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冬病夏治」鼻過敏不用愁,中醫治療有妙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冬病夏治」鼻過敏不用愁,中醫治療有妙招"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期數:第 2009-05 期 發行日期:2009-05-04

「冬病夏治」鼻過敏不用愁,中醫治療有

妙招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宗樾

醫師

中醫由古至今在治療鼻過敏方面累積相當多 的經驗,再加上現代醫學對於過敏性疾病發病機轉 的了解,結合中醫藥現代研究,以中醫免疫學為基 礎結合辨病用藥,不但可以改善過敏體質、增強抗 病能力,也可以清除緩解鼻腔局部病理反應,療效 是肯定的。 一、內治:內服治療須依據證型而定,一般 情況下,此病實者,熱者少、而虛者、寒者多。大 體上可分為四型: (1)肺氣虛寒症:治療主要以溫補肺氣,祛散風 寒為主,常用玉屏風散合蒼耳散加減治療。若風寒 襲肺,肺金受邪,營衛不和,可用桂枝湯加減治療。 (2)肺脾氣虛症:以健脾益氣為主,補肺斂氣法 治療,常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加減。 (3)腎陽虛症:治療採用補肺溫腎法,方用金匱腎氣丸。 (4)肺熱型:本型在臨床較少見,以清宣肺氣,疏氣通氣通竅為主,常用辛夷清肺湯加減治療。 過敏性鼻炎無論偏寒或偏熱的體質,治療仍以虛證為主,許多鼻過敏小孩平日怕吹風,動 不動就感冒,這類屬於“肺衛不固”型患者以玉屏風散療效佳,此方已被證實可以抑制 IgE 的產生 及肥大細胞釋放生物活性物質的作用,可說是標本兼顧處方。鼻過敏主要是因人體免疫系統的不 平衡所致,臨床上先穩定症狀再加強體質的調理。先期中藥皆能緩解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後 期則以健脾益氣補腎、扶正固本為目標,整體提昇人體的免疫能力,使之因免疫能力改善而達到 治癒的目的。 二、外治:薰蒸法,組成薄荷、鵝不食草、蒲公英、白芷、荊芥、皂角刺、當歸、熟地。 鼻腔特別用油,組成如摩洛哥藍艾菊、白千層、頭狀薰衣草、馬鞭草酮迷迭香。以棉花棒沾油塗 抹於鼻腔內緣周圍。 三、針灸:取風池、迎香、禾

為主穴,根據證型,選配肺俞、脾俞、腎俞。每次輪流使 用主配穴各一對,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宣通鼻竅,補肺健脾益腎,標本兼顧。耳針取肺、 腎上腺、內鼻穴和內分泌、皮質下穴兩組交替使用。

(2)

四、三伏天灸治療:取白芥子、細辛、甘遂研細末,用生薑汁調和,做成直徑約 2cm 大小 藥餅,放在 4cm 防潮紙片上,用膠布將藥物固定於穴位:肺俞、風門、厥陰俞、心俞。在夏天 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選上述三個俞穴雙側貼敷藥餅,每次約 1~3 小時,若感覺灼熱,即 可將藥餅摘下,小兒貼藥 40 分鐘即可,皮膚過敏者慎用。 五、按摩: 先將雙手魚際相互摩擦發熱,以魚際按於鼻兩側,沿鼻根至迎香往返摩擦至發 熱為主,每日 2~3 次,或以食指商陽穴摩擦迎香、禾?數次。 六、食療部分:提供兩則調養體質,增強免疫力的藥膳供民眾參考。 1.參耆飲:黨參、黃耆各數片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沖泡,頻頻飲用,最後將參耆片咀嚼吞 食,有補肺益氣的功效,此方適於肺氣虛的患者,但感冒或身體某處有急性發炎時不可服用,且 高血壓者也須慎用。 2.山藥粥:山藥 250 克,薏米 100 克,紅棗 20 枚,粳米 150 克,加水適量熬煮三十分鐘後 食用,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山藥又稱淮山或薯蕷,功能健胃固脾,補肺益腎,可作為日常食物經 常食用,也可刮泥蒸蛋,或削片狀煮肉絲湯,成為可口美味的菜餚。 除了上述保健方式外,鼻過敏者還應注意下列事項:(1)生活作息正常規律;(2)營養均衡,並 少吃冰冷及煙酒等刺激物;(3)適度運動,增強體力;(4)儘量避免與過敏原接觸;(5)注意氣候冷 暖,避免受涼。做好上述工作,有助於減少發作,緩解病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鑒於臺北、臺中、高雄3所榮民總醫院作業基金與榮民醫院醫

 民國98年10月17日聲請人承攬相對人「台北市立 聯合醫院中興院區98年度醫療大樓七樓空中花園

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復健科 組長(83年~今) 中山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 學士.. 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

一、取得中央目的事業主 管機關核發之醫事 專門職業證書之醫 師、中醫師、牙醫 師、藥師、醫事檢驗 師、醫事放射師、物 理治療師、職能治療

※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教師 陳文哲 ※中國醫藥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 ※西園醫院 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陳志偉

生殖醫學中心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醫及社會醫

Em 2009, o número total de utilizadores dos exames auxiliares de diagnóstico e terapêutica efectuados nos 3 hospitais e nos 495 estabelecimentos de cuidados de saúde primários, f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