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止犯基礎理論之探究與開展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止犯基礎理論之探究與開展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政治⼤學法律學系碩⼠班學位論⽂. 政 治 大. 立 中⽌犯基礎理論之探究與開展. ‧ 國. 學. Studies and Development on Basic Theories of Crime Termination.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許 恒 達 博⼠ 研究⽣:鄭 藝 懷 撰 中 華 民 國 ⼀〇六 年 七 ⽉.

(2) 謝辭 研究所四年的⽣涯在這本論⽂提交後劃下了暫時的句點。回⾸來時路,雖不到 潸然淚下,卻也是步履蹣跚。然⽽,不管是從研究所就讀期間、⽇本交換之旅及論⽂ 寫作過程,⼀路上幸運⼥神總是眷顧著我,過程中也受到許多⼈的協助與⿎勵。 ⾸先感謝的是許恒達⽼師。若與我常有天⾺⾏空的規劃及想法對⽐,許⽼師無 疑是⼀個⾏動務實派的論者;然⽽⼑⼦嘴⾖腐⼼的許⽼師,縱然在意⾒⽅⾯不贊同, 也不妨礙許⽼師幫助學⽣的做法,不管是交換之旅的推薦信,⼀直到論⽂題⽬及架構. 政 治 大 ⽽談到許⽼師對學⽣的照顧就不得提到這本論⽂⼝試前的⼀段⼩插曲,當初我 立. 的可⾏性,許⽼師總是花費許多時間與我討論。. ‧ 國. 學. 為了論⽂資料搜集的完整性與論理架構的⼀致性,整本論⽂撰寫的時間不斷延⾧,不 得已只能將⼝試安排在法定提交期限的最後⼀天(7⽉31⽇),怎知好事多磨,⽼天. ‧. 爺在⼝試前兩天給了個「颱⾵」考驗。. y. sit. Nat. 由於許⽼師正在德國做學術研究,本來預定前⼀晚才會抵達台灣,原本看似完. er. io. 美安排的時程,若是颱⾵增強⽽班機無法及時抵達怎麼辦?正當煩惱之際,卻接到許. n. ⽼師的來電,告知為了避免颱⾵影響⼝試時間,已經修改德國的訪問⾏程,並提前兩 a v. i l C n hengchi U 天回到台灣了。頓時內⼼的煩惱全消,除了謝謝許⽼師以外,⼀問之下才知道,原來 ⾶機座位已滿,⽼師是選擇了「加價」的⽅式才能搭上提早返台的班機。最終這本論 ⽂因為許⽼師的提早返台如期⼝試,也才有現在這篇謝辭。 不僅如此,雖然我在⼝試當天表現並不如⾃⼰的預期,但在碩⼠論⽂分數上, 許⽼師仍舊以其「客觀的⾓度」,與諸位⼝試委員們共同給出了相當⾼分的肯定,也 使得過去⼀年來在⽇本的⾟苦撰寫⼼⾎得到回報,⽽這⼀切當然都必須謝謝許⽼師對 學⽣的照顧與肯定。.

(3) 除此之外,擔任⼝試委員的王皇⽟⽼師、李聖傑⽼師及⿈⼠軒⽼師均指出本論 ⽂尚有不⾜之處,我也認知到不管是在寫作格式或是理論解釋上,⾃⼰尚有許多的補 強空間,⽽諸位⽼師們的建議都使得本論⽂的可讀性提⾼不少。 於此要特別感謝⿈⼠軒⽼師。雖然先前跟⿈⽼師可說是素昧平⽣,但在⼝試結 束後為了確認⽇本學術研究取徑,同時進⼀步了解⽇本學術現況,乃再次透過許⽼師 的協助,與⿈⼠軒⽼師約定⾒⾯時間。⿈⽼師除了指出⽇本學術研究應有的態度外, 更無私的分享六年留⽇⼼得,同時不斷提點將來若是選擇留學⽇本的過程中可能遭遇 的各種難題,並逐⼀分析各⼤學間的研究⽅式與學者⽣態,這些寶貴的資訊,對於我. 政 治 大. 來說,無疑使得⼈⽣選擇的輪廓更加清晰,著實受益良多。. 立. ⽽談到⼈⽣選擇就不能忽略這四年來的律師⽣涯。早在攻讀研究所之初,就已. ‧ 國. 學. 經是受僱律師,從研⼀到研三能夠兼顧學業與⼯作的主因,莫過於朱應翔律師及許献 進律師的⽀持與⿎勵。縱然經常在⼯作進度的要求與學業負擔的壓⼒間勞⼼,但兩位. ‧. 律師的體諒也使得我能夠保持著多⽅平衡。不僅如此,當時同所的李明洲律師亦時常. y. sit. io. 壓⼒以外的⼀⼤福利。. er. Nat. 關⼼我的論⽂進度,所內諸多年輕貌美的⼥律師及助理們,更是成為學業與⼯作雙重. n. a ⾄於家⼈在寫作期間的⽀援更是不在話下。當初只是⼀個簡單出國念語⾔順便 v. i l C n hengchi U 寫論⽂的念頭,家⼈也幾乎都是⽀持的態度。猶記得四⽉剛到⽇本時,因為地處位置 關係,櫻花滿開較早。當時便說好明年離開⽇本時應該可以好好賞櫻,豈料離開⽇本 最後的幾個⽉,除了忙著打包以外的時間,都在為了整本論⽂奮⾾,印象中似乎也沒 出⾨賞到櫻花。 然⽽正是家⼈無私的包容,使得我更能無後顧之憂的撰寫本論⽂。⽽點點滴滴 的短期留⽇回憶,每當翻閱著這本論⽂,⽣活軌跡的影⼦就會再次浮現。有時已經分 不清是這本論⽂牽引著我的留⽇⽣活,還是我的留⽇⽣活產出了這本論⽂。無論如何, 論⽂的產出就像櫻花盛開⼀般的美,但也很短暫,如果希望⾃⼰仍舊猶如站在櫻花樹.

(4) 下,體驗櫻花盛開般的喜悅,那麼持續努⼒的⽣活,把握⽣活中每個微⼩的機會是必 要的吧! 最後謝謝謝如媛⽼師同意抵免學分的申請,⽽不斷提點⼝試⾏政事務與當天協 助我的彭⼦欣助教,也使得我不⾄於錯過學校的論⽂提交時間。另外由於研究所期間 也擔任律師的關係,平⽇較為忙碌,因此跟政⼤校園及刑法中⼼的⼤家都不太熟悉, 但這個環境提供了我⼀個獨特的經驗,也促成了現在的我,仍舊誠⼼的說聲:謝謝。. 2017年8⽉於家宅.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摘要 相對⽐於過往,現代⼈們的⽣活型態處於⼀個充滿選擇的社會。姑且不論選擇 的權利是否對應了真正的⾃由;於現實上,⽴即呈現出的實然層⾯是⼈類囿於認知能 ⼒的有限,對於每⼀個選擇所牽動的⾏為及其發展過程,改變⼼意是很常出現的⼀種 情境,⽽伴隨著情緒轉換後的結果,⼤致上是選擇放棄後續⾏為,轉⽽從事其他動 作。若將上述改變⼼意的觀察視⾓,從⽇常⽣活聚焦到犯罪⾏為,法律上給了⼀個說 法,稱之為中⽌犯,例如⾏為⼈本來打算將有毒的咖啡遞給被害⼈飲⽤,隨後放棄殺. 政 治 大 注⽬的點在於刑罰效果相當優惠,故在司法實務中常被援引為抗辯事由之⼀。 立. 意,被害⼈的⽣命法益也因此並未受損。相關條⽂規定在刑法第27條,該條⽂最引起. ‧ 國. 學. 然⽽只要稍加搜尋⼀下,就可以發現實務判決幾乎未曾適⽤,該條規定的存在. 可說是被邊緣化。若與其他減輕或免除其刑的規定相對⽐,更可以察覺到法規適⽤頻. ‧. 率上的落差。⾄於何以司法實務對於中⽌犯採取嚴格解釋的態度,除了與中⽌犯採⽤. y. Nat. 優惠的刑罰效果相關外,本⽂推估對於中⽌犯的基礎理論認知不清亦屬主因之⼀。既. er. io. sit. 然如此,中⽌犯刑罰優惠基礎理論便成為解釋中⽌犯成⽴與否的關鍵要素。就此,我 國學說提出許多理論,常⾒的有刑事政策說、刑罰⽬的說及法律說等,可統稱為中⽌ a. n. iv l C n 犯根據論,⾄於要採哪⼀說,⽬前學說上仍舊莫衷⼀是。 hengchi U. 學說有直接將中⽌犯與未遂犯做對⽐,主張中⽌犯在主觀危險性上較為減少,. 因此採⽤法律說;也有學說直接以⽴法體例及理由作為⽴論基礎,認為應採刑罰⽬的 說;⽐較外國法後可以發現,中⽌犯在根據論、法律效果及概念設定三者上,分別有 其源流,於交錯影響下才形成現今的條⽂規範形式。為避免⾒樹不⾒林,本⽂於基礎 理論將採歷史考究,以便追本朔源探討中⽌犯之由來。隨後,基於歷史考察⽽得之資 料,進⼀步開展適宜我國中⽌犯規定下應有的解釋及成⽴要件。. 關鍵字:中⽌犯、刑事政策說、刑罰⽬的說、法律說、中⽌犯根據論、未遂犯 .

(6) 中⽌犯基礎理論之探究與開展 簡⽬ 第⼀章 序論 ----------------------------------------------------------------------------------------------1 第⼀節. 研究動機、⽅法與⽬的--------------------------------------------------------------1. 第⼆節. 論⽂安排與架構 ----------------------------------------------------------------------- 6. 政 治 大 從誕⽣到轉換 -------------------------------------------------------------------------9 立. 第⼆章 中⽌犯概念史的系譜考察 -----------------------------------------------------------------9. 我國法的⽴法概況 --------------------------------------------------------------------30. 學. 第⼆節. ‧ 國. 第⼀節. ⽇本刑法典制定之經緯--------------------------------------------------------------40. 第四節. ⼩結—歷史觀點下的中⽌犯 ------------------------------------------------------- 49. ‧. 第三節. sit. y. Nat. 第三章 各國學說理論的議論概況 -----------------------------------------------------------------52 對中⽌犯兩個初步認知的確⽴ ----------------------------------------------------52. 第⼆節. 我國學說⾒解 -------------------------------------------------------------------------55 a v. 第四節. er. n. 第三節. io. 第⼀節. i l C n 德國學說⾒解 -------------------------------------------------------------------------63 hengchi U. ⽇本學說⾒解 --------------------------------------------------------------------------75. 第四章 再論中⽌犯根據論 ---------------------------------------------------------------------------99 第⼀節. 基本⽴場 ---------------------------------------------------------------------------------100. 第⼆節. 戰後法律說------------------------------------------------------------------------------106. 第三節. 困境的突破—新近學說的提出 ----------------------------------------------------119. 第五章 中⽌犯成⽴要件的解釋與適⽤ ----------------------------------------------------------- 128 第⼀節. 從未遂犯著⼿實⾏理論談起 ------------------------------------------------------- 128. 第⼆節. 不法層次—中⽌⾏為 -----------------------------------------------------------------161 I/X.

(7) 第三節. 罪責層次—任意性的判斷 ----------------------------------------------------------194. 第六章 結論 ----------------------------------------------------------------------------------------------204 第⼀節. 重新檢視中⽌犯概念及根據論 ----------------------------------------------------204. 第⼆節. 客觀未遂理論下的中⽌犯 ----------------------------------------------------------207. 案例事實彙整 --------------------------------------------------------------------------------------------211 參考⽂獻 -------------------------------------------------------------------------------------------------- 216 ⼀、中⽂⽂獻(依作者姓⽒筆劃排序) -----------------------------------------------------216. 政 治 大. ⼆、⽇⽂⽂獻(依作者五⼗⾳順序排列) --------------------------------------------------217.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X. i n U. v.

(8) 詳⽬ 第⼀章 序論 ----------------------------------------------------------------------------------------------1 第⼀節. 研究動機、⽅法與⽬的--------------------------------------------------------------1. ⼀、研究動機 -------------------------------------------------------------------------------------1 ⼆、研究⽅法 -------------------------------------------------------------------------------------3 三、研究⽬的 -------------------------------------------------------------------------------------5 第⼆節. 論⽂安排與架構 ----------------------------------------------------------------------- 6. 政 治 大 從誕⽣到轉換 -------------------------------------------------------------------------9 立. 第⼆章 中⽌犯概念史的系譜考察 -----------------------------------------------------------------9 第⼀節. ‧ 國. 學. ⼀、羅⾺法時代 ----------------------------------------------------------------------------------10 (⼀)早期羅⾺法 ------------------------------------------------------------------------------10. ‧. (⼆)古典羅⾺法 ------------------------------------------------------------------------------10. y. Nat. (三)西羅⾺帝國 ------------------------------------------------------------------------------12. sit. (四)個別規定意義下的中⽌犯概念 -----------------------------------------------------14. n. a. er. io. ⼆、中世紀義⼤利註釋法學派的影響 -----------------------------------------------------15. v. l -------------------------------------------------------------(⼀)開始重視⾏為⼈的主觀 15 ni. Ch. U. engchi (⼆)羅⾺法權威的借⽤ --------------------------------------------------------------------16. 三、西元1532年卡洛琳那刑事法典第178條----------------------------------------------17 (⼀)以中⽌犯作為未遂犯的消極要素 --------------------------------------------------17 (⼆)刑罰消滅說為主流 --------------------------------------------------------------------- 18 四、法國法的繼受 ------------------------------------------------------------------------------19 (⼀)⾰命前—法律效果由法官裁量決定 ----------------------------------------------19 (⼆)⾰命後—中⽌犯法律效果為不處罰 ----------------------------------------------22 五、德國法的轉變 ------------------------------------------------------------------------------23 (⼀)中⽌犯重新被定義 --------------------------------------------------------------------- 23 III/X.

(9) (⼆)對中⽌犯成⽴要件的兩項限制 -----------------------------------------------------25 (三)重罪未遂與輕罪既遂的處理 --------------------------------------------------------26 (四)舉證責任的轉換 ------------------------------------------------------------------------27 (五)19世紀中期後才成為主流 -----------------------------------------------------------27 六、⼩結 -------------------------------------------------------------------------------------------29 第⼆節. 我國法的⽴法概況 --------------------------------------------------------------------30. ⼀、暫⾏新刑律 ----------------------------------------------------------------------------------31 (⼀)刑法現代化的契機—追求領事裁判權的廢除 ----------------------------------31 (⼆)以刑律草案作為⽴法⾻幹 -----------------------------------------------------------32. 政 治 大. ⼆、舊刑法時代 ----------------------------------------------------------------------------------33. 立. (⼀)修改未遂犯定義 ------------------------------------------------------------------------33. ‧ 國. 學. (⼆)中⽌犯仍舊可以被論罪 --------------------------------------------------------------34 三、民國24年公布之刑法典 ------------------------------------------------------------------35. ‧. (⼀)防果概念的加⼊ ------------------------------------------------------------------------35. y. Nat. (⼆)未了未遂與既了未遂的區分 --------------------------------------------------------35. io. sit. 四、民國95年之增訂 ---------------------------------------------------------------------------36. er. (⼀)增訂準中⽌犯 ---------------------------------------------------------------------------36. n. a. v. l C (⼆)共犯可否適⽤中⽌犯規定的兩個⾯向 ------------------------------------------38 ni. hengchi U. 五、檢討 -------------------------------------------------------------------------------------------39 第三節. ⽇本刑法典制定之經緯--------------------------------------------------------------40. ⼀、舊刑法典(明治13年) ------------------------------------------------------------------41 (⼀)中⽌犯規定被刪除 --------------------------------------------------------------------- 41 (⼆)刪除後隨之⽽來的爭議 --------------------------------------------------------------43 ⼆、新刑法典(明治40年以後) -----------------------------------------------------------45 (⼀)改以積極⽴法明⽂化 ------------------------------------------------------------------45 (⼆)於法條競合下可能產⽣處罰漏洞的擔憂 ---------------------------------------- 46 (三)例外轉變為原則—法律效果⼀律為必要的減免-------------------------------47 IV/X.

(10) 第四節. ⼩結—歷史觀點下的中⽌犯 ------------------------------------------------------- 49. 第三章 各國學說理論的議論概況 -----------------------------------------------------------------52 第⼀節. 對中⽌犯兩個初步認知的確⽴ ----------------------------------------------------52. ⼀、中⽌犯概念對應不出根據論的必然性 ----------------------------------------------52 ⼆、根據論的⽬的在於合理解釋法律效果 ----------------------------------------------53 第⼆節. 我國學說⾒解 --------------------------------------------------------------------------55. ⼀、多數⾒解—刑罰⽬的說 ------------------------------------------------------------------56 (⼀)特別預防 ----------------------------------------------------------------------------------57. 政 治 大 (三)否定看法 ----------------------------------------------------------------------------------58 立 (⼆)⼀般預防 ----------------------------------------------------------------------------------58. ‧ 國. 學. ⼆、法律說 ----------------------------------------------------------------------------------------59 (⼀)違法或責任的減少 --------------------------------------------------------------------- 59. ‧. (⼆)解釋上⾯臨的困境 --------------------------------------------------------------------- 61 (三)⼩結 ----------------------------------------------------------------------------------------62. Nat. y. 德國學說⾒解 --------------------------------------------------------------------------63. sit. 第三節. er. io. ⼀、概念轉換前的法律說 --------------------------------------------------------------------- 63. n. a --------------------------------------------------------------------(⼀)廢棄說與不確定說 64 iv l n. C. hengchi U (⼆)無效說與推定說 -----------------------------------------------------------------------65. (三)古董價值的前期法律說 --------------------------------------------------------------65 ⼆、概念轉換後的影響 ------------------------------------------------------------------------66 (⼀)事實不變、評價改變 ------------------------------------------------------------------66 (⼆)後期法律說漸失⽀持者 --------------------------------------------------------------67 三、德國聯邦最⾼法院的判決 --------------------------------------------------------------69 (⼀)法院⾒解的推移 ------------------------------------------------------------------------69 (⼆)罪刑法定主義的誡命 ------------------------------------------------------------------71 (三)被害者保護觀點的滲⼊與失敗未遂的意義 -------------------------------------73 V/X.

(11) 第四節. ⽇本學說⾒解 --------------------------------------------------------------------------75. ⼀、⽇本法下法律說的原始意義 -----------------------------------------------------------76 (⼀)問題提出 ----------------------------------------------------------------------------------76 (⼆)未遂條⽂解釋下的必然 --------------------------------------------------------------77 (三)條⽂解釋與背景解釋的併⾏ --------------------------------------------------------80 ⼆、理論對⽴形成的成因及背景 -----------------------------------------------------------81 三、刑事政策說的基本認識 ------------------------------------------------------------------83 (⼀)功利主義與概念轉換的共同加⼯ --------------------------------------------------83 (⼆)擺盪於「社會的利益」與「⾃⽌的獎勵」之間-------------------------------85. 政 治 大. (三)近期—理論的添加 --------------------------------------------------------------------- 87. 立. 四、對刑事政策說幾個常⾒的質疑 --------------------------------------------------------89. ‧ 國. 學. (⼀)法律效果未能符合「⾃⽌獎勵」的基本理念 ----------------------------------90 (⼆)⾏為⼈不知中⽌犯的規定 -----------------------------------------------------------91. ‧. (三)⽋缺實證基礎 ---------------------------------------------------------------------------92. y. Nat. 五、刑事政策說理論的不⾜ ------------------------------------------------------------------93. io. sit. (⼀)無法解釋何以中⽌犯限定在未遂犯的情況 -------------------------------------94. er. (⼆)法律效果無法被明確區分 -----------------------------------------------------------94. n. a. v. l C (三)過度重視主觀 --------------------------------------------------------------------------95 ni. hengchi U. 六、現狀—法律說為主的趨勢 --------------------------------------------------------------96 (⼀)對⽴⾯的解消 ---------------------------------------------------------------------------96 (⼆)量刑觀點的拒斥 ------------------------------------------------------------------------97 第四章 再論中⽌犯根據論 ---------------------------------------------------------------------------99 第⼀節. 基本⽴場 ---------------------------------------------------------------------------------100. ⼀、中⽌犯根據論與體系位置區別的不必要論 ---------------------------------------- 100 ⼆、內涵政策⽬的的法律說 ------------------------------------------------------------------102 三、以法益侵害的救助為中⽌犯成⽴的思考核⼼ -------------------------------------104 VI/X.

(12) 第⼆節. 戰後法律說------------------------------------------------------------------------------106. ⼀、責任減少說 ----------------------------------------------------------------------------------107 (⼀)早期受主觀主義的⽀配 --------------------------------------------------------------107 (⼆)結果無價值論者的觀點 --------------------------------------------------------------109 (三)檢討—評價對象的不⼀致 -----------------------------------------------------------111 ⼆、違法減少說 ----------------------------------------------------------------------------------113 (⼀)問題之提出 ------------------------------------------------------------------------------113 (⼆)違法性要素中不存在主觀要件 -----------------------------------------------------115 (三)著⼿後違法性即已確定 --------------------------------------------------------------117 第三節. 政 治 大. 困境的突破—新近學說的提出 ----------------------------------------------------119. 立. ⼀、逆向構成要件論 ---------------------------------------------------------------------------119. ‧ 國. 學. (⼀)學說⾒解 ----------------------------------------------------------------------------------119 (⼆)三個特⾊ ----------------------------------------------------------------------------------120. ‧. ⼆、全體考察說 ----------------------------------------------------------------------------------120. y. Nat. (⼀)⾏為概念的修正 ------------------------------------------------------------------------120. io. sit. (⼆)刑罰⽬的說的借鏡 --------------------------------------------------------------------- 121. er. 三、兩說理論上的各⾃缺陷 ------------------------------------------------------------------122. n. a. v. i l C (⼀)實⾏⾏為與中⽌⾏為被視為兩個獨⽴的概念 122 n----------------------------------. hengchi U. (⼆)著⼿的不確定性 ------------------------------------------------------------------------123 (三)⼩結 ----------------------------------------------------------------------------------------124 四、本⽂看法—採修正後的逆向構成要件論 -------------------------------------------125 第五章 中⽌犯成⽴要件的解釋與適⽤ ----------------------------------------------------------- 128 第⼀節. 從未遂犯著⼿實⾏理論談起 ------------------------------------------------------- 128. ⼀、學說⾒解 -------------------------------------------------------------------------------------128 (⼀)形式客觀說與實質客觀說 -----------------------------------------------------------128 (⼆)主觀主義下的主觀說 ------------------------------------------------------------------129 VII/X.

(13) (三)通說—主客觀混合說 ------------------------------------------------------------------130 ⼆、通說⾒解的問題 ---------------------------------------------------------------------------131 (⼀)主觀危險性不⾜以證成法益侵害 --------------------------------------------------131 (⼆)不安感的投射作⽤ --------------------------------------------------------------------- 133 (三)⽐較法上的解釋 ------------------------------------------------------------------------135 (四)⼩結 ----------------------------------------------------------------------------------------138 三、客觀未遂理論下的危險概念 -----------------------------------------------------------139 (⼀)問題之所在 ------------------------------------------------------------------------------139 (⼆)結果與客觀危險間的邏輯陳述 -----------------------------------------------------140. 政 治 大. (三)危險存在時點的再論證 --------------------------------------------------------------142. 立. (四)危險的素材—犯罪計畫對於故意概念的混淆 ----------------------------------144. ‧ 國. 學. (五)危險、因果關係與機率間的交互作⽤ -------------------------------------------147 (六)⼩結 ----------------------------------------------------------------------------------------149. ‧. 四、著⼿標準的建⽴ ---------------------------------------------------------------------------150. y. Nat. (⼀)基本⽴場 ----------------------------------------------------------------------------------150. io. sit. (⼆)實⾏⾏為能夠直接引起未遂結果的情形 ---------------------------------------- 151. er. (三)間接正犯與隔離犯的解釋 -----------------------------------------------------------153. n. a. v. l C (四)⼩結 ---------------------------------------------------------------------------------------155 ni. hengchi U. 五、案例分析與⽐較 ---------------------------------------------------------------------------157 (⼀)先⾏確認是否屬於著⼿實⾏判斷的案例 ---------------------------------------- 157 (⼆)不同未遂犯進展流程所引起的「時間差」 -------------------------------------159 第⼆節. 不法層次—中⽌⾏為 -----------------------------------------------------------------161. ⼀、問題之所在 ----------------------------------------------------------------------------------161 (⼀)著⼿中⽌與實⾏中⽌採區分論的再論證 ---------------------------------------- 161 (⼆)因果關係存否的認知 ------------------------------------------------------------------163 ⼆、未遂的類型與中⽌⾏為 ------------------------------------------------------------------164 (⼀)區分說的實益與源起 ------------------------------------------------------------------164 VIII/X.

(14) (⼆)區分的基準—通說採主觀說 --------------------------------------------------------167 (三)主客不⼀致時的解釋困擾與⽭盾 --------------------------------------------------168 (四)⼩結 ----------------------------------------------------------------------------------------171 三、客觀說的提出與修正 --------------------------------------------------------------------- 171 (⼀)早期學說—實現犯罪的必要動作完成與否為判準 ---------------------------172 (⼆)修正⾒解—因果關係遮斷說或既遂危險消滅說-------------------------------173 (三)案例探討—既遂危險消滅說的運⽤ ----------------------------------------------175 (四)不作為態樣的中⽌犯—⾏為續⾏可能性的確認-------------------------------178 (五)⼩結 ----------------------------------------------------------------------------------------181. 政 治 大. 四、因果關係的必要性 ------------------------------------------------------------------------182. 立. (⼀)現⾏法的解釋 ---------------------------------------------------------------------------182. ‧ 國. 學. (⼆)通說—符合中⽌犯概念及平等原則的要求 -------------------------------------183 (三)反對原因之⼀—與中⽌犯根據論不符 -------------------------------------------184. ‧. (四)反對原因之⼆—個案解決模式的建⽴ -------------------------------------------187. y. Nat. (五)⼩結 ----------------------------------------------------------------------------------------190. io. sit. 五、預備犯與中⽌⾏為 ------------------------------------------------------------------------191. er. (⼀)問題之提出 ------------------------------------------------------------------------------191. n. a. v. l C (⼆)本⽂看法—以未遂實現的客觀危險做判準 ------------------------------------192 ni 第三節. hengchi U. 罪責層次—任意性的判斷 ----------------------------------------------------------194. ⼀、「⾃⼰的意思」概念之確認 -----------------------------------------------------------195 (⼀)學說⾒解 ----------------------------------------------------------------------------------195 (⼆)限定主觀說與客觀說的不妥 --------------------------------------------------------197 (三)以主觀說作為判斷主軸 --------------------------------------------------------------198 ⼆、本⽂觀點 -------------------------------------------------------------------------------------199 (⼀)具備危險消滅的意思已⾜ -----------------------------------------------------------199 (⼆)失敗未遂概念的不必要性 -----------------------------------------------------------201 (三)⼩結 ----------------------------------------------------------------------------------------202 IX/X.

(15) 第六章 結論 ----------------------------------------------------------------------------------------------204 第⼀節. 重新檢視中⽌犯概念及根據論 ----------------------------------------------------204. 第⼆節. 客觀未遂理論下的中⽌犯 ----------------------------------------------------------207. 案例事實彙整 --------------------------------------------------------------------------------------------211 參考⽂獻 -------------------------------------------------------------------------------------------------- 216 ⼀、中⽂⽂獻(依作者姓⽒筆劃排序) -----------------------------------------------------216 ⼆、⽇⽂⽂獻(依作者五⼗⾳順序排列) --------------------------------------------------2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X. i n U. v.

(16) 政 治 大 What you need for a second chance in life to happen isn't by 立. ‧ 國. 學. changing anything from the past, but by cherishing everything in the present.. ‧. n. al. Ch. engchi. er. io. ⽽是學會珍惜現在的每⼀刻). sit. y. Nat. (想要有第⼆次機會,你需要的不是改變過去的任何事,. i n U. v. 出處:About Time.

(17) 第⼀章 序論 第⼀節 研究動機、⽅法與⽬的 ⼀、研究動機 現今形塑及影響我們⽣活⽅式的資本主義,乃是⼈們透過百年來爭取的⼀個成果。 最初的訴求是企圖在政治、經濟及宗教等⽅⾯試圖擺脫往昔加諸於⾝上的各種束縛。. 政 治 大. 於今在個⼈主義式的個體⽣活下,⼈們幾乎已經取得實踐⾃由所需的諸多條件,隨之. 立. ⽽來的「副作⽤」是各種必須⾃我負責的決定,當中也包含著被稱之為「犯罪」的決. ‧ 國. 學. 定,⽽構成犯罪的事實以及確認犯罪的成⽴則是委由刑法解釋學。由於現代刑法的最 重要基本原則普遍被認是法益保護,因⽽刑法解釋學可以說⼤致上是在確認何種⾏為. ‧. 違反了法益保護原則,因此可以被納⼊處罰範圍。. Nat. sit. y. 綜觀我國刑法條⽂共363條,僅有極少部分的條⽂是在確認何種情況下可以不處. er. io. 罰⾏為⼈,⼤致上都集中在刑法第⼆章關於「刑事責任」項下的規定,除了責任能⼒. n. al ⽋缺的類型外,較常被實務及學說討論的有刑法第21條的依法令⾏為、第22條業務上 iv n U engchi 正當⾏為、第23條正當防衛⾏為及第24條的緊急避難⾏為等,上開這些條⽂基本的作. Ch. ⽤是著眼於法益保護的「衡平性」,換⾔之,並⾮侵害法益的⾏為⼈就必然要接受處 罰。因此我們可以說,不僅是犯罪成⽴與否的討論必須依賴嚴謹的解釋學,就前開各 項不處罰的情形,也同樣要借助刑法解釋學才能加以確認。不過對於中⽌犯的討論, 除⾮本質上排除了其與法益保護間的「衡平性」,否則依據本⽂後續的整理可知,學 說普遍有輕忽解釋學⽽偏向刑罰論的傾向,此種現象的成因及其意義為何,正是本⽂ 感興趣的地⽅。 此外,中⽌犯雖然是在確認何種情況下可以不處罰⾏為⼈,就法律效果來說,與 刑法第23條正當防衛等規定相似,都是論以減輕或免除其刑;但從形式上來說,中⽌ 1.

(18) 犯被規定在刑法第三章的未遂犯項下,成⽴的條件具有先天上限制,亦即必須以未遂 犯作為前提;實質上的意義則是,⽴法⽂字已經清楚地表明,⾏為⼈主觀上不論多麼 想要改變著⼿後的事實,⼀旦客觀上產⽣犯罪結果就不可能享有中⽌犯規定的刑罰優 惠。 當然,若⾏為⼈的犯罪確實是處於未遂犯階段時,依據刑法第25條未遂犯處罰之 規定,條⽂⽂字是「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依據刑法第27條規定,中⽌犯則是「必 須」減輕或免除其刑。兩者合併觀察後,可以清楚看到處於未遂犯階段的⾏為⼈,未 遂犯處罰減輕的法律效果無疑是給予第⼀次機會,⽽中⽌犯的成⽴則是⾏為⼈可以進. 政 治 大 然要「修補」其於著⼿實⾏後,對於法益可能造成的損害。因此⾏為⼈縱然內⼼極度 立 ⼀步獲取刑罰優惠的第⼆次機會。兩者的差異在於⾏為⼈為了獲取第⼆次的機會,必. ‧ 國. 於犯罪⾏為的「事後修補」⾏為及其有效性。. 學. 想改變或修補過去的犯罪⾏為,其關注的焦點也不會是主觀想像,⽽是客觀⾯向上對. ‧. 只不過不管是實務或是學說多半認為中⽌犯的成⽴重點在於⾏為⼈的主觀,⾄於. y. Nat. 客觀層⾯的意義似乎只剩下結果不發⽣此⼀要件。但將客觀判斷予以窄化後可能產⽣. er. io. sit. 的問題在於,中⽌犯受限於條⽂規定的⽂義,本來就是以未遂犯的情況為前提,故所 謂客觀層⾯的判斷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判斷,剩下來有關於中⽌犯成⽴與否的討論重⼼, a. n. v i l n Ch ⾃然掉落到⾏為⼈主觀上有無符合「⼰意中⽌」的要求。⽽此種主觀判斷加上偏向刑 engchi U 罰論的解釋⼿法,不難想像⾏為⼈能夠成⽴中⽌犯的機會相當渺茫,此⼀推測若是實 際搜尋各地⽅法院的判決亦可驗證本⽂前開說法。 綜合上述,在此借⽤本⽂在⼀開頭所引⽤電影About Time中某段台詞的想法,亦 即每個⼈的第⼆次機會不在於改變過去的事實,⽽由於著⼿後⾏為⼈的主觀危險性已 成為過去的事實,真正的判斷依據應該是⾏為⼈當下究竟有無進⾏損害的修補。因此, 基於對於前開學說⾒解的質疑,以及本⽂認為中⽌犯於客觀⾯向上仍有值得處理與研 究的空間,進⽽開啟了本論⽂的寫作契機。. 2.

(19) ⼆、研究⽅法 由於⼈們總是容易習慣現存事物的態樣,我們很容易因為現在所處的環境就認為 ⼀切似乎是理所當然,進⽽忽略了歷史的演進,因此在學術研究上挖掘過去不單僅是 為了史料的整理,更是提醒著我們是如何從過去⾛到現今的樣貌,同時加深我們對未 來的理解與想像。同樣的基本思維,在⾯對於中⽌犯基礎理論的討論時也該是如此, 現⾏學說對於中⽌犯集中在⾏為⼈主觀層⾯的討論,對於如何確認「任意性」提出了 許多限制成⽴的觀點,當中包含著最嚴格的要求,即⾏為⼈⼀定要具備所謂的「懺悔 之情」,此⼀說法是企圖以道德上的倫理性觀點來介⼊並取代刑法解釋學上關於「任 意性」的解釋。. 立. 政 治 大. 姑且不論學說論述上的妥當性,上開看法與中⽌犯的歷史發展軌跡如何接軌有待. ‧ 國. 學. 深⼊探討,以結論來說,學說對於任意性的嚴格性觀點與⽴法歷史的發展可說是背道. ‧. ⽽馳。不僅如此,⼀旦我們更深⼊地去探究中⽌犯概念的發展後,會發現縱然被我國 通說奉為圭臬的德國中⽌犯概念,也歷經了幾個不同時期的轉變,隨後才藉由各時期. Nat. sit. y. 不同的轉折點促成了現今我們對於德國中⽌犯概念的理解,若我們要採⽤現今德國學. er. io. 說的看法,那麼對於形成不同轉折點的脈絡及意義應當要有更深⼊的理解。再者,為. n. al 了避免在分析過程中⾒樹不⾒林,落⼊傳統的甲說與⼄說之爭,本⽂在研究⽅法上將 iv 採取概念史的考究⽅式。. Ch. n U engchi. ⾄於歷史分析的射程範圍不可能鉅細彌遺地將各階段的⽴法討論及學說意⾒全數 整理,本⽂⽬的亦⾮檔案式的,⽽是採⽤分析性來處理該議題。此外,我國⾃暫⾏新 刑律起就⼤量繼受外國法,早期採⽤⽇本法的觀點,後期則轉向德國法,⽽⽇本法與 德國法也有各⾃的⽴法脈絡,因此分析性的⼿法將不可避免的同時觸及⽐較法上的排 列與組合,所以,本論⽂處理中⽌犯基礎理論的問題時,採⽤的研究⽅法同時是歷史 學的及⽐較法的⽅式。. 3.

(20) 不過本⽂研究⽅法不限於此,當中牽涉到法學研究的意義與⽬的,基本上是⼀種 「策略性」的⽬的。也就是說,前開關於中⽌犯基礎理論的探討,所存在的空間會是 ⼀種概念式、抽象化及純粹邏輯推理的場域;但為了能夠使此種「策略性」⽬的發揮 功效,且克服實務判決可供適⽤的稀少性,本⽂不得不採⽤假設性案例事實來反映通 說與本⽂⾒解的差異。但此種研究⽅法有可能被指責為「案例樣本」具有偏差性,諸 如所設定的「案例樣本」刻意擷取與本⽂觀點能夠相符的事實,因此無法代表中⽌犯 根據論的「整體化」意義等批評。 關於「案例樣本」假設的研究⽅法,上開批評確實難以反駁;不過這不代表我們. 政 治 大 就像是⼀個語⾔學家在沒有記錄某個語⾔存在以來的語法以前,我們也不會主張其理 立 不能從中獲取寶貴的收穫,主因理論的顯現不代表著必須以整體化的適⽤才能成⽴,. ‧ 國. 學. 論是完全無⽤。此處提醒我們注意的應該是本⽂提及案例樣本的有限性,亦即案例事 實可以被假設(想像)的存在情況,遠⽐本⽂能夠提出的要多更多,考量到此種豐富. ‧. 性與無限性,中⽌犯根據論的「整體化」訴求基本上是不可能達成。. y. Nat. 不過,對於整體化訴求的缺乏,並不會導致本⽂的撰寫失去意義,主因透過「案. er. io. sit. 例樣本」假設性事實的有限性,使得本⽂討論的場域處於⼀種有限事實的封閉圈內的 無限替換場域1 。例如當我們在討論如何界定「任意性」概念的合理性範圍時,透過 a. n. v i l n Ch 案例事實的假設,在有限事實的前提下,我們關注的焦點是「任意性」概念限縮的合 engchi U 理性,因此同情、懺悔、恐懼、不安及憐憫等話語的替換,都不會超出有限事實的封 閉迴圈,但我們卻可以無限替換「任意性」概念的各種說法。. 綜合上述,本⽂在中⽌犯根據論探究的部分是採⽤歷史學的及⽐較法學的研究⽅ 式,⽽在理論開展的檢驗上採⽤「案例事實」假設的研究⽅法。⾄於指引著上述三種 研究⽅法的思維理念涉及寫作上的「策略性」⽬的,其佈局的意涵則必須從「研究⽬ 的」談起。 1. 此種研究⽅式與說法乃是受到德希達於西元1966年在美國發表的「⼈⽂科學論述中的結構、符號 與遊戲」演說的啟蒙,關於詳細的⽂本內容收錄在後來的「書寫與差異」⼀書中,參德希達著, 張寧譯,書寫與差異,⾴546以下,2004年。. 4.

(21) 三、研究⽬的 本⽂的研究⽬的帶有兩個策略性的⾯向,第⼀個⾯向是作為⾃我的⾃覺與反⾝性 過程。我們都知道刑法解釋學可以粗略地被區分為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當中可再細 分為偏向主觀或偏向客觀的折衷主義,不管採取何種論述,各派刑法理論的發展都呈 現出刑法解釋學百餘年的「理性⾯貌」,但這種理性⾯貌能夠擔保的刑罰合理性的功 ⽤其實有著⼀定程度的侷限性,當中的關鍵因素出在話語的運⽤。 我們⼤致上同意所有的社會現象都可以被納⼊語⾔,縱然有時話語指涉的象徵思 維具有⽭盾性卻仍舊可以順暢的運作,⽽其中的關鍵因⼦在於話語當中包裹著情緒性. 治 政 大 的訴求。例如「若不將某甲處死,就會讓社會⼤眾認為殺⼀兩個⼈也無所謂」;但此 立 ⼀說法⽭盾的地⽅在於,縱然甲果真被處死,但僅僅藉由報章雜誌的閱讀,加上最簡 ‧ 國. 學. 單的統計學運算,就⾜以顯⽰在下⼀個鐘頭內仍舊有⼈死於謀殺。不過上開話語的⽭. ‧. 盾性卻仍舊為社會⼤眾所接受。換⾔之,現實上具備⽭盾的情況,可能是情緒與事實 交錯的複雜地帶,在話語指涉中若不加以注意的話,很容易就會陷⼊錯誤的迷思中。. y. Nat. io. sit. 依循著本⽂上開的看法,關於刑法理論的「理性⾯貌」也同樣無法避免可能夾雜. er. 著情緒與事實的交錯地帶,⼀不⼩⼼很容易就忽略了情緒對於理性的指引作⽤2 。有. n. a. v. l C 鑑於此,本⽂在寫作上乃刻意採⽤客觀主義的觀點,其於策略上的⽬的無⾮就是「拉 ni. hengchi U. 開距離」,試圖保持著⾃我情緒與話語論述間的縫隙,透過縫隙的營造避免情緒⾧驅 直⼊理性的領域,以便隨時能夠來回的檢驗⾃⾝論點的合理性。 第⼆個策略性⽬的則是將本論⽂的寫作視作為⼀種「遊戲」場域的展演。固然本 ⽂不管是在中⽌犯根據論的意義、中⽌⾏為的判定及任意性具備與否的概念上,可說 是幾乎均採取與通說⾒解截然不同的觀點,但若認為本⽂意圖建⽴⼀套學說⽽取代通 說的話,恐怕是對於本⽂寫作初衷的⼀種誤解。換⾔之,依據本⽂的想法,學術寫作. 2. 關於法律與情感間的論述關聯性,參Martha C. Nussbaum著,⽅佳俊譯,逃避⼈性(噁⼼、羞恥 與法律),⾴58以下,2007年5⽉。. 5.

(22) 真正的重點在於挑戰被視為既定想法的觀點,並刻意從旁不斷產⽣刺激⽽不是取代核 ⼼,主因⼀旦某種⾒解成為核⼼,其象徵著不易變動的席位,單憑這⼀點⽽⾔,其本 ⾝就⾜以成為被改⾰的對象。 從⽽,經由刺激通說⾒解所產⽣的動能或許能夠過渡到另⼀階段的實現,亦即開 啟新⼀輪的中⽌犯根據論及成⽴判定等議題的討論契機;但此種偶然與不可預知性則 是本⽂在撰寫之初無法預料或掌握的後續發展,再者,實務對於中⽌犯理論及其論理 可說是較為不重視,對應到學說理論發展⽽⾔,研究成果價值的實益性⾃然不若⼀些 熱⾨議題來得受歡迎,加上中⽌犯⽴法被視為具有濃厚的政策因素,綜合以上幾點原. 政 治 大. 因,也間接造就了中⽌犯基礎理論議題的邊緣化。. 立. 然⽽正如⾺克∙吐溫於「湯姆歷險記」中的故事給予本⽂的啟發,故事中的主⼈. ‧ 國. 學. 翁湯姆,其以藝術家的姿態將粉刷這件事做得很有趣,並引起其他⼩朋友的注⽬,紛 紛前來以其他物品交換⼯作。同樣的寓意道理,中⽌犯的討論對於實務與學說來說或. ‧. 許較不受重視,與其把精⼒放在討論何以不受重視的成因,不然試圖努⼒突破通說⾒. y. Nat. 解的框架,找尋不同的新契機,因此本⽂之所以將第⼆個策略性⽬的定調為「遊戲」. er. io. sit. 也是如此的想法,亦即透過本⽂對於中⽌犯根據論的理解,若能引起實務或是學說的. n. 注意,甚⾄是不同意⾒的提出與批評,其基本的策略⽬標設定就屬達成。 a. iv l C n hengchi U. 第⼆節 論⽂安排與架構. 本⽂對於中⽌犯的理解影響了寫作的架構,⽽中⽌犯⾜以探討的議題,依據本⽂ 的看法,可以概括的區分為三部曲,分別是「概念史考察及根據論的確⽴」、「中⽌ 犯要件的解釋與適⽤」及「共犯關係與中⽌犯成⽴限制交錯地帶的衝突與融合」。⽽ 本論⽂為了能夠更妥善與完整的處理前兩部曲,且在篇幅及時間的客觀限制條件下, 僅能暫時割捨第三部曲,留待後續再為撰⽂處理。. 6.

(23) ⾄於落⼊本⽂寫作⽬標的第⼀部曲,即「概念史考察及根據論的確⽴」的安排範 圍,則是涵蓋了本⽂第⼆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的撰寫;⽽第⼆部曲的「中⽌犯要件的 解釋與適⽤」之部分,則是全數集中放置在第五章探討,⽽第六章則為第⼀部曲與第 ⼆部曲的統整性結論。 在各章節細部的安排與⽂獻使⽤上,乃是透過第⼀章序論指明研究動機、⽅法與 ⽬的。隨後基於研究⽅法的指引功能,於第⼆章第⼀節的部分先⾏描述「中⽌犯概念 史」於歐陸法上的流變及轉折點,在該章的第⼆節與第三節則將視野拉回我國法及鄰 近的⽇本法,並整理繼受歐陸法的⽴法過程。第四節則是基於概念史下的認知,提出. 政 治 大 空間上包含著法國、德國、⽇本與我國法,⽽時序分配上,則是橫跨了羅⾺法時代、 立 對於中⽌犯概念的基本看法。⾄於⽂獻使⽤的部分,由於第⼆章在處理概念史時,於. ‧ 國. 學. 中世紀時期⼀直到近代的⽴法活動等年代。其涉及到的空間及時間都相當的廣闊,乃 增加了資料整理的難度,此部分的中⽂⽂獻亦較為缺乏,主要是參考⽇⽂⽂獻。. ‧. 在第三章的部分,則開始轉進各國對於中⽌犯根據論的學說,包含著刑罰⽬的說、. y. Nat. 刑事政策說及被界定為以法律說之名,但實質內涵因各國、各⽴法時期⽽有著各不相. er. io. sit. 同看法的各種學說。以結論來看,因為中⽌犯概念史的爬梳具有對於中⽌犯根據論的 「定錨作⽤」,⽽本⽂採取的是法律說中的其中⼀個分枝,故在寫作技巧上,為了完 a. n. v i l n Ch 整鋪陳本⽂的觀點,第三章仍舊是偏重⽂獻上的整理,並將本⽂採取的法律說⾒解留 engchi U 待第四章再進⾏書寫。第三章細部章節的部分,⾸先第⼀節藉由中⽌犯概念史對於中 ⽌犯根據論的「定錨作⽤」,提出幾個初步想法。第⼆節為我國學說理論的整理。第 三節則著重在德國學說⾒解的推移及轉變。第四節的部分為⽇本學說,由於「刑事政 策說」在⽇本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在寫作的⽅式上乃先⾏予以討論。 透過第⼆章與第三章的鋪陳後,於第四章第⼀節本⽂先⾏提出對於中⽌犯根據論 的幾個基本觀點。隨後在進⼊法律說的討論前,由於我國學說皆引⽤⽇本學界於⼆戰 後的看法,故第⼆節先處理⽇本的戰後法律說,再於第三節針對中⽌犯根據論應採何 種法律說提出本⽂看法。 7.

(24) ⾏⽂⾄此,本⽂透過第⼆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的撰寫,已經完成中⽌犯基礎理論 探究與開展的第⼀部曲,即「概念史考察及根據論的確⽴」;⽽第⼆部曲則是由第五 章加以處理,主要內容為「中⽌犯要件的解釋與適⽤」。在第五章第⼀節的部分先確 ⽴著⼿實⾏的判斷標準,該節主要建構了本⽂對於著⼿與客觀危險間的基本想法。第 ⼆節則是探討中⽌⾏為的⾏為態樣及其判別標準,第三節為關於中⽌犯的「任意性」 討論。第六章為本⽂的結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25) 第⼆章 中⽌犯概念史的系譜考察 第⼀節 從誕⽣到轉換 若考究我國刑法第27條的⽴法歷史,可發現我國中⽌犯的⽴法模式最早是委由⽇ 本學者岡⽥朝太郎博⼠負責,若對應到當時的⽇本法,可以發現⽇本主要是受到法國 法的影響3。隨後我國於舊刑法時代,則是不再採⽤法國法對中⽌犯的概念,⽽轉向 直接參考德國法4。由於法國法與德國法對中⽌犯概念並不具有⼀致性,因此我們如. 政 治 大. 以「⽴法模式」作為觀察基準,可以歸結出我國早期係受到法國法的影響,後來則轉 為參考德國法。. 立. ‧ 國. 學. 此外,不論是法國法或是德國法都屬於歐陸法體系,⽽歐陸法體系受到羅⾺法影 響深遠乃不爭事實,因此,探究中⽌犯概念的源流必須回溯到羅⾺法時代,⽅能⼀窺. ‧. 全貌。再者,中⽌犯概念與未遂犯發展息息相關5 ,⽽未遂犯概念的確⽴,是先由中. y. Nat. 世紀義⼤利註釋法學派提出未遂概念後,才逐步具有現代刑法學上所稱的未遂犯的雛. io. sit. 形,同時間中⽌犯概念的輪廓也才較為清楚。後續則影響了西元1532年卡洛琳那法典. n. al. er. 的制定,不僅如此,連帶的西元1810年法國刑法典亦深受影響。. C. i n U. v. hen hi 有鑑於此,本節依序從羅⾺法談起,接著討論義⼤利註釋法學派與卡洛琳那刑法 gc. 典的看法,再將視野轉向法國法,最後則以德國法作為本節之終結。⾄於我國法與⽇ 本法的⽴法歷程則留待第⼆節與第三節在分別予以論述。 3. ⽇本法⽴法之詳細歷史,參閱本章第三節。. 4. 我國法的⽴法歷程及轉變,參閱本章第⼆節. 5. 未遂與中⽌的關係也可以從法律效果來思考,即通常情況下,未遂犯的法律效果,是以既遂犯作 為⽐較對象,這點較無疑問。那麼由於我國刑法是將中⽌犯視為也屬於未遂犯的⼀種,故探討中 ⽌犯的法律效果時,是否應該如同未遂犯⼀樣,以既遂犯作為⽐較⽅式呢?關於這個疑問,本⽂ 認為,既遂、未遂及中⽌三者法律效果的差異,彰顯了彼此間具有層遞關係,若要明確認知中⽌ 犯法律效果的意義,當然應該是以未遂犯作為⽐較對象,⽽不是既遂犯;參佐伯仁志,刑法総論 の考え⽅・楽しみ⽅,⾴354,2013年。. 9.

(26) ⼀、羅⾺法時代 (⼀)早期羅⾺法 ⼤約在西元前2世紀到西元1世紀左右的早期羅⾺法,乃以結果是否發⽣來判定法 律是否介⼊,完全不考慮⾏為⼈主觀上的故意,可說是僅存在著結果責任的想法6 。 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除⾮被害者能證明受有損害,否則也無法對⾏為⼈求償,⽽⾏ 為當然也不會受到處罰7 。例如,⾏為⼈若以殺害他⼈的故意⽽著⼿,卻沒有造成他 ⼈死亡,並不會被論以殺⼈未遂罪,只有當⾏為⼈已產⽣實害時,才會依據該實害結. 政 治 大. 果來論罪,如果已造成傷害的結果,那就是以傷害既遂來論罪8 。不過要注意的是,. 立. 該時期羅⾺法對於犯罪意義的認知,是將之視為災厄的實現,此⼀看法與現今刑法學. ‧ 國. 學. 強調「法益保護」有所不同。此時期的羅⾺法可以說完全沒有未遂概念,從⽽,學說 普遍認為中⽌犯概念並不存在9 。當時刑罰的施加,未與國家權⼒運⾏做連結,對犯. ‧. 罪處罰亦侷限在於「私的犯罪」,⽽不包含「公的犯罪」10。. sit. y. Nat. er. io. (⼆)古典羅⾺法. n. a. v. l C 到了西元1世紀以後的古典羅⾺法時代,伴隨著王權對國家統治的強化,與中央 ni. hengchi U. 集權的完備,對犯罪的理解不再侷限於私⼈間經濟利益損害的回復,開始將犯罪視為 重⼤問題,是對於社會及國家權⼒存在的⼀種侵害,⾏為⼈的犯罪⾏為不僅要對被害. 6. 野澤充,中⽌犯の理論的構造,⾴187,2012年。. 7. 野澤充,同前註,⾴187。. 8. 野澤充,⽇本の中⽌犯論の問題点とあるべき議論形式について-「刑事政策説」および「法律説」 の内容.意義.法的効果に関連して ,神奈川法学,第38巻第2.3号, ⾴121,2006年。. 9. 野澤充,同註7,⾴188;末道康之,フランス刑法における未遂犯論,⾴17,1998年。. 10. 當時的犯罪指的是破壞他⼈權利,屬於對個⼈權利的侵害,通常的處罰就是損害賠償。例如竊盜、 對於他⼈精神或⾁體上的侵害⾏為,包含名譽、財產等,參末道康之,同前註,⾴22-24。. 10.

(27) 者負責,該⾏為引起對於「共同體」的混亂時也要負責11。換⾔之,除了「私的犯 罪」外,另外區分出「公的犯罪」,通常是以⾏為⼈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或表明犯罪 意思於外時,即被認為有處罰的必要性,主要規範範圍集中在殺⼈罪、對國家的犯罪 (例如污辱國家元⾸)及對公共秩序的犯罪(例如不法武裝集團、特定政治⽬的的結 社)等12。 此外,我們也可以發現,早期羅⾺法僅重視客觀上的結果,到了古典羅⾺法時代 則開始對於⾏為⼈的主觀予以重視13 。⾄於主觀故意理論的抬頭,乃是為了補⾜處罰 缺⼝。主因早期羅⾺法重視結果的發⽣,雖然⾏為基於故意殺⼈,如果沒有發⽣結果. 政 治 大 前的種種⾏為,在個別的法規內,基於特定⾏為具有的危險性,將之標⽰出來,被標 立 時則不予以處罰14。隨後,為了補⾜這個處罰缺⼝,古典時期羅⾺法開始將犯罪既遂. ‧ 國. 學. ⽰出的⾏為並不需要產⽣結果,就可以予以處罰,若從現代刑法學的觀點來看,多數 頂多是未遂⾏為或是僅⽌於預備⾏為。例如,基於殺⼈故意,⽽搬運武器構成殺⼈罪,. ‧. 刑罰亦等同於既遂犯的處罰15。. y. Nat. 由於該種被標⽰出的⾏為乃是處罰的擴張,對於該種⾏為的處罰並未形成原則⽽. er. io. sit. 僅屬於例外情況,且通常不重視結果的發⽣,前開特徵似乎與現代刑法將對於既遂犯 16 處罰作為原則,⽽對於未遂犯處罰視作為例外的情況相符 。那麼是否古典羅⾺法時 a. n. v i l n Ch 期可以被認為已經有未遂犯或是中⽌犯的概念產⽣呢?關於這個問題,雖然有爭議, engchi U 但多數學說持否定態度,主因古典羅⾺法時期,被標⽰出的特定⾏為與既遂犯之間不 具備對應關係,反⽽是被視作為既遂犯處罰的⼀種⽅式,因此不能將該類處罰視為是. 11. 末道康之,同前註,⾴17。. 12. 末道康之,フランス刑法における未遂犯論,⾴18及⾴21,1998年。. 13. 末道康之,同前註,⾴18。. 14. 末道康之,同前註,⾴19。. 15. 末道康之,同前註,⾴19;野澤充,中⽌犯の理論的構造,⾴188註10,2012年。. 16. ⼭⼝厚,刑法総論,⾴280,2016年3⽉,3版。. 11.

(28) 屬於未遂犯的規定,縱然其並不要求結果的實現17 。⾄於中⽌犯概念是否存在⼀事, 學說上基於未遂概念不存在的理由,同樣認為中⽌犯概念不存在於此時期,且現實上 亦無任何相關⽂字記載18。. (三)西羅⾺帝國 到了西羅⾺帝國末期因為基督教主義被確認,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對於犯罪的處 罰具有道德化的傾向,法律規定與神學也產⽣結合,同時間對於「公的犯罪」處罰規 定亦開始增多19。此時期的刑法概念基本上沒有太⼤變化,多數是承襲古典時代的羅. 政 治 大. ⾺法,未遂的處罰同樣是針對特定⾏為,因⽽學說亦認為此時期沒有未遂理論的出. 立. 現20。此外,因為重視⾏為⼈所呈現的主觀或者意圖,在宗教犯罪上,當⾏為⼈顯露. ‧. ‧ 國. 犯的處罰21。. 學. 對於宗教的道德性具有違反意思時,就構成可以處罰的基礎,同時將之直接視為既遂. ⾄於該時期與中⽌犯較相關的記載,可從西元533年查⼠丁尼⼀世下令編寫的「學. Nat. sit. y. 說彙纂(Digesta)」找到蛛絲⾺跡22。「學說彙纂(Digesta)」是匯集了羅⾺法學家. er. io. 的法解釋,當中關於「偽造貨幣」的罪⾏,即:「基於意圖偽造貨幣的⾏為⼈,在貨. n. al 幣鑄造完成前⽽中⽌的情況下,基於對法⼀致的悔悟,不予以施加任何刑罰」(Qui iv n U i ide n totum g c hformare. Ch. falsam monetam percusserint, si. noluerunt, suffragio justae. poenitentiae absolvuntur;⽇⽂翻譯:偽造通貨の作成者が、意図的に、まさにその. 17. 末道康之,同註12,⾴19;野澤充,同註15,⾴188。. 18. 野澤充,同前註,⾴188。. 19. 末道康之,フランス刑法における未遂犯論,⾴24,1998年。. 20. 末道康之,同前註,⾴24。. 21. 末道康之,同前註,⾴25。. 22. 野澤充,中⽌犯の理論的構造,⾴189,2012年。. 12.

(29) 貨幣の鋳造の完成を中⽌した場合には、法に合致した悔悟により、全ての刑罰から 解放される23)。 學說認為上開記載是與中⽌犯概念相關的最古⽼記載,⾄於是否屬中⽌犯規定則 有爭議。否定⾒解認為,當時羅⾺法對於未遂犯概念並未建⽴,未遂可以被處罰的理 論也尚未確認,因此以未遂犯作為概念認知的前提情況下,進⼀步將⾏為⼈的悔悟作 為確認中⽌犯概念成⽴與否等的思考模式,不可能存在;況且,當時對於未遂犯的認 知是等同於既遂犯,與中⽌犯建構原理有所出⼊;肯定⾒解則認為,基於對個別法律 規定的意義,將⾏為⼈任意的中⽌的意義內容予以明⽂化⼀事,可視為存在中⽌犯概 念24。. 立. 政 治 大. 另⼀⽅⾯,因為法學與神學結合的結果,在宗教犯罪領域上,對於「意念(⼼態). ‧ 國. 學. 犯罪(Gesinnungsverbrechen)」⼀事,也可以看到類似於中⽌犯概念的規定25 。例 如,因為「意念(⼼態)犯罪(Gesinnungsverbrechen)」情形⽽受到有罪判決的⾏. ‧. 為⼈,在接受有罪判決之後,⼀直到刑之執⾏前,都可以容許⾏為⼈為「中⽌」,法. y. Nat. 律效果是不處罰,本質上是⼀種附條件的恩惠26。不過,學說上認為,中⽌⾏為⾄少. n. al. er. io. sit. 是指必須在有罪判決前的必要⾏為,因此與真正的中⽌犯概念相去甚遠27。. Ch. engchi. i n U. v. 23. 轉引⾃野澤充,同前註,⾴189及註14。. 24. 值得注意的是,在羅⾺法下,⾏為⼈在⾏為「完成後」的悔悟,普遍被認為對於可罰性不會造成 任何影響。例如,在「學說彙纂(Digesta)」內容裡,針對暴⼒搶奪犯罪,⾏為⼈縱然事後進⾏ 損害回復的⾏為,也不會降低刑罰效果,以上參野澤充,中⽌犯の理論的構造,⾴189-190及註14、 15及19,2012年。. 25. 野澤充,同前註,⾴190。. 26. 野澤充,同前註,⾴190。. 27. 野澤充,同前註,⾴190。. 13.

(30) (四)個別規定意義下的中⽌犯概念 綜上,從初期羅⾺法、古典羅⾺法到西羅⾺帝國末期,學說上較⼀致的說法是認 為羅⾺法中沒有未遂概念存在28,主因羅⾺法都是以結果主義作為歸責原理,雖然後 期重視⾏為⼈主觀意圖,但主要侷限特定⾏為進⾏處罰,且將之視為既遂犯看待。換 ⾔之,並未區分既遂與未遂之不同29 。⾄於中⽌犯概念,學說較有爭議。否定學說主 張羅⾺法將未遂犯概念與既遂犯概念等同看待,故與現代中⽌犯建構原理有所出⼊, 進⽽否定中⽌犯概念存在的可能性。不過,否定說似乎是透過現⾏法規範模式,來確 認中⽌犯概念的定位。然⽽,概念本來就是⼀個逐步⽣成過程,中間歷經許多轉變係. 政 治 大. 屬當然,甚⾄概念的變遷才是常態,因此否定說要求中⽌犯概念必然限定在未遂犯概. 立. 念底下的說法,似乎並⾮合理。. ‧ 國. 學. 若嘗試從個別規定的意義出發思考,可以發現「偽造貨幣」在羅⾺法分類上屬「公 的犯罪」內的「不正⾏為」(falsam)罪的⼀種,當時對「不正⾏為」處罰的理由來. ‧. ⾃於,⾏為⼈為了取得「不正財富」⽽對他⼈權利造成侵害,⽽「偽造貨幣」被視為. sit. y. Nat. 取得「不正財富」的⼀種⼿段,因此「偽造貨幣」只是為了實現「不正財富」的前階. er. al. n. 關31。. io. 段⾏為30 。由於對「不正⾏為」的處罰,與⾏為⼈最終是否取得「不正財富」無. i n U. Ch. v. engchi 從此觀點來看,羅⾺法下對於「偽造貨幣」的處罰在本質上是⼀種前置化的規定, 故學說認為縱然將「不正⾏為」視作為某種特殊的未遂型態的規範亦無不可32 。若能 肯認上開推論,則羅⾺法時代就「偽造貨幣」是否屬中⽌規定存否⼀事,事實上亦未 如否定說所⾔,與現代中⽌犯概念相差許多。. 28. 末道康之,フランス刑法における未遂犯論,⾴26,1998年。. 29. 末道康之,同前註,⾴26。. 30. 末道康之,フランス刑法における未遂犯論,⾴22,1998年。. 31. 末道康之,同前註,⾴21-22。. 32. 末道康之,同前註,⾴22。. 14.

(31) ⼆、中世紀義⼤利註釋法學派的影響 (⼀)開始重視⾏為⼈的主觀 西羅⾺帝國滅亡後,雖歷經⽇⽿曼王權及法蘭克王國,但「未遂概念」並沒有新 的發展產⽣,除了基於「部族法」或是「習慣法」的特別規定⽽予以處罰外,基本上 犯罪⾏為還是以損害發⽣的結果為必要,承襲著羅⾺法的結果責任主義33。⽽未遂理 論的新開展,則要等到12、13世紀義⼤利注釋法學派學者,針對羅⾺法的內容重新考 證,並將未遂概念明確定義後,才有較⾧⾜的發展34。. 政 治 大. 依據義⼤利註釋法學派的看法,將犯罪⾏為區分為三個部分,即「意思」「⾏為」. 立. 「⾏為的結果」,另外對於沒有犯罪結果的情形再區分為兩種情形,⼀種是⾏為⼈並. ‧ 國. 學. 不希望犯罪結果的發⽣,另⼀種是⾏為⼈單純沒有達成結果的⾏為;對於前者,是不 予以處罰,對於後者仍舊給予處罰35。. ‧. y. Nat. 經由上開看法可知,義⼤利註釋法學派藉由區分⾏為者的「意思」來確認未遂的. sit. 可罰性,同時將「意思」與「⾏為的結果」放置在⼀起看待;也就是說「意思」存在,. n. a. er. io. 但「⾏為的結果」不存在時屬未遂犯;若「⾏為的結果」不存在,且「意思」也消失. v. l 時,則是中⽌犯36。由上述義⼤利註釋法學派對於未遂犯與中⽌犯概念區分的看法可 ni. Ch. i U. e. ngch 知,相較於羅⾺法時代⽽⾔,其較為重視⾏為⼈的主觀,因此也成為區分未遂犯與中 ⽌犯的指標之⼀。. 33. 末道康之,同前註,⾴28。. 34. 末道康之,同前註,⾴28。. 35. 末道康之,フランス刑法における未遂犯論,⾴29,1998年。. 36. 野澤充,中⽌犯の理論的構造,2012年,⾴199。. 15.

(32) (⼆)羅⾺法權威的借⽤ 學說上即認為,此時期提出的未遂概念屬於義⼤利註釋法學派創造出的觀念,羅 ⾺法上很難找到這樣的看法,主因與結果主義的⽴場有許多不合致地⽅;⾄於是否可 能與「部落法」或「習慣法」相關,學者亦認為不可能,主因當時的「部落法」或「習 慣法」主要還是受到羅⾺法影響;因⽽義⼤利注釋法學派宣稱未遂概念是來⾃於考證 羅⾺法的原因,並⾮事實,其僅是為了利⽤羅⾺法的權威來確證理論基礎37。此外, 基於義⼤利註釋法學派重視⾏為⼈的主觀,甚⾄影響中⽌犯成⽴與否的判定,導致後 續實務於裁判中,也變得更加重視⾏為⼈的主觀3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37. 末道康之,同註35,⾴29。. 38. 野澤充,同註36,⾴195。. Ch. engchi. 16. i n U. v.

(33) 三、西元1532年卡洛琳那刑事法典第178條 (⼀)以中⽌犯作為未遂犯的消極要素 學說普遍認為,義⼤利注釋法學派對於未遂犯的概念,經由西元1532年卡洛琳那 刑事法典第178條的規定予以集⼤成,透過考察該條規定,可以反⾯演繹中⽌犯成 ⽴39。 ⾸先,依據該條規定,未遂犯的規定是為了處罰⾏為⼈「惡的意思」,⾄於未遂 犯的概念是指因為其他與⾏為⼈意思相反的因素的介⼊,使得沒有「⾏為的結果」發. 政 治 大. ⽣的情況,進⼀步針對⾏為⼈表現出的主觀意思予以處罰;換⾔之,若是因⾏為⼈任. 立. 意性的放棄,⽽導致犯罪沒有既遂時,即與該條定義的未遂犯情形不符,故必然不可. ‧ 國. 學. 以處罰⾏為⼈,此種情況下⾏為⼈會成⽴中⽌犯40。. ‧ y. Nat. 條⽂原⽂為:「Straff vnderstandner missetat;178. Jtem so sich jemandt eyner missethatt mit. sit. 39. al. er. io. etlichen sceynlichen wercken, die zu volnbringung der missethatt dienstlich sein mögen, vndersteht,. n. vnnd doch an volnbringung der selben missethat durch andere mittel, wider seinen willen verhindert. Ch. i n U. v. würde, solcher böser will, darauß etlich werck, als Obstes folgen, ist peinlich zu straffen, Aber inn. engchi. eynem fall herter dann inn dem andern angesehen gelegenheit vnd gestalt der sich, darum sollen solcher straff halben die vrtheyler, wie hernach steht, radts pflegen, wie die an leib oder leben zu tun gebürt. 」 ⽇⽂翻譯內容為:「企⾏せられたる⾮⾏に関する刑罰。178条 さらに、何者かが、ある⾮⾏を、 その⾮⾏の完遂に役⽴ちうる若⼲の外観しうる所業をもって企⾏するも、当該⾮⾏の完遂につ きては、他の邪魔が⼊りたるために、彼の意思に反して妨げらるるときは、若⼲の所業が上述 のごとくに現出するに⾄るたる基たる悪しき意思が、刑事刑をもって罰せられるべし。されど、 その事件の状況および形態によりて、ある場合には、しからざる場合に⽐し⼀層峻厳たること あるがゆえに、かかる刑罰を課するためには、判決発⾒⼈たちは、⾝体または⽣命に刑罰を科 するにはいかにせば相当なりやにつきて、後述のごとくに〔=第219条〕訴訟記録送付による鑑 定を求むべし。」以上條⽂內⽂均參野澤充,中⽌犯の理論的構造,⾴202-203,2012年;末道康 之,フランス刑法における未遂犯論,1998年,⾴30。 40. 野澤充,同前註,⾴203。. 17.

(34) 從前開結論來看,未遂犯與中⽌犯最⼤的區別在於⾏為⼈的主觀,當時多數學說 則將中⽌犯視作為未遂犯成⽴的消極要素;若⽐對現今德國對於中⽌犯的概念可知, 中⽌犯概念並⾮繼受於西元1532年卡洛琳那刑事法典的規定。此外,僅就該條⽂字規 定可知,⾏為⼈主觀上基於何種「動機」⽽中⽌犯罪,並⾮重點41 。換⾔之,⾏為⼈ 不管是因為後悔或是對刑罰感到恐懼都不影響中⽌犯的成⽴。. (⼆)刑罰消滅說為主流 不過當時仍舊對於⾏為⼈是否基於「悔悟」⼀事仍舊予以討論,但焦點並⾮中⽌. 政 治 大. 犯成⽴與否的問題,⽽在於是否會影響中⽌犯的法律效果。也就是說,究竟應該給予. 立. ⾏為⼈減輕處罰或是不處罰的法律效果42 。由於對於中⽌犯法律效果並沒有明⽂規. ‧ 國. 學. 定,也導致了不同看法;主張刑罰減輕的看法認為,不處罰中⽌犯的說法⽋缺根據, 中⽌犯只是因為⾏為⼈的「悔悟」,⽽使得與未遂犯相⽐下具備⼀定限度的可罰性減. ‧. 少43。. Nat. sit. y. 刑罰消滅論者則認為,犯罪⾏為完成前的「悔悟」稱之為中⽌,應給予⾏為⼈刑. er. io. 罰消滅的法律效果;相對應的,若等到犯罪⾏為已經完成了,⾏為⼈才產⽣「悔悟」. n. al 的話,法律效果最多僅是刑罰減輕,例如⾏為⼈於竊盜後將物品返回被害⼈,此時會 iv n U 。e n g c h i. C44h. 依據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刑罰減輕. 由於當時中⽌犯概念被視為未遂犯成⽴的消極要素,換⾔之,成⽴中⽌犯時,因 為「⾏為的結果」本來就不存在,加上⾏為⼈犯罪的主觀「意思」也不存在,結論上. 41. 野澤充,中⽌犯の理論的構造,⾴203,2012年。. 42. 野澤充,同前註,⾴204。. 43. 野澤充,同前註,⾴204。. 44. 野澤充,同前註,⾴204。. 18.

(35) ⾃然會得出未遂犯無由成⽴。因此,當時對中⽌犯的法律效果,學說主流⾒解是採刑 罰消滅說45。. 四、法國法的繼受 透過前述爬梳可知,⾄卡洛琳那刑事法典第178條為⽌,中⽌犯概念為客觀上不 存在「⾏為的結果」,⾏為⼈主觀上放棄犯罪的「意思」,故中⽌犯乃未遂犯成⽴的 消極要素,因⽽兩者產⽣互斥關係。⾄於⾏為⼈的「悔悟」內容,不影響中⽌犯的成 ⽴要件,充其量是在⾏為已經完成後,可能會影響到刑罰減少的程度。上開對於中⽌. 政 治 大. 犯的認識內容,⼤體上是由法國刑法典繼受了相關概念與看法;不過對於中⽌犯法律. 立. 效果在⾰命前與⾰命後有過不同看法,以下分別敘述。. ‧. ‧ 國. 學. (⼀)⾰命前—法律效果由法官裁量決定. sit. y. Nat. ⾸先,法國⼤⾰命前(係指16世紀到18世紀之間),刑法最常遭受的批評是違反. er. io. 罪刑法定主義及充滿專斷性格,學者多評斷法國刑法在此段期間存有⾼度的不確定性 及殘虐性;不過近來有學說開始認為這樣的批評並不全然正確,例如法國⾰命前的刑 a. n. iv l C n 法之所以讓法官擁有較⼤的裁量權,最初的本意是在確保裁判的公平原則,讓法官可 hengchi U 46 以依據個案差異⽽調整相應的刑度,只不過後來才演變成法官的專斷 。. 45. 野澤充,同前註,⾴204。. 46. 雖然當時刑法似乎充滿不確定性,但原則上仍舊不會僅因為⾏為⼈有犯罪的想法(念頭)即被處 罰,唯⼀的例外是意圖謀叛國王的犯罪,法官會以⾏為⼈具有謀殺國王的「意圖」就判處死刑, 常被舉出的案例為,某貴族死前告知祭司曾有意殺害國王,後來病情好轉,但卻因為有殺害國王 的意圖⽽被處以死刑;學說認為,之所以對此類僅存有念頭上的犯罪之所以會論處以極刑,其實 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即法國在16世紀是處於宗教對⽴(戰爭)且政治混亂的時刻,為了維護 王權的存續與不容任何⼈質疑王權的權威,才會在刑法上有此例外的判決出現,參末道康之,フ ランス刑法における未遂犯論,⾴31-33,1998年。. 19.

(36) 其次,要完整了解當時法國法下的中⽌犯,就必須先理解對於未遂犯的看法。基 本上,未遂⾏為是被視為既遂犯⽽予以同樣的處罰,不過未遂犯本⾝會有刑罰輕重的 差異,此⼀差異則交由法官進⾏裁量,法官裁量時可依據「⾏為對於既遂結果發⽣的 可能性」⽽判斷,即「遠的⾏為(actus remotus)」與「近的⾏為(actus proximus et immediatus ipsi maleficio)」,也有將前者稱之為「預備⾏為」,⽽後者稱之為「未 遂⾏為」,有學者認為與現代刑法學對於預備犯及未遂犯的區別相似47。 實際運⽤上,由於法國法對於「未遂犯」的處罰起點,包含著單純的準備⾏為, 以現代刑法學觀點來看,仍舊是⾮常的前置化,⼤致上從⾏為⼈⼀旦有「⾏為」後,. 政 治 大 例如基於謀殺某⼈的意圖,在僱⽤殺⼿並給予⼀定的報酬時,就已經可以被視為是謀 立 就可以依據最初犯罪的主觀予以處罰,縱然該⾏為可能對於犯罪的結果仍然很遙遠。. ‧ 國. 學. 殺罪的未遂⾏為,⽽論以謀殺罪的刑度,不僅如此,正犯者與共犯的處罰相同,且單 純的陰謀(machination)與危害的⾏為(attentat)在刑法評價上也被視為沒有差異,. ‧. 例如基於毒殺他⼈的意圖,不管是購買原料、調配毒藥或者是放置毒藥的⾏為都會被 論以相同的死刑48。. y. Nat. er. io. sit. 除了將未遂犯區分成「遠的⾏為」與「近的⾏為」以外,法國法對於未遂犯概念 另可以其他⽅式理解,即以「重⼤犯罪(crime atroce)」與「通常犯罪(crime a. n. v i l n Ch ordinaire)」稱之,⽽所謂重⼤犯罪係指對皇室的犯罪、謀殺罪及毒殺罪等侵害國家 engchi U 49 或個⼈⽣命法益的⾏為;⾄於通常犯罪則是指竊盜罪等類型的財產犯罪⾏為 。. 所謂「重⼤犯罪」主要著眼於⾏為⼈的惡⾏,縱使結果未發⽣(相當於未遂⾏ 為),也是論以既遂犯,故對於「重⼤犯罪」可以說是採既遂與未遂採同⼀刑主義,. 47. 末道康之,同前註,⾴33。. 48. 不過針對「買⼊」原料的⾏為,當時也有學者認為屬於「遠的⾏為」,所以應該不是處以死刑⽽ 是要論以減輕其刑,以上參末道康之,フランス刑法における未遂犯論,⾴33-34,1998年。. 49. 末道康之,同前註,⾴34。.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目的 培養理性、智慧之人 培養具有基本能力之人 教學方法 古代典籍 基本學科(博雅教育) 重視教師教學能力 基礎學科(學科知識).

Krajcik, Czerniak, & Berger (1999) 大力倡導以「專題」為基礎,教導學生學習科 學探究的方法,這種稱之為專題導向的科學學習(Project-Based Science,

課程利用雲端學習平台 OpenEdu 從最基礎開始說明 Python 的語 法與應用,配合 Quiz in Video

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因應開放教育理念 促進教學效能提升 符應教育學習理論

17 這 個 說 明 見 Hu-von Hinüber, H., ―Chinesische buddhistische Indienpilger als Grenzgänger: Ansätze zu einer neu-en Deutung von Faxians Reisebericht‖,

LinkedIn, 2019 & 2020, The skills that employers most looking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orway 2010, Action Plan – Entrepreneurship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4) A principal selection committee shall select in an open, fair and transparent manner a suitable person for recommendation under section 57 from candidates nominated in an open,

(4) A principal selection committee shall select in an open, fair and transparent manner a suitable person for recommendation under section 57 from candidates nominated in an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