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試揭春秋神秘的面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試揭春秋神秘的面紗"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試 j曰 r手秋 jflql 秘的而紗一一對范仲論春秋的!制單單興的柯: 27

試揭春秋神秘的面紗

一對董生論春秋的闡釋與商榷一

劉正浩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神秘費解的經典,自莊子以來,學者常拿周易和它相提 並論,毛奇齡脅說: 「大易、春秋,迷山霧海,自兩漢迄今歷三千餘年,皆臆猜卡度,如說夢話,何 時得自?

J

白是有感而發。志在「紹興 it哇,正易傅,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 J 而作史記 的司馬遷,博綜古今,是最能了解春秋大義的方家;可是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提 到上大夫壺遂向他請教「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的時候,竟引述董仲舒的議論作答: 「太史公曰:余關董生曰: t 周道衰麼,孔于為魯司寇,諸候害之,大夫墾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 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于,退諸候,討大夫,以達王 事而已矣。(按:以上第一節,說明孔子作春秋的動機和目的。) L 子曰: r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o

J

(以上第二節,說 明孔子採用史體作春秋的原因 o ) L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 ,賢賢賤不宵,存亡國,繼絕f吠,補做起廳,王道之大者也。(以上第三節,說 明春秋大義的所在。) L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 之事,故 f乏,於政;詩記山川鞘谷、禽獸草木、化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 ,故長於和;春秋韓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齡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 品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f1+反之正,tl;近於春秋。(以上第四節 ,論六經各有所長而春秋最近撥亂反正之道。) L 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倚在春秋。春秋之中,誠君三卡六,

(2)

教學與研究 m j---- 朋 28 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棋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 曰: r 失之豪釐,差以千里。」故曰: r 位試者,于軾矢,非 4 日一夕之故也, 其漸久矣。 J (以上第五節,說明春秋意旨廣搏,歸才又於正名。) L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讀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 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過於春秋之義者 ,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函、陷黨軾之誅、死罪之名;其 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吾而不敢辭。夫不過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 ,臣不臣,女不笑,于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女不女則無道,子不 子則不孝,此四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 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 之所為禁者難知。~ (以上第六節,說明春秋為禮義的根源,功在起敬絕惠。) 董生的議論,不僅回答了噎遂的問題,更扼要地涉及春秋的全體。太史公對董生 的春秋學,並非完全景從,史記儒林傳董仲舒傳說: r 漢興,至于五世之間,惟董仲 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民也。 J 以仲舒「名為明于春秋 J '是世俗以為他明於春 秋的意思;以仲舒所傳習的是公羊傳,則史公分明以公羊為春秋別派,不認為公羊即 是春秋摘傳。(I)春秋的字數,三國魏人張晏說有一萬八千字,近人劉德漢據相臺岳 民本春秋經傳集解統計,到衷公十四年吐,共得-/;..J\一六字, (2) 那麼董生所謂「 春秋文成數萬 J '顯然接四萬四千餘字的公羊經傳為說 ;ω 但史公對此不加駁斥挑 剔,可見他在大體上接受了董生的意見,宋儒王應、麟於國學紀聞卷七,也贊美史公開 之董生的議論 r t架得(春秋)綱領之正 J 0 可是一部看起來明是史書綱目的春秋,如 何能包滴這樣博大精深的義理呢?說循董哇指點的門徑,逐步探索如後。 (1)劉師培說。見左盒外集卷三司扁遷左傳義序例。 (2)張說見史記集解。劉識見春秋與三傳概述'Ill接公羊經,其字數當扣除衷十四年「小和i 以下一百十八字,實得一六四九八字。 (3)阮葵生茶餘客話云公羊經傳凡 V~] 四。一五字。

(3)

試 jl~ If秋 IjjII! 似的 1M,f.

y---

}\',

I

,'WU論{~秋的 III'IJ 榨州的j .f(ri

、孔子作春秋的動機和目的

29 孔子早年本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J 的原則治學,但到了晚年卻一反常態,

r

作 J 了一部春秋。他的動機,孟子業已揭示: 「世表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軾其君者有之,子軾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 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 1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

秋乎!可 J (孟子臉文公下)

孟子的話,和董生是相輔相成的。所謂「春秋,天子之事 J '程師旨雲的解釋最 為透闢: 「天子有討亂伍賊子之責;王綱廢墜,不能聲罪致討。孔子作春秋,在逼人欲於 橫流,存天理於臨城 (4) ,褒善貶惡,垂法後世,使亂臣賊子懼其貶責,而不敢 肆行無忌。寓賞罰於褒貶 (5) ,故日 L 天子之事~ 0

J

(春秋要領十) 董生「以達王事而已矣 J 的話,就是攘此而言的;太史公說: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寞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間,興於魯,而 次春秋。上記隱,下至衷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童,以制義法。王道備,人 事快。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揭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J

(史記十三諸侯年表序) 「王道備,人事俠 J '本於春秋繁露玉杯「春秋論卡二世之事,人道挾而王道備 J

'

也是懷此而言的。 從上摯的資料中,我們不難了解孔子作春秋的背景和本心,以及口傳春秋的用意 ,無庸贅述。至於春秋定是孔子的創作,絕非魯史之囂,從它土起隱公元年(當周平 王四十九年,西J[j前七二二年) ,下至衷公獲麟之年(衷公 f- 四年,當周敬王三十九年 ,西元前四八一年) ,三面凹卜二年時段的溫擇,就可以一覽無遺;孔子說: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白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白諸侯出。白諸侯出 何)二語本胡安國春秋傳序 (5)原書作「寓寰貶於賞罰 J '義不可過,提誤倒。

(4)

30 教學 1月 fi呵,先況 I--WI ,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 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 J (論語季氏) 「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J (同前) 就周室說,平王東還不久,正是「天下無道J '五霸送起, r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 時代。就魯國說,自隱公遇試、桓公得位之後,政權先是落入三桓手中,到魯昭公三十 二年,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共同伐公,公死在晉圍的乾侯,史壘曾發「魯丈公一嘉, 而東門遂殺適立嘿,魯君於是乎失園,政在季氏,於此君也四公矣O 民不知君,何以 得國」的感數 (6〉 ;稍後季氏的大權艾一度旁落家臣陽虎的手中,於是魯國艾從政「 自大夫出」而轉入「陪臣執國命」的形勢, t頻臨「三世希不失矣」的危急存亡之秋。 這便是孔子急著「興於魯而次春秋」的原因。很多學者因為論語載孔門師徒答間,從 無-語談到春秋,而懷疑孔子「作」春秋的真實性。其實季民篇記孔子所論,正是春 秋一代世局演變的綱領, r 貫一部春秋之發凡起例」叭 ,已足夠說明他為救世而作 春秋的苦心。太史公說: 「依之遠之,周公經之。憤發文德,天下和之。輔翼成王,諸侯宗周。隱、桓之

際,手暫停字?手厚于芋,會乎不章。嘉且金勝,作魯周公世家第三。

J (史記太史

公自序) 早就指出隱、桓之交,是魯國由治而亂的轉摸點;表明那是春秋始於隱公的重要原因 之一 {8〉 ;而董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間」一語,得此補充,意義也就更為彰明昭 著。史公對春秋的造詣之深,真是舉世罕匹,不容忽視。

二、孔子用丈體作春秋

孔子「我欲載之空言,不去日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一語,見春秋緯。空言,當 (6)見左傳昭三十二年。 (7) 見顧棟高春秋偶筆。 (8)另一原因,則為春秋道名分,隱公雖攝位十一年,始終無試輩革之心,謹守其本分,說在j 左民前傳釋義。

(5)

試 f閃念飲而Itl 祕 I'rJ [(if紗一 -N l,(i~J: 論你秋的 I,\~ fi,告與 rl'fj j:(t 31 指並無實攘而但憑思惟架構成的理論,索隱說: r 空言,謂褒貶是非也。空立此文, 而亂臣賊子懼也。」似未得其解。孔子作春秋,不顧空談理論,而用真人實事,現身 說法,便要表達的大義更為具體深刻而感人,故探取編寫史書的體制。 在孔子作成春秋以前, r 春秋 J 本是史書的通稱;及魯國建國,文援為國史的專 名。國語晉語七; 「悼公與司馬侯升晝而望,曰: l 樂夫? 1 對曰: l 臨下之樂則樂矣,德義山 之樂則未也。 1 公曰: l 何謂德義? 1 對曰: l 諸侯之為,日在君側;以其善行 ,以其惡戒,可謂德義矣。 1 公曰: l 孰能? 1 對曰: l 羊舌胖習於春秋。 1 乃 召叔向(即胖) ,使傅太子彪。 J 國語楚語上,載申叔時答莊王間如何輔佐太子: 「敬之春秋,而為(使)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 J 因為楚莊王死於魯宣公卡八年,當西元前五九一年;晉悼公死於魯襄公十五年,當西 元前五五八年,都在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孔子出生之前,故知申叔時 不fJ 司馬侯所說的「春秋 J '泛指史籍。而在典籍名義下的「春秋 J '具有善善惡惡, 使人研習之後,內心知所警惕自勵的功能;這該是孔子援史作經的文一誘因。所以孟 子說: !王者之湛江!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禱杭、魯之春秋,一也。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 l 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1

J

(孟子離量

下)

詩具有美刺的作用。繼詩而起的「春秋 J '仍泛指史籍,以其善善惡惡取代詩的美刺 。魯之「春秋 J '則是魯史的專名,故與乘及禱杭並稱。至於孔子私取的「義 J '當 然指薔史事、文之中聳善抑囂的寓義;好古敏求的孔子,把這種寓義納入自己編次的、 也稱之為春秋的書中,並擴大其視野,推廣其範疇,作為全書的骨幹,使全書成為一 個有機組織,自IJ 所有涉入的人、物、事件,都隨著褒貶正名的主題而發展。班回說孔 子的春秋,因周禮的舊法,史記的遺文, r 操行事,仍人道,因典以立功,就敗以成 (的韋昭注: r 著善為德,惡惡為義。 J

(6)

32

教學與研究錦 '·-JtJI 罰,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朝聘以正禮樂 J ClO) ,真是深中肯索、萬古不移的定論。孔 子就是運用這種手法,使原本以「事」為主的春秋脫胎換骨,轉化為以「義」為主的 春秋,於是一史一經,截然二事,不可復合。 猶有進者,孔子襲取古史的名稱和體制作經,除了因利乘便,還有另一種用心, 就是利用史書的外貌,把不能明白吐露的褒貶大義,巧妙地掩蓋起來,令那些相關而 有權威勢力的人,把它當作一本枯燥乏味的實錄,而忽略其中的諷諦。這一著果奏奇效' ,不僅瞞過了當代的人,也迷惑了不少後世的人。自唐高宗、玄宗時的劉知幾(西 元六六一~七二一年) ,在他作的史通六家篇中綜論史體,誤攘相同的名稱和體制, 把性質根本不同的孔子春秋,和前此記事的春秋,牽合成一個系統,稱之為「春秋家

J

;直到今天,仍有人站在史學的觀點來批判春秋。這不唯虛耗了個人的精力,也因 為家法不明、部夫不惰,導致了春秋學的日益衰退。

三L 、泰私大氛之所在

董生論春秋旨在「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一節,是透過公羊傳和公羊家 的口說而獲致的結語。若單就春秋經文查考,很難理出如此體大思精的架構。「揖亂 世以正名,去邪偽以榜範」的春秋,是假借一些事件來表義的,但依序繫在年時月日 之下的記事,只是那件事的摘要,孔子授課的時侯,就依照一條條的摘要,到他的記 憶之庫去調卷宣講。比如春秋開首的隱公元年是這樣記的: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利(公羊「料」下有「曇」字)儀父盟于蔑(公羊、穀梁作眛)。

夏,五月,鄭柏克段于騙。 秋,七月,天王使宰喧來歸惠公、仲子之醋。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公子益師平。」 。。見漢書藝文志。

(7)

試 tl~ If秋iII:11 他的!Iii紗一--)"/反正 t: 論有:秋的!划線 U;lrHJM; JJ 但憑這些零星的記事,無論就輕學或史學的觀點研讀,都毫無道理可言。假若這天孔 子正好講到「鄭伯克段J 的那一條,他首先得補充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鄭武公 娶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武美愛段,屢次請武公立他為太子,公不許,於是當武公死 後,武姜助段擴充勢力,竊攘西方和北方的邊皂,蓄意和莊公爭位。畫臣每過段有過 分的行動,就勸莊公制止;莊公不從,一直等得到段和武美已定期偷襲都域的報告, 才出兵討伐,最後親自在騙自把段擊敗,段出弄到鄭國北方的共國去(1υ 。 故事說完,孔子交把其中的正名大義告訴學生:段是莊公的同母弟,春秋稱段而 不稱弟,是貶他不守弟道,空有弟之名而無弟之實,沒有做弟的資格。春秋本可把「 鄭伯」的伯字略去而只稱「鄭J 一一對叛國的段,用國家的名義討伐就行了;他所以 要稱「鄭伯 J '是責備莊公對弟弟有失教導,只處心積慮養成段的過惡,再把他一舉 消瀛(12)。總之莊公與段,兄不成兄,弟不成弟,名實不合,所以同加讀貶(13) 。 以上兩節說明,第一節採左傳之說。莊公十一年左傳說「得儒日克J '則克是勉 力致勝之辭。公、穀二傳則訓克為「殺」、為「能殺J '都說莊公把段殺了,與隱公 十一年左傳所載莊公告許大夫百里「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于四方」的話 不合;史記衛世家載:

r

(桓公)十三年,鄭伯弟段攻其兄,不勝,亡,而州時求與 之友。十六年, ...州呼自立為衛君,為鄭伯弟段欲伐鄭'請宋、陳、蔡與俱。」亦 證段並未死;故不取。第二節取三傳相通之義,而捨其異辭,以免糾紛。孔子既講解了 春秋的書法和大義,似交曾和弟子討論過去日何減輕這次人倫慘蠻的方法。所以公羊傳 說: 「母欲立之,已殺之;如勿與而已矣。 J 認為莊公不得已而殺段,不如交給臣子秉公處理,不必親自參與,就可以避免兄弟相 殘。黨史梁傳說: 「然則為鄭伯之道宜奈何?輝追逸娥,親親之道也。 J 認為段臨敗走,只消慢慢作勢追趕,放他逃逸,不必殺他,就可保全親親之道了。而

。。見左傳。

盼見左傳及穀梁傳。 。司孫復說,見春秋經傳發微。

(8)

34

教學與研究第十一朋 左氏卻別出廳徑,依攘史書,補述了一件後事:段出奔後,莊公把母親放逐到城穎, 發誓不到黃泉,不再相見;但不久就天良發現,後悔無及,幸得顯考叔提供「闕地及 泉,隧而相見」的妙計,破解誓言,終致母子二人天倫夢覺,和好如初〈山。 綜上所述,因為莊公未嘗殺段,公、穀之說就全部落空;雖然落空,但仍具有震 盪我們腦力的功能,具有可貴的參考價值,不容輕言廢棄。最後段能出弄,也許是莊 公有意放了他吧?至於左傳補記的溫馨,和孔子敘述的慘烈,恰成強烈的對比。在這 對比之下,我們很容易體會,人如不守名分,亦即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社會團體中的 定佐,而不守本分,不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必然乖庚念爭,甚至在一個家庭、在最親密 的母子之間,也能發生倫常的悲劇;人唯有謹守名敬,君君,臣臣,艾女,于子,安 分守己,居仁由義,如日、星在天,相引相攜,各循常軌,才能享受和諧幸福的人生。 孔子作春秋的本意,就是在最近的二百四十二年間探集名教的樣晶,提供一些活生生 的事例,以他聖明的褒貶為指引,使世上的惡人知所警悟,不再為惡;使世上的善人 得到鼓舞,見賢思齊。明白此理,我們想探索春秋大義之所在,就必 2頁依接經文及三 傅,抽絲剝繭,才能得其真象。 鄭樵春秋傳說: 「三家之傅,各有所長,亦各有所起;取其長而舍其短,學者之事也。大抵有公 、穀,然後知筆削之嚴;有左氏,然後知本末之詳;學者不可不兼也。」 深得參讀三傳的要領。例如: 宣八年經: r 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頃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 定十五年經:

r

(九月)丁已,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唉,乃克 葬。」 宣八年公羊合三經而司II 解道: 「頃熊者何?宣公之母也。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品為或言而、或言乃 ?乃難乎而也。」 向左傳云「遂為母子女日初 J '初當指叔段未專母愛之前,斯時武姜與莊公母子情深, 性。

(9)

試 iF)

H

fj~

flj'l'tff'

It')I的i 約一-

'\\\1

,'(",:

II

~hU ,N 秋的 1:;1<1榨 9i! ,l"fiM: 35 頃熊末日定公的葬期,都因雨施延到次日,但定公到日畏(末時,今下午一至三時)才 下葬,比頃熊日中(午時,今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才下葬更為困難,故不用「而 」而用改「乃」。為甚麼呢?何休注: r 言乃者,內而深;言而者,外而淺。」原來 孔子竟就二字發音部位的深淺,區分事情難易的程度,真做到他所說「君子於其言, 無所苟而已矣 J (14) 的地步。交如: 莊三十二年輕: r 公子慶失去日齊。」 穀梁傳: r 此奔也,其日 L 如 1 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 。 J 史記魯世家攘莊三十二年及閔二年左傳,述慶矢奔齊事最為詳明: 「初,莊公黨臺臨黨氏,見孟女,說而愛之,許立為夫人,割臂以盟。孟女生子 斑(左傅作骰)。班長,說梁民女,往觀,圍人嘩白牆外與梁女戲。斑怒,鞭嚀 。莊公開之,曰: ~嘩有力焉,還殺之,是未可鞭而置也。 1 斑未得殺,會莊公 有疾。莊公有三弟,長日慶矢,次日叔牙,次日季友。莊公娶齊女為夫人,日衷 姜。衷姜無子;衷美風日叔姜,生于開。莊公無適間,愛孟女,欲立其于斑。莊 公病,而問制於弟叔芽,叔牙曰: ~一繼一及,魯、之常也。慶女在,可為繭,君 何要? ~莊公患叔牙欲立慶矢,退而間季友,季友曰: ~請以死立斑也。 1 莊公 曰: ~壘者叔牙欲立慶矢,奈何? ~季友以莊公命,命牙待於鏽巫氏,使絨季劫 牙以姆,曰: ~飲此,則有筱幸而巴;不然,死且無後。1 牙飲渴而死,魯立其子 ,為叔孫氏。八月,笑玄,莊公卒,季友竟立子斑為君,如莊公命。侍喪,舍于 黨氏。先時,慶女與衷姜私通,欲立衷姜茄子開;及莊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 ,己末,慶父使圍人在學殺魯公于斑於黨氏,季友轟棟。慶女竟立莊公子閉,是為 酒(左傳作『閔 J )公。」 據此,慶艾雖立閔公,仍不見容於國內,故弄齊暫避。鍾丈泰、穀梁補注說:r 言春秋 諱法,莫如文之陸!保冉,其誰最甚。如此經不言城臣之L 奔~ ,但言 L 如~ ,是諱文 之陶深者。其文幽深,貝'1 其事微隱,如此經言 L 如~ ,為幽深之文,則奔事不著也。 的見論語于路。

(10)

36 教丹!"Ji!研究 tt\ 卡-lUI 成九年(穀梁)傳曰: l 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閔公尊且親也 ,賊臣出奔,恥、疾也;季子賢也,不能即討,過也;三者兼之矣。」左傳倩元年 說: r 諱國惡,禮也。」是說諱言國恥,是一種合乎禮義的行為。此經一個「如」字 ,諱盡如此多的國恥,書法之嚴, r 非聖人,誰能悔之 J 0 (16) 然而春秋經文,並不是條條可解的。有些三傳都有輕而無傳,如: 桓二年: r 勝于來朝。」 莊了.十三年: r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信七年: r 公子友如齊。」 有些雖有傳而無關褒貶,大義不傳。如:

隱元年: r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公羊傳: r 孰及之?內之微者也。」 穀梁傳: r 及者何?內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已名也。J 如把這種經文當史記看待,則事皆瑣碎,既與莊子所述「春秋以道名分」的宗旨不合 ,也與史記所載孔子「約其(指史記、舊闡)辭文,去其煩重」而作春秋的義法相連 。類此的經文,我們與其部書燕說(17) ,寧可存而不論。 此外,三傳家法旭異,往往名目相同,但內容有別。如以春秋「上明三王之道J 而言,左傳多記前言往行,以供後人參考;公、穀二家卻以張三世,存三統,異外內 等口說為主。春秋道名分,左傳多據禮義,論述君君、臣臣、父女、于子等人道之正 ;公、穀二傳多就經文字面,辨析名號物理之宜(18) 。春秋寓「大義」於「微言J 一 一微言指隱微精妙的言詞,大義指恆久不蠻的常道。左傳「以事翼經J '多詳舉事實 以闡發「大義 J '甚少解釋「微言」的本身,說明孔子「筆削之嚴J ;公、穀則昧於 事實,然剖析「微言」的本身,則頗有創獲。葉夢得春秋傳序曾說:r 左氏傳事不傳

。。見左傳成十四年。

叫日知錄卷四春秋闕疑之書: r 故今人學春秋之言,皆部書燕說,而夫子不能逆料者t (18)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r 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員,不失秋毫之末。故名: 其五,言退舖則先其六,聖人之謹於正名如此。」五石六鴿,見情十六年經傳。

(11)

試 M 谷秋,fi'i' 他的 irti 紗一一判 ;,,:/1' 論你秋的|刷科研l 府昨

37

義,是以詳於史,而事未必實,以不知經故也。公羊、穀梁傳義不傳事,是以詳於經 ,而義未必當,以不知史故也。」若「義」指「微言」自身之義,這話是可適的(因 為左傳中像「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日克」之類的話實在不多;公、穀中像 詳敘晉假道以伐就之類的事極為少見) ;若指春秋的大義,則大謬而不然。胡安國說

:

r左民斂事見本末,公羊、穀梁辭辨而義精 o 學經以傳為案,則當讀左民;玩辭以義 為主,則當習公、穀。」鄭樵說: r 公、穀日傳,而左民則筆錄也;公、穀解經,而 左民則記事也。」皮錫瑞說: r 公羊兼傳大義微言;穀梁不傳微言,但傳大義;左傳 並不傳義,特以記事詳瞻,有可以證春秋之義者。」都以為左民不傳春秋,而以公、 穀能得春秋大義,也有失公允,不可不辨。

四、六經谷有所長百R 春秋最近撥亂反、正之道

莊于天下篇論六經旨要云: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衍,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隱然有分六經為三擱的用意,故不以成書的先後為次。董生師承其說,春秋繁露玉杯 篇云: 「詩、書序其志,禮、樂純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 道志,故長於質;禮制飾,故長於文;樂諒德,故長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 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故長於治人。」 與前述太史公所稱引的話相表裹,而文中明以詩、書為一擱,禮、樂為一禍,易、春 秋為一緝。玉杯篇「詩道志,故長於質」、「樂詠德,故長於風」二語中, r 質」、 「風」二字疑當互易。必須「禮制節,故長於文」、「樂諒德,故長於質 J '文質彬 彬,然後得「純其美 J ;且與史公所引「詩紀山川難谷...

...

,故長於風」之語相合。 易經藉象數表明陰陽、剛柔夜雜的感通變化,使人窮神知化,洞察事故的嚴由、演 變與結果,進而存誡勝邪,變通趣時,崇德安身。故繫辭傳云: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 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o 道有變動,故日妥;妥有等,故日物;物相雜 ,故日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o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

(12)

38 教學研l 研究研 I--WI 王與柯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于特使{頃,其道其大,百物不靡,懼以 終始,其要元咎,此之謂易之道也。J 易與春秋之為書,一皆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馬一春秋載日食三十 六,慧星三見,星隕如雨一,地震五,山俊崩他二,水、早、饑、陳、益、棋雜苔並 起,都是以反常為災的天地之道,來印證反德必亂的人道09 )。而且易與春秋二書, 都是聖人基於憂患意識,發i貴寫成的著作;這兩部書所講的道理,也是處處相通;無 論治易而不明春秋,或i台春秋而不明易,都會形成空疏而無底蘊的弊病。莊子所以把 這兩部經書合為一賴,毆於fi經之末,熊十分力體說得極好。他在原儒土卷中說: 「孔子之道,內聖外至,其論具在易、春秋二經,餘經皆此二經之羽翼。易經備 明內聖之道,而外王版焉;春秋備明外王之道,而內聖核焉。J 明白這個道理,再加上我們對孔子作春秋動機的暸解,那麼董生「撥亂世反之正,莫 近於春秋 J 一語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吞私;電音廣↑專研歸本於正名

春秋攘二百四十三年間的歷史寫成,牽涉的範圍極廣。公羊家最善巧立名曰:三 科、九屑、五始、七等、六輔、二類、七缺等等,棋雜叢多,可惜不當孔子之意;然 觀董生此文,知他未為所惑。「春秋文成數萬J 云云,只是告訴我們春秋之中包羅著 可褒、可貶的萬事萬物,含藏著孔子的千萬旨意。但他絕非教我們泛濫無歸地追究那 一事一物的道理,而是指點我們去窮本溯源,探尋形成種種善惡的原因。所謂「察其 所以,皆失其本己J '是董生對孔子觀察世亂所獲結論的體忍,r 本 J 指本分而言。 孔子見盛觀衷,以為天下的善事,是社會上各階層的人謹守本分做出來的;而惡事是 不守本分(即失其本) ,這禮犯義做出來的。如就春秋以來的政局演變講,首先是周 王的君不君,導致諸侯的臣不臣,於是禮樂征伐便出白諸侯了;其次是諸侯的君不君 ,導致大夫的臣不臣,於是陪臣便執國命了。在這由名分不正積漸而形成的亂局中, 魯京公三年,衛國文發生衛君輒繼承了祖艾靈公的君位,拒女不納,典型的名不正、 叫左傳宣十五年: r 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J

(13)

試t!J tf 秋 nil/I 秘的ifIj 紗一一書mut:論并秋的 !Ifd將與,fij¥!r{ 39 言不順的事情。七年輒想請孔子主持國政,子路間「衛君待于而為政,子將糞先J

?

夫子就脫口說出「必也,正名乎」的話來 (2ω 。這無異是他想從根本處絨眨時弊的宣 言。「必也,正名乎 J '是「如果非幹不可,那就從正名上著手吧 J 的意思,絕不能 解作「一定要從正名上著手 J ;因為孔子根本就沒有幫助衛輒的打算〈仙,這樣解, 就變成孔子躍躍欲試的樣子了。後來孔子就本著這正名的信念,寫成他的春秋,聖法 後世,彌補他終身不遇,不能行道的遺憾。歷來論述春秋要旨的話,如苟子儒效「春 秋言是其微也」、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數也」、董生「春秋辨是非」及「春秋 以道義」、法言寡見「說理者莫辨乎春秋」、漢書藝文志「春秋斷事 J '俱各得其一 體,都不如莊子天下「春秋以道名分」中肯而具體。

六、吞私為,禮氛之根源,功在起敬純是

董生最後一段話,首先強調春秋乃禮義之根源,為人人必讀的偉大著作;其次論 春秋的作用,說它能使人遇事謹慎,杜絕惡念,從根本上防止人欲的萌生。 要說明春秋的偉大,必須從三傳中詳舉例證'本文暫不論列,而直接敘述其作用。 大戴禮禮察篇論: 「凡人之知,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 之後;是故法之用易見,而禮之所為至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 先主執此之正,堅如金石;行此之信,順如四時;處此之功,無私如天地繭;豈 顧不用哉?然而曰:禮云禮云,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吵,使民日徙善遠罪 而不自知也。孔子曰: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1 此之謂也。」 乎?言與董生相合。 聽訟猶人,則與他人無異,但能聽其訟辭,判斷曲直是非而已;這是孔子不欲聽 密的表白。「必也,便無訟爭 J '與「必也,正名乎 J 句法相同,是說假使一定得聽 白話,他將曉以 l禮義,息其爭端,使人不再訴訟。故潛夫論德化篇論: 。事見左傳衷二年及史記孔子世家。 n) 論語述而: r 冉有曰: ~夫子為衛君乎? ~子貢曰: ~諾,吾將問之。~ ...出曰: ~丟 不為也。 JI

J

(14)

40 教學與研究m 卡-lUI 「是故上聖故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故日L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 于~ ~ 0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務原其情而明則務義;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

,動思義則無姦邪之心。夫若此者,非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墮也;此乃教化

之所致。」 把孔子的意思,闡釋得非常透徹。

但是春秋是一部「道名分」的經典,為何文說它是「禮義之大宗」呢?

因為人一旦得到女、子、君、臣之名,在社會上便有了定位,有了當守的本分。 而{故事時能謹守本分,居心方正平直,一舉一動都會乎事理之宜,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就吽作「義 J ;履「義」而行,或者合「義」的行為,就吽做「禮 J '所以周宣王 時晉大夫師服曾說: 「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

J

(左傳桓二年)

攘史記晉世家,這議論發表於宣王二十六年,西元前八百二年,乃是孔子正名思想的

根源;而春秋交是孔子基於正名思想寫成的,所以說春秋是「禮義之大宗 J '非常合

乎邏輯(2 2)。 孟子以為孔子作春秋,和大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同功;並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服 于懼 J (2 3)。王夫之申論其言道:

「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非虛說也 o 春秋二百四十三年之間,誠君三十六年

,而遠國之不相通問者不與焉。春秋既成之後,以迄乎秦,聽君與女之事息矣。

秦人焚書,而後明亥孔於趙高之乎。自漢以來,春秋復傳,至今千五百餘年,試

君者唯王莽、蕭覺、朱溫數賊而已。(到裕、蕭衍、郭威皆已基而後潤,直官、

宮妾則本無知而陷於惠,其餘皆夷狄 o )然猶不敢稱兵而手班,自非石宜、安慶

輯、史懷義,以夷種而為路賊,未有祺女者也。以戰國之靡爛瓦解,而田和、三

倒詳見拙著孔子正名考。 倒見孟子膝文公下。

(15)

;t\H·l

-N

f'A. lfilllfV.'I'[~ Wi 紗一 -)q ,'(UI: 論 (I、秋的 I

iltlf{!

Ui~

I{(j ti

l[ 41 晉之流敢於黨而不敢試;以商棋、魏冉、韓明、田嬰、黃歇、呂不韋之狙詐無君 ,而今將之志伏不敢動;故有妾捕之小人,而無梟鏡之大逆,其視哀、定以前, 挾目送之情 (24) ,懷杯羹之恨,曾老畜之不若者 (25) ,巳天淵矣 o

J

(讀四書大 全說卷八) 楊雄說: 「臣聞六經之治,貴於未亂;兵家之勝,貴於未職;二者皆微 o

J

(後漢書匈奴 傳)

以六經之治,皆貴於未亂,也極有理,但其他五經對後世的影響,都不若春秋之深遠

;其功效,都不若春秋之昭著;實未能動搖董說的根木。

:叫宋督見孔失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遂殺孔父取其妻;宋海公怒,遂試之。事見左傳桓元年

、二年。

~5) 鄭璽公食大夫藹,召公子宋而弗與,宋怒,染指於掉,嘗之而出 o 1;愛與公子歸生謀殺君,歸

生曰: r 畜老,猶陣殺之,而況君乎? J 卒為宋所脅,試靈公。事見左傳宣四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當短片提及中秋節後,展示燈籠)在片 段中看到什麼食物?月餅(提供圖片讓學 生選擇)(初步建立中秋節、燈籠和月餅

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

三位小數的加法 換你試試看. 換你試試看

進位加法 換你試試看.. 換你試試看

一九二七年深秋,弘一法師到豐子愷家裡住了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中兩人朝夕相處,每

聆聽: 陳璧沁演奏:平湖秋月中花版.WAV 聆聽:陳璧沁演奏:平湖秋月多花版.WAV

這首詩描繪詩人在山上坐車時所見 的秋色。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 伸向山頂,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

(二) 106 學年度成人教育班秋季班、郭錫瑠基金會研習秋季班圓滿結束,共計 9 個 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