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質課稅原則於企業併購案例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實質課稅原則於企業併購案例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許崇源 博士.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實質課稅原則於企業併購案例之探討. ‧. A Study on Principle of Substantive Taxation:. Nat. n. al. er. io. sit. y. Tax Law on Mergers & Acquisitions. Ch. engchi. 研究生: 高羽柔. 中  . 華. 民. 國. 100. i n U. v. 撰. 年. 6. 月.

(2) 謝辭. 隨著論文的撰寫完成,代表兩年的研究生生活也告一段落,這段過程所收穫 的不僅是會計的專業,更多的體會是學習利用逆境從中磨出智慧。論文寫作期 間,首先感謝恩師許崇源教授的悉心指導及啟發;並感謝施博文老師與劉連煜老 師對這篇論文的賜教;另外,承蒙口試委員林世銘教授與馬嘉應教授的寶貴意見 及潤飾,使這篇論文內容更臻完善、充實。. 治 政 大 順利進行;此外並特別謝謝好朋友佩雯與千千給我精神上的陪伴;謝謝同門劉羽 立. 由衷感謝貼心的怡君、方婷與學妹佩珊對口試的鼓勵及幫忙,使得當天得以. 與奧迪、同窗盈綺、衛翎、念慈、詠馨、幸瑾、意涵、芳瑜、家維、雅馨、心怡、. ‧ 國. 學. 端端、姿雯、曼如與冠華這群可愛的同學們在這段求學期間所給予的幫助及扶. ‧. 持;也謝謝周玲臺老師的照顧,擔任老師的助教更豐富了我的研究生生活;最後,. y. Nat. 無限感激親愛家人的無條件支持及包容。謝謝我身邊的每一個人,期望將這份喜. n. al. er. io. sit. 悅與你們一同分享!. Ch. i n U. v. 羽柔(Linya) 謹識於政治大學. engchi. 2011 年 6 月.

(3) 摘要. 「實質課稅」之概念最早係由 1997 年司法院大法官第 420 號解釋所提出之 見解,此後實務上之法院判決以及其他大法官解釋文中多次予以援引參照之。直 至 2009 年 5 月,稅捐稽徵法第 12 條之 1 才正式將此實務上運用廣泛之概念予以 明文規範。2000 年至 2002 年企業併購法制立法期間,在企業併購租稅制度之設 計上,亦是以「實質課稅」作為主要概念,因就經濟實質之觀點,考量「企業併 購」應與一般「交易」或「買賣」的行為有別,是故在併購的過程中應不構成一. 政 治 大. 般交易行為中利益或所得之實現。. 立. 本研究藉由探討「實質課稅原則」為出發點,進一步分析檢討現行企業併購. ‧ 國. 學. 法制中潛在之租稅不對稱情形,並以最高行政法院及高等行政法院之判決書為研. ‧. 究樣本。研究結果認為,企業併購法於 2002 年立法之時似過於倉促,其租稅措. y. Nat. 施章節之條文恐未經足夠時間審慎評估,以致於有許多未盡完善之處,據此,本. 考,期使我國企業併購法制臻於完備。. n. al. Ch. engchi. 關鍵字:實質課稅原則、企業併購法、租稅措施. er. io. sit. 研究針對透過實務上之爭點以彙整可能之改善建議並提供未來法律修訂之參. i n U. v.

(4)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ve Taxation which was derived from No. 420 Constitutional Ruling in 1997 and added in Article 12-1 of the Tax Collection Act promulgated on May 13, 2009.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ve Taxation, M&A transactions should differ from other normal transactions in some circumstance. In some cases, it should be allowed that the tax imposition might be determined by the fact based on its economic substance.. 政 治 大 of each M&A type and proposes 立 some possible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tax. Conside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this study analyses M&A related tax. ‧. ‧ 國. 學.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Principle of Substantive Taxation, Busines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t,. y. Nat. n. al. er. io. sit. Tax Measures. Ch. engchi. i n U. v.

(5)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治 政 大 一、理論基礎........................................................................................................ 7 立. 第一節 實質課稅原則.............................................................................................. 7. 二、節稅、避稅與逃稅之區別.......................................................................... 13. ‧ 國. 學. 三、實務運作...................................................................................................... 14. ‧. 四、總結.............................................................................................................. 20. y. Nat. 第二節 企業併購法制之租稅措施........................................................................ 21. er. io. sit. 一、立法背景及目的.......................................................................................... 21 二、企業併購之意義及型態.............................................................................. 24. al. n. v i n 三、租稅優惠之爭議.......................................................................................... 28 Ch engchi U 四、併購模式與稅捐效果..................................................................................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架構............................................................................................ 41 第二節 資料範圍....................................................................................................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42 第一節 併購相關課稅制度及爭議探討................................................................ 42 一、財產形式移轉不課稅.................................................................................. 42 二、遞延項目的攤銷.......................................................................................... 48 i  .

(6)  . 三、租稅獎勵的延續.......................................................................................... 52 四、併購前的虧損扣除...................................................................................... 56 五、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62 六、所得稅連結申報.......................................................................................... 65 七、跨國併購的準用.......................................................................................... 70 八、避稅目的併購的防杜.................................................................................. 71 第二節 研究分析.................................................................................................... 76 一、爭議形態歸納統計表.................................................................................. 76. 治 政 大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8 立 二、勝、敗訴統計表.......................................................................................... 77. 參考文獻 ..................................................................................................................... 81.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 i n U. v.

(7)  . 表目錄. 表 1: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文 ...................................................................................... 2 表 2:相關併購法制時程 ........................................................................................ 22 表 3:企業併購案件統計表(單位:億元) ........................................................ 22 表 4:併購時公司階段與股東階段之稅負整理 .................................................... 38 表 5:與攤銷有關之規定 ........................................................................................ 49 表 6:「併購前之虧損扣除」相關見解發展時程 .................................................. 57. 政 治 大. 表 7:爭議型態歸納統計表 .................................................................................... 76. 立. 表 8:勝、敗訴統計表 ............................................................................................ 77. ‧. ‧ 國. 學. 表 9:租稅措施規範不足主要部分 ........................................................................ 79.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目錄. Ch. engchi. i n U. v. 圖 1:實質課稅原則關係圖 .................................................................................... 13 圖 2:廣義之收購範圍示意圖 ................................................................................ 27. iii  .

(8)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有關於「實質課稅」之概念,係源自於「量能課稅原則」1。以往我國並無 明確法律規範之,但由於在實務運用上相當廣泛,故主係透過學說及實務見解逐 漸闡述、討論之,其首先明確於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文中出現者,係由1997年1月 17日之釋字第420號所提出之見解,並為實質課稅原則之依據,此後司法院大法. 政 治 大. 官多號解釋文中,亦多次援引實質課稅之概念(詳見表1)。2009年5月13日,眾. 立. 所矚目之稅捐稽徵法第12條之1正式將所謂「實質課稅原則」提升至法律階層,. ‧ 國. 學. 賦予稽徵機關有權按照實質經濟關係,來解釋、適用稅法與認定課稅事實。該條. ‧. 文第1項即釋字第420號解釋理由書所表示之「涉及租稅事項之法律,其解釋應本 於租稅法律主義之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目的,衡酌經濟上之意義及實質課稅. y. Nat. sit. 之公平原則為之。」第2項則明定「稅捐稽徵機關認定課徵租稅之構成要件事實. n. al. er. io. 時,應以實質經濟事實關係及其所生實質經濟利益之歸屬與享有為依據。」2另. Ch. i n U. v. 外,於第3項及第4項新增了有關舉證責任分配之規定:「前項課徵租稅構成要件. engchi. 事實之認定,稅捐稽徵機關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3並提及納稅義務人之協 力義務: 「納稅義務人依本法及稅法規定所負之協力義務,不因前項規定而免除。」 亦即稅捐稽徵機關若欲以「實質課稅原則」對納稅義務人進行稅捐課徵之裁處,                                                         1.   係基於憲法第 7 條平等權之要求,其量能指標包括所得、財產及消費。量能課稅原則係稅捐正 義之基礎,亦是稅法建制的基本原則。  2   本條文之立法理由謂:「租稅法所重視者,應為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經濟事實,而非其外觀之 法律行為,故在解釋適用稅法時,所應依據者為經濟事實,不僅止於形式上之公平,應就實質上 經濟利益之享受者予以課稅,始符合實質課稅原則及公平課稅之原則。」故就條文第 1 項及第 2 項比較,前者明白表示實質課稅原則之精神,著重點為實質經濟事實關係;後者則闡明實質課稅 原則之「核實課稅原則」及「實質所得者課稅原則」,強調實質經濟利益之歸屬與享有。  3   林進富(2002)認其主要內涵為: 「行政機關就任何符合租稅義務構成要件或租稅義務減免要 件之事實,皆應依法確實加以查核,並依實際上或實質的內容來認列,不得僅憑片面或臆測之詞, 而為租稅核課之處分。」  1  .

(9)  . 必須就該認定內容負擔舉證證明的責任,來強化其對納稅義務人所為裁處之基 礎。 表 1: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文 文號. 日期. 稅目. 摘要. 420. 1997/1/17. 營利事業. 涉及租稅事項之法律,其解釋應本於租稅. 所得稅租. 法律主義之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目. 稅獎勵. 的,衡酌經濟上之意義及實質課稅之公平 原則為之。獎勵投資條例第27條所指「非 以有價證券買賣為專業者」,應就營利事. 立. 治 政業實際營業情形,核實認定。公司登記或 大. ‧ 國. 學. 業收入遠超過營業收入時,足證其係以買. ‧. 賣有價證券為主要營業時,自不得以怠於 公司法第12條之登記義務或違反同法第. y. sit. 15條第1項所規定之限制等迴避租稅行 為,主張其非以有價證券買賣為專業,而. al. er. io. 享受免徵證券交易所得稅之優惠。. v i n 土地稅 C h 主管機關有關住宅涵義所為之消極性釋 U i e示n,g h c 符合土地稅法之立法目的且未逾越住. n 1998/7/10. 所登記投資範圍未包括有價證券買賣,然 其實際上從事龐大有價證券買賣,其非營. Nat 460. 商業登記之營業項目,雖未包括投資或其. 宅概念之範疇,與憲法所定之租稅法定主 義尚無牴觸。 519. 2000/12/22 營業稅. 主管機關基於法定職權,避免保稅區事業 銷售無須報關之非保稅貨物至國內課稅 區時逃漏稅捐而為之技術性補充規定,尚 未違背租稅法定主義。. 565. 92.8.15. 證券交易. 憲法第7條平等原則並非指絕對、機械之. 所得稅之. 形式上平等,而係保障人民在法律上地位. 停徵範圍. 實質平等。依租稅平等原則納稅義務人固 應按其實質稅負能力,負擔應負之稅捐。 2.  .

(10)  . 惟為增進公共利益,依立法授權裁量之範 圍,設例外或特別規定,給予特定範圍納 稅義務人減輕或免除租稅之優惠措施,而 為有正當理由之差別待遇者,尚非憲法第 7條規定所不許。 597. 2005/5/20. 遺產稅. 被繼承人死亡日後所孳生之利息,係屬繼 承人之所得,應課徵繼承人個人之綜合所 得稅,以符扣繳稅款與租稅客體之實質歸 屬關係。. 620. 2006/12/6. 遺產稅. 生存配偶依法行使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 求權者,依遺產及贈與稅法之立法目的,. 治 ,該被請求之部分即非 政以及實質課稅原則 大. 2007/6/8. 屬遺產稅之課徵範圍,故得自遺產總額中 扣除,免徵遺產稅。. 地價稅. 學. 同一土地如經地政機關於實施重測時發 現與鄰地有界址重疊之情形而經重測後. ‧. 面積減少者,即表示依重測前之土地登記. y. Nat. 標示之面積為計算基礎而核列歸戶冊之. io. sit. 地價總額並不正確,其致土地所有權人因 而負擔更多稅負者,亦應解為係屬稅捐稽. n. al. er. 625. ‧ 國. 立. v i n C h 稅款」,方與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無違。 engchi U. 徵法第28條所規定之「因計算錯誤溢繳之. 探究「實質課稅原則」產生之起因,係為避免納稅義務人透過迂迴、取巧之 方式以規避租稅之繳納。人民雖享有憲法所保障之行為自由,被允許透過合法方 式進行租稅規劃而達成節稅之目的,然若藉此進行「稅捐規避」之行為時,即是 利用稅捐法規所未預定之異常形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據此,稅捐稽徵 機關極有可能主張「實質課稅原則」加以導正之,要求對納稅義務人進行稅捐課 徵。 此一實質課稅之概念,亦應用至企業併購租稅制度之設計。我國早期法令大 3  .

(11)  . 多將企業併購視為一般「交易」或「買賣」的行為,認定併購的過程中產生各種 利益的實現而進行租稅的課徵,甚至依早期的獎勵投資條例4與近期施行期滿的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5之規定,企業若進行合併行為,尚須經主管機關「專案核准」 才能免稅,容易使人誤解此種「免稅」係屬於政策上所給予之優惠鼓勵,此一錯 誤的概念直至2000年至2002年間,透過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及企業                                                         4.   自 1960 年 9 月起實施,於 1991 年 1 月廢止。其第 38 條規定:「I.營利事業為促進合理經營, 經經濟部專案核准合併成為生產事業者,依左列有關各款之規定辦理:一、因合併而發生之所得 稅、印花稅及契稅一律免徵。二、原供該事業直接使用之用地隨同一併移轉時,經依法審核確定 其現值後,即予辦理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其應繳納之土地增值稅,准予記存,由合併後之事業 於該項土地再移轉時,一併繳納之。合併之事業破產或解散時,其經記存之土地增值稅,應優先 受償。三、依核准之合併計畫,出售原供該事業直接使用之機器、設備,其出售所得價款,全部 用於或抵付該合併計畫新購機器、設備者,免徵印花稅。四、依核准之合併計畫,出售原供該事 業直接使用之廠礦用土地、廠房,其出售所得價款、全部用於或抵付該合併計畫新購或新置土地、 廠房者,免徵該合併事業應課之契稅及印花稅。五、因合併出售原供該事業直接使用之工廠用地, 而另於工業區、編定工業用地或其他都市計畫之工業區內購地建廠,基地面積未超過原有面積百 分之三百者,如其支付之地價,超過原出售土地地價扣除繳納土地增值稅後之餘額時,得向主管 稽徵機關申請就其已納土地增值稅額內,退還其不足支付新購土地地價之數額。六、前款規定於 因生產作業需要,先行購地建廠再出售原工廠用地者,準用之。II.前項第三款至第六款機器、設 備及土地廠房之出售及新購置,限於合併之日起二年內為之。III.合併之事業,為合於第三條獎勵 類目及標準之生產事業者,得繼續承受合併前各該生產事業原已享受而尚未屆滿之第六條各項獎 勵。」  5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自 1991 年 1 月起實施,於 2010 年 5 月廢止。其第 15 條規定:「I.公司為促 進合理經營,經經濟部專案核准合併者,依下列各款規定辦理:一、因合併而發生之印花稅、契 稅、證券交易稅及營業稅一律免徵。二、事業所有之土地隨同一併移轉時,經依法審核確定其現 值後,即予辦理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其應繳納之土地增值稅,准予記存,由合併後之事業於該 項土地再移轉時,一併繳納之;合併之事業破產或解散時,其經記存之土地增值稅,應優先受償。 三、依核准之合併計畫,出售事業所有之機器、設備,其出售所得價款,全部用於或抵付該合併 計畫新購機器、設備者,免徵印花稅。四、依核准之合併計畫,出售事業所有之廠礦用土地、廠 房,其出售所得價款,全部用於或抵付該合併計畫新購或新置土地、廠房者,免徵該合併事業應 課之契稅及印花稅。五、因合併出售事業所有之工廠用地,而另於工業區、都市計畫工業區或於 本條例施行前依原獎勵投資條例編定之工業用地內購地建廠,其新購土地地價,超過原出售土地 地價扣除繳納土地增值稅後之餘額者,得向主管稽徵機關申請,就其已納土地增值稅額內,退還 其不足支付新購土地地價之數額。六、前款規定於因生產作業需要,先行購地建廠再出售原工廠 用地者,準用之。七、因合併而產生之商譽,得於十五年內攤銷。八、因合併而產生之費用,得 於十年內攤銷。II.前項第三款至第六款機器、設備及土地廠房之出售及新購置,限於合併之日起 二年內為之。III.公司依第一項專案合併,合併後存續或新設公司得繼續承受消滅公司合併前依法 已享有而尚未屆滿或尚未抵減之租稅獎勵。但適用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之獎勵者,應繼續生產合 併前消滅公司受獎勵之產品或提供受獎勵之勞務,且以合併後存續或新設公司中,屬消滅公司原 受獎勵且獨立生產之產品或提供之勞務部分計算之所得額為限;適用投資抵減獎勵者,以合併後 存續或新設公司中,屬消滅公司部分計算之應納稅額為限。IV.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虧損及申報 扣除年度,會計帳冊簿據完備,均使用所得稅法第七十七條所稱之藍色申報書或經會計師查核簽 證,且如期辦理申報並繳納所得稅額者,合併後存續或另立公司於辦理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 時,得將各該辦理合併之公司於合併前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定尚未扣除之前五年內各期虧損,按各 該辦理合併之公司股東因合併而持有合併後存續或另立公司股權之比例計算之金額,自虧損發生 年度起五年內,從當年度純益額中扣除。V.第一項專案合併之申請程序、申請期限、審核標準及 其他相關事項,由經濟部定之。」  4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2)  . 併購法的制定,才逐漸發展成與原先不同的、較為適當的解釋,特別係2002年1 月15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於2月6日經總統公布正式實施之「企業併購法」,其 第三章所規範之各項租稅措施,即是考量企業在進行組織整併之過程中,雖於法 律形式上已轉換或變化為與先前不同之主體,然就經濟實質之觀點,與一般交易 行為仍有區別,因此對於所得及損益之歸屬,則似應從實質課稅原則的觀點來思 考較為妥適,是故該章節分別針對三種併購類型:合併、收購及分割來規範不同 之租稅措施。 然自2000年企業併購法制立法迄今,有關企業併購之租稅減免措施之實務面. 政 治 大. 運作存在許多值得深入探討之議題。是故本文希望透過各種文獻之研究及分析相. 立. 關統計數據,自現行企業併購法制之租稅措施中探討實質課稅之理論與原則,且. ‧ 國. 學. 針對三種不同之併購行為,就其租稅措施予以分析比較,包括參與併購之公司稅 負及其股東之稅負,並以最高行政法院及高等行政法院之判決書為研究範圍,檢. ‧. 視相關爭議案件,將其分類整理,對租稅措施所產生之問題及爭點作有系統地描. Nat. sit. y. 述,以反映法律規範上可能潛在之缺失,鑑往知來,提出適當之建議,使我國企. n. al. er. io. 業併購稅制更加健全。. 第二節 研究問題.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主要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 探討實質課稅原則之概念,包括其意義及法理基礎。 二、 分析比較現行企業併購法制中,有關合併、收購及分割之租稅措施,並檢 討其中潛在之租稅不對稱情形。 三、 以最高行政法院及高等行政法院之判決書為研究範圍,瞭解實務上之爭議 所在,歸納理論上之依據及實務運作之判決情形,並針對法律規範有所遺 5  .

(13)  . 漏之不對稱現象提供可能之改善建議。. 第三節 論文架構 本研究共分五章,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及研究問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政 治 大. 分別以實質課稅原則及企業併購法制相關之租稅措施為主題。. 立. ‧ 國. 學.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包括研究設計架構及資料處理方式。. ‧.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Nat. sit. y. 第一部分係從法規及解釋函令探討其立法意旨,並分析實務上法院判決書之.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al. n. 及勝、敗訴統計。. er. io. 爭點,以反映現行法令規定之合理性及妥適性;第二部分則係進行爭議型態歸納. Ch. engchi. i n U. v. 彙總企業併購行為模式所涉及之課稅爭議,提出因應之道,以作為現有法令 未來修訂或解釋函令發布之參考依據,以期減輕將來企業併購活動之阻礙,並減 少徵納雙方對於適用法令之誤解。. 6  .

(14)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實質課稅原則 「實質課稅原則」強調解釋稅法或判定課稅事實時,應以經濟的觀點或方法 觀察、認定及判斷,亦即在實現法律目的的過程中,應考慮經濟上之事實關係, 故又稱為「經濟觀察法」,其係由量能課稅之概念所衍生,目的為體現量能課稅 之意旨。而量能課稅原則與稅捐法定主義二者之間亦存在密切關聯,有關代表性 學說及實務界判決回顧如下。. 立. 一、 理論基礎. 政 治 大. ‧ 國. 學. 陳敏(1982)認為稅法之規定在掌握納稅義務人之納稅能力,所重視者,為. ‧. 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經濟事實,而非其外觀之法律形式。因此在解釋與適用稅. sit. y. Nat. 法,所應根據者,為經濟之實質,而非形式之法律外觀。此一原則,在德國之稅. al. er. io. 法學內,稱為經濟考察法。蓋法律解釋之正確性繫於法律之目的。各概念應由其. v. n. 實現特定法律目的之角色理解之。法律之解釋,應依循立法者表現於法律之客觀. Ch. engchi. i n U. 之法律目的,以及各法律規定之關聯性。稅法之構成要件,係用以掌握表現納稅 能力之經濟事實,因此稅法內所使用之私法概念,得賦予私法以外之經濟內涵。 黃茂榮(2002、2009)指出,在稅捐之課徵應遵守量能課稅原則的道理為: 稅捐之課徵使經濟財自納稅義務人向稅捐稽徵機關移動,構成納稅義務人經濟上 的負擔。此為稅捐之課徵對於人民之負擔上的作用。該負擔在經濟資源上影響或 限制納稅義務人之生存,或從事活動發展的可能性,介入人民之基本權利。這是 實質課稅原則與稅捐法定主義在理念上的切點。 而「量能課稅原則」本身具有雙重意義,一為容許國家按人民負擔稅捐之能 7  .

(15)  . 力依法課徵稅捐,一為禁止國家超出人民負擔稅捐之能力課徵稅捐。且由於量能 課稅原則其實就是實質課稅原則之精神或目標所在,因此量能課稅原則與實質課 稅原則有適用上的替代性。所不同者為:實質課稅原則帶有法規範上之當為的色 彩。這當中為了掌握實質,在德國並引入經濟觀察法。經濟觀察法可以說是實質 課稅原則在方法論上的表現。因此,學說與實務以量能課稅原則、實質課稅原則 或經濟觀察法作為其應稅、免稅或應向誰課稅之論據時,其訴求之理念幾乎是一 個:那就是應以符合經濟利益之實質及其實際之依歸,認識負擔稅捐能力之有無 及其歸屬,以使稅捐之課徵,能符合實質,而不受限於形式。. 政 治 大. 有關實質課稅原則之運用要求,黃茂榮(2002、2009)大法官表示:「在事. 立. 實面,應按諸事實,認定與稅捐之發生有關構成要件(課稅事實);在當為面,. ‧ 國. 學. 應按一個人以事實為基礎所具有之稅負能力,定其納稅義務之有無及其應納稅 額。申言之,實質課稅原則中所稱之『實質』,當指納稅義務人之『經濟能力』. ‧. 有關之『指標事實』的『有無』、『範圍』及『歸屬』。其中所稱指標事實,後來. Nat. sit. y. 以『稅捐客體』表現出來。是故,要量能課稅,主要必須以『稅捐客體』之有無、. n. al. er. io. 實際數額的大小,及其事實上的歸屬為基礎。此為課稅之實質基礎所在。」而前. i n U. v. 述所謂「指標事實」 ,歸納之,通常指所得、財產及支出,經演化為「稅捐客體」. Ch. engchi. 後,有以所得為客體之所得稅6、以財產為客體之財產稅7以及以支出為客體之支 出稅8。 因此,實質課稅原則為量能課稅原則在法理念上的表現,為其實質的原則; 此與稅捐法定主義屬於形式面的要求,為其形式的原則相對應。二者與稅捐稽徵 經濟原則合稱為稅法在建置上所立基的主要原則9。就現代民主憲政國家之立                                                         6.   例如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及土地增值稅。    例如地價稅、房屋稅及使用牌照稅。  8   例如營業稅、貨物稅、娛樂稅及菸酒稅。  9   稅法建置上之基礎原則中,最重要者為量能課稅原則與稅捐法定主義。量能課稅原則所要保障 者為納稅義務人之實質利益,屬於實質正義在稅法上的表現;稅捐法定主義所要保障者為,在民 主憲政國家底下,依法治國家原則及法律保留原則對規範依據上的要求。  8   7.

(16)  . 場,其對於公權力機關之課稅權的承認是有條件及有限度的,除了必須遵守稅捐 法定主義外,並應遵守量能課稅原則,而所謂量能課稅原則在規範價值上的根源 即是實質課稅原則。換言之,量能課稅原則可謂是實質課稅原則具體化後之下位 原則。 陳清秀(2008、2010)主張稅捐的課徵,首先應遵守稅捐法定主義,依法課 稅,以維護法律秩序之安定性,實現稅捐的形式正義。而實質課稅原則乃是量能 課稅原則的具體實踐,以維護課稅公平為目的,具有實現稅捐實質正義之意義。 因此實質課稅原則的運用,固然有助於量能課稅公平原則之達成,但仍應注意稅. 政 治 大. 捐法律秩序安定性之維護,以不違反稅捐法定主義為前提。申言之,課稅要件法. 立. 定主義的要求,並不能透過經濟觀察法而規避其適用,是故,釋字第 420 號指出:. ‧ 國. 學. 「涉及租稅事項之法律,其解釋應本於租稅法律主義之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 目的,衡酌經濟上之意義及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為之。」亦即稅法上經濟觀察法. ‧. 之解釋,仍「應本於租稅法律主義之精神」下為之。. y. Nat. io. sit. 依據上述概念,陳清秀(2008、2010)教授認為實質課稅原則在稅法理論上. n. al. er. 有所謂「法的實質主義」與「經濟的實質主義」二種學說之區分。由於實質課稅. Ch. i n U. v. 原則著重掌握納稅人之經濟活動所表彰實質的經濟上負擔能力,因此,有關課稅. engchi. 事實的認定,應以經濟的觀察方法為之,注重納稅人之實質的經濟活動內涵以及 實質的真實事實關係,而不僅是掌握外觀表面上的法律形式。有關稅法的解釋適 用,也應考量稅法的經濟意義,而為符合量能課稅原則之客觀目的解釋及適用, 因此,實質課稅原則一般而言,似宜採取經濟的實質課稅原則,此即為「經濟的 實質主義」。 另外,針對「實質課稅」與「量能課稅」兩原則之關係,相較於前述黃茂榮 (2002、2009)大法官所提出「量能課稅原則可謂是實質課稅原則具體化後之下 位原則」之論點,陳清秀(2010)教授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實質課稅原則把握 9  .

(17)  . 實質的經濟活動內涵,係作為落實量能課稅原則之具體運用手段,其在事實認定 與稅法解釋適用上扮演重要角色;而量能課稅原則為稅法制度建置上之重要原 則,立法者在制定稅法時為落實負擔公平原則,應取向於量能課稅制定稅法規 定。因此,在稅法解釋上為取向於量能課稅,應採取實質課稅原則,亦即「實質 課稅原則可說是量能課稅原則之下位子原則」,例如過去年度之虧損扣除(盈虧 互抵),以緩和所得稅之年度課稅之缺失,並實現量能課稅原則,但此一作法並 非實質課稅原則之一環。 陳清秀教授亦認同實質課稅原則在實踐上有其運用的限制,因經濟觀察法若. 政 治 大. 漫無節制的適用,則稅捐法定主義的精神將名存實亡,任何的課稅均有可能依據. 立. 實質課稅原則加以正當化。有鑑於此,如何劃定經濟的觀察法的界限,為實務界. ‧ 國. 學. 與學術界值得共同努力的目標。. ‧. 林進富(2002)表示「實質課稅原則」是經濟實質的租稅法解釋原則的體現。 蓋因租稅法所重視者,應為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實質的經濟事實,而非其外觀之. y. Nat. io. sit. 法律行為或形式上之登記事項,對實質上相同經濟活動所產生之相同經濟利益,. n. al. er. 應課以相同之租稅,始符合租稅法律主義所要求之公平及實質課稅原則,實質課. Ch. i n U. v. 稅原則為租稅法律主義之內涵及當然歸趨。故有關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之判斷. engchi. 及認定,自亦應以其實質上經濟事實關係及所產生之實質經濟利益為準,而非以 形式外觀為準,否則勢將造成鼓勵投機或規避稅法之適用,無以實現租稅公平之 基本理念及要求,此即為「實質課稅原則」的具體內涵。 葛克昌(2005)依據量能課稅原則受憲法第 7 條、第 15 條及第 23 條拘束, 得出以下推論:租稅負擔之衡量就個人為之(屬人稅),應負擔之對象為供人使 用之經濟財(租稅客體),課徵對象應為收益部分,而不及於財產本體,稅後仍 留可供私人使用之經濟財(稅基) 。由於所有權負有社會義務,為增進公共利益, 立法者在立法時,必須予以類型化。基於社會義務類型化結果,收益稅有其正當 10  .

(18)  . 性。是故,以量能課稅原則作為課稅之準則,不僅得以作為課稅是否違反基本權 之界限,同時也是憲法賦予立法者與法律解釋者之準則。基於憲法第 15 條及第 23 條,財產權應受保障,故為公共利益而負擔納稅義務時,應以必要者為限。 總之,量能課稅原則在憲法上之任務,為其負擔之衡量應以個人為準,課稅時應 以保障財產權且平等課徵。 黃俊杰(2008)提出實質課稅原則係為達稅捐上負擔之公平,不僅在於其形 式上之意義,尤應依其實質意義,以求其實現。當稅法之解釋及課稅要件事實認 定上,如有發生所謂「法律形式、名義或外觀等」與「真實、實態或經濟之實質. 政 治 大. 等」有所差異之情形時,應著重實質而甚於形式,並以此作為課稅基礎之原則。. 立. 此外,實質課稅原則之所以於稅法領域特別被強調之原因,主係依據量能課稅之. ‧ 國. 學. 要求以及稅捐規避之防止,前者係基於個人之課稅負擔應按其經濟上之負擔能力 而定;後者則係為了實現稅捐公平原則,故以實質課稅原則作為一種手段,以防. ‧. 止用以掩飾真實所為之偽裝行為、虛偽表示及事實之隱藏。. y. Nat. io. sit. 李永然(2009)認為「實質課稅原則」所揭示者,係於決定稅務案件事實時,. n. al. er. 應著重該案件實際的經濟關係、效果與利益享有者為何,並以此為課稅的基礎事. Ch. i n U. v. 實。其並提及我國目前稅捐實務上,如納稅義務人因「實質課稅原則」被認定必. engchi. 須繳納相關稅捐,同時會被認定係稅捐之逃漏而被處以罰鍰,嚴重者尚有刑事處 罰,此效果恐怕有失之過於嚴峻之虞。因若依「實質課稅原則」而課徵稅捐之案 件,實際上納稅義務人或許可能有所取巧,然而未必係故意逃漏稅捐,且其行為 亦非不法,僅係從實質經濟、利益關係而言,應依據實質法律關係進行稅捐課徵 而已,若一律將其視為稅捐的逃漏,似乎有過於嚴苛之疑慮。 柯格鐘(2009、2010)認同稅捐實體法領域中毫無疑問地應適用稅捐法定主 義,亦即依法課稅原則,但在該法領域中,更重要且具有倫理性價值者,闕為量 能課稅原則。許多國家直接將量能課稅原則規定於憲法,而我國僅於憲法第 7 條 11  .

(19)  . 規定稅捐負擔平等原則,代表稅捐負擔必須要公平,也就是公平課稅原則,在稅 法上落實下來即為量能課稅原則。其進一步指出,過去我國法院判決經常將實質 課稅原則與量能課稅原則混淆使用,但實質課稅原則是解釋法律或事實認定的方 法,並非量能課稅原則本身,因量能課稅原則為指導性的原則,實質課稅原則僅 是其所衍生下來的一種解釋法律的方法或是事實認定的方法,並不等同於量能課 稅原則。 吳德豐(2010)表示實質課稅原則乃是租稅法律主義之衝擊,因基於租稅法 律主義,稽徵機關僅得依據稅法所規定之租稅構成要件課稅,人民僅因其所從事. 政 治 大. 之經濟活動該當租稅構成要件而成立其納稅義務。個人對於私經濟活動之自由係. 立. 國家課徵租稅之前提要件,國家必須加以尊重人民的經濟活動自由,國民有權安. ‧ 國. 學. 排其經濟生活與財產,亦有權藉此一自由減少租稅負擔。因此,人民可以選擇放 棄從事租稅構成要件所描述之經濟活動,從而免於租稅構成要件之該當,以減少. ‧. 稅捐負擔,此即為「合法節稅」。然而,稅法規定有限,立法者於制定稅法時,. Nat. sit. y. 永遠僅能選取較為典型之經濟活動(常規交易形式)作為設計租稅構成要件之預. n. al. er. io. 設圖像,如有納稅人意圖規避租稅而以濫用私法形成自由為手段,藉由迂迴的非. i n U. v. 常規交易形式,在規避租稅構成要件的同時,卻又達成與常規交易相同的經濟結. Ch. engchi. 果時,此種情形即構成「脫法避稅」 。基於租稅負擔公平原則,對於脫法避稅者, 稅捐稽徵機關在決定其租稅負擔時應注重其經濟實質而非外觀之交易形式(實質 課稅主義),稅捐稽徵機關自可無視於當事人間之私法上所安排之交易外觀,而 視同其交易行為已經該當租稅構成要件,從而課以與常規交易相同之租稅負擔, 此即學說上所謂「脫法避稅之否認」。由此可知,以實質課稅原則為基礎之「脫 法避稅之否認」與強調租稅負擔之可預見性的「租稅法律主義」間,無可避免將 發生理念上之衝突。 綜上,本文見解認為:「稅捐法定主義」為現代法治國家中最基本之要求, 亦即稽徵機關僅得依據法律所規定之租稅構成要件向納稅義務人課稅,惟對於一 12  .

(20)  . 進步之法治國家而言,應不僅僅遵從「稅捐法定主義」形式上之原則,更應同步 考量二原則之適用,其一為「量能課稅原則」,代表在形式要求之外,須從另一 角度去評估人民經濟上負擔稅捐之給付能力以決定其應納稅額;另一為「實質課 稅原則」,即透過經濟觀察法據以落實量能課稅原則。但「實質課稅原則」之實 現仍有其界限,即以不違反「稅捐法定主義」為前提,否則在該原則漫無節制之 適用下,將妨害法的安定性或造成課稅權之濫用,並造成「稅捐法定主義」之名 存實亡。此外,針對「稅捐法定主義」、「量能課稅原則」以及「實質課稅原則」 三者之關聯性,大部分學者認同「實質課稅原則為量能課稅原則之下位子原則」 10. 政 治 大. ,而部分學者認為「量能課稅原則為實質課稅原則之下位子原則」,因此三者. 之關係圖可能情況如下:. 立. ‧. ‧ 國. 學. 圖 1:實質課稅原則關係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二、 節稅、避稅與逃稅之區別. engchi. i n U. v. 葛克昌(2009)指出,在經濟活動複雜多變之環境下,稅法通常僅就常規交 易設定課稅要件,按其負擔能力賦予其稅捐債務。惟納稅義務人為規避租稅,選 擇了偏離常規之法律安排時,私法上雖依契約自由承認其所意欲之私法效果;在 稅法上則不免仍為脫法行為,應依常規交易成立相同之稅捐債務。 有關實質課稅原則與稅捐規避之關係,黃茂榮(2002、2009)認為納稅義務 人若利用法律關係之形成自由,以避免或減少稅捐負擔,即是稅捐規劃。稅捐規                                                        . 10.  .   例如陳清秀教授認為盈虧互抵之概念屬於量能課稅原則之實現,但非實質課稅原則之範圍。  13.

(21)  . 劃雖與國家之財政(收入)目的衝突,但並不違反稅捐法之規定,亦非不道德的 行為。惟為稅捐規劃,納稅義務人如有避免利用通常用以達到一定經濟結果之法 律行為的情形,其所從事之法律關係的形成活動(法律行為),相對於其引起之 經濟結果,在規範上便會被論為手段與目的不相當,亦即不符合常規的方法,從 而定性為「濫用法律關係之形成自由」,構成稅捐規避。係屬於一種脫法行為。 至於在稅捐法定主義下究竟如何區分合法節稅、繞法避稅或違法逃稅,向有 爭議。依稅捐法定主義,人民只要依稅捐法的規定納稅,即使因此可能由於稅捐 客體之實現的時間延緩或稅基之計算,可以獲得較大之扣減而減少稅負,皆屬合. 政 治 大. 法節省稅捐。然這其中,由於課稅事實之形成有可能被認為不合營業常規或其他. 立. 所謂違反實質繞法避稅的情事。在繞法避稅所涉之構成要件特徵為:徵納雙方就. ‧ 國. 學. 所涉之事實在存在面並無爭議,有爭議者為就系爭事實之法律上的判斷。另,違 法逃漏所指者為:納稅義務人就課稅事實對於稅捐稽徵機關有所隱瞞。在國內實. ‧. 務上有疑問的首先是:合法、繞法與違法的分辨,因稅捐稽徵機關幾乎一概認為. Nat. sit. y. 只要納稅義務人關於課稅事實之法律判斷與其不同即構成所謂繞法,然後在該基. n. al. er. io. 礎上,不論納稅義務人是否有對於稅捐稽徵機關隱瞞課稅事實,皆引用實質課稅. i n U. v. 原則,認為納稅義務人逃漏稅捐。然正確的應該是:縱使徵納雙方關於法律事實. Ch. engchi. 之法律上的定性或判斷不同,只要無課稅事實之隱瞞,不得論為稅捐之逃漏;至 於如實陳報之課稅事實,是否符合常規或符合實質課稅原則應斟酌交易習慣論 斷。 三、 實務運作 (一)法院判決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95 年度訴字第 1150 號判決:「量能課稅為法治國家稅法 之基本原則,租稅負擔應依其經濟之給付能力來衡量,而定其適當的納稅義務, 凡負有相同之負擔能力即應負擔相同之租稅。(司法院釋字第 565 號解釋理由書 14  .

(22)  . 參照)」 最高行政法院 94 年度判字第 702 號判決謂: 「由資產或事業所生之收益,原 則上應歸屬於所有人即名義人,然形式上名義人並未享受資產或事業所生之收 益,實質上享受課稅物件所帶來之經濟利益者另有其人時,即應歸屬於實際享受 者。此即實質課稅原則,而此項原則對納稅義務人及稽徵機關,無論有利或不利 均應一體適用。」 最高行政法院 98 年度判字第 825 號判決:「依行政程序法第 9 條、第 36 條 規定及基於實質課稅原則,稽徵機關於調查課稅事實時,自應依職權調查證據,. 治 政 並就有利及不利納稅義務人之事證,一律注意,不得僅採不利事證而捨有利事證 大 立 於不顧。」明確指出實質課稅原則之適用,應當以中立之角度同時考量徵納雙方 ‧ 國. 學. 有利及不利之事項,而非僅僅侷限於有利國庫收入之面向。. ‧. 綜上所述,法院見解亦認為實質課稅原則係由量能課稅原則及租稅公平原則. sit. n. al. er. io. 表現。. y. Nat. 所導出,納稅義務人本應按其實質稅負能力負擔應負之稅捐,係實現稅法正義之. (二)案例介紹. Ch. engchi. i n U. v. 1. 納稅人進行租稅規劃時可能面臨之實質課稅風險(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98 年度訴字第 2168 號) 本案例中原告 A 與 B、C、D、E 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創始股東,為 求股票上市後經營權之穩定,於民國 86 年初將各創始股東所有之技嘉公司股票 移轉予朕源公司,欲透過朕源公司以共同持有之方式鞏固技嘉之經營權。90 年 12 月間,其中兩位創始股東因經營理念不合,不願再維持合作關係,經協議後, 改由 A 等五位股東先行成立其各自擁有之 A1、B1 等投資公司,並要求其所持有 之朕源公司股票出售予各該投資公司,使朕源公司之股東由五名創始股東轉為五 15  .

(23)  . 家投資公司。另因朕源公司已無當時創立技嘉公司時為鞏固經營權之目的存在, 乃決議辦理解散清算,擬將該公司所有之技嘉公司股票分配予各投資公司。惟技 嘉公司為上市公司,依證券交易法第 150 條規定,其股票之買賣原則上僅得於 證券集中交易市場為之,經朕源公司函詢當時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之結 果,僅得先將所持有技嘉公司股票處分後,再以所得價金作為剩餘財產分配於股 東。是故安排由朕源公司緩步拋售技嘉公司股票,歷經約 1 年半清算期間,依 五位創始股東原有股權比率,陸續於公開市場(包括盤後交易)將所持有之技嘉 公司股票,出售予各投資公司。唯投資架構調整僅將原以朕源公司持有技嘉公司. 治 政 大 定為規避稅負行為,並將朕源公司 90、91 年度分配予錫瑋公司之現金股利各約 立 股票,調整為以錫瑋公司(A1 投資公司)持有,而遭被告(臺北市國稅局)認. 5,826 萬元與 7,391 萬元及 93 年度解散朕源公司時分配予錫瑋公司之剩餘財產 4. ‧ 國. 學. 億 6,686 萬元,歸屬於原告 A 之綜合所得,並歸課各該年度綜所稅,另按所得稅. ‧. 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視同逃漏稅行為,裁處 0.5 倍罰鍰。. sit. y. Nat. 我國於民國 78 年停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復於 87 年實施兩稅合一制度,因此. n. al. er. io. 實務上納稅義務人(自然人股東)進行租稅規劃時,經常利用證券交易之外觀包. i n U. v. 裝其他各種應稅之名目所得,例如營利(股利)所得,產生了合法節稅亦或脫法. Ch. engchi. 避稅之界限認定問題,當中最著名之案例即為最高行政法院 94 年判字第 71 號之 黃任中案。然面對這類之爭議,稅捐機關及行政法院多以實質課稅原則認定其屬 脫法避稅之虛偽交易而予以調整補稅。而本案例中控股結構之變更過程經臺北高 等行政法院判決承認納稅義務人有合法節稅之空間,將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復查 決定)均予以撤銷,判決中並論證自兩稅合一之觀點,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9 所 加徵之未分配盈餘稅,實以暫繳 10%個人綜合所得稅,來達成延緩繳稅之效果。 黃士洲(2010)認為本案就涉及兩稅合一之爭訟案件中,當屬難能可貴之突破。 本研究認為,在分析納稅義務人是否有刻意規避稅捐之意圖時,應依個案判定, 並非所有外觀上之不合常規交易皆屬於「虛偽安排」,就此案為例,透過投資公 16  .

(24)  . 司代替自然人持有盈餘之規劃所導致租稅義務之遞延,僅係推遲所得實現之時 點,並不足以造成稅收之永久損失。惟依該判決之內容所述,認為原告 A 之股 權規劃安排若在前階段設立之舊投資公司有營利所得流出時,再新設投資公司, 把流出之營利所得再次留在新設投資公司內繼續延緩個人綜合所得稅之繳納,如 此即可無限制地延緩下去,而實質形成永久終局少納所得稅之結果,因此對納稅 義務人而言,仍易因稅捐稽徵法第 12 條之 1 所規範之實質課稅原則而潛在不利 於納稅義務人之課稅風險。 2. 公司進行售地盈餘證券化是否涉及規避股東之營利所得(最高行政法院 97 年度判字第 864 號). 立. 政 治 大. 上訴人甲○○及其配偶係億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億記公司)之股東,民國. ‧ 國. 學. 89 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上訴人將其與配偶取自億記公司以出售土地增. ‧. 益之資本公積轉增資後又辦理減資,並以現金收回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股票之金 額計 2,250 萬元,申報為證券交易所得 0 元,高雄市國稅局以該款項屬營利所得,. y. Nat. io. sit. 並無免稅之適用,併計上訴人當年度綜合所得課稅。上訴人不服,申請復查,經. n. al. er. 國稅局以 94 年 12 月 30 日財高國稅法字第 0940094981 號復查決定書駁回,上訴. Ch. i n U. v. 人仍不服,提起訴願,亦遭決定駁回,遂提起行政訴訟。最高行政法院 97 年判. engchi. 字第 864 號判決認為:行為時公司法第 238 條11規定「處分資產溢價」應累積為 資本公積,同法第 239 條及第 241 條規定資本公積除填補公司虧損及撥充資本 外,不得使用,其目的乃在避免公司不當發放現金股利損害債權人權益。而本件 億記公司出售其土地固定資產所得轉列資本公積,未以現金發放,卻藉由資本公 積轉增資及減資之過程,以現金收回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股票之行為,將出售資 產增益之資本公積全數分配予股東,顯係假藉增、減資手續,達到以現金收回資                                                         11 . 民國 90 年公司法修法前,第 238 條之規定為「左列金額,應累積為資本公積:一、超過票面 金額發行股票所得之溢額。二、每一營業年度,自資產之估價增值,扣除估價減值之溢額。三、 處分資產之溢價收入。四、自因合併而消滅之公司,所承受之資產價額,減除自該公司所承擔之 債務額及向該公司股東給付額之餘額。五、受領贈與之所得。」之後考量資本公積應屬商業會計 處理問題,何種金額應累積為資本公積,應由商業會計法規定之,故將該條文自公司法中刪除。  17  .

(25)  . 本公積轉增資配發之股票目的,究其行為並無股票轉讓之性質,仍為股利之分 派。因此上訴人既有股利所得,依實質課稅原則,自應於形式上轉讓年度課稅, 否則股東藉由公司以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股票分派股利,再以減資程序發還股 本,不惟規避稅賦,更將侵蝕公司剩餘財產。 由於國稅局主張「公司減資返還股款」已隱含了「公司出售土地之利得」, 若欲將公司之營運成果與股東分享,該常規行為應係藉由盈餘分派為之,是故, 公司依據公司法第 241 條規定發行股票,將原本應屬「營利所得」之所得種類轉 換為「證券交易所得」,依實質課稅原則應加以課稅。對此,黃詠婕(2009)研. 政 治 大. 究提出減資之前提為「公司有自股東取得資金」,因此其效果為「返還股東其原. 立. 先所支付之出資」 。探究公司給付金錢予股東之可能性有兩種:一為「退還股款」 ;. ‧ 國. 學. 另一為「實現所得」。前者係就股東原有出資範圍內取回出資之行為,稅捐負擔 能力並未有所增加,故不應課稅;後者係公司財產增加,發放股利時即將該增益. ‧. 歸屬於股東,因此股東有營利所得,得對股東加以課稅。此兩種解釋,分別係有. Nat. sit. y. 利於納稅人及有利於國庫之不同認定方式,而國稅局及行政法院顯係採取後者,. n. al. er. io. 卻未進一步說明為何直接認定該筆金額係股利而非股款,似有剝奪股東取得退還. i n U. v. 股款權利之疑慮。本研究亦認同此一見解,若依形式上公司所表現之短期內增資. Ch. engchi. 後減資即逕自認定為公司進行將隱藏之處分土地利得分配予股東之租稅規避安 排,而未審視思考股東自公司一方所取得之現金是否因此造成其稅捐負擔能力增 加,該經濟實質之考量似有欠周延,不無爭議。 3. 緩課股票之營利所得如何計算(最高行政法院 98 年度判字第 831 號) 原告甲○○民國 91 年度之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經被告臺北市國稅局查獲漏 報其本人及配偶之取自東雲股份有限公司之被法院強制拍賣之緩課股票之營利 所得,如照面額計算,合計漏報所得 2 億 5,440 萬元;如按拍賣金額計算,則漏 報所得約 2,679 萬元。國稅局主張依法應按照股票面額計算所得額,而原告納稅 18  .

(26)  . 人則主張應按照拍賣金額計算漏報所得,而其實際拍賣價格(約 2,679 萬元)與 面額(2 億 5,440 萬元)之差額明顯甚鉅。民國 88 年 12 月 31 日修正前之促進產 業升級條例12第 16 條規定: 「公司以其未分配盈餘增資供左列之用者,其股東因 而取得之新發行記名股票,免予計入該股東當年度綜合所得額;其股東為營利事 業者,免予計入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但此類股票於轉讓、贈與或作為遺 產分配時,面額部分應作為轉讓、贈與或遺產分配時所屬年度之所得,申報課稅。 至實際轉讓價格或贈與遺產分配時之時價,如低於面額時,以實際轉讓價格或贈 與、遺產分配之時價申報…」據此,此案之爭點在於倘若納稅義務人持有之緩課. 治 政 大 讓,並有確定之交易價格,如果其拍賣價格顯然低於股票面額,則應以股票面額 立 股票遭法院強制執行拍賣,固先須先送存集保,然而由於旋即透過拍賣程序而轉. 或實際拍賣價格認定其實現之所得?就此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95 年度訴字第. ‧ 國. 學. 03324 號判決納稅義務人勝訴,認為應按照拍賣金額計算應補徵所得稅,國稅局. ‧. 不服遂提起上訴;而最高行政法院 98 年度判字第 831 號判決改判國稅局勝訴,. y. Nat. 認為依法應按照緩課股票面額計算所得額補徵所得稅。最高行政法院之判決要旨. er. io. sit. 如下:「法院強制執行債務人所有上市公司之緩課股票,於扣押取得該股票,並 將股票存入集保時,債務人就該股票之緩課待遇即告終止,應課徵營利所得之時. al. n. v i n 點就此發生,自應依行為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16 條但書前段規定以面額計算 Ch engchi U. 所得稅,並非嗣後拍賣時該股票之緩課待遇才告終止,而無同條但書後段規定之 適用。」 陳清秀(2010)評析認為依民國 88 年 12 月 31 日修正前之促進產業升級條 例第 16 條但書後段所規定「至實際轉讓價格或贈與遺產分配時之時價,如低於 面額時,以實際轉讓價格或贈與、遺產分配之時價申報」之立法意旨解釋,係為 顧及在緩課後至轉讓間發生證券交易損失之情形而訂定,避免降低緩課規定之獎 勵目的,是故本件緩課股票之營利所得金額之認定,應本於量能課稅原則與實質                                                         12.   民國 88 年 12 月 31 日修正公布全文。  19.  .

(27)  . 課稅原則為之,依其實際轉讓交易價格或時價認定。再者,在送存集保的情形, 由於僅是形式上之所有權移轉,並無實質上取得所得之轉讓經濟活動存在,因此 從實質課稅原則之經濟觀察法考量,未必應視同轉讓行為。此外,若基於簡化稽 徵程序考量,在時價與面額並無劇烈變動之前提下,通案推估以面額計算,尚有 其合理性。然而在價格發生劇烈變動之情形,若仍以面額為準,似有顯失公平之 疑慮,更不符合稅捐稽徵法第 12 條之 1 所規定之實質課稅原則,有損納稅人之 權益。本研究認為應以其經濟事實關係為衡量依據,故亦贊同上述見解,依臺北 高等行政法院之事實認定較符合實質課稅原則之精神。. 政 治 大. 四、 總結. 立. 彙整以上學說界及實務界之觀點,可歸納出實質課稅原則乃是從量能課稅原. ‧ 國. 學. 則所導出,解釋適用稅法之時,應符合量能課稅原則,亦即在相關事實關係之判. ‧. 斷上,應適當地以經濟觀察法加以研究、認定。且不問有利或不利於納稅義務人, 原則上均應一體適用,以避免對納稅義務人造成不公平的沉重稅捐負擔,猶如前. y. Nat. io. sit. 述最高行政法院 98 年度判字第 831 號之案例:納稅義務人緩課股票遭法院強制. n. al. er. 查封拍賣,獲得價金營利所得 2,679 萬餘元,卻被稅局認為應按照股票面額計算. Ch. i n U. v. 所得而課徵所得稅 1 億餘元,遠超過其所得收入,形成變相「沒收」人民所得財 產,嚴重違反量能課稅原則。. engchi. 此外,實質課稅原則的運用,應在不違反稅捐法定主義的前提下為之13。由 於實質課稅原則係用以控制稅法之品質,避免稅捐法定主義可能形成之體制性的                                                         13.   參見最高行政法院 97 年度判字第 1155 號裁判要旨: 「租稅正義為現代憲政國家負擔正義之基 石,實質法治國家稅法之基本原則為量能課稅原則,租稅負擔應依其經濟之給付能力來衡量,而 定其適當的納稅義務。由於稅法係強行法,自身具有不容規避性;又納稅義務為無對待給付之法 定債務,其平等要求不在主觀面,而在客觀面—根據憲法第 7 條之平等原則,凡負有相同之負擔 能力,即應負擔相同之租稅,如有濫用私法自治以規避租稅時,依平等負擔原則,得依合憲解釋 或類推適用,予以未規避時相同之租稅負擔法律效果。準此,利用租稅規避以取得租稅利益,其 私法上效果依契約自由原則應予尊重,公權力原則不予干預;但在稅法上則應依實質負擔能力予 以規範。脫法避稅行為實不能稱之為租稅規劃,因租稅規劃者不能僅顧及租稅設計技巧之靈活, 而須顧及此種安排,是否違反憲政國家租稅負擔之平等要求。」  20  .

(28)  . 偏差,兩個觀念之間的關係雖涉及課稅公平與法安定性之價值衝突,但在社會法 治國家中,應不僅以遵守形式之稅捐法定主義為要求,更應實踐量能、實質平等 負擔,於此二者之間取其適當平衡點,以達成二個價值利益之相輔相成。. 第二節 企業併購法制之租稅措施 一、 立法背景及目的 企業面對競爭環境之成長可分為內部與外部兩種途徑,內部成長係伴隨著企. 政 治 大. 業業務而發生之自然成長;外部成長則係經由企業外部取得經濟資源。近年來,. 立. 隨著國際間經濟市場快速變遷,我國企業所面臨之競爭壓力日益激烈,基於大者. ‧ 國. 學. 恆大、適者生存,企業必須朝大型化、國際化及自由化之理念方向經營,因此, 我國政府為鼓勵企業進行併購、組織再造或策略聯盟,於 2000 年後進行一連串. ‧. er. io. sit. Nat. 爭優勢,以因應全球市場轉變之趨勢。. y. 企業併購法制之改革,期望藉此整合資源以達規模經濟、提升經營綜效來強化競. 曾淑惠(2008)研究提及在企業併購法實施以前,企業進行併購所產生之租. al. n. v i n Ch 稅議題僅由財政部函令作出規範,但由於這些規範對於併購活動較缺乏租稅上之 engchi U 誘因,僅有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針對專案合併提供部分的租稅優惠,且僅限於合併. 之模式,其他模式之併購活動則無法適用,使企業容易因併購行為產生鉅額稅捐 負擔,間接影響其併購意願。據此,立法院自 2000 年開始參考美國對於企業併 購之法制,而陸續透過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企業併購法,並修改 了公司法、證券交易法、公平交易法與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快速建構了台灣企業 併購的法制(詳見表 2),以鼓勵企業從事併購。此為企業併購法之立法背景, 亦為企業併購法第 1 條所敘明之立法緣由:「為利企業以併購進行組織調整,發 揮企業經營效率。」而參經濟部統計至 2009 年之數據,企業併購法施行後之併 21  .

(29)  . 購件數已逾 1,300 件,金額達 6,200 多億元(詳見表 3) ,顯見政府推動企業併購 法之立法政策,具有相當實績。 表 2:相關併購法制時程 時間. 相關併購法制說明. 備註. 2000.12.13. 公布並實施金融機構合併法. 建立金融機構進行購併之. 2001.7.9. 公布金融控股公司法. 法律環境及架構,促進金. 2001.11.1. 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法. 控公司之組成。. 2001.10.17. 行政院審查(一讀)通過企業併. 學者黃銘傑(2006)認為. 購三法14. 括簡化合併程序、增訂簡易合併. 響整體公司法制最為深遠. 及引進公司分割等規定。. 的兩項立法。. ‧. 立法院三讀通過企業併購三法. y. Nat. io. sit. 公布並實施企業併購三法. er. 2002.2.6. 之公司法修正係近年來影. 學. 2002.1.15. 立. 公布並實施公司法修正條文,包. ‧ 國. 2001.11.12. 政 治 大 企業併購法與 2001.11.12. al. n. v i n 表 3:企業併購案件統計表(單位:億元) Ch engchi U. 併購類型. 合併. 收購. 股份轉換. 分割. 合計. 件數. 36. 5. 9. 0. 50. 金額. 254.4. 18.7. 391.4. 0. 664.5. 件數. 12. 7. 1. 0. 20. 金額. 38. 35.6. 55.5. 0. 129.1. 件數. 162. 12. 11. 33. 218. 年度. 91 年. 92 年. 93 年.                                                         14.  .   係指企業併購法、證券交易法部分條文及公平交易法部分條文修正。  22.

(30)  . 金額. 330. 27.3. 176. 192. 725.3. 件數. 196. 10. 10. 29. 245. 金額. 365.4. 7.6. 139.8. 127.4. 640.2. 件數. 181. 2. 3. 17. 203. 金額. 1188. 1.9. 8.8. 66.3. 1265. 件數. 173. 2. 3. 19. 197. 金額. 827.6. 6.4. 11.7. 117.1. 962.8. 件數. 180. 2. 5. 29. 216. 金額. 190. 299.3. 1479.1. 件數. 156. 1. 4. 24. 185. 金額. 275. 0. 20.8. 件數. 1096. 41. 金額. 3,468.4. 97.5. 94 年. 95 年. 96 年. 政0 治989.7大. 97 年. ‧ 國. 48.4. 344.2. 46. 151. 1334. 1,793.7. 850.5. ‧. 合計. 學. 98 年. 立. Nat. al. er. io. sit. y. 6,210.2. v. n. 陳敬宏(2008)研究中歸納依企業併購行為性質及我國現行稅制,與併購相. Ch. engchi. i n U. 關之具體稅捐包括交易型稅捐15與所得型稅捐16。相關之租稅措施並不限於企業 併購法第三章,而係散見於各法典,包括: (一)公司法第 317-3 條17(於 2001 年 11 月 12 日增訂;並於 2005 年 6 月 22                                                         15.   即以所得或財產之花費為其稅捐客體,例如營業稅、證券交易稅、印花稅及契稅。    即以所得為其稅捐客體,例如土地增值稅、營利事業所得稅及綜合所得稅。  17   刪除前之原條文: 「公司為促進合理經營而與他公司合併者,依下列各款規定辦理:一、其存 續公司或新設公司於申請對消滅公司所有不動產、應登記之動產及各項擔保物權之變更登記時, 免繳納登記規費。二、因合併而發生之印花稅及契稅,一律免徵。三、原供消滅公司直接使用之 土地隨同一併移轉時,經依土地稅法審核確定其現值後,即予辦理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其應繳 納之土地增值稅准予記存,由合併後之存續公司或新設公司於該項土地再移轉時一併繳納之;其 破產或解散時,經記存之土地增值稅應優先受償。四、因合併出售原供消滅公司直接使用之機器、 設備,其出售所得價款,全部用於或抵付該合併計畫新購機器、設備者,免徵印花稅。五、因合 併出售原供消滅公司直接使用之廠礦用土地、廠房,其出售所得價款,全部用於或抵付該合併計 畫新購或新置土地、廠房者,免徵該合併公司應課之契稅及印花稅。六、因合併產生之商譽得於 23   16.

(31)  . 日刪除18) (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15 條19及第 16 條20(該法已於 2010 年 5 月 12 日廢 除) (三)企業併購法第三章:第 34 條至第 43 條 (四)金融機構合併法第 17 條及第 18 條 (五)金融控股公司法第 28 條及第 49 條 因此,針對以上有關企業併購相關租稅優惠法規之適用順序,依財政部 91 年 8 月 28 日台財稅字第 0910454829 號函之規定為:「一、依企業併購法第 2 條. 政 治 大. 第 1 項之規定,租稅優惠相同項目者,應優先適用企業併購法之規定,企業併購. 立. 法未規定之租稅優惠項目,方分別依公司法、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之規定。二、至. ‧ 國. 學. 於金融機構之併購者,依企業併購法第 2 條第 2 項之規定,應優先適用金融機構 合併法及金融控股公司法之規定,該二法未規定者,方依企業併購法之規定。」. ‧. 二、 企業併購之意義及型態. sit. y. Nat. al. er. io. 劉連煜(2009)教授認為企業併購屬於「公司重組」之一環,涉及之概念廣. v. n. 泛且態樣繁多,包括合併、分割、資產收購(含營業讓與)以及股份收購(含公. Ch. engchi. i n U. 開收購、股份交換與股份轉換)等,除規範於企業併購法外,亦散見規範於公司 法、證券交易法、金融機構合併法及金融控股公司法。本研究依企業併購法第 4                                                                                                                                                             十五年內攤銷之。七、因合併產生之費用得於五年內攤銷之。八、因合併出售不良債權所受之損 失,得於十五年內認列損失。」  18   刪除理由為: 「公司合併租稅優惠,企業併購法及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已有明文,毋庸於公司法 重複規定。又公司法係規範公司內部組織運作及設立登記事宜之法律,租稅優惠規定植入公司法 中,與公司法體例不合,爰予刪除。」  19   該法廢除前之原條文請參前註 5。  20   該法廢除前之原條文:「I.公司為調整事業經營,將其能獨立運作之生產或服務設備及該設備 坐落之土地轉投資,其投資之事業仍繼續以提供原產品或勞務為主或提供較原產品、勞務附加價 值為高之產品或勞務,且公司持有該投資事業之股權達百分之四十以上,其轉投資應納之土地增 值稅由公司提供合於稅捐稽徵法第十一條之一規定之相當擔保,經土地所在地直轄市或縣  (市)  政府,依地方自治法規核准者,得就該土地應繳納之土地增值稅,按其轉投資之股權比例予以記 存。II.前項公司持有投資事業之股權低於百分之四十,或其投資之事業將該土地再移轉,或未能 繼續以提供原產品或勞務為主或提供較原產品、勞務附加價值為高之產品或勞務時,公司應補繳 記存之土地增值稅。」  24  .

(32)  . 條第 2 款之用詞定義「併購:指公司之合併、收購及分割。」將主要之併購方式 劃分為三種類型,分述如下: (一)合併 企業併購法第 4 條第 3 款規定:「合併:指依本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參與之公 司全部消滅,由新成立之公司概括承受消滅公司之全部權利義務;或參與之其中 一公司存續,由存續公司概括承受消滅公司之全部權利義務,並以存續或新設公 司之股份、或其他公司之股份、現金或其他財產作為對價之行為。」. 政 治 大 併時,前者係指其中一公司存續,其於歸於消滅;後者係指參與合併之公司全數 立 傳統上的合併態樣可分成吸收合併及新設合併,當兩家或兩家以上之公司合. ‧ 國. 學. 消滅,而另成立一家新公司。. ‧. 其他衍生之態樣尚包括簡易合併及非對稱式合併。前者規範於公司法第 316 條之 2、金融控股公司法第 32 條及企業併購法第 19 條21,敘明若控制公司持有. y. Nat. sit. 從屬公司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發行股份者,為便利企業經營策略之運用,可不必經. n. al. er. io. 過一般合併之繁瑣股東會程序22,而經控制公司及從屬公司之董事會特別決議通. i n U. v. 過即可,另外,依經濟部函釋23說明,企業採簡易合併時須以母公司為存續公司。. Ch. engchi. 後者規範於企業併購法第 18 條第 6 項24,係針對存續公司及消滅公司規模相差 懸殊時,基於該合併案對存續公司及其股東影響不大,故可省略存續公司之股東                                                         21.   企業併購法第 19 條第 1 項規定: 「公司合併其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發行股份之子公司時, 得作成合併契約,經各公司董事會以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及出席董事過半數之決議行之。」  22   依公司法第 316 條第 1 項規定,合併原則上須經股東會特別決議行之。  23   經濟部 99 年 1 月 12 日經商字第 09902400420 號函: 「依公司法第 316 條之 2 之立法意旨,採 簡易合併時,係採取控制公司為存續公司,而從屬公司為消滅公司模式。企業併購法第 19 條與 公司法第 316 條之 2 之立法意旨相同,即母子公司合併時,母公司為存續公司,而子公司為消滅 公司,母公司股東無異議請求權者,始有本條之適用。如子公司合併母公司而子公司為存續者, 自依企業併購法第 18 條規定。」  24   企業併購法第 18 條第 6 項規定: 「存續公司為合併發行之新股,未超過存續公司已發行有表 決權股份總數之百分之二十,且交付消滅公司股東之現金或財產價值總額未超過存續公司淨值之 百分之二者,得作成合併契約,經存續公司董事會以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及出席董事過半數之 決議行之,不適用第一項至第四項有關股東會決議之規定。但與存續公司合併後消滅之公司,其 資產有不足抵償負債之虞者,不適用之。」  25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歸納以上對歐盟進一步開放項目可知,歐盟於韓歐盟 FTA 中對於服務

為釐清中華民國(臺灣)對第 12.04 條所為之承諾,提供金融服務之法人機

勞動部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 力,自民國 92 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紐西蘭尚非 WTO 政府採購協定(GPA)締約國,我國則已為 GPA 締約國,透 過 ANZTEC,雙方廠商將可依據 WTO

1.有採購法第 50 條第 1 項第 3 款至第 5 款、第 7 款情形之一,依同條 第 2 項前段得追償損失者,與追償金額相等之保證金。. 2.違反採購法第

勞動部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 力,自民國 92 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1) 加國政府未採美國大幅減稅措施,改編列 5 年約 140 億加元預算,鼓勵企業投資抵免稅務,預期有助新企 業投資(new business investment)之整體平均稅率(以邊

1.採減價收受者,按不符項目標的之契約單價 20 % (由機關視需要於 招標時載明;未載明者,依採購法施行細則第 98 條第 2 項規定)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