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兼類問題與詞類劃分

第四章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測試

4.2 漢語的名物化與兼類問題

4.2.2 兼類問題與詞類劃分

前文所述,Chomsky (1970) 名物化探討中,有一類為詞彙層面的名物 化現象,為衍生名詞 (derived noun) ,衍生名詞不一定會與原生動詞產生兼 類現象 (zero conversion),除非它的衍生形式是「零衍生」 (zero derivation)。

86 引自http://blog.xuite.net/lwh.tr/blog/15669020。

所謂「兼類」87,就是「當一個詞項在不添加任何詞綴的情況下轉為另一個 新的詞類的衍生過程」88

兼類定義看似簡明清晰,然而它卻同時觸及了詞類劃分與語義判定等幾 個重大課題。首先,「兼類詞」得確立兩個語彙之間是否有衍生過程,而非 同音異義詞 (homonyms) 89,這牽涉了詞項的歷時流變以及語義關連判定的 標準。Kapatsinski &Riordan (2005:2) 認為:「因為語義延伸過程如此能產,

因此大多數的詞(筆者按:同音異義詞)事實上應是多義詞」90。比方說「一

88 Quirk et al. (1985:1558) “Conversion is the derivational process whereby an item is adapted or converted to a new word class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an affix.”(此段為筆者中譯。)

89 意謂兩個詞語音相同但語義不同,其同音同形的情況是偶發的 (accidental),兩者語義 沒有關連,如lap1 (circuit of a course)與 lap2 (part of body when sitting down),見 Saeed (2003:63)。

90 Kapatsinski &Riordan (2005:2) “In fact, because of the process of meaning extension is so productive,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most words are in fact polysemous.”(此段為筆者中譯。)

91 Brinton & Traugott (2005:39) “Conversion from N>V is constrained by salient semantic and use-bas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ent noun, such as location, agent and instrument”.

(48) a. He won’t open1 the door b. The door won’t open2. (49) a. 他很高1

b. 他高2了三公分。

(50) a. 他很生氣1。 b. 他生我的氣2

例 (47a) 與例 (47b) 被視為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的「兼類」,例 (48a) 與例 (48b) 被視為是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的「兼類」92,它們在高層次的 句法功能上(作為句法功能之能力)有相同分布,在較低層次的語法特徵上

(與其他詞類或詞的搭配能力或是構詞變化)則呈現互補分布(參考【圖 二-4),因此辭典裡通常將之處理為兼類詞。漢語的詞類系統向來參照印歐 語系的傳統劃分,自身已有劃類理論與方法上的問題,遑論進一步的詞類次 類劃分(見§3.1.3.2)。在類別未明的情況下,很難釐清同個是詞類內部的不 一致或已達跨類標準。如例(49a)與例(49b)的語法特徵雖呈現互補分布,但 傳統上總是處理為同一個詞類:

(51) 她聽到蘇魯克這般喝問,小小的臉蛋兒紅了。 (平衡語料庫)

「很『紅』」在平衡語料庫被判定為「狀態不及物動詞」;而「臉『紅』了」

也被判定為「狀態不及物動詞」,這個推論成立的條件必須是「狀態不及物 動詞」總是同時具有這兩項分布,事實上,除了少部分單音節的狀態不及物 動詞可以出現如「胖了三公斤」、「燈亮了」等分布,大部分的狀態不及物都 不能出現如例 (51) 的分布,這些詞的語法特徵與變化動詞相符(參考【表 三-7】)因此應處理為狀態動詞與變化動詞的次類兼類。

與例(51)不同,例(50)經常被當成兼類詞93:「很生氣」是狀態不及物動 詞,「生我的氣」是動作及物動詞帶賓語(動賓結構),如此一來,兼類的並

92 這一類的動詞一般被稱為作格動詞 (ergative verbs),例(48a)為使動及物用法 (causative-transitive),例(48b)為起動不及物用法 (inchoative-intransitive)。

93 見中研院平衡語料庫與《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對「生氣」一類離合詞之標注法。

非是「生氣1」與「生氣2」,而是「生氣1」與「生2氣」,如此標注無法解

b.The boy actor is great. (Huddleston,1984:94) 例(53a) 出現於賓語的“boy”以及例 (54b) 出現定語位置的“boy”的語義 是否相同呢?有的學者認為它的語義已改變(物體→屬性),因此為名形兼 類詞,有的學者認為它還是名詞類,只是「名詞作形容詞用」(Huddleston, 1984)。從詞類定義來看,「詞義不變」時其「功能也可能改變」 (見§2.2.2) ,

(54) 愛 V/AV:to love/ be apt to -我很愛 (V) 小孩子。

-我最愛 (AV) 吃中國菜。 《實用視聽華語,第八課》

(55) 考試 VO/N:to take a test/ text, exam -我們什麼時候考試 (VO) ?

-學生都不喜歡考試 (N) 。 《實用視聽華語,第十二課》

將「愛」標為動詞與助動兼類詞;「考試」標為動詞與名詞兼類,以例句之 分布看似正確,然而兩者交相參照,卻產了漢語詞類劃分的極大問題,從例 (54)看「愛」成為動詞與助動詞兼類之推論:

① 我愛 (V) 小孩子 (NP)

②我會 (AV) 吃西餐 (VP)

③ ∴我愛 (AV) 吃西餐 (VP) →「愛」從動詞轉為助動詞 或是例(55)「考試」為動名兼類之推論:

①我不喜歡 (V) 你 (N)

②我考試 (V)

③∴我不喜歡 (V) 考試 (N) →「考試」從動詞轉為名詞 基於相同的分布將兩者互換:

(56) 我愛考試。

依例 (54) 的標準,在此兼類的是「愛」;依例 (55) 的標準,兼類的是

「考試」,這樣的結論容易導致漢語詞類系統的不穩固。比方說許多狀態及 物動詞(如討厭、喜歡等等)被判定為動詞與助動詞兼類;或是許多尚未真 正取得名詞功能的動詞96卻被判定為動名兼類。為瞭解決這樣的問題,必須

96 必須測試動詞是否完全轉移到名詞功能,抑或是名物化現象:

i.我向他報告這件事。/我出版了這本書。

ii.向他報告這件事很重要。/出版這本書很重要。

iii.這件事的報告很重要。/這本書的出版很重要。

提出詞類測試的原則(見§4.3),避免單憑表層結構或是該句分布位置而造 成兼類誤判。

另外一種兼類問題,與漢語的名物化處理有關:

(57) 有些兒童總是偏食,只吃肉不吃菜,中國人的國粹水餃,就是彌補這方

面的不足。(動名兼類) (劉沛騏,2003:130)

(58) 有的國家採取「以工代賑」,但其中也充滿了爭辯與困難。(動名兼類)

(劉沛騏,2003:130)

動名兼類詞是數量最多的兼類現象,但有時判斷轉類的標準過於寬鬆,

將名物化現象的動詞也視為轉類。比方說例(57)「不足」和例(58)「爭辯」

都被判定為名詞,容易讓漢語L2 學習者產生偏誤:

(59) ?我有不足/?這個不足

(60) ?這個爭辯造成他們決裂(cf.這次(場)爭辯造成他們決裂)

除了受到名物化現象的干擾而產生兼類的誤判,還可能是不同詞類之間 的句法功能重疊導致的混淆。比方說華語教材的詞類標記經常是以課文作為 劃分基準。容易產生詞類的發現程序未到位的缺點。以「休閒」一詞為例:

(61) 休閒 V to take recreation 《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三十課》

在課文裡,「休閒」出現的句法環境是「現在他們人退休了,休閒的時 間也多了」、「我發現這兒老人的休閒活動有很多特點」,單以其「定語」

功能無法確定詞類為何:

(62) *我這週末要去休閒 (63) 我休閒*了/*著/*過

從例(62)和例(63)看來,「休閒」並非課本所標記的「動詞」,而是名

iv.這份報告很重要。/*這個出版很重要。

從以上例子看來,「報告」一詞為動名兼類詞,「出版」一詞只是名物化。

詞。漢語的定語功能不具區分詞類的效力,因此當教材的生詞出現的環境為 定語時,不能只單以該句作為判斷,應回到該詞完整的詞類測試,否則可能 淪為語義直覺的推測。

漢語轉類的判定繫乎詞類劃分的標準,倘若劃分標準使大多數的A 詞 類都可兼B 詞類,則抵消了劃分 A、B 詞類的作用,兼類詞的判定影響所 及不僅是該詞而已,還可能動搖詞類劃分的基礎,因此標記時宜仔細考察。

詞類劃分問題必須回歸詞類劃分的目的與方法,倘若所劃分的詞類與 句法結構或句法理論有過多的抵觸時,應思考可能非「漢語」的詞類之限,

亦有可能是劃類方式之過,進而重新省視漢語的詞類劃分標準。傳統的漢語 詞類結構分布劃分法為日後漢語句法解釋的落差埋下伏筆,因此以漢語詞類 來陳述句法時就可能產了落差和不符合的情況,進一步探討見§4.3.2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