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科技媒體融入於我國科技教育之教學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訊科技媒體融入於我國科技教育之教學探討"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資訊科技媒體融入於我國科技教育之教學探討

黃嘉勝 台中師院美勞教育系教授 壹、前言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並已處於資訊社會,面臨資訊爆炸,快速變遷的社 會情境的今日,國家社會需要的是能夠尋找、選擇與應用資訊,具備獨立思考與 理性判斷能力,並能不斷自我學習成長的國民。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學校的教學, 尤其是科技教育領域的教學需要做相當大的改變。學校的整體教學環境、教師的 教學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家長對子女受教的態度上,均需要有相當大程度的 改變。 資訊電腦科技的日新月異,及近幾年網際網路的盛行已經加速資訊社會的來 臨,由於電腦科技降低時間與成本的優點,使得傳統社會的各層面結構均遭受極 大的衝擊;教育為社會領域的一環,自然電腦將對現有的教育體系產生前所未有 的影響,置身於教育系統的教師,面對此新科技洪流所帶來教學新觀念與變革應 有何體認呢?Mitchell& Hunt(1997)認為「教師們應該了解現在的教學角色是完全 不同於教師自己學生時代的經驗,因為今日的學生將他們的老師接受更多的資訊 科技教育,教師想要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必須跟隨時代潮 流、吸納新資訊科技的優點,教師們應儘可能去體驗資訊科技的各面向、能力並 加以運用,成為無限的教學資源以創新自己的教材教法。」 面對這瞬息萬變的媒體變革時代﹐科技教育教師到底可從這些資訊科技媒體 獲得哪些幫助呢?科技教育教師的教學是否會因這些資訊科技媒體的加入而產 生巨大的變革呢?身為科技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應如何面對這些資訊科技媒體的 時代呢?本文擬就資訊科技媒體的特性與功能及其在科技教育教學上的設計要 點等項提供一些意見供參考。 貳、資訊科技媒體的特色與功能 綜合資訊科技媒體的軟硬體種類,可謂各具特色且琳瑯滿目,大底可歸納其 特色如下:(1)品質高且保存長久、(2)儲存快速、容量大且攜帶方便、(3)複 製容易且價格低廉、(4)多機一體化且以多媒體或超媒體方式呈現、(5)資訊傳

(2)

遞網路化(黃嘉勝,民 86)。而資訊科技媒體在教育上的功能,亦可歸納如下: 一、全感官的感受加強學習效果:多媒體適合各種不同個別的學習型態,不管 視覺的、口語的、聽覺的、或者是操作的學習,都適合引用多媒體來教學(Yuen, 1991)。 二、適合肯定學生個別的表現:依學生個別差異來決定其接受的課程---只要學 生透過文字、影像和聲音等方式來傳達其意願,並且經由教師認可,學生便能在 其學習過程中擁有更多的控制權,並能依自己的想法來學習。 三、幫助學生建構學習的概念:學生可以實際去建構他們心中的學習內容,而 且學生的整個學習流程,都會一五一十地記錄起來。而資訊科技媒體可以提供學 生便於組織和解釋新來訊息的概念架構,使學生能迅速地將主要教材結合統整起 來(張景媛,民 80)。 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以良好的教學方式組織與呈現教學媒體,並依心理 學原理來設計教學媒體,則學生與教學媒體間即會不斷的產生互動作用,如此自 會產生有效的教學與學習的成果(黃振球,民 80)。多媒體可以多重的方式來組 合教學素材,學生能夠從多媒體製作的教材中獲得豐富的知識,甚至可讓學生主 動去組合其喜好的主題,如此必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五、增進師生互動性並有益溝通:多媒體的使用開啟了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的 橋樑,學生不只可以用口語的方式,更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溝通媒介來與教師溝 通。當學生創造屬於他自己的學習環境,他可更加從容地學習,而且可以和其周 圍的同學互相討論。 六、多媒體相當有趣可引起學生注意力:多媒體教材整合各種媒體素材,提供 學習者多采多姿的學習情境並以生動逼真的視聽效果來吸引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七、發揮個別化教學的功能: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個別化教育的特性,包括立 即回饋、學習進度的自我控制等,讓學習者可依個別能力來調整學習進度(洪榮 昭,民 81)。 參、資訊科技媒體融入科技教育之教學設計要點 近年來﹐資訊與傳播科技的急遽發展﹐媒體呈現的方式大抵融合了電腦科技 與網路傳播之特色﹐因此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學習知識的型態也受到了相當大的衝 擊與改變。目前大抵可將資訊科技媒體分為互動式科技媒體、智慧型與專家系統

(3)

電腦輔助教學、電腦模擬與虛擬實境、電腦網路多媒體學習模式、與同步遠距教 學模式等五項(Magill,1989;Terrell,1996;張霄亭,民 86;黃清雲民 90)。 以下謹提出資訊科技媒體可融入科技教育教學設計上的要點供參考: 一、建立科技教育領域教學資料庫 運用電腦科技建立教學資料庫以協助教師用最少的時間和成本管理教學資 源,且電腦硬體資料儲存量大和資料庫應用軟體功能日漸強大與易於使用的特 性,使得教師輕鬆的管理大量的教學資料及運用簡易的指令存取與檢索所需的資 料內容;因此現代教師教學必須建立教學管理的理念,運用電腦科技創造良好的 教學品質,而運用教學資料庫將帶給科技教育領域教師的便利性如:(1)方便管 理教材資料、(2)可作為評鑑教學效果的參考、及(3)易結合網路,資源共享 (李玉慶、蔡佳良,民 90)。 二、運用科技教育網站的多媒體教學資源 科技教育議題通常是無國界的,所造成的影響也跨越了國界,必須經由國際 的合作才能解決,網際網路就是跨國界的聯絡橋樑,經常被用來傳播與討論環境 議題。科技教育議題隨著每個地區的科技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唯有連接各地區 的科技教育文化資訊,才能了解全球科技教育文化環境的全貌,網際網路是既方 便又廉價的資訊傳送管道,可以迅速的傳送地區性的科技教育文化環境資料。科 技教育也是一個科際整合的學科,它可包容人文、經濟、歷史、地理等的社會學 科,網際網路的多媒體呈現、方便的資訊交換、與即時的視訊會議,都促進了科 技教育領域學科整合與互動的可能性。截至目前為止,科技教育可利用的網站琳 瑯滿目,因此,科技教育網站的內容選擇要注意如下(張子超,民 90): (一)權威性(authority) 權威性所指的是網站所提供訊息之可信度(Credibility)和專業程度(Expertise)。權威 性通常有兩個層次,包括作者的權威性和網站的權威性(發行者),其分析項目如 下列:內容負責人、作者或發行者權威之層次、作者的學術網路關係、作者和發 行者之間的關係或關聯、發行者的聲譽、作者或發行者的訊息確認、網站發展情 形、以及贊助者/網站位置。 (二)閱聽人(audience) 閱聽人所指的是瀏覽個人網站,了解其對資訊的需求、目的。針對閱聽人的分析 項目有:網站目的性、目標閱聽人、內容適切性、與閱聽人之需求滿足性。

(4)

(三)脈絡/涵蓋性(context/coverage) 脈絡是指被資訊嵌入的情境。涵蓋性是指所提供的資訊的深度或廣度。分析項目 包括:說服性、情緒性、觀點、連接性、限制性、訊息來源、以及探討的深度及 廣度。 (四)正確性(accuracy) 正確性是指網站所提供的資訊是否為最新?細節是否被很恰當地描述?資訊是 否精確及充分令人理解?分析項目包括:可參照及可得性、是否有引用、是否有 比照的數據或研究、同儕審議、是否為一手或是二手資料、是否有目錄或參考引 用、所使用方法是否被恰當描述、以及維護性。 (五)新穎性(currency) 新穎性是指網站本身及網站上的數據、資訊的新穎與否。分析的項目包括:是否 為最新可得、是否使用主要數據、訊息是否新穎、以及相關性。 三、瞭解應用多媒體的學理依據 科技教育領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說明講解、動作示範乃至技能學 習,更要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來創造有效的教學情境。科技教育領域教師以自 身的示範動作或視覺媒體,以期達成動作技巧的正確性,科技教育教學採用資訊 科技媒體的必然性,可以歸納出下列四項學理依據:

(一)具體表徵理論(Symbolic Representation Theory)

心理學家 Sheffield, F. N.的具體表徵理論,是以影片媒體的動作示範作為有效學 習動作技巧的方式,而透過媒體的「範型」播放過程,可形成學習者的有效回憶 藍圖(黃清雲,民 90)。

(二)認知調解理論(Cognitive Mediation Theory)

認知調解理論主要在提供一個適當的「範型」,然後加入了觀察者對細部動作執 行的有效性與正確性之動作相關信息,再將所觀察的動作特徵編碼,形成視覺意 像,最後以心智複演法(Mental Rehearsal)來模仿「範型」(Bandura, 1974)。

(三)雙碼理論(Dual Coding Theory)

雙碼理論指出人的記憶系統主要包括語言性系統與非語言性系統,當知識以語言 性系統與非語言性系統共同編碼時,比以單獨的語言性系統或單獨的非語言性系 統的編碼,更容易儲存在記憶中。因此對受試者提供觀察範型的動作影像,並且 配合文字手冊的資訊,可促使學習者在動作技能的表現更精確,且對學習效果更

(5)

加有保留性(Paivio, 1968)。

(四)動力視覺理論(Dynamic View)

Scully & Newell(1985)提出動力視覺理論,他們認為當具體的象徵編碼與記憶 象徵引入學習者的認知系統時,學習者的視覺系統能從觀察的行為中自動進行視 覺訊息傳輸的工作,讓學習者的動作技能表現協調、順暢與具有連貫性。 Collins(1989)更進一步指出:設計者可藉著動畫影像或實際的動作畫面呈現給 學習者,並藉著動作示範的畫面,把關鍵的動作一一呈現給學習者,或者可利用 慢動作或分解動作的說明,讓學習者加以模仿,藉以達成預定的學習目標(黃清 雲,民 90)。 四、善用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教學設計之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深度、學習動機及學習效果(Keller, 1987),如何應用系統化教學設計之學理依據,掌握有效的教學過程要素,而能 滿足學習者的需求,有賴教學設計者好好的下功夫。Sales(1993)建議新科技媒 體的教學設計必須事先涵蓋系統化的分析工作,例如:教學分析、學習者分析、 軟硬體傳輸分析、學習環境分析及限制分析等。唯有在系統化的科技教育領域教 學設計之下,才能達成教學的目標。其中應用教學媒體之教學設計主要有 ASSURE 教學模式:(1)分析學生特性、(2)擬定教學目標、(3)準備教學媒體、 (4)使用教學媒體、(5)激發學生反應、及(6)評量教學效果等 6 步驟。另外 有 Kemp 學模式:(1)評估學習者的需要,確定教學計劃的目的、限制和優先順 序、(2)選擇教學主題或訓練工作名稱,以及希望達到的一般性目標、(3)分析 學習者或受訓人員的特性、(4)按照預定的目的,確定主題內容或分析工作項目、 (5)依主題內容或工作項目,訂定明確之學習目標、(6)設計安排達成目標的 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7)選擇配合教學和學習活動的各種資源、(8)安排教學 與製作材料所需的各種行政支援事項、(9)準備學習成果的評鑑計畫、及(10) 用預試的方法,來決定如何為學習者做學前的準備或調整等 10 步驟。 五、運用遠距教學系統提供更廣闊的即時教學方式 由於電腦網路與科技的不斷推陳出新,遠距教學系統整合現代化電腦通訊、 傳播等科技,突破空間的限制,將系統化設計的教材,利用科技傳遞給學習者, 此種遠距教學模式正不斷衝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同時也增進了不同地點與 領域之間的合作關係(Moore, Cookson, & Donaldson, 1990)。期待目前國內實施的

(6)

遠距教學即時群播系統,能加入科技教育領域的教學行列中。 六、以虛擬實境與電腦遊戲提升教學之趣味化 電腦益智遊戲軟體運用生動活潑的色彩、音樂及動畫,以輕鬆有趣的遊戲方 式進行學習,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能激發使用者對科技教育領域教學的興趣(陳 惠美,民 90)。而虛擬實境科技可提供使用者學習三度空間的科技教育技能模擬 操作,讓使用者體驗真正身入其境的感受與震撼。 結論 Jonassen(1996)認為教學科技有三層次的應用,分別是「學電腦知識」 (learning about computer)、「從電腦學知識」(learning from computer)與「用電腦 學知識」(learning with computer)。Jonassen 對三層次的應用,對應到我國資訊應 用教育發展,分別是「資訊概論」(computer literacy)、「電腦輔助教學」(CAI)、 與「資訊融入教學」(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配合網際網路與通訊科技的發 展,加上電腦科技與軟體設備技術的快速進步,可以預見的是,資訊科技將是現 今教育與教學中的必要元素(徐新逸,民 90)。 各國因應資訊科技潮流積極的制定相關教育政策,台灣自 1998 年亦積極推 動「資訊教育擴大內需方案計畫」、2001 年推出「中小學資訊教育藍圖」,在此 國際競爭的同時,我國教育部自 90 學年度起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其中特別 將「運用科技與資訊」列為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之內涵之一,這同時也將「資 訊」列為六大議題之一,並建議「資訊」要積極融入七大領域之教學。目前傳統 的教學型態已不符合現今電腦、多媒體、與遠距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亟需 因應變更。本文以資訊科技媒體融入在科技教育領域方面的教學來加以探討,期 望對現今在科技教育領域職場的教學工作者能有一些助益。 參考文獻 李玉慶、蔡佳良(民 90):現代體育教師如何運用電腦科技提升教學效果。載於 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頁 129-141。台北:學富文化公司。 洪榮昭(民 81):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徐新逸(民 90):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之意義與需求。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 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前言。台北:學富文化公司。

(7)

張霄亭(民 86):互動是遠距教學在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視聽教育雙月刊,39 卷(1 期)。 張子超(民 90):應用網際網路推動環境教育。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 領域學習,頁 427-446。台北:學富文化公司。 張景媛(民 80):從認知心理學談教育媒體的功能。載於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主 編:教學媒體研究,頁 31-74。台北:五南文化公司。 黃清雲(民 90):新科技在體育之應用。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 習,頁 143-161。台北:學富文化公司。 黃嘉勝(民 86):教學媒體的新趨勢。載於八十五學年度教學科技與教育改革研 討會資料集,頁 1-8。 黃振球(民 80):教學媒體與學生學習成效。載於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 學媒體研究,頁 15-29。台北:五南文化公司。

Bandura, A. ( 1974 ) . Psychological modeling: conflicting theories. New York: Lieber-Atherton.

Collins, A.(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echnical Report No. 474.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Jonassen, D.(1996). Mindtools: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s. New Jersey: Merrill. Keller, J. M.(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2-10.

Magill, R. A.(1989). Motor learn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Dubuque, Iowa:Wm C. Brown Publishers.

Mitchell, D. L., & Hunt, D.(1997). Multimedia lesson plans—help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17-20.

Moore, M. G., Cookson,P. & Donaldson, J.(1990). Contemporary issues in American distance educa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Paivio, A.(1968).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Hillsdale, NJ:Erlbaum.

Scully, M. R. & Nwell. K. M.(1985). Observational learn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motor skills: toward a visual perception perceptive. Journal of Human Management Studies, 11, 69-186.

(8)

presented at Intercom 1996.

Yuen, C. Y.(1991). Multimedia: how it changes the way we teach & learn. Electronic Learning,11(1),22-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四 金錢的性質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六 單利息、複利息和金錢的時間值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AR & V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ining 19 HKU e-Learning Development Laboratory.. 接著開始編輯目標影像,按下右方的Click to Upload Overlay Or Click to

從角度 (viewing point) 辨識 AR和VR 的分別 Exterior view..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 商業、營商環境和全球一體化 策略和管理— 核心學習元素.. 單元 K7

• Flipped Classroom: Promote students to do pre-study tasks and allow teachers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lesson time. Major platforms

試驗計劃」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組 香港大學

有關資料可參閱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