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

Copied!
1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 指導教授:鄧守信 博士 研 究 生:王楚蓁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七年六月.

(2) 謝辭 躺在諸位面前的是百頁論文,駐在我心裡卻是五年風景。 每一句殷殷的鼓勵,每一雙切切的眼神,每一個溫暖厚實的擁抱,我都不免 汗顏,這一路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甚少。 我深深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鄧守信老師,他擁有非凡的學問與氣度,以及驚人 的幽默感。他指引了一條腳踏實地的學術之道,啟發我受限的盲點,樹立我獨立 思考的能力,這項收穫不會因為論文付梓而終結,而今爾後仍時刻不忘。 我也要向我的口委陳俊光教授和蘇以文教授致謝,他們細心檢視我論文不足 之處,提出更為周全的建議,擴展我的論文寬度與深度,使我獲益良多。信世昌 教授、曾金金教授、葉德明教授、林秀惠教授,他們在研究所階段教導我不同面 向的專業知識,為我奠定紮實的華語教學基石,助教王雪妮給予生活上與行政上 的協助,不勝感激。 除了明燈的指引,這一路虧得海浪的溫柔相伴:慎杏、淑涵、佳姬、方瑾、 珮玲、琯植、宜樺、春霞、荷梅、韻竹、雅棠、埻棓、大維、明德、志榮、如音、 容年、俊宏、信鴻和正民,你們總把歡笑塗上耳朵,為勇氣裝上羽翼,使我不知 踽踽為何物;還有一路為我負重的美麗海鷗:玄鴻、Salva、淳予、柔懿、治芳、 秋芳、郁雯、葉青、桓榮和丞鏞,你們無私的能量,已轉化成這本論文的字字句 句。 感謝甲古文公司總經理吳昇奇先生與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在我研究所期間 提供的獎助學金,以及華陽扶輪社社長楊堯任先生和社員們的悉心照顧,使我能 全力奉獻於專業研究,無後顧之憂。美國揚百翰大學的周老師,漢米爾頓大學的 靳洪剛老師,引領我進入華語教師的專業領域。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馮藝超老師 長久以來給我的精神支持。一切的因緣具足,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 最後,謹把這本論文獻給我的父親王明龍先生以及我的母親張碧眉女士,我 茁壯於他們的愛,碰撞於他們的慈悲,得以長成現在的我。還有我兩位親愛的姊 姊楚芊和楚萱,她們是我這輩子最好的親人與朋友。 謝謝每一位曾經幫助我的貴人,每一次遭遇的挫折,以及自己永不永不永不 放棄的個性。「我不是在寫論文,就是在寫論文的途中」的研究所歲月在此畫下 句點,然而這個句點有個開端,帶著樸實的心和實用的工具,現在的我不是在邁 向真理,就是在邁向真理的途中。. 王楚蓁 2008/8/5.

(3) 中文摘要 過去漢語詞類系統經常沿襲西方語言學的傳統劃分模式與命名,劃分標 準則多採以語義、句法和詞形等綜合判斷的折衷主義 (eclecticism) ,易造 成「就 (預設) 詞類推論劃分標準」的作法,缺乏漢語詞類發現程序的具體 操作,亦忽略漢語的語言特性及跨語言的對應關係,將傳統的漢語詞類系統 運用於華語教學上,產生諸多負遷移之影響。 本文檢視 Jackendoff (1977) 、Wierzbicka (2000) 、Croft (1991) 等學者 從生成語法、原型理論及型態句法的角度提出詞類劃分的不同模組,進一步 探討三者應用於劃分漢語詞類時的適切性和優缺點。本文採 Croft (1991) 的 主要詞類劃分模組,輔以 Hengeveld (1992) 語言詞類類型劃分,初步建立劃 分漢語詞類之架構。並討論劃分漢語詞類的先備條件,藉以釐清漢語詞法與 句法的界面,以便於句法層面上討論劃分漢語詞類的句法測試程序,並說明 本文提出的詞類之句法測試如何處理漢語詞類兼類與名物化問題。 詞類本為理論語言學運作的基本單位,應用於教學上時,則產生依不同 教學法、不同程度或不同學習對象所訂定的權宜分類,因此目前華語教材的 詞類表仍是眾家紛紜,詞類的劃分標準、詞類的數目、詞類術語 (terminology) 及詞類於教材語法點中之編寫等形同雜集,此現象不利於漢語教學語法 (pedagogical grammar) 之建構。教學語法的編寫須考量 L1 與 L2 跨語言之 間的對應關係,詞類於跨語言間的不對應性是造成 L2 學習者負遷移的常見 因素,對於 L1 與 L2 可相對應之詞類 (如三大詞類) ,卻經常能達到正遷移 之效,因此完善漢語詞類系統可助語法教學事半功倍之力。 鑑於此,本文從 L2 學習者於漢語詞類使用的偏誤現象著眼,探討對外 漢語教材詞類標記之使用現況,並以本文提出的漢語詞類劃分架構為軸,建 立基於教學語法理念的漢語詞類系統與個別詞類的編寫要點,冀於日後能將 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推廣納為華語教學領域內,以提升對外華語教材素質與 教學品質。 關鍵字:詞類、教學語法、詞類劃分 I.

(4) English Abstract With respect to Western languages there has been a long tradition of categorizing words for the purpose of grammatical descriptio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nguistics commonly follows these Western categorization conventions and tries to apply criterions such as semantics, syntax, morphology and other such conventions, when definining Chinese word classes. 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and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a convincing discovery procedure and the lack of inter-languag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there is an intrinsic risk of negative transfers whe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is thesis inspects various models of Parts of Speech such as the ones proposed by Jackendoff (1977), Wiezbicka (2000), Croft (1991) or Hengeveld (1992) containing different approachs to grammar theory such as Generative Grammar, Prototype Theory and Markedness Theory. This thesis adopts mainly Croft’s major parts-of-speech model and compares it to Hengeveld’s WFM principle of differentiating parts-of-speech systems with the objective of establishing the basic foundations of a proper Chinese part-of-speech system. In order to attain this goal, the thesis proposes Chinese wordhood tests and syntactic diagnostic tests, and explains in greater detail how the syntactics tests could be used to analyze Chinese peculiarities such as zero diversion and nomin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model usually begin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a parts-of-speech system and when this methodology is applied to teach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t is modified to various expedi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ologies, student levels and learning targets. Therefore, at present the utiliza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Chinese textbooks is still a disparate mix of models that handicaps the goal to establish a more suitable Chinese pedagogical grammar. The asymmetry of inter-language parts-of-speech systems is the main factor for negative transfers, and to reverse the situation we should aim to perfect and establish a symetric Chinese parts of speech system and the theories that sustain it, with the clear objective of reaching the high desirable positive transfer scenario. II.

(5) In consideration of these facts, the thesis tackles the common errors of Chinese parts of speech aimed to L2 learners and discusses the actual status quo of parts of speech in Chinese teaching textbooks. The thesis establishes the ideal model of a Chinese parts of speech system and the necessary principles required to compile particular word classes using a strong pedagogical grammar bas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bring into the TCSL field an accurate Chinese parts-of-speech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textbooks and Chinese language instructions. Keywords: parts of speech, word classes, Chinese parts-of-speech system, pedagogical grammar. III.

(6) IV.

(7) 目錄 中文摘要 ................................................................................................................I 目錄....................................................................................................................... V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X 圖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研究範圍與架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詞類的定義 .........................................................................................5. 2.2. 劃分詞類的標準.................................................................................8. 2.3. 2.2.1. 詞形..........................................................................................8. 2.2.2. 語義........................................................................................ 11. 2.2.3. 句法........................................................................................14. 2.2.4. 綜合標準(多重標準)........................................................17. 2.2.5. 語用功能................................................................................19. 詞類劃分的方法論...........................................................................21 2.3.1. 分布分析與詞類劃分............................................................21. 2.3.2. 演繹法與詞類劃分................................................................24 V.

(8) 2.4. 小結................................................................................................... 26. 第三章. 漢語詞類劃分之基礎研究............................................................... 27. 3.1.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的先備條件....................................................... 27. 3.2. 3.1.1. 漢語特性與詞類劃分............................................................ 28. 3.1.2. 漢語「詞」的界定................................................................ 30. 3.1.3. 漢語詞類的階層關係............................................................ 41.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之理論基礎....................................................... 48 3.2.1. 普遍語法與漢語詞類劃分.................................................... 48. 3.2.2. 類型變異與漢語詞類劃分.................................................... 52. 3.2.3. 原型理論與漢語詞類劃分.................................................... 58. 3.2.4. 小結........................................................................................ 61. 第四章.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測試............................................................... 63. 4.1. 現代漢語詞類的發現程序............................................................... 63. 4.2. 漢語的名物化與兼類問題............................................................... 80. 4.3. 第五章. 4.2.1. 現代漢語的名物化與詞類劃分 ........................................... 80. 4.2.2. 兼類問題與詞類劃分............................................................ 88. 現代漢語詞類的診斷測試............................................................... 94 4.3.1. 天生的詞類............................................................................ 94. 4.3.2. 詞類的句法測試內容............................................................ 95. 4.3.3. 深層句法結構與詞類劃分.................................................... 98. 現代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 103. VI.

(9) 5.1. 5.2. 華語教材的語法標記使用現況與探討.........................................103 5.1.1. 華語教材語法標記使用現況..............................................103. 5.1.2. 華語教材生詞表語法標記之功能探討..............................106. 現代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架構..................................................... 111 5.2.1. 教學語法的定義.................................................................. 111. 5.2.2. 現代漢語詞類教學語法架構.............................................. 113. 5.2.3. 現代漢語詞類教學語法編寫要點...................................... 116. 第六章. 結論 .................................................................................................129. 6.1. 總結 .................................................................................................129. 6.2. 研究限制與展望.............................................................................130. 參考文獻 ...........................................................................................................132 附錄一 ...............................................................................................................139 附錄二 ...............................................................................................................142. VII.

(10) 表目錄 【表 二-1】Dionysius Thrax 八大詞類定義 ...................................................... 8 【表 二-2】詞類普遍的語義定義.................................................................... 11 【表 二-3】某詞類的句法結構分布表............................................................ 17 【表 二-4】漢語句法結構線性分布................................................................ 22 【表 二-5】漢語的詞類分布(以朱德熙 (1982) 為例) ............................. 23 【表 二-6】英語的詞類分布(以 Croft (2001) 為例)................................. 23 【表 三-1】「雞蛋」和「鴨蛋」二詞成詞測試之比較表............................ 34 【表 三-2】組合關係的能產性........................................................................ 39 【表 三-3】聚合關係的能產性........................................................................ 39 【表 三-4】湯廷池 (1992) 實詞和虛詞的劃分標準 ..................................... 42 【表 三-5】各家學者的漢語詞類實虛歸屬表................................................ 42 【表 三-6】朱德熙 (1982) 漢語名詞詞類劃分與量詞次類劃分之對照..... 44 【表 三-7】鄧守信 (2008) 動詞次類的句法分布表 ..................................... 46 【表 三-8】漢語實詞屬性區分表.................................................................... 49 【表 三-9】Croft (2001:88) 英語詞類類型標記分布表 ................................ 56 【表 三-10】漢語詞類類型標記分布表.......................................................... 57 【表 四-1】漢語中心詞類劃分........................................................................ 67 【表 四-2】漢語的中心詞類與附加詞類........................................................ 67 【表 四-3】漢語定詞次類分布表.................................................................... 69 【表 四-4】漢語副詞、介詞與連詞定義(劉月華等,1996).................... 73 VIII.

(11) 【表 四-5】傳統漢語副詞、介詞、連詞的劃分模式....................................74 【表 四-6】華語教材中助詞及其功能解釋列舉............................................78 【表 五-1】漢語熟語的功能劃分 .................................................................. 110 【表 五-2】Prator (1967) 困難度等級........................................................... 118 【表 五-3】漢語詞類系統之教學要點 ..........................................................122 【表 五-4】《大綱》名詞語法點等級排序 ....................................................123 【表 五-5】《大綱》動詞語法點等級排序 ....................................................125 【表 五-6】《大綱》量詞語法點等級排序 ................................................126. IX.

(12) 圖目錄 【圖 二-1】三大詞類的時間穩定性程度表(譯自 Givón, 2001:54) ......... 12 【圖 二-2】朱德熙 (1985) 漢語詞類與句法功能對照圖 ............................. 14 【圖 二-3】漢語功能與詞類循環定義(以副詞和狀語為例).................... 15 【圖 二-4】分布關係圖.................................................................................... 21 【圖 二-5】詞類的組合關係與聚合關係........................................................ 22 【圖 三-1】現代漢語成詞性測試簡表............................................................ 40 【圖 三-2】名詞與名詞性................................................................................ 60 【圖 三-3】個別語言詞類系統建立模式........................................................ 62 【圖 四-1】漢語詞類發現程序之步驟............................................................ 66 【圖 四-2】傳統連詞劃分與副詞和介詞定義之重疊現象............................ 74 【圖 四-3】「這本書的遲遲不出版」深層結構(劉沛騏,2003).............. 84 【圖 四-4】「換取他的不轉系」的深層結構.................................................. 85 【圖 四-5】漢語名物化現象主謂結構與動賓結構之動詞與賓語語義搭配關 係 ......................................................................................................................... 86 【圖 四-6】「小王也一頭黃頭髮」之深層結構............................................ 101 【圖 五-1】語法教學的基礎概念層次(譯自 Stern (1992:131)) ............. 112. X.

(13)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多數人認為,「詞類」是句子的組成成分,是語法的基本單位, 「詞類」 或「詞性」也是國語教學1中最常使用的語法術語: (1) 下列「」中的詞語,何者詞性相同? (A) 飯後一根「長壽」,生命不 會因此變「長壽」 (B) 平日要犧牲「享受」 ,將來才能「享受」犧牲 (C) 朝廷「配 給」老百姓,兩斗米的「配給」 (D) 她嘔心瀝血地「設計」,就是要「設計」出 最優質的式樣。. 《壯圍國中九十五學年度月考考題》. 國語課堂的詞類教學,著重於古文中同音同形詞 (homonyms) 的詞性辨 析和語義解釋,鮮為實質的句法應用或文章撰寫: (2). 下列何句與「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的「之」字用法相同? (A) 生,. 事「之」以禮 (B) 物外「之」趣 (C) 送孟浩然「之」廣陵 (D)擇其善者而從「之」 。 《致遠管理學院九十五學年度轉學生國文科試題》. 就筆者經驗而言,過去國語課堂中的詞類學習以語義解釋和背誦居多, 本國學生對於漢語詞類劃分常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感2。如同例(1) 考題雖提供了正確答案為 (D),然而如何判定 (A) 、 (B) 、 (C) 三個選項 的詞性不同呢?諸多漢語詞類劃分之疑惑於國語教學階段仍未得其解。 帶著傳統漢語詞類劃分模式進入華語教學的課堂與領域,經常不能解決. 1. 本文稱教授本國人中文為「國語教學」 ,把中文當作第二語言教授稱為「華語教學」 ,以 下皆然。 2 如國中讀沈復的《兒時記趣》時,其名句「物外之趣」的「之」於註釋中標為介詞,直 到閱讀詞類的相關文獻,才明白標為介詞之因,可能源於《馬氏文通》將名詞或代詞後 的「之」歸為介字,馬建忠說: 「凡虛字用以連實字相關之義者,曰『介字』 。」 (見王海 棻,1991),然而馬氏的「介字」與現代語言學經常使用的「介詞」一字之差,差之遠矣, 漢語部分的詞類問題常因「名實不符」產生。. 1.

(14) L2 漢語學習者的詞類誤用現象3: (3) *我覺得病。. 【病句語料庫】4. (4) *因為他沒小心。. 【病句語料庫】. (5) *前面有車禍,因此有塞車。. 【病句語料庫】. L2 漢語學習者產出如上病句,教師逐句糾錯時,經常忽略這些病句有可 能是詞類劃分帶來的系統性負遷移 (negative transfer) ,或是詞類標記所造 成的錯誤(詳見第五章) 。此外,不同教材的術語標注問題也經常困擾著師 生: (6) a.幫忙 V to help. 《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二十三課》. b.幫忙 VO to help someone do something. 《實用視聽華語,第十四課》. 建立詞類系統和詞類劃分時,令人容易產生疑慮的是:這些類是如何得 來的。這一類的探討在語法書籍或是討論詞類的章節中並不容易取得;如 Quirk et al. (1985:67) 5所言: 「自古典傳統以降,即採用如詞類 (word class) 的分類來分析印歐語系的語言」 。 「詞類」的概念經常被視為先驗 (a priori) , 因此漢語詞類表大多訴諸傳統 (appeal to tradition) ,裡頭必然包含名詞、動 詞、形容詞、介詞、連詞、助詞等詞類。倘若繼續深入追究漢語的「名詞」 是什麼?「動詞」是什麼?「助詞」是什麼?大抵會得到如下解答: (7) a. 名詞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一類詞。. (劉蘭英&孫全洲,1998:35). b. 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的一類詞。. (同上,1998:38). c. 助詞起輔助作用,表示某些附加意義的一類詞。. (同上,1998:74). 3. 戴會林 (2006:109): 「詞類偏誤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漢語時出現的最基本的偏誤類 型,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副詞、動詞以及虛詞的偏誤。」 4 取材自鄧守信 (1996-1998) 國科會計畫「華語病句語料庫及病句分析」,收於《華語大 集》光碟。 Quirk et al.(1985:67)“ Members of the Indo-European group of languages have been analysed in terms of such categories (筆者按:word classes) since classical antiquity.”(此段為 筆者中譯。). 5. 2.

(15) 這樣的描述是語法書中最常賦予詞類的定義,華語教師也經常以此教授學 生,其解釋看似無誤: 「名詞表名物」 、 「動詞表動作」 、 「助詞表輔助」 ,但卻 沒有傳遞出任何新的資訊,只是在自身同義反覆 (tautology) ,用此定義來 劃分詞類或歸類窒礙難行。以例 (1) 的選項 (B) 為例,L2 的漢語學習者如 何從漢語詞類定義上區分「享受」和「犧牲」是「事物」還是「動作」呢? 我們熟知的詞類定義並非僅為單純邏輯上的謬誤 (fallacy) ,而是經由我們 日積月累的經驗、知識和邏輯交互影響產生的,因此欲釐清漢語詞類劃分的 發現程序,則必須打破根深蒂固的詞類觀,尋求詞類劃分的實際運作模式, 並探討漢語詞類在普遍語法 (Universal Grammar) 和個別語法 (particular grammar) 中如何取得劃分之準則及漢語詞類系統之定位,以求得具體簡明 的漢語詞類定義。瞭解漢語詞類的劃分模式,為本文研究之初始動機;將漢 語詞類劃分模式進一步運用於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為本文欲達成之目的。. 1.2 研究範圍與架構 本文探討現代漢語的詞類劃分,不涉及古漢語之句法使用情形。本文所 使用的例子與資料,大多是從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以及網路上蒐集而來, 唯在少數例子中,為說明語言流變而提及古漢語詞類使用情形。本文第一章 為引言,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研究架構。為了瞭解詞類劃分理論之發展及 內容論述;於第二章討論詞類定義、分類標準及劃分方法論,並進一步討論 西方詞類理論於漢語語言學中之發展;第三章提出劃分現代漢語詞類理論及 先備 (preliminary) 條件,建立劃分漢語詞類系統之理論架構;第四章就第 三章之詞類分類模式提出漢語的詞類測試法,並探討漢語兼類問題與名物化 問題對於漢語詞類系統之影響及可能的解決之道;第五章為教學應用,說明 當今華語教材詞類及語法標記使用的優缺點,並應用本文所提出的詞類劃分 模式與詞類測試法編寫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第六章總結研究成果,說明本 研究未竟之處及未來展望。. 3.

(16) 4.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詞類之定義,藉以釐清詞類術語使用,並就不同的詞類劃分 標準說明運用於漢語詞類劃分之可行性,最後討論詞類發現程序的方法論, 作為劃分漢語詞類理論背景之介紹。. 2.1 詞類的定義 詞類系統的建置和詞類劃分的標準取決於「詞類」一詞的定義。在漢語 裡,除了「詞類」之外,還有相近的術語「詞性」 ,兩者經常混用,於後文§3.2.3 進一步探討兩者之區別;英語則稱詞類範疇為 “parts of speech”、 “word classes”、“form classes”、“syntactic categories”等等,這幾種名稱隱含了語言 學家對於詞類定義的不同見解。目前經常使用的“parts of speech”源於 Plato 討論語言命題 (proposition) 時提出的術語 μέρος λόγου (meros logou) ,原義 是指句子成分。古希臘哲學家 Plato 最初將句子 (lógos) 分為 ónoma(名詞 性/主語)和 rhêma(動詞性/謂語)兩個成分 (Robins, 1990:38),歷經古 典希臘與拉丁語法學的發展,八大詞類系統儼然成形 (見§2.2.1) 。儘管「句 子成分」的名稱不再契合「詞類」的內涵,但此術語延用至今,字面意義不 再彰顯,而其指涉意義迭有更新,且不為特定詞類劃分觀點獨用,本文仍延 用之。 鑒於“parts of speech”的名稱易引起詞類定義的混淆,二十世紀前期,結 構語言學派改以“word classes”取代 “parts of speech” (Haspelmath, 2001:16539)。“word classes”顧名思義為「詞的類」 ,結構語言學家認為經由 組合與聚合的分布 (distribution) ,可將每一個詞指派為具有共同分布的相 同範疇 (common category) 。“word classes”的名稱並未具體指出「詞類」的 範疇基礎,任何具有相同分布的詞群,都可能歸為一個“word class"。直. 5.

(18) 至 Bloomfield (1933)6 才明確地提出“form classes”的說法,他認為詞彙形式 的功能是由語法元素 (taxemes) 選擇產生的,在語法功能上有共同點的詞彙 形式屬於相同的形類 (form class) ,他的看法深切影響了近代的詞類劃分觀 點,也就是「所有相同功能的形式可組成一個形類(詞類) 」。 其後,生成語法學派開始使用“syntactic categories”(句法範疇)來指稱 詞類範疇 (Haspelmath, 2001:16539),除了表明詞類的範疇基礎是句法功能 類外,並確認詞類是句法分析的最小單位,但由於句法範疇是以句子成分之 功能為類,而非在「詞」的基礎上劃分,因此“syntactic categories”還涵蓋了 如 NP(名詞組) 、VP(動詞組) 、AP(形容詞組) 、PP(介詞組)等語法範 疇。 「詞類」的不同術語隱含了不同的詞類觀,即便使用相同的詞類術語, 學者為「詞類」所填入的定義也可能各有不同: -語言的詞類系統是基於詞幹之相似性與構詞和句法之相異性的劃分。7 Hockett (1958:221) -八大詞類包含:名詞、代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介詞、連詞與嘆詞。8 Curme (1935:1) -詞類的本質是表述功能。郭銳 (2002:83) -詞類是反映詞的語法功能的類。朱德熙 (1982:38). 由此,我們可以初步掌握詞類問題錯綜複雜箇中之因:第一,學者為詞類所 下的定義可能是本於人類語言的普遍 (general) 定義,或著眼於特定語言的 個別 (particular) 定義;第二,詞類定義可能受到不同語法理論或詞類觀之. 6. Bloomfield (1933:265): “The functions of lexical forms are created by the taxemes of selection which help to make up grammatical forms. Lexical forms which have any function in common, belong to a common form-class.” 7 Hockett (1958:221)“The part of speech system of a language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all its stems on the ba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inflectional and syntactical behaviour. ”(此 段為筆者中譯。) 8 Curme (1935:1) “There are eight parts of speech : noun, pronoun, adjective, verb, adverb, preposition, conjunction, interjection. ”(此段為筆者中譯。). 6.

(19) 影響。第三,學者可能採用了外延 (extension) 或內延 (intension) 的角度來 定義詞類,所謂外延定義是將名稱所指列舉出來,舉例來說: (1)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內涵定義則是說明名稱的必須條件或本質: (2) 四書:是儒家的經典,宣揚孔、孟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思想。. 因此,定義詞類較周延的作法應同時提出兩項說明: -詞類的外延定義:詞類有 A、B、C…等類。 -詞類的內涵定義:詞類是____的類。. 藉由詞類的外延定義和內涵定義的交互參照,得以檢視詞類系統的建立是否 完整,舉例來說: -詞類是分布類。(袁毓林, 2000:2) -漢語詞類有名詞、處所詞、時間詞、方位詞、數詞、量詞、區別詞、代詞、 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感嘆詞、擬聲詞。(袁毓林, 2000:4-17). 檢視袁毓林 (2000) 詞類定義與詞類劃分,如「代詞」 、「擬聲詞」、 「助 詞」等詞類,與「詞類是分布類」的定義就出現互有扞格的情形。一般來說, 由於漢語詞類系統常是折衷觀點(語義、句法和構詞等)下的產物(見 §2.2.4),因此詞類的內涵定義與外延定義經常不能相符,王力曾直言: 我在我的書裡,當我區分漢語詞類的時候,並沒有依照我自己的話去做,換 句話說,就是我沒有「純然從概念的範疇上分類,不受形式的束縛」 ,相反地, 我在某些地方是從詞和詞的結合來區別詞類的。. {王力, 1954 }. 王力的說法點出了以簡明定義來操作龐大詞庫 (lexicon) 分類的拉距,語法 學家經常忽視詞類定義與分類的不一致性,如此一來,不但建立起的詞類系 統不穩固,也不易找到跨語言詞類的對應關係。目前雖然多數學者都同意詞 類是「語法功能」類,然而在劃分標準上卻同多頭馬車,難以駕馭,詞類問 題由是衍生。 7.

(20) 2.2 劃分詞類的標準 詞類劃分標準最常使用的是詞形 (morphology)、句法 (syntax)、語義 (semantics) 及其綜合標準,近年來也有學者從語用功能 (pragmatic functions) 等其他角度提出詞類劃分標準。本節先行分述以上這些劃分標準於西方語言 學之發展及操作,其後討論這些標準運用於漢語詞類劃分的可行性以及產生 的爭論,並探討在語言特性和語言共性兩個不同觀點下,如何將這些標準運 用於漢語詞類系統的建置。. 2.2.1 詞形 詞類劃分是在曲折語言 (inflectional languages) 的基礎上展開的,因此 詞形變化的探討佔據著傳統詞類劃分中重要的一環。參考古希臘哲學家 Dionysius Thrax 提出的八大詞類 (eight parts of speech) 之定義,詞形變化為 詞類劃分中最重要的診斷準則 (diagnostic criteria) (見 Robins,1990:39) : 【表 二-1】Dionysius Thrax 八大詞類定義. 名詞. 名詞有格位的曲折變化,指的是具體或抽象實體。. 動詞. 動詞無格位曲折變化,但有時態、人稱及數量的曲 折變化,指的是完成或者歷經的行動或過程。. 分詞. 分詞擁有動詞和名詞共同的特徵。. 冠詞. 冠詞有格位變化,前置或後置於名詞。. 代名詞. 代名詞可替換名詞,人稱有標誌變化。. 介詞. 介詞置於其他詞前面,在句法上相結合。. 8.

(21) 副詞. 副詞無曲折變化,為修飾或添加動詞之用。. 連詞. 連詞為篇章連結或填補詮釋之缺口。. Dionysius Thrax 提出的八大詞類中有五個詞類可使用形式特徵作為區分,但 他仍同時採用形式、意義和句法多重標準,因為即便希臘語有嚴格的曲折變 化,仍有無曲折變化的詞群,這種綜合標準劃分法的影響一直延續至現代 (見§2.2.4) 。 西元二世紀,拉丁語法學家 Varro 提出四大詞類說。Jesperson (1924:68) 譽為精巧 (ingenious) 的詞類系統。因為 Varro 憑單一詞形標準,將拉丁語 分為四種詞類: -名詞:有格變化的詞。 -動詞:有時態變化的詞。 -分詞. (participles) :既有格變化又有時態變化的詞. -助詞. (particles) :既無格變化又無時態變化的詞. (見 Jesperson,1924:69). 此系統儘管巧妙,但卻不能套用於從拉丁語發展而來的現代印歐語言(如英 語) ,遑論結構型態差異更大的語言(如漢語) 。隨著語言類型學(linguistic typology)的研究及發展,西方語言學界逐漸認識不同構詞類型的語言,也 發現僅就個別語言提出的詞類劃分條件不具普遍性,因此嚴格的形態標準不 再為詞類劃分議題所重視。Lyons (1968:272)即稱格 (case) 、數 (number) 、 態 (tense)、性 (gender) 等曲折變化為偶發的語法範疇 (accidental grammatical categories) ,亦說明詞類的劃分標準必須尋求更為普遍的準則。 正當西方語言學逐漸放棄單一的詞形劃分標準之際,詞形與詞類劃分之 關連卻在漢語語言學界掀起了詞類本質的論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高明凱 (1953-1957) 的論述: 自從馬建忠介紹語法學到中國來之後,一般人都希望能夠給漢語的詞加以詞 類的分別,彷彿不那麼做就沒有語法學,因為西洋的語法學一開頭就講詞類,. 9.

(22) 而且許多語法問題,如各種語法範疇,都與詞類有關,這種作法有一個理論 的背景,即認為各種語言的語法應當是相同的。事實上,漢語是否有詞類的 分別,要看漢語自身的內部發展規律。. (高明凱,1953). 高明凱 (1957) 認為漢語的實詞無法再行分類,因為漢語的實詞的功能變化 時變化無型態顯現。這樣的看法難以成立,因為漢語實詞對於不同語法位置 仍有其選擇限制 (selectional restrictions) 。高明凱「以型態有無來決定定詞 類有無」的看法受到當時漢語語言學界強烈質疑,然而不贊成「漢語無詞類 論」的學者並非認為「詞形」不能作為詞類劃分的標準,經常是對於漢語缺 乏詞形變化的退讓。呂叔湘 (1981:1) : 「漢語語法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嚴格意 義的型態變化,有了型態變化,語法分析比較容易進行,沒有嚴格的型態變 化,在語法分析上就容易引起問題。」或是朱德熙(1982:37):「漢語不像印 歐語那樣有豐富的型態。因此給漢語的詞分類不能根據型態,只能根據詞的 語法功能。」說明部分漢語語法學家認為詞類劃分標準是因語言型態制宜 的。筆者認為,將「缺乏詞形」視為詞類劃分之缺陷或是語法分析的弱點無 益於跨語言詞類模組之建立,尤其當西方詞類研究學者亟欲擺脫歐洲中心論 (Eurocentricity) 的影響之際 (Gil,2000) 9,作為他們眼中屬於奇異 (exotic) 語言的漢語,更應利用漢語特性檢視現今詞類理論之適用性,除了可為跨語 言詞類研究作出回饋外,亦能確立漢語自身的詞類系統之定位。 近年來,語言類型學者從型態句法10 (morphosyntax) 的角度探討跨語言 的詞類劃分,搭配標記理論 (markedness theory) 的操作,取得突破性的發 展,見後文§3.2.2 討論。. 9. Gil (2000:173) “…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frameworks do not provide the appropriate tools for a satisfactory description of such ‘exotic’ languages. In general, available theories are of European origin, reflecting the peculiar properties of the particular European languages familiar to their progenitors. Often, their application to languages spoken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s an exercise in Eurocentricity, involving the unwarranted imposition of categories and structures that are simply irrelevant. ”(黑體為筆者所加)。 10 所謂型態句法 (morphosyntax) 指的是構詞學 (morphology) 中,研究構詞型態中曲折 詞形 (inflection) 與句法規則之間的關連,見 Matthews(1991)。. 10.

(23) 2.2.2 語義 語義標準,又可稱為概念 (notional) 標準,是詞類劃分最常使用的本質 直觀法。一般來說,詞類有一張普遍的語義定義表 (Schachter, 1985; Wierzbicka, 2000): 【表 二-2】 詞類普遍的語義定義 (persons) 、地. (places) 、事 (things). 名詞. 人. 動詞. 動作. (actions) 、過程 (processes) 、事件 (events). 形容詞. 屬性. (properties) 、特質 (qualities). 副詞. *11. 介詞. 結合動詞與名詞. 連詞. 連結詞、詞組或句子. 嘆詞. 感嘆. (linking a verb with a noun) (connecting words, phrases or clauses). (exclamatory). 傳統語法以語義作為區分詞類的標準受到近代語言學家的批評,最常提 出的論點,就是抽象意念所定義的語義界線模糊不明,如 Jesperson (1924:135)12 所說:「當我談及年輕女孩的美麗或是老人的智慧時,我不認 為這些特質是「事物」或是「真實物體」,對我而言這些只是用來表示「她 很美」或「他很有智慧」的其他方法。」 兼類詞 (zero conversion) 與近義詞 (near-synonymy) 的存在,亦為詞類 語義標準具體的反證:. 11. Schachter (1985) 或 Wierzbicka (2000) 對副詞並無提出語義定義,而是改以功能定義 (cf. 副詞是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的修飾語 (modifiers of verbs, adjectives and other adverbs)),此外,對於介詞、連詞和嘆詞,學者提出的是「語法意義」之定義。 12 Jesperson (1924:135) “When I speak of a young girl’s beauty or an old man’s wisdom, I do not think of these qualities as ‘things’ or ‘real objects’, these are to me only other ways of expressing the thought that she is beautiful and he is wise.”(此段為筆者中譯。). 11.

(24) (3) a. love1-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love. b. love2-They love their children. (4) a. 恥辱-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恥辱。 b. 羞恥-我覺得很羞恥。. (cf. *很恥辱). (cf. *很大的羞恥). 當“love”這一個詞條 (lexical item) 單獨存在時,並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個詞 類,我們知道它們分屬兩個不同語彙 (lexemes) ,是因為考察了其句法環境 而非語義。而如例(4)「恥辱」和「羞恥」兩個語義相近的詞,更不容易從 詞類的語義定義中分辨出兩者詞類的差別。近代語言學致力發展精確可驗證 的語法系統,因此易造成定義循環的概念準則遂漸遭淘汰,取而代之是以認 知 (cognition) 角度提出的詞類區分觀點。Langacker (1987:189)13認為語義概 念決定了詞類範疇的劃分,名詞是事物類,動詞是過程類,而形容詞和副詞 則是不同類的非時間關係 (atemporal relations) 。Langacker 基於認知原則提 出的詞類劃分與傳統概念劃分只是名稱上的異動,仍無法作為詞類劃分的操 作辦法。Givón (2001:54) 則是以時間穩定性 (time stability) 來區分詞類:. 【圖 二-1】三大詞類的時間穩定性程度表(譯自 Givón, 2001:54). Givón (2001) 將詞類(只有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置於時間軸上評比,具體 名詞與瞬間動詞據於兩端,形容詞位於中段,但心理形容詞 (e.g. sad) 與心 理動詞 (e.g. know) 的時間穩定性界線則相當模糊,而它們之所以有詞類的. 13. Langacker (1987:189) “All members of a given class share fundamental semantic properties, and their semantic poles thus instantiate a single abstract schema subject to reasonably explicit characterizeation. A noun, for examples, is a symbolic structure whose semantic semantic pole instantiates the schema[THING]; or to phrase it moresimply, a noun designates a thing. In similar fashion, a verb is said to designate a process, wherea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designate different kinds of atemporal relations. ”. 12.

(25) 區分仍是依句法環境決定的,因此 Givón 實則是以「事物」 、 「屬性」與「事 件」的語義範疇作為時間穩定性之評比,因此無法操作詞類劃分。 囿於構詞類型,漢語語言學最早即採意義標準分詞類,馬建忠 (1898) 在 馬氏文通裡提到: 「義不同而其類亦別焉。故字類者,亦類其義焉耳。」 、 「字 無定義,故無定類」 ,「依義定類」等看法 (王海棻, 1991:7),他的說法後來 被黎錦熙 (1926) 發展為「凡詞,依句辨品,離句無品」的主張。漢語的詞 類劃分受到語義標準之影響甚鉅,現今使用的漢語詞類之稱呼,事實上就是 以詞類範疇的詞彙意義或語法意義給予命名: 「名(名物)」 、 「動(動作)」、 「形容(屬性) 」 、 「副(輔佐) 」 、 「介(引介)」 、 「連(連接)」 、 「助(輔助)」、 「嘆(感嘆)」 。至今漢語詞類劃分裡仍有如「時間詞」 、 「地方詞」 、 「方位詞」 、 「數量詞」 、「區別詞」等明顯帶有語義類別 (semantic classes) 的詞類。 由於語義定義提不出簡明易行的劃分方式,語法學者多傾向摒棄傳統的 意念劃分。朱德熙 (1991:3) 就認為「詞義應該排除在劃分標準之外。」加 上詞形標準也被摒除,劃分漢語詞類的責任就落在「句法功能」上,但單憑 「句法功能」來確定漢語的詞類範疇仍有難以避免的邏輯缺陷和操作困境 (見§2.2.3),因此目前多數的漢語語言學家又回到「詞形、語義和句法」的 綜合標準上 (見§2.2.4) 。 欲以一個簡明的語義類型(如事物)來囊括數以萬計的詞彙義並非易 事。學者經常抨擊語義解釋「界線模糊」之缺陷,如 Croft (2001:63) 認為 如“movement, eruption ,kiss, strength, whiteness, size”等名詞不能視為「物體」 (objects) ,“waste、electrical, sleeping, broken”等形容詞不能視為「屬性」 (properties) 。筆者認為,此說法過於侷限直觀:“movement”等詞固然不是 具體實物 (cf.桌子) ,但稱其為抽象事物不為過,“waste”等詞雖非可視屬性 (cf.綠) ,仍不失為描述物體特質的內在屬性。相反地,真實世界的「具體 實物」卻很難作為語法上的「動詞」 , 「瞬間動作」很難當成語法上的「形容 詞」14。總的來說,詞類的語義標準令人不滿意,並非它的定義有誤,而是 我們無法操作「語義標準」來發現詞類,僅能執果索因,先發現「詞類」後,. 14. 此說法必須在語義不變的情況下方能成立,相關探討見§4.2.2。. 13.

(26) 再根據演繹邏輯推論詞類的語義範疇。 語義類與詞類有 L1 習得以及認知的基礎為証,兩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 關連15。筆者認為,在型態與句法結構都可能是語言特有 (language-specific) 的情況下, 「語義」 (或是 Langacker 所說的認知概念)劃分應是唯一能通往 普遍詞類模組之徑。此外,若欲找到詞類跨語言的對應關係,語義標準亦不 可輕言廢除,但仍須搭配其他準則,尋求可以操作的參數模式(見§3.2.2)。. 2.2.3 句法 「詞類是句法功能類」的定義是目前多數中西方語言學者的共識。黎錦 熙 (1926) 提出的「依句辨品,離句無品」的詞類觀,清楚說明漢語「詞 類」必然在句子裡才能辨別,離開句子別無他法。然而,如何操作句法功能 用以劃分詞類,仍尚無定論。首先,各家學者對於「句法功能」所涵蓋的範 圍見解不一:狹義的句法功能者認為句子功能指的是「詞充當句子成分的能 力」 ,依詞於句中扮演的功能指派詞類,如語法書經常引用的的朱德熙 (1985) 提出的漢語詞類與句法功能對應圖:. 【圖 二-2】 朱德熙 (1985) 漢語詞類與句法功能對照圖. 15. 見 Taylor (2003:35)“classical categories would appear to possess a very high degree of congnitive efficiency…As Rosch(1978) put it ‘The task of cognitive systems is to provide maximum information with the least cognitive effort’.”及 Taylor(2003:270)“Initially, use of the [grammatical]construction is restricted to a core of semantically prototypical examples, only later is it extended to encompass the full range of adult usage.”. 14.

(27) 從【圖 二-2】中,可看出漢語詞類同句法功能是一對多的關係,然而以句 法功能來劃分詞類,引發了循環定義的疑慮:程序上是先確定漢語詞類分 類,再找出句法功能對應,抑或是先有句法功能的確認,再進行詞類分類? 若是前者,漢語的詞類分類從何而來;若為後者,如何確認漢語「多功能」 所對應的詞類為何。以副詞為例,倘若僅以作為狀語定義,狀語功能用來修 飾動詞,而可修飾動詞的是副詞,如此以來,就形成漢語句法功能與詞類的 循環定義模式,如下圖:. 【圖 二-3】漢語功能與詞類循環定義(以副詞和狀語為例). 此外,漢語語法學者對於所謂「主語」 、 「賓語」 、 「謂語」 、 「狀語」甚至是「補 語」的判斷方式不一16,以尚未釐清的句法功能來劃分漢語詞類,或是以類 別未明的詞類來決定漢語句法功能就成了一場相互定義的迷糊仗。徐通鏘 (2001:6)抨擊以句法功能來劃分漢語詞類的作法,他說:「…[印歐語]的 詞類劃分與結構成分存在著有規律的對應關係。我們用這種理論來研究漢 語,發現語言事實與理論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名詞可以做主賓語、定語 和謂語,動詞可以做主賓語和謂語,形容詞可以做主賓語、謂語、定語和狀. 16. 限於篇幅,本文不另述漢語語言學對於語法關係 (grammatical relations) 或語法功能 (grammatical functions) 界定之爭議,這是詞類研究者也應繼續延伸探討的課題。. 15.

(28) 語。這種矛盾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印歐語理論用於漢語的語法研究有嚴重 的局限性,應該根據漢語的特點創建新的理論。」徐通鏘間接否認漢語存在 「詞類」範疇,除了句法功能與詞類對應問題懸而未決外,主要也是受到了 漢語「詞」的界線不明之影響。史有為(1996:57):「我們過於迷信詞類,西 方語言有詞類,那麼漢語也應該有詞類,…然而當著『詞』這一單位的存在 及其普遍性都有待證明時,我們又怎麼能迷信詞類的存在是必然的和普遍的 呢?」為此,詞類研究者必須審慎處理漢語詞類劃分的先備條件,當務之急 則是界定漢語的「詞」(見§3.1.2)以及如何操作「句法功能」來定義漢語 詞類(見§4.1)。 為了解決句法成分不能清楚辨別漢語詞類的缺陷,以及提出具有漢語特 性的詞類劃分系統,目前多數學者給予「句法功能」較為寬廣的解釋(劉月 華等,1996;袁毓林,2000;刑福義,2003 等) ,他們認為除了充當句子成 分的功能外,亦需考量詞的語法特徵(組合功能)。例如: (5) 副詞:大部分的副詞不能單獨回答問題。 副詞一般不受其他類詞的修飾。 副詞的主要功能是充任狀語。. 劉月華等(1996:122). (6) 狀態詞:狀態詞是可以作謂語和補語但不能受「不」和「很」修飾的詞。 袁毓林(2000:23). 使用廣義的句法功能標準的學者,通常為每一個漢語詞類指出一至數項 的語法特徵,其劃類從 12 類(劉月華等,1996)至 20 類(郭銳,2002)不 等。使用句法特徵固然彰顯了該語言特有的結構 (constructions) ,但也產 生與詞形標準一樣的困境:A 語言使用的詞類句法標準可能不適用於 B 語 言。比詞形標準更複雜的是,詞類的句法分布並非單一分布 (見§2.3.1) , 經常有部分重疊的情形:. 16.

(29) 【表 二-3】某詞類的句法結構分布表. 以【表 二-3】來說,可能會出現四種情形:結構 A 與結構 B 分布都出 現的指派為詞類 X,結構 A 沒出現但結構 B 出現的,指派為詞類 Y,抑或 是接受不完全分布的情形,將兩者指派為詞類 Z(詞類 X 和 Y 為詞類 Z 之 次類) ,或者根據更多的分布(結構 C 等),同時劃分出詞類 X、Y、Z。如 此一來,即使在同一個語言裡,詞類劃分也會因不同的句法選擇而產生落 差。若堅守完全分布的原則,則可能區別 (differentiate) 出相當多的「詞的 類」。Croft (2000:76) 為此提出了質問: 「何處停止分離 (splitting) 詞類?」 由於每個語言的句子結構大不相同,當我們用句法特徵來區分漢語詞類時, 要如何確定哪些詞類為漢語特有或為普遍詞類?哪些分布不一可分離為兩 個詞類,哪些分布不一卻應視為次類的內部差距(見§3.1.3.2) ,以廣義句法 標準來劃分的詞類系統必須面對這個問題(見§4.1 探討) 。. 2.2.4 綜合標準(多重標準) 前文分述了詞類劃分的三項標準:詞形、語義和句法功能,單獨用以劃 分詞類時都遇到各自的瓶頸,因此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詞類的劃分必須結合詞 形、句法和語義三者的綜合標準: 詞類劃分應採取包羅語義 (semantics) 、詞形 (morphology) 、句法 (syntax) 並 兼顧普遍語法和個別語法的折衷主義 (eclecticism) 。. 湯廷池(1992:62). 多重標準在操作上有其顯明的缺陷,當標準是多重時,運作上形同無標 17.

(30) 準。語法書與教材可提供使用者或學生詞類全面的詞類之「辨別方式」 ,然 而詞類的建立卻難以輕言採用多重標準,因為各家學者對於這三項標準所側 重的並不相同,如 Jesperson (1924:60)17認為:「在我看來,形式、功能與意 義都需納入考慮,但必須特別強調「形式」 ,它是最顯著的檢驗標準,能引 領我們辨別在甲語言有,但在乙語言卻不明確的某些詞類」。 Jesperson (1924) 認為詞類的「形式」是必須突出的劃分標準;邢福義 (2003)有不同見解: 在劃分詞類的時候,型態、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這三個方面的特點都應考慮, 不過漢語是一種缺乏型態的語言,……因此,漢語裡詞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 在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兩方面,尤其突出地表現在組合能力這方面。在根據 語法特點進行詞類劃分的過程中,詞的意義具有參酌作用。邢福義 (2003:4). 或如錢乃榮 (2002 :166) 所言:「(詞類劃分)根據詞的語法功能…, 意義也常常作為劃分詞類的參考,尤其在對某一類詞進一步區分次類時,有 時比較方便。」 操作綜合標準來劃分詞類的難點在於這三項參數有極不明確的加權,且 受到語言類型的影響,比方說「使用 A、B、C 標準,突顯 A,參考 C」的 陳述,如何確立何時應突顯 A,何時又需參考 C,而 B 於劃分中的比重為 何? 語法學的探討中,總涵括語義、功能、形態三個面向:詞在結構中所表 達的概念,是語義;詞在結構中所產生的互動,是功能;詞在結構中所運用 的呈現方式,是形態。而對於一個詞類的成立來說,語義類 (semantic class) 是深層基礎,功能類則是表層屬性,形態類是外部特徵,因此這三者於詞類. 17. Jesperson (1924:60) “In my opinion everything should be kept in view, form, function, and meaning, but it should be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that form, which is the most obvious text, may lead to our recognizing some word-classes in one language which are not distinct classes in other languages.”( 此段為筆者中譯。) 19 Searle (1969:23-24)“The characteristic form of propositional acts are parts of sentences: grammatical predicates for the act of predication, and proper names, pronouns ,and certain other sort of noun phrases for reference”(此段為筆者中譯。). 18.

(31) 劃分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非圓餅圖的百分比模式,而是更接近金字塔式的階層 關係。 折衷主義不易建立詞類劃分的參數模式。但是在語法書中,卻是相當有 效的陳述方式。筆者認為,本節所探討的「詞類的劃分標準」應與語法書中 的「詞類的辨別方式」區分開來:前者是用以劃分詞類範疇的固定標準,以 此標準劃分產生的詞類系統,可以從語義、功能、型態等不同面向去描述每 一個詞類之特徵,因此後者可用以預測某個詞所隸屬的詞類。因此詞類的辨 別方式可能都不全面,但可能都正確(引導我們找到該詞類系統中正確的詞 類)。. 2.2.5 語用功能 詞類的語用功能 (pragmatic functions) 研究在所有詞類的劃分標準中起 步較晚,第一位對詞類的語用功能標準有完整論述的,為 Croft (1991) 的著 作。文中他引用了 Searle (1969) 對於命題行為 (propositional acts) 的定義作 為詞類劃分的基礎。Searle (1969:24) 將言語行為 (speech acts) 分為三個層 次:非表意行為 (illocutionary acts)、命題行為以及話語行為 (utterance acts) ,一般語用學的探討內容,通常集中於最高層次的非表意行為,如例 (7) a-d: (7) a. Fred, fix the hose. b. Will Fred fix the hose? c. I promise to fix the hose.[spoken by Fred] d. Fred will fix the hose.. Croft (1991:110). 以上四例,有著相同的命題 (proposition)(都有 fix、Fred 和 hose),但 a-d 可能依序傳達的是命令 (command)、請求 (request)、保證 (promise) 和宣 稱 (assertion) 的非表意行為 (Croft, 1991:110) 。Searle 所提出的命題行為和 話語行為實則是從 Austin (1968) 的表意行為 (locutionary acts) 再區分出來 的。Searle (1969) 對命題行為的定義是「命題行為的特徵形式是句子的一部 19.

(32) 分:語法謂語表示述謂行為,而專有名詞、代名詞和某些種類的名詞片語是 表示指稱行為19。」Croft (1991) 即以此為基礎,將「命題行為」發展為詞 類劃分標準。Searle (1969)提出了兩個命題行為,一是陳述 (predication)、 一是指稱 (reference)。Croft (1991) 還增加了修飾 (modification) ,郭銳 (2002) 又增列了輔助功能20。在此,我們先說明把這四項語用功能作為詞類 劃分標準的適切性,之後再探討 Croft 的操作模式 (見§3.2.2) 。 「命題」傳統是在邏輯學 (logic) 或語義學的範圍中討論的 (Saeed, 2003)。語言哲學家 Searle (1969) 對命題行為的定義與哲學家 Plato 對於詞 類(句子成分)的定義是相同的,僅區分了句子的指稱和述謂功能,將指稱 功能連結至體詞 (substantives) ,述謂功能連結至動詞。然而除了動詞和名 詞之外,如何以命題行為來劃分沒有命題內容的詞類(如虛詞類)21?或是 其他具有非命題行為的詞類或詞,如連接 (conjoining)、情態 (modality) 或 語氣 (mood) 等?詞類的範疇劃分可能展現的言語行為並不完全只在命題 功能層次上發揮,另一方面,同一詞類範疇也可能包含不同層次的言語行為。 在詞類的描寫上,如同語義標準一樣,我們無法僅藉由所謂的語法意 義或是語用功能去發現詞類,因為詞類的範疇是透過形式關係才得以顯現出 來,我們必須形式描述,才得以功能解釋。Croft (1991) 提出的詞類的語用 功能術語“reference” (指稱)、“predication” (陳述) 和“modification” (修 飾)是傳統語法術語“subject/object”(主語/賓語)、“predicate”(謂語)、 “modifier”(修飾語)功能的展現,本文仍以句法功能視之22。. 20. Croft (1991) 將指稱、陳述和修飾稱為「命題功能」 ;郭銳 (2002)稱為「表述功能」 。 郭銳 (2002 ) 認為虛詞的「表述功能」 (語用功能)是「輔助」 ,但未深入說明「輔助」 何以視為語用功能。 22 在此感謝蘇以文教授於口試時提出的建議,她認為傳統將語用學視為 21. 20.

(33) 2.3 詞類劃分的方法論 本小節說明的是詞類劃分的方法論,一是詞類範疇的發現方法,二是詞 歸類時使用的推論法,作為本文論述方法之基礎探討。. 2.3.1 分布分析與詞類劃分 分布分析是用以分析語言單位 (linguistic unit) 的重要方式,因為在語 境 (context) 裡語言單位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出現位置的限制(Lyons, 1968)。 這種限制 (restriction) 就是出現分布的來源。以下四種選擇限制造成不同的 分布情況:. A和B. A. (i)相同分布. B. B (ii)互補分布. A. A. (iii)分布包含. B. (iv)分布重疊. 【圖 二-4】分布關係圖. 【圖 二-4】i 至 iv 所示,假設有兩個語言單位 X 與 Y,在語境群 A 和語境 群 B 都出現,則 X 和 Y 有相同分布;反之,X 只出現於語境群 A,Y 只出 現於語境群 B,X 與 Y 為則互補分布;或者 Y 可以出現於語境群 A、B,然 而 X 僅能出現於語境群 B,我們則稱 Y 的分布包含了 X,最後一種情形為 X 和 Y 都出現在語境群 A 和 B 的交集處,但各自仍有不同分布,為分布重 疊。 21.

(34) 結構語言學派利用分布分析法,透過組合關係 (syntagmatic relation) 和 聚合關係 (paradigmatic relation) 的語境群發現詞類:. 【圖 二-5】詞類的組合關係與聚合關係. 分布分析藉由組合關係和聚合關係的交集,找到語言的詞類,這就是 Bloomfield (1933) 所定義的「所有相同功能的形式可組成一個形類 (詞類) 」 (見§2.1),如上圖所示,則可能依序被指派五個不同詞類。分布分析的線 性運作受到許多學者批評。如郭銳 (2002) 認為「單項分布相同並不一定屬 於同一詞類」 、 「屬於同一詞類的詞不一定有相同的分布」 、 「總體分布幾乎每 一個詞是一個詞類,等於沒有詞類」 、 「部分分布事先預設了詞類劃分」等分 布分析可能造成的詞類問題。儘管分布分析在操作上有如此多的缺陷,我們 還是得透過分布才能找到詞類,只是不能僅以線性結構分布決定漢語詞類, 否則會產生類別區分的根本動搖,以【表 二-4】為例: 【表 二-4】漢語句法結構線性分布. A. B. C. 我. 喜歡. 游泳. 游泳. 防止. 心血管疾病. 我. 游泳 22.

(35) 漢語語言學家根據表層的結構分布,認為如「游泳」一詞在 A、B、C 聚合關係中均出現,因此推論「游泳」是動名兼類詞,這樣的操作形同漢語 動詞全面(或是大部分)跨類至名詞,抵銷了漢語劃類的依據。因此以分布 分析來劃分漢語詞類還必須考量詞類與深層結構的對應關係(見§4.3.3) 。 此外,單憑句法結構分布不利跨語言的詞類對應,以漢語和英語為例: 【表 二-5】漢語的詞類分布(以朱德熙. (1982) 為例). 很~. ~(賓語). 例詞. A. +. +. 想,怕,喜歡. B. -. +. 唱,看,討論. C. -. -. 醒,鏽,休息. D. +. -. 大,好,乾淨. 【表 二-6】英語的詞類分布(以 Croft (2001) 為例). be__. Subject__-Tense/persons 例詞. X. +. -. cold, happy. Y. -. +. sing, dance. 漢語通常將有 A、B、C 類分布的詞指派為動詞,D 類分布的詞被指派 為形容詞;在英語裡頭,有 X 分布通常被指派為形容詞,有 Y 分布的被指 派為動詞。從漢語內部的分布分析來看,如何決定分布不同的 A、B、C 類 為同一詞類?而以跨語言的分布分析來看,如何確定漢語的 A、B、C 類分 布等同於英語的 Y 類,D 類等同於 X 類?這是以分布分析來決定詞類劃分 兩個最關鍵的問題。 詞類是由句法的選擇限制所產生的分布顯現的,因此儘管使用分布分析 來劃分漢語詞類有許多操作上的難點,仍不能摒棄不用。筆者認為,發現詞 23.

(36) 類必須有一個出發點,這個出發點本身不能再尋求分布來確定,否則又會淪 為詞類與句法功能相互定義的循環論證,為了脫離分布分析的「兩難困境」 (dilemma),我們必須找到分布系統外的參照,作為分布分析的起點(見 §3.2.2;§4.1 討論)。. 2.3.2 演繹法與詞類劃分 以下推論是詞類劃分或詞的歸類中最常出現的描述模式: ①凡符合 A 類語法特點的,屬於 A 類。 ②X 符合 A 類的語法特點, ③所以,X 屬 A 類。. (邢福義, 2003:16). 邢福義 (2003:17) 以「不便」一詞為例,他說: 「可以受程度副詞修飾, 不能帶賓語。比如『在這兒,吃住不便,交通更不便』…能受程度副詞修飾, 並且不能帶賓語,這是作為形容詞的充足條件, 『不便』既然符合這個條件, 自然可以判定它是形容詞。」這樣的三段論證 (syllogism) ,最早可追溯於 古典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將演繹邏輯組織,以一般性的原理 為基礎,再推論到個別的現象: (8) a.人總有一天會死。 b.蘇格拉底是人。 c.蘇格拉底會死。. 如同§1.1 所言,詞類經常被語言學家視為先驗概念,我們可以在大多數 的語法書中找到演繹法用於詞類劃分或詞類辨別的軌跡: (9) a.所有的名詞都用來稱呼生命體或無生命事物。23 b.「瑪麗」是生命體。. 23. Curme (1935:1) :A noun or substantive, is a word used as the name of a living being or lifeless thing: Mary, John, horse, cow, dog; hat, house; tree; London, Chicago; virtue.. 24.

(37) c.因此「瑪麗」是名詞。 (10) a.數量詞能作準賓語或能放在帶「的」的定語前面做定語並且不能在「數 +量+名」前面做定語。24 b.「許多」能放在帶「的」的定語前面做定語並且不能在「數+量+名」 前面做定語。 c.因此「許多」是數量詞。. 演繹法無法作為詞類的發現方法,僅能作為詞類的辨別方法。比方前文 邢福義所說,「 『不便』一詞符合形容詞的『充足條件』,自然可判定為形容 詞」。然而要怎麼確定「形容詞的充足條件」為何或是是否有形容詞這個範 疇?無法從此推論得知。三段式論證的結論只是前提的再次陳述,它並不能 提供我們發現新事實 (new truth),因為其結論自包含於前提之內。將演繹法 視為發現詞類的謬誤在於詞類並非一般性的原理,因此不論以句法或是語義 建立的範疇系統不可避免面臨論證方法和定義的質疑。因此因演繹推論得來 的詞類系統無法驗證,亦無法反推。演繹法的推論僅能用於詞類的辨別方 式,不能用於詞類的劃分方式。 欲以演繹法推論詞類其前提必須具有極高的提示有效度 (cue validity) (Taylor,2003),我們很容易為某個範疇找出各式各樣的「提示」 ,也就是從不 同個層面找到某範疇的共同的屬性。但我們若以不同的前提去尋找提示,就 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比方說從哺育層面來看,鯨魚是哺乳類,然而若有些人 從其生活環境之特徵來判定,則得到牠是魚類的結果。因此倘若我們要將詞 歸類,最好能夠依劃類標準來撰寫詞類提示。詞類提示不需百分之百吻合, 如受量詞修飾可視為名詞的一項提示,但不受量詞修飾也不代表非名詞,提 示有效度的高低跟詞類原型效應有密切關連(見§3.2.3) 。. 24. 郭銳 (2002:222) 提到數量詞能做準賓語,或者能放在帶「的」的定語前面做定語並且 不能在「數+量+名」前面做定語。如許多、很多、不少、大量、一生、一會兒、倆。. 25.

(38) 2.4 小結 本章從三個面向探討詞類相關文獻與理論:一為詞類的定義以及詞類 的術語使用;一為詞類劃分之標準,一為詞類劃分與歸類的方法學。漢語詞 類劃分標準不明確是造成漢語詞類內涵定義與外延定義不能吻合之主因,因 此詞類劃分標準是解決詞類問題之主軸:「構詞」侷限了普遍語法的詞類劃 分模組; 「語義」難以具體操作,劃分個別語言的不同詞類的界線;「句法」 雖然是目前語法學者的共識,但如何操作才可避免「分布分析」之缺陷以及 詞類與句法循環定義論證,本文於第三、四章探討這幾項與漢語詞類劃分相 關之癥結點,提出漢語詞類系統的劃分模式。. 26.

(39) 第三章 漢語詞類劃分之基礎研究 Baker (2003:1) 處理詞類劃分問題時如是說: 「諷刺的是,人們最先學 習的事情可能是最後才瞭解的。」25 他對於詞類系統的看法,反映了長久 以來語言學對於詞類基礎理論的忽視情形。Langacker (1987:2) 也對這樣的 情況作出評論: 「語言學家們仰賴如名詞、動詞、主語等概念,卻鮮少有人 以適切、清晰且顯明的方式來定義它們。就一個整體架構的基本概念而論, 語言學界至今尚未建構出一個可生成、可運作且顯明的特性描述。」26詞類 劃分及衍生問題之所以困擾著理論語言學家,是因為語言學要求一個可以驗 證的邏輯系統,但古典的詞類系統建立於語言學理論之外 (extra-linguistic criteria) ,因此當我們沿襲傳統的詞類劃分又採用現代語言學理論來分析 時,往往出現矛盾或循環論證的困擾,再加上未考慮漢語的類型特性而一味 接收西方語言的詞類劃分模式,造成漢語詞類問題的混雜。漢語詞類系統作 為句法分析和語法教學的基石,其劃分理論至為重要,須清楚定義並詳加探 討。. 3.1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的先備條件 本節首先討論漢語詞類劃分的先備條件:第一,簡述漢語於語言類型 學上的定位與詞類劃分之關連;第二,提出本文對於漢語「詞」的界定辦法, 釐清漢語詞法與句法之界線,在「詞」的基礎上去劃分漢語詞類;最後,探 討詞類系統的層級性,說明本文的詞類系統的劃類原則。. 25. Baker (2003:1)“It is ironic that the first thing one learns can be the last thing one understands.”(此段為筆者中譯。) 26 Langacker (1987:2)“Every linguist relies on these concepts﹝noun, verb, subject,etc.﹞but few if any are prepared to define them in an adequate, explicit and revealing way…The linguistic community has not yet achieved generable, workable, deeply revelatory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se constructs in terms of more fundamental notions in the context of a coherent overall conceptual framework.”(此段為筆者中譯。). 27.

(40) 3.1.1 漢語特性與詞類劃分 3.1.1.1. 詞彙的合成指標. 類型學者等經常就詞彙合成指標 (index of synthesis) 將語言型態分類 為孤立 (isolating)、黏著 (agglutinating) 以及曲折 (inflectional) 等 (Whaley, 1997)。何以詞彙類型與詞類劃分產生關連?這是由於不同語言型態用以呈 現語法關係的媒介不同: 孤立語:如漢藏語系,多以語序和虛詞表示語法關係。 粘著語:如阿爾泰語系,多以助詞或詞尾來表示語法關係。 曲折語:如印歐語系,多依形態變化來表示語法關係。. 漢語的構詞類型傾向孤立語 (isolating language),其特徵是詞形常由單 個詞素組成,具有較為嚴格的語序 (word order)。由於漢語的詞在語法功能 改變時缺乏明顯的型態變化,因此五零年代漢語語言學界有「漢語實詞無法 劃分詞類」之爭論 (見§2.2.1)。也因如此,漢語的名物化和兼類問題處理經 常引發爭議 (見§4.2)。「漢語無實詞劃分」是從曲折語言來檢視孤立語言的 偏頗結論,漢語實詞仍有明顯的句法選擇限制: (1) a.*這個跑步。 (cf. 這個跑者) b.*我書。. (cf. 我輸). 漢語藉由功能詞 (function words) 或語序表現句法關係與功能。曲折語 藉由詞綴 (affix) 附加或格 (case) 變化來;粘著語則是以語尾附加或助詞來 展現: (2) Я пишу письмо карандащом. (我. 寫. 信. (ом 為俄文工具格 (instrumental) ). 用鉛筆). (3) Te gané / Yo te gané/ Te yo gané(西文以變格表主賓關係27). 27. Hengeveld (2007:31)認為,如果一個詞項被用以多個命題功能 (propositional function), 為瞭解決可能造成的功能歧義,可能會引發嚴格的語序類型。這是詞彙結構和句法結構 的交換 (trade-off)。也就是說,曲折語的命題功能靈活度低,因此語序嚴格性亦低,而孤. 28.

(41) (你-Acc. (我 Nom.ø) 打/我-Nom. 你-Acc. 打/你-Acc. 我-Nom. 打) (4) a. 你很漂亮。 b. あなたは綺麗だ。(だ為日文形容動詞詞尾). 語言的構詞類型不同,影響所及是語法關係的呈現方式,無涉於語法關 係的有無,但構詞類型會影響該詞類系統中的詞類數目之增減或詞類項目的 異同,因而產生語言特有的「詞類」。因此在劃分漢語詞類時,漢語的孤立 型態是必須考量的重點。研究詞類類型的學者 Hengeveld (1992) 以廣義的型 態句法作為參酌,目的是將不同構詞型態語言以相同操作參數來劃分詞類類 型(見§3.2.2)。 部分漢語語言學家基於漢語實詞類可充當多種句法功能但無型態改變 的理由,認為「無詞類劃分」是漢語的特性(見§2.2.3 徐通鏘的看法)。這 樣的看法反而真正忽略了漢語的特性:孤立語在「構詞型態」區分上本就無 可著力,因此討論漢語詞與語法關係的對應應取決於語序、助詞等語法手 段,並藉助於句法的深層結構來建立。若受限於表層結構或是型態改變,最 後必會得到「漢語實詞無法區分」的結論。. 3.1.1.2. 音節形式. 孤立語與單音節語言有相當程度的關連(Comrie, 1981:40)。漢語一般被 類型學者歸為單音節語言 (monosyllabic language) ,一個詞由一個音節構 成。事實上單音節語言的定義比較符合古代漢語,隨著現代漢語的雙音節 化,開始出現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混雜的情形。現代漢語的音節 形式以及書寫系統讓詞和詞組的界線更為困難。因此也常常造成詞法與句法 難以釐清的模糊地帶,近年來,部分漢語學者開始提倡漢語字本位(徐通鏘, 2001) ,將字與字的連結關係稱為「字組」 ,間接否認了漢語有詞類的概念。 漢語的詞類劃分或標注問題經常受到詞法與句法劃分不明的干擾,因此劃分 漢語詞類的先備條件之一就是確認漢語有「詞」 ,並提出漢語「詞」的界定 方式。. 立語的命題功能靈活度高,因此語序嚴格度亦高。. 29.

(42) 3.1.2 漢語「詞」的界定 詞 (word) 與詞組 (phrase) 的界定左右了句法分析和詞法分析的不同 結果。就詞類劃分來說,倘若給黏著詞素 (bound morpheme) 指派詞類,易 將詞法和句法混淆: (5)因-N: cause, reason. 《初級閱讀,第五課》. 賦予一個詞詞類,代表該生詞在句法上具有某詞類的分布特徵,然而若在構 詞法層次給予「因」詞類,會使得詞類的句法內建性喪失: (6) a.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b.*這是其中一個因。. 由於現代漢語詞彙傾向雙音節化,區分構詞成分中的黏著詞素和自由詞 素 (free morpheme) 勢在必行。以離合詞 (separable word) 為例,以詞法觀 之不能詮釋例(7a)句法的移位現象,以詞類分別定之則無法解釋例(7b)不合 語法的現象,必須藉由自由詞素和黏著詞素的劃分來處理: (7) a.婚,他都結了三次。(筆者按:結婚為離合詞) b*他這次的婚很美滿。(筆者按:婚為名詞性的 B). 又漢語詞類分類中,有一類被稱為「狀態詞」之詞類 (袁毓林,2000;郭 銳,2002) ,其例為: (8)胖胖的/乾乾淨淨的/雪白/筆直…等. 袁毓林 (2000:9) 說:「狀態詞在意義上表示事物的狀態,…狀態詞是由形 容詞通過重疊、附加前綴或後綴的方式造成的,…狀態詞不能受『不』和『很』 的修飾,不能帶賓語,也不能帶補語;只受時間副詞修飾,不受其他副詞修 飾,這是狀態詞區別於動詞和形容詞的地方。」 根據袁毓林的說法,可知 他將形容詞重疊式處理為詞法而非句法,因此將狀態詞指派詞類。這樣的處 理對於漢語詞類系統建置不夠穩固,因為重疊式不只出現於形容詞,還出現 於動詞重疊如「跑跑」(VV)、「跑一跑」(V 一 V)問句的以及問句的 反覆重疊如「喜(歡)不喜歡」、「想不想」(V 不 V),以及量詞重疊如 30.

(43) 「輛輛」、「句句」(MM)等,若以袁的標準來看,這些詞類的重疊式也 與原詞類的分布不同,如: (9) *別去找找他 (cf.別去找他) (10) 這輛車很好看 (cf.這輛輛車很好看). 從詞彙庫的經濟原則來看,將漢語重疊式視為詞法顯然是造成負擔的,其詞 重疊之後與原詞產生不同的分布及選擇限制經常是受到不同原因的語義制 約。漢語的詞類劃分經常受到較低層次分布現象或語義限制之干擾,因此找 出詞類劃分標準的層次性是很重要的(見§4.1),而漢語詞法與句法的混淆 更容易造成此現象,不可不察。 由上述漢語詞法與句法劃分不明的例子來看,漢語詞類劃分的先備條件 之一,必先初步釐清詞素、詞和詞組的差別,否則易把句法或黏著詞素放入 了詞彙庫 (lexicon)。X-bar 句法理論中,「詞」被指派為 X0 表示最小的句 法單位,以便在不同的句法結構與功能中,指派不同的詞類。因此我們必須 在句法詞 (syntactic word) 的基礎上劃分詞類。為此,漢語需要成詞性測試 (wordhood tests) 來劃分詞與詞組之間的界線。 所謂的成詞性 (wordhood) 指的是「詞」所需具備的能力及性質,在漢 語中,是否成詞可從結構、語義、重音和音節數等條件來判斷 (Duanmu, 1998)。囿於篇幅,本文僅就結構和語義來談。 關於漢語詞和詞組之劃分方式前人已多所探討,其中以 Huang (1984)提 出詞彙完整假說 (The Lexical Integrity Hypothesis) 為代表,其主張為「詞的 內在結構不能套用於短語的句法結構規則。」28,實際操作上,LIH 不總是 能清楚劃分漢語詞和詞組的界線,這是因為不同的成詞測試有時互有衝突。 以下列出幾項重要的成詞測試法,並討論其驗證成詞之可行性及操作程序:. 28. Huang(1984:60)“…the hypothesis tha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is often inaccessible to rules that apply in syntax to phrases.”(此段為筆者中譯。).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21 參看Masaharu, Anesaki, “Buddhist Āgamas in Chinese: a concordance of their parts and o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parts in the Pāli Nikāyas”.. Transactions of the

If necessary, you might like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over the notes and discuss the roles and language required of a chairperson or secretary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activity9.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