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 概念與原則 Concepts and Principals in the Labeling of Vocabulary Word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指導教授:鄧守信博士 研 究 生:許淑婷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2)

(3)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 概念與原則 中文摘要 關鍵字:詞彙標記、詞類系統、詞類偏誤 本文主要針對華語教材的詞彙標記做出原則性及概念性的探討。首先在 第三章討論了詞的定義與詞的類型。本文認為漢語為孤立語,並不具符合西 方語言學定義的詞綴,因此漢語中合成詞(synthetic word)、複合詞(compound word)的區分,是以詞素來判別:包含黏著詞素者為合成詞,由詞加詞所構 成的為複合詞,而離合詞(separable word)屬於合成詞的一類。此外,我們討 論了詞和詞組的不同,包含動補結構(verb-complement structure)、熟語性用 語(idiomatic expression)於教材中的處理。 第四章我們確立了詞類系統並討論教材的詞類標記,我們依句法功能將 詞類系統分為八大核心詞類「名詞、動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量詞、 限定詞」。在教材的次類標記部分,我們根據 Chafe(1970)的動詞中心論, 認為動詞為句法之中心,因此將標記的討論範圍限定在動詞,我們的動詞標 記主要基於鄧守信(1974)的動詞分類,以及鄧守信(2010)所提出之現代詞類 標記原則,將動詞劃分為動作動詞(action verb)、狀態動詞(state verb)、變化 動詞(process verb)三類,並依個別動詞的句法特性,進一步予以結構上的次 類標記,我們將三個動詞次類之下再進行及物和不及物的劃分,在狀態動詞 (state verb)部分則劃分出唯定狀態動詞和唯謂狀態動詞及助動詞,最後則是 離合詞及動後主語(post-verbal subject)的標記。 最後筆者根據教學現場所蒐集到的詞類偏誤,檢視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 適切性,並提出我們的詞彙標記原則與建議。. i.

(4) Concepts and Principals in the Labeling of Vocabulary Word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bstract Keywords:Vocabulary labeling, Syntactic category systems, Syntactic category errors This thesis primarily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of labeling vocabular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definitions and the types of word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rds and phrases, including how teaching materials can present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uthor establishes a syntactic categories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labeling of vocabulary words in teaching materials, using syntactic function to divide the syntactic categories system into eight categories: noun, verb, adverb, preposition, conjunction, particle, measure word, and determiner. In accordance with Chafe’s (1970) concept of “verb-central”, which holds that verbs are the central element of syntax, this study divides verbs into several subcategories based on those proposed by Teng (2010), who divides verbs into action verbs, state verbs and process verbs.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verbs, another level of labels were added. We divided action, state and process verbs into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 State verbs were categorized as either attributive state verbs or predicative state verbs, and auxiliary verbs. Finally, verbs were categorized as either separable words or post-verbal subjects. Finally, the author reviews the adequacy of vocabulary labeling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based on syntactic category errors collected from a classroom environment, proposes principl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labeling of vocabulary.. ii.

(5) 目錄 目錄 ............................................................................................................................... iiii 表目錄 ..............................................................................................................................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1.2 語料來源 ............................................................................................................ 2 1.2.1 調查目的、內容和方法 ......................................................................... 2 1.2.2 調查對象及其背景介紹 ......................................................................... 2 1.3 研究範圍與架構 ................................................................................................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4 2.1 詞的界定 ............................................................................................................ 4 2.1.1 詞和詞素 ................................................................................................. 4 2.1.2 詞的定義 ................................................................................................. 6 2.1.3 構詞類型 ................................................................................................. 9 2.1.4 詞組 ....................................................................................................... 14 2.2 詞類劃分標準 .................................................................................................. 15 2.2.1 詞形(morphology) ................................................................................. 15 2.2.2 語義(semantics) ..................................................................................... 16 2.2.3 句法(syntax) .......................................................................................... 17 第三章 詞之定義 .......................................................................................................... 20 3.1 詞的內部成分 .................................................................................................. 20 3.1.1 自由詞素(free morpheme)與黏著詞素(bound morpheme) ................. 20 3.1.2 詞根(root)和詞綴(affix) ........................................................................ 22 3.2 詞的類型 .......................................................................................................... 27 3.2.1 合成詞(synthetic word)、複合詞(compound word) ............................ 28 3.2.2 離合詞(separable word) ........................................................................ 31 3.2.3 功能詞(function word) .......................................................................... 33 3.3 詞和詞組 .......................................................................................................... 36 3.3.1 複合詞、詞組 ....................................................................................... 36 3.3.1.1 字面語義及詞彙義 .................................................................... 36 3.3.1.2 擴展性 ........................................................................................ 38 3.3.2 動補結構 ............................................................................................... 39 3.3.3 熟語性用語(idiomatic expression) ....................................................... 42 3.4 本章總結 .......................................................................................................... 43 第四章 詞類系統與標記 .............................................................................................. 45 4.1 詞類系統 .......................................................................................................... 45. iii.

(6) 4.1.1 限定詞................................................................................................... 50 4.1.2 時間詞、地方/處所詞、方位詞 ......................................................... 52 4.1.3 形容詞................................................................................................... 54 4.1.4 區別詞................................................................................................... 59 4.1.5 數詞....................................................................................................... 60 4.1.6 量詞....................................................................................................... 60 4.1.7 代(名)詞 ................................................................................................ 63 4.1.8 語氣詞................................................................................................... 64 4.1.9 (感)嘆詞 ................................................................................................ 64 4.1.10 擬聲/象聲詞 ....................................................................................... 65 4.1.11 小結..................................................................................................... 65 4.2 次類標記.......................................................................................................... 67 4.2.1 動詞分類系統....................................................................................... 67 4.2.1.1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1993) ..................................................... 67 4.2.1.2 屈承熹(1999) ............................................................................. 69 4.2.1.3 趙元任(1968) ............................................................................. 70 4.2.1.4 鄧守信(1974) ............................................................................. 71 4.2.1.5 Tai (1984)................................................................................... 72 4.2.2 教材編寫之動詞次類劃分階層........................................................... 74 4.2.2.1 及物性........................................................................................ 75 4.2.2.2 定語性........................................................................................ 78 4.2.2.3 分離性........................................................................................ 80 4.2.2.4 動後主語.................................................................................... 82 4.2.2.5 小結............................................................................................ 83 4.3 本章總結.......................................................................................................... 84 第五章 教學應用.......................................................................................................... 86 5.1 華語教材檢視.................................................................................................. 86 5.1.1 選詞標準檢視....................................................................................... 86 5.1.2 詞類術語檢視....................................................................................... 89 5.2 偏誤分析與教學應用...................................................................................... 91 5.2.1 偏誤分析............................................................................................... 91 5.2.2 詞彙標記之原則與建議....................................................................... 99 第六章 結論................................................................................................................ 101 6.1 研究總結........................................................................................................ 101 6.2 研究限制與省思............................................................................................ 103 參考文獻...................................................................................................................... 104 附錄.............................................................................................................................. 110. iv.

(7)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二-1 Packard(2001)四種構詞詞素與舉例 .............................................................. 10 二-2 Packard(2001)漢語複雜詞(complex word)的構詞類型與舉例..................... 11 二-3 詞素、詞、詞組之定義與舉例 ...................................................................... 15 二-4 沈家煊(1997, 1999)詞類和句法成分的關聯標記模式 ................................. 18 三-1 詞素之分類、定義及舉例 .............................................................................. 20 三-2 詞的類型、定義及舉例 .................................................................................. 30 三-3 Packard(2001)的詞素類型與舉例 .................................................................. 33.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三-4 功能詞、詞素分類與成詞性 .......................................................................... 35 三-5 漢語構詞和句法的漸進關係 .......................................................................... 36 三-6 動補複合詞、結果式動補詞組的差異 .......................................................... 42 四-1 前人對於現代漢語詞彙分類之整理 .............................................................. 48 四-2 王楚蓁(2008:69)漢語定詞次類分布表 .......................................................... 50 四-3 Croft (1991:53)詞類原型及有標無標的概念(以英語為例) .......................... 55 四-4 王楚蓁(2008:57)漢語詞類類型標記分布表 .................................................. 56 四-5 鄧守信(2010)現代漢語的八大詞類及其舉例 ............................................... 66 四-6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1993)之動詞分類 ....................................................... 68.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四-7 屈承熹(1999)情狀動詞與行動動詞在語法上的區別 ................................... 69 四-8 趙元任(1968)之動詞分類 ............................................................................... 70 四-9 鄧守信(1974)動詞分類與句法結構搭配表 ................................................... 71 四-10 鄧守信(2010)動詞類型與及物性標記 ......................................................... 77 四-11 鄧守信(2010)不及物狀態動詞與定語性標記 ............................................. 79 四-12 鄧守信(2010)離合詞類型標記 ..................................................................... 80 四-13 非賓格假定理論─單元動詞和及其次類(以漢語為例) .............................. 83 四-14 現代漢語動詞次類標記一覽表 .................................................................... 84 五-1《實用視聽華語》《新實用漢語課本》《中文聽說讀寫》生詞標記 ....... 90. 表 五-2 詞類偏誤之初探與建議 .................................................................................. 96. v.

(8) 圖目錄 圖 二-1 Givón(2001:54)三大詞類的時間穩定性程度表(轉引自王楚蓁,2008) ..... 16 圖 二-2 朱德熙(1985)印歐語的詞類和句法功能....................................................... 17 圖 二-3 朱德熙(1985)漢語的詞類和句法功能........................................................... 17. v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對外華語教學現場,常見的初級學生偏誤之舉隅如下:「*我的老師 是很好。」、「*我沒有夠時間去很多地方。」、「*我的會,你可以來參加 嗎?」上述偏誤,皆無關語義,而在構詞及句法。呂叔湘(1953)認為詞是「語 言的最小的獨立運用的意義單位。」;符淮青(2011)對於詞的定義如下:「詞 為有意義、能單說或用來造句的最小單位。」我們認為詞為句法之基礎,語 言表達之核心,而漢語的句式結構有其語言殊性,學習者若是以語義進行翻 譯式的學習,容易產生語法上的偏誤。 我們主張詞彙之學習與教學,不能單憑翻譯,教學者及學習者對於詞之 屬性及分類應有系統性的了解,使學習者能夠正確地將所學的詞彙回歸到句 子。綜觀現今常用的華語教材對於詞彙的注解,主要包含術語標注、詞彙注 釋和例句等部分,然而在詞的編選以及詞類標注的部分還是有所不足,在缺 乏詳細詞類標注及教學指導的情形下,可能會出現學生掌握了該詞彙之語 義,然而於句法的呈現卻產生了偏誤的情形。我們認為,在生詞表的編列上, 對於選詞的標準應該有所依據;對於詞的次分類,也應予以標記,同時落實 詞類教學。 鑑於以上之研究動機與觀察,本文主要的研究問題及目的如下: 1.詞的定義與詞的類型為何? 2.漢語中的詞類系統應如何整併和劃分? 3.最適合教學之動詞分類及其劃分階層為何? 4.教材詞彙編寫及標記之原則為何?. 1.

(10)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1.2 語料來源 1.2.1 調查目的、內容和方法 我們認為詞彙和句法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不完全的詞彙習得,可能會 1. 產生語法上的偏誤,因此教學者必須灌輸學生詞類的概念 。故除了主要之 本體研究外,本論文同時輔以教學現場的偏誤觀察。我們以台灣大學語文中 2. 心中國語文組的外籍學生 為研究對象,透過詞類偏誤的蒐集與分析,從中 說明詞類標注與次分類的重要性,我們採用的並非量化研究而是質性的觀 察。語料來源主要來自台大中語組之外籍學生的書面作業及作文。. 1.2.2 調查對象及其背景介紹 語料蒐集的對象主要來自歐美國籍,母語為英語或者能夠流利使用英語 者。學生程度為初級,多數學生在海外大學的學習時間未滿二年,在台灣大 學語文中心的學習時間則為三到六個月。台灣大學語文中心使用的華語教材 為「實用視聽華語」,簡稱「視華」。該書一共有五冊,本研究之偏誤蒐集 主要以視華一到視華三的學習者為主,透過偏誤觀察及分析,了解學生對於 漢語詞類的學習與掌握情形。. 1.3 研究範圍與架構 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為解決當今教材編寫之闕漏,減少學生偏誤率的產 生,希望從句法偏誤之角度提出教材詞彙編寫與標記之概念及原則,同時提 倡詞之次分類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的研究重點不在於詞彙的語義分析,也 非個別詞的詞類界定,而是著重於漢語詞類和句法的互動關係,以及討論教 材詞彙編寫之原則。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範圍、以 及語料來源的說明。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檢視及探. 1. 這裡所指的詞類概念,並非一般傳統教材中的簡單分類,而包含了進一步詞之次分類的. 概念。 2. 外籍學生來源有兩類,一類是在台大進行學位攻讀的國際學生以及短期來台半年至一年. 的交換生,另一類是台大華語班的一般外籍學生。. 2.

(11) 第一章. 緒論. 討前人對於詞的概念與定義;第二部分則為詞類劃分理論之回顧。 第三章為本論文的理論架構。本章討論的內容主要有三:我們將於 3.1 探討詞的內部成分;3.2 討論詞的類型;3.3 討論詞與詞組之劃分,以做為教 材詞彙標記的理論依據。 第四章的討論分為兩個部分,我們將於 4.1 檢視現行詞類系統,並重新 進行整併與劃分,確立本論文之詞類系統;4.2 則探討動詞的分類並進行次 類階層的標記討論。 第五章分為教材檢視以及偏誤分析兩個部分,希望將上述之理論研究與 實際教學相結合並提出教材詞彙編寫及標記之原則以及相關的教學建議。 第六章是結論部分,介紹本論文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不足之處,並提 出今後研究或思考的方向。. 3.

(12)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就兩大部分進行文獻探討,我們將於2.1檢視過去學者對於詞 素、詞、詞組之定義,為第三章之討論作鋪墊,在2.2的部分,我們將回顧 詞類劃分的理論,以作為第四章確立詞類系統的理論依據。. 2.1 詞的界定 詞(word)的概念介於構詞學(morphology)和句法學(syntax)之間,以下我 們將從詞的內部結構、詞和句法的互動這兩方面來檢視學者們對於詞的界 定。. 2.1.1 詞和詞素 探討詞的內部結構為構詞學的研究範疇,謝國平(2002:157)指出「構詞 學中的基本單位是詞位(morpheme),詞位是語言系統中最小的具有語意或語 法功能的單位。」關於「morpheme」的中文術語,除了「語位」外,尚有 學者使用「語素」(劉月華等,1996;朱德熙,1982 等)。本文將統一稱為「詞 素」,以表達其作用於詞法,為構詞成分的概念。 關於詞素的定義,我們分別參閱了中外語言學者的定義,如下: 美國語言學家 Bloomfield(1933:166)對詞素的定義為:「在詞的形式中, 我們將最小且有意義的單位定義為詞素3。」O’Grady & Dobrovolsky(1987:129) 認為「詞素為最小的意義承載單位4。」Li& Thompson(1981:27)提到「語言 中最小而且具有意義的成份為詞素5。」 趙元任(1968:74)指出「語位是一個語言裡頭有意義的最小單位」;劉月 華等(1996)認為「語素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也是最小的語法單位,它們有 意義,而且不能分割成更小的有意義的單位。」 3. Bloomfield (1933:166) ”In the case of lexical forms, we have defined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units as morphemes.” 此翻譯出於筆者。 4.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29) “morphemes, the minimal meaning-bearing units of. language.”此翻譯出於筆者。 5. 本論文引自 Li& Thompson(1981)的內容皆參閱自黃宣範(2007)的中譯本,文中的頁數標. 記也以黃宣範(2007)的為依據。. 4.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我們根據以上學者的定義,將「詞素」定義為「語言中有意義或功能的 最小單位。其作用於構詞層面,為構詞法的最小單位,不能再分割。」如「人、 民、葡萄、老-、-子」等,皆為詞素。 關於「詞」和「詞素」的關係,陸志韋等(1957:1)提出了以下見解: 漢語的特點之一是它的詞少有類乎印歐語的窄義的型態成分,例如:詞頭、詞 尾、輕重音律………最合理的辦法是把凡是有意義的音節都先當作詞素,其中 有能獨立的,當它是獨立的時後,詞素等於詞,當它在語言片段裡不能自由運 用的時候,詞素+詞素才是詞。. (陸志韋等,1957,p.1). 至於「獨立」的定義為何?我們可以進一步參見趙元任6(1968:77)的討 論: 一個能夠單獨成話的語位(morpheme),便是獨用(或自由)語位(free morpheme)。要是它在話裡總得跟別的語位一起出現,而且中間不停,那就是 個連用語位(bound morpheme),比方問「這是什麼?」可以回答說「這是梨。」 或只說:「梨。」所以「梨」就是獨用的。但是「桃」這個語位出現在「桃花 兒」、「桃園」、「櫻桃」、「桃子」裡頭,從不單獨出現,所以「桃」是連 用語位。. (趙元任,1968,p.77). 綜合陸志韋等(1957)和趙元任(1968)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可單獨充當句子成分的自由詞素即為詞。 趙元任(1968)以能不能單獨成話來作為區分自由詞素和黏著詞素的依 據,這點,朱德熙(1982:9)、陸儉明(2005:22-24)也採相同的區分方式來區分。 朱德熙(1982)的所舉的例子如下: 有的語素能夠單獨成句,例如:「好、來、看、我、書、葡萄」。有的語素不 能單獨成句,例如:「日、民、衣、失、銀、也、很、嗎」。能單獨成句的語 素叫做自由語素,不能單獨成句的語素叫做黏著語素。 (朱德熙,1982,p.9). 6. 本論文引自趙元任(1968)的內容皆參閱自丁邦新(2002)的中譯本,文中的頁數標記如非. 特別註明,皆以丁邦新(2002)的為依據。. 5.

(14)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陸儉明(2005:22-24)談論自由與黏著的概念時則指出: 所謂自由,是指一個音義結合體能處於單說的地位,即能單獨成句。至於所謂 黏著,是指一個音義結合體絕對不能處於單說的地位,即絕對不能單獨成句。 因此語素也可分為「自由語素」及「黏著語素」兩類。「自由語素」是指能單 獨成詞,自由獨立出現於話語中的語素。如「燈、筆、吃、看、好......」;而 所謂「黏著語素」則是指不能單獨成詞的語素,如「杏、機、子、吝」等;以 及雖能單獨成詞但不能自由獨立出現於話語中的語素,如「也、剛、了、嗎、 吧」等。. 節錄自陸儉明(2005:22-24). 我們從朱德熙(1982)及陸儉明(2005)的討論可看出,兩位學者將功能詞 (function word),如:助詞「了、吧、嗎」,副詞「也、剛、很」等,也納 入黏著詞素當中。然而我們認為功能詞在句子中所表現的黏著特性,為語法 功能,而非構詞功能,其黏著屬性表現在構句方面,而不是在構詞上得和其 他詞素結合,才可以進入句子,因此我們不主張將其歸類於黏著詞素。我們 認為詞素作用於詞法,為構詞的成分,而功能詞雖然為詞,但其主要作用於 句法,不涉及構詞層面,應排除於構詞規則之外,因此我們不討論功能詞屬 於自由詞素或黏著詞素的問題。. 2.1.2 詞的定義 至於何為「詞」?王力(1953)認為「詞」是「語言的最小意義單位」, 意思是一個詞若能表示一個概念,就是有意義的,若是一個虛詞,雖然不能 表示一個概念,但作為語法工具來說,仍然是有意義的。我們認為此定義並 不能區分出詞和詞素,單就字面意義來看,也並不完善。 呂叔湘(1953:10)在談論字跟詞時,如是說: 語言的最小的獨立運用的單位是詞,而文字的最小的獨立運用的單位是字,一 個字可能是一個詞,也可能不是一個詞;一個詞可能只有一個字,也可能不只 一個字。例如:”語”和”言”是兩個字,但是”語言”只是一個詞。 (呂叔湘,1953,p.10). 至於詞和字的區別,呂叔湘(1953:10)認為:「只有一個正確的意義和聲 音的結合體,才能獨立運用,才是一個詞。」 也就是說,「詞」一定要有. 6.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意義,也是語言的最小獨立運用的單位。至於何為「意義」?是詞本身具有 概念性,或是於句法中有功能性?呂叔湘(1953)的定義中並無確切說明。 朱德熙(1982:11)給「詞」的定義為:「最小的能夠獨立活動的有意義的 語言成分。」至於「能夠獨立活動」的定義,朱德熙(1982:11)做了以下討論: 如果把「能夠獨立活動」理解為能夠單獨成句,那麼我們可以把詞定義為「最 小的自由形式」(即最小的能夠單獨成句的語言形式)。根據能不能單獨成句來 確定漢語的詞是有困難的。因為「最小的自由形式」固然都是詞,可是詞並不 都是自由形式。. (朱德熙,1982,p.12). 筆者同意朱德熙(1982)的看法,然而以能不能單說以及單獨進入句子的 判斷方式有其侷限性,此種方法雖可應用於名詞或動詞等詞類,但對於其他 語法功能較強的詞類,如:量詞、助詞等,並不能以此依據進行判別,如「根、 條;呢、了」等均不能單說,也不能單獨成句,但我們無法因此說它們不是 詞。 劉月華等(1996:1)給詞下的定義如下: 詞是最小的能獨立運用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所謂能獨立運用,是指能單說或 能單獨(不必與另一些特定的語言成分結合)進入句子。例如「工人」是一個詞… 又如「的」也是一個詞。. (劉月華等,1996,p.1-2). 劉月華等(1996:2)提出透過問句來測試的辦法,如: (1) a. 問:他哥哥是幹什麼的? b. 答:工人。 從例句(1)的問答句看來,「工人」可單說,單獨回答問題,且是最小獨 立的語言單位,分割成「工」、「人」則失去原詞意義。因此判定「工人」 為「詞」。此外,劉月華等(1996)表示: 又如「的」也是一個「詞」,第一,它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第二,可以單獨 進入句子,而不必與某一個或某些特定的語言成分結合在一起。第三,「的」 自然是最小的有意義的單位。. (劉月華等,1996,p.2). 7.

(16)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劉月華等(1996:2)所舉的例句如下: (2) 我的家在北京。 (3) 明明是一個可愛的孩子。 由劉月華等(1996)所舉的例子(1)~(3)看來,其「詞」定義中的「獨立運 用」包含兩部分,一是單獨回答問題,二是單獨進入句子。可以看出劉月華 等(1996)詞的定義包含了詞的語法功能,將功能詞也包含其中,然而其定義 過於繁瑣,有整併的空間。 Packard(2001:7)提到了詞的多種概念7,其中,Packard(2001:12)認為以 構詞及句法的角度比較適合用來界定漢語的詞: Packard(2001:12)針對詞和句法關係做了如下描述:其認為「從句法層 面探討的詞,表示的是在句法上自由、獨立的單位。」也認為「從句法概念 來定義的詞將被用來做為分析中文詞彙的基礎」;並以「在我們的中文詞彙 描寫中,我們將極度仰賴句法詞的概念。」8 點出以句法概念探討詞的重要 性。 此外,在詞和構詞學的關係中,Packard(2001:12)認為漢語的新詞彙可 按照特定的構詞規則來產生;另外,詞主要是透過詞素來構成,詞素在詞的 構成中扮演著最具關鍵的角色9。透過以上Packard(2001)之論述,我們可以. 7. Packard(2001:7)提及了多種形成詞的概念,如拼寫的詞(orthographic word)、社會學的詞. (sociological word)、詞彙性的詞(lexical word)、語義學的詞(semantic word)、語音上的詞 (phonological word)、心理語言學的詞(psycholinguistic word)、句法方面的詞(syntactic word)、構詞學的詞(morphological word)。(此中文翻譯出於筆者,其中 morphological 一般 翻譯成型態學,在此筆者譯為構詞學。) 8. 見 Packard(2001:12) “A syntactic word is a form that can stand as a syntactically free form.”. 及 Packard(2001:18) ” the syntactic definition of word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analysing Chinese words.”和 Packard(2001:13) ” syntactic word will be one we crucially rely on in our description of Chinese words.” 9. 見 Packard(2001:12) “My own definition of morphological word applied to Chinese is the. proper output of word-formation rules in the language”及 Packard(2001:20) “we would have to assume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not so much ‘word-based’ as based on something else, with the most viable candidate being the morpheme.”.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得知,「詞」位於詞法和句法的界面,而詞素的屬性也會影響構詞類型。 綜合以上學者之定義,我們認為詞和句法息息相關,詞的概念包含兩方 面:一由構詞概念而來,亦即由詞素所組成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一為在句 子中,最小、且能獨立運用的句法單位。 因此,不同於「詞素」為構詞法中最小的意義單位,我們給詞的定義是: 「詞」為句法的最小,自由,獨立單位,能單獨進入句子。我們可以將「詞」 就詞法和句法的角度分為兩類:一類具具體詞彙義,能單獨存在於語句 (utterance)中,我們稱為正規詞(regular word),如「國家、明天、跑步」等; 另一類具語法功能(grammatical function),我們稱為功能詞(function word), 如「了、的、就、和、把、吧、個、這…」等。. 2.1.3 構詞類型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29)指出「在人類的語言中,詞包含著兩 種基本類型,即單純詞和複雜詞。單純詞無法再分割成更小的有意義的單 位,而複雜詞可以分析出其構成部分及其意義10。」 而詞是由詞素所構成的。Packard(2001:80)認為和構詞有關的詞素有四 種:根詞(root words)、黏著詞根(bound roots)、構詞詞綴(word-forming affixes) 以及語法詞綴(grammatical affixes)11。Packard(2001:69-70)的定義如下: 1. 如果詞素表示意義,且是自由的,為根詞(root word),也就是單純詞。如: 「冰」。 2. 如果詞素表示意義,且是黏著的,為黏著詞根(bound root)。如:「房」。. 10.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29) ”There are two basic types of words in human. language─simple and complex. Simple words are those that cannot be broken down into smaller meaningful units while complex words can be analysed into constituent parts, each of which expresses some identifiable meaning.” 此翻譯出於筆者。其中,朱德熙(1982)、劉月 華等(1996)將「complex word」稱為合成詞,其意涵和本論文之合成詞(synthetic word)有 所不同,為了避免混淆,筆者將「complex word」譯為複雜詞。 11. 見 Packard(2001:80) “We may consider all two-syllable complex Mandarin words to be. combinations of the four morpheme types – root words, bound roots, word-forming affixes and grammatical affixes.”. 9.

(18)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3. 如果詞素是黏著的,具語法功能性,是詞綴。詞綴可分為構詞詞綴12(word-forming affix),如: 「子、化、頭」 ;以及語法詞綴13(grammatical affix),如: 「了 1、們、 著、過。」14. 我們可以以下表來呈現: 表 二-1 Packard(2001)四種構詞詞素與舉例 自由/黏著. 意義/功能. 詞素類型. 舉例. 自由. 意義. 根詞. 冰. 黏著. 意義. 黏著詞根. 房. 黏著. 功能. 構詞詞綴(派生詞綴). 子、化、頭…. 黏著. 功能. 語法詞綴(屈折詞綴). 了 1、們、著、過. Packard(2001:80)進一步依構成詞素的不同將漢語的複雜詞15(complex word)分成四種類型: 1. 複合詞(compound word):由兩個根詞所組成的詞。 2. 黏著詞根詞(bound root word):由一個根詞加上黏著詞根,或是由兩個黏著詞根 所組成的詞。 3. 派生詞(derived word):由一個黏著詞根或根詞加上一個構詞詞綴所組成的詞。 4. 語法詞(grammatical word):由一個根詞加上一個語法詞綴所組成的詞。16 12. 此為筆者暫譯,同湯廷池(1992:20)之派生詞綴(derivational affix,又稱構詞成分)。. 13. 此為筆者暫譯,同湯廷池(1992:20)之屈折詞綴(inflectional affix,又稱構形成分)。. 14. Packard(2001:69) “Based on these criteria of free–bound and content–function, If it is a. content morpheme and is free ([+free,−function]), it is a root word (or simply a ‘word’). If the morpheme is content and is bound ([−free, −function]), it is a bound root. If the morpheme is bound and is grammatical ([−free, +function]), then it is an affix.” Packard(2001:70) “within the category of affix there are two subcategories: word-forming affix and grammatical affix.” 15. 同(注 10),此翻譯為筆者自譯,不同於朱德熙(1982)、劉月華等(1996)將「complex word」. 稱為合成詞,本文之合成詞指的是「synthetic word」,在此為了避免混淆故以複雜詞來進 行論述。 16. Packard(2001:80) “This yields four types of complex word in Mandarin: compound word,. bound root word, derived word and grammatical word.1 A compound word is composed of two root words; a bound root word is composed of a root word plus bound root, or two bound roots; a derived word is composed of a bound root or root word plus a word forming affix; and a grammatical word is composed of a root word plus a grammatical affix.”. 10.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其舉例及類型如下表: 表 二-2 Packard(2001)漢語複雜詞(complex word)的構詞類型與舉例 類型. 構詞方式. 舉例. 複合詞(compound word). 根詞+根詞. 冰山、進去…. 黏著詞根詞(bound root. 兩個黏著詞根或是一個 黏著詞根加一個根詞. 電腦17、橡皮…. 構詞詞綴+黏著詞根或是 根詞. 房子、插頭…. 根詞+語法詞綴. 走了、我們、走不進、進 得去. word) 派生詞(derived word) 語法詞(grammatical word). 關於上述 Packard(2001)的詞素分類以及構詞類型,我們認為有幾點需 要深入的討論,其一是漢語是否有詞綴,其二是 Packard(2001)所歸納出的 構詞類型是否恰當。詞綴的確立與否連帶影響到漢語構詞類型的劃分,我們 將在第三章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Li & Thompson(1981:27)將構詞類型分為重疊18(reduplication)、附加 (affixation)以及複合三類;朱德熙(1982:25)將詞分為單純詞(simplex word)以 及合成詞19(complex word),單純詞是由一個詞素所構成的,而合成詞 (complex word)的構詞方式包含了重疊、附加、複合三大類。 在重疊形式方面,Li & Thompson(1981)、朱德熙(1982)皆把重疊 (reduplication)視為一種構詞形式。各類重疊形式舉例如下: 名詞:爸爸、媽媽 量詞:個個、件件 17. 關於 Packard(2001:81)此舉例,陳俊光老師指出「電腦」實為[FF]的結構,並非由兩個. 黏著詞根所構成的,應歸類為複合詞,在此提出說明。 18. 黃宣範(2007)的中譯版將「reduplication」翻成「重複」,筆者在文中將以「重疊」來. 進行論述。 19. 朱德熙(1982)所謂的合成詞(complex word)和本文所定義之合成詞(synthetic word)有所. 不同,朱德熙(1982)的合成詞是相對於單純詞而來,只要是包含了兩個以上詞素的詞均為 合成詞,即 O’Grady & Dobrovolsky(1987:443)給「complex word」所下之定義”A word that consists of two or more morphemes.” 於文中論述時,筆者將保留該學者所用之術語,然而 在術語後輔以英文說明。. 11.

(20)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動詞:看看、聊聊 形容詞:清清楚楚、舒舒服服 我們要討論的是,這些重疊變化,是作用在詞法層次還是在句法層次。 我們認為上述「名詞、量詞、形容詞、動詞」這些類型的重疊詞語當中,只 有名詞重疊屬於構詞範疇。因為這類重疊並沒有產生特殊的語法功能,仍屬 於詞的範疇。而其他「量詞、形容詞、動詞」的重疊形式則各自具語法意義。 如量詞重疊表示的是「每一個」的概念;形容詞重疊表示程度加深或是使原 本的語意更加生動: (4) a.這些蘋果個個都好吃 b.這家店的衣服件件都便宜 (5) a.我們舒舒服服的躺在那兒 b.紅紅的花 (cf.紅的花). Li & Thompson(1981:31) Li & Thompson(1981:31). 例句(4a)意思等同於「這些蘋果每一個都好吃」,而(4b)的意思是「這 家店的衣服每一件都便宜」,其他量詞如「盤盤」、「朵朵」等,都是「每 一個」的概念;又如(5a)的形容詞重疊,表示的也是程度加深,如同「很+ 形容詞」,其他形容詞如「整整齊齊」、「清清楚楚」等亦同;而(5b)透過 重疊形式來描述,則能夠使語句更加生動。這些重疊形式具語法意義,且具 能產性,可以類推,我們認為已脫離詞的層面,而屬語法結構。 又如動詞重疊,也有其獨特的語法意義: (6) a.店員:要幫你拿你的尺寸嗎? b.客人:不用了,我只是看看。 (7) a. 請你嚐嚐這個菜 (cf. 請你嚐這個菜) b. *聊聊一整天 (cf.聊一整天). Li & Thompson(1981:28). 例句(6a.b)的對話中,客人的答句中出現了「看看」這樣重疊的結構, 我們認為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為「短時、少量、輕化」,動詞重疊不同於形 容詞表示程度的加深,反而是減少。因此(6b)客人的回答表示他只是隨意看 看,很快就走。而例句(7a)中,「請你嚐嚐這個菜」也有「短時、少量、輕. 12.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化」的語法意義,和「請你嚐這個菜」有著不同的語義及語用功能。又如(7b) 的病句,動詞重疊「聊聊」既然表示「短時、少量、輕化」,因此「一整天」 的語義和其相牴觸,當然也就不可於句中共現了。我們從(7b)的病句中,也 可再次驗證上述動詞重疊所產生的語法意義。我們認為這些具語法功能的重 疊形式皆屬語法結構而非構詞範疇,因此將之排除於構詞類型中。 至於附加的手段,朱德熙(1982:28)指出「把詞綴黏附在詞根上的構詞方 式叫附加」,可分為前綴(如:「初、老」)和後綴(如:「著、子、們」); Li & Thompson(1981:36)則指出「附加詞多為表示數目、時貌等等的文法性 詞素」,其分類除了上述之前綴、後綴20外,尚包含了內加詞(如:「得/不」) 一類。 我們可以看出 Li & Thompson(1981)及朱德熙(1982)皆把功能詞(如: 著、得)也劃分為構詞詞素之一類,然而我們於 2.1.1 已指出功能詞主要作用 於句法,並不涉及構詞層面,因此將之排除於構詞類型之外。同時,我們在 之前的論述中已提到,詞綴的確立與否連帶影響到漢語構詞類型的劃分,我 們認為漢語是否有詞綴此問題有待商榷,我們也將於第三章針對這個部分進 行討論。 在複合的構詞手段中,我們從 Li & Thompson(1981)及朱德熙(1982)的複 合詞類型中可看出:不同於 Packard(2001)指出複合詞(compound word)是由 兩個根詞所組成的[FF]結構的詞,Li & Thompson(1981)及朱德熙(1982)將包 含黏著詞素的詞也劃入複合類型中,如睡覺[FB]、擴大[BF]、自私[BB]皆屬 複合的構詞類型。我們認為這樣的劃分和一般語言學界(如 O’Grady & Dobrovolsky,1987;Richards et al.,1992)的複合定義有所不同,這部分我 們將於 3.2.1 進行進一步的論述。 透過以上文獻回顧,我們在此針對一些術語之名稱及定義進行釐清:朱 德熙(1982)、劉月華等(1996)所謂之「合成詞」等同於 O’Grady & Dobrovolsky(1987:443)所定義之「complex word」。朱德熙(1982)、劉月華 等(1996)此二位學者所稱之合成詞(complex word)是相對於單純詞而來,只 要是包含了兩個以上詞素的詞均為合成詞(complex word),[FF]、[FB]、[BF]、 20. 黃宣範(2007)中譯本將「前綴」譯為「詞頭」,「後綴」譯為「詞尾」。. 13.

(22)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BB]等結構皆包含其中。因此在此二位學者的分類架構中, [FF]結構的複 合詞也屬於合成詞(complex word)的一類。 然而本論文的「合成詞」等同於 O’Grady & Dobrovolsky(1987:461)所定 義之「synthetic word」,指的是包含黏著詞素的詞。因此在我們的架構中, 合成詞(synthetic word)以及複合詞(compound word)是兩個分立的概念,複合 詞(compound word)並不屬於合成詞(synthetic word)之一類。(可參見 3.2.1 之 討論). 2.1.4 詞組 在詞組(phrase)的定義上,王力(1953:238)提到「仂語21就是兩個以上的 詞的組合。」劉月華等(1996:2)認為「詞與詞按一定的規則組合起來表達一 定的意義」,就成為「短語22」。「短語」是造句的單位。例如:「他的學 生、大部分、非洲人」。陸儉明(2005:20)提到:「詞組是由詞和詞按一定的 句法規則所組成的比詞大的能獨立運用的音義結合體。」如「木頭桌子、喝 咖啡、洗乾淨」等。李子瑄、曹逢甫(2009:183)認為「短語」又稱為「詞組」, 指的是「詞與詞結合而成、有意義的較大語法單位。」例如:「我和你、小 明的書、科幻小說、吃飯」等。 首先在術語的使用上,上述學者的討論中出現了「仂語」、「短語」、 「詞組」等術語,我們主張使用「詞組」一術語,因為「仂」字過於艱澀, 而「短語」有時很長,至於「詞組」從字面義就能瞭解其意涵,因此我們主 張採用此術語。我們認為「詞組」是詞與詞的組合,為塊狀的構句單位,其 替換性及組合性強,如:「科幻小說」可替換成「歷史小說、言情小說」等, 或是替換成「科幻電影、科幻文學」等;「非洲人」可替換成「非洲草原、 非洲沙漠」,或是「亞洲人、歐洲人」等。而「詞組」當中也可插入其他語 言成份,如:「科幻小說」可插入「的」變成「科幻的小說」,「吃飯」可 擴展成「我吃了你的飯」。我們給詞組的定義如下:「詞與詞的組合,為造 句的單位。」如:「科幻小說、非洲人、我的書」等。. 21. 王力(1953)所謂的仂語,即為本文的詞組。. 22. 劉月華(1996)所謂的短語,即為本文之詞組。. 14.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有關「詞素、詞、詞組」的定義及整理如下表: 表 二-3 詞素、詞、詞組之定義與舉例 名稱. 定義. 舉例. 詞素. 語言中有意義或功能的最小單位,為構詞 (morpheme) 法的最小單位,不能再分割。 詞 能單獨進入句子,為句法的最小,自由, 獨立單位。 (word). 人、葡萄、麗、-子. 詞組. 科幻小說、非洲人、我. 詞與詞的組合,為造句的單位。. 國家、明天、了、就、 吧、的 的書. (phrase). 2.2 詞類劃分標準 詞類的劃分,大致包含詞形(morphology)、語義(semantics)、句法(syntax) 三種模式,以下我們將一一檢視這三種劃分標準於漢語詞類劃分的應用及面 臨的困境。. 2.2.1 詞形(morphology) 以詞形為詞類的評判標準主要應用於希臘語、拉丁語等屈折語言 (inflectional languages)。 Croft(1991:79)認為每一個主要的詞類有其特定的屈折變化(inflectional behavior),我們可以用這些形態依據來對詞類進行劃分,其舉出動名形三大 主要詞類常見的屈折變化標準如下: -名詞:具數(number)、格(case)、性(gender)等變化,或可分類(shape)、限定 (determination)等。 -形容詞:有比較級(comparative)、最高級(superlative)等變化,具程度(intensive), 可用「很」修飾等。 -動詞:具時制(tense)、時態(aspect)變化、有主語、賓語充當論元,具及物性 (transitivity)等。. 然而漢語為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其最大特點是沒有形態的變化, 無法以詞形的手段來劃分詞類。因此,詞類的劃分標準必須尋求更為普遍的 準則。透過近代語言類型學(language typology)的研究與發展,我們可以發. 15.

(24)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現,以詞形為詞類劃分的依據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尤其在漢語中更是不可 行,要為漢語界定詞類,應該要藉助於其他劃分準則。. 2.2.2 語義(semantics) 漢語由於缺乏型態變化,在漢語語言學的研究中,一開始即是以語義來 給詞分類,如馬建忠(1898)等。綜觀現今漢語的詞類名稱,我們也可發現, 漢語的詞類多數均是依語義來劃分及命名,如「動詞」表動作,「連詞」表 連接、「嘆詞」表感嘆等。語義此劃分依據,也一直在漢語的詞類劃分中存 在著影響力,如趙元任(1968)、朱德熙(1982)等都依語義從名詞中劃分出「時 間詞」、「地方詞」等詞類。 依語義給詞類進行劃分的學者,如Schachter(1985:7)等,給名詞、形容 詞、動詞的定義如下: -名詞為表示人(persons)、地(places)、事物(things)的詞類; -形容詞表示屬性(properties)及性質(qualities)的詞類; -動詞為表示動作(actions)、過程(processes)等的詞類。. 由於每個人對於意念的認知不同,因此由上述語義的定義來操作詞類劃 分可能存在著模糊性,如「智慧」應該算是事物、還是屬性、性質呢?可能 不同人的看法也會有所出入。Croft(2000:65)即對於此詞類劃分方式提出了 批判,其認為以語義的定義來操作,易流於個人語感,有其侷限性。我們也 認同Croft(2000)的看法,而此部分,我們將於4.1再作詳細論述。 王楚蓁(2008:12)以Givón(2001:54)的詞類劃分模式為例,進一步說明以 語義操作詞類劃分的不足,其指出Givón(2001)是以時間的穩定性(time stability)來作為詞類區分的依據,如下圖: 最穩定 樹(tree). 最不穩定 綠(green). 傷心(sad) 知道(know) 工作(work) 射(shoot). 名詞(noun) 形容詞(adj.) 形容詞. 動詞(verb). 動詞. 動詞. 圖 二-1 Givón(2001:54)三大詞類的時間穩定性程度表(轉引自王楚蓁,2008). 16.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Givón(2001)將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置於時間軸上,名詞與瞬間動詞分 別位於兩端,而形容詞則位於中段。從圖二-1中我們可以看出,心理形容詞 (sad)和心理動詞(know)於時間軸上的分界相當模糊,王楚蓁(2008:12)認為 Givón(2001)其實是以「事物」、「屬性」和「事件」的語義概念來作為時 間穩定性之評比依據,因此無法確實的操作詞類劃分。而這些詞類之所以得 以區分仍是依句法環境所決定的。 雖然語義劃分有其侷限性,然而語義卻可以為普遍詞類模組的原型詞類 提供一個判別依據,依Croft(1991:53)詞類原型及有標無標的概念來看,「桌 子」的語義參數為「事物」,屬於無標名詞,而「幸福」的語義參數為「性 質」屬有標名詞(可參見4.1.3,表四-3)。因此語義的標準可供詞類劃分參考, 但並非主要標準。. 2.2.3 句法(syntax) 關於詞類和句法功能的關係,朱德熙(1985:4)認為「在印歐語裡,詞類 和句法成分之間有一種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大致說來,動詞跟謂語對應, 名詞跟主賓語對應,形容詞跟定語對應,副詞跟狀語對應。」如下圖: 主賓語. 謂語. 定語. 狀語.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副詞. 圖 二-2 朱德熙(1985) 印歐語的詞類和句法功能 而漢語中,詞類和句法成分的關係則是錯綜複雜交錯對應的,如下圖: 主賓語. 謂語. 定語. 狀語.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副詞. 圖 二-3 朱德熙(1985) 漢語的詞類和句法功能. 17.

(26)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我們由朱德熙(1985)的關係圖可看出,漢語的詞類和句法功能並非為一 對一,而是一對多的關係,以名詞為例,從表面形式看來,名詞除了做主語、 賓語外,還可做定語。此外,在一定條件下名詞還可做謂語。如: (8) 張老師上海人。 (9) 哥哥十八,我十二。. 劉月華等(1996:382). 沈家煊(2009:2)進一步提到,其實在一定條件下動詞也可以做定語,如 「調查工作」、「合作項目」;也可作狀語,如「拼命跑」;而名詞也可以 做狀語,如「重點掌握」等。如此從表面形式看來,名、動、形三大類實詞 成了「類無定職」 。因此也有學者不認同這樣以句法功能來劃分詞類的作法, 如徐通鏘(2001:6)談到漢語詞類及句法功能時指出: 名詞可以做主賓語、定語和謂語,動詞可以做主賓語和謂語,形容詞可以做主 賓語、謂語、定語和狀語。這種矛盾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印歐語理論用於漢 語的語法研究有嚴重的侷限性。. (徐通鏘,2001,p.6). 對於上述這個問題,沈家煊(1997, 1999:257-259)提出了詞類和句法成分 的「關聯標記模式23」來解決這樣的矛盾,如下表: 表 二-4 沈家煊(1997, 1999)詞類和句法成分的關聯標記模式 詞類 句法成分. 名詞. 形容詞. 動詞. 主賓語. 定語. 謂語. 沈家煊(2009:2)指出「說漢語的特點是動詞做主賓語時還是動詞,其實 這個論斷的意思是漢語的動詞可以『不加形態標誌』而直接做主賓語。」因 此,上表中, [名詞─主賓語]、[形容詞─定語]、[動詞─謂語]屬於「無標 (unmarked)」,也就是最典型的功能;而其他如[名詞─謂語]、[動詞─主賓 語]、[形容詞─謂語]等的搭配都屬「有標(marked)」,也就是非典型的功能。 23. 沈家煊(1997, 1999)此模式的提出是受到 Croft(1991)詞類原型概念的啟發,Croft(1991:53). 提到的詞類原型概念,是結合語用功能和語義兩項對應參數,並以詞的句法型態來驗證 動形名三大詞類的典型與否。關於此概念可參見 4.1.3 之討論。. 18.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沈家煊(2009)劃分此關聯模式的立意在於:漢語和印歐語不同,不是依 照形態標誌來區分有標無標,而是依分佈範圍和使用頻率來判定。在漢語 裡,充當主賓語是名詞的典型功能,充當謂語是動詞的典型功能,充當定語 是形容詞的典型功能。而由於漢語沒有形態變化,因此從表面形式看來,名 詞也有充當謂語和定語的非典型功能,動詞有充當主賓語和定語的非典型功 能,形容詞有充當謂語和主賓語的非典型功能。 透過沈家煊(1997, 1999)提出的關聯標記模式,將可以為漢語詞類賦有 多元的句法功能做合理的解釋。我們可以透過此有標無標的概念,依照詞的 典型句法功能來標記詞類,如「學習計畫」中的「學習」雖然可當定語,但 此為非典型的句法功能,「學習」的最大使用頻率還是當謂語,一般人也不 會因此就把學習劃分為形容詞,而不把它歸類於動詞。無標的典型功能也是 我們於教材標記或是選詞的依據。 王力(1981)談到詞類劃分的問題,有著以下的看法: 我們要根據意義、語法範疇來區別一個詞的詞類。……和事物範疇相當的是名 詞,和行為範疇相當的是動詞,和性狀範疇相當的是形容詞。在判斷一個詞是 不是名詞的時候,要看它是不是經常具有主語和賓語的功能;在判斷一個詞是 不是動詞的時候,要看它是不是經常具有敘述詞的功能;在判斷一個詞是不是 形容詞的時候,要看它是不是經常有定語的功能。. (引自王力文集第十六卷). 筆者認為,詞類劃分並不能只憑單一標準,上述討論的三種詞類劃分模 式,唯有詞形的手段因為語言類型的關係,幾乎無法應用至漢語,而語義的 劃分方式雖有其侷限性但仍可作為輔助之用,可和句法功能的劃分方式相互 補足。漢語的詞類劃分主要以句法為依歸,我們於第四章詞類系統的討論, 也將以句法為主。. 19.

(28)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第三章 詞之定義 要對華語教材進行詞彙編寫,首先應該定義何為詞,以做為選詞的標 準。我們已於第二章文獻探討中討論了「詞素」(morpheme)、「詞」(word)、 「詞組」(phrase)的基本定義(參見 2.1.4,表二-3),本章我們欲透過進一步的 討論使這些定義的內涵更為具體化。我們將於 3.1 探討詞的內部成分,3.2 討論詞的類型,3.3 討論詞和詞組的區分,以做為教材詞彙標記的依據。. 3.1 詞的內部成分 3.1.1 自由詞素(free morpheme)與黏著詞素(bound morpheme) 我們於第二章給詞素的定義如下:「詞素為語言中有意義或功能的最小 單位,為構詞法的最小單位,不能再分割。」而詞素可分為自由詞素及黏著 詞素。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0)指出「自由詞素可獨立成詞;而黏 著詞素則必須附加其他成分才可成詞24。」我們認為,黏著詞素不能獨立成 詞,必須和其他詞素結合才能充當句子成分;而自由詞素可以獨立成詞,也 可以和其他詞素結合。 以下是我們對於「詞素」的定義及舉例: 表 三-1 詞素之分類、定義及舉例 詞素類別. 定義. 舉例. 自由詞素. 能獨立成詞的詞素. 人、花、書. (free morpheme) 黏著詞素. 不能獨立成詞的詞素. 者、麗、-子. (bound morpheme). 易荷梅(2006:28)依據趙元任(1968)對詞素為「自由」還是「黏著」的判 定,以及范曉(1998)對區分「詞」與「詞組」的主張,歸納出三個判定「自 由詞素」與「黏著詞素」的原則:. 24.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0) “a free morpheme, which can constitute a word by itself,. and a bound morpheme, which must be attached to another element.”此翻譯出於筆者。. 20.

(29) 第三章. 詞之定義. (1)依據現代漢語在口語中的用法和意義 (2)依據詞素在其組合中的意義 (3)依據詞素在其他組合中能否獨用 關於第一項原則,易荷梅(2006)同意范曉(1998)的主張,認為要判定一 個詞素為自由詞素或是黏著詞素必須從一般現代漢語的語言環境中來分 析,而非特殊的語言環境(如書面語、古代漢語等)。比方說詞素「無」在現 代漢語的語言環境當中並不能獨用,然而在古代漢語或是成語中卻可以獨 用,而我們在判別時,應該以現代漢語口語的意義、用法為基準,而非參照 古代漢語的意義、用法,也不包含成語、書面語等形式。因此,「無」雖然 在古代漢語以及成語中可以獨用,但在判別時,其還是應當屬於「黏著詞 素」。 而第二項原則易荷梅(2006)贊成趙元任(1968)的看法,認為應該視詞素 在語言組合中的意義來判定一個詞素是屬於自由詞素還是黏著詞素。易荷梅 (2006)以「隊」為例,探討「排隊」以及「英國隊」兩個「隊」字在詞素屬 性上的不同。易認為「排隊」的「隊」和「英國隊」的「隊」意思不同,「排 隊」的「隊」是「行列」的意思,而「英國隊」的「隊」則是「隊伍」的意 思。我們可以從言談當中是否可以單說來測試,比方說在球場觀看「英國隊」 及「中國隊」比賽的時候,可能有人會做出「哪個隊會贏?」的詢問,而「哪 個隊會贏?」這裡的「隊」指的是「隊伍」的意思,為「自由詞素」。至於 「排隊」的「隊」是「黏著詞素」,我們只能說出「我不喜歡排隊買東西」 這樣的句子,當中的「隊」無法單說,必須和「排」在一起才能成為「詞」。 基本上筆者同意易荷梅(2006)及趙元任(1968)的說法,然而如同之前提到 的,筆者認為,「排隊」的「隊」和「英國隊」的「隊」分屬兩種不同的語 義,只是以同樣的形體為其表意文字,在漢字的部分呈現出同樣的字形,我 們主張將其視為不同的義項來分別處裡,因此我們不認為「自由詞素」有的 時候自由,而有的時候則是黏著,我們認為「自由詞素」永遠是自由的,而 「黏著詞素」永遠是黏著的。 第三項原則中,易荷梅(2006)依據趙元任(1968)對判定「自由詞素」或 「黏著詞素」的主張,提出視詞素在其他組合中能否獨用,以及是否具備自. 21.

(30)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由性,能和其他詞素組合之判定原則。如:「畢業」的「畢」或「業」在其 他語言組合中皆無法獨用,為「黏著詞素」;而「喝茶」的「喝」或「茶」 可以在其他組合中獨用,可另外組合成「喝酒」或「泡茶」,因此為「自由 詞素」。 我們基本上同意易荷梅(2006)所提出的三點判定「自由詞素」與「黏著 詞素」的原則,而其中,我們想特別提出第一點及第二點對於教材編列的重 要性。針對第一點,我們在進行教材編纂時,生詞表應該只編列「詞」,也 就是說不具備自由、獨立特性的「黏著詞素」不應納入選詞標準。而在進行 詞素判別時,應該以現代漢語在口語中的用法和意義為主,並以此原則做為 標注分類的依據。第二點,應該依據該詞素在不同組合中所呈現出的意義來 做為判別標準。一個音義結合體,可能有多個義項,這些義項都必須分開標 注,分開處理。這也是我們在處理華語教材中選詞,以及對詞語進行編列的 原則,如上面易荷梅(2006)所舉的例子「隊」,「排隊」的「隊」和「英國 隊」的「隊」是不同的語義概念,在教學上應該有先後排序,而在詞語的標 注也應分開處理,讓學習者分開學習。 綜合上文,我們認為,若一個「字」看似有時為「自由詞素」,有時為 「黏著詞素」,實際上那只是不同概念的詞素,然而以同樣的語言文字來表 徵罷了,我們應該分開檢視,不可混為一談。對應到華語教材的詞彙編列上, 我們認為,在進行詞彙編選及標注時,不應該以「字本位」出發,來進行詞 彙的編列,不同語義概念的詞素,應該依其於組合中的意義分列不同的詞彙 項目。我們主張生詞表中應該只編列詞(包含能獨立成詞的自由詞素),不主 張將黏著詞素編入生詞表中。. 3.1.2 詞根(root)和詞綴(affix) 討論詞的內部結構時,要探討何謂詞根及詞綴,首先我們先檢視詞根的 定義。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1)認為「詞根屬於詞素的一種,其承 載了主要的詞義,屬於某一詞類25」。以英語為例,動詞、名詞、形容詞在. 25.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1) “The root morpheme carries the major component of a. word’s meaning and belongs to a lexical category.”此翻譯出於筆者。. 22.

(31) 第三章. 詞之定義. 構詞成分中可充當詞根,而和詞根相對的為詞綴。如「books」是由詞根「book」 加上詞綴「-s」所組成的。由此可看出,詞根附載了詞彙的主要意義。 Packard(2001:69)將漢語的詞根分為自由詞根和黏著詞根二類: 1. 如果詞素表示意義,且是自由的,為根詞(root word),也就是單純詞。如: 「冰」。 2. 如果詞素表示意義,且是黏著的,為黏著詞根(bound root)。如:「房」。. 由Packard(2001)的分類可看出,英語的詞根和漢語的詞根有所不同。在 英語中,詞根為自由、獨用的,屬於某一詞類。而在漢語裡,只要附載了詞 彙的主要意義,無論是自由詞素或是黏著詞素都可作為詞根,當自由詞素不 和其他詞素結合時,此自由詞素同時也是詞,如:「人、花」等,可稱為根 詞或單純詞;若是兩個自由詞素相結合,如「地震」的「地」和「震」皆承 載了詞彙的主要意義,不可偏廢,二者皆為詞根;而「喜歡」的「喜」和「歡」 同時皆具有意義,雖其屬黏著詞素然而兩者亦為詞根;至於「聊天」的「聊」 提供了詞彙的主要意義,自然為此詞的詞根,且是自由詞素。 和詞根相對的構詞成分為詞綴,我們以下要探討漢語中是否有詞綴。 Packard(2001:70)給詞綴的定義及分類如下:「如果詞素是黏著的,具 語法功能性,是詞綴。詞綴可分為語法詞綴 (grammatical affix),如:了 1、 們、著、過;以及構詞詞綴 (word-forming affix) ,如:子、化、頭。」我 們於文中論述時將採用湯廷池(1992)之術語:分別為屈折詞綴(inflectional affix)、以及派生詞綴(derivational affix)。 首先我們針對屈折詞綴進行討論。謝國平(2002)對屈折詞綴的說明如 下: 有些詞位只能附著在特定詞類上,形成同一詞項的另一形式,表示語法的功 能,但是詞類維持不變。這種詞位稱為「構形詞位」(inflectional morpheme), 又稱「屈折詞位」,這種詞位通常也是以詞綴的方式存在,因此也稱為「構形 詞綴」(inflectional affix)或屈折詞綴。例如中文的「-了」、「-著」、「-過」 等是加在動詞後面的詞尾,分別表示動作動詞的完成、進行、經驗等「情態」 (aspect),……「-們」也是構形詞綴。. 23. (謝國平,2002,p.158).

(32)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上述二位學者(Packard,2001;謝國平,2002)皆認為漢語的「了 1、們、 著、過」屬於屈折詞綴。這點我們有著不同的看法,我們認為漢語並非屈折 語,詞本身並無「數、性、格、態…」等詞形變化,因此我們認為「了 1、 著、過」實是作用於句法層面,而非構詞層面,因此我們將之都視為功能詞 26. ,而非構詞的詞綴。 至於漢語的「們」,我們可參見陳俊光(2007:217)的研究論述: 漢語為孤立語,與印歐等語系的屈折語不同,無須仰賴有標的形態變化(即透 過所謂的複數詞綴「們」)來表達複數義。絕大多數的情況,語境已經提供了 必要的信息。. (陳俊光,2007,p.217). 陳俊光(2007:218)所舉的例句如下: (10) a.學生來了。 b.那些學生來了。 c.學生們來了。 在漢語中,若是我們要把例句(10a)以複數的形式來呈現,除了加上所 謂的複數詞綴「們」以外,我們還可以透過別的語言形式來表示出「學生」 的複數義,如例句(10b),加上量詞「些」即可表示出學生的複數義。陳俊 光(2007:218)指出:把「們」視為複數後綴,便形成了複數語義的重複表達, 違反了語言的經濟原則。又如例句(11)27: (11) a.朋友們 b.*三個朋友們 (cf. three friends) c.三個朋友. ILjic (2001:20). 我們透過例句(11b)可看出,和英語不同的是,漢語的「們」無法跟數 量詞「三個」連用,由此即可證明漢語的「們」並非複數詞綴。 透過以上討論,我們認為漢語並沒有屈折詞綴。. 26. 我們認為「了 1、著、過」為動態助詞,屬於助詞的一個次範疇。. 27. 此例句轉引自陳俊光(2007:219)。. 24.

(33) 第三章. 詞之定義. 至於漢語有沒有派生詞綴,我們檢視了呂叔湘(1941)、王力(1943)、趙 元任(1968)的定義,發現三人的定義及分類皆不相同,三人分類的共同點在 於「詞綴的意義消失」,而共同舉例只有「子、兒、頭」三項28。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1)認為「詞綴屬黏著詞素,透過詞綴來 構詞可以改變詞根的語義或是該詞的詞類29。」如「builder」是由詞根「build」 加上詞綴「-er」所組成的。我們以此定義來檢視漢語: (12) 石子:「石」加上所謂詞綴「子」; (13) 花兒:「花」加上所謂詞綴「兒」; (14) 木頭:「木」加上所謂詞綴「頭」。 我們可看出例(12)~(14)的詞項,既無改變詞根語義,也無改變詞類。並 不符合西方語言學(如 O’Grady & Dobrovolsky,1987)的詞綴定義。因此我們 並不主張將這些詞素視為詞綴。 呂叔湘(1941)認為此類詞綴的功用為「幫助造詞作用,意義消失,只增 加音節。」由於現代漢語已由古代漢語的單音節逐漸趨於雙音節化,因此筆 者認同呂叔湘(1941)的增加音節之說,然而,對於意義消失這一點,潘文國 等(2004:88)有著不同的看法,其認為「子」的原義為兒子,後引申指為「小」, 這樣的語義應該也是一種實義,因此不能將之視為完全的意義虛化。趙元任 (1968:125)也指出,「兒」表示小的意思,或表示輕鬆的口氣或態度,或是 意義的延伸。如「球兒」指的是小的球,「官兒」包含說話者認為小或是不 重要的語氣,「信兒」可延伸為消息之義。因此筆者同意趙元任(1968)、潘 文國等(2004)的說法,認為「子、兒」雖意義漸虛化,但還是存在著部分語 義。 由於這些詞素的語義相對較弱,因此歷來多位語法學家將之視為和詞根. 28. 三人對詞綴的共同分類及舉例如下:呂叔湘(1941)「幫助造詞作用,意義消失,只增加. 音節。如:子、兒、頭、然、的」;王力(1943)「記號:附加於詞,表示語法性質。如: 子、兒、頭、們、了、著。」;趙元任(1968)「典型語綴,失去詞彙意義,標誌語法作用。 如:阿、老、第、初、子、兒、頭、巴、們。」轉引自潘文國等(2004:82-84)。 29.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1) “Affixes are bound morphemes which typically modify. the meaning or syntactic category of the root in some way.” 此翻譯出於筆者。. 25.

(34)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相對的詞綴,然而透過和語言學定義的比較,以及對其語義的討論,我們認 為這些詞素的功能並非「改變詞根的詞類或主要語義」,同時其在某種程度 上還是貢獻了語義成分,因此,我們把以上這些所謂的詞綴均視為黏著詞 素。,至於其他如「-頭」、「老-」等詞素,雖語義逐漸虛化,但同樣不符 合西方語言學的詞綴定義,因此我們認為漢語沒有真正符合派生詞綴定義的 詞素。 除了三位學者共同所舉的「子、兒、頭」以外,呂叔湘(1941)、王力(1943)、 趙元任(1968)舉的詞綴例子尚包含「人、家、然、士、者……」等意義較實 的詞素。我們以下檢視西方語言學的詞綴操作模式,並檢視漢語中這些詞素 是否應該被稱為「詞綴」。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4)指出詞綴的操作為英語的構詞手段之 一,即派生(derivation),此操作模式為在原有的「詞」上透過添加「詞綴」 的手段來構成新詞30,如: (15) hospitalize:「hospital」+「-ize」 然而我們檢視傳統漢語學者所舉的所謂「詞綴」及其詞例,可以找出由 「黏著詞素」加「黏著詞素」所構成的詞,如「然:當然、果然、居然;士: 碩士、護士;者:使者、智者……」等。這並不符和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4)所謂派生的構詞手段是在原有的「詞」上透過添加「詞 綴」的定義,因此詞綴的說法也就不成立了,因為詞綴表示和「詞」相對的 概念。同時,趙元任(1968:122)的詞綴舉例尚出現屬「自由詞素」的詞綴例 子,如「人」、「家」、「錢」等,其舉例為「人:工人、媒人、夫人、丈 人;家:自家、咱家、行家;錢:價錢、本錢、房錢……」,這也不符合上 述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1)指出「詞綴屬黏著詞素」的定義。筆者 認為漢語的構詞模式是將詞素的意義相加,和上述西方語言學由詞加上詞綴 的派生定義不同,因此我們也不將這些具能產性的詞素稱為詞綴。. 30. 筆者改寫自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4)的定義“Deriv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new word is built from a stem, usually through the addition of an affix.”其中「詞幹」有三 類,一為只含一個詞根的詞幹,二為詞根加派生詞綴,三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根(Richards et al,1992)。綜合而言,詞幹指的是已成詞的單詞。. 26.

(35) 第三章. 詞之定義. 此外,趙元任(1968:123)的詞綴分類中還有一類「現代詞尾」,該分類 主要和外語翻譯有對應關係,如「化、率、員、學……」等。然而如同上述 提到的,我們認為漢語的構詞模式是將詞素的意義相加,而非派生或屈折變 化。因此「工業化、自動化」等詞彙雖然是透過外語的播譯而產生的,但這 些所謂的詞綴在漢語中本來也具備各自的意義,如「化」本來指的是「變化、 改變」之意31,如「羽化」、「老化」等,同時在趙元任(1968)所舉的例子 當中,也可以看到如同上述由「黏著詞素」加「黏著詞素」所構成的詞,如 「腐化、速率、議員」等,這些也不符合上述 O’Grady & Dobrovolsky(1987) 所謂派生構詞手段的操作定義。此外,趙元任(1968)將「數學、化學、哲學」 中的「學」也視為詞綴,然而筆者認為「學」的功能並非改變詞根的詞類或 語義,同時該詞素也提供了部分詞彙意義,因此我們還是認為漢語的構詞模 式是將詞素的意義相加。這些所謂的「現代詞尾」雖和外語翻譯的詞彙有關, 然而其構詞手段和西方語言學典型的派生模式並不完全相同。 根據以上的討論,我們認為漢語並沒有符合典型定義的詞綴,因此漢語 的構詞類型主要是依照詞素的類型及結構而定。關於詞的類型,我們將於下 節進行討論。. 3.2 詞的類型 在此節,我們將討論詞的類型。我們認為漢語詞的類型可分為由詞素所 構成的正規詞(regular word),以及主要作用於句法層面的功能詞(function word)兩大類。 正規詞依詞素的構成形式可分為單純詞(simplex word)、合成詞 (synthetic word)及複合詞(compound word),而離合詞(separable word)為合成 詞之次類。單純詞就是只包含一個詞素的詞,如:「葡萄、人、我」等。這 在語言學界較無爭議32。至於合成詞及複合詞的差異則各家看法略有不同。 31. 「化」:甲骨文,從二人,像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本義:變化、. 改變。(引自新華字典) 32.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29)認為「不能再分割成較小的意義單位的詞為單純詞。」. (Simple words are those that cannot be broken down into smaller meaningful units.)而朱德熙 (1982:11)提到「由一個語素形成的詞叫單純詞。」我們認為此二者的意涵是相同的。. 27.

(36) 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 我們認為合成詞及複合詞的差異應視其內部詞素的結構而定,我們首先將於 3.2.1 討論合成詞及複合詞的不同,並於 3.2.2 進一步探討離合詞的定義。最 後於 3.2.3 對功能詞進行說明。. 3.2.1 合成詞(synthetic word)、複合詞(compound word)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4)指出:「派生(derivation)以及複合 (compounding)是兩種最普遍的構詞型式。33」然而根據上節的討論,我們認 為漢語沒有屈折詞綴,也沒有真正符合定義的派生詞綴,因此我們認為派生 的方式並非漢語的主要構詞模式。 至於複合的模式,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4)的定義指出「複合 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根所組成的新詞。34」其舉例如下: (16) mailbox:「mail」+「box」 我們可看出複合詞「mailbox」是結合兩個詞根「mail」、「box」而形 成的,「mail」、「box」二者都可單獨成詞。同時,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9)也舉出了漢語的複合詞例「天亮、頭疼、地震」。其 中「天、亮、頭、疼、地、震」皆為自由詞素35,可單獨成詞。此外,Richards et al.(1992)對複合詞(compound word)的定義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組 合起來,具有單詞功能的詞為複合詞36」。我們可以得知,複合詞是由「詞 加詞」所組成的。 以下我們檢視朱德熙(1982)、劉月華等(1996)等學者所劃分的詞的類型 及定義:. 33.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4) “the two most common types of word formation are. derivation and compounding.” 34. O’Grady & Dobrovolsky(1987:134) “Compounding, on the other hand, is a process.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roots to yield a new word.” 35. 詞根為詞素之一類,由於詞根此術語主要相對於詞綴而來,而漢語並無典型詞綴,因. 此筆者以詞素來進行論述。 36. Richards et al. (1992).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words which functions as a single. word.” 引自管燕紅(2000:89)之英漢翻譯本。.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利用 determinant 我 們可以判斷一個 square matrix 是否為 invertible, 也可幫助我們找到一個 invertible matrix 的 inverse, 甚至將聯立方成組的解寫下.

Then, we tested the influence of θ for the rate of convergence of Algorithm 4.1, by using this algorithm with α = 15 and four different θ to solve a test ex- ample generated as

Numerical results are reported for some convex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s (SOCPs) by solving the unconstrained minimization reformulation of the KKT optimality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combining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two papers, we may obtain su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merit function method based on ϕ p has a better a global convergenc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