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間以愛為名的情緒枷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親子間以愛為名的情緒枷鎖"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294期

2018/09/23

親⼦間以愛為名的情緒枷鎖

記者 林奕廷 文

淺談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這個詞彙,最初是由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這位⼼理治療家 提出,在英文的寫法為Emotional blackmail 或 FOG,⽽FOG則分別是由恐懼 (Fear)、義務(Obligation)與罪惡感(Guilt)這三個字所組成,如實反映了 這些正被情緒勒索的⼈們內⼼最真實的情緒及想法。 單就這三個英文字來看,可以知道,被情緒勒索者的⾝⼼必然處於⼀個受到⾼度 壓迫的狀態,這份壓迫會讓⼈感到不舒服,甚⾄是窒息且恐懼的。⽽情緒勒索卻 滲透入我們的⽣活,它無處不在,在我們視作最親密的關係當中,所造成的威脅 尤其⼤,常伴隨著不安感、罪惡感等情緒產⽣,它更常被包裝在其他的詞彙之 下,像是義務、倫理道德、責任,這些⼀眼望去是無比正常的要求,卻是伴侶、 職場、親⼦間情緒勒索的最佳利器,更會讓⾝在其中的我們不斷互相拉扯,造成 莫⼤的傷害。 情緒勒索存在於無形之中,讓⼈難以辨識、逃脫 。(圖片來源/好好好家 庭教育文教基⾦會)

你也被情緒勒索了嗎?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2)

你也被情緒勒索了嗎?

公視電視劇《你的孩⼦不是你的孩⼦》的熱播,讓⼈重新正視親⼦間的情緒勒 索,通常情緒勒索的發⽣,是勒索者藉由話語或態度傳達負⾯的情緒,企圖使被 勒索者順從,從⽽掌控⾏動。台灣⼼理諮商師周慕姿在《情緒勒索:那些在伴 侶、親⼦、職場間,最讓⼈窒息的相處》書中提到,情緒勒索通常伴隨著三⼤重 要的元素。 ⾸先是,被貶低⾃我價值,情緒勒索者藉由貶低他⼈的⾃我價值,讓被勒索者對 ⾃⼰產⽣懷疑,引發焦慮,這時若是被勒索者被說服,認為「只要跟著做,就對 了」,就會傾向於跟隨勒索者提供給⾃⼰的指⽰,進⽽減少⾃⾝的徬徨感。第 ⼆,引發罪惡感,這通常伴隨著別⼈認為你需盡的責任與義務,若是沒有達成, 被勒索者會轉⽽責怪⾃⼰,居然無法達到他⼈期望,甚⾄覺得⾃⼰是個糟糕的 ⼈,這種情緒被不斷的放⼤,最終導致內⼼⽣成強烈的愧疚。第三,剝奪安全 感,當情緒勒索者清楚的知道什麼是被勒索者最在乎的事,什麼最能夠造成威 脅,⽽這項籌碼⼜掌握在他⼿中的時候,就會把它當作武器。若是被勒索者不聽 從指令,勒索者可能會以「斷絕關係」恐嚇被勒索者,做為不服從的代價。

⽗⺟對孩⼦ 社會主流價值觀構成的情緒勒索

我們每⼀個⼈都曾⾯對過情緒勒索,以親⼦關係為例,試想在你的⽣活中,是否 曾經出現這些話?「我都是為了你好」、「你將來⼀定會感謝我」、「如果你愛 我,你就必須按照我的⽅式去做」,這些牽動⽣活中⼤⼩事的決定,都有可能造 成情緒勒索的發⽣。⽽為什麼在親⼦關係中,孩⼦常是被情緒勒索的那⽅呢?這 兩項難以撼動的社會價值觀,佔了很⼤的因素。 ⼀、孝道的根深蒂固。每個⼈對孝有不同的解釋、定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台 灣社會中,孝道在親⼦關係中仍佔有很⼤的份量,它被現代社會視為⼀種美德, 從⼩我們就被時刻提醒孝道的重要,更被教導需對⽗⺟「孝順」。在現代社會當 中,多數⼈將孝順誤解為對⽗⺟順從, 因此不敢違背⽗⺟的期望,不敢說出⾃⼰ 的想法,處處被「孝順」這兩個字綑綁住⼀舉⼀動,更讓孩⼦產⽣,「不照⽗⺟ 的話去做,就不孝順」的想法,更可能因為被指責不孝順,內⼼⽣成強烈的罪惡 感,當孩⼦被罪惡感這種情緒綁架的時候,它會把孩⼦拖回⽗⺟期望的道路上, 因為這是應盡的孝道。 ⼆、唯有讀書⾼的升學體制。需要不斷⾯臨⼤考的升學體制在亞洲國家⼗分普 遍,我們也常將⼤考視為⼈⽣⼀道道重要的關卡,在這樣的升學體制下,孩⼦通 常被寄予厚望,冀望在⼤考中能獲得優異的成績。因為對於部分的⽗⺟來說,只 要獲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孩⼦們就能平步青雲,⽽抱持這樣想法的⽗⺟會動 ⽤⾝旁所有的資源,去幫助孩⼦在課業上不斷的精進再精進。或許是因為⽗⺟的 ⽣⻑環境,抑或是在出了社會後獲得的經歷,在他們的想法裡,學歷是最重要的 社會資本,唯獨擁有⾼學歷,才能鞏固社會地位、才能出⼈頭地,也因為這樣的 價值觀,讓⽗⺟會⽤盡他所有的辦法希望孩⼦們能夠念好書,去補習、上家教, 甚⾄是使⽤情緒勒索。在這樣的親⼦關係中,孩⼦通常會因為害怕被⽗⺟厭惡, 害怕辜負⽗⺟期待,⽽屈服於做個聽話的乖孩⼦。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3)

害怕辜負⽗⺟期待,⽽屈服於做個聽話的乖孩⼦。 公視電視劇《你的孩⼦不是你的孩⼦—媽媽的遙控器》劇照。(圖片來源 /女⼈迷 womany.net)

親⼦關係中的勒索者與被勒索者,⾓⾊的置換?

上述所提,是⽗⺟對孩⼦的情緒勒索。通常在⼀段關係當中,⼀⽅為情緒勒索 者,⼀⽅為被勒索者,但這樣的⾓⾊是⼀陳不變的嗎?當然不是,情緒勒索者可 能反倒成為被勒索者,⽽被勒索者也有勒索他⼈情緒的可能。被勒索者的情緒會 受到勒索者的影響,受到⼼理上的箝制,更進⼀步影響被勒索者的⾏動。以親⼦ 關係為例,⽗⺟對孩⼦的情緒勒索,可能建立於孩⼦期望得到⽗⺟肯定,或受倫 理道德約束的情形下產⽣,但孩⼦難道就不會對⽗⺟進⾏情緒勒索嗎?事實上, 孩⼦對⽗⺟的情緒勒索確實存在於親⼦關係中,孩⼦也懂得如何⽤情緒去控制⽗ ⺟的⾏動。 在我們還⼩的時候,我們就善於⽤激動且誇張的情緒去嘗試影響⽗⺟的決定,試 想你是否有過站在喜歡的玩具或想吃的冰淇淋前⼤吵⼤鬧,只為了得到⾃⼰想要 的東⻄?這個情況即便⾃⼰沒有遇過,也⼀定曾在路上看過,這時⼀部份的⽗⺟ 會礙於丟臉或是趕緊息事寧⼈的想法,從⽽滿⾜⼩孩的慾望,但這樣的情緒勒索 ⼀旦開了頭,它將難以停⽌。孩⼦知道運⽤這樣的情緒可以使⽗⺟就範,因此開 始予取予求,然⽽這個現象只是情緒勒索的冰⼭⼀⾓。因為孩⼦對物質的慾望無 窮無盡,⽽⽗⺟對孩⼦的期望只有更⾼,沒有盡頭,那我們該如何從情緒勒索的 惡性循環中掙脫,或是從中得到平衡?

如何突破這道枷鎖?

⼼理諮商師周慕姿在《康健雜誌》中的採訪提到,那些她接觸過的個案,甚⾄是 讀者,⼀旦認知到「不需要為別⼈的情緒負責」這件事,就⾜夠讓⾃⼰⾛出來, 變得更重視⾃⼰,更愛⾃⼰。並不是說必須忽略或是漠視他⼈的情緒,⽽是無論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4)

變得更重視⾃⼰,更愛⾃⼰。並不是說必須忽略或是漠視他⼈的情緒,⽽是無論 他⼈釋出什麼情緒,都不構成能左右我們的想法,甚⾄是控制⾏動的理由。 即使將「愛」這件事包裝在情緒勒索下亦是如此,因為愛的本⾝是不帶有任何條 件的,更不是⽤來控制他⼈的⼯具。「愛」這件事本應該讓⼈感到開⼼、幸福 的,⼀旦變成情緒要脅的籌碼,它將變質,讓⼈不安、罪惡、焦慮,因此無論我 們處在任何關係當中,都應該學會更愛⾃⼰,因為「愛」不是利刃,不是能讓⾝ 在其中的我們受傷、難過的藉⼝。這道以愛為名的枷鎖需要⾃⼰解開,在懂得照 顧⾃⼰、更愛⾃⼰後,你會發現這道枷鎖已經慢慢鬆開,再也不會對你造成任何 束縛。    記者 林奕廷 編輯 李欣秝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致力於推動校園及社區的共讀活動。本會自 2005 年起,於 22 個縣市成立 257 座「愛的書庫」,購置超過 71 萬餘冊圖書資源,以相同

在山上,課輔是一個媒介,有了課輔班,孩子找到下課可以 去的地方,也因為透過課輔,聯繫起部落裡大家的情感「山上的 孩子真的很皮,很難教……」、「……就算小孩問 ( 家長 ),他 們

媽媽將 651 元平分給 3 個孩子當零用 錢,爸爸又給每個孩子 125 元,請問現 在每個孩子有多少零用錢?. 換你試試看 換你試試看

星期天早上,媽媽跟我和姐姐說:「今天是美美百貨公司的

每一位孩子必須接受 定期的英、數檢測,以 檢視每一位孩子面臨 的學習困難點。轉換教 學方式,找到真正適合

(三) 美國著名領導力專家 John Maxwell 曾說:

兄弟兩人合作的成果,是一部內容不斷擴充的文集,蒐集的故事最後多達 211 則。這部文集名 為《獻給孩子和家庭的童話》(K inder-und H ausm archen ),於 1812~1864 這 52

 媽媽贊同這個安排嗎?(媽媽基本上是贊同的,她微 微的點了點頭,見第 15 頁;但她也有憂慮,當她聽 到夏剛在抱怨時,眼裏露出愛憐的目光,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