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共一中框架形成的背景與意涵

第一節 中共一中框架形成的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中共一中框架形成的背景與意涵

第一節 中共一中框架形成的背景

壹、內戰背景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後,當時美國協助蔣介石國民政府運輸軍隊來 台接收,默認中華民國擁有台灣的主權,但隨著1946年國共內戰開打,1947年1 月美國特使馬歇爾調停失敗,1948年秋季,共軍在東北、華東、華北三個方向發 動遼瀋戰役、徐蚌會戰、平津戰役三大戰役,並取得全部勝利,國民政府精銳兵 團幾乎全軍覆沒,國共內戰大勢抵定,美國即有意放棄支持蔣介石國民政府。

1949年夏秋之際,共軍渡江讓京滬等重地失守後,中共即著手進攻台灣,並 以攻取金門作為攻台之前哨戰,因此1949年至1950年,台灣局勢十分危殆;美國 當時對台政策面臨了如何處理和中共的關係,及如何認定中共在東亞扮演角色的 抉擇,這個抉擇關係著美國如何因應「台灣問題」。結果,美國因為杜魯門政府 對台灣的蔣介石並無好感,且受到冷戰局勢影響,考量其自身利益而對「狄托主 義」有所期待,遂採取放手政策,不僅未積極援助自1949年12月遷台的中華民國,

並思考與中共建立關係的可能性,1甚至發表《中國白皮書》,2將中華民國政府 在抗戰勝利後對中共的一連串軍事失敗,歸咎於其自身的無能腐敗,與美援充分 與否無關。

這樣的局勢一直到1950年6月韓戰爆發才產生變化,一方面美國認為北韓的 侵略是國際共產主義擴張的一環,若不加以制止,東亞地區恐變成另一個赤化的

1 顧立民,〈1949-1945 年台灣安全局勢研析〉,《國防雜誌》,第 26 卷第 4 期(2011 年 3 月),頁 6-7。

2 The China White Paper August 1949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東歐,所以改採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的策略,並封鎖中共,在外交上不承認中共政 權是中國的合法政府;3另一方面則是中共必須將用兵的重心轉移到朝鮮半島戰 場,攻台計畫暫時被迫中止。

然而,台海局勢的緊張,還是到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於1953年1 月就任美國總統,1954年底台美雙方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才趨於穩定,中美 共同防禦條約成為美國支持中華民國的法理依據,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美國與中共 敵對的象徵,讓中華民國正式成為美國盟邦,事態的發展終使中共的攻台計畫無 法付諸實行。周恩來在1955年中共第一屆人大第二次會議說:「中國人民解放台 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 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4正式將和平解放台灣列為指導原則,至此,

兩岸局勢逐漸由戰爭轉向對峙,此後雖然歷經了1958年的823砲戰、小規模海上 及空中戰鬥、國民黨對大陸沿海地區的登陸游擊等軍事衝突,但六十餘年來中共 始終未能染指台灣。

兩岸的對峙態勢雖然在1980年代晚期,因為人員的互訪與貿易投資等各項交 流接觸而有和緩跡象,但兩岸政治與軍事的對立並未消失,中共部署在沿海並瞄 準台灣的導彈有增無減,台灣也未曾停止購買防衛武器,只不過雙方已從當年中 國內戰敵對的交戰方,轉移成國際上對中國代表權的爭奪,再轉變成雙方在台灣 主權地位問題上的矛盾。這其中的癥結,是台灣在李登輝主政後期,推動民主轉 型的過程導致了台灣對於主權獨立的企求逐漸明顯,恰好抵觸了中國所堅持的

「一個中國」原則。5

一個中國原則的産生,源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當天即向各 國政府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隨後

3 李明,〈韓戰前後的美國對華政策〉,「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主辦,2005 年 7 月 1 日。

4 周恩來,〈目前國際形勢及我國外交政策〉,收錄《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七冊》,中共中央 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頁 54。

5 關弘昌,〈從國際關係理論看和平協議之簽訂〉,《全球政治評論》,第 34 期(2011 年 4 月),

頁 29。

然而,中共一直認為1949年的內戰至今沒有結束,9中共新華社於1979年1月 1日對外發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告台灣同胞書」,雖宣布即日

12 月 31 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8609054.html,查閱日期:2015/6/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理論。

貳、國際背景

台海兩岸問題的發生和發展變化,原本應是單純的內政問題,而且應如同世 界上只有一個美國或是只有一個英國一樣,中共本沒有必要特別強調一個中國原 則,但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除前蘇聯及其它九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一 個月內與其建立外交關係外,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大多數仍承認撤退至台 灣的中華民國,並維持著與中華民國的邦交,形同世界上同時存在著兩個中國,

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是中華民國;即便是為自身在華利益考量的英國,

雖早在1950年1月6日就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法律上的 政府,願意在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外交關 係,但又聲稱不改變同美國一起「反對共產主義的長期目標」,並要繼續和台灣蔣 介石政府「保持實際上的聯繫」,在實質意義上就是「兩個中國」的狀態。

尤其當時台灣與中共身處冷戰的國際環境,台海問題在解決過程中一直受到 複雜的國際因素影響,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並隨著亞太格局的變化而變化;可 以說台海問題是冷戰格局遺留下來的問題,在冷戰的形勢下產生,卻沒有因冷戰 格局的消失而消失。

1950年代韓戰爆發,打亂美國原先放棄台灣蔣介石政府承認中共的計畫,在 冷戰的反共意識形態下,美國一邊重新支持國民政府,一邊在現實政治的需求下 企圖與中共修好,建立關係,形成美國「兩個中國」政策;影響所及,美國在每 年聯合國代表大會「中國代表權」問題表決時,一貫以阻止中共入會為目的,但 同時相信兩岸同時並存於聯合國才是真正解決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方法。美國這種 分裂操作的手法,一直運作到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接受上海公報一個中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原則為止。14可以說,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台灣退出聯合國,中華人民 共合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合法代表的同時,國際間已普遍接受一個中國原 則。

事實上,從1960年代開始,大批亞洲和非洲國家獨立,有許多支持中華人民 共和國,就讓美國意識到中共的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加,尤其中共和蘇聯在1960 年代初期關係決裂,讓美國覺得可以拉攏中共作為對抗蘇聯的潛在盟友;到了 1960年代末期,美國捲入越戰,為了解決越戰,美國更決定和中國改善關係。所 以,美國在1972年2月28日和中共簽署上海公報並不意外,除確認彼此關係正常 化符合兩國利益外,在上海公報中,中共重申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 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政府堅決反對 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

和鼓吹「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美國則認識到(acknowledge)海峽兩岸的中國人 都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此不提出異議(not to challenge)」。

自1972年上海公報以後,英、日等國相繼在當年和中共建立正式邦交,3月 13日中英建交,英國承認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的立場,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 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簽字儀式在中共人民大會堂舉行,聲明指出:「中華人民 共和國政府,重新表明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不可分的一部份。日本政府,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這個立場表示十分理解並尊重。」

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冷戰開始,韓戰及越戰的爆發,成為美 國在遠東地區的重要夥伴與據點,並在1953年4月28日生效的《日美安全保障條 約》的保護下,迅速地從戰敗的廢墟中重新站起,是美國「圍堵中國」政策的重 要戰略盟友;對台灣尤其重要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日本政府不予承認,

14 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台北:

秀威,2008),頁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是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並於1952年,與臺灣當局締結了《日台條約》,在 臺灣問題上,日本把開羅宣言中的「歸還中國」解釋為歸還「中華民國」。

儘管如此,日本與中共建交當天,中華民國政府仍以「漢賊不兩立」的原則,

宣佈與日本斷絕外交關係,這是繼前一年退出聯合國、中美發表上海公報後,台 灣又一項嚴重的外交挫折,對台灣政經情勢的衝擊十分巨大。事實上,從1970-80 年間,中共與73個國家建交,在雙方的聯合公報中,中共要求建交國同時承認中 共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1991年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後,台灣問題仍未擺脫國際形勢的影響。由於中國 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增強,美、日等國出於各種利益考慮,基本上不願意為發展 對台關系而犧牲與中國關係的代價,在涉台政策上不輕易改變長期奉行的一個中 國政策;多年來美國一再公開表示,遵循中美「三個公報」,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柯林頓甚至於1998年在上海作出過不支持台獨、不支持「一中一台」與「兩個中國」、

不支持臺灣參加只能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的「三不承諾」。

在這樣的國際現實底下,一個中國原則逐步為國際社會所公認與接受,與中

在這樣的國際現實底下,一個中國原則逐步為國際社會所公認與接受,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