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四十年來有關「甲午戰後清韓關係史」的研究回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近四十年來有關「甲午戰後清韓關係史」的研究回顧"

Copied!
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歷史教育草 18 期 2011 年 6 月

135

近四十年來有關「甲午戰後

清韓關係史」的研究回顧

林亨芬.

有關近代清韓關係的探討,以往論者多將焦點宣於甲午戰 前的清韓闢係與甲午戰爭,相較之下甲午戰後清韓閥係史的研 究則顯不甚蓬勃。其實,關於此一課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且 廣泛的「清韓闕係」涉及甚厲,學凡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皆 可納入其中固惟目前筆者蒐羅的資料仍以兩國外交關係的探討 為多,依各相關研究課題將其略分為:甲午戰後滑圓的朝鮮政 策的探討、清韓邊界糾紛處理、甲午戰後東北亞的國際關係、 兩國的商弱往來與文化交流等主題進行剖析。在此藉由梳理近 四十年與甲午戰後清韓關係史相關的探討,試圖歸納甲午戰後 清韓關係的特點。 關鍵詞:清韓闖係、甲午戰爭、國交平行、大韓帝團、東 北亞國際關係 .固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車唔士

(2)

136 林亨芽 一、前言 歷史教育草 18 期 1895 年馬關條約宣告清韓宗藩關係的結束,此後的朝鮮即以 追求獨立自主為目標。甲午戰後的清韓兩國由於各自內部的混 亂,官方並沒有實際的聯繫。戰後的清廷為了保護在朝鮮的華 商、維持雙方的商務關係'以及向朝鮮催還各項債款,遂派遣唐 紹儀以「總商董」的身份前往朝鮮處理相關事務。然而,朝鮮方 面卻以清韓兩國未簽訂正式商約為由,不願承認唐紹儀的身份。

甲午戰後的朝鮮為了維持與清國的關係、表明獨立的事實,韓王

高宗在自認脫離日本的控制而避居俄國使館後, 1於 1896 年 7 月向 清國表達遺使議約的意圖。此時的清廷雖極不顧意承認朝鮮獨

立,且在心態土亦不肯與朝鮮進行國交平行的往來,但礙於西洋

公法亦無法斷然拒絕。清廷最後乃仿照英國派駐總領事的作法, 任命唐紹儀為駐韓總領事,惟仍拒絕互派公使與訂立條約的要 求。儘管如此,清圍在朝鮮勢力退卻的事實、 2列強對於清韓兩國

建交的勸說以及韓王於 1897 年稱帝並成立大韓帝國等情勢,均使

清廷倍感壓力。清廷面對朝鮮於 1898 年再度提出派使訂約的要求 時,在自主日無可拒絕以及光緒皇帝批准朝鮮的要求後,清韓兩國 的對等外交關係因此得以建立。惟清廷對於出使人員的派遣與國 1 朝鮮國王高宰殺 1896 年避居俄國使暉,此事對韓國史稱「俄體搞過」。 如﹒ 1896 年年底召開的各國租界會現中. a 本蝠事石井葫;Jc郎說道 「中國 與朝群無俺的。誰租界應即克企,歸還朝揖。」、美使亦云 「草韓糕的。華 人竟有祖界,比祖公法所未見。 J 見,那是 μ 、幸輔i湖等蝠.(i青幸中 a 韓闡 幌史料) .軍 8 卷,軍 3389 號. (揖署收駐紮朝鮮總領事唐紹 JU.) (克時 二十三年二月二十-

a )

(壘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2)

.頁 4989-4900 。

(3)

近四十年車有關「甲午戰使清韓關條史」的研究回顧

137

書內容的擬定仍有爭議,致使清國首任駐韓公使徐壽朋遲至 1899 年才抵達漢城呈遞國書,其後雙方於同年 9 月締結{中韓通商條 約}。 就近代清韓關係的探討而言,論者多將焦點置於甲午戰前的 清韓關係與甲午戰爭,相較之下甲午戰後清韓關係史的研究則不 甚蓬勃。除了甲午戰後清國失去對朝鮮問題的發言權外,清國本 身所面臨的瓜分危機、清韓關係的曖昧以及史料的侷限,造成此

一研究的難題。儘管如此,仍有不少研究涉及此一課題。「清韓

關係」內容甚廣,學凡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皆可納入其中,惟 目前蒐羅的資料以兩國外交關係的探討為多。依內容略可分為幾 個主題 、甲午戰後清圓的朝鮮政策的探討。二、清韓邊界糾 紛處理。三、甲午戰後東北亞的國際關係。四、兩國的商發往來

與文化交流,以下分別述之。

二、甲午戰後清圍的朝鮮政策之研究

有關甲午戰後清國的朝鮮政策的研究,論者多以唐紹儀在朝 鮮的活動與 1898 年兩國建立對等外交關係為主要的探討對象 o (一)唐紹儀在朝鮮的活動及其角色 唐紹儀可謂清國官員中最熟知朝鮮事弱者,他從 1882 年 12

月至 1898 年 10 月,先後被派駐朝鮮任職達 16 年之久。唐紹儀於

甲午戰前主要擔任袁世凱的副手,至甲午戰後他便成為清國派駐 朝鮮的首位官員,直至清國決定派遣首任駐韓公使後他才卸職返 國 o 1970 年代開始出現討論唐紹儀於甲午戰後在朝鮮活動的論 薯。李恩涵教授可謂最早論及此一課題的學者,他在(唐紹儀與

(4)

138 林亨芽 歷史教育第 18 期 晚清外交) 3一文分別就唐氏的成長背景、任職朝鮮時期的作為以 及自朝鮮返國後的任職情形,作詳盡的論述與分析。李氏指出,

甲午戰後清國在朝鮮政治上優越的宗主地位,雖為日本所排除,

但清廷仍希望保持在朝鮮經濟上的地位,並在國際競爭的局面 下,盡其最大的可能以維持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唐紹儀雖力圖阻 止朝鮮選使訂約的要求,但在知悉無法斷然阻止後,他也從中協 商雙方派便的事宜。 曾任教於澳洲國立大學的西格爾教授 (Louis

T.

Sigel) 則在 (清國外交政策與近代商業社會﹒唐紹儀在朝鮮)4與(朝鮮在晚 清外交政策中的角色) 5兩篇文章中指出唐紹儀認為清朝在面臨朝 鮮的遺使訂約要求時應以西洋公法為原則,籍以迴避韓廷的要 求。此外,唐氏認為為了維持清朝在朝鮮的勢力,若能運用朝鮮 事大派(親清派)的勢力影響朝鮮政局,將使情勢更有利於清 朝。 1980 年代以後,則陸續出現討論唐紹儀於甲午戰後在朝鮮活 動的文章。如,韓國江原大學教授李求鎔(唐紹儀在朝鮮的活動

及其角色一以清日戰爭前後為中心一) 6韓國中央大學教授權錫

3 幸恩 f函, (唐紹做與哇,青外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時克所'"刊) ,軍 4 期 (上冊) (企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3.5)

,頁幻 l 詣。 Loui昀sT. Si啥ge札I,

r.阻ng Sha帥o-yi

in

Km扭'ea,"

Papers on Far

E.ρ叮sf.仿'ern Hi,肘sl的of可y,

IJ(March 1976)

,

p.

77-106

Louis T. Sigel

,“

The Role of Korea in Late Qing Foreign Policy."

Papers on Far

E囚犯 mHist.。可, 21(March

1980)

,

p. 75-98

自幸未蟬, (朝鮮叫lλ,191 唐甜儀叫活動斗立役創一靖國戰爭前 惶期畫中心!"..呈 一) ,拉入{車洋學靖宜 藍史鄭在世博士古輯把;全) (扑告 高麗苑,

1984 )

(5)

近四十年車有關「甲午戰後,青韓闖唔,史 J 的研究回顧

139

奉(清日戰爭以後的清韓關係研究 (1894-1898) )、 7權赫秀〈唐

紹儀在近代朝鮮十六年活動考述) 8與楊凡逸(唐紹儀與近代中國

的政治外交) 9 。這些論著皆指出,唐紹儀於甲午戰後以非正式

「總商董」的身分赴朝鮮處理商務,但因韓廷不承認他具有官方 身分致使唐紹儀無法行使職槽,轉而注意收集韓政內情、各國在 朝鮮的動向等情報。對於甲午戰後清國之所以不願與朝鮮建立對 等外交關係,僅派「總商董 J 作為保護商民與維持商務的作法, 一般認為這是因為清國仍存上國心態而不顧視朝鮮為平行之圈。 對此權赫秀則認為清廷之所以以「總商董」的職銜派遣唐紹儀前 往朝鮮,主要是出於清韓兩國間「商章已麼,未訂條約以前,自 不便遺官往駐。」的現實因素,所謂清國的宗主觀念應是其次的 因素。 10四篇論著在清韓兩國建立對等外交關係的討論上,皆認為 唐紹儀對於清廷在處理對韓派使訂約的最終決策上扮演重要角

色。

除了上述有關唐紹儀在朝鮮外交舉措的討論外, 1990 年代以 降亦有將視角置於唐紹儀與清韓兩國商貿關係的探討。如,日本 學者小原晃在(日清戰爭後的中朝關係 以總領事的派遣泊中心 )

II一文指出,甲午戰爭後的清廷因保護在韓清商的問題,一開

7 權蜻拳· (清日戰爭。1 丰"1蟬,由闖暐研究( 18件 1898) )﹒住人{清日戰爭是 前挂墊韓國斗列強) (λf 壘韓國輔神文化研究院.

1984)

,頁 187-233 。 H 權聶哥, (唐館做在近代朝揖十六年活動考述〉。收九咀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 蝠. (韓國研究諭重) •

21

(北京 世界袋。咀出版社 .2009) ,頁 289-321 0 。楊凡逸· (唐詞曲與近代中國的且站外主) (壘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0

)。 "權韓秀· (唐揖伯在近代朝揖十六年活動考述〉﹒頁 301 。 II 小車見· (日,青戰爭使叮中朝開 f車 站哺事就連在時<. ')τ 一)

.

(史潮}﹒ 斬 37 (車草.

1995.9)

.頁 45-59 。

(6)

140

件亨芽 歷史教育草 18 期 始即未決定在朝鮮設置正式機闕,僅以派遣商務常董作為戰前商 務委員的延長。因此清廷派遣駐韓總領事的目的在於保護商民, 而非為清韓兩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 由於唐紹儀在朝鮮的經歷,可見其於甲午戰後維繫清韓關係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正因為如此,多數學者皆認為唐紹儀是 1898 年清韓兩國建立對等外交關係重要的推動者。不過,唐紹儀的報 告與他在朝鮮的舉措對清廷而言固然重要,上述文章對於唐紹儀 與清廷之間的互動,尤其是 1898 年清廷同意朝鮮遺使訂約的探討 上仍有不足之處。以上論著雖然對唐紹儀在朝鮮的活動與處境有

深入的分析,可惜忽略大環境的變動因素(如,甲午戰後國際局

勢的變遷、清國內部及其政策的變化) .致使在了解此一時期的 消韓關係仍有不全之憾。

(二)清韓國交平行建立之探討

較早涉及此一研究為韓國江原大學教授李求鎔於

1985 年發

表. (大韓帝國的成立與列強反應 以稱帝建元的議論為中心 )

12一文。作者指出,稱帝建元之議最早起於 1894 年 6 月間日

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對韓王高宗的建議。對於韓王的稱帝,除 了清國視其稱帝為不當外,列強(日本除外)的反應亦頗為冷 淡。不過. 1897 年大韓帝國的成立與韓王稱帝建元的事實,也促 使清韓關係必須作調整。對清廷而言,大韓帝國一旦獲得列強的 承認,清廷勢必會面臨壓力甚至可能引發糾紛。因此探討列強對 大韓帝國的態度,不僅可知甲午戰後各國的政策,也是研究清韓 關係的重要面向。 12 丰求揖. (大轉 4年國司成立斗列強 91 且l!一輛4年建元論議幸中心豆豆一〉 {且早史學}﹒ 1 (韓國 4年川.

1985)

.頁 75-98

(7)

近四十年最有關「甲午戰使清韓關條史 J 的研究回顧

141

1990 年代以降,出現不少中韓閥係史的通論性著作,其中亦 有述及甲午戰後清韓關係的部分。如,徐萬民{中韓闕係史(近 代卷)

)

13一書,除了對甲午戰前的消緯關係有詳盡的描寫外,對 於甲午戰時乃至戰後的清韓闕係,也有較多的論述。作者指出甲 午戰爭時期日韓兩國雖買賣訂同盟條約,然而清韓兩國亦有「秘密 外交」的存在。作者認為戰時清廷禮遇來朝的朝鮮官員以及清軍 與朝鮮人民的合作,皆可視為清韓宗藩闕係的延續。甲午戰後清 韓宗藩關係的告終,成為兩國建立完全平等關係的契機;清廷經 由派遣駐韓商藹總畫、總領事與公使的三階段,實現清韓闕係的 正常化。 1899 年{中韓通商條約}的簽訂,使雙方關係進入平穩 發展期。

王明星{韓國近代外交與中國 (1861-1910)

)

14一書,從近

代韓國的外交舉措切入,探討其變遷與清國的關係。作者認為近 代韓國的外交舉措,實質上是掙脫清廷的束縛逐漸走向獨立自主 的過程。指出清朝對近代韓國外交的影響有二.第一、清廷對朝 鮮的干涉,嚴重損害朝鮮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阻礙其近代外 交發展的步伐。第二、清朝勢力在朝鮮的存在﹒是維持朝鮮半島 局勢的相對平衡,抵制日俄擴張的重要因素。清廷勢力徹底退出 朝鮮後,半島局勢立即失控,導致韓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作者 頗具個人觀點,從標題即可見其突破舊說的企圖。惟此書涉及甲 午戰爭前後清韓闕係的探討不多,主要以朝鮮中立化政策作為核

心議題。

"除萬氏·

<

'"韓闖你史(近代卷)

l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6

)。 "王明星· <韓國近代外交與+國(

1861

.

1910)

l

(北京 +國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

1998

)。

(8)

142

林宇芽 歷史教育車時期 王如繪{近代中日關係與朝鮮問題) IS 一書,以清日兩國關係 為主軸,論述 1870-1909 年清、日、韓三國關係。對於甲午戰後清 韓闕{系的探討與 1898 年清韓遺使訂約一事,僅指出總理街門是根 據唐紹儀的建議,才奏請簡派公使赴韓。白新良等人合著{中朝 關係史) 16則與徐萬民, (中韓關係史(近代卷) )內容霄悶。值 得指出的是,此書認為兩國得以建立新關係的因素在於 兩國有 傳統的友好情誼、朝鮮的主動積極促使清朝改變態度、清朝則為 保護商業等利益亦有需求。上述因素固然是清韓建立對等關係的 因素,卻非導致清廷改變態度的關鍵。朝鮮的主動積極,只不過 是促使兩國建立新闕係的動因,而非決定性因素。孫助, (晚清

中國用條約強化中朝宗藩關係的失敗

(1876-1895)

)

17則以清廷

「立約保藩 J 的過程為焦點,探討清廷以條約體制強化中朝宗藩 體制的失敗原因。指出清廷透過{朝美通商條約)

(1882)

{中韓水陸貿易章程) (1882) 、{中國代辦朝鮮陸路電綜合 同) (1885) 、中韓{元山電線條約) (1891) 等條約的簽訂, 以維持清韓宗藩關係,並藉此強化對朝鮮的控制。馬關條約宣告 清韓宗藩關係的結束, 1899 年{中韓通商條約}的簽訂象徵清圓 承認朝鮮的獨立。作者指出,從考察清廷「立約保藩」的過程, 可見清廷以此作為反駁日本與破壞清韓宗藩關係的回應。

王俊祥(論甲午戰後中朝關係演變(

1895-1900) )

18一文指

的王如槽. (近代中日 IWH車與朝揖問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 16 白斬良主捕、王矗等善. (中朝闢暐史) (北京 世界如喊出版社 ·2002 )。 "論時. (魂,育中團用峰的強化中朝宰 ill !I 棟的失敗(

1876-1895 ) ) .

(煙台 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18: 4

(山東 .2005.10) .頁 461-4660 問王使祥 • (諭甲午戰 f章中朝闖峰,實哩( 1895-1 9C附) ) (吉掉。東北師範大學 碩士站立.

2006

)。

(9)

近四十年來有關「甲午戰役,青韓關條史」的研究回顧

143

出,甲午戰後由於各自的窘境,兩國的新關係沒能建立起來。

1896 年韓王的遺使訂約要求雖受到清廷拒絕,但訂立兩國商約已

成為客觀事實。清廷至 1898 年同意派公使,首任駐韓公使徐書朋

於 1899 年抵達漢城呈遞國書,同年 9 月簽訂{中韓通商條約)

建立兩國對等的外交關係。文中採用的史料以中文為主,對於韓

國史料的運用明顯不足。在描繪甲午戰後的清韓闕係上,僅將重

要史實指出並未多加分析。

楊軍、王秋彬合著{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 19一書,討論

兩國自古至今的關係變化與內涵。在宗藩朝賈關係的探討上,作

者認為宗藩朝賈體系雖然還至 11 世紀才發展成熟,但是其理論卻

是由來已久:包含五土觀、九州觀、四海觀、華夷觀。書中指

出,在宗藩體系下的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有以下特點 一、中

國開始承認朝鮮半島上的國家是外國,二、中國與李氏朝鮮確立

了具有東亞特色的國家交往的特殊模式,三、經濟越來越成為中

國與朝鮮半島問互動的主要方面,四、朝鮮始終對中國保有較強

的向心力,五、中國與王氏高麗、李氏朝鮮基本上保持和平友好

的關係。作者認為清韓宗藩體系的瓦解,標誌著兩國關係開始步

入近代條約體系時期,也意味古代東亞國際體系的終結。 1896 年

清廷派唐紹儀為駐韓總領事、 1898 年任徐書朋為駐韓公使、 1899

年{中韓通商條約}的簽訂,開歐清韓兩國平等外交關係的建

立。其後,雙方因邊界問題互有爭論,先是於 1904 年締結{中韓

邊界善後章程) .又在日本的介入下於 1909 年簽訂{圖們江中韓

界務條款)

0

1910 年日本併吞朝鮮後,朝鮮與中國的事積皆由日

"楊軍、王社彬著, <中團與朝鮮半島關你史論>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革益 ,

2006 )

(10)

144 林宇芽 歷史教育車時期

本代為交涉。朝鮮亡國後,許多愛國人士紛紛亡命中國展開反日

獨立運動。最後作者以現今朝鮮已獲得主宰自己命運的機會,期 望中韓兩國在相互尊重主構與睦鄰友好的原則基體上開拓新時 代。 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關係擅變研究> 20一書欲透過清朝與朝 鮮宗藩闕係的研究,更加理解與透視中國宗藩關係的全貌。作者 認為,清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歷經五個重要的變化階段 21 以馬關 條約標誌兩國宗藩關係的結束。本書雖以清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為考察重點,仍在全書之未對於甲午戰後的清韓闕係做簡單的論 述。作者指出,促成 1898 年清韓兩國互派公便有幾個因素 第 一,美國與日本對於中國在朝鮮租界的異議。第二,朝鮮方面對 於雙方建立對等外交關係的迫切。清朝最後鑑於國際形勢與清韓 兩國共岡利益的需要,總理街門的態度開始有所改變。 1898 年清 朝首任駐韓公使徐喬朋的出使與致韓國國書的擬定,意味兩國進

入平等交往的時期。 1899 年雙方簽訂{中韓通商條約> 15 款,後

因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攻佔北京,使得朝鮮未能完成向清朝遺便的 計畫。直到 1902 年初﹒韓國派遣朴齊純為首任駐華公便,兩國終 於實現互派使節的夙顧。 關於滑韓兩國建立對等外交關係的探討,在西元 2000 年以後 出現新的解釋論點。茅海建(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對外觀念的調 切軍聶娟. (清代中朝宗 I. 闖峙壇哩研究> (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7

)。 "草- .從清初到串熙末年,以{南漫山城提則}冉棵誌。第二,從車正主同治 末年,叫朝揖設立書拿閉~標誌 a 第三,先蜻八主十一年( 1882-1885 年) • 此{中朝商民水Jt>賣品章程}的制訂品標誌。軍四,先捕十一主二十年

( 1885-1894)

.以袁世凱蜻任「駐朝揖理主涉通商事宜大臣」冉棕誌,清朝 與朝鮮的宗蘊闖啤走向畸哩。草五,先蜻二十至二十一年(

1894-1895)

.以 {馬關峰的}島標誌﹒清朝與朝揖的宗I. 關陣主此徹底瓦解 D

(11)

近四十年來有關「甲午戰後,青韓關條史 J 的研究回顧

145

適) 22與金東建(戊戌變法時期清國對韓修交決定過程

以光緒帝

與總理街門的朝鮮政策為中心) 23對於清韓兩國建立對等外交關係

的關鍵與過程皆有詳盡的論述。兩篇文章均指出,清國對韓政策 轉變的關鍵因素是光緒皇帝。茅海建以光緒帝對於觀見禮儀的改 革、童話德皇製作星寶、購置世界地圖、親擬致日本圖書、召見伊 讀博文與赴韓使節的派遣,說明皇帝個人觀念與政策的調適。作 者認為從這些細小的事件,可見光緒帝力圖擺脫傳統外交(天朝 觀念下的華夷秩序)的束縛。但是茅氏也指出,從清國對於出使 人員的派遣與圖書擬定的爭議,可見光緒帝與清國官員對於近代 外交尚未具備完全的認識。首任駐韓公使徐昌等朋個人的外交觀 念,更顯現清韓兩國從屬邦到友邦的心態變化。金東建則更一進 步針對光緒帝與總理街門的政策做分析,他引用{國聞報〉來說 明清廷政策的轉變。他認為 1898 年清韓兩國建立對等外交關係﹒ 形成了大清帝國、大韓帝國與大日本帝國並立的狀態,可謂今日 東亞國際社會的原型。

蔡建{晚清與大韓帝國的外交關係

(1897-1910)

}

24可稱是

中文學界第一個以「大韓帝國」作為探討對象的論薯。他指出清 韓對等外交關係的建立,主要是透過派遣商務總董、總領事、公 使三階段而形成,並認為商務總董的派遣只能算是民間關{系的建 立,派遣駐韓總領事才算是正式官方關係的成立。作者認為 1899 n 芽;每建, <戊戌哩,去期間先睹帝對外觀念的調過) , (戊戌哩法史事考) (北 京三聘書局,

2005)

,頁 413-462 。 n 企車建, <戊戌j[法期1:};lt毛清圈。可吋韓f垂直決定過程 朝鮮且草壘的?毛 克時帝 k 岫理 lti 門〉﹒{年輒地威主化研究l

'

11 ( 2008

.3)

,頁剖開。 M 華建, (曉清與大韓4年圓的外主闖硨(

1897-1910) l

(上海 土海辭書出版 毒土,

2008 )

(12)

146 林宇芽 歷史教育草 18 期 k 年{中韓通商條約}的成立,象徵了清韓兩國平等外交關係的正 式確立。其後,清韓兩國針對邊界糾紛,簽訂{中韓邊界善後章 程}與{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在日本於 1910 年併吞韓國後, 1899 年簽訂的中韓通商條約即被廢除,清韓兩圓形式上的關係已 不復存在。韓國亡國後,很多反日活動紛紛轉到國外,中國即成 為這些抗日活動的大本營。 日本京都府立大學教授岡本隆司在(韓國的獨立與清國的外

交一獨立與自主之間一) 25一文指出, 1895 年馬關條約雖載明「清

國承認朝鮮獨立 J '然而朝鮮獨立實則經歷 1897 年大韓帝國的成 立、 1899 年締結{中韓通商條約}後才得以實現。作者指出,甲

午戰後清國面對大韓帝國的成立與朝鮮派使訂約要求,是以「公

法」、「西例」作為基章。韓國於 1899 年達到名實上的獨立,實 為國際因素(均勢)所造成。然而此一建築於均勢基礎的獨立自 主,終因此均勢的崩裂而告終。文中雖對甲午戰後清韓兩國建立 對等外交關係未有詳細說明,但在探討清國政策與韓國追求獨立 的背景上給予重要的參考。

韓國瞭國大學教授李銀子 (Lee

Eun Ja)

(甲午戰後的中國在

朝鮮的外交使團:總領事唐紹儀與公使徐壽朋)26以外交使團的組

織建立為分析重點,指出唐紹儀於甲午戰後被派往朝鮮處理保護 華民的事宜,韓廷因唐氏不具正式官方身份而不予承認,致使唐 "同本隆司. (韓圓叮揖立t ~.青團叮外主-1:金立 k 自主叮<lJP 疋-) .收入同本隆 司、 III "真蝠. (中固近代外主叮胎動) (東京 車京大學出嚴扯 .2009). 頁 161-180· 2泊6

Lee

Eu叩n

Ja

(丰矗于)扒'

Japanese War

Peri吋Th e

Tenns of Consul General Tang

S訕ha曲oy.>

and Legate Xu

1

(13)

近四+年來有關「甲午戰後清韓關峰、史」的研究回顧

147

紹儀只得透過英國駐朝鮮總領事進行交涉。及至 1898 年清韓兩國 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首任駐韓公使徐壽朋就任後,清國在朝鮮的 外交組織就此得以建立起來。 從上述探討甲午戰後清韓兩國建立對等外交關係相關論著的 回顧,可見研究趨勢上的變化,即是從著重唐紹儀的角色到側重 分析清廷內部的決策。此一研究趨勢的變化主要以西元 2000 年做 為劃分的界限 ·2000 年以前的相關研究多屬通論性著作,對於甲 午戰後清韓闕係的討論僅是描述性文字且未有深入的探討。西元 2000 年以後,除了呈現多元面向的探討外,在論點則更趨成熟並 出現新的解釋觀點。

三、清韓邊聽糾紛處理

有關清韓兩國的邊是每糾紛,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間島」 領有權問題,即是越境朝鮮人墾居圖們江以北領士的歸屬問題。 二是由此引發的清韓疆界劃分問題。清韓邊務糾紛由來已久, 1627 年,後金與朝鮮簽訂{江都會盟> .從此兩國嚴禁邊民到疆 界一帶採參捕珠,圖們江流域便形成無人居住的空白地帶。相關

探討如

孫春日(清末中朝日「間島問題」交涉之原委)

27一文指

出,清韓兩國於 1712 年勘立定界碑、 1882 年簽訂{中國朝鮮商 民水陸貿易章程> .確立圖們江、鴨綠江為疆界之事實。 1885­ 1887 年清韓兩國曾就「間島問題」進行談判,但由於雙方在圖們 江正誨的認識上大相徑庭,因此未達成共識。此後清韓兩國更加 重視這一地區,雙方開始加強對此地的控制。清廷為使圖們江以 "孫春日. (清末中朝日「間島問題』立涉之原喜) • {中圈邊疆史地研究 l

.

12 : 4

(北京 ·2002.12) .頁 48占8 。

(14)

148

林亨芽 歷史教育草 18 期 北的朝鮮墾民服從,實行「蘿髮易服」的編箱政策。韓國則在 1899 年派官員進行清韓國界問題的調查,並於 1901 年設立邊界警 務署與分署並派駐鎮衛軍,試圖以軍事力量來加強對間島朝鮮人 的管轄和保護。 1905 年以後,由於日本介入「間島朝鮮人問 題 J 致使情形更加複雜。日本除了向清政府提出照會,抗議清 政府把間島視為自己的領士外,還非法越江掛出「朝鮮統監府間 島派出所」的牌子。 1908 年 12 月清日兩國再次進行談判,於 1909 年 9 月 4 日訂約 r 間島」糾紛至此獲得解決。 蔡建{晚清與大韓帝國的外交關係 (1897-1910) )一書,亦 針對清韓邊界糾紛進行探討。除了追溯清韓邊界糾紛原由外,對 於 1904 年{中韓邊界善後章程〉與 1909 年{圓們江中韓界務條 款〉的簽訂有詳細的描繪。書中指出, <中韓邊界善後章程〉只 是維持兩國邊界的現狀,並未解決兩國的邊界問題。儘管事後清 韓兩國皆有勘界的共識,然因日本於日俄戰爭爆發後控制朝鮮政 局 'R 本的介入使問題更形複雜。清日兩國經過多次的爭論與談 判,於 1909 年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與{東三省交涉五案 條款) ,經韓國政府的照准後,確立圖們江為清韓界河。

韓香蘭在〈論清代中朝邊務糾紛與「間島案」問題)

"一文指

出間島朝鮮人問題」是解決清韓兩國邊務糾紛的關鍵所在。 如果「間島問題」中的越境朝鮮墾民的法律地位及其行政管轄權 問題得到確定有關邊界問題的爭議也就迎刃而解。但在日本的

介入下,清日兩國始對於「間島案」進行談判。雙方主要圍繞間

島領土歸屬的問題,進行了「照會往復」等一系列針鋒相對的爭 划韓香繭, (1ll清代中朝邊務糾紛典「間島韋」問題) , (i各兩師範學院學報}

29 : 1

(河南,

2010.2)

,頁 114-118 。

(15)

近四十年車有關「甲午戰役,青韓關條史 J 的研究回顧

149

論。清廷明確表示清韓邊界向以圖們江為天然界限,本無「間 島」之名目。日本則主張「間島歸屬未定論 J 要求清日兩國先 行預議,求得一致的意見作為勘界基礎。其後雙方互有爭執,間 島問題於 1909 年才正式獲得解決。作者認為,清政府雖因「間島 問題」而喪失部分重要權益,但在主權問題上卻有重大突破,即

是維護了「間島」主權與爭取到對間島朝鮮人的管轄權。

四、甲午戰後東北 E 國際關係

探討近代清韓閥係固然應以兩國為主體,然而當時的國際情 勢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 19 世紀下半葉清韓兩國皆捲入列 強的東亞爭奪戰中,至甲午戰後列強的爭奪日益激烈。再者,列 強對於清韓建立對等關{系的介入,可謂促成清韓兩國建立對等外 交關係的一大關鍵。因此考察甲午戰後東北亞的國際關係,對於 瞭解甲午戰後的清韓關係與清韓兩國的國際地位甚為重要。

有關東北亞國際關係的研究,馬士 (Hosea

Ballou Morse)

志亨利 (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 合薯的{遼東國際關係史}

扭堪稱經典之作。此書於 1928 年在上海出版, 1931 年修訂後則在

法士頓與紐約出版。作者馬士與~亨利都是西方著名的中國通, 都有在中國工作、生活的經歷。全書三十章,前三章主要介紹遠 東的地理、 19 世紀以前東西方的關係,其餘依次敘述19 世紀中期 到 20 世紀 30 年代初期西方列強與遠東各國的關{系。除了論及兩

次英法聯軍、太平天國、清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

H 俄

"馬士(

Hosea Ballou

Morse) 、志亨利(

Harley Farnsworth

MacNaiτ) 苦,恤曾 .等譯. (通車國際關陳史) (

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土埠。土 海書店出版社,

1998 )

(16)

150

林宇芽 歷史教育第 18 期 戰爭、辛亥革命、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等重大事件外,對於外 交與內政的關係也有深入的分析。有關甲午戰後的東北亞國際關 係的論述,書中除了提及日俄在滿洲和朝鮮的擴張、英日同盟與 日俄戰爭的爆發外﹒對於甲午戰後朝鮮局勢則有詳盡的描繪。作 者認為, 1896 年〈韋貝﹒小村協定}和〈羅拔諾夫﹒ lU縣有朋協 定}實質上都是 1885 年清日天津條約的翻版。雖然看似維護朝鮮 的獨立,事實上卻都否定了朝鮮的獨立。俄國在朝鮮的擴張,除

了引發與日本的衝突外,英美等國對此亦深感不安。事實上,甲

午戰後日俄兩國在東北亞的對立與妥協,仍須顧及英美的態度。 1902 年英日同盟的成立,不僅加深日俄間的猜忌、與衝突,更因此 導致日俄戰爭的爆發並連帶影響朝鮮的命運。 1952 年美國學者巴蒂斯蒂尼 (Lawrence

H.

Battistini) 發表

(

19 世紀的朝鮮問題尸。 文,以 19 世紀的朝鮮為中心,論述各

列強勢力進入朝鮮後的情形。文中針對美國在甲午戰爭期間的態 度、三國干涉還遠以及戰後日俄兩國在朝鮮的競逐關係進行論 述,並指出甲午戰後的俄國趁清朝勢力退出朝鮮之際,藉著聯合 朝鮮對抗日本達到在朝鮮勢力的擴張的企圖。作者認為俄國勢力 進入朝鮮後,並未替朝鮮帶來好處反而加速其腐敗。此外,俄國 透過 1896-1898 年一連串的日傲的外交協定,終使日本承認維持朝 鮮的政治現狀。 1960 年代出版了幾本研究 19 世紀下半葉朝鮮局勢的專書,美

國學者萊慎 (George

Alexander Lensen)

(介於俄日間的朝鮮與滿

洲,

1895-1904)

31 一書主要以英國駐日外交官薩道義(Sir

Ernest

30 La'、盯ence

H.

Battistini ,叮be

Korean Problem in the Nineteenth

Cen個可"

Monurnenta

Nipponica ,自 1/2

(1

952)

,

p. 47-66

(17)

近四十年未有關「甲午戰後,青韓閒侏史」的研究回顧

151

Salow

,

1843-1929) 為中心,運用已出版及未出版的文件論述 1895-1904 年清、日、俄關係以及日俄在滿洲、朝鮮的競爭。以 1900 年劃分為兩部份,首先探討 1895-1900 年滿洲與朝鮮問題, 1900-1904 年焦點放在俄國對滿洲的深入及日俄的交鋒。作者認為 蘆道義具有卓越的洞察力,不僅警覺到俄國對朝鮮、滿洲及中國 的意圖﹒也意識到日本軍國主義的威脅。金流真、金韓喬 (C.

I

Eugene Kim and Han-Kyo Kim)

(朝鮮與帝國主義政治,

1876-1910}

J2一書指出,朝鮮之所以無法獨立自主雖與國際局勢有很大

關係,但是朝鮮本身的專制、國王的衰弱及其內部的紛爭也是主 因,並對 1905-1910 年日本對朝鮮的逐步控制進行批判。此書主要 的貢獻在於,將朝鮮內部情勢與國際局勢相互連結對照,並仔細 地論述 1905-1910 年日本對朝鮮的政策﹒此書雖多方面探討朝鮮與 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及其未能獨立自主的因素,不過就其資料 的運用上而言,帕勒斯(James

B.

Palais) 指出此書在掌握韓文方 面的三手研究上顯然不足。33 1980 年代的相關研究,如權武秀(Moo-Sao

K won)

(英國對

朝鮮政策,

1882-1910}

34一書,作者分析英國對朝鮮的政策是採

其一貫「均勢J

(balance of

power) 原則,英國遠東政策則依其 在歐洲地位與世界利益來決定。然而甲午戰後的三國干涉還遠,

1904

(Tokyo: Sophia

Unive目2旬, 1966)

32 C.

I.

Eugene

Ki

m and

H血-Kyo

Kim

,

Korea and the politics of imperialism

, J

876一

191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68)

33

James B. Palais

,“

Reviewed Work(s):

Korea and the Politics of Imperialism

,

1876-J

91 O.

by

C.

I.

Eugene Kim; Kim

H血 kyo,"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28:4

,

(Aug

. ,

1969)

,

p. 863

34

MOO-SOD Kwon

, “

British Policy Towards Korea

,

1882-1910." ( Boston Spa

,

Wetherby

,

West Y

orkshi間, U.K.:

British

Li

brary Document Supply Centre

,

1982 )

(18)

152

林草芬 歷史教育第 18 期 使英國轉向尋求同盟的路徑。英日同盟的成立,成為日本擴張的

有力後盾,最終使其併吞朝鮮 a 宋禎煥{沙俄侵略朝鮮簡史) 35一

書,雖以馬列主義的歷史觀分析,卻本著歷史研究的精神勾勒出 俄國侵略朝鮮的歷史。俄國對朝鮮的侵略相較其他地方有其特 點﹒即是以「溫和」、「漸進」的方式。作者認為,正因為俄國 對朝鮮侵略方式的不同,使人們很少或是忽略了俄國對朝鮮的侵 略。此書從最初的韓俄關係談起,以 1910 年日本併吞朝鮮作為最 後結束;雖然簡略,卻大致勾畫出韓俄關係的發展大勢。

眾慎 (George Alexander Lensen) (伐謀篇列國在朝鮮及滿

洲的對抗 '1884-1899) , 36依時間序列闡釋俄國的遠東政策。作

者本身懂多國語言,引用的書類甚為廣博,除了英文、日文、俄 文、韓文的外交檔案外,兼合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的外交檔 案。據張存武教授的書評言 r 作者雖曾到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的檔案室,然而書中未徵引中國檔案。其中原因雖不明, 然卻屬美中不足之一。 J37在結論中作者認為過去由於誇示了俄國 的強大,歪曲了俄國的外交政策;其原因在於大部分研究者不懂 俄文。作者以俄國檔案出發,企圖將沙俄時代的遠東政策還以原 貌,用力最深在於俄國遠東政策及其對朝鮮政策的性質固本書闡 釋俄國遠東政策與多數論著論點不同;一方面點出俄國在內部分 歧下外交的弱點,另一方面則認為俄國的外交政策是被動地因應 可5 東禎嚼著、張建瑰擇.

<iY他侵略朝鮮簡史) (壘北﹒中華民國韓國史研克畢

會.

1993)

.頁 2 。

36

George Alexander LenseD

,

Balance of Intrigue:

lnternatio叩I Riva仰 in Kor,ω and

Manchuria

,

/884-1899 (Tallahassee:

Unive目ity

Presses of Florida

,

1982)

"于長存武. (評 George

Alexander

Lensen 著 Balance

of Intrigue: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Korea and

Manchu 間.

1884-1899) •

(湛學研究)

1 : 1

(壘北,

1983.6)

.頁 327 。

(19)

近四十年車有關「甲午戰後,青韓闖 f車史」的研究回顧

153

局勢的變化。 楊昭全{日帝霸占朝鮮始末 (1876-1910» 38則從日本的對 外擴張談起,指出其侵略性質及在不同時期侵略朝鮮得到不同帝 國主義者的態愚與支持。將日本從侵略至吞併朝鮮的期間分幾個 階段 1876 年{江華條約}打開朝鮮門戶、 1894-95 年的中日甲午

戰爭、 1904-05 日俄戰爭、 1907 年高宗退位至 1910 年日韓合併。

對於甲午戰後日俄在朝鮮的抗衡,作者點出俄國積極拉攏扶植以 高宗、閔妃為首的親俄勢力與親日的政府內閣形成對立。 1896 年 韓王高宗避居俄館後,日俄陷入相互抗衡的階段。後因{英日同 盟〉的成立使日本有了與俄國對抗的籌碼,遂導致 1904 年的日俄 戰爭。對於日俄戰後日本對於朝鮮的侵略與逐步併吞,本書有詳 盡說明並對此時期朝鮮內部的反動情形有大致的描繪。本書與

“少俄侵略朝鮮簡史〉各將日俄在

19 世紀下半葉對朝鮮的侵略作

一簡明的說明,使讀者清楚的了解此一過程。除了篇幅略顯不足 外,亦受限於時代的意識形態,致使在論述時仍可見馬列思想穿 插其中。不過這兩本書仍具其意義,可謂此一問題較早出現的中 文論著。 1990 年代以降,除 r 通論性的著作外,也有不少甲午戰後東 北亞國際關係的研究論文。通論性的著作如,黃定天著{東北亞 國際關係史) 39一書論述了 19 中葉至 20 世紀中葉東北亞國際關係 的大勢。作者指出,俄國透過兩次英法聯軍取得廣大的東方土 地,日本則在明治維新後高唱征韓論,並積極干涉朝鮮事務。甲

午戰爭與三國干涉還遼改變了東北亞國際關係的樣貌,在此之前

w 楊昭全. (目帝霸占朝揖甜車 (1879-1910)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的)。 "曹定天. (東北亞團際關 4年史) (哈國現 黑龍且教育出版社. 1999) 。

(20)

154

林宇芬 歷史教育草 18 期 的東北亞國際關係多為雙邊交涉,由朝鮮問題而起的甲午戰爭使 雙邊關係轉為多邊關係 a 列強間的相互制衡與協調,使東北亞局 勢更加複雜。日本的蝴起更改變了東西方關係的結構,連帶也改 變東北亞地區的結構。

相關論文如,檔赫秀在(日俄戰爭對近代中韓關係的影響)叫

一文提及,隨著日俄戰爭結束 100 周年的到來,除了日本與俄國 之外,韓國等相關國家的學界都在重新關注和審視這場 20 世紀初 的東北亞大戰。近來國際學界對於日俄戰爭的研究,也逐漸形成 不能沒有中國與韓國視角的共識。作者指出,清韓兩國在日俄戰 爭中雖然都宣布「戰時局外中立 J 然因兩國皆無法充分履行中 立國的義務,也沒有得到交戰國與其他國家對其中立地位的承認 與尊重,致使兩國領土遭受戰火的洗劫,而清韓兩國即成為這場 戰爭中直接遭受侵略的一對「中立國家」。事實上 r 局外中 立」並未成為清韓兩國雙邊關係中的一個主要議題,清國駐韓公 使館也沒有成為清廷獲取有關戰況及相關情報的主要來源。從清 韓兩國的往來文書中可見,邊界問題才是當時兩國關係的重要癥

結。清韓邊界與績業紛爭由來已久,清廷曾於

1904 年向韓國提出

會勘、商定之議﹒惟因當時韓國已受制於日本、喪失了外交決定 權。 1904 年清韓簽訂〈會議中韓邊界善後章程) 12 條,是清韓兩 國在日俄戰爭期間所簽訂的惟一一份雙邊關係文件,也是近代以 來清韓兩國就邊界問題達成的第一份正式協議。日俄戰爭無疑對 清韓兩國造成重大的影響,除了同樣遭受戰火的波及外,兩國的 外交關係、邊界爭議、漁業紛爭的處理皆因此戰爭而受挫。作者 .,權峙 11

(白他戰爭對近代中韓關你的影響) • (近代史研究 ).2005:6 (北京 .2005)· 頁 109-133 。

(21)

近四十年最有關「甲午戰役,青韓關條史」的研究回顧

155

最後指出,日俄戰後日本不僅成為韓圓的主導者,更連帶地阻礙 了清韓兩國正常外交關係的往來,致使兩國之間公使級的外交關 係不滿 10 年而夭折。 福田忠之(對 1896 年{山縣羅拔諾夫協定}的若干考察〉 41 一文,試圖透過{山縣一羅拔諾夫協定}的簽訂過程,探討山縣 有朋使團在莫斯科的外交活動。除了將重點置於甲午戰後日俄兩 國對韓政策的探討外,對於山縣有朋出使俄國的背景也有詳盡的 描繪。日本希望藉此與俄國就朝鮮問題進一步達成協議,椎對俄 國而言拉攏清國為其戰略方針的另一考量。早在山縣有朋抵達俄 國之前,李鴻章與俄國外相羅拔諾夫 (A.

B. Lobanov-Rostovskii)

即開始針對雙方訂立密約之事進行交涉。清俄密約的訂立,可謂 限制日俄的協商。作者指出,日本對於{山縣 羅拔諾夫協定} 的評價很低,甚至認為此協定是日本對俄外交的一大失策。

苑爽(試析甲午戰爭與東亞宗藩體系的解體戶

2一文,指出在

日本對朝鮮的野心下,清廷欲透過與朝鮮訂立條款已重申兩國宗 藩關係,並進一步加強對朝鮮政治、軍事、外交的操縱。甲午戰 爭導致東亞國際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清圓的衰落與聯俄制日、 日俄爭霸、英日同盟與美國勢力的興起。因為清國在甲午戰爭的 失敗,使它失去對朝鮮宗主國的地位,使朝鮮受到日本的宰制最 後更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王明星, (英日同盟與近代朝鮮的歷史 "福田忠之. (對 1896 年{山縣、 聶拉諾夫協定}的若干考車) .收入北京大學 a 本研究中心蝠. ( 8 本學) .的(北京 世界如喊出版社 .2006) .頁 124­ 140 。 "苑曳. (試析甲午戰爭與東亞宰遍體祟的解體) • (河南師範大學舉報) (哲 畢社會科畢版) . ] ] ,

6

(河南 .2006.11) .頁 13]-136 。

(22)

156

林亨芽 歷史教育罩的期 命運〉的,指出英日同盟是近代東亞乃至全球國際關係史上 個影 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它標誌著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國主義兩大 軍事集團在東亞的形成。文中除了考察英日同盟締結的抗俄背景 外,並提及英國之所以選擇與日本同盟實因於英俄妥協與英德協 約的失敗。英日阿盟激化俄國對外政策的強硬,導致日俄戰爭的 爆發。而英曰阿盟的成立,更成為日本侵略朝鮮的有力後盾。

崔文衡{圍繞著韓國的列強角逐一 19 世紀末的國際關係}岫一

書,以英俄對立作為貫穿全書的主軸,指出 1880 年代初期韓英、 韓俄結約開歐英俄在朝鮮半島的對決,使韓國捲入英俄對立及清 日對立的二重對立結構中。作者認為就當時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擴 張而言,有三個牽制因素:英國、俄國與清國。日本巧妙地利用 英俄對立,以去除英、俄、清三圖對於它在朝鮮擴張的平涉。甲 午戰後日本開始加緊對朝鮮的控制,卻因俄國的介入與韓王高宗

避居俄國受挫。為此日本與俄國進行妥協,日俄兩國於

1896 年簽

訂{韋貝﹒小村覺書}與{羅拔諾夫﹒山縣議定書) ,確立俄國 主導朝鮮事務的基礎。然而至 1898 年,俄國卻主動向日本表示協 商朝鮮問題。作者認為此事乃俄國鑒於英日同盟成立的可能,為 其自國安全才毫不猶豫的對日讓步。 1898 年{羅森﹒西協商}的 締結,象徵日俄在朝鮮對立的終結,此時亦形成英、美、日共同 牽制俄國的情勢。作者認為馬關條約第一條所指稱的是清國認定 韓國為完全獨立國,而非日本。換言之,日本於此條約中並未認 定韓國獨立,為其日後在朝鮮半島留有處置權。 的王明星, (其 a 同盟與近代朝鮮的歷史命運) • (煙壺丸學學報) (哲學社會 科學版)

,

20: 4

(山東,

2007

,

10)

.頁 108-112 。 ""崔主衛著、面臨曹先缸, (韓國奇品?毛列強叮角i是 19 世紀末叮囡際開 f車) (東京彩~jli.祉 ·2008 )。

(23)

近四十年來有關「甲午戰後,青韓關條史」的研究回蹋 的7

五、兩國的商務關係典文化交流

除了上述偏重探討清韓兩國外交關係與甲午戰後東北亞國際 關係的研究外,清韓兩國的商務關係與文化交流也是瞭解清韓關 係史的重要面向。有關兩國商務關係的研究,如美國學者拉森

(Kirk W. Larsen)

(傳統、條約與貿易:清朝帝國主義與朝鮮

(1850-1910)

)吧一書,論述的世紀下半葉清國對朝鮮的政

策。作者指出. 1882 年{韓美條約}的畫畫訂是清廷積極介入朝鮮 內政的開端。全書的核心探討1882-1894 年袁世凱在朝鮮的舉措, 指出清廷官員如何致力於擴大中國商人在朝鮮的貿易進而使中國 商人在朝鮮的國際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此一情形即使至甲午戰 後仍未改變,惟至 1905 年以後因日本欲壟斷在朝鮮的特殊利益並 企圖將朝鮮納為殖民地,致使中國商人在朝鮮的行動受限。本書 在探討甲午戰後的清韓關係峙,將重點置於唐紹儀與其他清朝官 員對於維持清朝在朝鮮的優勢與保護中國商人所作的努力,惟對 1898 年清韓建立對等關係的論述上稍嫌不足。 此外,李廷江(日本財界的朝鮮政策一以「日韓通商協會」

與「朝鮮協余」泊中心 〉岫論述了 1894 年以後日本財界對朝鮮

的關注。指出 1894 年成立的「日韓通商協會J 以實現日本財界的 「大陸雄飛」、促進日韓關係、打破清國的發展為主要目標。部 份財界人士為促進日本對朝鮮的經濟侵略,於1902 年 3 月成立 「朝鮮協會」。事實上兩者的目標相近,以經濟為主、透過研究

的 Kirk W.

Larsen

,

Tradition

,

Treali凹•

and Trade: Qing Imperialism and Choson

Korea

,

1850-/91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可 P間間.2008)

"丰延且. (日本財界仿朝揖政軍 『目轉過商協會』 ιr 朝揖協會』告中心 lζ

(24)

158

林亨芽 歷史教育第 18 期 調查、發行會報(月刊)、商品陳列所,並成立日本、朝鮮各地 支部,惟「朝鮮協會」政府色彩較濃厚。透過上述活動,日本逐 漸破壞清國與朝鮮的經濟關係,踏出日本霸權的第一步。 在兩國文化交流的探討上,可參考薛平. (張害與金滄江 一個世紀前的中朝(韓)友誼個案研究) 0 47強賽是清廷官員,金 滄江則是朝鮮著名愛國運動者與詩人。兩人的結識於 1882 年張害

到朝鮮之際﹒其後 20 年兩人中斷了聯繫'至 1905 年金滄江出亡

清國時才相見。作者試圖透過張害與金滄江的一段私人情誼,進 而審視清韓闕係。文中考察兩人的生平、交誼過程與金滄江出亡 清圓的情景,指出在金滄江待在中國 20 餘年的歲月中,還結交了 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如梁歐超、嚴復等人。除了兩 人的私人情誼外,作者還將兩人的交往放在歷史脈絡中,分別就 文化認同、士人稟賦、宗藩情結進行探究。因為兩人有相近的文 化思想經歷,這些便成為兩人互相傾慕、培養出深厚情誼的要 因。在宗藩情結中,金滄江可謂典型的代表。從他的詩文中,幾 乎看不到批評清國在朝鮮舉措的字眼。作者認為,金滄江於 1912 年加入中國籍的行動,更可視為以漢為正朔、歸附漢文化思想的 行止。儘管如此,金滄江之所以親附中國實因於日本在朝鮮的殖 民所致。金滄江以中國為精神避難地,可謂傳統宗藩情結與嚴酷 現實雙重作用的結果。

六、結語

有關甲午戰後清韓關係史的研究,經由上述簡單的歸納分析 47 薛平. (張寧與企刻骨~.L一-個世紀前的中朝(韓)友誼個韋研究) (且蛛 楊 卅大學碩士論文 .2001 )。

(25)

近四十年車有闖「甲午戰役,青韓關機史 J 的研究回顧

159

後,可知研究者在相關史料的運用上,中文方面主要採用{清季 中日韓關係史料}、{滑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清季外交史

料}以及晝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駐韓使館保存

檔案 J 韓文方面則是{舊韓國外交文書}的〈滑案〉與{舊韓 國外交關係附屬文書}的(統署日記〉。固然,研究兩國關係應 以兩國為主體,然而當時的國際情勢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 甲午戰後,清韓兩國都捲入列強的東亞爭奪戰,列強的東亞政 策、朝鮮的國際地位,勢必會影響清韓闕係的變化 o 因此參照第 三國的檔案紀錄(如,日本、俄國、英國、美國) ,必將有助於 了解清韓關係的全貌。 在此欲透過上述相關研究的回顧,歸納甲午戰後清韓關係的 特點。第一,由於甲午戰爭宣告清韓宗藩關係的結束,因此戰後 兩國如何建立新關係便成為雙方首要面對的課題。 1895-1898 年可 謂清韓兩閣,從舊有宗藩闕係邁向建立對等外交關係的過渡期。 相關討論除了集中探討唐紹儀在朝鮮活動與角色外,有關 1898 年 清韓國交平行的建立與清廷對韓政策的轉變,可謂近年來討論的 重點之一。以往研究皆以唐紹儀為關鍵人物然而晚近的研究則 指出唐紹儀對於傳統關係的維護、相較於光緒皇帝開明的作風與 改革,明顯可見光緒皇帝才是促成清韓兩國建立對等外交的關 鍵。筆者以為,後者的說法大致不錯,不過細部分析亦可見其中 的錯綜複雜。光緒皇帝雖是促成清韓兩國建立對等外交關係的關

鍵,但考察其個人的思想與外交作為,亦可見其擺盪於國際公法

與傳統思維之間。 第二,清韓兩國於 1898 年建立起對等外交關係後,雙方通商 條約的訂立、邊發問題的解決成為正式建交後急需處理的課題。 其中 r 間島」問題與邊界的劃分更是兩國交涉的重點。此一交

(26)

160 林宇芽 歷史教育革 18 期 涉延岩多時,除了雙方的爭執外,日本的介入使問題更趨於複 雜。經過多次的協商,清韓兩國於 1909 年簽訂{圖們江中韓界發 條款) ,正式確立團們江搞清韓界河,結束長久的糾紛。 第三,就甲午戰後清韓關係的開展而言,列強的確是重要的 影響關鍵。因此欲暸解甲午戰後清韓關係的面貌,不可忽略當時 的國際情勢。除了介入清韓的建交外,列強的東亞政策更直接牽 動此一地區的變化與清韓兩國的命運。甲午戰後清韓兩國的親俄 傾向與英日同盟的締結,不僅加深日俄兩國的衝突更造成彼此的 戰爭。儘管清韓兩國於日俄戰爭中都宣布中立,卻仍遭受戰火波 及,以致兩國交涉受挫。正如權轉秀所言,日俄戰爭不僅使日本 成為韓國的主導者,更連帶地阻礙了清韓兩國正常外交關係的往

來,致使兩國之間的公使級外交關係不滿 10 年而夭折。"

除了兩國外交關係的探討外,兩國的商發關係與文化交流也 是值得關注的課題。由於資料收集的不完備,僅以目前所掌握到 的部份進行粗略的分析。透過拉森與李廷江的研究,可見日本在 成功 ill 除清國對朝鮮政治外交的優勢後,欲更進一步地破墳清國 與朝鮮的經濟關係,企圖壟斷在朝鮮的特殊利益。此外,從張害 與金滄江的交誼、金滄江的個人經歷,亦瞭解兩國關係的另一層 面。尤其,對照金滄江的宗藩情結與朝鮮內部高唱反清獨立、 「賤清」思想、峙的論調,更可知悉近代朝鮮歷史的變動。 “權轉聾. (日俄戰爭對近代中輯關蟬的影響) .頁 133 。 "所謂的「聽清 J .代表朝解對新「暉,青1;1I\ J 的斷絕﹒具體表現在對中國畢 閥、風俗的批判與全面否定﹒牌,青圈里,令比朝鮮皇島低下的地位。事見,月由 連署. (朝解開化思想 t 可r/3 寸 I) 丈 A 近代朝鮮的形成) (東京 東京大 串出版社 .2009). 頁 221-222 0

(27)

近四十年未有關「甲午戰後,青韓關條史」的研究回顧

161

甲午戰後清輯關係研究相關論著目錯

一、專書 王明星, (韓國近代外交與中國 (1861-1910) ,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 年。 王如繪, (近代中日關係與朝鮮問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自新良主漏、王薇等薯, (中朝闕係史)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 社, 2002 年。 宋繭煥著、張禮瑰譚, (沙俄侵略朝鮮簡史) ,聖北:中華民國 韓國史研究學會﹒ 1993 年 II 月。 宋慧娟, (清代中朝宗藩關係姐變研究) ,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 祉, 2007 年。

馬士 (Hosea

Ballou

Morse) 、巫亨利 (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 著、姚曾膜等譯, (遠東國際關係史)

(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8 年。 徐萬民, (中韓闕係史) (近代卷)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1996 年。

黃定天, (東北亞國際關係史) ,哈爾潰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楊昭全﹒{日帝霸古朝鮮始末,1879-1910) ﹒北京.商務印書 館, 1983 年。 楊軍、王秋彬著, (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 ,北京 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 2006 年。

蔡建, (晚清與大韓帝國的外交關係(1897-191O)) ,上海﹒上

(28)

162 林宇芽 歷史教育草 18 期

海辭書出版社, 2008 年。

崔文衡著、齊藤勇夫訣, (韓國老吟〈﹒毛列強 11) 角逐一 19 世紀末 11) 固際闋係) ,東京:彩流祉, 2008 年。

Kim

,

C.

1.

Eugene and Kim

,

Han-Kyo. Korea and the politics of

imperialism

,

1876-191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68.

LenseD

,

George Alexande

r.

Korea and Manchuria Between Russia and

Japan

,

1895-1904.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

1966

Lensen

,

George Alexande

r.

Balance of Intrigue: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Korea and Manchuria

,

1884-1899. Tallahassee: University

Presses ofFlorida

,

1982.

Larsen

,

Kirk W.

,

Tradition

,

Treaties

,

and Trade: Qing Imperialism and

Chason Korea

,

1850-1910. Cambridge

,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08

二、論文

(一)中文

王明星, (英日同盟與近代朝鮮的歷史命運)

,

(煙台大學學 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20 卷第 4 期, 2007 年 10 月, 頁 108-112 0

王俊祥

, (論甲午戰後中朝關係演變 (1895-1900)

)

,東北師範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 年 6 月。 李恩涵, (唐紹儀與晚清外交)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 于日,第 4 期,上冊,晝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3 年 5 月,頁 53-126 0 苑爽 , (試析甲午戰爭與東亞宗藩體系的解體)

,

(河南師範大

j

(29)

近四十年直有關「甲午戰後,青韓關條史」的研究回顧

163

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33 卷第 6 期 ·2006 年 11 月,頁 133-136 0 茅海建 •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對外觀念的調適)

<戊戌變法 史事考) .北京:三聯書局. 2005 年,頁 413-462 。 孫春日· (清末中朝曰“間島問題"交涉之原委)

.

<中國邊疆史地 研究) .第 12 卷第 4 期 ·2002 年 12 月,頁 48-58 0 孫盼. (晚清中國用條約強化中朝宗藩闕係的失敗(

1876-1895)

)﹒{煙費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18 卷 第 4 期 ·2005 年 10 月,頁 461-466 。

張存武· (評 George

Alexander

Lensen 著 Balance

of Intrigue: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Korea and Manchuria

,

1884-1899)

<漢

學研究)

,

1

:卜 1983 年 6 月,頁 326-328 。 福田忠、之, (對 1896 年{山縣一羅拔諾夫協定}的若干考察〉 收入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 <日本學) .第 13 輯,北 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6 ,頁 124-140 。 薛平. (張奮與金滄江一一個世紀前的中朝(韓)友誼個案研 究) ,揚州大學碩士論文, 2001 年 5 月。 韓香蘭, (論清代中朝邊務糾紛與「間島案」問題)

<洛陽師 範學院學報) .第 29 卷第 l 期 ·2010 年 2 月,頁 114-118 0

權轉秀

, (日俄戰爭對近代中韓闕係的影響〉﹒{近代史研

究) ,第 6 期 ·2005 年,頁 109-133 。

權站秀, (唐紹儀在近代朝鮮十六年活動考述) .收入復旦大學 韓國研究中心編. <韓國研究論叢) .第 21 輯,北京:世界 知識出版社, 2009 年,頁 289-321 。

(30)

164 林宇莘 歷史教育軍 18 期

(二)日韓文

小原晃, <日清戰爭後仿中朝開係 給領事派遣在I/)

<'

-:J τ 一)

,

(史潮) ,新 37 號﹒ 1995 年 9 月,頁的 -59 。 李廷江, <日本財界仿朝鮮政策 「日韓通商協全 J

I::

r 朝鮮協 合』告中心 l之一) (7 :;7 研究所紀要) 23 哥(

1996)

'pp

59-60 。

金東建, <戊戌愛法期已把(t 志清國仿妨韓修交決定過程一朝鮮

政策在I/) <-毛光緒帝 k 純理街F恥, (年報 地域文化研 究) ,第 11 號, 2008 年 3 月,頁 66-89 。 岡本隆司, <韓國仿狐立k 清國仿外交 1虫立 k 自主仿革b \'茫

)

,收入岡本隆司、川島真編, (中國近代外交仿胎 動)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頁 16 卜 180 0 李求鎔, (朝鮮吋lλ~21 唐紹儀且J 活動斗 立役割一清日戰爭 前﹒後期量中心豆豆一) ,收入{藍史鄭在覺博士古稀紀念 東洋學論買賣} , λ↑告:高麗苑, 1984 年,頁 397-430 。 李求鎔, <大韓帝國旦J 成立斗列強旦J 反應一稱帝建元論議曇 中心旦旦

)

,

(江原史學) ,第 l 輯, 1985 年,頁 75-98 。

權錫奉, <清日戰爭。1 平叫韓清關係研究(1 894-1898)

)

,收

入{清日戰爭全前後電韓國斗列強) ,斗舍:韓國精神文 化研究院, 1984 年,頁 187-233 。 (三)英文

Battistini

,

Lawrence H.

, “

The Korean Proble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onumenta Nipponica

,

Vol且,

No. 1/2

,

1952

,

pp. 47-66

Kwon

,

Moo-Soo

British Policy Towards Korea

,

1882-1910.弋 Boston

S阱,

Wetherby

,

West Yorkshire

,

U.K.: British Library Document

(31)

近四十年來有關「甲午戰役,青韓闖 f車史 J 的研究回顧

165

Supply Centre

,

1982

Palais

,

Jarnes B

Reviewed Work(s): Korea and the Politics of

Imperialism

,

1876-1910. by C.

I.

Eugene Kim; Kim Han-kyo."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Vo

l.

28

,

No.4. Aug.

,

1969

,

pp.

863-864.

Sigel

,

Louis T.

, “

Ching Foreign Policy and the Modem Commercial

Community: T'ang Shao-yi in Korea."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

No. 13

,

March 1976

,

pp. 77-106

Sigel

,

Louis T.

, “

The Role of Korea in Late Qing Foreign Policy."

Papers on For Eastern

Hi

story

,

No. 21

,

March 1980

,

pp. 75-9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北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熟悉的是它的過去,陌生的是它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r]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

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公元 1155 年),從占城運進泉州的商品僅香料一項就有 七種。據相關研究,紹興三十二年(公元 1162

1616 年,努爾哈赤建國號金(史稱後金),以七大恨告天,向明開戰。他隨後得 到連串的勝利,包括 1619 年的薩爾滸之役, 1621

按圖索證 ────從圖象考證近現代中國的歷史發展 初中及高中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圖片集:徐宗懋藏品選 初中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