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沃格林的種族論述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沃格林的種族論述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沃格林的種族論述研究.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A Study of Eric Voegelin’s Discourse on Race.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老師:何信全教授 研究生:林嘉培 撰. 中華民國一〇七年十一月.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 目次 誌謝..................................................................................................1 論文摘要..........................................................................................2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 問題意識….....................................................................3. 政 治 大. 第二節 研究目標.......................................................................16. 立. 第三節 研究文獻評述...............................................................24. ‧ 國. 學. 第二章 科學主義與價值自由問題...............................................29. ‧. Nat. y. 第一節 種族理論的困境...........................................................30. er. io. sit. 第二節 科學主義的批判...........................................................35. n. 第三節 實然-應然問題與價值自由..........................................44 a v. i l C n hengchi U 第三章 對種族科學理論的哲學反思...........................................52 第一節 解構:人種概念的溯源...............................................54 第二節 重構:人之本質的思索...............................................63 第三節 物種進化理論的批判...................................................77 第四節 種族經驗與優生學問題...............................................91.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3) 第四章 種族政治觀念的意涵與理據.........................................106 第一節 政治觀念的基本定義與內涵.....................................107 第二節 政治觀念與共同體之關係.........................................117 第三節 種族政治觀念的理據…………….............................125 第五章 結論…………….............................................................145.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154. 立. 附錄……………..........................................................................164.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4) 誌謝 從初步規劃論文大綱起,費足一年之時蒐集重要資料文獻,又於數月之內, 為文研精覃思,落筆撰成此萬字完稿。 內心感受實為五味雜陳,心中最先要致以感恩之意的是指導老師何信全教授, 他願在退休安詳晚年之前,收我為其閉門子弟。恩師在這兩年間,不僅在悉心指導 論文書寫進程中使我在學術研究方法上啟發良多,同時也關懷身在異鄉的我在生活 上的處境。在此向何老師致上敬意和感激。. 政 治 大 學系特聘教授 顧忠華教授 與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曾國祥教授, 立 千里迢迢到來,針對本論文細心提出諸多寶貴的意見,也在此向兩位老師致以深深 再者,承蒙皆為論文計劃審核與論文口試期間的口試委員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 ‧ 國. 學. 謝意。. ‧. 此外,我也必須向遠在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主校社會科學院政治科學系就 職、同時也是《沃格林全集》眾編者之一的 Manfred Henningsen 教授表達感謝之意,. Nat. sit. y. 是他願意分享其沃格林研究相關的期刊論文予我,以饗後輩,受益匪淺。. n. al. er. io. 最後,我必須向勞心勞力的父母輩致以至高感恩之心,是他們全力支持我在. i n U. v. 異鄉持續對學問的思想探求之路,愿此生得意之刻,得以向他們報以養育之恩。. Ch. engchi. 1.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5) 論文摘要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致其一生反思人類政治共同體的 政治失序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身處奧地利的他,切身體驗納粹政治意 識形態與種族主義影響下的生活。由此感觸而生的《種族與國家》和《種族觀念思 想史》,是對十九世紀以來種族理論的破壞性批判。沃格林早期既有的科學主義批 判精神,以及深受韋伯影響而具備的價值自由觀,將種族理論切割為二,分為科學 理論與政治觀念,以明確界定二者之別。在種族科學理論一方,沃格林從語源學的 意義追溯與哲學傳統中的身心二元問題,分別解構種族科學不言自明的迷思與重構. 政 治 大 力批評當時盛行一時的優生學種族科學論述。在種族政治觀念的另一方,沃格林將 立. 種族科學的理論根本出發點。他對於達爾文主義的物種進化論提出了質疑,並且大. ‧ 國. 學. 種族轉化為人類政治共同體意義之多種來源之一。他從中世紀基督宗教時期的政治 觀念及其對人之原初圖像的構想中,以及人類歷史經驗的變化過程中,推論與證成. ‧. 現代人的種族觀念究竟何以產生的源頭。. n. er. io. al. sit. y. Nat. 關鍵詞:沃格林;種族;種族主義;科學主義;政治觀念. Ch. engchi. i n U. v. 2.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6) “The horror! The horror!”1 -Joseph Conrad, Heart of Darkness (189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政 治 大. 立.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德裔美國政治哲學家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 ‧ 國. 學. 1985)對種族科學理論之批判,以及對種族政治觀念的闡述。主要體現其觀點的核 心著作是出版於 1933 年的《種族與國家》(Race and State; Rasse und Staat)和《種. ‧. 族觀念思想史:從雷到卡魯斯》(The History of the Race Idea: From Ray to Carus;. y. Nat. Die Rassenidee in der Geistesgeschichte von Ray bis Carus)此二書;此外還有三篇先. io. sit. 後發表於 1934 年和 1935 年的論辯性短文2,以及他流亡美國期間在 1940 年於《政. n. al. er. 治評論》(The Review of Politics)期刊上刊登的單篇論文〈種族觀念的成長〉 (The Growth of the Race Idea)。. Ch. engchi. i n U. v. 沃格林的學術主張所一以貫之,想以超脫任何學派和政治意識形態立場的哲 學視域,更客觀地去反思和批判他所研究的對象。3 在《種族與國家》和《種族觀. 小說人物 Kurtz 臨終前的話語,不僅僅是暗示他最終自覺在殖民地剛果究竟對原住民犯下了多大 的惡行。正如人們對種族滅絕的事後驚訝,當我們直到最後才發現這些惡行時,那已是無法挽回 的、令人震撼的恐怖。Joseph Conrad; P. B. Armstrong (ed.), Heart of Darkness: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5th ed.) (N. Y.: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 p. 69. 2 “The Race Idea and Science: a Clarification” (1934), “One more ‘Race and State’ in Political Science: a rebuttal” (1934), “Race and State” (1935). 3 1979 年 4 月 4 日,David Cole 親身聆聽過沃格林的講課,指出:「我發現,沃格林和他的追隨者 們都拒絕任何扣在他的思想上的標籤;他的思想是一種高踞於所有政黨與意識形態之上的『永恆哲 學』(perennial philosophy)的復活。」儘管在 David Cole 看來,沃格林多少還是染上保守主義的 色彩,然這主要涉及他本人對沃格林的另一類看法。見 David Cole,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Eric Voegelin and his Followers: A Criticism of the Voegelinians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2008), p. iv. 1. 3.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7) 念思想史》這兩部著作中,沃格林也秉持同樣的批判精神,所針對理論對象是在 1930 年代或更早以前盛行於歐美國家知識份子與社會大眾之間的種族理論論述。 沃格林首當其衝所要批評的對象,是種族理論內部核心的科學主義(Scientism)傾 向,其被視為一種僵化的思考方式。此種科學主義傾向的思考方式,自十九世紀以 來就被種族科學理論家不加反省地廣泛應用於他們對種族經驗現象的意義解讀、內 容界定和認知建構的過程之中。藉此契機,他試圖要提出另一種有別於科學概念的、 作為政治觀念的種族學說。 有關種族觀念的闡述,最初是沃格林欲重新建構當時的國家學說(Staatslehre). 治 政 判,以及對種族觀念鞭辟入裡的討論,僅止於這兩部著作。不過,他首次提出之政 大 立 治觀念一說,在其晚年則成為他政治哲學論述核心之一,在未完成的一系列《政治. 這一宏大計劃中的一部分5。遺憾的是,該計劃無從實現。他對種族科學理論的批. 學. ‧ 國. 4. 觀念史稿》(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中有更為詳盡的論述。6 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初,我們何以要對這一名 1930 年代的哲學家所作出的科. ‧. 學主義批判,以及種族觀念加以討論呢?為了回應這個問題,首先需對現當代種族. Nat. sit. y. 議題的學術境況與歷史脈絡進行回顧,從中合理地建構本文的問題意識和研究視角,. io. n. al. er. 希望能藉此揭示沃格林的理論以及它對當前種族議題的研究價值。. Ch. engchi. i n U. v. 德文 Staatslehre 被意譯為 Political Science(政治科學)或 Theory of the state(國家學說),然與 英美政治思想傳統不同,德國的 Staatslehre 自 1871 年德意志帝國建國以來一直都被視為國家法理 論的附屬品,更明確而言,是法律學的分支。見 Klaus Vondung, “Editor’s Introduction”, in Eric Voegelin, Race and State, in Paul Caringella, Jürgen Gebhardt, Thomas A. Hollweck, Ellis Sandoz & etc. (ed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Eric Voegelin (Vol. 2)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xi; 沃格林本人則是認為 Staatslehre 中的根本問題是對法律現象(Rechtserscheinung)的正 當化。Ibid, pp. 2-3. 5 Ibid, p. 1. 6 1958 年,西德左翼圈子的一些學者從未認真閱讀著作本身,卻因書名《種族與國家》或《種族觀 念思想史》就批評沃格林有法西斯主義的傾向。「需要用上了一代讀者的時間,才能發現沃格林有 關種族之論著的學術重要性。」見 Manfred Henningsen, “Eric Voegelin’s Deconstruction of Race in 1933” (2014), in M. Beyer, J. Lara & E. Zimmerman, Graduate Faculty Philosophy Journal (Vol. 35, No. 1-2) (New York: The New School, 2014), pp. 207-208. 4. 4.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8) 一 當代種族理論向多元文化主義的演變 「種族主義」作為一種排外性質和自我中心論的心理狀態,在不同的社會和 文化族群之中,往往對於謀求和諧關係形成主要的障礙。自十五-十六世紀大航海 時代以來,與種族議題有所關聯的學術思想、理論,以及各世代學者對於相關日常 論述、歷史書寫與遊記性記錄的解釋模式,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並行,相應於時局的 變化而演變。在十九-二十世紀交接之際,激進種族主義理論思想家的主張,被有 意圖者挪用至政治理論和實踐領域,以服務於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並且與當時的 民族國家(nation states)在本國內對異族政策的推行和排外行動有著重重糾葛的關 係。. 政 治 大 參照英國社會學家 立 Les Back 和 John Solomos 在《種族和種族主義理論》. ‧ 國. 學. (Theories of Race and Racism)一書中有關種族理論思想發展的引述,有助於讓我 們進一步理解以上所述的實質意義。他們在文中尤其強調兩位來自不同世代的權威. ‧. 學者,他們曾對即將到來的新世紀所可能面臨的重要難題作出了斷言——十九世紀 末的美國社會學家 W.E.B. Du Bois(1868-1963)在 1903 年曾指出:「二十世紀的. Nat. sit. y. 難題是色線(colour line)7的議題——在亞洲、非洲、美洲及海洋諸島上,深色人. al. er. io. 種與淺色人種之間的關係。」 8 而在近百年以後,英國文化理論家 Stuart McPhail. iv n C (the capacity to live with difference)」 h e n。透過對此二斷言的觀察,我們可察覺種族 gchi U n. Hall(1932-2014)則是判定:「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問題是,與差異共存的能力 9. 理論的核心問題因歷經時代的劇變而轉移了焦點。. 在 Du Bois 世代的社會現實中,「色線」最初針對的是在南北戰爭以後的美國 社會中,仍然持存許久的種族隔離現象,所涉及的問題是白人對其他種族的排斥; 在當時,各種族之間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人們如何去面對在政治體制中擁有主 宰權的種族,如何應對他們通過建制化模式來宰制其他種族?當某一種族以種族優. 「色線」(colour line)所指的是傳承性的膚色,line 在此有 lineage 之意。 Quoted in Les Back & John Solomos, “Theorising Race and Racism” (2000), in Les Back & John Solomos (eds.), Theories of Race and Racism: a Reader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2009), pp. 4-5. 9 Quoted in Ibid, pp. 4-5. 7 8. 5.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9) 越論為其體制正當性的來源時,它即可通過現存的政府行政和法治權力,去設限、 排斥、甚至是排除另一個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種族。這類政治行動尤其在納粹德國統 治期間,對少數族群帶來嚴重的災難。10 然而,在 Stuart McPhail Hall 的世代,所 謂與差異共存的能力所確指的問題是:如果個人要堅持以某一種族作為其族群身份 認同的歸屬;他又該如何與同樣堅持另一種族身份的個人或群體,達成一種相互交 流、容忍和共存的狀態?不同種族身份共存於同一個共同體之中,他們要如何在各 自的文化、經濟活動與宗教信仰等獲得保存的前提之下,相容地實現和諧共存? 在 Du Bois 和 Hall 的世代間,種族理論思想的發展基本上可簡要地被分為三. 治 政 supremacism) 和種族主宰論(racial domination) 大 ,以及當代有識之士反對前二 立 者之主張的論述——他們所預設的理論前提,尚未能突破來自十九世紀初自然科學 段時期:第一階段: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交,盛行於歐陸的種族優越主義(race 11. 12. ‧ 國. 學. 的研究成果對種族認知的滲透;第二階段:在兩次大戰以後的二十世紀中葉,種族 滅絕(genocide)的災難性局面引起了不同學界人士的反思,尤其是生物學、人類. ‧. 學、考古學和文化學的權威,以當時已發現的較為全面的科學資料,重新奠定人們. y. Nat. 對種族議題的認知框架;嘗試在種族理論界線的界定和意義詮釋上進行重構與理清;. n. al. Ch. engchi. er. io.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思潮。. sit. 第三階段:在二十世紀末所普遍盛行的另一種主張,則是承繼前階段思想結晶的. i n U. v. 種族主義絕非現代史中的新鮮事,但它卻在納粹德國統治時期,透過對現代工業化與官僚體制的 極佳運用,最高效率地具現化對於異族的敵對行動。近現代史研究權威 Jürgen Osterhammel 根據所 採用之手段,將種族主義的不同變種區分為四種: (一) 形成次等人種的壓迫性種族主義; (二) 形成限制區的隔離性種族主義; (三) 封閉民族國家邊界的排斥性種族主義; (四) 消滅「種族敵人」的滅絕式種族主義。 滅絕式種族主義即是納粹種族主義所達到的極點,遠遠超越前三種種族主義所仍有的人性界限。見 Jürgen Osterhammel 著,強朝暉等譯:《世界的演變:19 世紀史》,第三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16),頁 1557。 11 筆者以此作為對一切優越主義之總稱,因在這一術語之下,可根據不同族群文化的背景而分為白 人優越主義、黑人優越主義、阿拉伯人優越主義等。 12 種族主宰論更強調的是一方對另一方的主宰,譬如某一機制(包括法制、政治機構和文化生活 等)有系統地對另一種族實行其政治權力以將之歸類為「不正常」的群組。見 M. Desmond & M. Emirbayer, “What is Racial Domination?” in Du Bois Review, 6:2 (2009), pp. 344-345. 10. 6.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10) 在二戰結束之前夕,美軍第四裝甲師於奥爾德鲁夫(Ohrdruf)首次發現集中 營,揭發了納粹德國在其統治地區內設置集中營與滅絕營以實現其種族滅絕之政治 意識形態的理念。其中以奧斯維辛的慘狀最具衝擊力,深切地引起了人們對種族議 題的進一步關注。在當時較為人所知的是聯合國組織的工作,1945 年正式成立之 後,首要的任務就是擔起其前任者——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的國際責任, 肩負起對種族課題之疏忽與缺乏理解的責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3)通 過召集學者戮力從事研究工作,嘗試再次認識和重構有關種族議題的合理認知;旨 在重新奠定具有普遍性的新教育方針,將之提升為普世性的價值觀,以向新生代傳 達正確的種族理論知識。194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大會通過三項決議,旨在「研. 政 治 大. 究和收集有關種族問題的科學資料」、「廣泛地傳播所收集的科學資料」以及「準. 立. 備基於這些資訊的教育性活動」14。. ‧ 國. 學. 來自人類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界的學者15於 1950 至 1960 年代期間聚集在其 旗下,共同探討並重新界定種族概念及其界限,並發表了多篇相關文章。面對種族. ‧. 偏見所造成的災害,聯合國教科文組的學者們明確指出在當時的種族概念上存在著. y. Nat. 極大的混亂,以至於任何去除偏見的活動在謹慎準備好以前都無法有效地進行,因. io. sit. 而澄清這一爭議課題的科學定位成為了這項學術工程的重要基礎。16 自從非確定性. n. al. er. 的自然科學、生物學證據作為種族優越理論的基礎,這樣的觀點被拒否以後,對種. i n U. v. 族議題的探討開始轉向更為廣闊的視域17,知識份子嘗試從各種不同社會面向去探. Ch. engchi. 13.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The Race Question (Paris: UNESCO, 1950), p.1. 15 根據筆者統計,UNESCO 最初發表的《種族問題》(The Race Question,1950)是由一位政治家 和七位個別從事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和社會學研究的學者完成;翌年發表《關於種族的聲明》 (Statement on Race,1951)的十四位學者,其中五人分別從事人類學及民族學研究,九人則是來 自自然科學中的生物學與其分支遺傳學、動物學、解剖學,以及作為應用數學方法之生物統計學的 研究學者。見 UNESCO, The Race Question, p.11; UNESCO, Statement on Race, (SC. 51/WS/111.69) (Paris: UNESCO, 1951), p. 5. 16 UNESCO, The Race Question, p.2. 17 本文使用「視域」一詞為英文的 Horizon。筆者予以借用史學家 Jean Favier 的用法:培育人類的 正是「視域」(日文譯為「地平」),無論是水平線還是稜線、可見的還是想象的、現實的還是夢 想中的。Jean Favier 是從經濟人的角度,談論個人是如何在受制於時間和空間的前提下,在其自然 的視域中去認識世界,走向世界和與世界聯接。本文藉此想強調的正是這種個體人類存有者的局限 性,個人在其所可觸及的政治現實、日常生活和所見所聞中,終究不能完全脫離已被強加於他身上 的固有框架,無論是沃格林還是十九世紀時期的種族理論家,皆為如此,後者正是因此而認定科學 14. 7.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11) 究種族議題在政治社會議題中的核心地位,個別提出種族在當前社會、文化衝突中 所扮演的是怎麼樣的重要角色。 緊隨帝國勢力之衰微而興起的獨立、反殖民主義的熱潮,以殖民、被殖民經 驗的歷史書寫和文學論著為參照點,學者們開始在後殖民時代思考脈絡下,反思這 段經歷如何促使帶有科學主義傾向的種族理論與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產生關聯。同 時,他們也在思索的問題是,後殖民時代的獨立國家除了要面對國家被殖民的歷史 書寫之外,也要面臨因殖民宗主國的操作而殘留下來的多元種族與文化之間的衝突。 在 1960 年和 1970 年代發生於英美國的民權運動、社會動蕩及文化民族主義. 治 政 族關係(race relation)的討論及種族政治(politics of大 race)的重塑。在 1980 年初, 立 一批新論著的出爐所密切關注的問題,仍然是至關重要的種族理論界限之界定。如. (cultural nationalism)的興起,則又掀起了一股新思潮,促使當時的知識份子對種. ‧ 國. 學. 接受新馬克思主義方法的 Robert Miles 認為種族不過是掩蓋經濟關係之事實的意識 形態功用,此外也有者直接認定,所謂種族之間的衝突不過是白人上層階層對黑人. ‧. 或其他種族之下層階層的剝削 。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種族和政治組. y. Nat. (CCCS18)所出版的《帝國反擊》(The Empire Strikes Back)更為重視的是種族被. io. sit. 建構為社會和政治關係的複雜過程,同時首次深入探討在種族關係中所存在的性別. n. al. er. 及性別歧視問題。19 女性主義者,尤其以黑人女性為主,提出要以作為少數的、被. i n U. v. 壓迫的黑人女性經驗為中心,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待種族和種族主義之議題。這股自. Ch. engchi. 1980 年代以來興起的另一股潮流,實際上也開始觸及了有關種族作為個人之身份 認同的問題。 在種族化過程(racialisation)和性別關係的研究中,Avtar Brah 在〈差別,多 樣性,差異化〉(Difference, Diversity, Differentiation)中首先提出當前的核心問題: 「無論這一概念(種族)多麼空虛,『種族』仍舊很顯然地是社會差別的不可根除. 主義傾向的種族理論論述是理所當然的。見ジャン・ファヴィェ著、內田日出海訳:《金と香辛 料:中世における実業家の誕生》(東京:株式会社春秋社, 2014),頁 7。 18 Race and Politics Groups of 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19 Les Back & John Solomos, “Theorising Race and Racism”, in Theories of Race and Racism: a Reader (2nd ed.), p. 7 & 9.. 8.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12) 的標記」。20 藉此衍生出的詮釋在於,當種族作為社會差別的標記時,所指的不再 是上一世代種族議題的討論模式,即認為在同一政治共同體之中,會有某一種族是 否對另一種族有絕對優越與主宰權的問題。不過,種族優越感仍在人們的潛意識之 中,所以尚是種族議題及種族理論的重要問題。但是就在 Avtar Brah 所言的此時此 刻,種族這一社會差別的標記不再承繼科學主義的生物學觀點,所涉及的更多是人 與人之間在「A 種族」或「B 種族」的個別身份標記之下,其之間所存在的性別、 階級、文化、經濟或宗教等差異的問題。這正是多元文化主義思潮所固守的立場。 多元文化主義種族理論觀點所標識的是,種族理論正從生物學層次結構. 治 政 多元化(pluralism)和多元社會,重視政府在社會政策的政治實踐中對少數群體的 大 立 重視。亦即是說,更直接關注有關少數和多數族群之間大小衝突的多種面向,如文. (biological hierarchy)過渡向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21的論述,強調的是. ‧ 國. 學. 化 差 異 或 權 利 分 配 問 題 這 類 的 議 題 。 長 年 從 事 多 元 文 化 主 義 之 研 究 的 Will Kymlicka 在《少數的權利》(The Rights of Minority Cultures)序中曾指出:. ‧. 少數和多數環繞著諸多課題如語言權利、聯邦制和區域自治、政治代. Nat. io. er. 化解其中的衝突正是民主制度所面臨的最大挑戰。22. sit. y. 表、宗教自由、教育課程和移民政策等而陷入長時期的針鋒相對,而. al. n. iv n C 邊緣化的危機時,他們雖然有選擇採納哪一種應對策略,但是卻都離不開國家在一 hengchi U 他在《當代政治哲學導論》中也进一步指出,當國家的民族建構將導致少數團體被. 定程度上的包容。23 多元文化主義強調不同種族、民族之文化皆有其各自的獨特性. 這樣的觀點,為此而必須要探討如何通過政府政治決策,以採取更能被多方所接受 的公共政策,以在某一國家內部,尤其是多元種族、民族的公民社會中推動不同文 化之間的相互尊重與寬容。為了減少論述觀點所可能產生的摩擦,多元文化主義者. Avtar Brah, “Difference, Diversity, Differentiation: Processes of Racialisation and Gender” (1993), in Les Back & John Solomos (eds.), Theories of Race and Racism: a Reader (2nd ed.), p. 503. 21 與此並行的是價值相對論(value relativism)和相互容忍(mutual tolerance)這樣的詞語,成為美 國戰後自由主義者對社會與文化差異的社會政策回應。見 Kenan Malik, The Meaning of Race: Race, History and Culture in Western Society (N. 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169. 22 Will Kymlicka, The Rights of Minority Cultures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 23 Will Kymlicka 著,劉莘譯:《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台北市:聯經,2003),頁 451-452。 20. 9.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13) 在展現出社會差異時,甚至不再單純使用文化或種族,而是「族群」(ethnicity) 這一在戰後才出現的專有詞彙。 「族群」更直接地去除了「种族」所涵括的任何生物學意義上的分類模式。 當今的知識份子也更多地是指文化意義上的差異,或區別地使用「族群」這一詞彙, 24. 在用詞上分化為「族群身份」(ethnic identity)和「種族身份」(racial identity). 的不同敘事模式。基於對種族科學理論的反省,筆者希望就「種族身份」這一議題 進行說明。因為,無論是在日常用語,還是歐美國家與西方以外之國度的居民們在 身份識別的用途上仍然不乏以生物學意義(膚色、頭顱骨形、鼻子形狀)的使用作. 治 政 化大熔爐的美國。由此可見,人們尚未擺脫以「種族身份」為自我身份辨別的思維 大 立 模式。. 為前提,這種身份識別所造成的衝突至今仍然普遍發生,尤其頻繁發生在被譽為文. ‧ 國. 學 ‧. 二 「種族身份」論述及其問題. y. Nat. 所謂「種族身份」,所指的是一種基於個人選擇所要依據的、在一特定種族. io. sit. 之中所享有的歷史遺產而持有的主觀認知,所自認為感受到的群體或集體身份。25. n. al. er. 視「種族身份」為自我身份與認同之根基之一,並因該身份建構所依據的種族群組. i n U. v. 而引以自豪的優越感,此並非二十世紀嶄新的事態。然在世紀初始,因戰事而湧現. Ch. engchi. 的大量難民,卻催生了直至今日,每當共同體面臨困境時,不去深究事實與否就將 問題的罪責轉嫁給異於自己的種族或族群的難民。 大量合法/非法移民的流入,或是少數族群與多數族群之間的衝突等當前的熱 門話題,總是蘊含著身份之間的摩擦。二十世紀初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蘇 俄共產革命的紅白軍內戰,首次在現代世界中導致大量難民群的出現。在當時,難 民們和本地居民之間所可能牽涉的身份衝突,多是民族身份或政治身份(譬如民主. 24. Malik, The Meaning of Race, p. 174. D. C. Kornegay, Racism and Ra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the Aspects of Counselling (Saarbrücken: VDM Verlag Dr. Müller, 2007), p. 22. Originally cited from J. E. Helms, Black and White Racial Identit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Westport, CT: Greenwood, 1990), p. 3. 25. 10.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14) 主義與共產主義)。在美國,現代「種族身份」間的衝突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末。從 那時至 1930 年代經濟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大量難民湧入並逐漸融 入美國社會。但其「種族身份」依然與本土人的身份認同產生衝突,間接促使政治 保守派日益增強的反彈。據統計,在 1880 年代移民美洲的人數,竟從先前之每年 二十五萬人翻倍為每年五十萬人。26 以猶太人為例,他們於 1848 年德意志革命期間,本想透過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達成猶太人解放的訴求,因議會被鎮壓且革命失敗,掀起了移居美洲尋找新天地的 潮流。27 他們不得不和其他來自東歐和南歐的農民在這片新天地面對來自美國白人. 治 政 (1847-1931) ,都曾對猶太難民的到來和對美國經濟生活的介入深感不快,前者 大 立 還撰寫了《國際猶太人》(The International Jew)的反猶太主義著作,也曾和納粹. 保守主義者的排斥眼光。甚至是著名的 Henry Ford(1863-1947)和 Thomas Edison 28. ‧ 國. 學. 黨的經濟聯繫有所瓜葛。在 1920 年代活躍於好萊塢影視界的猶太演員,認為對猶 太人的排他性在一般民眾家庭生活中是普遍的且令他們深感無可奈何的事實。29 甚. ‧. 至在納粹政權以遣送集中營和驅逐出境的手段開始迫害國內的猶太居民時,猶太難. y. Nat. 民即使想逃難至國外,如英法美三國、英殖民地巴勒斯坦、瑞士、斯堪的納維亞半. io. sit. 島諸國等,也必須面臨由該國政府所設下的移居限制和條件。30 駭人耳聞的猶太人. n. al. er. 大屠殺(Holocaust)被揭示以前,反猶太主義實際上普遍流行於西方諸國。他們. i n U. v. 不僅是基於反猶太主義而拒絕猶太難民的引入,甚至相信當時普遍流行的陰謀論。. Ch. engchi. 諸如錫安長老會紀要(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1903)等的偽造文件和謠 言,指控猶太民族最終會主宰所有國家的經濟命脈。 如上所列舉,難民的「種族身份」在美國是白人至上主義對持有非白人身份 的排斥和衝突的原因之一。較之於一度在民權運動期間獲得發言權的黑人,難民的 26. Jonathan Peter Spiro, Defending the Master Race: Conservation, Eugenics, and the Legacy of Madison Grant (Burlington: University of Vermont Press, 2009), p. 11. 27 大澤武男著:《ユダヤ人とドイツ》(東京:株式会社講談社,1991),頁 87-89。 28 見日本放送協会(NHK):新·映像の世紀(第 2 集):超大国アメリカの出現・グレートファ ミリー 新たな支配者(2015 年 11 月 29 日);新·映像の世紀(第 3 集):第二次世界大戦・時代 は独裁者を求めた(2015 年 12 月 20 日)。 29 日本放送協会:新·映像の世紀(第 2 集)。 30 大澤武男著:《ユダヤ人とドイツ》,頁 184-185。. 11.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15) 「種族身份」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歐洲,仍然是持存的政治、社會議題,也成為當代 民粹勢力崛起和新右翼勢力擴展的政治口實。2013 年,美國社會學家 Russ Long 在 討論種族與民族不平等問題的文章中提及: 當代美國社會中的經濟問題成為了種族暴力的催生劑,尤其是大量移 民的存在(以西班牙裔為主,如古巴人、墨西哥人等),儘管他們實 際上強化了社會結構,移民們仍然成為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31 可見這一身份衝突的因素即使在種族清洗被揭發於世之後,仍然未能根除,依然發 展至今。. 政 治 大. 2016 年 10 月,英籍加納哲學家 Kwame Anthony Appiah 在一次談論民族主義議. 立. 題的 BBC 瑞思講座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種族和民族(nationality)都同樣是造成致. ‧ 國. 學. 命性分裂的社會發明物(social inventions)。他直接地批評說:「種族身份不過是 生物學的瞎扯(biological nonsense)。」32 所謂瞎扯,指的是:. ‧. 當你想要試著去說,白人的「白」(這一屬性)和黑人的「黑」(這. y. Nat. 一屬性)在科學上實際上究竟是意味著什麼,那麼你基本上就無法能. al. er. io. sit. 說明到底什麼才是真的,或甚至會連一點合理性都沒有。33. n. 他所表達的是當代學界對生物學/科學主義種族論述的指責所擁有的共識。在他看. Ch. i n U. v. 來,這一指責至今仍然是成立的,但當前的問題是,「在社交上,人們總是會使用. engchi. 它們(黑、白),在其中,似乎看起來有什麼是實在(solidity)而非空虛的。」34 雖說在教科書中,或在學術界的討論中,人們都自明地不會去接受前述所言那種基 於科學主義的種族論述,但是 Appiah 指出:. Russ Long,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 in U.S. Racial and Ethnic Relations”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dmc122011.delmar.edu/socsci/rlong/problems/chap-08.htm. 32 H. Ellis-Petersen, “Racial Identity is a Biological Nonsense, says Reith Lecturer” (October 18th, 2016). retrieved from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6/oct/18/racial-identity-is-abiological-nonsense-says-reith-lecturer. 33 Ibid. 34 Ibid. 31. 12.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16) 今天我們談論種族的方式簡直是顛三倒四…種族是一種身份的形式, 被普遍應用於全世界,每個人都被預設要持有一個(種族身份),無 論你是誰或你在哪裡,它都會對你有所意義。從生物學來看,這是胡 說八道。35 他最後終結說,「我們當下所要面臨的危機,是植根於對身份在道德上和知性上的 混亂。」36 Appiah 的論述是值得進一步進行深層討論,但筆者希望藉此予以衍生出 的問題是,在這樣的表述之下,需要理清的是,是什麼原因在支撐著一般民眾對於 「種族身份」的有意識或潛意識中的認可與接受?又是什麼建構起了「種族身份」,. 政 治 大 Michael Banton 身為社會學研究者,在《種族理論》中對當前從社會建構切入 立. 以至於每個人在公共生活和言語中仍然堅信它?. 探討種族議題這一視角的梳理,有助於理解上述的疑問。人類個體在其成長和社會. ‧ 國. 學. 化的過程中,認識了他所身在其中的社會及其環境,同時也會發現人們是怎麼被分 類或區分開來。37 舉例而言,在社會中普遍可見的分類,有男女之別(性別)、上. ‧. 中下貧富階層(階級)、國家民族和宗教等。而在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中,種族的. Nat. sit. y. 分類更因明顯的外觀(膚色、髮色、鼻形等)而顯而易見。為了判定自己究竟是屬. io. er. 於哪一群組,以在公共生活中尋得自己的歸屬,人自然而然地在社會化過程中就有 不同的分類,而賦予自己一個身份(性別身份、種族身份等)。因此,種族在此是. n. al. Ch. i n U. v. 作為社會建構的一部分——即使如 Appiah 所言,從生物學來看是瞎扯——是人在. engchi. 日常的社會化過程中,自明而未經深思的日常行徑。38 因為,社會建構的材料「就. H. Ellis-Petersen, “Racial Identity is a Biological Nonsense, says Reith Lecturer” (October 18th, 2016). retrieved from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6/oct/18/racial-identity-is-abiological-nonsense-says-reith-lecturer. 36 Ibid. 37 Michael Banton, M, Racial Theories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196. 38 未經深思的日常行徑也可能被引向荒謬的局面。舉例而言,部分白人至上主義者就以牛奶作為其 象征,發文探討牛奶與白人至上主義者之間的關係,認為牛奶和人類智力活動的進步相關,而「對 乳糖消化不良」則是某些人種比他們更不進步的原因。「雅利安人似乎是最會喝牛奶的」這樣的字 句,不是來自納粹德國,而是 1933 年的《紐約州農業史》。即使是現在的新納粹主義者,仍然堅 信如此荒謬的說法。見 Outside 著:〈牛奶:新納粹的象征〉(2017 年 11 月 16 日),檢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2961 35. 13.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17) 在他們的環境之中」39,是不可避免的。此外,身份也不僅是社會建構的一部分, 它對於個人對自身的自我認識與建構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的身份,被定義為一個人自我建構的整體,一個人是怎麼在當 下如何自我建構,同時也展現他在過去如何自我建構與他在未來打算 怎麼自我建構之間的連續性。40 這是 John Rex 借用 Peter Weinreich 在心理學意義上對「身份」之基本意涵的界定。 Rex 進一步指出,身份是有規範性的概念,甚至和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有關, 而且它不只單純是人對自我的知性理解和認知,也是充滿情感的。儘管個人擁有某. 政 治 大 這是否正是那些堅信其「種族身份」才能作為自我身份之基礎、並為此投入激烈 立. 一身份,並不表示他完全認識他自身,但他能夠就他所知的部分持有感性的態度。 41. 的情感的白人所面臨的情形呢?. ‧ 國. 學. 在一次採訪中,有人坦言自己確實是白人民族主義者(white nationalist),認. ‧. 為世界上的每個種族都有權變得更優越——只要這一行徑不會有害於其他種族,而 且主張「基於你的膚色,只要你的膚色不是白的,我就厭惡你」。他甚至表示,在. y. Nat. sit. 其(白人民族主義)運動中,有一群不相信多元文化主義和多元族群社會的人自我. n. al. er. io. 標識為「族群國家民族主義者」(ethnic state nationalists),堅信能回到往昔只有. iv n C 這是來自英國廣播採訪的例子,此種見解也同樣可通 hengchi U. 純粹白人的國度。無論是基於膚色而厭惡他人,還是嚮往純粹白人之國度,他都認 為這都不是「種族主義」。42. 過 更 多 報 導 而 見 於 美 國 白 人 民 族 主 義 或 更 為 激 進 之 白 人 優 越 主 義 者 ( white supremacist)的訪談和主張中。這些人堅信奠基於生物學意義上的「白人」這一種 族身份,作為其自我認同和歸屬的核心部分,但他們同時亦想擺脫種族主義、種族. 39. Banton, Racial Theories, p. 197. John Rex, “The Theory of Identity” (1991), in H. Goulbourne, Race and Ethnicity: 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 (Vol. I) (London: Routledge, 2001), p. 233. Originally cited from P. Weinreich,. Manual for Identity Exploration Using Personal Constructs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Ast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s Research unit on Ethnic Relations, 1980). 41 Ibid, p. 234. 42 Leading Britain’s Conversation, “Self-confessed White nationalist insists He is not Racist” (October 27th , 2017), retrieved on November 2nd, 2017 from: http://www.lbc.co.uk/radio/white-nationalist-insistshe-is -not-racist/. 40. 14.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18) 歧視等的負面標籤(這不表示這類行徑在他們之中不存在)。在自由民主派、極左 派和政治正確支持者看來,這樣的作法不過是在掩飾自己的所作所為。筆者認為, 可藉由對這些個別事件中所凸顯出來的現實問題進行反思,以在內文進一步銜接沃 格林所提之作為政治觀念的種族這樣的論點。 上述例子所顯現的情形是,白人民族主義者所堅信的「種族身份」,似乎並 不是建基於生物學/科學主義的依據之上。這種科學主義的種族觀無論是在沃格林 看來,還是在二戰結束以後,一直都是普遍被批評的主張。白人民族主義者深知這 一點,於是他們的主張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即他們在自己所處之社會環境中,明確. 治 政 他種族的人,並基於這些資料而形成了他們自我之「種族身份」的這一認同。我們 大 立 必須注意,儘管這些人所作出的論述多少還是殘留有世紀初科學主義種族理論的跡 看到外觀有著顯明之差異、膚和髮色之不同的,在純粹的生物學知識上被歸類為其. ‧ 國. 學. 象,但他們的根本手段是基於種族之事實本身,而不再是去借鑒某些科學理論以作 為自己觀點的基礎。白人民族主義者對其他種族所持有的異見,絕非與生俱來,而. ‧. 是在與異族長久共存的同一環境中,因其偏見而形成。持有相似偏見的白人民族主. y. Nat. 義者聚集在一起,以其集體勢力證成了個人的偏見,然後輕易地將社會問題轉嫁於. io. sit. 異族之上。白人民族主義者的偏見所凸顯的簡單道理在於:每個人都可以在不經科. n. al. er. 學理論證成的前提下,藉助於日常生活中可見的種族經驗現象可提供的生物學資料,. i n U. v. 有意識或潛意識地建構其自身之「種族身份」及偏見。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只以此. Ch. engchi. 為唯一的身份認同。況且,由於這一身份認同是產生於個人的主觀意識,它可以是 毫無意義的身份認同,也可以在不同的個人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身處多元族群文化社會中的居民,尤其因外觀差異顯明,他們為了進行身份 識別,而更易於透過「種族身份」的認知來進行辨別。這一過程同時也會逐漸形塑 對其他種族之存有自身的個別看法。對特定種族的存有以「種族身份」的認知方式 來進行識別,或是以帶有價值判斷對他者之「種族身份」進行評價,這是兩回事。 價值判斷的來源,一方面是評價者自身的主觀意識與周遭環境或他人對他所施加的. 15.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19) 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來自於從其所身處的共同體中所承繼的歷史包袱。43 此一 歷史包袱對於價值判斷的形成至關重要。在多元族群並存的歐洲,根據歐盟於 2006 年所進行的調查指出,對人種的歧視是最普遍流行於歐盟國家中的歧視形式 (其他是殘疾人士、性取向、年齡、宗教或信仰和性別)44。歐盟執委會於 2010 年 出版了有關法國國內種族主義傾向的報告書,該報告書指出:無論在就業上還是教 育機構都普遍存在對其他族群,尤其是針對有移民背景者的歧視和暴力行為;法國 政府官員甚至公開就移民或族群融合的問題發表鼓勵種族主義或排外主義的言論; 45. 在美國,2016 年以川普獲勝的總統大選,隨後爆發了在各地且同時並行的白人. 至上主義的勝利表態,尤其是新右派「國家政策協會」在一次集會上的荒謬發言,. 政 治 大. 引起人們對新納粹崛起的擔憂。46 以種族身份(白人)作為個人和集體對於其他種. 立. 族的優越感與排斥,不純粹只是科學主義種族觀所導向的結果。同樣,基於「種族. 第二節 研究目標. al. er. io. sit. y. Nat. 一 理論背景. ‧. ‧ 國. 學. 身份」作為社會建構之一的看法,在筆者看來,還可進一步擴展詮釋。. n. 納粹政權展開種族清洗的前夕,1938 年 3 月德奧合併(Anschluss),沃格林. Ch. i n U. v. 及時在被秘密國家警察(Gestapo)逮捕以前逃離至美國。他和當時的人們一樣,. engchi. 多是危機當前才願意離開自己的故土。畢竟,他們都未能預想到極力倡導雅利安人 種族優越論的納粹政權後來竟以此為依據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不過,早在 以美洲南部州屬為例,在南北戰爭結束以後,在邦聯軍後裔之間不滿於敗北這一結局者,除了曾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時期大量樹立起紀念邦聯將軍的雕像以外,也試圖在歷史著作和學校的 歷史教科書中留下被篡改的歷史記憶,其中主張奴隸制之下的黑奴所過的「美好人生」和間接傳達 白人優越的感受。 44 Eurobaromet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2007), p.36. Retrieved from http://ec.europa.eu/public_opinion/archives/ebs/ebs_263_en.pdf. 45 European Commission against Racism and Intolerance, ECRI Report on France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2010), p. 7-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oe.int/t/dghl/monitoring/ecri/Country-bycountry/France/FRA-CbC-IV-2010-016-ENG.pdf. 46 D. Lombroso & Y. Appelbaum, “‘Hail Trump!’: White Nationalists salute the President Elect” (November 21 2016), retrieved from The Atlantic: http://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16/11/richard-spencer-speech-npi/508379/. 43. 16.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0) 納粹黨步上政治舞台以前的 1930 年代初,沃格林就決定要開始重新探討和建構當 時的國家學說,也因此對正在崛起的納粹政治意識形態日漸產生學術興趣。他密切 關注由納粹政治意識形態所強烈鼓吹和激化,或在更早以前就普遍流行於魏瑪共和 國和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時期社會中的種族主義理論。經這段觀察經驗和學術研究進 程,沃格林於 1933 年至 1938 年間主要完成兩項和種族意識形態與威權政治相關之 政治哲學的反思成果。二者分別是:對流行之種族主義論述中所使用之種族概念的 生物學理論基礎提出質疑(1933)47,以及對納粹威權政治體的觀察所提出之政治 宗教學說(1938)。母庸質疑,其中內容因與納粹當局的意識形態無法兼容,導致 沃格林被列入秘密警察的黑名單上。. 治 政 在開始撰寫《種族與國家》和《種族觀念思想史》這兩部本文予以研討之著 大 立 作以前,沃格林曾在 1920 年代留美學習(1924 年抵達紐約,1928 年正式出版《論 ‧ 國. 學. 美國心靈形式》(On the Form of the American Mind)),除了接觸英美哲學之訓練 之外,也趁此機會學習了英美學術界的政治科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等學識,因美. ‧. 國政治史和勞動史之緣故,甚至關注當時美國的勞動政治問題。儘管未曾在書中談. y. Nat. 及,沃格林多少是留意到上文提及之 1920 年代美國社會中的反猶太氛圍。48 回到. er. io. sit. 了德國、奧地利,他無疑是更為深刻感受到歐陸社會中強烈的種族主義熱情。 沃格林完成這兩部著作時,納粹黨尚未獲得實權,但早已通過宣傳戰以及對. n. al. Ch. i n U. v. 普羅大眾的煽情煽動,開始獲取政治上的優勢地位。社會的整體氛圍充滿著強烈的. engchi. 騷動和不安感。為出版《種族與國家》和《種族觀念思想史》,沃格林多次與出版 商進行協調。Siebeck 出版社拒絕為其出版《種族觀念思想史》,後由柏林的 Junker & Dünnhaupt 出版社接手。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書信中也提及了維也納的不 安氛圍,使猶太人深感緊張焦慮,間接影響沃格林和他的猶太朋友之間的友情。49 此外,在《自傳回憶錄》(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s)中,他也指出在那段時期,. 47. Eric Voegelin, 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s (1989),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Eric Voegelin (Vol. 34)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6), p.52. 48 Henningsen, “Eric Voegelin’s Deconstruction of Race in 1933”, p. 216. 49 “Letter to E. Baumgarten, dated April 1, 1933”, in Eric Voegelin, The Selected Correspondence: 19241949,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Eric Voegelin (Vol. 29)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9), pp. 109-110; “Letter to John Van Sickle, dated August 28, 1933”, p. 112.. 17.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1) 有關種族的爭論和猶太問題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中。50 與此情勢並行的是,沃格 林詳盡地消化了他剛獲取的生物學理論知識,並採納 Max Scheler 在《人在環宇中 的地位》(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中的哲學人類學作為分析種族問 題之目的的充分理由。51 促使沃格林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索的主因,最初是他早在 1920 年代時期就產生的構想,即批判和重新奠定「國家學說」。沃格林對種族觀 念之提出的最初動機,是起因自想要嘗試去建構一套涵括統治理論 (Herrschaftslehre)、種族問題和法理論在內的「國家學說」,52同時批判在當時 德、奧政治與法學領域中風行的新康德主義,尤其是他在維也納大學法學院就讀政 治科學博士的論文導師 Hans Kelsen(1881-1973)所提出的「純粹法理論」(The. 政 治 大. pure theory of law)。正如沃格林所言:. 立. 一個人可以有或沒有這種(種族)經驗…它可以在共同體之中完全不. ‧ 國. 學. 存在,或是廣泛地發生的情形——如當前所可以看到的。53 種族觀念之所以被包含在他的討論內容之內,是因種族在當時是政治共同體的意義. ‧. 建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er. io. sit. y. Nat 二 論述動機. al. n. iv n C 沃格林所不認同的是,Hans h Kelsen e n g在「純粹法理論」中藉由新康德主義為其 chi U. 方法論,將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成份而被附加於純粹法理論的核心。本作為「國家 學說」的「純粹法理論」將所有有關法律和政府的主張都歸入邏輯性一致的思想體 系,旨在形成獨立於偶然性政治現象之領域的規範性領域。結果,以規範性領域為 基礎的此一體系將忽略法律規範邏輯以外的事務,「國家學說」本予以處理的國家. 50. Voegelin, 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s, p.66. Ibid, pp.66-67. 52 “Letter to John Van Sickle, J., dated March 18, 1932”, in Voegelin, The Selected Correspondence: 19241949, p. 91. 53 Eric Voegelin, “The Race Idea and Science: A Clarification” (1934), in Published Essays: 1934-1939,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Eric Voegelin (Vol. 9)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1), p. 14. 51. 18.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2) 諸般問題及一般政治問題因被視為偶然性政治現象而排除於外,陷入困局。54人們 雖然可以透過邏輯性一致的理論構想去預設某一政治現象在達到前提條件得以被觸 發而顯現,然政治現象在現實中是作為經驗現象顯現在國家和社會中,而促成其發 生的是經驗世界的偶然性因素,它們非人們所能完全控制。 沃格林指出 Kelsen 學 說中的缺陷,即其有關政府形式的學說缺乏了國家觀念的理論(theory of the ideas of the state)。55 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和規範的根基就在國家觀念中,因此決心 要全面重構國家學說的體系,而種族觀念則在其中被表現為「觀念體」(body idea) 之一種,觀念體作為各種國家觀念結構的一部分,在後者的總體性、精神上建立了 政治共同體。56. 治 政 重構「國家學說」是沃格林的初衷,這一計劃直至最後也因另有所想而未能 大 立 完成。不過,決不能因此就否定種族觀念這一未成熟之反思成果的價值及其意義。 ‧ 國. 學. 當沃格林使用所謂的種族觀念時,它是作為形塑人類政治共同體意義的政治觀念之 一而出現。無論是在歐洲還是美國,種族主義、種族歧視和種族理論是在當時的政. ‧. 治現實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議題。種族觀念正是取材自其時代局勢的政治現實經驗,. y. Nat. 因而未必要局限為沃格林對 Kelsen 純粹法理論的批判路徑。在其詮釋過程中,沃. io. sit. 格林是認真地針對當時的種族科學理論進行了深層分析。納粹種族主義的激化無疑. n. al. er. 是推動他去關注種族議題的主要因素。畢竟,種族議題在當時可是熱切且常見的日. i n U. v. 常現象,「國際主義和人間博愛(brotherhood of man)的理念,在實踐上不得不因. Ch. engchi. 膚色之間的差異而陷於停頓」57。沃格林單刀直入地指出,那些科學主義傾向的種 族理論(間接地針對種族主義政治意識形態)實際上並沒意識到自身原則所存在的 問題,而且更要命的是,它們的論述和依據其實都缺乏扎實的基礎。 當時廣布於世的有關種族理論的著作,從沃格林看來,所依據的是從未先驗 (transcendentally)地經過哲學人類學或生物學及科學人類學考驗的教條體系。58. Ellis Sandoz 著,徐志躍譯:《沃格林革命》(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頁 64。 Voegelin, Race and State, p.6. 56 Ibid, p.8. 57 Eric Voegelin, On the Form of the American Mind,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Eric Voegelin (Vol. 1)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p. 114-115. 58 Voegelin, Race and State, p.9. 54 55. 19.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3) 在這一教條體系之下,存在著各種有聲有色的種族理論及其個別論述,它們的興起 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的後半期——對沃格林而言不過是數十年前——然即使這些理論 已流傳多年且又廣為接受,沃格林都認為它們不過是「科學迷信」 (scientific superstition)的教條體系。59 因此,為了進一步理清自己所提出的種族觀念這樣的 說法,沃格林首先指出人們有必要在研究種族理論時,清晰地一分為二:其一是種 族理論及其科學內容;其二則是作為有效地建構一個共同體的政治觀念。60 這樣的區分旨在應對的問題是,自然科學的學者都越過了自然科學認識論的 界線,在理論論述過程中,混淆了作為自然科學理論之一部分的種族論述和政治領. 治 政 族這一議題時,首先要將作為政治觀念的「觀念」(idea)和科學理論的「概念」 大 立 (concept)區分開來,原因就在於後者所屬的是自然科學的領域。沃格林也指出, 域之間的界線,或簡言之,使種族論述介入政治領域。因此沃格林強調,在探討種. ‧ 國. 學. 自己並不是拒絕自然科學所能提供的新發現和資料,他認為自然科學仍然是人類知 識重要的組成部分,諸如生物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至今都是現代人對人. ‧. 類之認識的淵源。因此,在《種族觀念思想史》的緒論中,沃格林明言他之所以處. y. Nat. 理種族政治觀念的歷史,並不只是為了擴展知識的視野;其實踐和科學的目的在於. io. sit. 恢復、挑戰和重新制定本論文接下來亦會探討的,早在當時人們的視域中消失的有. n. al. er. 關原初圖像(Primal images; Urbild)的基本問題。61 由此,沃格林有關種族觀念的. i n U. v. 理論鋪成,試圖以最根本的問題——何謂「人種」——作為哲學反思的基本出發點,. Ch. engchi. 指出當時的學者對種族議題的討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最後再探討種族與政治共同 體之間的關係。. 59. Voegelin, Race and State, p.9. Ibid, p.8. 61 Eric Voegelin, The History of the Race Idea: From Ray to Carus (1933),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Eric Voegelin (Vol. 3)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25. 60. 20.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4) 三 其局限與特色 在針對科學主義種族理論及其論述的批評上,沃格林對問題的指出雖然較早 於戰後學者,但在他長久的哲學工作進程中,種族議題畢竟並非其所關注的核心議 題,所重視的面向與戰後學者亦有所不同。他無疑是早期有意識地留意到種族優越 論之理論中科學主義傾向問題的先驅者,尤其深切地觀察到了種族理論界線的模糊 性問題。62 沃格林採取的是政治哲學思考的進路,作為《種族與國家》論證的前半 部,以反思種族理論和教條化的自然科學之間的瓜葛,以進一步劃清種族作為科學 概念和政治觀念的界限。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其同書中「政治觀念」這一. 政 治 大 故此,從篇幅來看,與對科學主義之批評的相關論述,和專研種族議題的學 立. 後半部進行鋪成。. ‧ 國. 學. 者相較而言,不過觸及冰山一角,未能如他們就這一議題進行更為長久和深遠的討 論。在他逃亡至美國以後,全心投入對新政治科學和秩序哲學的研究,除了發表過. ‧. 一篇期刊論文(即〈種族觀念的成長〉)以後,就不再觸及關於種族的議題。. y. Nat. 此外,在談論種族這一議題時,沃格林也有其時代之局限,受限於當時普遍. sit. 盛行的社會風氣,其對人種觀點的看法並不具有當前知識份子對種族平等的問題所. er. io. 投入的關懷。不過,在筆者看來,沃格林在其書中序論有試圖清楚地表明自己所從. al. n. iv n C hengchi U 論論述與政治實踐的批判。在當時,從事這種批判性的思想工作者並不佔多數。在. 事之研究的重要立場,那就是針對當時或更早前所盛行的科學主義典範下的種族理. 對於「人種」這一有爭議性的主題進行討論時,沃格林明確表明自己並非否定自然 科學之體質人類學和生物學領域中對人之研究所作出的科學貢獻,而是想要提出當 時人們教條式地接受了科學主義的詮釋體系。早在留美期間,他藉由對 George Santayana 的研究就留意到「自然科學的子弟無助地面對科學機械,無法判定他們 自身力量的極限」。63. 德國哲學人類學家 Arnold Gehlen(1904-1976),當時雖屈從於納粹種族主義論述,但仍盛讚沃 格林的著述是第一個對種族問題之哲學分析採取果斷態度的重要著作。見 Vondung, “Editor’s Introduction”, in Voegelin, Race and state, p.xix. 63 Voegelin, On the Form of the American Mind, p. 114. 62. 21.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5) 沃格林認為,即使是對種族議題的討論,也要設下哲學批判性的基礎,且至 少要能夠先驗地為哲學人類學、生物學或科學人類學所考驗。故此,明確來說,沃 格林所作出的最低程度且不可否認的貢獻是,在這樣一個時局中仍能夠一針見血地 批判主流政治意識形態中的科學崇拜,並指出其要害,即單純地認為自然科學是唯 一能夠解決所有人類問題的方法,還有盲信科學總是進步地發展,而任何以往的問 題都是過時的。 不過,讀者也可同樣易於判定,沃格林的論點雖然確實是與當時的納粹種族 理論有明顯的衝突,但他或許和同樣身在該時代不得不面臨納粹主義之災禍的眾人. 治 政 不讓人質疑,當其種族觀念所預設的宗旨是為了應對大 1930 年代或更早前的種族議 立 題和理論時,該學說歷經半世紀以後是否尚有被重提的當代意義?至少在 Manfred 之一,只是有自覺或非自覺地提出並建構對該時代問題的思想和學說。這也就不得. ‧ 國. 學. Henningsen 看來,在沃格林世代以後的讀者,直到現在才有機會發掘這兩部著作的 學術重要性究竟何在。以已逝學者 Ivan Hannaford 的《種族:一個西方觀念的歷史》. ‧. (Race:The History of an Idea in the West)為例,Henningsen 認為這本有關種族議. sit. y. Nat. 題的著作就是倚重沃格林的著作。64 但類似學術著作並不多見。. io. er. 筆者認為並不能輕易地去明確界定沃格林的相關論述究竟有什麼意義,因為 這始終有賴於讀者的個人主觀詮釋。沃格林也沒特意去希望,以後的讀者能夠以怎. n. al. Ch. i n U. v. 樣的視角去解讀他的作品。在筆者看來,沃格林對種族理論的研究,如 Henningsen. engchi. 所言,是對種族的解構,65但其有意義之處並不只在於,他想要以比當時的種族理 論家站在更高的立足點,重新審視同代人對種族理論的見解。在其更為重要且複雜 的後半部分,即種族觀念之提出與論述,他所予以嘗試的是,超脫種族觀念對人的 視域所造成的局限性,探討種族為何是作為政治觀念,且是如何作為政治共同體之 意義建構的一部分。這一想法恰是其未來有關政治觀念之論述的哲學工程所走出的 第一步,也是筆者認為,其對種族政治觀念之提出的思考模式能夠為當代學者提供 的反思資源所在。. 64 65. Henningsen, “Eric Voegelin’s Deconstruction of Race in 1933”, p. 208. Ibid, p. 207.. 22.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6) 對種族觀念,以及政治觀念與共同體之關聯的探究,實際上有助於從更為普遍 層次而不局限於個別案例的視角,去俯瞰種族議題在人類政治共同體中的整體情況。 Thomas W. Heilke 在其《沃格林論種族觀念》(Voegelin on the Idea of Race)中指 出,沃格林對種族觀念之研究的根本問題在於:「為什麼眾社會(societies)儘管 全都是起源自同一世界,它們卻會以個別的方式而自我建構成不同的模樣?」66 社 會是不論及區域或時代,皆由眾多個人所組織而形成,或更精確來說,社會是由不 同的個體人類之意識,因公共領域(如政治、經濟等)和私人領域(愛情等)之各 個面向,進而形成之各個觀念(包括政治觀念在內)所形塑的肉身-精神共同體。 其觀念的材料正是來自於現實中的遭遇,通過符號和符號性表述而得以形塑成共同. 政 治 大. 體的意義成份。這也是沃格林所謂「觀念體」形成的來源與共同體之關係。. 立. 正如 Lee Trepanier 所指出,沃格林所接受的原則之一是,認為個體和社會是. ‧ 國. 學. 通過符號性表述以賦予存在自身以意義,而這些符號形式都是出現自個人於現實之 根本結構(fundamental structure of reality)中的經驗性遭遇。67 這正是筆者所言,. ‧. 沃格林的種族觀念論述有別於他人的突破性所在。促使他達成這一突破點的是他在. y. Nat. 留美期間對英美意識理論的吸收、批判和反思,這一過程可見於其《論美國心靈形. io. sit. 式》中。之所以指出這一點,將有助於理解種族如何作為維持人類政治共同體的政. n. al. er. 治觀念,它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在共同體中維持其暫時性的主宰地位。為了解答. i n U. v. 這一疑問,我們同時將涉及,人類的政治共同體是如何建構起其自身的意義,而這 將涉及沃格林的意識理論。. Ch. engchi. 就共同體自身之意義的建構問題而言,可借鑒沃格林於〈《政治觀念史稿》 緒論〉(Voegelin’s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中對政治觀念的 初步討論。《政治觀念史稿》是沃格林醞釀十五年(1939-1954)68之久而留下的未. 66. Thomas. W. Heilke, Voegelin on The Idea of Race: an Analysis of Modern European Racism (Baton Rouge: Louis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34. 67 Lee Trepanier & S. F. McGuire (eds.), Eric Voegelin and the Continential Tradition: Explorations in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11), p. 5. 68 Thomas A. Hollweck & Ellis Sandoz,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Series”, in Eric Voegelin,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Hellenism, Rome, and Early Christianity (Vol. I),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Eric Voegelin (Vol. 19)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7), p. 1.. 23.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7) 正式出版的打字稿,是繼種族觀念之提出以後,對政治觀念及政治觀念史的議題所 進行的更詳盡的研究。這篇緒論完成於 1940 年,正是於他為其《種族與國家》的 論述進行辯護和澄清而撰寫的〈種族觀念的的成長〉發表的同一年。沃格林說明了 何謂政治觀念,而政治觀念和共同體的意義建構又有什麼聯繫: 在人類無形且廣大的欲求之中,出現了秩序的小世界(little world of order)…引向那承受著來自外在和內在之破壞性勢力的壓力的不安之 生活…秩序的正規功能,是為人類創造一個庇護所,以讓他們賦予自 己的生活以意義的表象(a semblance of meaning)…政治觀念…就是對. 政 治 大 藉此將之銜接上種族觀念,我們就可理解沃格林所預見的是一個怎麼樣的局勢。按 立 秩序的小世界的庇護所功能的合理化的嘗試。69. 沃格林的理解方式,種族在其年代,甚至在當代,是可以被視為其中一種能夠維持. ‧ 國. 學. 政治共同體之秩序,以及為共同體成員之不安生活提供一個庇護所的政治觀念。這 基本上對應了納粹種族主義的世界觀,以及當前白人至上主義者對不安之生活的反. ‧. 應。種族觀念會被有意地形塑和建制化為某一政治共同體之意義建構的一部分,甚. er. io. sit. y. Nat. 至可一度主宰該共同體,並成為維持共同體之秩序的核心觀念。. n. a第三節 l C 研究文獻評述n i v hengchi U. 在中文(中、港、台)學術界內,至今為止研究沃格林之政治哲學者並不多, 亦未曾有任何學者曾觸及和研究沃格林之種族觀念。在歐美學術界,加拿大英屬哥 倫比亞大學 Thomas Heilke 在 1990 年出版的《沃格林論種族觀念》(Voegelin on the Idea of Race)是英語學術界內對相關主題及思想內容進行較為系統性之導論的唯一 著作,也是第一位嘗試向英語世界介紹沃格林種族觀念的學者。該書內文所引述和. Voegelin, “Voegelin’s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1940)”, included as appendix in Voegelin,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Hellenism, Rome, and Early Christianity, p. 225.. 69. 24.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8) 參閱的是德文原書,而英譯本則是在七年以後才面世。 在書中,Heilke 主要沿著沃 格林所進行的哲學論證脈絡的思緒,尤其以《論美國心靈形式》、《種族與國家》 和《種族觀念思想史》為論述參照的文本焦點。Heilke 試圖討論的內容,有以原型 理論為切入點,借鑒孔恩(Thomas Kuhn)的典範說以與沃格林的意識理論進行比 較;亦有對種族觀念之形式與內容的闡述、種族理論及其分類的問題,以及有關種 族觀念的邏輯等。相較於一般性對種族議題進行討論的多數論著,Heilke 此書更重 視的是對沃格林應對種族問題所作之哲學思想本身的闡述,較少與現當代議題相關 的 內 容 。 該 書 出 版 十 年 以 後 , Heilke 在 慕 尼 黑 大 學 (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的埃里克·沃格林檔案館(Eric-Vogelin-Archiv)發表了一篇. 政 治 大. 長 達 五 十 頁 的 論 文 , 題 為 〈 種 族 的 哲 學 人 類 學 : 沃 格 林 式 的 遭 遇 〉 ( The. 立.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of Race: A Voegelinian Encounter)70。與《沃格林論種族. ‧ 國. 學. 觀念》一樣,此文也是旨在試圖簡潔地討論沃格林種族觀念的核心看法,不過其焦 點則是在於沃格林如何對十九世紀初生理學家 Carl Gustav Carus(1789- 1869)的種. ‧. 族科學理論進行評價。Heilke 的這兩部著作,確實為有意認識沃格林早期思想的讀 者,提供了優秀且不粗淺的入門之道。很遺憾的是,重提沃格林的主張在當前種族. y. Nat. sit. 議題日益頻發的當下,究竟有何特殊之意義?至少在 1990 年代,Heilke 的研究始. n. al. er. io. 終限制於沃格林哲學思想的研究框架之內,與當前種族議題的研究框架沒有連接。. i n U. v. Manfred Henningsen 是《沃格林全集》眾多編者之一,他曾於 2014 年發表了. Ch. engchi. 〈埃里克·沃格林在 1933 年對種族的解構〉(“Eric Voegelin’s Deconstruction of Race in 1933”)一文 71,可謂是最近論及沃格林種族觀念的單篇論文。不過,文中討論 的內容,只有沃格林思想中的人類學轉向及其批判對象,以及簡略地論及沃格林在 當時的生活境況——對猶太人之接觸、留美經驗等。. Thomas. W. Heilke, “The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of Race: a Voegelinian Encounter”, in hrsg. Von Peter J. Opitz und Dietmar Herz, Occasional Papers (München: Eric-Voegelin-Archiv, GeschwisterScholl-Institut für Politische Wissenschaft an der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2000). 71 Henningsen, “Eric Voegelin’s Deconstruction of Race in 1933”. 筆者在此向亨寧森教授致以至高謝 意,是他樂意地答應並寄給我了這篇論文,以饗之於後輩。 70. 25.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29) Alana Lentin 主要從事種族理論批判、種族主義與反種族主義的研究,其次是 對當代移民政治議題、移民集體行動的權利及多元文化主義政治的研究。2004 年, 其《歐洲種族主義與反種族主義》(Racism & Anti-racism in Europe)一書中的第一 章,是以沃格林的《種族與國家》書名為章節標題,不過內容主要討論的是歐洲現 代性與種族觀念的問題。除了簡單地闡述沃格林對種族概念和種族觀念的區分之外, 雖然稍微談及了沃格林的論述中有關種族主義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問題,但論述卻 就此點到為止,反而轉向探討其他理論家的論述。值得一提的是,她認為沃格林無 法完全地解釋為什麼種族主義只有在與民族國家的合併之後才會興盛。72 在筆者看 來,沃格林的焦點始終不在於種族主義,而是催生種族觀念之世界觀的根源,這一. 政 治 大. 點將在本論文第四章中獲得進一步闡述。此外,Alana Lentin 在 2006 年再度借用沃. 立. 格林的書名,主編《種族與國家》(Race and State)73,不過書中主要收錄的是尤. ‧ 國. 學. 以社會學領域為專長的十八位學者撰寫的文章,與沃格林相關的論點沒有重大關聯。 Alessandra Gerolin 於 2013 年刊登在《激進正統主義:神學、哲學、政治學》. ‧. (Radical Orthodoxy: Theology, Philosophy, Politics)的單篇論文〈埃里克·沃格林論. y. Nat. 種族理論〉(“Eric Voegelin on Race Theories”)74 是針對這一課題的另一篇短篇論. io. sit. 文。Gerolin 在文中的焦點,在於回顧性闡述沃格林是如何對「科學迷信」,以及. n. al. er. 對將之應用於種族理論的作法所提出的批判。其文中也談及沃格林對達爾文主義的. i n U. v. 批判,以及他如何將人類學反思納入討論之中。有關達爾文主義的這一部分,亦是. Ch. engchi. 本論文第三章將闡述的內容之一,不過相較於 Gerolin 的局部討論,本文將這一環 節置於沃格林對種族概念的整體性哲學反思之中,更能凸顯出沃格林對種族科學主 義之批判性思考的連續性。 另一介紹性的單篇文章是英國社會學家 David John Levy(1947-2003)所撰寫 的〈信念和國家:沃格林之歐洲種族主義批判導論〉(“Ethos and Ethnos:An Introduction to Eric Voegelin’s Critique of European Racism”),該文收錄於 2003 年. 72. Alana Lentin, Racism and Anti-racism in Europe (London: Pluto Press, 2004), p.39. Alana Lentin, A. & R. Lentin, (eds.), Race and State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2006). 74 Alessandra Gerolin, “Eric Voegelin on Race Theories: a Critique on the ‘Superstition’ of Science”, in Radical Orthodoxy: Theology, Philosophy, Politics (Vol. 1, No. 3) (2013), pp. 444-468. 73. 26.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30) 出版的《歐陸哲學中的種族與種族主義》75。在文中,作者概述地介紹了沃格林對 種族理論之討論,然後進一步點出其對人類學問題的反思與 Max Scheler、Helmuth Plessner、Martin Heidegger 等人之哲學人類學的關聯性。此文也許為讀者揭示沃格 林哲學人類學的思想資源,卻沒有詳細討論沃格林之批判內容與過程的細節,恰如 其題名所言,是一部導論。 有鑒於上述所提及的研究文獻之缺陷,本論文試圖透過將沃格林對種族觀念 的闡述,置於這一漫長之二十世紀的種族理論脈絡之中,以凸顯出其特點何在。相 較於 1945 年以後的自然科學、政治科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等個別領域學者的論述. 治 政 格林原本所要做的,是建構起有別於 Hans Kelsen 的另一種新的國家學說,但他對 大 立 種族科學理論的批判,以及對種族觀念在當時的中歐共同體之中的危險跡象所進行 脈絡,從哲學反思入手的沃格林,比許多人更早就去討論種族理論的問題。即使沃. ‧ 國. 學. 的診斷,為我們揭示了當時的種族理論的問題根源。因此,本論文的焦點,不在於 只將有關種族觀念的討論,僅僅視為沃格林哲學思想的一部分來進行討論,而更多. ‧. 是置於 1930 年代的時代整體脈絡,與沃格林的論述相連接。. Nat. sit. y. 在緒論中,本文希望透過敘述承繼自 1960 年以來所發展至今的種族理論及思. io. er. 維框架,以理清作為當代研究之主流的多元文化主義對種族議題的核心觀點。此一 理論思維的接受度雖然在不同國家因教育方針和程度之不同有所差距,但它基本上. n. al. Ch. i n U. v. 在西方學術界尤其被普遍承認是面對種族議題的主流思維。而且,這種研究視野同. engchi. 時也奠定了當代知識份子對種族議題的認知傾向和思維前提。筆者希望藉此契機, 對當前研究境況有所認知,以當代學人對種族議題所持的觀點作為思維框架——如 上文所顯示,是以「種族身份」為主要切入點——去回顧沃格林所提出的種族觀念。 沃格林如何批判當時之科學主義理論對象,他究竟有何局限,而其作為政治觀念之 種族的詳盡論述又有何與當代局勢可銜接的特出之處?唯有認知當前的理論的狀況, 才能為上述疑問提供更為明確的回應。. D. J. Levy, “Ethos and Ethnos: an Introduction to Eric Voegelin’s Critique of European Racism”, in R. Bernasconi & S. Cook (eds), Race & Racism i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98-114.. 75. 27. DOI:10.6814/THE.NCCU.Phi.006.2018.A0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If the bootstrap distribution of a statistic shows a normal shape and small bias, we can get a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the parameter by using the boot- strap standard error and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US Democratic Senator Elizabeth Warren — an outspoken critic of Wall Street and nemesis of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 on Monday entered next year’s race for the White House.

• Kenneth 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 Cowen, Noel , Global History: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