作的 發展原則:是由上到下、由中心到邊緣、由整體到特殊, 3-6 歲幼兒動作 發展里程碑如表一(王珮玲,民 84)。. 38.

(3) 幼兒身體發展與運動技能關係之探討. 表一 年齡 3.0-3.6. 3.6-4.0. 4.0-4.6. 4.6-5.0. 5.0-5.6. 5.6-6.0. 3-6 歲幼兒動作發展里程碑. 粗動作發展. 精細動作發展. 1.走路時兩手交互擺動。 2.可繞障礙物跑過去。 3.丟球可丟十呎遠。 4.想辦法用手接球。 5.單腳站立五秒。. 1.會蓋開小罐子。 2.可完成菱形圖的連連看。 3.模仿畫+形。. 1.可接著反彈球。 2.以腳趾接腳跟向前走直線。 3.原地單腳跳。. 1.自己畫+形。 2.模仿畫×形。. 1.以單腳向前跳。 2.向上攀、爬垂直的階梯。 3.過肩丟球十二呎。. 1.照樣寫自己名字、簡單的 字。 2.25 秒中將 10 個小珠子放入. 4.單腳站立十秒。. 瓶中。 3.剪刀剪直線。 4.摺紙。. 1.單腳連續跳 2-3 碼。 2.騎三輪車繞過障礙物。 3.雙腳跳在 5 秒內可跳 7-8 次。. 1.會寫自己的名字。 2.畫口但還不太好。 3.用剪刀剪直線。 4.會用繩索打結、繫鞋帶。 5.會扣及解釦子。. 1.腳間平衡站立 10 秒。 2.用雙手接著反彈的乒乓球。 3.主動且有技巧的攀爬。. 1.自己會寫一些字。 2.20 秒中將 10 個珠子放入瓶 中。 3.會寫 1-5 的數字。. 1.有韻律的兩腳跳躍如跳繩。 2.跑得很好。 3.可接著丟來的球(5 呎大)。 4.以腳趾接腳跟倒退走直線。. 1.以拇指有順序觸碰其他四 指。 2.將鞋子鞋帶穿好。 3.能畫身體六個部位。. (資料來源:引自台北市婦幼綜合醫院心智科所). 39.

(4) 體育學系(所)刊第三期. 三、運動能力的重要性 運動能力是幼兒身體活動的一種表現,良好的運動能力可使幼兒於日常 生活中,對於生活環境的適應與身體活動的緊急處理上,都會有更好的能力 去應變,而人體的運動能力可分為:1.協調系的能力─包括時間性、平衡及 柔軟性等;2.能量系的能力─包括肌力、速度及耐力等(郭志輝,民 78) 。幼 兒無論在體格上、年齡上、社會性及智力上都與運動能力有其相關性,陳正 奇(民 88)指出,幼兒期運動能力的發展,幾乎與身體的發展、型態、智能、 語言(心理)及社會行為發展同步進行,且各方面的發展期間有密切的關連。 底下就其相關研究提出說明,如下: (一)王金蓮(民 67)對「台灣北區公私立幼稚園體能測驗」,受測之幼兒 年齡為 42-77 個月,得到結果為:1.幼兒體能有性別之差異,且男幼 兒優於女幼兒;2.幼兒體能有年齡差異,以六個月分期的每一年齡階 段均達顯著水準。 (二)管正(民 75)以三到六歲幼兒為對象編製幼兒體格及基本運動能力常 模,其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與胸圍為體格測驗,立定跳遠、體前彎、 走紅磚、擲遠、20 公尺跑、跳穿等六項基本運動能力,研究結果男幼 兒優於女幼兒項目,另外,以六個月為分期的每一年齡層組均有顯著 差異。 (三)蔡盈修(民 76)研究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 其結果發現運動能力方面,除柔軟度項目外男生優於女生,社會能力 方面女生優於男生。 (四)林錦英(民 78)對四至六歲的幼兒研究其年齡與運動能力之關係,發 現運動能力隨年齡增加而更好,建議幼兒課程應均衡的排入大肌肉活 動設計,且進行活動時以分齡為宜,並注意個別輔導。 (五)阮志聰(民 78)針對嘉義市 80 名幼兒進行智力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 究,以比西智慧量表為智力測驗工具,以左右位移、上下屈伸、20 公 尺跑步、立定跳遠、單足站立和點紙測驗等為運動能力測驗工具。研 究結果發現:1.幼兒智力與基本運動能力間之相關,受年齡大小,智 商高低之影響而導致不同結果,但性別差異不大;2.幼兒的身心發展 尚未進入分化階段,應重視其整體的(綜合性)運動能力;3.幼兒在 各種遊戲活動中,可增進運動能力。 (六)陳正奇(民 85)針對幼兒期生長發育與運動能力作調查作研究,發現 幼兒期身長發育與運動能力的關係是密切的。 40.

(5) 幼兒身體發展與運動技能關係之探討. 由上述幼兒運動能力相關的研究了解到,基本運動能力是幼兒期所必備 的,但礙於目前幼稚園的空間不足之下,更需要專業體能教師透過遊戲課程 的設計,使幼兒在運動能力方面有所增強。郭志輝(民 78)認為促進幼兒運 動能力的方法有:1.幼兒期的運動能力,應以「活動」為內容,讓幼兒們經 驗各種不同的「活動」,記住各種不同的「活動方法」。;2.培養幼兒期的運 動能力,應從快樂遊戲中得到;3.體能遊戲,應該是幼兒自然活動的表現; 4.體能遊戲,應配合幼兒的個性,不要做互相比較。 教育部(民 76)修訂之現行幼稚園課程標準,將課程領域分為六類:健 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及常識等,健康與遊戲在幼稚園課程領域裡佔 了兩大部分,由此得之,幼兒教育是注重幼兒遊戲課程的規劃與幼兒身體的 健康,幼兒身體要健康就得透過身體活動來達成,身體活動的時間與次數多 少就得靠遊戲課程之設計。黃秀蓮(民 90)針對「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 學態度之探討」認為,目前幼稚園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 越少,反而在幼稚園活動身體的機會增多,所以幼稚園兒童體能教學活動日 受重視,其探討結果也發現,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態度,都贊成由專 業體能教師來擔任。潘倩玉(民 87)也指出,受過專業體育教育的教師,來 教導幼兒如何運動身體,這對目前體能師資缺乏及大多數由幼稚園帶班教師 來實施而言,乃是一項絕佳的選擇。幼兒的教育是基礎教育,許多的動作、 技巧、觀念、習慣的養成都在這個時期,因此,運動能力的養成對幼兒期成 長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性。. 四、運動能力測驗之項目 運動能力測驗之項目由國、內外的學者研究得知,大致上可分為速度、 肌力、敏捷性、平衡、瞬發力、持久力與肌耐力等,而從運動能力的基本要 素來看,Corbin 與 Lindsey (1994)認為運動技術體適能(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包含平衡、協調、反應時間、敏捷、瞬發力與速度等六項;Maud 與 Foster (1995)指出,人體運動能力包括反應時間、速度、平衡、敏捷與協調等 五項。有關幼兒運動能力的測驗項目,原田碩三 (1977) 指出,以跑、跳、 擲等項目,即可測出幼兒 82﹪的運動能力。而在測驗前,運動設備及測驗方 法的說明,也是影響測驗效度與準確性的重要因素,為了克服此一現象,陳 坤檸(民 86)認為須注意下列三點:1.準備測驗對象;2.測驗組織;3.注意測 驗細節。以下運動能力測驗的項目,都是經過各學者專家所認定與採用,綜 合各學者採用的運動能力測驗項目如表二: 41.

(6) 體育學系(所)刊第三期. 表二. 運動能力測驗項目一覽表. 運動項目. 採用者. 體前彎. 立定體前彎 (王金蓮,民 67;管正,民 75;徐錦興,民 80)。 坐姿體前彎 (蔡盈修,民 76;林錦英,民 78)。. 跑步. 10 公尺跑(林風南,民 69)。 10 公尺曲折跑 日本幼兒體力測定委員會(1970);蔡貞雄(民 63)。 20 公尺跑 灸野豐等人 (1970);王金蓮(民 67);林曼蕙(民 70);管 正(民 75) ;蔡盈修(民 76) ;林錦英(民 78) ;阮志聰(民 78);徐錦興(民 80)。 25 公尺跑 日本兒童母性研究會 (1970);水谷英三 (1971);東京教育 大學 (1971);石河利寬 (1971);松島富之助(1972);神奈川 縣保母會保育內容研究會 (1972);邱金松(民 58) ;李鳳琴 (民 64);方瑞民(民 64);陳正奇(民 85)。 30 碼跑 Kirchner (1970);Milne et al. (1976)。 40 碼跑 Morris, Willians, Atwater and Wilmore (1982)。. 立定跳遠. 日本教師養成研究會 (1970);日本兒童母性研究會(1970); Kirchner (1970);東京教育大學 (1971);石河利寬 (1971); 神 奈 川 縣 保 母 會 保 育 內 容 研 究 會 (1972) ; 松 島 富 之 助 (1972) ; Whitene and James (1973) ; Milne, Seefeldt and Reuschliein (1976);Slaughter, Lohman and Misner (1977); Morris et al. (1982);Razor (1984);邱金松(民 58) ;李鳳琴 (民 64) ;方瑞民(民 64) ;林曼蕙(民 70) ;管正(民 75); 蔡盈修(民 76);林錦英(民 78);阮志聰(民 78);陳正 奇(民 85)。. 42.

(7) 幼兒身體發展與運動技能關係之探討. 表二. 運動能力測驗項目一覽表(續). 運動項目. 採用者. 擲遠. 硬式網球 日本教師養成研究會 (1970);Morris et al. (1982); 林曼蕙(民 70);管正(民 75);蔡盈修(民 76); 徐錦興(民 80)。 棒球 邱金松(民 58);李鳳琴(民 64);林錦英(民 78)。 壘球 東京教育大學 (1971) ;王金蓮(民 67) ;陳正奇(民 85)。 砂球 日本兒童母性研究會(150 公克,1970)。 網球 石河利寬 (1971)。 Kirchner (1970);水谷英三 (1971);神奈川縣保母會保育內 容研究會 (1972);松島富之助 (1972);Whitene and James (1973);方瑞民(民 64)。. 平衡. 走平衡木 日本幼兒體力測定委員會 (1970);灸野豐等人 (1970);江 橋慎四郎(1970);Whitene et al. (1973);Cashin (1974);Morris et al. (1982) ;蔡盈修(民 76)。 走紅磚 管正(民 75)。 平衡板 徐錦興(民 80)。. 長坐體前屈. 勝 部 篤 美 (1971) ; 東 京 教 育 大 學 (1971) ; Milne et al. (1976);邱金松(民 58) ;李鳳琴(民 64) ;蔡盈修(民 76)。. 雙腳跳. 灸野豐等人 (1970);東京教育大學 (1971);邱金松(民 58) ; 李鳳琴(民 64)。. 單腳跳. 日本幼兒體力測定委員會 (1970);神奈川縣保母會保育內容 研究會 (1972);王金蓮(民 67);林風南(民 69)。. 43.

(8) 體育學系(所)刊第三期. 表二. 運動能力測驗項目一覽表(續). 運動項目. 採用者. 單足立. 棒上 日本教師養成研究會(1970);東京教育大學(1971);邱金松(民 58);李鳳琴(民 64);林錦英(民 78)。 蒙眼 水谷英三(1971);方瑞民(民 64);石河利寬(1971)。 睜眼 陳正奇(民 85)。 木架 阮志聰(民 78)。. 懸重. 日本兒童母性研究會(直臂懸垂,1970);神奈川縣保母會保 育內容研究會(1972);Razor (1984)。. 雙手正撐. 日本教師養成研究會(1970);東京教育大學(1971);邱金松(民 58);李鳳琴(民 64);林錦英(民 78);陳正奇(民 85)。. 爬竿. 水谷英三(1971);方瑞民(民 64)。. 仰臥起坐. 日本幼兒體力測定委員會 (1970);灸野豐等人(俯臥起立, 1970);Kichner (1970);Razor (1984);蔡貞雄(民 63)。. 滾筒. 日本幼兒體力測定委員會(1970);灸野豐等人(測滾,1970); 蔡貞雄(民 63)。. 熊走. 日本幼兒體力測定委員會 (1970);灸野豐等人(手腳併走, 1970);蔡貞雄(民 63);王金蓮(手腳併走八字,民 67)。. 拍球. 水谷英三(1971);方瑞民(民 64)。Whitene et al. (1973)。. 垂直跳. 水谷英三(1971);Slaughter et al. (1977)。. 反覆橫跳. 王金蓮(民 67);阮志聰(民 78)。. 跳穿. 小林芳文(1977);林風南(民 69);管正(民 75)。. 雙足連續跳. 跳 10 個 蔡盈修(民 76);林錦英(民 78)。 跳3次 徐錦興(民 80)。. 點紙測驗. 阮志聰(民 78)。. *資料來源:本表引自管正(民 75)、蔡盈修(民 76) 44.

(9) 幼兒身體發展與運動技能關係之探討. 五、結語 經由以上對幼兒身體發展的分期、動作與運動能力的發展、運動能力的 重要性及運動能力測驗之項目文獻探討得知,幼兒在體格、體能發展、生長 發育、年齡、性別、智能及社會能力上與運動能力是有絕對之相關性,正如 五到六歲的幼兒,其運動能力很顯然與三歲的幼兒,有很大的差異,因此, 幼兒身體發展是影響運動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邱金松,民 73)。我們可以 清楚的理解到,充足的身體活動才會有良好的運動能力,良好的運動能力才 會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持久性的體力,也才能有美好的未來可 言,正如政府推展的「三、三、三運動計畫」 ,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 運動時心跳每分鐘達一百三十下,使參與者能有良好的身體適能及運動的習 慣,使達到幼兒身體發展與運動能力的增強。. 參考文獻 王健次(民 69)。幼兒體育遊戲泛論。台北:YMCA 體育部,2 頁。 王金蓮(民 67) 。幼兒體適能測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佩玲(民 84)。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52 頁。 幼稚教育法(民 70)。總統七○臺統(二)義字七二五八號令。 李鳳琴(民 64)。幼兒體能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研討會 專刊, 249-297 頁。 邱金松(民 65)。嬰幼兒運動教育。國民體育季刊,5(5),36-39 頁。 邱金松(民 73)。三到七歲幼童動作發展特徵。幼兒體育季刊,3,3 頁。 阮志聰(民 78)。幼兒智力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教學報,2, 251-277 頁。 周國金(民 78)。幼兒體適能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2),53-57 頁。 林錦英(民 78)。年齡與幼兒運動能力之關係。國教學報,2,279-300 頁。 邵力子(民 77)。淺談幼兒體育遊戲。師大體育系刊,26,124-129 頁。 張欣戊(民 78)。發展心理學。台北:空大出版,8 頁。 張春興、林清山(民 7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94 頁。 黃秀蓮(民 90) 。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態度之探討。中華體育,15(1) , 47-53 頁。 郭志輝(民 76) 。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國民體育季刊,16(4) ,52-55 頁。 45.

(10) 體育學系(所)刊第三期. 教育部(民 76)。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陳正奇(民 85)。幼兒期生長發育與運動能力之調查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教 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奇(民 88) 。幼兒期生長發育與運動能力關係探討。和春學報,6,175-181 頁。 陳坤檸(民 86)。幼兒體能與測驗法。屏師體育,1,21-37 頁。 管正(民 75)。幼兒體格及基本運動能力常模之編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 究所碩士論文。 蔡盈修(民 76) 。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倩玉(民 87)。幼兒體能教學。台灣省學校體育,46,28-33 頁。 蘇建文等(民 85)。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50 頁。 原田碩三(1977). 幼兒の體格、運動能力。北大路書房,52-54 頁。 Corbin, CB & Lindsey, R (1994). Concepts of Fitness and Wellness -with Laboratoeies. Brown & Benchmark. Howard. G. (1978).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Little Brown Company. Boston Toronto. Maud, PJ & Foster, C (1995). 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of Human Fitness. (陳信全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研究生 高雄市三民區建工路 671 之 1 號 9 樓 聯絡電話:07-3874056、3848622 轉 150【O】 or 07-3975323【H】). 46.

(1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側重培養學 生綜合運用 讀寫聽說能 力及發展多 元化語文能

• Early experiences have long term impacts on brain power.. • Creative play and quality care make all

興趣Motivation 是學習的原動力 John Biggs, 2009... 規劃課程時考慮三個條件: 教師動力、能力 學生能力

1.4 體能活動對幼兒的成長來說,其意義不單是強健體格,它還可以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