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進黨對中共一中框架的策略(2012-2015)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民進黨對中共一中框架的策略(2012-2015)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朱新民老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民進黨對中共一中框架的策略(2012-2015).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邱宇健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2) 謝. 誌. 在動筆要寫論文的那一刻,驀然回首才發現兩年研究生的日子竟如此之快, 還沒來得及感覺自己究竟這兩年學到了什麼,卻已到了必須對這一趟短暫的學術 之旅做出結論的時刻。 能完成這篇論文,最要感謝的當然是論文指導老師朱新民教授。事實上,在 一年級下學期聽朱老師教授「中共對台政策」時,其對九二共識辨思之清晰,兩 岸關係論述之完整,我就已決定找朱老師當論文指導教授,甚至決定好論文題目. 政 治 大 散如我就不可能在截稿前把論文趕出來,幾次跟朱老師提及想要延後論文口試的 立 與方向;只是我論文動筆動得慢,如果沒有朱老師的鼓勵跟下達指令的魄力,懶. 日期,他總是一句「趕快交出來就對了」 ,逼得我總算跟上同組同學的腳步,在期. ‧ 國. 學. 限內完成論文上架;也感謝邱坤玄教授、張登及教授兩位口試委員給我的指導,. ‧. 修正論文初稿不成熟的部份。. y. Nat. 此外,我也要感謝機緣巧遇而結識的廈門大學陳先才教授,因為與陳教授多. er. io. sit. 次的交流,讓我深刻體會到自身對兩岸關係認知的不足,才有動機報考政大國安 專班,也才有機會完成這篇論文,所以藉此感謝陳教授這位亦師亦友的好朋友。. al. n. v i n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同學以及助教,因為有你們的陪伴與扶持,容忍 Ch engchi U. 與體諒,我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就讓我在這裡衷心的說:「謝謝大家!」. 邱宇健 謹誌於板橋 中華民國一○五年一月三十一日星期日. i.

(3) 摘. 要. 2012 年 1 月 14 日,台灣總統大選結束,敗選的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在發表 敗選感言時說, 「這一次,我們已經接近山頂,我們還差一哩路。」一樣在 2012 年中共十八大召開,政治權力結構重組,接任的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明確從九二共 識轉向一中框架。究竟蔡英文的這最後一哩路與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有多少關連, 民進黨要再取得執政權應該如何調整其中國政策,本文從中共形成一中框架對台 政策的形成背景與意涵,對照民進黨各派系的中國政策,並分析歷次台灣總統大. 政 治 大 立國家的民進黨,在國際局勢、兩岸因素、內部意見的整體環境下,如何突破中 立. 選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論述主張與選舉結果的關連性,來探討強調台灣是個主權獨. 共所設下一中框架的兩岸關係:發現民進黨雖然有各種強硬手段與柔性手段來突. ‧ 國. 學. 破一中框架,但比較具體可行者僅外交手段及交流手段,因而提出五個穩健做法:. ‧. 一、進行心態調整,突破一中不等於要建立臺灣共和國。二、強化維持現狀的論. y. Nat. 述。三、營造正面和平安全環境,兩岸與外交並重。四、建立兩岸交流平台,維. er. io. sit. 持台海的穩定。五、全球化視野下建立兩岸經濟競合關係。希望民進黨在主動宣 示不追求法理台獨,並積極與中共展開交流的情況下,能增加民、共政治互信,. n. al. Ch. 共同維持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發展。.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九二共識、一中框架、兩岸關係、政治互信、民主進步黨. ii.

(4) Abstract In January 14th, 2012, the lost DPP president candidate, TSAI Ing-Wen, made a concession speech after the Taiwanese President Election, and she said “we are so close to the top of hill, and next time, we will make the final mile. “In the same tim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s held, and the power structure in the CCP was redistributed. The successor, XI Jingping changed the Taiwan policy explicitly from “1992 Consensus” to the “One China Framework.” How DPP’s China policy will influenc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final mile.” and how. 政 治 大 results of president elections 立and the DPP’s party platform related to China policy to DPP adjusts its China policy to be in power again? This thesis is trying connect the. ‧ 國. 學. see how DPP, a party highly expecting Taiwan’s independence, break the “One China Framework” via compromising wi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cross-strait issues, and. ‧. domestic society. I fine that the most feasible policies are diplomatic and. sit. y. Nat. communicated leverages, no matter how many tools that DPP have. Therefore, I. n. al. er. io. provide 5 policy implications: 1) Changing old thinking. Denying “One China. i n U. v. Framework” does not mean that the declaration of Taiwan’s independence. 2). Ch. engchi. Maintaining status quo. 3) Keeping stability and security in cross-strait via diplomatic leverage and China policy. 4)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stabilize the peace in Taiwan Strait. 5) Encourage posit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relations for both sides of Strait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era. I expect that the cross-strait peace and mutual trust can be created by the public declaration of not legally pursuing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intensified interactions with China.. Keywords: 1992 Consensus, One China Framework, Cross-Strait relations, Politial mutual trust, DPP. iii.

(5)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 9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2. 第二章. 中共一中框架形成的背景與意涵 ............................ 15. 政 治 大. 第一節 中共一中框架形成的背景 .................................................................... 15 第二節 一中框架的意涵 ..................................................................................... 26. 學. 第一節. 立. 民進黨目前主要派系的中國政策論述分析 ........... 34. ‧ 國. 第三章. ‧. 新潮流系的中國政策論述分析 ............................................................ 34 第二節 英系-蔡英文的中國政策論述分析....................................................... 38 第三節 謝系-謝長廷的中國政策論述分析....................................................... 42 第四節 蘇系、游系-蘇貞昌與游錫堃的中國政策 .......................................... 45. y. Nat. er. io. 民進黨中國政策與獲取執政權的關連性 ............... 51 a. iv l C n 國際社會的關連性h ................................................................................. 51 engchi U 兩岸的關連性 ......................................................................................... 57 n. 第四章. sit. 第五節 其它論述.............................................................................................. 48.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台灣內部的關連性 ................................................................................... 6. 第五章. 民進黨突破一中框架的對策研究 ............................ 64. 第一節 民進黨突破一中框架的戰略意圖 ........................................................ 64 第二節 民進黨突破一中框架的機遇與挑戰 .................................................... 66 第三節 民進黨突破一中框架的手段方式 ........................................................ 71. 第六章. 結論 .............................................................................. 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83 第二節 民進黨突破一中框架的務實作法…………………………………..88. iv.

(6) 參 考 書 目 ................................................................................ 9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圖目次 圖 1-1:本文的研究架構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表目次 表 1-1:未來可能途徑分析 .............................................................................. 8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2012 年 1 月 14 日,台灣總統大選結束,馬英九總統順利連任,敗選的民進. 政 治 大 一哩路。」她強調,「下一次,我們一定可以走完最後一哩路!」 立. 黨黨主席蔡英文在發表敗選感言時說,「這一次,我們已經接近山頂,我們還差. ‧ 國. 學. 這一句「差一哩路」 ,讓台灣社會和民進黨一度把敗選的「罪過」 ,歸咎於蔡 英文「模糊的兩岸關係」;畢竟在選戰過程中,蔡英文對於兩岸關係一直採取不. ‧. 正面表態的策略,讓國民黨與中共有空隙大打恫嚇及利誘的戰術。因此,民進黨. sit. y. Nat. 內不少中生代,甚至包括前行政院長謝長廷,都曾在選後建議,民進黨在兩岸政. io. er. 策的路線上,應該往中間修正,否則很難跨越邁向執政的「最後一哩路」。. al. 然而,如果兩岸關係真的是民進黨邁向執政的「最後一哩路」,那麼民進黨. n. v i n Ch 的中國政策究竟該不該調整?該往哪個方向調整?是否如同謝長廷主張的向中 engchi U 間靠攏?如果是,要向中間靠多近? 讓我們回顧歷史,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上出現了許多「分裂國家」,例如 東西德、南北越、南北韓以及台灣海峽兩岸,每個分裂國家的分裂模式、原因不 盡相同;如今東西德、南北越已統一,南北韓雖尚未統一,但兩國互相承認且都 主張未來要統一,只有海峽兩岸的中共與台灣對於未來是否統一產生歧見,而且 雙方對彼此的政治地位存在著不同解讀。尤有甚者,在統與獨的拉踞中,台灣內 部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政黨,也存在著對台灣政治定位的不同認知。 1997 年 7 月,時任台灣總統的李登輝先生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提出. 1.

(11) 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1將兩岸政治定位的問題檯面化,接著在 2000 年陳 水扁總統執政後,提出兩岸的政治地位是「一邊一國」 ,讓兩岸關係進入冷凍期, 但接續著的 2008 年政黨二次輪替,馬英九公開說明兩岸關係依照憲法是「自由 地區與大陸地區」,而且接受九二共識。 事實上,自 1949 年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全面潰敗而遷台以來,兩岸一直處於 分治的狀態;剛開始分治時彼此都追求統一,堅定只有「一個中國」 ,但台灣經歷 解嚴、修憲、政黨輪替,逐漸對「一個中國」產生抗拒,因此即便 2008 年馬政 府上台,也把底限設定在「不統、不獨、不武」。. 政 治 大 年總統大選輸了這一哩路,民進黨就很容易陷入以下兩種繞不出的死胡同:一種 立. 如果說,馬政府的中國政策讓兩岸進入交流頻繁的新時代,讓蔡英文在 2012. 是尾巴主義,檢討蔡英文敗在兩岸政策,敗在不承認九二共識;另一種是極端主. ‧ 國. 學. 義,檢討蔡英文敗在中間路線,敗在蔡英文未高舉台獨旗幟。其結果是前者只會. ‧. 讓蔡英文變成中共國台辦和馬英九的跟隨者,後者則會讓蔡英文陷入逃避現實的. y. Nat. 自我催眠,2讓民進黨走回老路。. er. io. sit. 因為這個結果,形成了本文的第一個研究動機:後馬英九時代的民進黨中國 政策該何去何從?蔡英文在 2014 年 7 月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 「我們也有信心,. al. n. v i n 將來可以和中國維持一個穩固的關係 。」 C h ,讓兩岸關係不會因為政黨輪替受到影響 engchi U 然而,在 2014 年地方大選國民黨大敗後,雖已證明台灣人民已動搖對馬政府大 陸政策的信任,但民進黨內對兩岸關係的走向卻仍未獲致定論,更遑論要如何和 中國維持穩固的關係,所謂的台灣共識其實還沒有共識,尤其民進黨中國政策第 一道關卡並不在中共接受與否,而在民進黨支持者及台灣選民接受與否。換句話 說,民進黨的中國政策要能幫助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否則再完美的中國政策論述 也無濟於事。. 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 (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9) ,頁 1-9。 2 阮銘, 〈蔡英文的最後一哩路〉 ,《南方快報》 ,2012 年 2 月 13 日, 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Yuan/00/00145.htm,查閱日期:2014/12/22。 2.

(12) 也因為有第一個研究動機,因而產生本文第二個研究動機:在中共堅持一個 中國原則的情勢下,民進黨中國政策與取得執政權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因果關係? 以目前台灣情勢,各政黨間最大差異在於對台灣「國家定位」與「主權論述」的 主張不同,前後執掌台灣政權的國民黨、民進黨對此之主張又分列於光譜兩端。 從 2000 年到 2008 年民進黨主政的八年來看,民進黨在執政機會與中國政策兩條 軸線的操作,不僅影響國內政局發展並在 2004 年再次贏得執政權,也影響中共 對台政策的調整。然而,2008 年民進黨的中國政策軸線並未變動,卻喪失了執 政權,甚至在 2012 年繼續吞敗;所以,未來民進黨在中國政策的定調上,要同. 政 治 大. 時兼顧選舉考量與中共態度,本身就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難題。. 立. ‧ 國. 學. 貳、研究目的. ‧. 鑑於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彼此間的政治定位問題也愈發無法迴避,而當前台. y. Nat. 灣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中共圖謀對台灣的主權,並存在著對台軍事威脅的行. er. io. sit. 動整備能力,在中共從未放棄以武力犯台的前提下,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必須顧及 國家安全,做為當前台灣國內最大的反對黨,並極可能再度取得執政權的情形下,. n. al. i n 民進黨確立中國政策的戰略與戰術實已刻不容緩。 Ch engchi U. v. 在另一方面,中共雖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方向從未改變,對一個中國原則. 的內涵則充滿彈性,包含一中三段論的演變、九二共識與「一中框架」,姑且不 論其過程是否試圖展現善意與誠意,仍可一窺中共冀望以和平發展方式達到統一 的目標。中共對台政策向來不脫「以商逼政」 、 「以經促統」的主軸,但回顧 2008 年馬政府上台後向中共靠攏以來,不管台灣民間反應如何,兩岸政府間對一個中 國原則逐漸鞏固深化,一中框架理論遂產生於中共十八大工作報告,指明中共未 來處理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可說是中共在確認馬政府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後對台 政策的發展延續。 所以,基於前述兩個研究動機的前提,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分析民進黨在中 3.

(13) 共一中框架的對台政策下中國政策論述的策略,兩岸之間究竟對於彼此要如何予 以定位?什麼樣的對策可以極大化取得執政權的機會?本文企圖在存在於這些 問題的許多解釋與說法中,以民進黨立場探究為了達到執政的政治目的,在不變 動創黨時的台灣主體意識且能保障國家生存的情況下,在衡量國際情勢變動、美 台中三邊互動、台灣民主深化及政黨輪替的情況下,找到對應中共一中框架最好 的策略。.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立. 政 治 大. 台灣政黨或政治菁英對於中國政策的方向,向來受到選舉情勢及中國對台態. ‧ 國. 學. 度的影響,也有學者在研究兩岸關係時關注這個焦點。不過,過去的研究多僅止. ‧. 於2000年、2004年、2008年的總統選舉,自2010年蔡英文敗選新北市長選舉、2012. y. Nat. 年敗選總統大選,尤其中共提出一中框架的對台政策後,鮮少有對這段時期所做. er. io. sit. 的嚴謹檢視,尤其從民進黨的角度觀察者更付之闕如。所以,本文即是建立在此 基點上,延續相關文獻之討論。. al. n. v i n 兩岸長期以來,是兩個擁有領土、主權及人民的主權實體,而究竟哪一方的 Ch engchi U. 政府才是代表「中國」政府的問題,以及是否分屬兩個國家的問題,經常造成兩 岸關係的緊張對峙;但隨著兩岸雙方內部各自的政治、經濟、社會重大變化,兩. 岸已走向合作交流發展,若從「功能理論」來看,國際社會的和平必須透過經濟 上的功能合作來達成,經濟上的合作不但有助於和平,更將為廣泛的政治合作奠 定基礎,甚至某一面向的合作,即可能是另一個面向合作的結果或是誘因;經過 這樣合作接續著另一個合作,不間斷的自然擴張,就會形成功能性的互賴網,透 過互賴可以消除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進而滲透到政治上而要求整合。3. 3. 何維國, 〈兩岸和平協議可行性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2010) ,頁 12。 4.

(14)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就直接指出,兩岸隨著交流合作日漸熱絡, 和平雙贏顯現的政治現實是,愈來愈多的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 這樣的格局在國際社會上已難以撼動,台灣方面曾主張的「兩個中國」 、 「一中一 台」或「台灣獨立」等論述都不切實際;而且,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意,台 灣當局沒有能力片面改變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現況。所以,兩岸政治對話談判的 核心不再是領土和主權意義上的統獨問題,而是一個中國框架下如何建立更好治 理模式的問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國民黨、民進黨及共產黨利益最大化的政治 選擇。依照劉國深的邏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似乎已成解決兩岸問題的最. 政 治 大 然而,兩岸現實的發展卻並非完全依循這樣的脈絡,即便中國已成為台灣最 立. 佳模式,待解決者僅在中共如何就「一國」的內涵問題與台灣達成諒解而已。4. 大貿易國,在馬政府主政下兩岸甚至已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 ‧ 國. 學. 但在政治上的統合較之以往卻有更偏離的跡象。中國與台灣這兩個擁有主權身分. ‧. 的國家,雖然彼此交流合作發展緊密,卻仍然存在著「大國小國權力地位不對稱」. y. Nat. 的情況,而且「大國對小國有主權的要求」。吳玉山教授在〈台灣的大陸政策:. er. io. sit. 結構與理性〉一文中,將這種權力不對等所造成的外在環境制約,稱為大小政治 實體模式,其中大國的政策是確定的,就是意圖屈服小國的意志,小國對大國則. al. n. v i n 可以採取抗衡或扈從這兩種策略。 C h 套在兩岸關係上,就是中國意圖屈服台灣成 engchi U 5. 為主權獨立國家的意志,中共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始終沒有改變,即 使在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發表的「胡六點」,仍然視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台灣可以選擇要抗衡還是扈從。 政治大小實體理論說明了策略的分析模式,但要探討政黨政策的形成,必須. 考慮到選舉競爭所造成的內在環境模式;吳玉山提出以選票極大化策略模式來分 析,因為政黨都必須在選舉中競爭以獲得執政權,故其中國政策必然考慮勝選的. 4. 劉國深,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制度供給問題〉 , 《全球政治評論》 ,第 47 期(2014 年 7 月) , 頁 6-9。 5 吳玉山,〈台灣的大陸政策:結構與理性〉 ,收錄《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包宗和、吳玉山 主編(台北:五南,1999),頁 153-210。 5.

(15) 因素。因此,就選票極大化對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解釋力主要在兩個面向:一是統 獨爭議(認同面向) ,一個是經濟與安全的衝突(利益面向) 。換句話說,執政者 必須衡量執政機會(選票極大化)與執政責任(安全需求)的平衡。6 而在這樣的命題下,吳玉山的研究認為台灣的選舉有使各政黨的中國政策趨 於溫和的作用,也能概括解釋2008年國民黨的總統大選策略及勝選,但與陳水扁 2004年總統大選採「鞏固主權」以及「公投綁大選」 ,7引發美、中對台關係趨向 緊張的策略相違;此外,以過去的文獻,如今也無法滿足對2012年蔡英文敗選和 2014年國民黨地方大選潰敗的解釋,尤其面對當前兩岸關係和緩的狀態,民進黨. 政 治 大 徐永明副教授曾指出,台灣過去選舉結果常出現關鍵性的社會分歧(soial 立. 在爭取選票認同時,其中國政策是否有必要趨緩對「台灣主權」論述的落實?. cleavage),由省籍因素所產生的分歧,促使台灣的政黨會以省籍與國家認同作區. ‧ 國. 學. 分,8社會分歧也成為政黨政治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陳星即. ‧. 將台灣的社會分歧,歸因於各政黨藉政治動員進而取得的政治共識,例如民進黨. y. Nat. 建構出來的「族群分歧」即是以這種方式完成,並推出「外省人賣台集團」 、 「外來. er. io. sit. 政權」等論述,為自己的政治版圖擴大了空間;這種共識動員的背後其實是政黨 對選票的渴求,政黨競爭往往被簡化為選舉策略的競爭,再簡化為政治行銷的技. al. n. v i n 術性問題。在這種體制下,競選政策不只是為了提供資訊 ,更多是為了騙取選票。 Ch engchi U 依陳星的論點,台灣泛綠陣營對支持者的共識動員比較成功,因為2008年和. 2012年兩次總統選舉中,民進黨帶著陳水扁貪腐案的巨大包袱,仍然維持了超過 40%的支持率;不過,陳星也指出,台灣經過近30年的政治變遷,社會民主化初 期出現的參與爆炸熱潮已逐步冷卻,因此各類選舉投票率逐步降低,選民則從以 社會集團的動員或政黨提名為依據進行投票決策,轉向更加個人化、私人化的政. 6. 林德宇, 〈執政時期民進黨「台灣主權論」之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 ,頁 6。 7 張炎憲、陳世宏,《吳釗燮與外交突圍》(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1) ,頁 91-96。 8 徐永明、林昌平, 〈選舉地理如何影響台灣縣市長候選人的當選機率:1989-2009〉 , 《人文及社 會科學集刊》,第 24 卷第 2 期(2012 年 6 月) ,頁 122。 6.

(16) 治選擇,相對理性的政治選擇緩慢上升,社會認知差異極化成為社會分歧的難度 比民主化初期困難得多,沒有哪一種社會認知可以取得壓倒性的優勢,例如,民 進黨支持者並不一定反對兩岸交流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就使得民進黨欲 將統獨分歧極化遭遇重大困難。因此,民進黨在2012年的總統選舉中,試圖通過 主權的訴求,將兩岸關係重新拉回有限緊張的狀態,將兩岸經濟交流描繪成經濟 統戰,將兩岸議題與族群議題合併及重新包裝,建構起中國與台灣的「族群分岐」 , 但因為難以極化統獨議題,讓民進黨無法「走完最後一哩路」。9 陳星的觀點或許不能說錯,畢竟中國的學者向來對民進黨較懷有敵意,如此. 政 治 大 文的研究動機中即已說明;然而陳星的論點讓我們因此看出,民進黨的中國政策 立 推論無可厚非;但事實上,蔡英文在2012年的選舉,並沒有強化統獨論述,在本. 與取得執政權之間,必須回過頭化解過去民進黨自己製造出來的社會分歧現象。. ‧ 國. 學. 而在國際關係理論中,關於國家「國內的選舉競爭」如何影響到「該國對外. y. Nat. 於衝突,還是增加對外政策的合作或友善趨勢。. ‧. 『政策』的走向」的文獻,觀察的焦點也同樣是在於選舉競爭會導致對外政策趨. er. io. sit. 民主和平論 (Democratic Peace Theory)的主張者認為一個國家內部的選舉 可以促成它在對外政策上出現較具合作或友善的傾向。例如Gaubatz提到,選舉. al. n. v i n 期間通常提供了反戰人士一個可以表達其反戰態度的政治空間,領導者如果忽視 Ch engchi U 這些反戰聲音,恐須承受在緊張時期破壞社會團結的政治風險及成本,因而讓領. 導者捨棄戰爭而選擇和平的解決方式。10Lake則指出,選舉的投票,在本質上就 是一種表達異議的工具,可以被用來約束國家機關的行動,這也是為何民主國家 之間比較不會彼此發生戰爭的理由之一。換句話說,由於選民對於使用武力的態 度多半比較審慎,因此民主國家的領導人不會輕易動武,以免在下次選舉中被民. 9. 陳星, 〈試論台灣社會分歧嬗變對政黨政治的影響〉 , 《台灣研究》 ,第 120 期(2014 年第 5 期) , 頁 38-43。 10. Kurt Taylor Gaubatz, Elections and War: The Electoral Incentive in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of War and Pea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7, 78.. 7.

(17) 眾反彈。11 但Mansfield和Snyder的觀點恰好與上述說法相反,他們認為選舉通常會導引 出較為冒進的對外政策,乃至於戰爭。因為正在民主化過程中的國家,常見出現 好戰或激進的外交政策,這些國家有許多政治制度不夠健全,例如司法體系未能 獨立運作、官僚貪腐無能、媒體自由受到限制等,在這種制度的缺陷下,選舉容 易讓政治人物訴諸民族主義或其他激進與民粹的訴求,進而容易引發內戰或對外 戰爭。12Isaacson在研究美國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經驗時則發現,當愈接近總統選 舉投票日時,美國總統愈容易涉入或升高國際爭端,以獲取選舉的利益。13他發. 政 治 大 也就是14.6天。也就是說,當現任總統的支持度愈往下降,他決定涉入國際爭端 立. 現,每當總統的支持度下降2%,則對外戰爭發生的時間就會延遲1%個選舉週期,. 的時間就會發生在愈接近大選投票日的時候。學者關弘昌從時間序列統計分析的. ‧ 國. 學. 結果,也研究出在1995至2004年這段期間,愈接近總統選舉時,台灣對於中國大. ‧. 陸所發出的動作,不論是言語或其他行動都愈來愈具有衝突性質;14林繼文教授. y. Nat. 的研究更指出,台灣帶有和平意涵的重要動作,平均是在總統大選前的37.1週出. er. io. 18週。15. sit. 現,而帶有獨立意涵、挑釁中國的動作,平均的出現時機是在距離總統大選前的. al. n. v i n 綜合以上這些理論文獻,我們可以簡單歸納出,選舉會影響到政黨或領導者 Ch engchi U. 對外政策的形成,但為了得到選舉利益,對外政策會採取較溫和策略還是走向較. 11. David A. Lake, “Powerful Pacifists: Democratic States and Wa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6, No.1 (1992), pp. 24-37. 12. Edward D. Mansfield and Jack Snyder,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Danger of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 No.1 (1995), pp.5-38. 13. Ryan Isaacson, “Re-election Pressures and the Use of Force: Evidence of Diversionary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work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April 20, 2006), p.15. 14. 關弘昌, 〈台灣國內選舉對其大陸政策之影響〉 ,收錄《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包 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2009 ),頁 217-238。. 15. Jih-wen Lin,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Washington-Beijing-Taipei Strategic Triang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aiwan at the Edge of Empires” conference,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Taipei, December 18, 2004, p.23.. 8.

(18) 激進的路線,各種理論與研究結果莫衷一是;吳玉山的選票極大化模式來分析各 政黨對中政策似乎合乎邏輯,也符合國民黨的大陸政策與選舉結果,但對照民進 黨中國政策的形成卻有所落差,顯現出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不能僅就能否取得執政 權(選票最大化)來分析,仍必須考量其創黨價值及黨內菁英對政治理想性的堅 持。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從民進黨在2000年總統大選時提出的「談判議題全面化」、 「協商管道多元化」、「推動台灣與中國關係全面正常化」,認為民進黨中國政策 的戰略清楚地訂在「兩岸關係正常化」的目標之上,所以企求藉兩岸全方位的對 話與協商,來「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 ,尋求兩岸共存共榮的政策方向;. 政 治 大. 因此,若以兩岸關係正常化的戰略目標來理解民進黨中國政策的形成,當可發. 現其中的一貫性。. 立. ‧ 國. 學 ‧. io. sit. y. Nat. 壹、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er. 16. al. n. v i n 民進黨各派系或黨內菁英對中國政策的主張,雖也偶有神來一筆之見解,但 Ch engchi U. 大多主張的堅持或調整,皆有其脈絡及延續性質,本文是以中共對台政策發表「一 中框架」以來的民進黨內各種中國政策主張作為分析主體,比較各主張因應各種 外在環境的彈性與優劣,並據此探究民進黨中國政策未來的策略。 「一中框架」是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他在關 於臺灣的部分中指出:「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 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因此,本文的時間 範圍以 2012 年 11 月 8 日中共提出「一中框架」以後至本文完成這段期間為主, 以這段時間分析民進黨突破中共「一中框架」的策略,但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演變 16. 陳明通, 〈我國大陸政策的檢討與前瞻〉 , 《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 29 期(2005 年 3 月) ,頁 54-59。 9.

(19) 有其脈絡,為了清楚呈現民進黨各中國政策的主張及完整意涵,也會分析在此之 前重要的中國政策意涵。 本文所稱的民進黨中國政策是指經民進黨決策核心如全國代表大會、中常會、 中執會等所通過有關中國與兩岸政策、決議文、聲明、宣示等,及各派系領導人 或中堅幹部的談話或聲明,同時也包括民進黨執政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文告、 政策、新聞稿等,均納入本文分析之對象以此作為研究的內容範圍。 另有關中國政策一詞,其意涵等同一般所稱兩岸政策及國民黨政府所指大陸 政策,唯因民進黨立場向把台灣視為主權獨立國家,中國是另一個國家,對其之. 政 治 大 或是兩岸政策,指的都是台灣方面對海峽彼岸的政策,合先敘明。 立. 政策當稱為「中國政策」 ,所以文中述及「國民黨大陸政策」 、 「民進黨中國政策」,. ‧ 國. 學. 貳、研究限制. ‧. y. Nat. 本文是要從中共「一中框架」對台政策的設定底下,來探討民進黨未來中國. er. io. sit. 政策的走向,其策略可能是突破、可能是保守、可能是清晰、可能是模糊,所以 限制研究的前提是「一中框架」,並不去探究其它中共對台政策下,民進黨中國. al. n. v i n 政策應對的策略;而且,本文所做的分析是基於學理上運用蒐集的資料和文獻, Ch engchi U 歸納辯證來得出結論,但民進黨各派系或者各黨內菁英,在就中國政策的決策過 程中,決策者的認知和判斷甚至於私下的政治運作,都難以讓外人知悉,第一手 資料取得的困難,成為本研究在資料蒐集上的限制。 其次,民進黨中國政策的制定或調整,源於國內外環境的影響,包跨選舉考 量、派系消長、輿論意見、政經條件、兩岸關係、中共態度、國家安全、國際局 勢等等,其決策過程非常複雜,所以,為能深入研究,本文假設國際局勢、國內 政經條件、派系實力、中共對台方針等都不改變的情況下,且時間限定在 2012 年 11 月 8 日以後,來分析歸納民進黨為取得執政權並與中共建立穩定關係的策 略。 10.

(20)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壹、研究途徑 一般學術研究上所使用的方法分為研究途徑(researchapproach)與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 ,兩者有所關聯但並不相同;研究途徑是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 政 治 大 的方法來進行研究;研究方法則是蒐集與處理資料的方法,幫助研究者選擇適當 立 研究要從哪裡著手,決定研究者切入研究主題的觀察角度,協助研究者選擇適當. 的執行工具以獲取資料,進而獲得所欲求得的結論。17基本上,應該先決定研究. ‧ 國. 學. 途徑之後再決定研究方法。. ‧. 研究者想要切入研究主題的觀察角度,就是在研究上先建立一個組織概念、. y. Nat. 系統、架構或模型,以確定研究的方向;本文主要採取歷史研究途徑,所謂歷史. er. io. sit. 研究途徑,就是忠實地蒐集歷史資料並加以分析,因為歷史是人類過去活動的知 識,是一種有系統的、嚴謹的認識世界的方式,研究重點在於事實的重現,並且. n. al. 重視考證。.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以「取得執政」及「國家安全」作為理論探討的角度,試著從民進黨各 派係及黨內菁英,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對中國政策的論述及重要談話、政策 宣示及實際作為等當作檢視對象,整理出民進黨各種中國政策的主張論述與見解, 以及中共對這些論述或見解的反應,進而歸納出在中共一中框架下,民進黨中國 政策的應對策略。. 17. 朱浤源主編,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 (台北:正中,1999) ,頁 182。 11.

(21) 貳、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指的是蒐集與處理資料的程序與手段,主要是指作者針對自己所欲 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擬如何進行蒐集和分析資料,本文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 是文獻分析法與比較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是利用文獻資料來對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本文藉此來尋 找問題的定位、經驗的基礎,以及未來進一步研究方向的理由。本文的文獻分析 主要是廣泛地蒐集關於國內外相關於「中共一中框架」 、 「民進黨中國政策」相關. 政 治 大 加以分析及整理,總結出適合本文參考採用的文獻資料以進行研究。 立. 論文、著作、專書、新聞、學術研討論文、政府公告、政黨主張說明等資料,並. 至於比較分析法,羅斯(Richard Rose)界定其為「涉及某種形式經驗證據. ‧ 國. 學. 的呈現,而企圖有系統且明顯地進行政治現象的比較」。 18比較分析法將不同的. ‧. 事件進行比對、辯證、歸納,找出其異同點,其運用基本原理有二:比相同與比. y. Nat. 相異。比相同的目的,是以類似的情況,作為當前研究對象的援引,可以作為同. er. io. sit. 因必同果的解釋或預測;比差異的目的,則常為證明不同因則不同果,不能將當 前研究對象的情況與其他對照情況混為一談。本文的研究目地既然在探討中共一. al. n. v i n 中框架的影想下民進黨中國政策有何策略,以比較法作為研究分析方法,可以凸 Ch engchi U 顯民進黨各派系及黨內菁英對中國政策的主張,在當前環境下的優劣與彈性。. 第五節 研究架構. 一、本文的架構如下:. 18. David Marsh and Garry Stoker, 《政治學方法論》(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陳 青雯、葉銘元、許文柏譯(台北:韋柏,1998) ,頁 235。 12.

(22) 第一章是緒論,主要在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方法,並回顧歷史 文獻。第二章主要分析中共的對台政策,從歷史事件及探討文獻資料,釐清中共 現階段一中框架對台政策的意涵及台灣所處的國際環境現實,這部分包括了一些 概念的界定與本文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接下來的第三章則是探討民進黨目前各派系的中國政策論述,並比較中共對 各論述的態度及對民進黨的影響力;第四章主要以過去選舉結果論證民進黨中國 政策與各環境因素的關連性。有了前述三章的分析與探討後,第五章便據此基礎 探究民進黨突破一中框架的對策,並分析每一種對策的優劣及可能性。第六章則. 政 治 大. 為結論,做為民進黨中國政策走向的建議。其架構如下圖所示:.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23) 內戰因素. 一中框架形成的背景. 各時期相關論述. 一中框架形成的意涵. 北京主導一中框架 的詮釋權與話語權. 國際因素. 國際社會 普遍共識. 對台獨形成的輿論壓力. 民進黨各派系中國政策論述. 立. 政 治 大. 民進黨中國政策與獲取執政權的關連性. ‧ 國. 學. 民進黨突破一中框架的對策研究. ‧. io. 挑 戰. n. al. 強硬 手段. Ch. engchi. sit. y. Nat 機 遇. 柔性 手段. er. 民進黨突破 一中框架的 戰略意圖. i n U. v. 民進黨突破一中框架的前景分析. 民進黨突破一中 框架的務實作法.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繪製 圖1-1、本文的研究架構 14.

(24) 第二章. 中共一中框架形成的背景與意涵. 第一節 中共一中框架形成的背景. 壹、內戰背景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後,當時美國協助蔣介石國民政府運輸軍隊來. 政 治 大. 台接收,默認中華民國擁有台灣的主權,但隨著1946年國共內戰開打,1947年1. 立. 月美國特使馬歇爾調停失敗,1948年秋季,共軍在東北、華東、華北三個方向發. ‧ 國. 學. 動遼瀋戰役、徐蚌會戰、平津戰役三大戰役,並取得全部勝利,國民政府精銳兵. ‧. 團幾乎全軍覆沒,國共內戰大勢抵定,美國即有意放棄支持蔣介石國民政府。 1949年夏秋之際,共軍渡江讓京滬等重地失守後,中共即著手進攻台灣,並. y. Nat. io. sit. 以攻取金門作為攻台之前哨戰,因此1949年至1950年,台灣局勢十分危殆;美國. n. al. er. 當時對台政策面臨了如何處理和中共的關係,及如何認定中共在東亞扮演角色的. Ch. i n U. v. 抉擇,這個抉擇關係著美國如何因應「台灣問題」。結果,美國因為杜魯門政府. engchi. 對台灣的蔣介石並無好感,且受到冷戰局勢影響,考量其自身利益而對「狄托主 義」有所期待,遂採取放手政策,不僅未積極援助自1949年12月遷台的中華民國, 並思考與中共建立關係的可能性, 1甚至發表《中國白皮書》,2將中華民國政府 在抗戰勝利後對中共的一連串軍事失敗,歸咎於其自身的無能腐敗,與美援充分 與否無關。 這樣的局勢一直到1950年6月韓戰爆發才產生變化,一方面美國認為北韓的 侵略是國際共產主義擴張的一環,若不加以制止,東亞地區恐變成另一個赤化的 1. 顧立民, 〈1949-1945 年台灣安全局勢研析〉 , 《國防雜誌》 ,第 26 卷第 4 期(2011 年 3 月) ,頁 6-7。. 2. The China White Paper August 1949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3-7.. 15.

(25) 東歐,所以改採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的策略,並封鎖中共,在外交上不承認中共政 權是中國的合法政府;3另一方面則是中共必須將用兵的重心轉移到朝鮮半島戰 場,攻台計畫暫時被迫中止。 然而,台海局勢的緊張,還是到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於1953年1 月就任美國總統,1954年底台美雙方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才趨於穩定,中美 共同防禦條約成為美國支持中華民國的法理依據,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美國與中共 敵對的象徵,讓中華民國正式成為美國盟邦,事態的發展終使中共的攻台計畫無 法付諸實行。周恩來在1955年中共第一屆人大第二次會議說:「中國人民解放台. 政 治 大 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 正式將和平解放台灣列為指導原則,至此, 立 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 4. 兩岸局勢逐漸由戰爭轉向對峙,此後雖然歷經了1958年的823砲戰、小規模海上. ‧ 國. 學. 及空中戰鬥、國民黨對大陸沿海地區的登陸游擊等軍事衝突,但六十餘年來中共. ‧. 始終未能染指台灣。. y. Nat. 兩岸的對峙態勢雖然在1980年代晚期,因為人員的互訪與貿易投資等各項交. er. io. sit. 流接觸而有和緩跡象,但兩岸政治與軍事的對立並未消失,中共部署在沿海並瞄 準台灣的導彈有增無減,台灣也未曾停止購買防衛武器,只不過雙方已從當年中. al. n. v i n 國內戰敵對的交戰方,轉移成國際上對中國代表權的爭奪,再轉變成雙方在台灣 Ch engchi U. 主權地位問題上的矛盾。這其中的癥結,是台灣在李登輝主政後期,推動民主轉 型的過程導致了台灣對於主權獨立的企求逐漸明顯,恰好抵觸了中國所堅持的 「一個中國」原則。5 一個中國原則的産生,源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當天即向各 國政府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隨後. 3. 李明,〈韓戰前後的美國對華政策〉 ,「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主辦,2005 年 7 月 1 日。 4 周恩來,〈目前國際形勢及我國外交政策〉 ,收錄《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七冊》 ,中共中央 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頁 54。 5 關弘昌,〈從國際關係理論看和平協議之簽訂〉, 《全球政治評論》 ,第 34 期(2011 年 4 月) , 頁 29。 16.

(26) 又致電聯合國,聲明:「國民黨當局已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的與事實 的根據,完全無權代表中國。外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 合法政府,與台灣當局斷絕或不建立外交關係,是新中國與外國建交的原則。」 中共堅定認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即取代中華民國政 府成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國際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從此結束其 歷史地位;而且這是在同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 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並未由此而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 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臺灣的主權。6. 政 治 大 良子專訪中表示,1991年修憲已經把兩岸「內戰」作一了結,表明臺灣與中國大 立. 李登輝在1999年12月22日出刊的新潮周刊,接受日本名新聞節目主持人櫻井. 陸應是國家間的關係。7他說, 「我在一九九一年修改憲法時,把中華民國支配全. ‧ 國. 學. 體中國的假象全部廢除,讓台灣的統治範圍限定在台灣,承認中共政權對大陸的. ‧. 統治權,等於把內戰作一了結。」8. y. Nat. 如果就歷史脈絡來看,因為有國共內戰,而且沒有結束,才會有海峽兩岸的. er. io. sit. 對峙,也才會有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李登輝的策略就是把中華民國的治權限縮 在台、澎、金、馬,企圖利用修憲將內戰作個了結,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 al. n. v i n 國做出切割,把「中國」讓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台灣與中國是國家與國家間的 Ch engchi U 關係鋪路。. 然而,中共一直認為1949年的內戰至今沒有結束,9中共新華社於1979年1月 1日對外發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告台灣同胞書」 ,雖宣布即日 起正式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並希望「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台灣當局. 6.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一個中國原則〉,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293.htm,查閱時間:2015/6/10。 7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海峽兩岸關係紀要 1999 年 12 月〉,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52737&ctNode=5611&mp=1&xq_xCat=1999#069,查閱時間: 2015/6/10。 8 夏桐, 〈國共內戰與台獨無關〉 ,《海峽評論》 ,第 109 期(2000 年 1 月) ,頁 84-85。 9 郭震遠, 〈中國內戰及其沿續中的兩岸政治關係-關於兩岸政治協商起點的探討〉 , 《統一論壇》 , 2010 卷第 3 期(2010 年 6 月) ,頁 11。 17.

(27) 之間的商談,結束兩岸間軍事對峙狀態」,10但也只是單方面的表示停戰停火, 希望透過一種正式的官方接觸與談判,把內戰遺留下來的敵對狀態了斷。1993 年8月,中共在「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指出: 「中國共産黨願意同中國國 民黨盡早接觸,以便創造條件,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 行談判。」11其意義也是如此。 就因為中共仍把兩岸定位在中國內戰的雙方,所以兩岸還是一個中國而已, 這也是中共之所以多次宣示,兩岸協商終止敵對狀態的議題,必須以一個中國原 則為前題的原因所在,因為如此一來,兩岸處理「內戰」衍生的問題,即屬於國. 政 治 大 年10月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指出:「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 立. 家內部事務,而非國與國之間條約的簽訂。12所以,中共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7. 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 ‧ 國. 學. 和平發展新局面。」又在發表「胡六點」講話時,呼籲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的. ‧. 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建構兩岸和平穩定框架」。. y. Nat. 2008年台灣馬英九政府上台,兩岸政策向中國靠攏,胡錦濤就在當年12月31. er. io. sit. 日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一個中國框架」的 概念。他指出, 「1949 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 al. n. v i n 權的分裂,而是上世紀40 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 Ch engchi U. 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 是結束政治對立。」13胡錦濤的目的,就是要從內戰的「歷史現實」回過頭來要 求馬英九政府確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一個中國框架在國共內戰的背景下, 延續著一個中國原則的發展脈絡,終至在中共十八大工作報告上產生「一中框架」 10. 〈1979 年全國人大告台灣同胞書(全文)〉,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8 年 12 月 31 日, http://hk.crntt.com/doc/1008/4/4/2/10084425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844253,查閱日 期:2015/6/14。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 ,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6-02/28/content_213349.htm,查閱日期:2015/6/14。 12 邵宗海,〈兩岸未來和平發展的方向與前瞻〉 ,《全球政治評論》 ,第 40 期,2012 年 10 月,頁 17-19。 13 〈胡錦濤: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原則構築兩岸政治互信基石〉,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8 年 12 月 31 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8609054.html,查閱日期:2015/6/16。 18.

(28) 理論。. 貳、國際背景 台海兩岸問題的發生和發展變化,原本應是單純的內政問題,而且應如同世 界上只有一個美國或是只有一個英國一樣,中共本沒有必要特別強調一個中國原 則,但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除前蘇聯及其它九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一 個月內與其建立外交關係外,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大多數仍承認撤退至台. 政 治 大 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是中華民國;即便是為自身在華利益考量的英國, 立 灣的中華民國,並維持著與中華民國的邦交,形同世界上同時存在著兩個中國,. 雖早在1950年1月6日就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法律上的. ‧ 國. 學. 政府,願意在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外交關. ‧. 係,但又聲稱不改變同美國一起「反對共產主義的長期目標」 ,並要繼續和台灣蔣. y. Nat. 介石政府「保持實際上的聯繫」,在實質意義上就是「兩個中國」的狀態。. er. io. sit. 尤其當時台灣與中共身處冷戰的國際環境,台海問題在解決過程中一直受到 複雜的國際因素影響,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並隨著亞太格局的變化而變化;可. al. n. v i n 以說台海問題是冷戰格局遺留下來的問題,在冷戰的形勢下產生,卻沒有因冷戰 Ch engchi U 格局的消失而消失。. 1950年代韓戰爆發,打亂美國原先放棄台灣蔣介石政府承認中共的計畫,在 冷戰的反共意識形態下,美國一邊重新支持國民政府,一邊在現實政治的需求下 企圖與中共修好,建立關係,形成美國「兩個中國」政策;影響所及,美國在每 年聯合國代表大會「中國代表權」問題表決時,一貫以阻止中共入會為目的,但 同時相信兩岸同時並存於聯合國才是真正解決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方法。美國這種 分裂操作的手法,一直運作到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接受上海公報一個中國. 19.

(29) 原則為止。14可以說,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台灣退出聯合國,中華人民 共合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合法代表的同時,國際間已普遍接受一個中國原 則。 事實上,從1960年代開始,大批亞洲和非洲國家獨立,有許多支持中華人民 共和國,就讓美國意識到中共的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加,尤其中共和蘇聯在1960 年代初期關係決裂,讓美國覺得可以拉攏中共作為對抗蘇聯的潛在盟友;到了 1960年代末期,美國捲入越戰,為了解決越戰,美國更決定和中國改善關係。所 以,美國在1972年2月28日和中共簽署上海公報並不意外,除確認彼此關係正常. 政 治 大 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政府堅決反對 立 化符合兩國利益外,在上海公報中,中共重申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 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 ‧ 國. 學. 和鼓吹「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美國則認識到(acknowledge)海峽兩岸的中國人. y. Nat. to challenge)」。. ‧. 都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此不提出異議(not. er. io. sit. 自1972年上海公報以後,英、日等國相繼在當年和中共建立正式邦交,3月 13日中英建交,英國承認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的立場,. al. n. v i n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 Ch engchi U. 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簽字儀式在中共人民大會堂舉行,聲明指出:「中華人民 共和國政府,重新表明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不可分的一部份。日本政府,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這個立場表示十分理解並尊重。」 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冷戰開始,韓戰及越戰的爆發,成為美 國在遠東地區的重要夥伴與據點,並在1953年4月28日生效的《日美安全保障條 約》的保護下,迅速地從戰敗的廢墟中重新站起,是美國「圍堵中國」政策的重 要戰略盟友;對台灣尤其重要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日本政府不予承認,. 14. 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 (台北: 秀威,2008),頁 15。 20.

(30) 而是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並於1952年,與臺灣當局締結了《日台條約》 ,在 臺灣問題上,日本把開羅宣言中的「歸還中國」解釋為歸還「中華民國」。 儘管如此,日本與中共建交當天,中華民國政府仍以「漢賊不兩立」的原則, 宣佈與日本斷絕外交關係,這是繼前一年退出聯合國、中美發表上海公報後,台 灣又一項嚴重的外交挫折,對台灣政經情勢的衝擊十分巨大。事實上,從1970-80 年間,中共與73個國家建交,在雙方的聯合公報中,中共要求建交國同時承認中 共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1991年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後,台灣問題仍未擺脫國際形勢的影響。由於中國. 政 治 大 對台關系而犧牲與中國關係的代價,在涉台政策上不輕易改變長期奉行的一個中 立. 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增強,美、日等國出於各種利益考慮,基本上不願意為發展. 國政策;多年來美國一再公開表示,遵循中美「三個公報」 ,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 國. 學. 柯林頓甚至於1998年在上海作出過不支持台獨、不支持「一中一台」與「兩個中國」、. ‧. 不支持臺灣參加只能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的「三不承諾」。. y. Nat. 在這樣的國際現實底下,一個中國原則逐步為國際社會所公認與接受,與中. er. io. sit. 國建交的172個國家,15都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並承諾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處理 與臺灣的關係。即便在2000年台灣選舉剛結束,面對台灣政權政黨輪替的新局面,. al. n. v i n 美國和眾多歐亞非國家,仍就台灣產生新領導人一事發表聲明,重申堅持一個中 Ch engchi U 國原則,主要大國不會輕易突破和台灣現有關係的基本框架。16. 雖然國際社會大多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仍然是兩岸關係中除了海峽兩 岸兩個當事者之外最大的變數,在與中共建交後又制定《台灣關係法》,在冷戰 結束後仍大量出售武器給台灣,把台灣視為一個政治實體,在事實上把台灣視為 一個國家,把台灣列入其保護的勢力範圍,美國這種兩手策略讓中共頻頻發表抗 議。1992年美國出售150架F-16戰機給台灣,1993年台灣啟動重返聯合國運動, 1994年美國柯林頓政府提升與台灣接觸層級,1995年6月李登輝訪美,都被中共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各國建立外交關係日期簡表〉,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2193_611376/,查閱日期:2015/6/18。 16 席來旺, 〈亞太格局變化中的台灣問題〉 , 《台灣研究》 ,2001 年第 4 期(2001 年 10 月) ,頁 55-60。 21.

(31) 視為是台灣走向一個國家、走向台獨的舉動,讓中共決定採取強烈手段中止這些 「遠離統一」的行動,遂舉行軍事演習向台灣東方外海發射飛彈,同時片面宣布 中止兩岸兩會各層級的會談,1996年3月,台灣舉行首次民選總統選舉,中共在 台灣南北方海域發射飛彈進行軍事演習,再度以武力威嚇台灣。 日本對台政策也和美國異曲同工,在冷戰結束後也沒有放棄兩手政策,一方 面在台灣問題上做出承諾,儘量維護中日關係的大局,例如1998年江澤民訪日, 日本對中國承諾將恪守中日聯合聲明的原則,強調只有一個中國,不支持台灣獨 立;但另一方面,日台實質關係明顯提升,日台官員互訪不斷,1997年9月23日,. 政 治 大 法》 、 《自衛隊法修正案》 、 《日美相互提供物資與勞務修訂協定》三個相關法案。 立. 日美發表了新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 ,1999年5月,日本國會通過了《周邊事態. 2000年11月,通過了《船舶檢查活動法》 ,日本政府把日美聯合防衛地區擴大到「. ‧ 國. 學. 周邊地區」,讓日本成為台海問題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國際背景,企圖維持中. ‧. 共和台灣之間不統不獨的局面。17. y. Nat. 在此同時,台灣自20世紀70、80年代以來,逐漸實現了經濟起飛,政治生態. er. io. sit. 也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隨著民間活動領域擴展到海外,台灣 領導人的思考空間也日益國際化,表現在台灣涉外領域最大的變化,就是指導了. al. n. v i n 臺灣近四十年以「一個中國」為指向的「漢賊不兩立」策略,被認為是自絕於國際 Ch engchi U 社會的僵硬政策,台灣人民的主體性意識經過長期的社會培育之後,從李登輝時 代開始賦予了政治內涵,再歷經陳水扁八年執政,強化了台灣人民的台灣主體意 識,讓台灣往自主獨立的道路靠攏。 而中共自身也因為前蘇聯瓦解,作為美國聯合拉攏以制衡前蘇聯的戰略地位 隨之下降,而且自改革開放以來,其經濟實力擴增儼然成為崛起的區域強權,對 美國的國際戰略布局構成衝擊,美國國內有關「中國威脅論」的討論,已成為冷 戰後,美國制定對中國或對台政策的主要考量,小布希的亞太政策也改變過去柯. 17. 石左, 〈試論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04 年第 1 期(2004 年 7 月) ,頁 68-69。 22.

(32) 林頓政府以美中夥伴關係的作法,而將北京定位成「戰略競爭對手」。 18因此, 美國的戰略重心出現東移的趨勢,逐漸將戰略重心從歐洲移向亞洲,其對台政策 的改變,將由原先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調整為為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 ,美國強調與中國的交往但不忽略台灣的安全與福祉,美國仍堅持「一個 中國」原則,但不再刻意強調「三不政策」。19 2009年美國歐巴馬政府上任後,大幅提升亞洲戰略地位,總統本人、國務卿 希拉蕊、前國防部長蓋茲等國安高級官員頻訪亞洲,並多次揭示「重返亞洲」的 政策意圖,2010年以來,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更加大了對亞太地區的. 政 治 大 濟領域席捲至政治與安全領域,美國聯邦參議院2015年6月18日通過「國防授權 立. 戰略重心轉移。時至今日,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都發生了巨變,全球化風潮從經. 法案」(NDAA),納入邀請台灣參加紅旗(Red Flag)軍演,並敦促美軍方派遣. ‧ 國. 學. 將級軍官及國防部助理部長層級以上官員訪台,20在這個政治與經濟、內政與外. ‧. 交等傳統政策界線日益模糊的全球化時代,中共雖然一直都把台灣問題看作是中. y. Nat. 國的內政問題,但鑒於長期的分離和他國的介入,中共必須認清台灣問題的解決. n. al. er. io. sit. 需要國際環境的配合,奉行的一個中國原則要有更彈性的做法。. 參、各時期的相關論述. Ch. engchi. i n U. v. 中共領導人最早提及「一個中國」 ,並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首見於毛澤東 在1956年9月30 日與印尼總統蘇卡諾談到關於恢復中共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問 題時,21他在對台政策上,也是歷任中共領導人手段最激烈的。. 18. 陳建民,《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 (台北:秀威,2007) ,頁 284-289。 初國華,〈美國的中國觀點及其對台政策:從柯林頓、小布希到歐巴馬〉 ,《育達科大學報》 , 第 33 期(2012 年 12 月) ,頁 75。 20 蘋果日報,〈美參議院法岸過關,邀我參加紅旗軍演〉,2015 年 6 月 21 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621/36621057/,查閱日期: 2015/6/21。 21 邵宗海, 〈兩岸談判中「一個中國原則」之探討〉 ,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第 78 期(1999 年 4 月) ,頁 507。 19. 23.

(33) 就歷史背景而言,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在國內外形勢尚未穩定之際, 毛澤東即欲挾其內戰勝利的餘威,實行武力解放台灣,消滅中華民國政府,完成 統一。同年3月15日,中共新華社發表〈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社論,指出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任務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台灣、海南島和屬於中國的 最後一寸土地為止。」首次在文字上表述以「武力解放台灣」的方針。22當時沒 有明確的一個中國論述,是因為國際上沒有兩個中國的問題,也沒有台獨的問題, 在中共認知裡,台灣本來就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只不過,同年10月爆發的「古 寧頭戰役」,參與該役的中共解放軍幾乎全軍覆沒,證明當時的中共還沒有渡海. 政 治 大 即便如此,中共仍未放棄武力解放台灣,1950年5月,國軍撤出海南島與舟 立. 攻台的能力。. 山群島,中共就積極在大陸東南沿海部署武裝部隊,準備渡海一舉攻下台灣,但. ‧ 國. 學. 6月25日韓戰爆發後,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唯恐中共對台灣. ‧. 進攻,將威脅到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安全,故令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並要. y. Nat. 求台灣方面停止對大陸一切海空活動,促成「臺海中立化」,限制了中共以武力. er. io. sit. 達成統一的目標。然而,1953年7月韓戰停戰協定簽訂後,中共又開始準備武力 犯台,9月3日中共砲轟金門,引發臺海危機,美國隨即於12月2日與台灣簽訂「中. al. n. v i n 美共同防禦條約」,將台灣納入美國西太平洋防線一環,美國承諾臺灣遭中共攻 Ch engchi U 擊時,願意協防台、澎。. 由於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值國民經濟建設時期,內部反共勢力威脅也尚未 全面解決,為集中精力與資源完成社會主義改革,不得不採取較緩和的姿態,避 免引起與美國全面衝突,使得台海危機不致擴大。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 訂,使得中共認為美國是解放台灣的最大障礙,周恩來曾說:「形勢的變化給我 們打臺灣增加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台灣擋著。」於是中共欲尋求外交途徑與美 國進行談判,使美國停止干涉台灣問題,並向國民黨提出舉行國共談判,以和平. 22. 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新中國對台政策的發展和“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 http://www.zgdsw.org.cn/BIG5/218994/219014/220570/222734/14738569.html,查閱日期:2015/7/5。 24.

(34) 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1955年4月周恩來參加第一屆亞非會議,會中他發表聲明:「願意與美國進行 談判,以和緩臺灣地區緊張局勢問題。」這是中共首度對美國作出善意的表示。 亞非會議後,周恩來在同年5月全國人大會議中說: 「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有兩種可 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 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23這一主張說明了中共對台政策重大轉變的開始。 1956年6月,周恩來正式向中華民國政府提出和談的建議: 「我們願意同臺灣 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並且希望臺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 政 治 大 毛澤東對中共八大政治報告稿作了修改:「我們希望一切有愛國心的臺灣軍政人 立. 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8月21日,. 員,同意用和平談判的方式,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而避免使用武力。」. ‧ 國. 學. 中共八大政治報告提出和平解放臺灣,標誌了中共對臺方針的調整已確立下來。. ‧. 不過,當時台灣的蔣介石政府一再重申「漢賊不兩立」 ,中共鼓吹和談無功,. y. Nat. 遂於1958年8月23日發動金門砲戰,企圖製造和談壓力,同時恫嚇美國,欲迫使. er. io. sit. 美國放棄協防金馬;但中華民國部隊在美國支援下不斷進行補給,力守金門。這 時期毛澤東意識到,雖然美國積極推動「劃峽分治」,但蔣介石在「一個中國」. al. n. v i n 的立場上並未動搖,這讓中共感到放心,所以「繼續爭取蔣介石,支持和鞏固蔣 Ch engchi U. 介石的統治,是防止台灣獨立的最好辦法」;對中共而言,台灣寧可放在蔣氏父 子手裡,也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中共因此調整作戰方針,對金、馬採取攻而不 取的作法,毛澤東更指示由周恩來將這些作法歸納出對台政策為「一綱四目」 。24 其內容為: ㈠一綱: 臺灣必須統一於祖國。. 23. 屈建軍、張建輝,〈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為歸與展望〉, 《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 第 30 卷第 6 期(2012 年 11 月) ,頁 4。 24 熊華源、單勁松, 〈毛澤東、周恩來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考和決策〉 , 《黨史研究與教學》 ,2009 年第 6 期(2009 年 6 月) ,頁 45-51。 25.

(35) ㈡四目: ⒈ 臺灣回歸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悉 委于蔣介石。 ⒉所有軍政及建設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 ⒊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徵得蔣之同意後進行。 ⒋互約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總體觀之,50年代中期以來,中共雖然推動對台「和平解放」政策,其目的 亦只不過是配合對美外交策略的運用,避免海峽分裂因美國的介入而成為事實,. 政 治 大 農業生產大躍進、人民公社、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全面失敗,引發毛澤東與 立. 對台基本上還是以武力統一為主;到了60年代,中共對內因「三面紅旗」政策(工. 劉少奇的路線鬥爭,導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造成內部政經危機嚴重,. ‧ 國. 學. 對外則與蘇聯日益交惡,在此內外交困情況下,台灣問題暫時被擱置,「和平解. ‧. 放」僅只能說是口號。. y. Nat. 70年代之後,冷戰和解氣氛濃厚,中共開始尋求和美國改善關係,嘗試突破. er. io. sit. 「文化大革命」時期自我封閉的孤立狀況,積極尋求對外建立關係,尤其1971 年10月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al. n. v i n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C h M. Nixon)與中共簽署上海公報,確定「一 engchi U 個中國」的原則,中共進而在國際與兩岸間彰顯其代表中國,從而建立全面孤立. 台灣的措施。不過,兩岸此時期基本上處於軍事衝突與對峙的狀態,中共認為彼 此間的敵對只不過是內戰延續,故強調「武力解放」為主,「和平解放」為輔, 提出的統戰口號如和談、認同、回歸則只是一種策略。 毛澤東死後,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鄧小平為中共領導人,其深 知發展經濟對中國的重要性,於是推動改革開放政策,而改革開放需要和平與穩 定的環境,於是積極推動與美國建交,接著在1979年的元旦發表「告台灣同胞書」 , 宣佈對台改採「和平統一」政策。 對於「和平統一」的內涵,鄧小平先是在1982年1月,利用接見到訪的美籍 26.

(36) 華人協會主席李耀滋時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接著在1983年6月 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提出6條具體構想(簡稱「鄧六條」)以闡述「一 國兩制」的理念。而這6條的主要內涵是說明在「一國兩制」之下,台灣可以擁 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制度,台灣的黨政軍系統可以由台 灣自己管理等。1984年鄧小平在會見美國一個代表團時,又進一步闡述:「統一 後,台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一的中國。一個中 國,兩種制度。」251985年3月,鄧小平鑒於「一國兩制」論述已成熟,乃在第6 屆中國全國人大3次會議上,正式提案通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 政 治 大 「一國兩制」的前題是「一國」,而所謂「一國」的內涵,據1979年元旦發 立. 國策、大政方針。. 表的「告台灣同胞書」中, 「一國」就是「一個中國」 ,其中國定義為:世界上只. ‧ 國. 學. 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 ‧. 唯一合法政府。. y. Nat. 為了進一步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1981年9月30日中共人大常務委員會. er. io. sit. 委員長葉劍英提出「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施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簡稱「葉九 條」) 。強調以「國共兩黨對等談判」為和平統一方式,並明確指出「國家統一後,. al. n. v i n 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 「臺灣現行社會、 Ch engchi U 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等,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產、房. 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首度正式提出「特 別行政區」 、 「高度自治權」等概念。26其觀點為「臺灣是地方政府,大陸為中央 政府」,中華民國管轄下的臺灣是在中共同意下享受有限「高度自治權」的「特 別行政區」或地方政府,兩岸的定位關係是彼為「主體」,我為「客體」的主從 隸屬關係。. 25. 人民網,〈「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主要內容〉 ,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07/65708/65722/4444475.html,查閱日期:2016/2/18。 26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資訊與研究中心, 〈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葉劍英「對臺灣同胞的講話」 全文〉,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7396&ctNode=5841&mp=4,查閱日期:2015/7/4。 27.

(37) 此時,中共強硬的堅持中國只有一個,而且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主 權,以致於在1990年代兩岸開始協商後,台灣主張「一個國家,兩個對等政治實 體」為中共所拒絕;所以中共國務院在前述1993年8月31日發布的「台灣問題與 中國統一」白皮書中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中國政府在北京。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也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提。中 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言行,反對『兩個中國』 、 『一 中一台』或『一國兩府』,反對一切可能導致台灣獨立的企圖和行徑」。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接著發表「爲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 政 治 大 行動,都應堅決反對;主張「分裂分治」 、 「階段性兩個中國」等違背一個中國的 立. 的談話指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絕不容許分割,任何製造「台灣獨立」的言論和. 原則,也應堅決反對。然而,中共的強硬只導致了1995、1996年的台海危機,並. ‧ 國. 學. 未能解決台灣問題,在經過檢討後,江澤民卸任前在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政治報. ‧. 告中,終於提案將「一個中國」修正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 y. Nat. 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中共的目的在「統一台灣」,所以對. er. io. sit. 「一個中國」開始採取了和緩語氣。. 胡錦濤繼任為中共國家主席後,於2005年3月4日參加政協會議時,對於台灣. al. n. v i n 問題提出了四點意見,這四點意見分別是:(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二) Ch engchi U 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三)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四) 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絕不妥協。27 胡錦濤雖然仍把「統一台灣」當作任務,但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 趨於和緩,遂於同年12月31日藉「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發表「胡 六點」談話,將「一個中國原則」轉移為「一個中國架構」,可看出中共在「一 個中國」的話語上變得更柔軟,但範圍更限縮;尤其在述及「結束敵對狀態,達 成和平協議」的看法時,強調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大事記(2005 年)〉, http://www.gov.cn/test/2007-10/09/content_771198.htm,查閱日期:2016/2/13。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Based on the autho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in He Hua Temple from 2008 to 2010, the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cculturation and effect of Fo Guang Shan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