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

選舉權之影響

劉文彬

摘要

一 戰 後 法 國 政 府 強 調 生 育 主 義 與 婦 女 的 傳 統 角 色 , 不 願 提 升 其 政 治 與 社 會 地 位 , 法 國 女 性 爭 取 選 舉 權 的 行 動 因 而 受 到 負 面 影 響 。 但 女 性 選 舉 權 主 義 者 在 兩 次 大 戰 期 間 仍 不 斷 宣 揚 女 性 選 舉 權 之 重 要 性 , 並 向 國 會 與 行 政 部 門 抗 爭 , 社 會 輿 論 因 此 逐 漸 轉 向 支 持 此 項 權 利 。 二 戰 導 致 第 三 共 和 崩 潰 , 長 期 強 力 杯 葛 女 性 選 舉 權 的 國 會 參 議 院 保 守 勢 力 亦 告 瓦 解 。 二 戰 初 期 在 維 琪 政 權 下 , 曾 出 現 強 調 傳 統 價 值 的 保 守 政 策 , 但 是 二 戰 末 期 , 法 國 政 府 再 造 , 為 了 與 第 三 共 和 切 割 以 開 創 政 治 新 局 面 並 順 應 輿 情 , 臨 時 諮 議 會 與臨 時 政府 遂 於1944年 通過 並 公布 賦予 女 性選 舉權 之 法令 。 關鍵詞:法 國 女 性 選 舉 權 、 法 國 女 性 主 義 、 法 國 女 性 政 治 地 位 、 自 由 法 國 、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2015 年 6 月,頁 139-190 DOI: 10.6243/BHR.2015.053.139

(2)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40

-一、前言

一般認為,第一、二次大戰期間法國女性積極報效國家 ,因 此法國政府遂於二戰末期給予婦女選舉權以為補償。然而,法國 女性於一戰時即積極報效國家,其奉獻之心力,不亞於其他參戰 國之女性,為何一戰後法國女性未獲得選舉權?1一戰對法國婦女 的選舉權有何影響?法國女性又為何於 1944 年始獲得選舉權?二 戰對此有何影響?二戰末期給予婦女選舉權的理由為何?「法國 婦女多數為虔誠天主教徒,婦女在獲得選舉權之後會依教士的指 示投票,將增強保守勢力,動搖共和國」的觀點僅能解釋法國婦 女在 1944 年以前未被授予選舉權之部分原因,無法解答上面提出 之各種問題,因為法國婦女的信仰虔誠度並未因兩次世界大戰而 大 幅 減 弱 。 本 文 首 先 分 析 一 戰 時 法 國 婦 女 的 職 業 角 色 與 社 會 地 位,以及戰後政府不願提升其社會與政治地位之原因;其次探討 戰後法國女性主義者及其組織如何向民眾宣導婦女選舉權的重要 性,以及如何向行政部門與國會爭取該項權利;然後分析二戰初 期維琪政權制訂不利於女性選舉權的保守政策之因素,2以及二戰

末期「自由法國」(La France Libre)臨時諮議會與臨時政府決定

賦予女性選舉權的原因與過程。3經由上述各層面之分析,希望能

1 一 戰 後 至 二 戰 前 , 授 予 婦 女 普 選 權 的 歐 美 國 家 如 下 : 丹 麥 (1915), 愛 爾 蘭 、 波

蘭、蘇俄、德國、瑞典、英國(以上均為1918年),盧森堡、荷蘭、加拿大(以上 均為1919年),美國、捷克、奧地利(以上均為1920年),西班牙、葡萄牙(以上 均為1931年)。Véronique Helft-Malz et Paule-Henriette Lévy, Les femmes et la vie

politique française (Paris: P.U.F., 2000), p. 27.

2 「維琪政權」(Régime de Vichy ou Gouvernement de Vichy, juillet 1940-août 1944

係1940年6月德軍入侵巴黎後,法國某些政治人物在德軍占領區(法國北部地區與 大 西 洋 沿 岸 ) 之 外 的 自 由 區 所 成 立 的 一 個 與 德 軍 合 作 並 受 德 軍 控 制 的 法 國 政 府 。 1940年7月10日,參眾兩院聯席召開之國民議會(l’Assemblée Nationale)以569 票對80票,17票棄權,授予貝當元帥(maréchal Pétain,1856-1951)行政與立法 之全權,參眾兩院從此休會。1944年6月英美聯軍登陸諾曼第並解放巴黎後,德軍 於8月 將 貝 當 元 帥 強 制 撤 離 法 國 , 送 往 德 國 , 維 琪 政 權 宣 告 結 束 。Cf. Michel

Mourre (éd.), Le Petit Mourre. Dictionnaire de l'histoire (Paris: Bordas/SEJER, 2004),

pp. 224-1246.

3 「自由法國」(1940-1944)是在德軍入侵法國、第三共和垮台後,戴高樂於1940

(3)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141 -了 解 法 國 婦 女 選 舉 權 曾 受 到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何 種 負 面 與 正 面 之 影 響。 雖然

1944

年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

)簽署並發 布的法令同時給予婦女「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兩種權利,但 由於「選舉權」是法國婦女自十九世紀以來極力爭取的權利,故 本文標題仍使用「選舉權」一詞,而不使用「參政權」一詞以概 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一次大戰戰時與戰後法國女性的職業角色與社會地位

1914

8

月 戰 爭 開 始 後 , 法 國 男 性 被 動 員 人 數 日 益 增 加 。

1914

8

月有

370

萬男性被動員,兩年後為

800

萬,占法國就業總 人口

60%

。4除信仰社會主義的女性呼籲裁軍外,5多數女性主義者 認為法國捲入戰爭是被攻擊後的自衛行動,因而積極分擔保家衛 國的責任,以因應戰爭的需要和填補男性留下的職業空缺,俾國 家的戰爭機器能順利運作,女性的職業亦因而出現新的發展。例 如

1915

年秋,武器部部長(

ministre de l’Armement

)呼籲婦女到 軍火工廠工作以支援前線士兵,政府並下令其他工業部門招募女

由法國國家委員會」(le Comité nationale de la France libre),此委員會具有政府之 雛 型 。 雖 然1942年 春 , 戴 高 樂 將 「 自 由 法 國 」 改 名 為 「 戰 鬥 法 國 」(la France

Combattante),但一般法國人仍習慣使用「自由法國」一詞。1943年5月底,戴高

樂前往阿爾及利亞(Algérie)首府阿爾及爾(Alger)成立「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

會」(Comité français de la Libération nationale),作為法國光復前之臨時政府,由

戴高樂和季侯(André Girau)共同擔任該機構主席,但季侯因無政治意識,不久 即退居純粹軍事的職務,由戴高樂掌握全權。1944年5 月26日,「法蘭西民族解放 委 員 會 」 發 布 命 令 : 此 後 使 用 「 法 蘭 西 共 和 國 臨 時 政 府 」(le Governement

provisoire d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之名稱。臨時諮議會(Assemblée consultative

provisoire)則係 1943年11月戴高樂在阿爾及爾以第三共和的一些國會議員建立的

一 個 暫 時 性 國 會 , 其 功 能 是 研 討 未 來 法 國 解 放 後 的 政 府 改 造 問 題 ; 臨 時 諮 議 會 議 員總共248人。1945年10月法國舉行光復後首次國會議員選舉,臨時諮議會於選後 改名為「制憲議會」,此為正式國會,國會議員586人。Cf. Michel Mourre (éd.), Le Petit Mourre. Dictionnaire de l'histoire, pp. 443, 971-972.

4 Georges Duby et Michelle Perrot, Histoire des femmes en occident. V. Le XXe siècle

(Paris: Perrin, 2002), p. 93.

5 例 如 杜 杭 女 士 (Marguerite Durant, 1864-1936) 設 置 一 個 「 女 性 主 義 國 際 會 議 」

(Congrès international féministe),集合 各種支持女性選舉權的人士和運動。今日

(4)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42 -性。由於軍火工廠薪資較其他行業高,因此吸引許多女性投入。 這種工廠的女工人數在

1915

年為

15,000

人,

1917

年增加到

684,000

人。6軍火工廠女工須以人力或機器負責生產事宜,此類工作屬高 勞力且高危險之工作,意外時有所聞。7大體而言,女性在工廠中 的工作多為機械性、重複性且非技術性的工作。8此時社會上也興 起 一 股 婦 女 參 與 紅 十 字 會 及 救 護 傷 兵 的 熱 潮 , 許 多 女 性 擔 任 護 士、傷兵守護員(

ange gardien

)或在紅十字會從事慈善工作(照 顧陷入困境的家庭、孤兒、難民,以及協尋失蹤人口等),她們大 多數為富裕的中產階級年輕女性,總人數約

12

萬人,其中志願護 士

7

萬人,支薪護士

3

萬人,修女

1

萬人,女巡護員

1

萬人。9 一 些 大 型 的 婦 女 組 織 如 「 婦 女 選 舉 法 國 聯 盟 」(

Union

française pour le Suffrage des Femmes, UFSF

)、「法蘭西婦女全國 會議」(

Conseil national des Femmes françaises, CNFF

1901

年成 立)均參與慈善、縫紉、編織、協助男性被動員的家庭等工作,

並加入各政黨和工會組成的「神聖團結」(

Union sacrée

),10共赴

6 Alain Decaux, Histoire des françaises, vol. 2 (Paris: Perrin, 1972), p. 983. Cf. Léon

Abensour, Le problème féministe: un cas d’aspiration collective vers l’égalité, (Paris: Radot, 1972).

7 Margaret Maruani, Travail et emploi des femmes (Paris: La Découverte, 2000), p. 67;

Serge Berstein et Pierre Milza, Histoire de la France au XXe siècle. I. 1900-1930 (Paris: Éditions Complexe, 2009), p. 82.

8 Évelyne Morin-Rotureau (dir.), 1914-1918: Combats de femmes (Paris: Autrement,

2004), pp. 129-133.

9 Yvonne Knibiehler, Cornettes et blouses blanches. Les infirmières dans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1880-1980) (Paris: Hachette, 1984), p. 109; Arthur Marwick, Women at War 1914-1918 (London: Croom Heln, 1977), p. 39; Margaret R. Higonnet, Nurses at the Front, Writing the Wounds of the Great War (Boston: North 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156-159;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aris: Berlin, 2004), p. 120; Michelle Zancarini-Fournel, Histoire des femmes en France

(Renn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05), p. 54.

10 雖然社會黨和總工會(Confédération Générale du Travail, CGT)長期反戰,但一戰

爆發後,它們均加入由政黨和工會組成的「神聖團結」,全力支持政府;甚至天主 教 會 人 士 亦 放 下 過 去 對 共 和 國 反 教 士 政 策 之 憤 恨 , 加 入 此 團 結 行 動 。 一 戰 時 有

33,000名神職人員參戰,與不同信仰、階層的民眾並肩作戰,此種經驗使天主教會

產 生 改 變 , 使 他 們 產 生 新 精 神 , 重 新 融 入 國 家 和 社 會 , 而 非 孤 立 之 團 體 。 雖 然 大 多數婦女加入「神聖團結」,不過亦有少數激進女性主義者以拒絕懷孕之方式抗議 戰爭。Cf. Françoise Thébaud, La Femme au temps de la guerre de 1914 (Paris: Stock,

(5)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143 -國難。

1914

8

17

日《投石黨報》(La Fronde)復刊時,創辦人 杜杭女士即聲明,復刊該報「非為了要求婦女的政治權利,而是 為了協助婦女善盡其社會義務。」11 與戰前相較,女性在其他行業的就業人口也增多,取代 部分 男性在行政部門(例如郵局、學校、中央部會、醫院、監獄等) 的職位;貿易和服務業的女性數量增加最為顯著;某些職位名稱 也 因 為 女 性 的 投 入 而 出 現 陰 性 名 詞 , 例 如 「 女 教 師 」(

les

institutrices

)、「 女 郵 務 員 」(

les postières

)、「 女 雇 員 」(

les

employées

), 因 此 一 般 認 為 戰 爭 是 分 水 嶺 , 婦 女 開 始 大 量 進 入 工 廠及辦公室工作。12 但必須注意的是,雖然女性職員數量較戰前增加,惟其 人數 並未超越男性人數,職場未出現「女性化」。戰爭爆發後,雖然工 人、白領階級、企業主被徵召入伍,工商業界出現人才荒,但為 時不久,政府即將重要的技術工人自前線召回工廠工作,因此工 業部門裡女工較少,商業、運輸、銀行和行政部門的女性職員較 戰前多,雖然某些傳統行業(例如紡織業)的部分婦女勞工轉入 與 戰 爭 有 關 的 行 業 ( 例 如 鋼 鐵 和 化 學 工 業 ) 工 作 , 但 非 主 要 人 力,13而且軍火工廠工人主要來自殖民地和國外。14 整 體 而 言 , 婦 女 被 動 員 的 數 量 有 限 , 職 場 並 未 被 女 性 「 淹

1986), p. 157; Michelle Zancarini-Fournel, Histoire des femmes en France, p. 53;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p. 105-106; Sandi E. Cooper, “French Feminists and Pacifism, 1889-1914: The Evolution of New Vision”, Peace & Change, 36: 1 (January 2011), pp. 5-26.

11 《投石黨報》(La Fronde)是女性主義報紙,係杜杭女士於1897年創刊。Françoise

Thébaud (dir.), Histoire des femmes, vol. 5. La Grande Guerre, Le triomphe de la division sexuelle (Paris: Plon, 1992), p.90.

12 Françoise Thébaud (dir.), Histoire des femmes, vol. 5. La Grande Guerre, Le triomphe

de la division sexuelle, pp. 120-123;Michelle Zancarini-Fournel, Histoire des femmes

en France, p. 69.

13 Évelyne Morin-Rotureau (dir.), 1914-1918: Combats de femmes, pp. 198-203; Steven

C. Hause, “More Minerva than Mars: The French Women’s rights Campaig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in Margueret Randoiph Higonnet et Jane Jeson (ed.), Behind the Lin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101-103.

14 Georges Duby et Michelle Perrot, Histoire des femmes en occident. V. Le XXe siècle, p.

(6)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44 -沒」。根據勞工部(

Ministère du Travail

)的統計資料,

1917

年 是 女 性 就 業 的 高 峰 期 , 工 商 業 合 計 有

40%

為 女 性 勞 工 ( 戰 前 為

32%

),但工業部門就業女性不足該部門全數工人的三分之一;15 例如塞納省婦女占工業人口的比重在

1914

年為

27.8%

1919

年為

32.2%

〔女性「復員」(

démobilisées

)從

1919

年開始〕。過去一般 人的印象是,一戰是婦女進入冶金業之始;事實上,一戰以前已 有婦女在冶金業工作(占該行業勞工的

7%-10%

);戰前有

8,000

9,000

名婦女在巴黎的冶金工廠工作,

1917

年增加到

10

萬人。16 留意的是,戰爭改變的是婦女占整體勞工的比率,非職業上的地 位,而且除了鄉村農婦和前線的護士外,女性被動員保家衛國的 速度慢且晚。在軍火工廠裡,女工(

les munitionnettes

)是最後才 被雇用的人力(較早的是來自殖民地的移民、一般平民、退伍軍 人)。況且

1918

11

月戰爭結束後,社會上瀰漫著愛國主義,輿論 要求婦女讓男人回到原先的工作崗位以利於國家物質與精神的重 建,婦女因此快速從軍火工廠被「復員」回到家庭(寡婦例外), 戰爭期只是女性工作史上的插曲而已,不能因此即認為一戰期間 是女性的「快樂時光」,17因為她們仍承受許多社會傳統價值觀的 壓 力,例 如 勞工 界 長 期存 在 擔 心女 工 搶 走男 工 工 作的 心 理 ,因 此 女工在工廠中常遭男工和雇主歧視或不信任,也甚少受到職業訓 練。她們工時長(平均每日工作

11

12

小時)且薪水低,與男工 同工卻不同酬,甚至被批評為排擠男人的工作機會,在勞工階級 中屬於邊緣人。18 15 1911年法國2,100萬就業人口中,36.8%為婦女。

16 Andrée Fourcaut, Femmes à l’usine (Paris: Maspero, 1982), pp. 77-78; Catherine Omnès,

Ouvrières parisiennes. Marchés du travail et trajectoires professionnelles au XXe siècle (Paris: Éditions de l’EHESS, 1997), pp. 96-98.

17 Yves Pourcher, La vie des Français au jour le jour 1914-1918 (Paris: Plon, 1999), p.

165.

18 Luc Capdevila et al., Hommes et femmes dans la France en guerre (1914-1945) (Paris:

Payot, 2003), pp. 78-81.儘管1920年法律已允許女工在無丈夫同意的情況下加入工

會,但是男工支持女工加入工會的意願不高,以致1936年以前大多數女工被排除 於工人保護組織之外。1936年工人罷工時,女性工團主義者(例如Maria Véron) 遂喊出:「同工同酬!」(À travail égal, salaire égal!)的口號。

(7)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145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戰 爭 對 兩 性 心 理 和 社 會 的 性 別 觀 念 產 生 的 影 響。儘管士兵在戰場上有英勇的表現,但恐懼是普遍現象。

1917

年起,隨著戰爭時間逐漸拉長,士兵厭戰情緒亦高漲,軍紀逐漸 廢弛(拒絕作戰、逃兵),因為前線士兵其實非為理想而戰,而是 被迫作戰(害怕被處分)。戰爭為男人帶來創傷、將兩性隔絕,男 性與女性生活在不同的空間裡,前線男性在心理上產生被妻子背 叛的恐懼,於是懷疑他們在前線犧牲,而妻子或未婚妻卻在後方 享樂,甚至外遇,而後方的女性也擔心被前線的男性背叛,兩性 互信不足,「神聖團結」出現裂痕。此種懷疑轉變成鄙視女性和強 調兩性應各安其位,因此寡婦不再被稱讚。惟女性主義者認為, 後方乃是「第二前線」(

le deuxième front

),婦女是「後方的戰士」 (

combattantes de l’arrière

),女性因親人戰死所蒙受的痛苦,以及 在物資短缺、物價高漲的困境下維持家計的艱辛,前線的男性難 以理解,她們的愛國行為與付出對國家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女性 主義者希望婦女在後方取代男性職位的工作經驗能成為邁向兩性 職業平等的跳板,或者至少使某些先前被男性獨占的行業向女性 開放。19但是

1918

年春,女性甚至被批評是戰爭無法停止的禍首, 連「總工會」也要求婦女回歸家庭,戰爭期間男性與女性傳統角 色的變遷此時走向回頭路。換言之,戰爭在文化中製造了「現代

對抗習慣」(

modern versus habit

)的現象。20戰爭重新在兩性之間

劃出一條分隔線並重建古老的男性氣概的神話:男人存在是為了 戰鬥與征服,女人則是為了生育與為人母;在失序的世界中,為 了 和 平 與 安 全 , 兩 性 的 互 補 是 必 須 的 , 兩 性 之 間 的 界 線 是 永 恆 的 , 女 人 填 補 男 人 的 工 作 職 缺 是 暫 時 的 現 象 , 女 性 不 應 「 男 性 化」。21亦即一戰反而強化戰前的社會觀念,婦女的社會與民事權

19 Yves Pourcher, La vie des Français au jour le jour 1914-1918, pp. 199-120.參看米森

(Jane Misme, 1865-1935)女士發表於《法國女人報》(Les Françaises)1915年3月

6日的文章。

20 Paul Fussel, The Great War and Modern Memory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p. 79.

21 Georges Duby et Michelle Perrot, Histoire des femmes en occident. V. Le XXe siècle, p.

(8)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46 -利與男性差距仍甚大,政治平等權利之獲得更遙遙無期。 換言之,戰爭鞏固了婦女「母親、主婦」的傳統角色, 封鎖 了 二 十 世 紀 初 的 婦 女 解 放 運 動 , 強 化 了 男 性 是 國 家 保 護 者 的 形 象。傳統的性別角色被維持甚至加強,敵視職業婦女的傳統變得 更 強 硬 , 社 會 觀 念 仍 然 抗 拒 婦 女 改 變 其 角 色 , 欲 將 女 性 侷 限 在 「代理者」或「輔助者」的角色(例如填補男性空缺的女工、護 士),而謂此乃基於女性「不可改變的天性」。22戰爭其實是重新恢 復兩性原有的地位,在兩性關係上具有保守的特質;女人戰時雖 然 擔 任 不 同 於 往 日 的 工 作 , 但 被 認 為 是 延 伸 其 習 慣 上 的 照 顧 特 性,並發揮一種拯救國家(其為家庭的擴大)的功能。這種特性 從 她 們 擔 任 護 士 照 顧 傷 兵 一 事 彰 顯 出 來 : 溫 柔 、 耐 心 、 犧 牲 奉 獻 。 因 此 , 男 人 在 前 線 ( 主 外 ), 女 則 在 前 線 以 外 的 地 方 ( 主 內)。此種性別規範的維持,證明兩性差異的觀念深烙在當時的法 國社會中。 此 外 , 戰 爭 也 造 成 「 女 性 身 體 國 家 化 」(

nationalization des

femmes

)。23寡婦的行為受到公眾的注目,她們有道德壓力,不能 享 樂 , 否 則 將 遭 譴 責 。 不 少 法 國 婦 女 被 敵 人 性 侵 後 懷 孕 , 懷 下 「敵人小孩」的法國婦女若選擇墮胎,不會因殺嬰罪被起訴,因 為法國社會多數人認為這些墮胎的女性是英雄,她們保持了法國 民族血統的純粹性;24自願與敵人發生性關係的婦女則會被拘禁並 遭唾罵。由此可知,婦女的身體除被視為屬於丈夫外,在戰時亦 被視為屬於國家。 一戰結束後,所有的道德、婚姻與政治秩序都恢復原貌 。戰 後政府希望女性放棄工作,回歸家庭;伴隨女性復員而出現的是 對女性主義的尖銳批評,以及對家庭主婦和母親的歌頌,25女性就

22 例如一名法國醫生說:「傷口交給醫生,傷者交給護士。」(Aux médecins la blessure,

aux infirmières le blessé.)Cf. Georges Duby et Michelle Perrot, Histoire des femmes

en occident. V. Le XXe siècle, p. 112.

23 Françoise Thébaud, (dir.), Histoire des femmes, vol. 5. La Grande Guerre, Le triomphe

de la division sexuelle, p. 135.

24 Michelle Zancarini-Fournel, Histoire des femmes en France, p. 60.

(9)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 147 -

業人數也因而逐漸下降。261921 年女性就業人數為 720 萬(其中工

業 部 門 約 200 萬 ), 占 全 國 就 業 人 口 三 分 之 一 , 1931 年 降 為 700

萬 。27政 府 與 私 人 企 業 均 認 為 解 雇 女 工 可 解 決 經 濟 問 題 : 1934

年,郵局、電報局和電話局(les Postes, Télégraphes et Téléphones, PTT)遭解雇者,90%為女工;1936 年雷諾(Renault)汽車廠罷 工工人也要求解雇已婚且丈夫有工作的女工。「總工會」也贊成家 庭主婦放棄全職工作,改做半日工。 無論是來自其他行業或是首次進入職場的法國婦女,大 多數 無法繼續保有其戰時的工作。根據調查所得資料(見表 1:「法國 婦女與全國勞動力」),1911 年婦女就業人口為 770 萬人;1921 年 降到 720 萬人;1926 年下降到 700 萬人。再者,僅就工業部門而 言,1921 年的女性職員人數已低於 1906年。至 1926年,女性僅占 工 業 工 人 的 28.6% , 但 1906 年 女 性 在 該 行 業 曾 經 占 工 人 的 34.4%。儘管戰爭造成約 140 萬男人死亡,但女性勞工的人數仍持 續滑落(農業部門除外)。 表 1 法國婦女與全國勞動力(1906-1926) 法國勞動力(百萬) 工業勞動力 農業勞動力 調查年份 全部 婦女 婦女比率 全部 婦女 婦女比率 全部 婦女 婦女比率 1906 1911 1916 1921 1926 20.7 7.7 37.2 (%) 20.9 7.7 36.8 - - - 21.7 7.2 33.1 21.4 7.0 32.7 6.1 2.1 34.4 (%) - - - - - - 6.3 2.0 31.7 7.0 2.0 28.6 8.8 3.3 37.5 (%) 8.6 3.2 37.2 - - - 9.0 4.0 44.4 8.1 3.4 42.0 資料來源:J.-C. Toutain, La population de la France de 1700 à 1959 (Paris: Janvier,1963), table

58-59, pp. 162-163;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aris: Berlin, 2004), pp. 132-154.(註:1916 年由於法國政府忙於應付戰 爭,未進行五年一次的調查,故資料從缺)

《女性主義花園》(Les Jardins du féminisme, 1920)即重覆此一論調。

26 Michèle Riot-Sarcey, Histoire du féminisme (Paris: Éditions La Découverte, 2008), p.

74;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 132.

27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p. 132-154. 其中部分因

(10)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48

-倘吾人檢視一戰時法國婦女獲得的法律與政治權利,即 能更 加了解其社會地位之真相。戰時特殊情勢使得某些婦女得以擔任

市長、代理市長或代理市議員。28特殊的戰時機關,例如

1916

年在

每個村莊成立的「農業行動委員會」(

Comités d’Action Agricole

),

訂定條例,給予婦女選舉權。

1915

年婦女也從一些民法條文裡獲 得解放,獲得一些以前僅限於男性的權利;例如

1915

7

3

日之 後 , 母 親 也 能 行 使 父 親 管 教 子 女 的 權 力 ( 即 「 父 權 」,

l’autorité

parentale

)。

1917

3

月參議院終於通過一個戰前眾議院已通過多 年 的 法 案 , 同 意 婦 女 可 以 擔 任 其 子 女 的 監 護 人 (

legal

guardians

)。法國女性主義者已為此項權利奮鬥超過二十年,她們 對此感到欣慰。 但若深究這些法律上的勝利,即可知多為暫時性之措施 。婦 女擔任政治職位的少數例子係由於危急的情況或缺乏受過教育的 男人,不能據此認為婦女的角色已延伸至政治領域。儘管上述事 蹟證明了婦女的能力與勇氣,但對爭取女性選舉權的人而言,這 些例子只是趣聞,不能在戰後作為參政模式。女市長之職僅被視 為傳統角色之另類呈現而已:保衛市鎮就像保衛家庭一樣,也像 寡婦失去丈夫之後,保護其子女與家庭一樣。戰時特殊情勢與政 治行政之失序難以讓女人擔任市長之職作為戰後取得選舉權之模 式。大多數情況是:某些市鎮請女教師研究並簽署文件,但她們 的權力有限且代理期很短。即使婦女代理市議員,仍無選舉權。 「農業行動委員會」中婦女有選舉權,也僅限於戰時,戰後即喪 失此權利。

1915

年給予婦女「父權」的法律,其效力也僅限於戰 28 在 被 德 軍 占 領 或 多 數 居 民 已 逃 離 的 法 國 北 部 與 東 部 市 鎮 , 許 多 婦 女 須 自 任 市 長 俾

與 德 軍 談 判 , 也 要 處 理 行 政 事 務 。 例 如 Taissy(Marne) 的 女 教 師 Mme

Fiquémont, 她 有 兩 個 子 女 , 其 夫 婿 在 前 線 陣 亡 , 她 起 初 代 替 其 夫 擔 任 市 長 秘 書 ,

後 來 接 替 高 齡 的 市 長 。 她 應 付 德 軍 的 需 索 , 管 理 那 個 歷 經 砲 火 摧 殘 且 多 數 居 民 已 逃離的小城。又如Mme Macherez,她是Aisne選出的參議員(同時也是Soissons紅 十字會會長)的寡妻。德軍抵達該市(Soissons)後,到處尋找落跑的市長,Mme

Macherez在德軍占領該市的十二天中扛起市長重任。這些婦女大多是教師或神職人

員 , 在擔 任市長 之 前負 責照顧 兒 童。 政府公 報 (Journal officiel) 記載 政 府 自1915 年起承認她們的職務並發給她們市長證書。Yvonne Pitrois, Les femmes de la Grande

(11)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149 -時、緊急狀況和丈夫的法律同意;29又如,懷疑妻子不忠而殺妻的 士兵經常被法院寬恕。因此,若與十九世紀末法國婦女的法律權 利 相 較 , 二 十 世 紀 初 法 國 婦 女 的 法 律 權 利 實 無 顯 著 進 步 。 換 言 之,戰時法國政府只是在男人不在時才擴大婦女的權利,軍人返 鄉,那些權利即消失;戰爭並未大幅改變法國社會女性的經濟、 政治與法律權利。 事實上,戰後很多待解決的問題淹沒了女性問題,那些 問題 是政治人物、壓力團體和新聞界認為更緊迫的問題。例如內政方 面:遭砲火摧殘地區的重建等經濟問題、難民安置、賠償和戰債 問 題 、 從 戰 時 生 產 恢 復 為 平 時 生 產 、 數 十 萬 退 伍 軍 人 的 就 業 問 題、層出不窮的勞工騷動問題、物資供應和價格穩定問題。外交 方面:防衛德國的安全問題、凡爾賽和約的談判與實施、修補與 戰時盟邦的關係、更複雜的反布爾什維克主義(

anti-Bolshevism

) 國際政治問題等等。婦女的權利被視為次要事務,留待承平時期 再檢討,因此眾議院雖提案支持婦女選舉權,但立法未成功。30 女選舉權法案遭受的最大壓力來自欲強化女性戰前傳統角色的性 別觀念。這種觀點的理論基礎是:法國人口減少,因此經濟與國 家安全的重建需要的是「母親」,而非「婦女解放」。但是對女工

29 Luc Capdevila et al., Hommes et femmes dans la France en guerre (1914-1945), p. 97. 30 眾 議員 弗朗 丁〔Pierre-Étienne Flandin,「民主 共和協 約 」(l’Entente républicaine

démocratique,為中間偏右政黨)議員〕於1918年10月提出的草案是邁向婦女完整 選 舉 權 的 第 一 步 , 但 其 提 案 內 容 有 三 項 限 制 : 年 齡 超 過 三 十 歲 的 婦 女 始 可 投 票 、 限於地方選舉、不能被選舉。1919年5月20日弗朗丁的婦女選舉權案表決時,441 位投票的眾議員中,341位贊成,只有97位反對此案。1922年11月21日參議院就眾 議院通過之婦女選舉權案「應否交付逐條討論」進行表決。290 位出席投票的參議 員中,有134位支持,占總投票人數之46.2%;有156位反對,占總投票人數之53.8%; 該法律草案未獲通過。Rapport de Pierre-Étienne Flandin, annexe n° 5095, 18 octobre

1918, Annales de la Chambre des députés. Pierre-Étienne Flandin, Discussion sur une proposition de loi accordant aux femmes le droit de vote dans certaines élections, 8 mai 1919, Annales de la Chambre des députés. Edmond Lefebvre du Preÿ, Discussion sur une proposition de loi accordant aux femmes le droit de vote dans certaines élections, 15 mai 1919, Annales de la Chambre des députés. Victor Augagneur, Discussion sur une proposition de loi accordant aux femmes le droit de vote dans certaines élections, 8, 15 et 20 mai 1919, Annales de la Chambre des députés. Discussion sur le suffrage des femmes, 21 novembre 1922, Annales du Sénat.

(12)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50 -而言,在四年的工作之後,要她們否認自己對這些工作的貢獻是 困難的;命令她們回歸家庭且忘記其政治訴求,也是困難的;事 實上她們的政治參與意願只會增強而不會減弱。 排斥職業婦女的行為其實與反墮胎相似,乃源自家庭主 義的 觀念。各政黨中,只有法國共產黨(PCF)國會議員於 1933 年提 出墮胎除罪的法案。但是,1935 年以後由於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 義的威脅,法共改變立場,也開始反墮胎和反避孕。31此後出現一 連串的法律,表面上是為了保護女權,事實上是為了保護母親, 這 些 法 律 使 家 庭 的 階 層 觀 念 更 加 穩 固 。32尤 其 四 年 戰 爭 期 間 的 傷 亡,使法國人口數量大幅衰退,造成人口危機,法國面臨必須增 加人口的壓力,因而在戰後復員工作進行之際,出現批評女性解 放以及歌頌生育、家庭主婦與母親角色的言論,法國政府必須嚴 肅思考生育以及女工安全的問題。33

31 Michèle Riot-Sarcey, Histoire du féminisme, pp. 81-82.

32 例如,1932年的《家庭津貼法》(la loi sur les allocations familiales)、1938

給予家庭主婦的津貼(l’allocation pour la mère au foyer)。但直到1938年2月

18 日布魯姆(Léon Blum)的「人民陣線」(Front Populaire)垮台,《已婚婦女 民事權利法》(la loi sur les droits civils de la femme mariée)才在國會表決通 過 。 由 於 該 法 有 關 丈 夫 權 力 的 第215條 被 廢 除 , 妻 子 無 法 律 能 力 的 規 定 亦 因 而 失 效 , 此 後 妻 子 可 以 與 他 人 進 行 訴 訟 、 簽 訂 契 約 、 在 銀 行 開 戶 、 就 學 、 參 加 各 項 考 試 、 申 請 護 照 , 無 需 丈 夫 同 意 。 然 而 , 丈 夫 仍 是 一 家 之 主 , 由 其 選 擇 居 住 地 且 可 禁 止 妻 子 就 業 , 惟 妻 子 可 向 法 院 請 求 撤 銷 丈 夫 之 決 定 。 唯 獨 父 親 有 管 教 子 女 的 權 利,直到1970年母親始獲准分享此項權利。

33 政府成立「女 性工作委員會 」(Comité du travail féminin)以檢討女工的特殊工

作條件。1917年8月5日的《翁捷杭法》(la loi Engerand)規定,有一百名以上女 性員工的企業須設置哺乳室,另外須設置女性總監(surintendantes)負責女工的 雇用與保護(然而,此女總監制度至戰爭結束時始真正實施),因為關心女工的工 作 與 健 康 條 件 能 使 國 家 增 加 嬰 兒 數 量 , 同 時 使 企 業 主 增 加 軍 火 產 量 , 一 舉 兩 得 。 國 家 干 涉 企 業 對 女 工 的 管 理 , 除 了 上 述 原 因 外 , 也 與 社 會 運 動 ( 罷 工 ) 之 壓 力 有 關 。 由 於 戰 爭 期 間 物 資 缺 乏 , 物 價 上 漲 ,1916年 起 婦 女 為 爭 取 更 高 的 薪 資 與 更 好 的工作條件,多次參加罷工行動,例如參加1916年6月軍火工廠的工人罷工,要求 加薪,當時總計巴黎地區有12,371名男工、29,965名女工罷工;外省則有5,425 名 男工、11,119名女工罷工;最後工人的訴求被資方接受。1917年5月巴黎時裝店女 工 罷 工 , 罷 工 的 起 因 是 許 多 女 性 屬 於 論 件 計 酬 工 人 , 工 作 量 與 正 規 工 人 一 樣 , 薪 資卻較低,乃引發不滿,要求加薪。上述情形象徵工人已疏遠「神聖團結」。婦女 藉 其 集 體 行 動 與 其 在 生 產 線 占 有 的 分 量 , 成 功 地 成 為 政 府 、 企 業 主 與 工 會 領 袖 之 間 談 判 的 焦 點 , 也 成 功 地 獲 得 正 面 回 應 ( 不 分 性 別 與 年 紀 , 同 工 同 酬 )。Michelle

(13)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151 -其實法國人口的隱憂在 1914 年以前已經存在,惟一戰使之惡 化。法國人口在 1850 至 1860 年間即出現自然成長幾乎停滯的現 象,1881年法國人口為 3,750萬,1914年為 3,960萬,33年間僅增 加 210 萬人,而同時期德國人口已達到 6,000 萬人。法國每年平均 增加的人口從 1881 至 1900 年間的 7 萬 5 千人降到 1900 至 1911 年間 的 5 萬人,再降到 1911 至 1913 年間的 2 萬 3 千人。34從「表 2: 1881-1910 年法國人口變化」可以看出 1881 年以後法國嬰兒出生 率逐漸下降,與死亡率之差距逐漸縮小,其結果即是人口成長停 滯與逐漸老化。 表 2 1881-1910 年法國人口變化 結婚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嬰兒死亡率(‰) 1881-1885 14.9 25 22.3 169 1886-1890 14.4 23.3 22 188 1891-1895 14.9 22.6 22.4 170 1896-1900 15.1 22.2 20.6 161 1901-1905 15.3 21.6 19.6 142 1906-1910 15.7 20.2 19.1 129

資料來源:Serge Bersteinet Pierre Milza, Histoire de la France au XXe siècle. I.1900-1930 (Paris: Éditions Complexe, 1990), p. 79.

1910 年以後嬰兒出生率持續下降,1911年降到19‰。35然而,

法國在一戰時傷亡甚大,戰爭造成法國約 300萬人死亡(死亡人數 僅次於德、俄),其中男性約 140 萬人,占就業人口 10%,占男性 總人口 6%,占總人口逾 3%。戰爭也造成全國死亡人數超過出生

Mathilde Dubesset, Françoise Thébaud et Catherine Vincent, in Patrick Fridenson (études réunies par), Cahier du Mouvement social, L’autre front (Paris: ?, 1977), pp.

188-219.

34 Philippe Ariès, Histoire des populations françaises (Paris: Seuil, 1971), p. 233; Serge

Berstein et Pierre Milza, Histoire de la France au XXe siècle. I.1900-1930, pp. 78-79.

1914年法國人口約與英國相當,但較義大利多。

35 Jacques Dupâquier (dir.), Histoire de la population française, tome 4, De 1914 à nos

jours (Paris: P.U.F., 1988), p. 24; Serge Berstein et Pierre Milza, Histoire de la France au XXe siècle. I. 1900-1930, p. 80.

(14)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 152 - 人數,出生人口減少 150萬人,人口進一步老化。36300至 500萬人 流離失所,其中多數是婦孺和老人(寡婦約 70 萬人,孤兒 110 萬 人)。 1920 年代法國人口成長停滯,1930 年代下滑,1935 年起死亡 率超過出生率,須引進外國移民始可彌補人力之不足,但法國至 二戰前夕始推出鼓勵生育之政策。一戰後人口曾有短暫成長,主 因是結婚率上升。37以嬰兒出生數而言,戰後嬰兒潮使 1920 年出生 834,000個嬰兒(出生率 21.2‰),1921年為 81萬 2,000人(出生率 20.7‰),但 1922 年掉到 1913 年的水準。自 1922 年起,出生人口 約 在 75 萬 至 77 萬 人 之 間 擺 盪 。 1921 至 1925 年 間 出 生 率 平 均 為 19.3‰,1926至 1930年間降為 18.2‰。每個家庭的人口數從 2.9人 (1906 年)降為 2.5 人(1931 年)。38戰後死亡人數也逐漸下降, 1921至 1925年年平均死亡人數為 686,000人(死亡率17.2‰),1926 至 1930 年年平均死亡人數為 690,000 人(死亡率 16.8‰),尤其嬰

36 Philippe Ariès, Histoire des populations françaises, p. 247; Georges Duby et Michelle

Perrot, Histoire des femmes en occident. V. Le XXe siècle, pp. 119-121.一戰造成法國 280 萬人傷殘,25 萬平民死亡。一戰四年期間,每 2 百萬人中只有 19,000 對男女結 婚 和 93,000 個 嬰 兒 誕 生 。 Cf.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 124.

37 1919至 1922年間有 200萬對男女結婚,比率為萬分之 258;1906至 1913年間則為萬

分之 156。離婚率也增加,1920 年有 34,079 對夫妻離婚,比戰前 1913 年的 16,335 對 , 多 了 一 倍 。 上 述 結 婚 率 以 及 離 婚 率 的 增 加 均 是 戰 爭 的 結 果 。 Georges Dupeux,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1789-1970 (Paris: Colin, 1973), p. 189;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p. 129-130; Serge Berstein et Pierre Milza,

Histoire de la France au XXe siècle. I. 1900-1930, p. 392.

38 低 出 生 率 有 文 化 及 心 理 因 素 : 中 產 階 級 的 謹 慎 、 物 價 上 漲 和 危 機 引 起 的 憂 慮 、 工

人 階 級 不 願 承 擔 過 重 的 子 女 教 育 責 任 並 將 提 昇 社 會 地 位 的 希 望 寄 託 在 獨 生 子 女 身 上 、 農 民 擔 心 地 產 因 子 女 繼 承 而 分 散 、 較 少 遵 守 宗 教 規 範 等 等 , 因 此 低 出 生 率 其 實與法國社會風氣的變化有密切關係。Anne Moulin, Les paysans dans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De la Révolution à nos jours (Paris: Seuil, 1988), p. 221;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p. 129-130. Serge Berstein et Pierre Milza, Histoire

de la France au XXe siècle. I. 1900-1930, p. 392.大城市的出生率較低,但是天主教 信仰虔誠地區的出生率則較高。信仰天主教的外來移民生育率也較高,1920 年代為 23‰ , 同 年 代 法 國 全 國 平 均 生 育 率 則 為 18.2‰ 。 Cf. Georges Dupeux,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1789-1970, p. 200;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15)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 153 - 兒死亡率大幅下降。39出生人口數減去死亡人口數,1921 至 1928 年間,平均每年增加人口不到十萬人,1929年則為負 9,000 人。綜 合言之,法國戰後十年期間仍未補足戰時損失人口之半數。上述 情形的後果是人口老化:1901 至 1931 年間,20 歲以下的人口從占 總人口的 34.7%,下降到 30.3%,60歲以上的人口則從 12.4%增加 到 14%。40 表 3 法國一戰後出生與死亡狀況 嬰兒出生數 嬰兒出生率 人口死亡數 人口死亡率 1920 834,000 21.2‰ 1921 812,000 20.7‰ 1921-1925 750,000-770,000 19.3‰ 686,000 17.2‰ 1926-1930 18.2‰ 690,000 16.8‰

資料來源: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aris: Berlin, 2004), pp. 129-131. 1931 至 1939 年間法國人口出現崩盤現象,生育率降到有史以 來最低點。其肇因是在低出生率年份出生的人(classes creuses) 此時已屆生育年齡,其次是世界經濟危機帶來悲觀的情緒。人口 崩盤首先顯示在嬰兒出生數下降,出生數下降主要原因為結婚數 下降。1930年結婚數為342,000,1938年降為274,000;嬰兒出生數 則由 750,000 降為 612,000。1938 年法國的出生率為 14.6‰,在歐 洲 大 國 中 為 最 低 者 。 1930 年 代 法 國 死 亡 人 口 數 也 較 1920 年 代 下 降,1920年代年平均死亡人口數為 690,000,1931至 1935年年平均 死亡人口數為 658,000,死亡率為 15.7‰。1935至 1939年間,死亡 率始終超過出生率,導致人口無法正常新陳代謝,人口老化的情 39 死 亡 率 下 降 的 原 因 為 工 作 環 境 的 安 全 有 改 善 、 居 住 環 境 衛 生 有 進 步 、 醫 療 設 備 也 改善等等。男女平均壽命亦較戰前增加,1928 至 1933 年男性平均壽命為 54.3 歲, 女 性 則 為 59 歲 。 Philippe Ariès, Histoire des populations françaises, p. 255;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 131.

40 Philippe Ariès, Histoire des populations françaises, p. 258;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16)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54 -形持續惡化。惟法國人口總數仍持續增加,原因是外來移民填補 了人口赤字〔參看表

4

:法國人口數(

1911-1936

)〕。41 表 4 法國人口數(1911-1936) 調查年份 總人口數 外國人口數 外國人占總人口比率 1911 39,600,000 1,132,696 2.8% 1921 39,200,000 1,550,449 3.7% 1926 40,700,000 2,498,230 6.1% 1936 41,800,000 2,890,923 7% 資料來源: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 133.

1914

年以前因受馬爾薩斯(

Thomas R. Malthus, 1766-1834

) 理論的影響,法國社會有「孩子使人窮」的觀念,但一戰後法國 政府欲改變這種觀念。主要原因是男人在戰時犧牲慘重、出生率 降低導致人口老化、國家需要勞工,特別是

1930

年代末,納粹德 國和法西斯義大利相繼採行鼓勵生育政策,對法國構成壓力。因 此 政 府 開 始 頌 揚 女 性 「 妻 、 母 」 的 角 色 , 避 孕 和 墮 胎 被 法 律 禁 止,兒童的健康母親須負最大責任,故母親不宜外出工作。42政府

41 Cf. Pierre Milza et Martin Amar, L'immigration en France de A à Z (Paris: A. Colin,

1990), p. 147;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 133.

42 政府最初採取的人口政策偏向使用懲罰性措施:《1920731日法》(la loi du 31 juillet 1920)懲罰墮胎行為、禁止宣傳節育或販賣避孕器材,以任何形式,即使是 私底下,鼓勵墮胎,將被罰款100至3,000法郎,再加上半年到三年的有期徒刑; 若是宣導節育,則罰款將提高到5,000法郎。《1923年3月23日法》(la loi du 23 mars 1923)則加重對墮胎罪的懲罰。然而,以上懲罰措施無法阻止出生率持續下 滑 , 政 府 才 改 採 有 利 於 母 親 與 兒 童 的 措 施 , 例 如 獎 勵 生 育 。 美 國 於 1912年 訂 定 「母親節」,加拿大和英國跟進,受此影響,法國一戰後的獎勵生育政策也規定舉 行公開儀式表揚多子家庭的母親,凡生育5個、8個或10個小孩的母親,可獲頒家 庭獎牌一面。生育於是具有社會功能,母親的角色是女性獲得權利的手段,因為生 育與否是眾所關切之事。1932年國會通過獎勵生育的法律(la loi du 11 mars 1932), 給 予 人 民 生 育 津 貼 , 但 由 於 津 貼 金 額 微 薄 , 無 法 減 輕 家 庭 養 育 子 女 的 負 擔 , 因 此 出 生 率 的 下 降 雖 然 減 緩 , 卻 未 停 止 。1935年 以 後 , 死 亡 人 數 多 於 出 生 人 數 , 若 不 計 入 外 來 移 民 , 則 法 國 人 口 其 實 是 負 成 長 。 政 府 因 此 祭 出 更 優 惠 的 措 施 , 將 家 庭 津貼與生育津貼增加二至三倍。1939年7月,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政府公布 《家庭法典》(Code de la famille),仍然強調反墮胎,墮胎之婦女及教唆墮胎者會 受到嚴厲懲罰。

(17)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155 -也保護婦女的社會權利,例如發給士兵的妻子生活津貼、發放寡 婦年金等等。 此種生育主義與家庭主義的意識型態其實也普遍存在許 多女 性主義組織之中。西方婦女史專家戴波(Françoise Thébaud, 1952-)女士的研究發現:「大多數法國女性主義者認同兩性的差異與互 補 性 、 頌 揚 母 性 , 她 們 爭 取 的 不 是 女 性 的 權 利 , 而 是 母 親 的 需 求,要求給予女工特別保護。」43例如「法蘭西婦女全國會議」也 設立反墮胎聯盟。44當時一般人的家庭觀念仍非常傳統,認為女人 應為人母、當家庭主婦,45因此視婦女選舉權為妨礙女性維持傳統 角色之洪水猛獸,以致在兩性平權上,法國較英國與德國落後。46 不過,一戰對法國女性的權利意識的覺醒具有正面影響 。戰 爭是女性進入工廠和辦公室工作的催化劑,戰時她們扛起了原屬 於男人的工作,負擔家計,大戰顯示了她們的社會重要性,這種 工作經驗對婦女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此外,女性 獲得自由之經驗(經濟較獨立、生活圈不限於家庭、融入外面的 世界、有自己可運用的時間),47對女性的解放有助益。換言之, 一戰使婦女獲得某種程度的自由並承擔某些社會責任,男女的職 業分際亦被打破。48況且戰後有超過 60%婦女必須工作以維持家庭

43 Françoise Thébaud, Histoire des femmes en Occident, tome 5, Le XXe siècle (Paris:

Perrin, 2002), p. 74.

44 Anne Cova, “Généalogie d’une conquête:maternité et droits des femmes en France, fin

XIXe-XXe siècles”, Travail, genre et société (3 mars 2000), p. 98; Michèle Riot-Sarcey,

Histoire du féminisme, p. 74. 45 直到1938年法國才承認已婚婦女的民事權利。 46 德國的威瑪憲法(Constitution de Weimar)明言兩性平等的原則,不過未以民法與 刑法規範。 47 男性人口因戰死而減少,寡婦獨居,甚少再婚(70萬寡婦中,只有26萬人再婚), 因 而 享 有 外 出 之 自 由 。 經 過 四 年 分 離 的 夫 妻 則 彼 此 難 以 適 應 , 離 婚 率 增 加 , 遂 加 速女性解放。Cf. Anne Cova, “Généalogie d’une conquête:maternité et droits des femmes

en France, fin XIXe-XXe siècles”, Travail, genre et société, p. 101;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 126.

48 1920年代因而是「瘋狂的年代」(les années folles),強調女性解放,社會出現「女

男 孩 」(la garçonne) 的 女 性 時 尚 , 亦 即 女 性 追 尋 性 自 由 與 擺 脫 傳 統 的 束 縛 。 越 來 越 多 的 女 性 接 受 中 等 甚 至 高 等 教 育 , 單 身 不 婚 女 性 增 加 , 再 加 上 她 們 有 獨 立 自 主 意 願 , 這 些 因 素 使 許 多 中 產 階 級 女 性 外 出 尋 找 屬 於 自 己 的 事 業 。 她 們 大 多 任 職 教

(18)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56 -生計。49女人在外工作以及負擔家計的事實影響了婦女對選舉權問 題的思考,因為如果女人能像男人一樣「主外」,則為何不能與男 人 享 有 平 等 的 政 治 權 利 ? 授 予 婦 女 選 舉 權 即 是 承 認 女 性 的 新 角 色,而且選舉權也是她們捍衛工作權益(例如同工同酬)的重要 手段。保守人士擔憂婦女選舉權主義者與女性主義者會毀壞整個 社會,因此是社會公敵。支持者則認為:女人不只是一個性別, 而是人類,與男人一樣具有人性;社會上因性別而產生的差異是 社會結構所造成,非性別的本質所造成。透過選舉和被選舉,男 女的社會角色的相似性即可建立;不過,女性的「個人化」並非 「去性別化」(désexualisation)。

1936 年「人民陣線」執政,50國務院(le Conseil des Affaires

d'État)終於承認女性具有「法律才能」(l’aptitude légale)。內閣 總理布魯姆是婦女選舉權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他邀請三名女性入 閣擔任國務祕書(sécretaire d’État,相當於部長職位):居禮夫人 (Irène Joliot-Curie, 1897-1956)負責科學研究事務,社會主義者 拉柯兒(Suzanne Lacore, 1875-1975)負責兒童保護,激進女性主 義 者 布 朗 絲 薇 克 ( Cécile Brunschvicg, 1877-1946 ) 負 責 國 家 教 育。51然而,政府任命她們的目的似乎是將她們當作樣板人物,希 望藉此讓女性主義者在兩性平等問題上噤聲。矛盾的是,這些女 閣員雖為其男性僚屬的上司,卻依然沒有與其男性僚屬相同的選 舉權。

育界,1932年小學女性教師占全部小學教師之66%。Christine Bard, Les Garçonnes.

Modes et fantasmes des Années folles (Paris: Flammarion, 1998), p. 142; Sîan Reynolds,

France between the Wars, Gender and Poli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 109;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 175.

49 Léontine Zanta, “Le féminisme: ses manifestations variées à travers les faits, les

institutions, les tendances, les mouvements d’opinion”, dans Semaines sociales de France, Nancy, 19e session, 1927, La Femme dans la société, p. 27.

50 「 人 民 陣 線 」(le Front Populaire) 是 激 進 黨 、 社 會 黨 、 共 產 黨 等 左 派 政 黨 為 贏 得

1936年國會大選而組成的暫時性政治聯盟。

51 居 禮 夫 人 任 職 僅 兩 個 月 , 該 職 位 後 來 由 其 友 人Jean Perrin接 任 。 拉 柯 兒 則 拒 絕 就

任。Cf. Gilbert Thuillier, Les Femmes dans l’administration depuis 1900 (Paris:Perrin,

1988), pp. 76, 95; Ralph Schor,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au XXe siècle, p. 176;

(19)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157

-三、法國女性主義者及其組織之作為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法國女性的民族主義和男性一樣強 烈, 以致爭取婦女選舉權的運動驟然中止。52一戰期間,婦女選舉權主 義者放下抗爭行動,共赴國難,誠如「婦女選舉法國聯盟」主席 布朗絲薇克所說:「在我們的祖國對抗野蠻的敵人之際,吾人不適 合進行熾熱的婦女選舉權運動。」53但是從大戰末期開始,法國女 性主義者在婦女權益低落的大環境下繼續為婦女選舉權奮鬥,扮 演改變社會保守風氣的角色,對日後婦女獲得選舉權有不可忽視 的影響與貢獻。 戰前各國婦女由於有共同的選舉權問題,女性主義的訴 求因 此具有國際性質。雖然各國女性長期反戰(1899 和 1907 年曾舉行 大規模反戰示威),並強調若婦女獲得選舉權將可防止戰爭發生, 但她們從未對若真正發生國際戰爭將採取何種立場明確表態。一 戰 爆 發 後 不 久 , 國 際 女 性 主 義 運 動 與 國 際 勞 工 運 動 一 樣 產 生 裂 痕:1915 年 4 月,1,136 名來自不同國家(含交戰國)的婦女代表參 加在荷蘭海牙召開的「國際婦女和平大會」(Congrès international 52 19147月維微亞尼(René Viviani, 1863-1925)擔任內閣總理時,女性主義組織曾 策 劃 一 個 約2,400人 參 與 的 支 持 女 性 選 舉 權 的 示 威 遊 行 , 但 一 戰 使 此 計 劃 驟 然 中 止 。 一 般 而 言 , 女 性 主 義 者 反 對 戰 爭 。 大 多 數 法 國 女 性 主 義 者 一 戰 時 的 行 為 其 實 違 反 她 們 的 和 平 主 義 與 性 別 利 益 , 例 如 她 們 戰 時 積 極 參 與 慈 善 和 救 援 工 作 所 表 現 出 的 愛 國 主 義 、 奉 行 仇 德 (la germanophobie) 的 民 族 主 義 和 支 持 提 升 生 育 率 。 法 國只有少數女性主義者反戰,最著名者為 Hélène Brion(1881-1962),她是小學教 師 、 女 性 主 義 者 和 工 團 主 義 者 , 同 時 也 是 和 平 主 義 者 和 國 際 主 義 者 。 她 因 反 戰 在 1917年11月18日被捕,次年3月在戰爭委員會(Conseil de guerre)受審。受審時她 捍 衛 自 己 的 理 念 謂 :「 我 被 視 為 政 治 犯 , 毫 無 政 治 權 利 。 … … 我 的 行 為 有 教 育 意 義 , 我 是 以 女 性 主 義 者 的 意 識 而 行 動 … … 女 性 主 義 讓 我 成 為 戰 爭 的 敵 人 。 」

Michèle Riot-Sarcey, Histoire du féminisme, pp.68-75.其實女性主義者支持戰爭,與

共 產 國 際 的 鼓 動 有 某 種 程 度 的 關 係 。 由 於 俄 國 在 無 產 階 級 革 命 成 功 後 , 面 對 德 國 納 粹 主 義 和 義 大 利 法 西 斯 主 義 的 威 脅 , 共 產 國 際 遂 將 工 運 與 婦 運 結 合 , 以 壯 大 聲 勢,對抗徳義的威脅,但是婦運與工運之關係不必然就能水乳交融,以1920年12月

30日共產國際在杜爾(Tours)開會並創立法國共產黨為例,當時其10萬黨員均為 男性,無任何女性黨員。

53 Françoise Thé baud, La Femme au temps de la guerre de 1914, p. 115; Michelle

(20)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58

-des femmes pour la paix

)時,反戰與支持戰爭雙方即僵持不下,54

法國女性未參加該次會議。誠如米森女士在

1914

11

19

日出刊

的《法國女人》周刊(

La Française

)上所言:「只要戰爭持續下

去,敵國的婦女也是敵人。」(

Tant que durera la guerre, les femmes

de l’ennemi seront aussi l’ennemi.

)事實上,交戰國的女性主義者

大 都 背 棄 女 性 國 際 組 織 , 改 採 「 國 家 的 女 性 主 義 」(

féminisme

national

) 立場 ,反 對所 有仲 裁和 無勝 利的 和平 。55大多數 法 國 女 性主義者亦宣布中止其訴求,俾善盡女性保家衛國之義務。杜杭 女士在其創辦之報紙《投石黨報》中也撰文呼籲:「婦女們,妳們 的國家需要妳們。無論我們的目標(選舉權)被承認與否,要以 身為公民為榮。」56 上述言論並不意味女性主義者願意被社會邊緣化。一戰 後法 國婦女自覺在社會上已漸能自立,雖然仍有許多障礙,但是教育 程度提高,使其能勝任新的行業、走出傳統婦女的角色,並在許 多公共領域逐漸獲得一席之地。「法蘭西婦女全國會議」在戰後男 性失業率高、女性被復員回到家庭,以及已婚婦女被禁止擔任公 職的時代,極力捍衛女性工作權,因而在女子教育、同工同酬方 面獲得若干成果。57

54 19148月戰爭爆發後,「國際婦女會議」(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 ICW

轄 下 的 主 要 委 員 會 「 和 平 與 國 際 關 係 委 員 會 」(Pea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ssion, 1899)要求國際間設立國際組織以重建和平。該組織為女性權利奮鬥

時秉持的哲學是「個人主義」(le personnalisme),反對將女性工具化(以經濟觀點 或母親與妻子的角色看待女性)。

55 Luc Capdevila et al., Hommes et femmes dans la France en guerre (1914-1945), pp.

82-83; Georges Duby et Michelle Perrot, Histoire des femmes en occident. V. Le XXe

siècle, pp. 125-130.

56 Georges Duby et Michelle Perrot, Histoire des femmes en occident. V. Le XXe siècle, p.

91.

57 「 法 蘭 西 婦 女 全 國 會 議 」 為 「 國 際 婦 女 會 議 」 之 法 國 支 部 , 集 結 四 十 餘 個 女 性 組

織 , 擁 有73,000名 各 階 層 的 女 性 會 員 , 為 女 性 教 育 、 社 會 與 道 德 權 利 之 進 步 而 努 力,其努力曾獲得若干成果,惟多為非政治性的權利。Cf. Andrée Michel, Le Féminisme

(Paris: P.U.F., 1979), pp. 80-81.在「國際婦女會議」的努力下,1918年的《凡爾賽

條約》(Traité de Versailles)和其後的《國際聯盟公約》(Convention de la Société

des Nations)均納入女性主義者奮鬥數代的「同工同酬」的訴求。Cf. Michelle Perrot,

(21)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159 -爭取政治平等權是法國女性主義者自戰爭末期起的中心 目標 之一。58

1917

年起,宣傳婦女選舉權的運動復甦,女性主義組織領 導人德拉伊爾女士(

Marie de La Hire, 1878-1925

)即表態支持以 選舉權獎勵婦女的構想,其理由是:婦女維持了國家的經濟,形 同保衛了國家;其次,婦女除了份內事之外,又扛起了男人的工 作,證明其有能力,故其地位應與男人一樣。59沉寂已久的女性主 義組織因此重新要求選舉權,某些組織(例如「婦女選舉法國聯 盟」)要求市鎮選舉的選舉權,某些組織則要求各級選舉的選舉權

[例如「婦女選舉權行動委員會」(

Comité d’action suffragiste

)、

「婦女行動」(

Action des femmes

)]。

1917

2

14

日,六個女

性 主 義 組 織 聯 合 遞 交 眾 議 院 「 普 選 委 員 會 」(

Commission du

suffrage universel

)一份照會(

note

),其中詳述婦女戰時扮演的角 色與從事的社會和慈善活動。女性主義者在國會辯論婦女選舉權 法案時,復以女性在戰時擔任市長一事作為要求新權利的依據。

事 實 上 , 她 們 要 求 的 不 是 「 獎 勵 」(

récompense

), 而 是 「 承 認 」

reconnaissance

),承認此次戰爭期間女性的能力以及她們的愛國

心。此外,

1917

10

月號的《婦女之聲》(

La Voix des femmes

大 力 宣 傳 婦 女 選 舉 權 , 美 蘭 (

Jeanne Mélin, 1877-1964

) 女 士 的 「婦女選舉權行動委員會」也表態支持。60 一戰之後婦女選舉權運動呈現多元的局面。由於社會經 濟的 變化、思想的開放,以及

1919

年眾議院通過婦女選舉權法案,61 這些情勢鼓舞了婦女選舉權支持者。因此,

1920

年代女性主義組 織的行動模式與以前不同,它們採取新的方式:例如開辦訓練演 Féminisme, pp. 82-83.法 國 一 戰 後 女 性 主 義 高 漲 與 薪 資 平 等 之 訴 求 也 有 密 切 關 係 , 1919年小學女老師開始領取與男老師相同的薪水。 58 另一目標是修訂《民法》。 59 西 方 婦 女 史 專 家 戴 波 女 士 認 為 , 雖 然 一 戰 時 婦 女 嚐 到 自 由 的 滋 味 且 扛 起 家 庭 的 責 任 , 但 事 實 上 戰 爭 只 是 讓 男 人 與 女 人 傳 統 角 色 和 活 動 領 域 的 區 分 更 清 楚 : 男 人 在 前線、女人在家庭。Cf. Françoise Thébaud, Histoire des femmes en Occident, tome 5,

Le XXe siècle, p. 89.

60 Michelle Perrot, “Travaux de femmes”, Le Mouvement social, n° 105 (1978), p. 99;

Michèle Riot-Sarcey, Histoire du féminisme, p. 75.

(22)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60 -講術的課程,讓女性主義者的演講更有說服力;也四處張貼海報 和散發宣傳單。62女性主義組織「母親同盟」(

Ligue de la mère au

foyer

)則盡力使社會大眾相信婦女獲得選舉權不會妨礙她們承擔 在家中應盡的為人妻、為人母的責任。 天主教徒也漸漸接受社會的變化。一戰後大多數支持婦 女選 舉權的天主教徒舉行大型集會,這是兩個因素促成的:戰後宗教 紛 爭 平 息 以 及 教 宗 本 篤 十 五 世 (

Pape Benoît XV,1854-1922

) 於

1919

7

15

日向英國記者表示支持婦女選舉權。隨後有數個天 主教婦女團體成立,以支持女性主義者或婦女選舉權運動者的訴 求 , 例 如 :

1920

年 成 立 的 「 支 持 婦 女 投 票 全 國 聯 盟 」(

Union

nationale pour le vote des femmes, UNVF

),會員有十萬人;

1925

年成立的「公民與社會女性主義者聯盟」(

Union féministe civique

et sociale, UFCS

), 會員 有 一 萬人 ;「 法 國女 人 愛 國同 盟 」(

Ligue

patriotique des Françaises

,

LPF

), 會 員 有 五 十 萬 人 。63但 是 ,「 宗 教」並非天主教徒轉而支持婦女選舉權的唯一因素,當時全球性 的女性運動也有影響,這些女性運動強調:給予婦女更多責任反 而可以拯救家庭制度,64法國天主教徒採取的行動即是追隨此種世 界潮流。

1900

年代只有極少數天主教婦女要求選舉權,但是後來 她們逐漸接受女性主義的主張,也要求改革,一戰之後就有更多 婦女加入上述組織。 此外,傷殘及退伍軍人組織亦支持婦女選舉權。這些組 織合 計擁有約

300

萬會員,是男性的社交場所,在兩次大戰的戰間期一 直企圖扮演道德法官的角色,對法國兩性關係的走向具有不容忽 視 的 影 響 力 。 它 們 關 切 戰 爭 寡 婦 選 舉 權 的 問 題 , 由 於 它 們 的 關 心 , 傷 殘 及 陣 亡 戰 士 的 家 庭 權 利 始 能 保 全 。 此 類 組 織 的 人 數 甚 62 四 處 張 貼 海 報 和 散 發 宣 傳 單 為 鼓 吹 婦 女 選 舉 權 的 「 支 持 婦 女 選 舉 女 性 行 動 同 盟 」

(Ligue d’action féminine pour le suffrage des femmes)偏好的方式。此同盟係布雷

(Marthe Bray)女士於1926年創立。

63 Steven Hauseet Anne Kenne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holic Women’s Suffrage in

France. 1869-1922”, 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 67: 1 (janvier, 1981), pp. 11-30.

64 Maurice Deslandres, “La Femme dans la Cité, la femme et la vie politique”, Semaines

(23)

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女性選舉權之影響 161

-眾,例如「全國退伍軍人聯盟」(

Confédération nationale des anciens

combattants

)有

35

萬會員。戰爭寡婦組織的會員則合計超過

60

萬 人,65戰爭寡婦組織與女性主義組織關係極密切,其成員常出席對 方組織之集會活動,此種密切關係使婦女選舉權運動獲得甚大助 力。

1920

年代女性主義有兩個須努力說服的對象:婦女和選民。

1919

年眾議院通過婦女選舉權法案後,反婦女選舉權者即強調婦 女的政治教育極落後,一旦她們有選舉權,可能對社會造成負面 影響。支持婦女選舉權者也同意婦女政治經驗不足是一大問題, 因此她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教育婦女如何投票。

1920

年代,婦女 選舉權主義者首先教育婦女選舉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該權利轉 為政治影響力,其使用的方法是四處宣傳婦女選舉權的理念,也 設法增加婦女的公民知識,例如星期日在學校或市政府設立「法 國小禮拜堂」(

chapelles de France

),邀請國會議員、作家及婦運 人士教導婦女憲法的內容。66「婦女社會行動」(

L’Action sociale de

la femme

)則設置「社會課程」(

les cours sociaux

),教導婦女不 應選黨而應看政黨的政見以決定投票對象,且選後應查證當選人

的 政 見 是 否 落 實 。67

1924

年 ,《 法 國 女 人 報 》 的 主 編 米 森 女 士 在

「法蘭西婦女全國會議」大會上提議各報刊載文章,教導婦女政

治知識。68在地方上,婦女選舉權組織則籌設公民教育課程,例如

「東南部女性主義聯盟」(

Fédération féministe du sud-est

)提議在

市 及 區 (

canton

) 政 府 提 供 婦 女 政 治 權 利 的 教 育 與 訓 練 。 事 實

上 , 上 述 對 婦 女 實 施 公 民 教 育 的 措 施 也 是 欲 說 服 反 婦 女 選 舉 權

65 Laurence Klejman et Florence Rochefort, Égalité en marche. Le Féminisme sous 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 (Paris: Presses de la fondation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 1989), p. 295.

66 Mme Aurel, Les Françaises devant l’opinion masculine (Paris: Édition Sansort, 1922),

p. 28.

67 Marguerite-Augustin Féraud, La femme devant les urines (Paris: Librairie académique

Perrin et Cité, 1923), pp. 163-165.

68 Jane Misme, “L’édition politique des femmes par la presse”, Congrès de Lyon, Palais

de mutualité, 18 et 19 novembre 1924 (Paris: Conseil national des femmes françaises, 1925), p. 62.

(24)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53 期 162 -者,希望他們改變敵對的態度。同時,婦女選舉權主義者也未放 棄傳統的策略,即藉提名女性候選人之方式以遊說選民,因此她 們參加

1925

5

月的市議員選舉。數十名婦女打破沉默走向公共 場合且擔任候選人,她們之中有人獲得數千票,已逾當選所需票 數之門檻,而且地方行政機構認可婦女的行動並放鬆管制。69 婦女選舉權主義者在此次選舉時造勢極為成功,因為她 們在 適當時機選擇了適宜的選舉。

1925

4

7

日眾議院以

68%

的支持

率通過讓年滿

25

歲的婦女在市與區選舉(

les élections municipales

et cantonales

)中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70因此

1925

5

月的市 議 員 選 舉 是 一 個 實 驗 婦 女 選 舉 權 的 理 想 時 機 , 因 為 它 的 範 圍 有 限,而且此時婦女參與市議員選舉正可炒熱話題並獲得社會大眾 的同情。婦女選舉權運動者知道,就法律規定而言,婦女在

1925

年的選舉中尚無選舉權(因尚未獲參議院同意),71但藉此次參與 的行動,可以展現她們欲獲得選舉權的決心,而且

1925

年的法國 婦女受戰後婦女個人主義運動的影響,比戰前更敢公開表示自己 的意見。她們的最主要目的是藉參與選舉向選民宣傳婦女選舉權 的必要性並向參議院施壓(

1925

5

3

日女性候選人列隊到參議 院陳情)。72女性主義者的主要動機並非當選,而是希望社會承認 69 此次選舉婦女參與者眾。「法蘭西婦女全國會議」在巴黎提出80個候選人,法國共 產黨(PCF)在巴黎、巴黎郊區和外省也都提出候選人名單。

70 Discussion des propositions de loi Louis Marin tendant à donner aux femmes l'électorat

et l’égalité dès les élections de 1925 (municipales), Scrutin du 7 avril 1925, Annales de Chambre des députés.

71 法 國 第 三 共 和 國 會 為 兩 院 制 , 下 院 稱 眾 議 院 (Chambre des députés), 上 院 稱 參 議

院(Sénat)。眾議員由年滿21歲之男性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平均每一個眾議員代表 7萬人,任期4年。參議員固定名額為300人(男性公民須年滿40歲始能參選),其 中225人由各省的省、市、區議員組成的選舉團選舉1至5人,任期9年,每3年改 選 三分 之一 。其 餘75人 (即 四分 之一 )由 國會 任命 ,為 終身 職。 這些 終身 參議員 如因故出缺(例如死亡或辭職),仍由參議院自行決定人選替代之,而非重新舉行 選 舉 。 兩 院 均 可 提 出 法 案 , 除 財 政 法 案 須 由 眾 議 院 提 出 並 通 過 外 , 其 餘 法 案 均 須 獲得兩院通過,始可成為法律。Cf. Marcel Morabito, Histoire constitutionnelle de la

France (1798-1958) (Paris: Éditions Montchrestien, 2010), pp. 285-287.

72 但是193277日,出席的參議員中,86.3%投票反對將婦女選舉權法律草案條

文付討論,支持的參議員僅有13.6%。參議院以共和國的政治與社會傳統價值之捍 衛 者 自 居 , 認 為 拒 絕 給 予 婦 女 選 舉 權 是 抗 拒 社 會 不 可 知 的 變 化 的 最 佳 方 式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os salvadoreños y salvadoreñas evalúan la situación del país a finales de 2008 y opinan sobre las elecciones legislativas y municipales de 2009 2..

También aplicamos la traducción inmediata, que nos permite resolver problemas al diseñar documentos que contienen palabras en otros idiomas; el control de cambios, inseparable

依據凱度洞察研究機構(Kantar)《2019 西班牙分銷與消費分析報 告》(Balance de la Distribución y el Gran Consumo

8 Reglamento que Regula las Actividades de las Empresas Arrendadoras de Vehículos Automotrices y Acuáticos (Rent a Car) , published in La Gaceta No.. Reglamento de Guías

(1907), Asaṅga, Mahāyāna-Sūtrālaṃkāra, Exposé de la Doctrine du Grand Véhicule selon le Système Yogācāra, Tome Ⅰ(Paris, 1907), repr. Limaye1992:Surekha Vijay

美軍登陸塞班島之際,小澤治三郎正執行豊田副武的阿號作戰計畫,詴圖與美軍艦隊決

pa dag nye bar len pa yin la shing rta nye par len pa po min pa de bzhin du / bdag kyang kun rdzob kyi bden par 'jig rten gyi tha snyad kun tu mi gcad par bya ba'i phyir shing

dPal dus kyi ’khor lo’i ’grel chen dri ma med pa’i ’od kyi rgya cher bshad pa de kho na nyid snang bar byed pa zhes bya ba. dBu ma la ’jug 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