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新獨立國家政策之研究---1992-201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新獨立國家政策之研究---1992-2012"

Copied!
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新獨立國家政策之研究:1992-2012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4-187- 執 行 期 間 :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王定士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江子揚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游雅韻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01 月 12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成果報告  (精簡本) 

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新獨立國家政策之研究:

1992-2012

A Study on Russia’s Policy toward the

Newly Independent Baltic and East European

States, 1992-2012

計劃類別:一般型研究計劃 (個別型)

研究性質:基礎研究

計劃編號:

NSC 98-2410-H-004-187

執行期限:98年8月1日至99年7月31日

計劃主持人:王定士(wangdshu@nccu.edu.tw)

執行機關: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研究成果歸屬:國立政治大學

處理方式:可立即對外提供參考

執行完成:中華民國99年7月31日

(3)

摘要

本文採用系統研究途徑以及地緣政治研究途徑,從國家安全、國際戰略與 地緣政治等面向,檢視蘇聯解體後,1992 至 2010 年期間,俄羅斯對其西界鄰 國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政策。 本文認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其西界鄰國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 國家之政策,受到俄羅斯與該地區國家安全概念的定位與重新定位,以及國際 戰略與地緣政治等因素互動形塑而成。 針對上述議題,本文將分為 7 章進行研析。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冷戰 結束蘇聯解體後俄國重新定位其國家安全概念與對外政策方針。第三章:蘇聯 解體後俄羅斯在波海地區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1992-2010。第四章:蘇聯解體 後俄羅斯在東歐地區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1992-2010。第五章:波海-黑海體系 在俄羅斯地緣政治的角色:1992-2010。第六章:結論。 關鍵詞:俄羅斯、波羅的海、東歐、國家安全、國際戰略、地緣政治、北約東 擴、歐盟東擴。

(4)

Abstract

Applying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pproach and the geopotics approa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imed at exploring post-Soviet Russia’s policy toward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on its western borders in the Baltic area and Eastern Europe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92-2010.

This study hypothesizes that the post-Soviet Russia’s policy toward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on its western borders in Baltic area and Eastern Europe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92-2010 was formula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factors of 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geopolitics of the concerned states. Aiming at the issues under study, this project will be divided into 6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The reorientation of Russia’s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and foreign policy line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Chapter 3: Changes in Russia’s geopolitical position in the Baltic region: 1992-2010. Chapter 4: Changes in Russia’s geopolitical position in Eastern Europe: 1992-2010. Chapter 5: The role of the Baltic-Black Sea system in the geopolitics of Russia. Chapter 6: Conclusion.

Key words:

Russia, Baltics, Eastern Europe, 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rategy, geopolitics, NATO enlargement, EU enlargement.

(5)

目次

中文摘要 (p. 2) 英文摘要 (p. 3) 目次 (p. 4) 第一章˙緒論 (p. 5) 第二章˙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俄國重新定位其國家安全概念與對外政策方針(p. 10) 第三章˙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波海地區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1992-2010 (p.15 ) 第四章˙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東歐地區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1992-2010 (p. 18) 第五章˙波海-黑海體系在俄羅斯地緣政治的角色:1992-2010 (p. 22) 第六章˙結論 (p. 25) 附錄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新獨 立國家政策之研究:1992-2012」成果報告俄文文獻摘要 (p. 27) 附錄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新獨 立國家政策之研究:1992-2012」成果報告參考文獻 (p. 57) 附錄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新獨 立國家政策之研究:1992-2012」後續研究參考文獻 (p. 60)

(6)

第一章․緒論

壹․研究計畫背景及目的

本文採用系統研究途徑以及地緣政治研究途徑,從國家安全、國際戰略與 地緣政治等面向,檢視蘇聯解體後,1992 至 2010 年期間,俄羅斯對其西界鄰國 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政策。 本文認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其西界鄰國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 國家之政策,受到俄羅斯與該地區國家安全概念的定位與重新定位,以及國際戰 略與地緣政治等因素互動形塑而成。 針對上述議題,本文將分為 6 章進行研析。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冷戰結束蘇 聯解體後俄國重新定位其國家安全概念與對外政策方針。第三章:蘇聯解體後俄 羅斯在波海地區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1992-2010。第四章: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 東歐地區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1992-2010。第五章:波海-黑海體系在俄羅斯地 緣政治的角色:1992-2010。第六章:結論。

貳․國內外有關本計畫之研究情況

國內學者有關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的論述比較少。然 而,對於北約東擴以及歐盟東擴的著作則較多。而國外有關這一領域的論述則 極為豐富。因此,本文將著重使用外文之論述。本文認為,蘇聯解體後,俄羅 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政策,受到俄羅斯與該地區國家安全概 念的定位與重新定位,以及國際戰略與地緣政治等因素之互動形塑而成。本文 將採用國際體系研究途徑 (international system approach) 及地緣政治研究途徑 (geopolitics approach)。兩者是要從國家安全、國際戰略與地緣政治等面向來觀 察俄羅斯與波羅的海和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間關係發展的原動力。茲分別檢 視國際體系研究途徑之相關文獻如下。 本研究計劃試圖從國家安全、國際戰略與地緣政治等面向來探討蘇聯解體 後,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政策之外在環境驅動力。此一分 析,涉及到下列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行為者之間互動的議題:波羅的海與東歐 地區新獨立國家對國家安全概念的定位;俄羅斯對國家安全概念的重新定位; 美國對俄羅斯威脅的重新評估;北約與歐盟東擴;以及,俄羅斯尋求以能源外 交與軍事整建重振大國地位的努力,對區域安全所造成的衝擊。而其核心議題 則為北約與歐盟東擴以及俄羅斯的因應措施。本研究計畫將環繞此一議題進行 研析。 美國學者佩羅特 (Bruce Parrott) 在其 1995 編輯的歐亞國際政治叢書第 5 輯俄羅斯和歐亞新獨立國家的國家建構與軍事力量一書中,收集了13 篇專家學

(7)

者的相關論述;其中若干論述試圖從國際環境因素的互動闡述俄羅斯及波羅的 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的國家建構以及安全考量。1 俄羅斯學者特羅斐面科 (Henry Trofimenko) 在其 1999 著作俄羅斯國家利 益與俄羅斯當前危機一書中,從北約東擴的威脅論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以及獨立 國協的整體安全。2美國學者庫琛斯(Andrew C. Kuchins)在其 1999 論著「俄羅 斯與強權在亞洲的安全關係」一文中著重戰略三角互動對俄羅斯因應北約東擴的 做法。庫琛斯指出,美國試圖孤立俄羅斯並剝奪其大國地位,令俄羅斯深感疑慮。 他分析說,俄羅斯的反制之道有二:強化與美國敵對國家之間的聯繫(如北韓、 伊拉克);另外就是提升與中共的關係。而後者尤其是俄羅斯的發展重點。3俄羅 斯顯然會利用與中國建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來阻遏美國所主導的北約東擴。 華府「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東歐研究組主任卜噶吉斯基(Janusz Bugajski)在其 2004 年著作冷和:俄羅斯的 新帝國主義一書中,不認同當前國際政治學界若干類似現代版冷戰姑息主義的論 調;這類學者把俄羅斯視為一個親善而務實的強權,將會尋求與西方合作,最終 融入西方。與此相反,卜噶吉斯基認為,普欽主政下的俄羅斯業已採取一貫的長 程戰略,致力重振其在東歐與中歐國家的勢力,以遏制北約與歐盟的東擴。他斷 言,莫斯科將會利用其近鄰國家,包括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做為其 擴張勢力的跳板,在歐亞大陸重振其帝國雄風。該書對於俄羅斯的對外政策方 針、俄羅斯在東歐與波羅地區捲土重來,以及俄羅斯對加里寧格勒的立場等議 題,都有深邃精闢的分析。4 冷戰結束後,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與俄羅斯均致力營造有利國 際環境,使其有利於各自的經濟發展。葉里欽時期推動能源民營化政策,以便開 拓國際市場,賺取外匯;而普欽時期,則又致力強化政府對能源的主控權,試圖 以「能源外交」的手段,影響其他國家,包括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的 內政發展,從而影響其對俄羅斯的立場與政策走向。此一議題涉及到俄羅斯對波 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族群問題的操弄;對能源與能源過境問題的炒作; 以及,對上述國家政治派系的挑撥,試圖影響該地區國家的內政發展,從而影響 其對俄羅斯的立場與政策走向。 美國學者茨普根(Mikhail Tsypkin)在其 1995 有關俄羅斯安全政策的論述

1 Parrott, Bruce. State Building and Military Power in Russia and the New States of Eurasia.

Armonk, New York; London: M.E. Sharpe, 1995. 該輯相關著作包括:Holoboff, Elaine M..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Baltic States: Rolling back the Bridgehead.” Bruce Parrott ed., 1995, pp. 111-33; Krawciw, Nicholas S.H.. “Ukrainian Perspectives on National Security and Ukrainian Military Doctrine.” Bruce Parrott ed., 1995, pp. 134-56; Rozanov, Anatolii. “Belarusian Perspectives on National Security and Belarusian Military Policy.” Bruce Parrott ed., 1995, pp. 193-206.

2 Trofimenko, Henry. Russian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Current Crisis in Russia. Aldershot;

Brookfield, USA; Singapore; Sydney: Ashgate, 1999.

3 Andrew C. Kuchins, “Russia and great-power security in Asia,” Gennadiy Chufrin, ed.,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Russia and Asia-Pacific Security, Tokyo, 19-21 February 1999 (Stockholm: SIPRI, 1999), pp. 27-36.

4 Bugajski, Janusz. Cold Peace: Russia’s new imperialism.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Praeger, 2004.

(8)

中,強調派系政治對國家安全政策決策的角色。5

基本上,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政策的主軸是能源管線 的操控與「能源外交」的操作。有關俄羅斯「能源外交」的論述,首推美國喬 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副教授司徒爾柏格(Adam N.

Stulberg)2007 的著作撈油外交:俄羅斯在歐亞陸塊的戰略操作與能源政治。該

書以個案研究的方法,從市場專業的角度分析國內結構與國際政治的關係。6

參․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國際體系研究途徑 (international system approach) 及地緣政治研 究途徑 (geopolitics approach)。兩者乃是企圖透過國際戰略與地緣政治的互動 來觀察特定國家之間關係發展的原動力。美國學者羅德明(Lowell Dittmer)指 出,該兩種分析途徑揚棄了傳統的意識型態及國家利益之二元論分析途徑。7而 另一位學者大林 (Alexander Dallin) 則指出,學界對於對外政策決策的研究, 過去現實主義學派過分側重國際體系因素的作用;傳統觀點將對外政策視為不 受國內政治的影響,認為在追求國家利益以及國際互動的發展過程中,國內因 素所能起的作用微不足道。大林進一步指出,學界在研究對外政策的決策,逐 漸將注意力轉移到國內因素,乃是對於前此現實主義學派的研究途徑以及對於 傳統觀點的一種反動。8 本計劃論點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其西界鄰國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 獨立國家之政策,受到俄羅斯與該地區新獨立國家之國際戰略與地緣政治等因素 的互動形塑而成。本計畫採用國際體系研究途徑,透過國際戰略與地緣政治的互 動來觀察俄羅斯與波羅的海和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間關係的發展

二․進行步驟

本計畫分為 6 章進行研析。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 俄國重新定位其國家安全概念與對外政策方針。第三章: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 波海地區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1992-2010。第四章: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東歐 地區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1992-2010。第五章:波海-黑海體系在俄羅斯地緣政 治的角色:1992-2010。第六章:結論。茲分別說明如後。 第一章「緒論」。本章將分為三節:分別闡述本計畫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研究命題與研究架構;文獻述評與研究途徑。在第一節裏,將界定本計畫之研 究範圍,並闡述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基本問題,俄羅斯與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東歐

5 Tsypkin, Mikhail. “The Politics of Russian Security Policy.” Bruce Parrott ed., State Building and

Military Power in Russia and the New States of Eurasia. Armonk, New York; London: M.E. Sharpe, 1995), pp. 11-43.

6 Stulberg, Adam N.. Well-Oiled Diplomacy: Strategic Manipulation and Russia's Energy Statecraft in

Eurasi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7.

7 Lowell Dittmer, Sino-Soviet Normalization and Its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1945 to 199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2), pp. 5, 7-8.

8 Alexander Dallin, “The Domestic Sources of Soviet Foreign Policy,” in Seweryn Bialer, ed., The

(9)

三國關係的基本問題。 第二章將闡釋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重新定位其國家安全概念及其 對外政策方針。本章將分為 2 節進行分析。第一節分析冷戰結束後全球戰略格 局重新盤整,俄羅斯面臨一個嶄新的內外在環境,迫使俄羅斯重新定位其國家 安全概念。第二節論述蘇後俄羅斯兩個對立派系爭論對外政策的新方向─大西 洋主義者與歐亞主義者。 第三章將檢視蘇聯解體後,1992-2010 期間,俄羅斯在波海地區地緣政治地 位的轉變。本章將分別闡釋下列議題:歐盟、美國與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利 益衝突;北約與歐盟在波羅的海地區擴張與俄羅斯的因應措施;加里寧格勒問題 在俄羅斯與波海三國關係中的角色;邊界問題在俄羅斯與波海三國關係中的角 色。本章將分 6 節進行分析:第一節,俄羅斯與波羅的海國家關係的地緣政治模 式;第二節,俄羅斯和波羅的海國家之間關係的不對稱模式(大國家和小國關係 的不對稱模式);第三節,俄羅斯和波海國家之間關係的主要面向;第四節,波 海國家與俄羅斯的均衡的模式;第五節,俄羅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地緣戰略行 動;最後一節,俄羅斯與波羅的海國家關係的發展前景。 第四章 將研析蘇聯解體後,1992-2010 期間,俄羅斯在東歐地區地緣政治地 位的轉變。本章將分別闡釋下列議題:歐盟、美國與俄羅斯在東歐地區的利益衝 突;北約與歐盟在東歐地區擴張與俄羅斯的因應措施;區域組織在俄羅斯與東歐 三國關係中的角色;東歐地區顏色革命對俄羅斯的戰略衝擊及其因應措施。本章 將分 5 節進行分析:第一節,當代地緣政治座標中的俄羅斯與新東歐;第二節, 俄羅斯世界地圖中的新東歐;第三節,2006-2009 俄烏天然氣爭議是俄羅斯能源 外交的序戰;第四節,鞏固與新東歐國家的友好關係成為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後 防線;最後一節,新東歐的前景與俄羅斯在新東歐的前景。 第五章 將闡釋蘇聯解體後,1992-2010 期間,波海-黑海體系在俄羅斯地緣 政治的角色。本章將分 3 節進行分析:第一節,波海-黑海體系地緣政治的共同 特點;第二節,「波海-黑海軸心」及其對俄羅斯的戰略意涵;波羅的海-黑海地 區國家擁有各項地緣政治潛力;能源交通的地緣政治轉型;第三節,波海-黑海 運輸走廊」及其對俄羅斯的戰略意涵。 第六章「結論」。本章將分為 2 節進行總結與檢討。第一節總結研究心得與 研究發現。第二節檢討本研究計畫之不足與侷限,並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肆․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及成果

一․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

1․了解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在俄羅斯國家安全概念及其對外 政策方針中的角色。 2․了解 1992-2010 期間俄羅斯對波海三國與東歐三國的戰略目標及其外交 政策。 3․了解俄羅斯對波海三國與東歐三國政策之國際戰略與地緣政治因素。 4․了解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政策對我國的戰略意涵。

(10)

二․預期達成之貢獻

1․在學術研究方面:將可拓展並提升國內學界對俄羅斯、波羅的海地區、

東歐地區、以及俄羅斯與該等地區新獨立國家關係的研究。

2․在國家發展方面:

a․透過本研究,有助於了解俄羅斯對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政策對我國的 戰略意涵以及我國因應之道。 b․透過本研究,有助於了解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如何因應俄羅斯施加的能源制 裁,可提供我國因應能源安全威脅的樣板。 c․透過本研究,有助於了解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如何解決族群問題,可提供我 國建立族群融合的借鏡。

三․參與之工作人員,預期可獲之訓練

本論文將聘請國內研究俄羅斯、波羅的海地區、東歐地區、俄羅斯能源政 策、以及研究北約與歐盟東擴的碩、博士研究生協助參與研究。透過本計畫之研 究過程,該等研究助理在研究的方法以及學術的專業知識上,將可獲得更嚴格的 專業訓練,而該項學術與專業訓練,則有助於我國對俄羅斯與前蘇聯其他新獨立 國家經貿與外交人才之培訓與儲備。

(11)

第二章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俄國重新定位其國家安全概念

與對外政策方針

冷戰結束後,全球戰略格局丕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空間急遽 萎縮。北約東擴與歐盟東擴,嚴重威脅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波羅的海三國加入 北約與歐盟,使俄羅斯西界直接與歐盟和北約接壤。從而,鞏固與新東歐國家(白 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發)的友好關係,成為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後防線;新 東歐國家對外政策路線的動向,則成為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大關注。因此,2004 年底橘色革命之後,在尤申科主政下的烏克蘭,採取融入歐盟與加入北約的政策 路線,構成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威脅而為其所不能容忍。 本章的主要目的,在於檢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家安全概念 (концепц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kontseptsiya natsional’noy bezopasnosti) 及其對外 政策方針的形成,以及其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重要意涵,從而闡釋蘇後俄羅斯 對其西界鄰國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政策的定位。

壹․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面臨了一個嶄新的內外在環境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面臨了一個嶄新的內外在環境。在外在環境方面,北 約東擴以及美國廢除反彈道飛彈條約 (ABM Treaty) 、積極研發全國飛彈防禦系 統、尋求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秩序,都給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在內在環境方面,俄羅斯面臨種族分離主義、恐怖主義、極端宗教勢力的威脅, 很可能造成俄羅斯聯邦再一次解體。有鑑於此,俄羅斯為了維護其國家安全, 乃透過制定軍事準則、國家安全概念、以及對外政策方針,來為其國家安全下 定義、定方向。俄羅斯在其有關國家安全的文件中,都特別突出核子武器的作 用,以作為對上述各項威脅來源的嚇阻。這是在蘇聯解體後,地緣政治迅速惡 化、國力持續衰弱的俄羅斯繼續保持其大國地位的最經濟手段。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領導階層對於俄羅斯國家安全概念以及對外政策方針 一直爭議不斷。這種爭議,1992 年存在於國會與行政部門之間,存在於安全會 議與政府部門之間;1993 年存在於國防部與外交部之間;1996 年國防部長葛拉 秋夫 (Грачев Павел Сергеевич; Pavel S. Grachev) 下台之後,存在於新的國防部 長羅鳩諾夫 (Родионов Игорь Николаевич; Igor’ N. Rodionov) 與國防會議秘書 巴土林 (Батурин Ю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Yuriy M. Baturin) 之間。一直到 1997 年巴 土林鬥垮羅鳩諾夫,而巴土林也隨後被整肅下台之後,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概念 才算基本上趨於一致,也就是確立了葉里欽的國家安全路線。即令如此,1997 年 5 月之後,同屬葉里欽嫡系人馬的國防部長謝爾格耶夫 (Сергеев Игорь Дмитриевич; Igor’ D. Sergeyev) 與 總參謀長科法施囜(Квашнин Анатолий

(12)

Васильевич; Anatoliy V. Kvashnin)對戰略火箭部隊的存廢問題仍然存在爭議。 他們的政策辯論在表面上是環繞在戰略安全與經濟發展的輕重緩急,而事實上 則是隱藏著雙方的本位主義派系政治利益。國家安全概念隨著內外在環境的變 遷而引起爭議;對外政策方針則隨著國家安全概念的轉變而改變;從而,俄羅 斯對其西界鄰國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政策的定位也隨之改變。因 此,本文將檢視俄羅斯國家安全概念爭議之所在與變遷之脈絡,以便正確掌握 俄羅斯對其西界鄰國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政策的走向。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掀起了對其世界政治地位的熱烈爭論。葉里欽的治國 理念認為,俄羅斯的國家基礎是民主機制與法治,他希望俄羅斯成為北半球工 業國家未來共同政治體系的一個主要部份。但是批評他的人辯稱,俄羅斯一向 與西方的政治與文化傳統格格不入。他們宣稱,俄羅斯在1992 年面對的問題與 許多發展中國家相似。因此,俄羅斯不應拋棄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聯繫。反而, 俄羅斯應該致力在富有的工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扮演一個仲裁者或是橋樑 的角色。 俄羅斯自我認同 (self-identification) 的發端是斯拉夫意識復甦的一環。斯 拉夫意識是國務祕書布爾布里斯所倡導。他憧憬一個新的斯拉夫國家聯盟。然 而,這個構想因中亞國家與烏克蘭不予支持而告破滅。在這樣的體治下,俄羅 斯將主導對外政策的制訂。他們認為,這是俄羅斯想要透過共同對外政策以篡 奪蘇後新獨立國家主權的企圖。除此之外,西方國家不會贊成一個斯拉夫國協 的建立,因為那可能導致泛斯拉夫主義的復甦。

貳․兩個對立的派系爭論新的對外政策走向

在俄羅斯建構對外政策的第一步策略失敗之後,兩個對立的派系開始遊說 以影響新的政策走向:大西洋主義希望俄羅斯儘快參加西歐共同社會。而歐亞 主義則反對快速西化,他們希望俄羅斯藉著特殊的地緣政治地位,在歐洲與亞 洲扮演橋樑的角色。 大西洋主義支持者相信,東西方之間的對抗已經轉型為南北方之間的對 抗。他們認為在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上,西方應該是伙伴,而不應該是敵人。大 西洋主義者的想法認為,西方與俄羅斯現在追求同樣的價值─民主、市場經濟 與人權─而且可能很快同樣會受到移民、恐怖主義、回教基本教義派 (Islamic fundamentalism)、甚至是南方發展中國家軍事侵略的威脅。葉里欽主張建立一個 北方工業國家共同政治體系,並呼籲成立一個美俄共同防禦體系,即是從這個 理念衍生出來的。 大西洋主義者冀望俄羅斯成為新北方的一部份。他們認為,北方擁有西方 的價值觀與態度。他們反對歐亞主義者關於使俄羅斯擔任世界政治特殊角色或 任務的倡議。他們主張,俄羅斯對外政策的特殊性應該表現在斷然棄絕一切追 求全球帝國主義的意識型態遐想,並且由關心全人類的救世思想轉化為務實的

(13)

關懷俄羅斯的精神與物質復興,將俄羅斯視為一個向全世界開放的正常民主國 家。大西洋主義者認為,俄羅斯不應該追求一個可能導致與西方產生新的衝突 的新角色。俄羅斯應該在對外政策上採取戈爾巴秋夫新思維的積極觀點,循著 前蘇聯外長捨法爾德納杰 (Шеварднадзе Эдуард; Eduard Shevardnadze) 的腳步

前進,10將俄國逐漸融入「歐洲共同家庭」(common European home)。

大西洋主義者的主張為葉里欽所讚賞並全力支持。他於1991 年 6 月總統大 選之後赴美訪問時曾表示,俄羅斯在馬克斯主義的實驗中受害匪淺,現在決定 要走西方民主與市場經濟的道路。11在華盛頓,葉里欽也提議工業國家建立一個 北半球的聯合體制。為了證明他堅定的承諾與西方的伙伴關係,葉里欽派遣了 一支俄羅斯分遣隊到南斯拉夫作為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一部份。同時,葉里欽不 願在回教世界進行任何外交活動。其中一個理由是大西洋主義者希望強調俄羅 斯對回教世界沒有帝國主義的野心,並強調會與其他國家配合,尋求解決當地 領土衝突。12 葉里欽-科季列夫的對外政策一開始就受到歐亞主義遊說團體的攻擊。歐亞 主義的理念在俄羅斯各種不同研究單位的學者文章中逐漸形成。這些文章在蘇 聯解體兩個月後就開始在俄羅斯報刊上出現。歐亞主義批評葉里欽與大西洋主 義者背棄東方與南方。13他們辯稱,俄羅斯自然與傳統的盟國在東方與南方,而 非在西方。他們警告說,在南北方衝突中,俄羅斯將成為主要的攻擊目標。因 為俄羅斯不像西歐,俄羅斯與南方有共同疆界。14歐亞主義者擔心俄羅斯與西方 聯盟對抗可能的南方威脅,以及建立俄美聯合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將會把俄羅 斯融入西方安全體系。如此一來,俄羅斯將會疏離回教世界與中國。15 歐亞主義者宣稱,與其尋求成為「歐洲共同家庭」的一個主要部份,俄羅 斯應該了解它的政治經濟利益多在景氣佳的太平洋沿岸地區與中東。16歐亞主義

10 關於分析大西洋主義的觀點,參見 Andrei Kozyrev, “Russia: A Chance for Survival” Foreign

Affairs (Spring 1992): 1-16. 在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第六屆會議上,大西洋主義的主要代表科季 列夫讚揚俄羅斯的外交政策,使得西方承認俄羅斯為前蘇聯在世界舞臺上的合法繼承者。俄羅斯 的下一步是要成為七大工業國 (G7) 的成員。為了達成此一目標,俄羅斯必須與西方國家共同在 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歐洲安全合作組織 ( OSC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與世界銀行 (World Bank) 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最後並尋求進入北約組織 (NATO) 。

11 New York Times, 19 Jun.1991, p. 1.

12 俄羅斯的不干預政策表現在其對外高加索 ( Transcaucasus ) 的作為上。葉里欽命令獨立國協

的部隊從納哥羅-卡拉巴赫 (Nagoro-Karabakh) 撤出,並要求北約部隊前往當地作為維和武力。 他不讓俄羅斯的外交官插手解決當地的危機,而支持由伊朗調停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間的衝突。 葉里欽在當選俄羅斯總統後即避免與阿富汗有重大的外交牽連,再度把這個舞台讓給伊朗。他也 不反對土耳其與對獨立國協回教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影響。

13 Aleksei Malashenko, “Russia and Islam,”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獨立報;Nezavisimaya gazeta], 22

Feb.1992 , p. 1.

14 見 Sergey Goncharov, “Особие интересу России”【俄羅斯的特殊利益;Osobye interesy Rossii,】

Известия [消息報;Izvestiya] , 25 Feb. 1992, p. 1.

15 Goncharov, p. 1.

16 Aleksei Vasilev,“Russia and the Muslim World—Partners or Opponents,” Известия [消息報; Izvestiya], 25 Feb.1992, p. 1. Aleksei Vasilev 是非洲研究所 (Africa Institute) 的副主任。

(14)

的想法是,俄羅斯應該培養自己對回教世界、中國與其他地區的政治發展觀點。 俄羅斯不應該老是支持西方對於這些地區的政治觀點。17從大西洋主義者對前蘇 聯中亞地區與外高加索地區(Transcaucasia)的政策來看,歐亞主義者的這種批 評是可以理解的。俄羅斯在該地區的主要利益,似乎是在美國的協助下,管制 前蘇聯新獨立國家武器的發展與配置。這樣的政策無疑將擴大俄羅斯與回教世 界間的裂痕,從而將把歐亞大陸分為南北兩大陣營。 歐亞主義者不接受大西洋派對於他們在為俄羅斯尋求新使命的指責。反過 來,他們責備大西洋派完全轉變立場:歐亞主義者辯稱,大西洋派雖然揚棄了 前蘇聯輸出社會主義革命的政策,現在卻又熱衷追求西方價值,試圖扮演新的 全球角色。歐亞主義者強調,西方價值,如捍衛人權,與回教世界及中國所認 知的不同。因此,如果對俄羅斯沒有立即利益,俄羅斯應當在如同波灣戰爭或 是西藏獨立的衝突上拿捏分寸,不要跟西方靠得太近。18 歐亞主義警告,如果為了阻止烏克蘭脫離獨立國協 (CIS)而花費了太多力 氣,這將會造成如哈薩克等希望保持與俄羅斯傳統關係的國家對俄羅斯的疏 離。19歐亞主義者進一步強調,俄羅斯本身就是回教世界的一部份。他們辯稱, 俄羅斯與中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一向很強固;同時,土耳其與伊朗都不能像 俄羅斯一樣協助中亞國家回復經濟。20他們警告大西洋派切勿與西方結盟,來對 抗潛在的回教威脅。鑒於東西對抗的結盟可能在20 世紀結束前轉為南北對抗的 結盟,千萬不要採取片面傾向西方的對外政策。21根據歐亞主義的觀點,當俄羅 斯還面臨經濟崩潰的危險時,不應該讓它與中國以及回教世界的關係惡化。 大西洋主義者與歐亞主義者的爭論並不是一個二者擇一的爭執,而只是強 調的重點不同而已。歐亞主義也希望維持與西方的良好關係,以便獲取西方對 於俄羅斯經濟的科技援助。同時,俄羅斯聯邦境內有些已經獲得相當程度自治 權的回教共和國,現在正在與回教世界建立自主的政治經濟關係。因此,大西 洋主義也不能忽視南方。 然而,雖然雙方都沒有全盤否定對方的說法,歐亞主義者與大西洋派領導 的政治辯論還是相當尖銳。俄羅斯國策顧問司坦克飛蚩 (Станкевич Сергей

Борисович; Sergey Borisovich Stankevich) 是歐亞主義陣營中地位最高的政治人 物。他公開批判葉里欽的對外政策實際上受制於俄羅斯應該成為七大工業國

(Group of Seven) 第 8 個成員的想法。22司坦克飛蚩認為,俄羅斯西界一些新獨

立國家的建立,已經將其與歐洲地緣政治的距離越拉越遠。此外,既然俄羅斯、

17 Aleksei Vasilev, p.1; Goncharov, p. 1.

17 Nodar Simoniya, “North-South:Is Conflict Inevitable?” Московские Новости [莫斯科新聞; Moskovskaya Novosti] 12 ( 22 Mar. 1992).

18 eksei Bogaturov and Mikhail Kozhokin, “Russia's Eastern Question,”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獨立 報;Nezavisimaya gazeta], 26 Mar. 1992, p. 4. Bogaturov 與 Kozhokin 都是美加研究所(Institute of the USA and Canada)的成員。

20 Vasilev, “Russia and the Muslim World—Partners or Opponents.” 21 Vasilev, “Russia and the Muslim World—Partners or Opponents.”

22 Sergey Stankevich, “In Search of Power in Yourself,”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獨立報;Nezavisimaya gazeta], 28 Mar.1992, p. 4.

(15)

烏克蘭、白俄羅斯建立斯拉夫聯盟的企圖失敗了,俄羅斯的新「使命」就是尋 求與南方國家之間的新關係。然而,司坦克飛蚩強調,俄羅斯在進行這個「使 命」的時候不應該抵觸西方的利益,從而疏遠西方伙伴。相反地,它應該在聯 合國的層面上,公開追求這個目標。同時,他也主張,既然俄羅斯不能與北方 高度工業化的經濟強國競爭,他應該加強與南方主要發展中國家的貿易。23 大西洋派的龍頭─俄羅斯外長科季列夫在消息報 (Известия) 上發表了一 篇文章,回應司坦克飛蚩的批評。他否認,俄羅斯除了國家安全外,在亞洲有 其他特殊利益。他強調,這項利益必須與西方夥伴密切統合。他指出,只有與 西方國家共同對北韓施壓,才能使北韓撤回野心勃勃的核子計畫。科季列夫宣 稱,如同1990 年的捨法爾德納杰,他也受到來自俄羅斯保守勢力的嚴重攻擊, 而軍事工業集團就是希望打壓他的政策。24在他對俄羅斯國會 (Russian Congress) 第六次大會發表的演說中,科季列夫主張俄羅斯現在應該優先與世界跨國機構 (world’s multinational institutions) 打交道 。他認為,只要俄羅斯的作為符合與其 他主要國家發展出來的相互利益,就會得到它們的信賴與合作。

上述有關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大西洋主義者與歐亞主義者對於俄羅斯國家 安全及其對外政策方針的辯論,將構成本計畫有關俄羅斯對其西界鄰國波羅的 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政策的基本分析依據。

23 Stankevich , “In Search of Power in Yourself,” p. 4. 24 Известия [消息報;Izvestiya], 31 Mar.1992, p. 1.

(16)

第三章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波海地區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

1992-2010

壹․俄羅斯與波羅的海國家關係的地緣政治模式

波羅的海國家認為自己是西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暫時成為蘇聯的版 圖。與獨立國協不同,在主要的政治手段上展現其對俄羅斯的獨立性,在該基礎 上發展與俄羅斯經濟關係。波羅的海國家視俄羅斯為不友好的國家,國家安全主 要威脅的來源;他們認為俄羅斯可能進一步解體、可能對鄰國產生不利影響的不 穩定、是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波羅的海國家將雙邊缺乏積極關係的原因歸咎於 莫斯科。俄羅斯少數民族被稱為俄羅斯的「第五縱隊」。波羅的海國家居民擔心 俄羅斯對其經濟的負面影響。對波羅的海國家來說,俄羅斯是「另一個」國家; 俄羅斯是「東方」。9

貳․俄羅斯和波羅的海國家之間關係的不對稱模式(大國家和小國關

係的不對稱模式)

俄羅斯和波羅的海國家之間存在相對的國力和結構的不平等。俄羅斯拒絕波 羅的海國家的獨立地位。俄羅斯和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的關係是基於地理的鄰近、 波羅的海國家的地緣戰略地位和他們過去的歷史。俄羅斯傳統的帝國政策先天決 定了俄羅斯必然要保持其勢力範圍,以作為加強俄羅斯勢力的手段,從而使俄羅 斯能夠影響其鄰國的經濟和政治進程。因此,波羅的海國家視俄羅斯國力的提升 為兩者之間關係的一種消極因素。俄羅斯的威脅主要表現在各種形式的壓力:經 濟、政治和文化。10

參․俄羅斯和波海國家之間關係的主要面向

波羅的海國家的過去歷史仍然對波羅的海國家政治精英對俄羅斯的看法產生 重大的影響;而波羅的海各國政治精英對俄羅斯不信任度的大小則取決於各國政 治勢力的不同情況。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羅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這種作用逐 漸從地緣政治/地緣戰略轉化為地緣經濟。俄羅斯和美國之間的緊張程度影響了俄 羅斯與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的關係:一旦美俄關係緊張程度增加,俄羅斯對波羅的 海國家的壓力也隨之增加,從而導致俄波之間關係的惡化。11

9 Berg, E., Oras, S., “Writing Post-Soviet Estonia on to the World Map”, Political Geography,

Vol. 19, No5, 2000, pp. 601–625.

10 Sleivyte, Janina, “Russia’s European Agenda and the Baltic States”, The Shrivenham

Papers, Number 7, February 2008, pp. 32–35.

11 Карабешкин, Леонид, “Россия и Прибалтика. Трудный путь от «любви» к дружбе”,

(17)

肆․波海國家與俄羅斯的均衡的模式

波海國家採取與俄羅斯關係的均衡模式。波海國家試圖調和美國、歐盟和俄 羅斯在該地區的利益。美國認為波羅的海國家是最可靠的政治夥伴,他們是歐洲 最親美的國家。歐盟將波羅的海國家視為擴張歐盟政治和經濟勢力的區域。波羅 的海國家加入北約,其安全因而獲得保障。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與歐盟,將可 對俄羅斯在該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產生制衡作用。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羅斯而 言非常重要,因為該地區可以加強俄羅斯的經濟利益,並確保俄羅斯進入西歐市 場的孔道。作為夾於列強之間的小國,波羅的海國家的未來取決於其是否有能力 在美國、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維持一個穩定的利益平衡。

伍․俄羅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地緣戰略行動

對俄羅斯而言,北約在冷戰結束後的第二次擴張使俄羅斯的安全環境變得更 加險惡。此前,倘若不計波蘭與俄羅斯之間的一小段共有邊界,俄同北約並不直 接相連。然而,隨著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俄羅斯在西北界與北約軍事集團的 緩衝地帶已化為烏有,俄羅斯的飛地加裏寧格勒州也被北約從波蘭和立陶宛方向 攬入懷中。在西南界,北約可以利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土耳其從黑海方向包 圍俄羅斯。如此一來,北約對俄羅斯已形成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環形包圍態勢, 中間的緩衝地帶也僅剩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了,若再加上美國在中亞的駐軍將導致 俄羅斯的周邊形式更加嚴峻。此外,關於波羅的海三國加入《歐洲常規武裝力量 條約》的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因而就理論上,北約可以在這個「灰色地帶」不 受限制地部署各類武器,其中包括核武器,此表示北約的飛機僅需兩三分鐘即可 飛臨俄境,俄西北戰略方向幾無戰略縱深可言12 。 冷戰後全球權力平衡的變化迫使俄羅斯改變其對波海國家的地緣戰略計 劃。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羅斯的能源供應的依賴,是俄羅斯影響愛沙尼亞、拉脫維 亞和立陶宛政策的一個強有力的手段。俄羅斯計劃在將來增加這種依賴於兩個方 面:1)為了發展與一些西歐國家的合作,俄羅斯擬定了過境運輸替代基礎設施 的戰略。例如,計畫在波羅的海海底鋪設供應北歐的天然氣管道;此一新的過境 路線不包括波羅的海國家,以便削弱該地區扮演地緣政治橋樑的作用。2)俄羅 斯強化對中歐和東歐地區能源運輸走廊的控制。13

陸․俄羅斯與波羅的海國家關係的發展前景

波海國家必須對俄羅斯採取審慎的睦鄰政策,並隨時準備因應與俄羅斯有關 的威脅。波海國家勢將擬定與俄羅斯關係的新戰略。波海國家和俄羅斯降低緊張 局勢符合雙方的利益。俄羅斯融入西方的安全架構,對波海國家的國家安全構成 12 「北約東擴的隱憂——俄是否會遭受第三次閃擊?」,華夏經緯網,2010/06/22, http://big5.huaxia.com/js/jswz/00195852.html。 13 Колосов, В., Бородулина, Н., “«Бремя геополитики» во взаимовосприятии России и стран Прибалтик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процессы, <http://www.intertrends.ru/thirteen/009.htm>.

(18)

威脅,並限制他們的對外政策。波海國家加入歐洲-大西洋機構,大大增加對俄羅 斯行動的槓桿制衡作用: 1․波海國家加入歐盟,對若干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進程可能有一定的 影響。 2․波海國家加入北約,對俄羅斯與西方在安全領域的關係可能產生影響。 3․對西方而言,在與俄羅斯關係的問題方面,波海國家可能是「專家」:西 方可能借重這些國家的經驗,擬定其對俄羅斯關係的新戰略。14 14 Мурсалиев, Азер, “Россия и Прибалтика. Выгодный, но несчастливый брак”, Коммерсант, <http://www.kommersant.ru/doc.aspx?DocsID=12590>.

(19)

第四章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東歐地區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

1992-2010

到了2011年,蘇聯解體就屆滿20年。在過去將近20年,蘇聯的地緣政治完整 不復存在。因此,所謂「蘇後空間」也失去了意義。在蘇聯廢墟上建立了新的國 家,已經培育了新的一代,沒有蘇聯的經驗,包括體驗生存在一個稱為蘇聯,在 那之前稱為俄羅斯帝國的「大宿舍」的經驗。原先一直強勁,牢不可破的關係弱 化了。在新的形勢中,經濟整合尚未發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實用主義,放棄了 以津貼天然氣價格方式的具有「帝國傾向」的制度,俄羅斯拆除了承襲自前蘇聯 在經濟領域的制度。15

壹․當代地緣政治座標中的俄羅斯和新東歐

摩爾多發已經成功避免加入羅馬尼亞。即令基希訥烏政權易手,新的政治勢 力當政,摩爾多發還是繼續在締造一個新國家。儘管多數人操羅馬尼亞語,與羅 馬尼亞保持密切聯繫,但是摩爾多發還是的一個叫做「摩爾多發」的獨立國家。 20年來,新東歐在締造國家方面最重要的發展,莫過於逐步鞏固的烏克蘭。這是 對歐洲和平與穩定的一個重要貢獻。雖然有很多問題,但是2004年和2010年的政 權論替顯示,烏克蘭逐漸邁向鞏固的情勢已經成為主流趨勢。所有新東歐國家的 共同特點是,渴望獨立於俄羅斯:一個擺脫蘇聯的獨立國家,就是獨立於帝國或 國家聯盟的任何一個成員。此一追求獨立於帝國的努力,不僅是自然的現象,而 且也是積極的發展。 除了白俄羅斯之外,東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區。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有公開 的衝突;在克里米亞,有顯著的地域、教派和語言的差異。新東歐對外政策方面 的特點是,一方面,長期致力於歐洲整合,但至今沒有在這些新國家、新經濟、 新社會裡認真建設「歐洲」的架構。同時,鑑於俄羅斯對新東歐所有三個國家的 重要性,有必要維持或恢復與俄羅斯的關係。由於俄羅斯的位置和地位,,烏克 蘭和摩爾多發的安全政策基礎,成為北約與俄羅斯之間事實上的「中立」地帶。 或者說,新東歐是「準中立」地帶:俄羅斯與西方在歐洲沒有冷戰式的對抗。 白俄羅斯比俄羅斯更接近烏克蘭和摩爾多發。白俄羅斯是新東歐不可分割 的一個組成部分。16 15 Тренин, Д., «Россия и новая 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 Полит. Ру, <http://www.polit.ru/lectures/2010/04/22/trenin.html>. 16 «Русский Мир: история идеи», Русский Архипелаг, <http://www.archipelag.ru/ru_mir/history/>.

(20)

貳․俄羅斯世界地圖中的新東歐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立即承認獨立的新國家,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尚未公開 反悔此一承認。例如,在 1997-1999年期間,俄羅斯的政治精英和絕大多數公民 已不再對烏克蘭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有所質疑。 在蘇聯解體後12年期間,俄羅斯試圖實現融入西方模式。從 1991年至 2003-2005年,俄羅斯試圖融入西方。葉里欽曾經進行全面的大規模的嘗試。普欽 也做了嘗試,特別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後,他試圖使俄羅斯成為美國最好的和最 重要的盟友。然而事與願違,此一願景並沒有實現。而且,在2003-2005年期間, 俄羅斯經歷了重大的對外政策挫敗。此一變故促使俄羅斯揚棄融入西方的理念, 走回傳統的強權路線。

參․2006-2009 俄烏天然氣爭議是俄羅斯能源外交的序戰

2005 年年底,俄烏天然氣談判破裂,2006 年 1 月 1 日,俄羅斯無預警切斷 精油烏克蘭輸往歐洲的天然氣供應。經過雙方談判折衝之後,雙方達成協議,俄 羅斯提高天然氣價格並同意繼續供應。經過3 年之後,俄羅斯又故技重施。2008 年12 月 31 日,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與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 司(Naftogaz)就 2009 年的天然氣價格與過境費問題進行談判;由於雙方互不 相讓,談判宣告破裂。2009 年 1 月 1 日凌晨,俄羅斯切斷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 應;此外,俄方又以烏克蘭竊取過境輸往歐洲的天然氣為由,進一步切斷經烏輸 歐的天然氣。時值嚴冬將臨,頓時使歐洲陷入受凍的窘境。經過雙方談判折衝, 雙方又以提高天然氣價格達成協議恢復供氣。 本計畫認為,2009 俄烏天然氣爭議與 2006 一樣,價格之爭只是危機的引爆 點,俄烏之間的地緣政治衝突才是危機的癥結所在。俄羅斯透過能源外交手段, 意圖利用歐盟對烏克蘭施加壓力,迫使烏國在地緣政治的議題上就範。俄烏天然 氣爭議雖將因烏克蘭國內政情翻轉而暫時平息,然而俄羅斯的能源外交氣勢則是 方興未艾。 事實上,俄烏天然氣爭議只是俄羅斯能源外交的一環。俄羅斯企圖利用對 歐斷氣來對烏施加壓力,以迫使烏克蘭在若干議題上讓步,特別是烏克蘭企圖加 入北約組織的爭議。此外,俄羅斯也成功利用能源議題的操作影響烏克蘭政情; 2010 年總統大選後,由親俄勢力主導烏克蘭政局,烏俄若干爭議迅速迎刃而解。 同時,俄羅斯以著手進一步掌控烏克蘭境內的能源運輸管線設施,以保證穩定供 應天然氣給歐洲,從而影響歐洲的政治傾向。 而歐盟為了避免未來再度捲入俄烏式能源衝突的漩渦,並避免遭受池魚之 殃,勢必積極尋求替代方案:以過境土耳其的「納布可」(Nabucco)管線取代過 境烏克蘭的管線;該線可將中亞能源輸送歐洲。不過,「納布可」替代管線只能 供應歐洲天然氣需求的5%,明顯無法完全替代。無論如何,此一替代方案固然

(21)

是對烏克蘭不利,而俄羅斯則是更不樂見;因為,土耳其是北約會員國,且俄土 在歷史上是地緣政治的天敵。因此,俄羅斯正在規劃與德國合資沿波羅的海海底 鋪設直接進入德國的「北流」(Nord Stream)管線,以及經由黑海海底鋪設直接 供應巴爾幹半島的「南流」(South Stream)管線,來取代過境烏克蘭管線;然而, 該計畫仍然存在諸多技術性與政治性的困難,顯然緩不濟急。17由此觀之,在可 見的將來,歐盟與俄羅斯都仍將倚賴烏克蘭管線輸送俄天然氣供應歐洲。俄羅斯 將一方面利用能源的供應影響烏克蘭的政局,繼續扶持親俄的政權;一方面則積 極鋪設上述替代管線,以架空烏克蘭管線。可以預測,未來數年,俄烏之間的天 然氣過境問題將暫時停息,但是俄歐雙方都會未雨綢繆,積極尋求替代方案。 如果俄羅斯順利完成「北流」與「南流」的計畫,架空烏克蘭過境管道與 歐洲的「納布可」替代管道,則俄羅斯將可一舉馴服烏克蘭、白俄羅斯與波羅的 海三國,並以能源為利器,迫使歐盟進入俄羅斯軌道,將美國排擠出歐洲的地緣 政治。如此一來,俄羅斯可以回過頭來,專心經營裏海中亞地區,壓縮中國在該 地區的影響力;從而操控裏海中亞地區對中國的能源供應。此一可能發展,對中 國的戰略意涵不言可喻。

肆․鞏固與新東歐國家的友好關係成為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後防線

若就地緣政治而言,白俄羅斯無疑為俄羅斯通往歐洲的重要管道,無論為油 氣管道抑或公路運輸,泰半須循經白俄羅斯而通往包括北約與歐盟的會員國18。 烏克蘭位居中東歐“中心地帶”,並在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上具主宰地位,而若要 達到控制中亞和俄羅斯的目標,烏克蘭即為一關鍵的戰略地帶19。摩爾多瓦位處 歐洲中部,為一內陸國家,西鄰羅馬尼亞,北、東、南與烏克蘭接壤20。北約東 擴使北約防線向俄羅斯大大推進了一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同盟日益接近俄 羅斯邊境,這就使俄的戰略後方東移21。從而,鞏固與新東歐國家(白烏摩)的 友好關係,成為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後防線;新東歐國家對外政策路線的動向 的,則成為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大關注。 因此,在尤申科主政下的烏克蘭,採取融入歐盟與加入北約的政策路線,構 成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威脅而為其所不能容忍。歷經橘色革命後,尤申科即表至將 對烏克蘭的內政與外交做出重大轉變,其中,在外交層面,修補烏克蘭與西方國 家的關係,及破除庫奇馬政府在第二任所造成烏克蘭在國際近乎孤立的狀態即為 刻不容緩的課題,更重要的是,尤申科更表明帶領烏克蘭積極爭取加入歐盟和北

17 “EU Feels Impact Of Russia-Ukraine Gas Dispute,” RFE/RL, 20090103,

rferl][http://www.rferl.org/Content/EU_Feels_Impact_Of_Russia_Ukraine_Gas_Dispute/1366022.html . 18 參見許湘濤著,《俄羅斯及其周邊情勢之研究》,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頁 88。 19 參見王逸丹著,《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頁 84。 20 「摩爾多瓦概況」,新華網,2010/06/22,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8/content_446113.htm。 21 「俄羅斯想拉誰的手」,新華網,2010/06/22,http://big5.cctv.com/specials/world/sjlt29.html。

(22)

約的企圖22。2005 年 1 月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中,尤申科明確表示,烏克蘭對外 政策的首要目標即為加速與歐洲整合;同時,致力於加速歐盟與北約23。尤申科 一貫的親西方態度,一般咸認,在尤申科勝選後,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的可能性 將大幅提升,而對俄羅斯執政當局而言,若烏克蘭確實加入北約,即形同俄羅斯 西界的門戶洞開24。因此,尤申科是俄羅斯的眼中釘,必欲去之而後快。在俄羅 斯的影響之下,烏克蘭的經濟受到重大打擊,造成國內政局動盪;從而2010 年 的大選中讓親美的本土派落敗,親俄羅斯的亞努科斐奇勝選。亞努科斐奇在上任 的百天內就與俄羅斯簽署黑海艦隊母港基地25 年的續約,以換取未來 30 年之內 俄羅斯承諾提供便宜的天然氣給烏克蘭。可以預期,未來亞努科斐奇任內的政經 狀況都會相對穩定。

伍․新東歐的前景與俄羅斯在新東歐的前景

新東歐不僅是一個現實,而且是一個可長可久的現實。當前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 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未來新東歐與俄羅斯關係的發展選項如下: 1)融入或重新融入俄羅斯;但是完全排除任何形式的兼併或合併,因為這對俄 羅斯來說既不可能落實,也沒有這個需要。 2)整合俄羅斯的周圍。 ☆此一選項已經在俄羅斯討論了 20 年。不過,新的計畫未能落實的最主要 原因在於俄羅斯本身的立場。 ☆俄羅斯不再考慮「金援」對外政策。 3)融入歐盟;此一選項既有可能落實,且極為可取,而在進程上則刻不容緩。

22 Kataryna Wolczuk, Ukraine After the Orange Revolution, 2010/06/22,

http://www.cer.org.uk/pdf/policybrief_ukraine_feb2005.pdf.

23 Victor Yushchenko, “On Behalf of a free Urraine,” The Ukrainian Quarterly LXI, 1-2

(Spring-Summer 2005): 44-45.

(23)

第五章

波海-黑海體系在俄羅斯地緣政治的角色:1992-2010

壹․波海-黑海體系地緣政治的共同特點

波羅的海-黑海體系(БЧС)是由波羅的海和黑海盆地的地理共同體結合而 成,在結構上形成一個南北軸線。波黑體系是位於歐洲和歐亞大陸北部兩大地緣 政治體系邊境地區的地緣政治結構;同時,也是連接歐洲-俄羅斯兩個文明體系的 主要紐帶。25 波黑體系是指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 羅斯,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加上重要的「分支」芬蘭,以及在某些意義上說,波 蘭。目前,該地緣政治模式簡化為波黑體系,因為只有俄羅斯和歐盟界定這個範 圍。一些西方國家,甚至美國在這一進程中並沒有發揮重要的作用。歷史傳統在 這裡具有更重要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德國,瑞典,波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對 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具有影響。將近5個世紀,波黑體系國家曾經一度納 入瑞典、普魯士(德國)、奧地利、土耳其和俄羅斯的邊疆版圖,這反映在他們的 內部結構。該區的特點是或多或少籠罩在俄羅斯和/或蘇聯的長期霸權。這種情況 導致波黑體系國家產生與北方的波蘭、瑞典和德國,以及俄羅斯和蘇聯的霸權有 關的;而在南方則是與奧地利、土耳其和俄羅斯的霸權有關的共同特徵。26 當前波黑體系的地緣政治架構受到北約和美國越來越多的政治和軍事存 在,,以及能源地緣政治(重組運輸交通大方向)。該地區引起西方石油公司關注 油氣資源儲量豐富的里海油田氣田以及石油和天然氣運輸路線的選擇。該區域軍 事政治局勢的特點是俄羅斯在黑海和波羅的海失去其地位。由於俄羅斯和烏克蘭 分割艦隊,東歐在奧斯曼帝國崩解以來,第一次在黑海流域失去軍事的均衡力量。 俄羅斯黑海艦隊包括一個旅攜帶巡弋飛彈的「莫斯科號」反艦彈道飛彈巡洋艦; 一個旅的登陸艦,1艘彈道飛彈旅等;艦隊人員共有1萬8千士兵。俄羅斯和烏克蘭 黑海艦隊戰鬥力輸給土耳其艦隊4,5倍;以及輸給在地中海的美國第6艦隊20倍。27

貳․「波海-黑海軸心」及其對俄羅斯的戰略意涵

美國尋求軍事和政治存在,以便控制歐亞文明的邊界,並掌握全球競爭(歐 盟和亞太地區)主要對手之間的通信走廊。歐洲整合烏克蘭失敗後,歐盟致力建 立一條經由羅馬尼亞境內通往黑海的出口。歐洲委員會宣布,君士坦丁港將成為 25 Ильин, М. В., «Балто-Черноморская Систем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Лихачёвские научные чтения. «Диалог культур и цивилизаций в глобальном мире» (Москва, 2007), сс. 121–122. 26 Цымбурский, В. Л., «Как живут и умирают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конфликтные системы (Судьба балтийско-черноморской системы в XVI–XX веках)», Полис, №4, 1998, cc. 52–73. 27 Дергачев, Владимир, «Новая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архитектура Черноморского региона 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Институт геополитики профессора Дергачева, <http://dergachev.ru/analit/chernomor.html>.

(24)

歐盟東方大門的方案。為了加強通往南高加索的海上運輸與運輸走廊競爭力,君 士坦丁(羅馬尼亞)和波季(格魯吉亞)自由港口的實際管理作業就交給 JAFZA 國際公司(ОАЭ;阿聯酋)經營。這是最有效率的世界自由經濟區「傑貝阿里」 的國際分支機構。28

波羅的海-黑海地區國家擁有各項地緣政治潛力:

☆俄羅斯仍然是世界第二大核武強權和世界最強大的能源強權。 ☆兩個世紀來俄羅斯花了龐大的物質和財政資源,為通往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 的「南窗」建立了強大的基礎設施。 ☆北約加強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沿岸的地位,土耳其片面限制黑海通往地中海海 峽的航行制度,對俄羅斯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損害。 ☆俄羅斯建立了新的交通軸線:聖彼得堡Æ莫斯科Æ沃羅涅日Æ頓上羅斯托夫 Æ新羅西斯克。 ☆俄羅斯計畫建造一條「從斯堪的納維亞到希臘」的新道路:此一新道路將進 一步壓縮烏克蘭港口的腹地,並將強化此一公路對烏克蘭東部地區的吸引 力。29 近年來,俄羅斯加強了與新的地緣政治有關的活動(繞過烏克蘭在黑海海底 建造「北流」、30「藍流」31和「南流」32計畫)。美國致力透過強化烏克蘭的角色, 將其轉化為一個地區大國,從而將俄羅斯從黑海地區排擠出去的企圖,迄今尚未 成功。然而,俄羅斯缺乏一貫的黑海政策可能導致其喪失在該地區的地緣政治地 位。土耳其加強其在該地區海軍和經濟地位。該國是北約會員國,擁有龐大的軍 隊和該地區最強大的現代化的海軍艦隊。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已經成為北約會員 國,允許在其領土設立美軍基地。羅馬尼亞尋求重振雄風,致力成為東南歐的區 域強權。尋求加入北約的國家還有喬治亞,自稱是南高加索的「海門」(格魯吉亞 的杜拜計劃)。

能源交通的地緣政治轉型。

歐盟44%的天然氣以及27%的石油依賴俄羅 斯的供應。歐盟在2007/2020年期間,天然氣需求量將從500億立方米增加到720 億。天然氣的進口將從40%增加至65%。從俄羅斯過境的收入,佔波羅的海國家 預算的16%,烏克蘭和波蘭-13%,芬蘭-10%。直至2012年烏克蘭仍將是俄羅斯和 中亞天然氣的主要過境國(每平方米/年約110億立方米)。投產的天然氣管道「北 流」(每平方米/年55億立方米)和「南流」(每平方米/年30億立方米),Бургас – 28 Дергачев, В. А., «Черноморский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вектор Украины» в Средиземноморье – Черноморье – Каспий: между Большой Европой и Большим Ближним Востоком, Под ред. Н. П. Шмелева, В. А. Гусейнова, А. А. Язьковой,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Граница», 2006), с. 98. 29 Смирнов, Игорь, «Украина в системе Балто-Черноморской транспортно-логистической интеграции», Журнал Logistics, №11, 2008, <http://www.logisticsplatform.com.ua/files/File/publications_rus/ukraina_v_sisteme.pdf>. 30 «“Северный поток” (Nord Stream)», Газпром, <http://www.gazprom.ru/production/projects/pipelines/nord-stream/>. 31 «Голубой поток», Газпром, <http://www.gazprom.ru/production/projects/pipelines/blue-stream/>. 32 «Южный поток», Газпром, <http://www.gazprom.ru/production/projects/pipelines/south-stream/>.

(25)

Александрополис(2009),烏克蘭將失去其主要過境國的意義。33 如果1990年的大部分與通訊項目在黑海沿岸的基礎是絕對定位的能源資 源,里海地區向西方,那麼這個政策是植根於過去。目前,中亞國家都應考慮到 俄羅斯的利益和需要中國和印度。根據乘客的美國決定建立跨阿富汗管道從土庫 曼斯坦到印度。伊朗已經簽署了一項長期協議,以向中國供應石油,有一個項目, 建立一個天然氣管道到印度。烏克蘭是目前草案中的國際運輸走廊歐高亞走廊, 但主要的貨流經過土耳其。參與組建反俄古阿姆沒有產生政治首都基輔和經濟效 益。對外貿易額與該組的國家不超過 2%。34

參․波海-黑海運輸走廊」及其對俄羅斯的戰略意涵

一個連接波羅的海和黑海盆地的強大過境運輸體系應該成為波羅的海-黑 海經濟夥伴關係的基礎。(在科技-資訊革命的條件下,「從斯堪的納維亞到希臘」 («из варяг в греки») 運輸系統和經濟模式的復活,也就是「波羅的海-黑海運輸 物 流 的 整 合 」(Балто-Черноморска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логистическая интеграция; БЧТЛИ; Baltic-Black Sea Transport Logistical Integration; BCHTLI)。БЧТЛИ 是歐 盟和歐盟鄰近國家建立一個統一的運輸和物流體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BCHTLI 今後應成為波羅的海-黑海-里海經濟聯盟的基礎。至於有關 BCHTLI 成 員國的問題,烏克蘭、波蘭和立陶宛 - 是第一環成員國;俄羅斯、白俄羅斯、 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格魯吉亞和土耳其 - 是第二環成 員國;德國、芬蘭、丹麥、瑞典和挪威 - 是第三環成員國。 1999 年 9 月在雅爾達舉行「波羅的海-黑海合作:締造 21 世紀一個整合的、 沒有界線的歐洲」高峰會議。22 個國家的代表在共同聲明中,宣示希望同心協 力,致力維護安全、穩定和發展波羅的海和黑海地區的經濟合作,特別是透過參 與在運輸、能源、通訊和生態等領域的聯合計畫。這些計畫應該由隸屬於下列兩 個區域實體的國家共同進行 - 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Совет Балтийских морски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СБМГ; Council of Baltic Sea States; SBMG;1993 成立)和黑海經濟 合作組織(Организация Черноморског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ОЧЭС; Organization of Black Sea Economic Cooperation; OBSEC; 1992 成立)。35

33 Дергачев, В. А.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архитектура Черноморского региона», Вісник Донецького національного університету, Сер. В: Економіка і право, вип.2, 2008, (Донецьк, 2008), с. 9. 34 Дергачев, В. А.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архитектура Черноморского региона», Вісник Донецького національного університету, Сер. В: Економіка і право, вип.2, 2008, (Донецьк, 2008), с. 9–10. 35 Смирнов, Игорь, «Украина в системе Балто-Черноморской транспортно-логистической интеграции», Журнал Logistics, №11, 2008, <http://www.logisticsplatform.com.ua/files/File/publications_rus/ukraina_v_sisteme.pdf>.

(26)

第六章․結論

本計畫採用系統研究途徑以及地緣政治研究途徑,從國家安全、國際戰略 與地緣政治等面向,檢視蘇聯解體後,1992 至 2010 年期間,俄羅斯對其西界鄰 國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政策。

壹․研究發現

本計畫獲得下列結論:(1)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其西界鄰國波羅的海與東 歐地區新獨立國家之政策,受到俄羅斯國家安全概念的定位與重新定位,以及國 際戰略與地緣政治等因素互動形塑而成;(2) 波海國家加入歐盟與北約組織對俄 國產生地緣政治槓桿制衡;(3) 鞏固與新東歐國家的友好關係成為俄羅斯國家安 全的最後防線;(4) 新東歐融入歐盟之選項既有可能落實而極為可取且刻不容緩。

一․蘇聯解體後,俄國對其西界鄰國波羅的海與東歐地區新獨立國

家之政策,受到俄國國家安全概念的定位與重新定位的影響

冷戰結束後,全球戰略格局丕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空間急遽 萎縮。北約東擴與歐盟東擴,嚴重威脅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波羅的海三國加入 北約與歐盟,使俄羅斯西界直接與歐盟和北約接壤。從而,鞏固與新東歐國家(白 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發)的友好關係,成為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後防線;新 東歐國家對外政策路線的動向,則成為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大關注。

二․波海國家加入歐盟與北約組織對俄國產生地緣政治槓桿制衡

波海國家將對俄羅斯採取審慎的睦鄰政策,並隨時準備因應與俄羅斯有關的 威脅。波海國家勢將擬定與俄羅斯關係的新戰略。波海國家和俄羅斯降低緊張局 勢符合雙方的利益。俄羅斯融入西方的安全架構,對波海國家的國家安全構成威 脅,並限制他們的對外政策。波海國家加入歐洲-大西洋機構,大大增加對俄羅 斯行動的槓桿制衡作用:1) 波海國家加入歐盟,對若干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 社會進程可能有一定的影響。2) 波海國家加入北約,對俄羅斯與西方在安全領 域的關係可能產生影響。3) 對西方而言,在與俄羅斯關係的問題方面,波海國 家可能是「專家」:西方可能借重這些國家的經驗,擬定其對俄羅斯關係的新戰 略。

(27)

三․鞏固與新東歐國家的友好關係成為俄國國家安全的最後防線

2004 年底橘色革命之後,在尤申科主政下的烏克蘭,採取融入歐盟與加入 北約的政策路線,構成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威脅而為其所不能容忍。在俄羅斯的影 響之下,烏克蘭的經濟受到重大打擊,造成國內政局動盪;從而2010 年的大選 中讓親美的本土派落敗,親俄羅斯的亞努科斐奇勝選。亞努科斐奇在上任的百天 內就與俄羅斯簽署黑海艦隊母港基地25 年的續約,以換取未來 30 年之內俄羅斯 承諾提供便宜的天然氣給烏克蘭。可以預期,未來亞努科斐奇任內的政經狀況都 會相對穩定;然而,其對外政策將受到俄羅斯的制約。

四․新東歐融入歐盟之選項既有可能落實而極為可取且刻不容緩

新東歐不僅是一個現實,而且是一個可長可久的現實。當前歐盟與俄羅斯 的關係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未來新東歐與俄羅斯關係的發展選項如下: 1)融入或重新融入俄羅斯;但是完全排除任何形式的兼併或合併,因為這對俄 羅斯來說既不可能落實,也沒有這個需要。 2)整合俄羅斯的周圍。 ☆此一選項已經在俄羅斯討論了 20 年。不過,新的計畫未能落實的最主要 原因在於俄羅斯本身的立場。 ☆俄羅斯不再考慮「金援」對外政策。 3)融入歐盟;此一選項既有可能落實,且極為可取,而在進程上則刻不容緩。

貳․研究侷限與後續研究建議

一․研究侷限

本計畫的研究,有關俄文資訊的取得,主要透過網路搜尋相關機構資料庫。 然而,未能前往本計畫研究範圍之相關國家,對其相關政治人物與專家學者進行 深度訪談,是本計畫研究工作之最大侷限。

二․後續研究建議

未來如果能有機會繼續就該議題進行後續研究,希望能夠有機會前往本計 畫研究範圍之相關國家,對其相關政治人物與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訪談,以補本計 畫研究之不足。如有其他學者針對本議題進行後續研究,亦做同一建議,盼其能 夠補足此一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長期以來白俄羅斯之政治、經濟文化深受主要貿易夥伴俄羅斯影 響。2017

類型 教材內容 教學運用 圖片

由於ICT是屬於發展中的產業,相對應的嶄新工作職務相應而生,2019年8月在俄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本文將就俄羅斯養豬 產業高達 業、肉豬市場 概況進行探討 況進行探討 , 並就台灣豬肉 產業高達 品拓展俄羅斯市場之優劣勢與可行作法 提出建議,以作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俄羅斯政府於 2020 年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