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協同教學的知識管理平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協同教學的知識管理平台"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協同教學的知識管理平台

-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

吳國江 大同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文山國中教師 知識管理平台的技術是運用電腦和網路,透過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多 媒體特性,提供超文件/媒體(Hyper-documents/Hyper-media)供使用者存取使用, 使知識或資訊來源多元化,來滿足教師主動學習需求,進而促進跨校、跨地區教 學經驗分享;換言之,知識管理平台的特性是具有分散性、跨平台與互動等功能, 可將各方面產出的資料達成有效擷取、清點、登錄儲存及分類編碼,以提供學校 教師查詢、分享、研討、學習、流通、應用和創新教學方案之參考。另一方面, 本知識管理平台的內容在經營一個以教學專業為主的「實體」知識社群,企圖滿 足師生對知識的需求,營造一個開放的校園文化,對外提供教學上共享知識的「虛 擬」社群機制,激勵家長和社區參與知識共享。 壹、前言 知識管理的概念最先是源自於企業界,為了長時間瞭解商場資訊,企業成立 知識管理部門,以分析商場所需的知識,並將知識管理成果供企業內成員分享, 日積月累形成企業專屬的知識庫,知識庫可供給組織成員吸收新知和激發創意, 協助企業自我改造、提昇競爭力、和強化適應力,分析企業的知識管理過程與益 處,其似乎也可以讓學校裡的教師們有些啟示呢?縱然知識管理是個企業上常用 的技術,知識管理在學校是否有其必要價值呢?下列舉一些知識管理在教育組織 顯而易見的正面作用: 一、學校實行知識管理可以促進知識的共享、流通、應用和創新,幫助教師的 成長,由於知識的共享與流通,將可促進教育革新;反之,仍承續昔日由 每位教師個別去設計課程、獨力尋找教材資源、及摸索教學方法,儘管其 教學成效也可以達到一定的教學成果,但往往造成教師個人過度負擔,其 教學成果少有分享和流通,也較難有知識的應用和創新。 二、良好的知識管理營造開放溝通的組織氣氛,讓個別教師樂於將內隱知識轉

(2)

化為外顯知識,也容易讓知識在學校內部分享和擴散。 三、知識管理可建立了有效連結外顯知識的機制,促使教師的個人知識容易轉 化為公共知識,乃至學校整體的知識。 四、家長及社區有許多知識的資源可供運用,學校應以知識管理的觀念,讓這 些資源轉化成為學校的資產,相信對學校的經營會有相當的助益。 五、知識管理的運用是將學校中原先散佈於教師個人、各部門單位的知識加以 管理,並透過知識的取得、儲存、分享與創新,以達成組織知識、經驗的 「文件化」。 六、知識管理可促進學校的傳承與進化,使後繼者可以從前人的腳步和經驗 中,得到指引、啟發和創新,使學校的運作得以有效傳承,並幫助學校的 永續進化。 七、建構整體性的學校知識管理平台,可廣泛蒐集、彙整各種教學資源,以提 供學校教師查詢、分享、研討、學習、流通、應用和創新教學方案之參考。 管理學大師Drucker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的主張:「管理」最重要的 貢獻是必須增加知識工作和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Drucker,2000),學校的教師 是典型的知識工作者,知識管理可增加教師個人的教學能力,也可強化資訊科技 運用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教學的能力等,更可提昇學校團隊的學習能力 及溝通協調能力,最終促進教育革新。 貳、知識管理與資訊科技 知識管理是「資訊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的延伸。運用資訊技術將 「資料」加以彙整組織而形成使用者方便使用的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資訊管理的一般概念,也是一種技術導向的管理型態; 知識管理則在資訊管理的基礎上,回歸到以「人」為本位的知識的學習、擴散、 流通、轉化、分享、應用與創新(羅文基,2004)。 依據美國勤業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Andersen)為知識管理所提出的公式: KM=(P+K)S(圖1)其中KM是指Knowledge Management, P是指People ,K是指 Knowledge, +是指Technology, S則為Share。這個公式所表達的是:組織知識的累 積,等於人力資源(People)結合資訊科技協助,而在組織共享的文化下達到倍 數乘方的擴散效果(劉京偉譯,2001)。

(3)

KM=(P+K)s Technology(+):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 Share:分享 知識管理 People(人):知識載運者 Knowledge(知識):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Knowledge(知識) 圖 1 知識管理公式 資料來源: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頁 39,台北:商周。

從知識管理公式(Knowledge Management equation)中可知「+」是資訊科 技,S為Share即知識分享,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網際網路及通訊科技 便捷地促成知識分享,換言之,資訊科技(Computer)和通訊科技(Communication) 將知識載運者--人(People)以及知識(Knowledge)兩者相結合,因此今日資訊 科技和通訊科技是知識管理不可或缺元素,沒有了它似乎知識管理沒有效率,但 一般知識管理研究都傾向從人員、方法、體制、策略或文化等層面研究,比較少 有從工具取向來研究,本文從工具取向的角度為出發,探討如何以知識管理平台 來落實知識管理,特別是支援協同教學。 學校的知識管理平台(或稱知識管理系統、或稱知識管理資訊系統)是將教 師教學過程的經驗內化成一個個有組織的知識單元(Knowledge unit),再善用知 識管理技術來組織知識單元供教學上可運用之知識,透過電腦、資料庫管理軟體 及網際網路等工具的運用,以及包括各項配套的軟硬體設施,以發展一個有利於 學校知識發展的良好環境,這平台扮演著學校知識的窗口,適時引進學校所需要 的各項知識,促進學校內部的知識流通,或促進學校與外部的知識交流,提昇教 師獲取知識的效率與整體的知識學習能力。 質言之,學校的知識管理平台的目標為指導學校的知識創新,協助學校發展 課程,以有效發揮教師的知識能力與開發潛能,增加學校整體知識的存量與價 值,讓學校擁有大量知識,形成知識型學校、學習型學校,最終可促進學校的革 新,使學校課程更符合學生的需求。

(4)

參、「平台」是一張虛擬的會議桌 網路能夠跳脫地理與時間的限制進行互相通信,「平台」則可視為透過網路 工具互相溝通的虛擬橋樑;知識管理平台是一座互相溝通的虛擬橋樑,更像一張 透過網路互相溝通的虛擬會議桌(如圖2所示),工作夥伴可隨時隨地在這張虛擬 會議桌上進行討論,進行團隊的協同作業(Collaboration或Team-work),而常見 的協同作業有共同的行事曆、佈告欄、公文傳遞、檔案管理、專案管理、工作追 蹤和會議記錄…等等,藉以快速建立、公佈、管理和共享文件(或檔案),因此 成熟的企業用知識管理平台常建置協同作業區,用其來幫助同一工作群組的夥伴 們在一個既定流程中協同作業,另一角度來看,據企業的知識管理經驗,知識一 直存在組織中流動,這些日積月累的瑣碎的經驗、資料或文件,可從中再「編碼」 成組織內的共有知識,協同作業區便是在儲存和管理這些瑣碎的經驗、資料或文 件,使之成為組織內共有的知識資產。 成員們運用協同作業區來協調進度、互相通信、共同討論等,尤其是企業界 瞬息萬變,若公文流程太長或會議頻繁,往往工作效率不彰,這時有了協同作業 區可以讓上上下下成員都可經由協同作業區來互相瞭解溝通,而且是線上即時的 (On-line Real-time),如圖2所示,在協同作業區中,成員們如同在會議桌上討 論問題和解決問題,但這一切操作都是透過網際網路、伺服器、應用軟體和資料 庫技術達到的,組織成員並不需經常性面對面會議,就清楚地掌握組織和成員的 活動。 會 議 桌 公告 欄 公告欄 April 2004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專案管理 電子郵件 電子檔 搜尋引擎 行事曆 知 識 文 件 會議記錄

知識管理平台

群組成員 群組成員 圖 2 知識管理平台的協同作業

(5)

協同作業區概念源自於企業界的知識管理經驗,他山之石值得借鏡,參考企 業知識管理的協同作業區的優點,另一方面根據「領域」教學發展上的需求,可 將佈告欄、行事曆、親師互動區、師生互動留言板、工作追蹤、知識文件管理(上 傳和下載)、知識庫搜尋、教師和家長的研習報名、問卷調查、群組討論區和電 子郵件等項目組織成一個協同作業區,從中教師成員可有效率地掌握同領域教師 及全校師生的進度、連繫及教案管理,以利於教師們經常性地從事知識管理和進 行協同教學。 圖2也是以「領域」為實體的群組工作區示意圖,在圖中有一張會議桌,知 識管理平台就是這一張虛擬會議桌,教師們如同坐在這張虛擬會議桌進行各類協 同教學討論,在會議後自然產出許多資料、經驗和知識,而知識管理平台運用電 腦和網路,將各方產出的資料、經驗和知識達成有效擷取、清點、登錄儲存及分 類編碼,提供領域內所需知識給教師們學習、流通、應用或分享,進而讓學校內 部的知識經驗傳承累積成為學校的重要知識資產。 肆、知識管理平台之可行架構 資訊科技的設備與技術,對於知識分享的效率與豐富性之影響甚鉅,是現代 組織進行知識管理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知識管理平台即是基礎建設。企業界為 提昇競爭力,都普遍使用資訊科技的設備與技術來進行知識管理工程,企業界依 據本身屬性發展出其各自的知識管理文化及依附的知識管理平台,而學校本位的 知識管理平台發展也可借鏡企業界經驗,據此研究者規劃出可行的中小學的知識 管理平台之架構如圖3,從圖中可整理出一般的中小學的知識管理平台大致具有 功能如下: 一、建置互動式、人性化的知識管理資訊網頁,透過網際網路的使用迅速的蒐 集 所 需 的 資 料 , 並 進 行 雙 向 的 互 動 溝 通 ( 知 識 擷 取 (Input) 和 表 示 (Output)),以進行知識的傳播和共享,讓使用者願意接觸與使用知識管理 系統,激起使用者進入系統搜尋資料的興趣。 二、隨時更新知識管理系統內容,以最新的訊息呈現在使用者眼前(這也是知 識管理工程師的例行工作)。 三、標準化知識文件以利於分解成知識單元,編製索引(Index)連結各知識 單元,再依主題、作者、日期排序,編排索引等方式分類和編碼,再儲存

(6)

見…等。 四、資訊科技的運用,不僅能有知識管理系統的彙集校內有形的知識,也能夠 藉由討論區的策略運用,提供使用者討論的虛擬空間,消除彼此間的距離 障礙。 縱然有上述架構可遵循,但在發展知識管理平台的過程中,各校人事地物等 條件不儘相同,導致在策略運用上將會面臨一些抉擇、修正、變通和制宜,因此 各校可視本身的環境、特性、能力與願景,採用適當的途徑來建構各校的知識管 理平台。 圖 3 知識管理平台的架構 資料來源:Michael H. Zack, 2000。 瀏覽器上網 教務處資訊組(系統操作員) 上網提供 評論和回 答 依主題、作者、 日期排序,編排 索引 知識管理工程師 使用瀏覽 器上網 分類、編碼 編製索引 連結各知 識單元 標準化 分解成知識單元 以互動方式 選擇知識單 元 研究結果的資料庫 擷取 (Acquire) 分類、編碼 (Refine) 儲存 (Store) 傳播 (Distribute) 表達 (Present) 依主題、作者、日期排序 教師 學生 家長 行政人員 社區使用者 知識管理工程師 討論區 數位化 知識單元 編輯器

(7)

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知識管理平台範例 圖4是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知識管理平台範例,範例中有佈告欄、行事曆、 文件管理、工作追蹤、知識庫、知識庫搜尋、問卷調查、群組討論區、通信錄等 項目,這些項目都是因應九年一貫課程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協同教學 (team-teaching)或協同作業(team-work)需要而設計,下列依圖4之知識管理 平台的網頁雛型說明各項功能: 一、問卷調查:在知識管理平台上可常常透過網際網要舉行問卷調查,如此可 明瞭校園內對不同問題的意見,透過網頁的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可即時找 出校園內的共同觀點,線上問卷調查對知識管理有相當正面供獻,可有效 匯集學校內的公共(團體)知識。 二、群組討論區:提供互動性佳的線上溝通橋樑,可作為即時線上討論或虛擬 會議之用,師生可運用群組討論區發起討論主題來發表意見,討論是一種 內隱知識的傳達,而線上群組討論,可將個人知識和內隱知識用外顯化文 字表示,如此可達到部份的個人知識團體化,進而增加團體的知識存量。 三、工作追蹤:領域的協同教學時必定例行舉行工作討論會議,會議後必須對 一些重要工作進行追蹤,至於「工作追蹤」可按工作開始時間及結束時間 來考核工作達成率及是否準時達成,在事後回溯這些工作追蹤過程,有許 多經驗可轉化成知識供日後應用。

(8)

四、知識搜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知識庫管理可採用「語意知識地圖」 (Semantic knowledge map)架構,因為語意知識地圖適用於知識搜尋和擷 取,其方法是在將資料、資訊或知識擷取數位化後輸入至知識庫系統時, 依據知識邏輯輸入至語意知識地圖中適當的端點(Leaf node)中(圖5), 如此輸入後再經由知識管理工程師(Knowledge management engineer)再 分類、編碼形成知識庫系統,知識庫內容形成合乎人們邏輯思考的語意知 識地圖,另外「知識」是「與日俱增」和「與時俱進」,因此知識庫中「知 識」需經常性再重新分類、編碼、評估、監督、規劃和整合。例如:圖5 是一個MST或STS專題式統整教學例子,專題名稱是飛機的飛行原理與相 關的科技知識,在圖中學科之間的知識相互聯繫,也相互滲透,因此圖中 的知識邏輯是依據知識分化或統整來安排,這種知識架構也適用於協同教 學的課程設計。 圖 5 語意知識地圖 陸、結論 網路科技的誕生,使得不同地域的一群人基於某種信念或目的,他們透過網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理化 生物 地球科學 生活科技 物理 化學 白努力定律 運輸科技 飛機的飛行原理與相關的科技知識 協同教學 電磁波 雷達、導航系統 無線電 空氣動力學 MST或STS專題式統整教學 端點(Leaf node) 端點(Leaf node) 端點(Leaf node)

(9)

路科技以跳脫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聚集在一起互動,這一群人組織成一種「網路社 群」或「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 Dr. Jim Botkin說:「沒有知識社群的知識管理系統,就像沒有人操作的個人 電腦」(Dr. Jim Botkin,2001)。由此可知,知識社群是知識管理平台中的主角, 扮演著知識供給與知識創新的重要功能,若知識管理缺乏良善的規劃與經營,再 好的知識管理平台,也只能達到「文件管理」的層次。由此看來,知識社群才是 知識管理平台中的靈魂,若僅僅導入知識管理平台,就認為提供一個網路上「虛 擬社群」的機制即算完成「知識社群」的建立,如此往往落得乏人問津或效能低 落的結果。 事實上,一個完整的知識社群建立,應該同時包括「實體的知識社群」與「虛 擬的知識社群」。在校園中教師們是一個實體的知識社群,但未來發展學校本位 的知識管理平台時,教師們可透過知識管理平台進行跨校知識管理,更可將系統 化整理的知識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給同學、社區和家長來學習、交流、分享或應用 (如圖6),這時虛擬的知識社群便自然形成,這個虛擬的知識社群中教師、家長 和社區透過系統共同參與學校課程的發展,進而建立家長、社區和學校的夥伴關 係,學校將家長和社區視為學校經營的工作夥伴,讓家長和社區力量協助校務發 展。簡單說,本知識管理平台希望在校內支援「實體知識社群」成長,營造開放 的校園氣氛,對外提供教學上共享知識的「虛擬社群」機制,激勵家長和社區參 與知識共享。 學校 知識管理 個人知識 個人知識 個人知識 實體的知識社群 網際網路 虛擬的知識社群 知 識 庫 個人知識 個人知識 個人知識 個人知識 Hub 家長或社區 圖 6 家長、社區和學校的夥伴關係

(10)

參考書目

羅文基(2004),知識管理在教育上的應用,2004年4月15日,取自翰林文教雜 誌網頁(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19/19_02.htm)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出版社,39 頁。譯自 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1999) 。

Dr. Jim Botkin(2000),李靜瑤、朱璞瑄譯,Dr. Jim Botkin 著,智慧狂潮(Smart Business) ─帶動企業變革的知識社群,高寶國際出版,2000 年 12 月。

Drucker(2000), 陳秀玲譯(民90)。杜拉克精選個人篇。台北市:天下遠見。 譯自:Peter F. Drucker(2000)。

Michael H. Zack(2000),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41, No. 3, Spring, 1999, pp. 125-145,2004年4月15日,取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1)1949 年至 1958 年,是中日維持民間交往時期;2)1958 年至 1971 年,是中日關係挫折 與改善期;3)1972 年至 2006 年,是中日恢復邦交及爭拗期;4)2007

Eisenhower)受命出任「盟 軍歐洲總司令」(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Europe])。艾森豪威爾的戰略構想仍然強調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

更進一步說,求知識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記住了就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文化溯尋(知識基礎) 九龍城 歷史淵源 4課節 文化稽考(知識基礎) 九龍城 地文誌、地域考 4課節 文化內韻(知識基礎) 九龍城 特色意義

 培養具有檔案學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資訊技術的基 本技能,能在檔案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機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