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民進黨中國政策與獲取執政權的關連性

第三節 台灣內部的關連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策的調整都要兼顧四個方面的平衡:第一是兩岸關係發展與國家整體利益的平衡;

第二是兼顧政策穩定一貫與求新求變的平衡;第三,兼顧突破僵局與維持現狀的 平衡;第四,兼顧中國崛起與美國重返亞洲的平衡。30所以,民進黨為取得執政,

蔡英文的中國政策已稍微往中共能「忍受」的方向調整。

但中共顯然還沒有這樣的體會,2016 年總統選舉將近,中國人大常委會即 在 2015 年 7 月 1 日通過新版國安法,明定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台 灣同胞的「共同義務」,其意義是重提「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老調;然而,中國 任何片面作為,都無法改變現階段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及兩岸互不隸屬的事實,

中共未正視兩岸分治現實及尊重台灣人民對維持台海現狀的堅持,並不利於兩岸 關係良性互動發展。312012 年總統大選中打「恐嚇牌」有用,但在 2014 九合一 大選中已變成負面作用,兩岸關係中民、共的競合實已需要新思維來調整。

第三節 台灣內部的關連性

民進黨在思考的中國政策時,應該先確立三項政策目標:(一)贏得總統大 選取得執政權;(二)建構國會多數穩定施政;(三)推動兩岸關係的穩定與和解。

而要達到這三項政策目標,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必須遵循三項原則:讓台灣人滿意、

美國接受與大陸忍受。這三項原則中,最重要的是必須要符合台灣的主流民意,

也就是要大多數的台灣人民滿意,民進黨才有機會執政;台灣的民意與民主才是 民進黨執政後對中國最大的籌碼。但根據民進黨的民調,馬政府與民進黨的兩岸 政策主張都沒有獲得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支持,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滿意度甚至比國 民黨來低。32

30 董立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夾縫中求變〉,收錄《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童振源、

李曉莊主編(台北:時報,2015),頁 250-251。

31 《自由時報》,2015 年 7 月 2 日,A1 版。

32 童振源,〈對民進黨的四項兩岸政策建議〉,收錄《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童振源、

李曉莊主編(台北:時報,2015),頁 2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民的政治態度,向來是「資訊與既有傾向的結合」。33放在選舉看,就是 選民的投票行為,受到資訊與既有傾向的影響,形成認同與否。民進黨的中國政 策,多年來給台灣人民「逢中必反」的刻板印象,所以當九二共識被描繪成兩岸 和平穩定的基礎,不承認九二共識存在的民進黨,似乎就無法提供台灣人民對民 進黨執政後兩岸和平的信心;在2012年選舉期間,蔡英文以「台灣共識」、「我是 台灣人」及「Taiwan Next」當做選戰的主軸與口號,馬英九則提出「認同三段 論」:「血統上,我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身分上,我認同台灣、為台灣打拼,我 是台灣人;國籍上,我是中華民國國民,也是中華民國總統」,就國家認同的界 限而言,二人皆是以「台灣/中華民國」為我群,相對於「中國人民共和國」的 他群,差別在於國、民二黨長期以來對臺灣未來走向立場上的不同,這些差異顯 示了台灣社會對認同內容的共識與歧見,34所以當2012年馬英九以80萬票的差距 勝過蔡英文時,國、共兩黨認為這是反映了當前台灣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的 主流民意,反映了台灣人民對九二共識的認同。

在兩岸關係中,一般人民思維中還是存在「和與戰」、「穩定與衝突」、「信任 或不信任」三個思維。這三個思維影響到選民投票意向,影響其對政黨的認知。

民進黨因為有「台獨黨綱」的制約,而蔡英文擔任主席時雖提到「台灣共識」, 卻沒有清楚擘畫兩岸關係新內涵,也未解釋執政後如何規劃設計兩岸關係;因此,

民眾因民進黨「台灣共識」的模糊,反而鮮明了「台獨黨綱」的對比,結果讓長 期停留在「和與戰」及「穩定與衝突」和「信任或不信任」對立思維的民眾,當 民進黨的中國政策無法說服選民如何保障生活安全時,就影響了選民的認同。

誠然,2008年以來,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簽署了包括經濟合作框架協 議(ECFA)、兩岸直航等21項協議,促進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而台灣與 中國之間的經濟交流,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愈來愈強,台灣逐漸失去投資者及領

33 John Zaller, The Nature & Origins of Mass Opinion.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6.

34 鄭夙芬,〈2012 年總統選舉中的台灣認同〉,《問題與研究》,第 52 卷第 4 期(20131 年 12 月),

頁 1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先者的角色,從而改變了兩岸經貿關係;現今台灣經濟愈來愈依賴中國,尤其某 些產業,特別是電子業,台灣的生產研發實力儘管優於中國,卻需大量依賴中國 市場的採買;過去台灣是高姿態到中國觀光,現在是台灣經濟相當依賴大量中國 觀光客來台消費;諸如此類,都會影響台灣人民投票時的選擇。因此,兩岸關係 的「和平穩定」對於台灣的總體發展而言,有著難以言喻地重要性,也是大多數 台灣人民的希望。

台灣是一個海島型國家,經濟上高度仰賴出口貿易,而中國大陸廣大的內需 市場是台灣世界貿易出口的主要對象國之一;在兩岸關係上,「民生交往」與「雙 方經濟利益」才是兩岸關係最直接與深遠的意義。2008年總統選舉,有學者檢視 民台灣民眾的感性認同與理性思維對投票意向的影響,感性認同可以概括為台灣 意識,理性思維則是經貿利得與戰爭風險,發現台灣意識對於民眾的投票選擇,

仍有重要的影響力,同時也是穩定民進黨基本盤的重要因素;而戰爭風險雖然沒 有主宰民眾的投票思考,但對經濟利益的考量則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提出兩岸共 同市場的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得到多數人民的支持而當選。35

也因為海峽兩岸雙方民眾所期望的,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和平穩定」,而非

「意識對立」。隨著兩岸經濟交流的快速、深化,兩岸關係中最受兩岸人民所關 心乃是經濟層面議題,相對於兩岸經濟議題趨勢的熱絡,民進黨因為以兩岸「政 治意識」為前提,使得在選舉過程中兩岸議題的「經濟優勢」難以獲得認同,導 致在全國性選舉中無法獲得最大公約數支持。現階段,以「經濟思索」來衡量兩 岸關係的「純經濟」選民約有 73.9%。若再以「準經濟」選民來看兩岸關係選民 的比例高達 82.5%。很清楚地,「兩岸關係經濟化」是民進黨無法逃避的嚴峻挑 戰。36

不過,兩岸關係中以「經濟思索」為主的選民雖然希望維持兩岸關係穩定交

35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兩岸關係與 2008 年臺灣總統大選:認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 取向〉,《選舉研究》,第 16 卷第 2 期(2009 年 11 月),頁 16。

36 童振源,〈兩岸關係與台灣民意〉,收錄《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蘇起、童振源編(台北:

五南,2013),頁 2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流,並沒有改變國家認同;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以「國家認同」

而言,將「台灣人認同」比例減去「中國人認同」比例當作是「台灣人認同指數」。

「台灣人認同」指數從1993年的-7.9%,增加至2000年24.4%,再增加至2007年 38.3%,最後增加至2011年48.3%,在馬英九執政四年是台灣認同指數增加最快 的時期。37

從這些民調與總統選舉結果可以看出,台灣人民並沒有因為兩岸經濟利益放 棄台灣主權,反而更加鞏固國家認同與價值。隨著兩岸經濟與社會交流日益擴大,

日後在維護台灣主權與堅持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國民黨與民進黨兩政黨誰能同 時維持兩岸互動與擴大兩岸社會、經濟交流,才會是兩岸關係選民與兩岸經濟選 民的支持對象。

37 童振源,《台灣的中國戰略:從扈從到平衡》(台北:新銳文創,2011),頁 201-2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