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觀看世界/閱讀自己:論鍾文音長篇小說中的旅行書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觀看世界/閱讀自己:論鍾文音長篇小說中的旅行書寫"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觀看世界/閱讀自己:論鍾丈音長篇小說中的旅行書寫. 摘要. 鍾丈音的旅行書寫反映了「旅行」對自我的重要性,「出走」的意義對她而 言是打撈生命歷史的記憶,更是女性擺脫傳統桂桔的象徵。出走與回歸是女性望 向世界燃燒生命厚度的路徑﹔而對話式的旅行書寫,目的在於造成雙重視角以便. 觀照自己。鍾丈音改變輿圖原則的思考,帶著無邊的漂泊目光,試圖以自我敘述 的口吻與小說體裁形式處理旅行文本,形成獨特的女遊書寫。其長篇小說中的旅. 行書寫呈現對「女性自我」的高度關注,人生困局的突破與生命的反饋﹔而女性 從移動到出走的變化,遠離了原本的自己,擺脫被動的宿命,從而實踐個我自主 的能動性﹔出走之後的「回歸自我」是女性旅行書寫的重要結果,藉此女性得以. 照見離/返後不同的「自我」 O. -. ....-.叫~/. 關鍵詞:鍾丈音、旅行、出走、回歸、女遊書寫. at1onal Chung Hsing. 1. Un1ve 「 SI.

(2) 一、別吉. 就鍾丈音長篇小說中關於旅行書寫的切片觀察,是以「出走」的移動方式, 去尋找異地空間與自我對話的可能性。而漂泊的靈魂是不安定的,鍾丈音總是置. 身異域,卻每每望向原生島嶼,於是形成「出走與回歸」回環往復的足跡,而這 種循環同時也形塑出鍾丈音個體生命的模式:緣於困頓的生命而離開,在長途跋. 涉的旅途中文不斷的被記憶與歷史召喚,於是踏上回歸自我的返程。「人到了異 地,會因為外在的景觀而形成時空上文化差異的感受,對於異地、異國情調與當. 地的人士風情,產生吸收或自我改造的過程。」 1鍾丈音在旅途中對生命情調的 體悟與觀照,生命本質的貼近與展露,透過長篇小說中人物的移動,映照出一種 自我內在凝視的過程,進而產生「差異」的我,充分嶄露其旅行書寫的意義與特 殊風格。. 本文試 圖以鍾丈音長篇小說為處理丈類,作品年代界定在 1998-2 005 年間的 〈女島紀行 〉、〈從今而後〉、〈在河左岸〉、〈愛別離〉、〈中途情書〉為觀照文本, 期能擴大女性旅行書寫的研究路數,並達到論述觀點的開展。 二、旅行書寫以回歸自我. 就女性旅行書寫而言,以莎拉﹒米爾絲(. Sara Mills )身為女性主義者對「女. 書傳統」( female tradition )的觀察,認為「女遊書寫的閱讀常強調女性文本中共 有的特質,以突顯它們與男性書寫的差異。然而在作品被簡化為某些特質的組 合,以便進行對作品閱讀的同時,通常代表著:只要不符合此體系的許多特質都. 會受到忽略」 2而反觀台灣女遊書寫的意義在「反映了『旅行』對於自我的重要 性。動身遠行,不僅僅只是跨越傳統的象徵,還是一個夢想的實踐﹔出發上路,. 對於自己的生命來說,更是有著突破性的意義。」 3 以 Sara Mills 的說法,由於 將作品簡化在某個主要特質之下,所以易於處理女遊書寫的作品,相對的這樣的 做法是容易疏於某些特質的觀照而欠缺周延,關於完整的「女遊書寫」領域有待. 進一步建構。本文則試圖在陰性書寫脈絡下,探討鍾丈音長篇小說中女遊書寫所 呈現的女性移動狀態、離返之間的自我內視與主體建構等女性書寫特質,針對主 題性的論述,以期聚焦並充分表現鍾丈音女遊書寫的特色。. 彭盛裕在其論文〈閱讀潛意識旅人記憶痕跡中的主體研究〉提及: 旅行,是種與他者相遇的儀式,使人超越尋常習性與規範’更能召喚內在 陌生的自我。經由書寫,使用符號,我們記錄旅途中所意識到的事物,同. l 引文為「旅行」的定義。廖炳惠,〈關鍵詞 200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 出版社, 2007.05 ),頁 263 ° 2. Sara Mills 作、張惠慈譯,(女性主義批評中的女遊書寫),〈中外文學} 27 卷 12 期( 1995.05),. 頁7 。. 3 陳室如付出發與回歸的辯證台灣現代旅行書寫( 1949-2002 )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2002 ),頁 218 。. 2.

(3) 時,旅人內在被勾動的某些生命經驗亦變異而成糾結的情戚與意識形態,. 存在文本的片斷敘事中。 l 鍾丈音認為:「旅行,起先是光鮮對外的,總是要在疲憊之際才會停下來和自己. 竊竊私語。四處爬行,原是為了在一場又一場的他者際遇中,和自己交會。」 2旅 行是「自我」與「他者」相遇的過程,在異域與他者的遭逢,使得女性旅行者得 以透過他人映照出既陌生又熟悉的己身,在不斷對話的過程裡接近與反思自我。 而廖炳惠依照佛洛伊德所說的心理符號機制( Semiosis )認為:「旅途的過程中,. 常常是一種自我和他人再現的心理機制,對別人的文化社會進行比較、參考與對. 照,而顯現出人我之差別。......在另一個地方時空的迴映鏡景中顯得特別突兀,. 人我關係因此有另一種重新呈現,在心理機制上面會留下重要印記。」 3人在封 閉的場域中容易形成固著僵化的情態,通過異域與他者的碰撞,不同「我」的生. 命能再次流動活絡。而鍾丈音對於旅行在世代之間所產生的對比,在〈從今而後〉. 中,表達出傳統女輩與我輩在「移動」、「出走」的差異: 外婆 不曾離開過南方故里,母親不曾離開島嶼﹔而我不曾離開 地球。我,. 一個 承接這個家庭的紐帶女子,替上上一代和上一代的女人出 去,觀看世 界... ...有時我想起母親說她還小時見到金髮碧眼高大多毛的美 軍,竟嚇得 躲在牆角裡久久不出的場象時,我不禁慨然且完爾。命運的斷裂不過是一 代的時間而已,卻以如此割據的方式投射發生在我們身上(〈從今而後〉,. 頁 8). 上一代女性無法擁有自由的遊走,更顯得現代女性的能動性,藉由出走實踐生命 價值與尋找自我的風景,同時她更希望代替根植故土的女人觀看世界。「旅途於 我則如另一雙眼睛,替未能前去者觀望台灣之外的他鄉島嶼,並帶回希望的麥. 穗 o 」 4 「我來到巴黎,不是為了旅行,是為了我自己,為我母親見證她所沒有 經歷的世界,為了尋覓一些相似的靈魂,為了我的寫作,為了歷練種種。」 5從 鍾丈音的書寫中,看到了她想藉著旅行出走,形構出不一樣的自我個體,也把這. 個開拓的眼界帶回,歸與母土。蕭嫣嫣認為旅行概念包括:「心靈/感官、身體/ 文本、主體/他者、本質/異質、個體/歷史、能指/所指( signifier/signified )。主體. 在書寫與閱讀過程並不定於一,其亦經歷變化過程,以建構想像世界。」 6鍾丈 音帶著城市的漂流目光,體內的流浪因子與不安靈魂,在異域不斷變換的場景. 中,與接觸的文化、人物遊裂出感官情懷,移位、轉換的空間始終與「家」連結, 如同她所說的:. l 彭盛裕,〈閱讀潛意識旅人記憶痕跡中的主體研究〉(台中: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20〔 4 )。頁W. 0. 2 鍾丈音,〈永遠的橄欖樹﹒自序〉(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2.05 ),頁 6 。. 3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合文學, 2006 ),頁 186 ° 4 鍾丈音,〈遠逝的芳香〉(台北:玉山社出版, 2001.10 ),頁 25 °. g 鍾丈音,〈情人的城市〉(台北:玉山社出版, 2003.08 ),頁 337 ° 6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 24 卷 11 期( 1996.04 ),頁 61 °. 3.

(4) 我是否能找到回家的路,家在何方?在生命的無數旅程中,......這裡所說. 的家和尋常定義的家是不同的,我所言說的「家」’是神識的原綁,是心 靈桃花源、所仰止渴切,心寂懷想的回歸點,沒有地址的家。(〈在河左岸﹒ 後記〉,頁 292) 在專業寫作這條路上,我總是不斷提問,如何度過創作的漫漫長夜與生活. 的長途跋涉,如何維繫生活與創作熱情?小說寫作與我的旅行版圖之互為. 關條?我長達十多年的無國界旅行視野是如何轉化在寫作文本裡?在異 鄉,我為何一再宿命地重返我的原鄉故里? 1. 作者渴切的是帶著旅行所獲得的智慧深度、生命視野,進而豐厚心靈的原鄉。鍾. 丈音在一次與郝譽翔的對話中說到:「旅行其實現在已不純為了旅行,反而更多 是為了寫作與觀看。我旅行卻常回望島嶼,土地與旅行是兩大創作元素。希望一 直寫它,不論我漂流何方,不論我採用什麼文體與腔調,不論統或獨 ,不管偉大. 不偉大,只 因為自己的記憶與感情。」 2通過眼中疏離的異地風景,回視生命與 母土的種種痕跡,作者要強調的是生命與「原鄉」如同一條無法切割 的擠帶,在 異域總是不斷的與故鄉連結與召喚。鍾丈音在〈寫給你的日記〉中充滿了對島嶼 的回望。 紐約,台北,旅地,故鄉,空間轉換,思念不斷。魚雁傳情,何其漫長。....... 台北離我愈遠,身影愈長,直到淹沒了我。我想這一輩子,再也不會像此. 刻的現在這麼思念我的台北。我的祖靈還在那。 3 唯一的不同走,我仍斷斷續續寫著雜記,那是我唯一和故鄉交流的方 式。......文字若亡,一個通過寫作認證自己的我,將何以自處?在異鄉,. 我連想都不敢想這個問題。 4. 同樣的在〈裝著心的行李〉中也道出了遊移最後的回歸: 這一晚,化身成蝴蝶的母親飄然入我夢。她說:「女兒呀,你想一想你的 心最愛去什麼地方進達呢?不要急,心遊蕩累了就會回來。 J ......我開始. 想著我的心最常駐足的地方,......只是我的心常被美麗的事物所耽延,忽. 忽就找不到敢動心的鎖鑰與回家的方向。 5. 每一次旅程都是「離去」與「歸來」的迂迴反覆,憑藉「我」與「他者」的相對 性確立己身主體的存在,同時也昭示「家」做為一個定點的先驗性意義。胡錦媛 對女遊書寫的看法是:「對於在生活/言論/空間中受到壓抑、遷移與行動能力遠落. l 鍾丈音,(從陣痛到無痛分挽勾勒一張華麗的織錦圖),〈丈訊} 247 期( 2006.05 ),頁 70 。 2. <鍾丈音 vs. 郝譽翔三十女子的家族溯源)〈誠品好讀} 30 期( 2003.03 ),頁 56 °. 3 鍾丈音,〈寫給你的日記〉(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6.04 ),頁 56 -”。 4 同註 10 ,頁 69-70 。. 5 鍾文音,〈裝著心的行李〉(台北:玉山社出版, 2000.12 ),頁 82 、 86 °. 4.

(5) 後於男性的女性而言,旅行行為本身已是一個突破,而她也必得在『發自』與『拉 回』的兩個『第一個經驗』之間尋找『差異』來詮釋這個『突破』後的自我。」. l 「旅行」本身作為跨越邊界的隱喻,而鍾丈音的旅行強調的是自我放逐的意識, 一種內心自在、精神晃蕩的閒散流動。埃萊娜﹒西蘇( Helene. Cixous )的「放逐」. 隱喻著嚮往的書寫空間。「透過遠走他鄉,閱讀/傾聽/書寫為她(他/牠/它/祂. ). 者,進而重建,豐富自我。」 2女性無論是迫於生計的移動抑或自主性的出走, 皆透過旅途認識的「﹛也者」’飽滿豐富自我內在,改變了旅行返程的「自我」 O 「回 歸自我」是女性旅行書寫的重要結果,藉此女性得以照見離/返後不同的「自我」。. (一)轉個彎遇見不同的自己:女性移動的離/返意義. 鍾丈音長篇小說中的〈女島紀行〉與〈在河左岸〉,女主角雖然沒有遠走異 域,但是從南方故里到台北母城的移動,在陌生土地上尋找生命的可能而產生的. 漂流,也是屬於一場生命的紀行旅程。對於異鄉總是懷抱著憧憬 , 於是「離開」 成為可以帶來新氣象、新希望的開始 。 〈在河左岸〉中主角要搬到台北的消息傳. 到村裡,讓他們有了不一樣的姿態。台北就像是一道亮眼的光環,羨煞多少人的. 目光。 我媽 翻了日厝,突然像身分帶了城市人的一種樣態般堂堂威威 ,她在村裡 的態度顯然因為村裡人傳言我爸在台北發跡而開始有了一種自覺已成貴 婦的驕氣,連我阿嗨!原本那樣出自大戶的傲矜女人都有些不太敢正眼瞧 她。平時我媽的目光橫掃他人時即有一種威嚴。如今更是有了種發跡式的. 明朗。我們要搬去台北的事好像是村裡作酷、般地惹人注目。(〈在河左岸〉,. 頁 54). 為了生活被迫遷移,成為了台北的底層人民。空間的轉換,荒謬性的生命轉折, 構成文本主角的流動身世。鍾丈音在與郝譽翔一次對談中,談及兩代對於遷移的 態度是,「父親那一輩是被迫上台北的,因為聽說台北四處有錢賺。可是卻把母 女留在家鄉,到了我卻是自願流浪走遍世界,把母親留在原鄉﹔不論自願或被迫,. 兩個其實都是『嚮往』’嚮往新天新地。」 3漂流的生活常常是與血肉搏拚的歲月, 被命運嘲弄的人生在移動的空間裡,通常是以戲言虐的笑遮掩內心的悲苦。作者深 刻地描布會因為南方鄉土的窮敗而到台北討生活的小民,身體展演著移位轉換,內. 心的主調卻是悽愴無奈的。對於世代的差異與今昔台北都市的場景,鍾丈音寫出. 了這種差異所對比出的斷裂感:. 民國六十年後的台北已經陸續多所建設且也漸其大城規模,對於鄉人還是. l 胡錦援,(繞著地球跑(上). 當代臺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 83 卷 11 期(總 515 ) ( 1996 .11. ),. 頁 55-56 。 2 江足滿,〈「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西蘇與台灣女性文學、藝術家的對話〉(台北: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 ),頁 191 ° J. <鍾文音 vs.郝譽翔三十女子的家族溯源),〈誠品好讀} 30 期( 2003.03 ),頁呵。. 5.

(6) 個有點遙遠又帶點夢想和淘金的城市,許多的男男女女北上討生,我幾個 未婚的阿姨和姑姑們,不是到台北學剃頭學美髮要不就是當作業員女工,. 然後到了晚上在簡陋的宿舍聽著老歌唱著「媽媽請您要保重」就會掉下淚. 來﹔羅漢腳單身漢或是先行離家的成婚男人大都到餐廳、、工地或工廠謀 生,喝著保力達 B 加米酒,紅紅的血腥。(〈在河左岸〉,頁 18). 以淡水河的左岸衛星城為居所,三重蘆洲新莊五股一帶的人們在中心城與衛星城 之間進進出出。台北城,「城市畸零浮世畸零人,台北最高點(違建)與最低點. (矮厝)都成了這些人的委身之處,雜蕪裡的韌性,是台北人的性格。」 l 如同 〈女島紀行〉中的單身女子阿滿,住在頂樓加蓋的違建水泥方格中,作者對身處 台北的異鄉人的生存空間有幾段描寫: 雨襲時不好受,早季時卻更糟。她們住的房子原本就不保,早像發威時,. 太陽 很大,直射肆虐,把牆都給曬龜裂了。夏夜裡轟轟一場大 雨奔落,水 趁著 熟睡的主人無孔不入著,﹔參進阿滿住的房間。(〈 女島 紀行 〉,頁 31) 三重 ,一個有著橋樑跨對岸的台北的衛星城。台北的最初門戶 ,這門戶被. 南方 移民落腳的人建構得凌亂無序,人們乍入比城,會吸到一 股生命力, 也會被驚嚇與迷了路。三重埔的長長堤岸沿河興起,矮房上頭 走紅瓦和水 泥 T頁,零落地散布在河的左岸。(〈在河左岸〉,頁 57). 作者用女性細膩繁複的筆觸描布會出台北的異鄉人狹促雜亂的生活空間,也深透剖. 析移動者內心的悲苦狀態。言午茹菁引用女性主義學者莫汗娣( Chandra. Talpade. Mohanty )的「輿圖」概念來說明,「輿圖在縱向思考上本身具有歷史的、時間的 脈絡存在,同一地方在不同時期呈現在地圖上的面貌會極大的不同﹔而在橫向的. 思考上,輿圖本身即是代表一種空間的凝縮,在這被化約的空間當中,這樣的地. 圓其實跳脫了平日其實的生活空間,在地圖當中因而挑起了人對空間無限的想 像。」 2作者藉由回憶的召喚呈現過去的空間記憶,在移動的記憶中拉出了時空. 兩個向度。而空間性的意義在於它推衍出人的心理空間,於是產生不同的生存樣 態。羅智成在談到旅行與文學時說到:「心靈故鄉並不一定在遠方,也不一定存. 在於現實世界的時空,它可能是一頁深埋在記憶里的情境。」 3小說中關於女性 經驗的流動,處處滲透著女性視點,於是台北地景的多種樣貌成為了心靈記憶的 城市。. 在〈少女老樣子〉中對於台北城多所描牆,序曲(夜未央城〉:「這城的傳說 都是聽來的。阿據說,母姨說。她們屢屢哀嘆錯過搭上財富列車。總是言之鑿鑿. l 鍾丈音,(一種城市漂流的目光),〈丈訊} 219 期( 2004.01 ),頁呵。 2 訐茹菁,〈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07 ),頁 5-6 °. 3 吳婉茹採訪整理,(相約天涯:羅智成談旅行與文學),〈聯合文學 }16 卷 7 期(總 187 )( 2000.05), 頁 70 。. 6.

(7) 說當年從南方北上時,女人看中忠孝東路五段,卻因男人幫喜歡妓女戶才會住到 艦前甲與三重一帶。她們總說那時候啊,東方之城不過是一片綠油油的田,或者是. 槍聲不斷的靶場。但我所見的東區早已是高樓大廈遍地起了。女孩們只見到名 牌,就是沒見過稻穗 o 」 l 對作者而言,台北的空間意象以淡水河為分水嶺劃分 為右岸與左岸,同時也區隔出富裕與貧窮,中心與邊緣﹔屬於幽暗、肅然的左岸 與島嶼南方貧瘖的窮鄉故土連結,呈現出都市移民者的漂流命運。. 橋樑在兩岸銜接吞吐人潮,我第一次看到一座城市傍著一方河水,如此有. 人氣,如此氣味鮮明,如野草烽火燃成一個夢幻城堂。不若家鄉的河水總 是傍著荒荒枯木與芒草石頭,河水婉蜓之後是海水,河海之7位和人連結一 起的意象常是死亡,過於荒涼荒廢荒索荒土己荒蠻的空間,使我在那南方的. 河海處有一種天地遼闊至恐怖的蕭索。(〈在河左岸〉,頁 76) 女性思索自 己的存在意義再現過去的時空,以疏離/破碎與中心/完整的對立性提 出現實處境 中弔詭、荒謬的詮釋。史都華 ﹒ 霍爾( Stuart Hall ) 對自 我認同提出 的見解是:. 我認識到我的認同成其實來自於我是「移居者」( migrant )的 這個事實,. 也就 是來自與你們之間的「差異 」 ( difference )。處於後現代 的時代裡, 在你們都成到如此地四分五散( dispersed )的同時,我去F 漸漸地有了重 心。過去我一直認為是分散片斷化的成受,去F 弔詭地成為最其代表性的現 代經驗。 自我其實是透過與一些不論是否其體出現的東西,或是與一些其他的「真 正的我」(不論是否現在依然存在)之間的對峙,才能被建構出來。早在 你會寫「認同」這個字之前,你已經學會去將置換( displacement )當作. 「認同」之所在,與之共存。與差異共存,也透過差異來生活。 2. Stuart. Hall 認為:「身分就在認同的當下。」能與「戶自生」、「差異」共存時,「認. 同」應運而生,自我身分的主體性也就被建構出來。鍾丈音的〈女島紀行〉與〈在 河左岸〉以南方的遷徙當成是女性的第一次移動,小說的旅行結構奠定了旅人總 是不斷回眸望向故土的書寫原型。小說中的女主角以移動到台北的行跡,以及在. 台北回想南方故土的心情,進而回歸自我的內視。在異地女性發現了「異己」的. 存在,茱麗亞﹒克麗絲特娃( Julia. Kristeva )的「自我陌生者」( Strangers to Ourselves). 即是說明陰性書寫的意義,在於呈現自我/異質間的傳播、轉化與互動。 3異質是 自我開展的觸媒,透過陌生地方思索與他者的距離,更能喚起內在自我的主體 性,自我認同即是從與差異共存的環境中建構出來的﹔同時由邊緣異質出發,不 消除差異,也是陰性書寫表現女性主體的策略。. l 鍾丈音,〈少女老樣子﹒序曲〉(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8.06 )。 2. Stuart Hall 作、黃非虹譯,(最少的自我( Minimal Selves)) {島嶼邊緣 }8 期( 1993.07 ),頁 24-25. 3 蕭嫣嫣叫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 24 卷 11 期( 1996.04 ),頁的。. 7. °.

(8) 而彭盛裕在其論文中也指出 Kristeva 說:「他者是我們身分中隱藏的面貌, 是我們自身的壓抑,是我們曾經熟悉的潛意識領域。『他者』並不是他人,其實. 是自己,是自己把自身的異質元素投射於『他者』之上,並且進行自我閹割的心 理暴力,並因此而感到安居。」 l 在〈在河左岸〉中的阿其在堤岸認識一位花名. 菊菊的妓女,一個哀傷有死亡氣味的女子。 她的眼神迷離,隨毛長長密密地半闇半張,吐出完美圓圓菸 J絲的樣子手勢 和唇勢有著謎樣的弧線勾在疲倦著身軀邊沿。她說話腔調低低,眉目低 低,目良勾勾。我想起昨夜的她,那個夜晚的狐媚氣味有點和她的白日迷離. 連結不在一塊。(〈在河左岸〉,頁 76) 關於花名菊菊的一切都充滿著闇啞,幾年後她投河自盡,且帶了個伴共赴 黃泉。消息傳來,我才歸納出一些關於她生命故事的輪廓,她有個被笑為. 白癡 的弱智女兒,有一天女兒來了初經,手沾滿了血跡地抹著 矮厝的水泥. 牆, 沒有穿內褲地在矮厝跑啊跑,被整條街的小男孩和 男 人追 著看。後續 事件 未了,女兒且遭強暴......女兒的事件讓她崩潰。只在河左 岸〉,頁 77) 妓女菊菊的灰暗遭遇某一部分是阿真生命的投射,而阿真的生命本質帶有被遺忘. 的孤獨性格 ,在一次姐姐小頌發病時阿真被遺忘在曬穀場,她突然被一股巨大的 孤獨與哀傷籠罩,知道自己被遺忘與遺棄﹔而河左岸那些無聲的女子生活在荒瘖 的堤岸,上演著夜慾之流與孤絕之生,邊緣區之的傾斜生命召喚著主角的生命內. 裡,「住在堤岸窄巷的女人命運都不好。命不好導致她們在那個時代沒有改變自 己之運的可能。那樣的陰暗潮溼之地,即已預告她們沒有移動改變的能力。」(〈在 河左岸〉,頁 101 )作者以女身的角度同理這些女子處境,生活在都市邊陣地無 法改變自己命運,生命的悲苦來自於缺乏能動性。同樣的,在〈從今而後〉中阿 枝對妓壤六月雪的遭遇也有著相同的感慨: 阿枝望著比鄰日久的妓姨們遲暮容顏,聲音灰朽,卻仍日日胸脂抹紅紅地. 拖跟著步履,到附近的天后宮虔誠地膜拜著。總見她們撫著褪色的龍刻大 柱思念著往昔春色。催死流產,她們過去已做得太多,如今難堪地茍活著。. 她們晚年之懼就是怕會無親無故地死豆腐厝裡’颱風大水會滲透薄屋,把. 她們的肉體泡得脹脹的。(〈從今而後〉,頁 94) 而這些生命中的他者面貌是自我鏡像的互顯,能投射內在隱匿的主體,作者站在. 女性視角寫邊緣,並不是為了對抗或形成壓迫/被壓迫關係,而是以同感共知的. 女性經驗自行呈現歷史生存中的邊緣化境遇,試圖找尋女性飛翔的出口,對於「漂 流」的生命情境,鍾丈音早有體悟而在文本中反覆書寫著移動旋律:. 這座城市於我有一種接近苦楚的迷戀. l 彭盛裕,〈閱讀潛意識旅人記憶痕跡中的主體研究〉(台中: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2004 ),頁的。. 8.

(9) 我們在此生活. 己身就是浮木 相見是歡是悲. 不見也歡也悲 就像從河流飄向堤岸的夜霧. 就像颱風在河水的興風作浪 就像夏熱高溫融了馬路瀝青. 就像愛情,存在不醒的幻覺. 就像陰影,那是自我的投射(〈在河左岸〉,頁 2) 在城市的大背景底下,呈顯邊緣庶民的小歷史,作者不隱諱生命的粗糙灰暗,保. 留瑕疵,持續寫盡島嶼上的移動故事,這種自我敘事是女性己身審視的理想詮釋。. (二)迂迴的旅程:「他者」的碰撞/自我追尋 而到了 〈從今而後〉的阿枝為愛出走島嶼,試圖在情人的城市找到愛情的全 貌,填補生命的一切匿乏。阿枝第一次學著離別與聚散,過去的她最大的範圍就 是搖晃著身軀,不知所謂出走離鄉、旅行為何物。阿枝除了等待愛情的眷顧,別 無他法,對愛情的蒙昧使她耽溺形毀。 不管夜色裡有無大鶴的來訪,她都是伏著洞口,她的夜色不是大鶴就是剩. 下她自己,她很少和別人往來。常常見她發呆,或是抓起長髮末端,瞇著. 鳳眼分岔,剪去的黑肩像寸寸流年。(〈從今而後〉,頁 126) 來來回回在東京都會區裡日復一日的白畫,像沙漏的沙只能往下滴落,白. 晝對她漫漫難搓,可夜色來臨又怕期待成空。每天都想和大鶴海角天涯, 日子抑像軟木塞板上被圓釘穿心的紙,薄薄的身子生病空白。(〈從今而. 後〉,頁 139) 對情愛的扭曲與壓抑,患得患失的內固性心理,使阿枝伏守攀附著大鶴,永遠都. 在斷裂拉扯的狀態。美國黑人女性主義作家奧菊﹒羅德( Audre Lorde )指出:「情 慾是根植於每一個人身上的資源與力量,但每一種壓迫為了其本身的延續,都必 須盡所能去腐蝕、扭曲被壓迫者足以從事改革的各種力量,這當然包括對女人情. 慾的壓制,因它富有提供女人力量與資訊來源的無限潛能。」 l女性對情慾有原 初的渴望,胡文一方面因情慾的存在而受苦、消耗自己。 〈從今而後〉中的阿枝與母親都是與傳統背道而她的女性,母親帶著和情人. 遠走天涯的美夢告別肉身,情愛殘念無終,阿枝的愛情似乎也從母親身上複製了 某種頑執,她意會著原來自己的內在是個母獅,有一天總是要發出J攝人之吼,而 情人大鶴正是誘導她自我找尋的指引者,他曾對阿枝說過:. 1. Audre Lorde (奧菊﹒羅德) , ('[育慾之為用. 情慾的力量),〈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出版社, 1999.10 ),頁 265 。. 9.

(10) 妳真的應該再出走,好好去看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需要和想過什麼樣的生. 活,和我在一起就是有機會也被我遮住了,會看不到其他人,妳出去,如. 果回來還想和我在一起,那我們就是一輩子了。(〈從今而後〉,頁 175) 我要妳出走是為了讓妳在純粹的孤獨裡找到自己,不過我只見妳更為渾. 沌,幾乎已跌入自我幻影的欺騙與虛無了......我們眼前的大問題不是如何 去追索變形的成情,而是徹底體察內在的分裂。妳必須自己去找生命的答. 案。(〈從今而後〉,頁 194-195). 而阿枝在之後才深切明白「原來,旅行和出走是支撐不了她的。每個精神浪蕩子 都必須深切找到浪蕩的源頭。她浪蕩的源頭是情愛,宿世跟隨所要學習的」(〈從. 今而後卜頁 226 )而這個精神浪蕩子的宿命就是,「不斷地移位,有時候連幸福 都得捨棄。因為永遠不確定到于的是真的屬於自己的幸福,總是要找到不安的源. 頭才會停止浪蕩的本質。」 l 阿枝首先要學會的是離開愛情 , 才能將腳步跨離疆 界,視線望 向 遠方,尋找不被束縛的自我空間。當阿枝從東京移動到紐約習畫,. 她聽到了自 我內在其實的聲音。 「只 要畫妳自己就夠了。」一個聲音在心底響徹如鐘。她畫著 自己,害怕 和無 懼的臉,一體交融。畫面 上 的她持著一串眼睛,把每個眼 睛貼到自己. 的身上。她戚到自己身體的每個部位都可以和這個世界對話了。她找到了. 行走世界的觸媒,當阿枝認清阿枝這個人時,她覺得她穿過了迷霧,看見 一朵花的生機。在這朵花開之前,她曾遭慾念之土數次掩埋。(〈從今而. 後〉,頁 228) 繪畫接近一種精神心理治療,從畫作的習性,了解自己的個性,紐約使人. 漸漸回歸自我,抖落臺北,進入紐約,才會看見一個更美麗的自己初生之 面目。 2. 鍾丈音認為:「離開是必須的,離開了才能放下才能看得清」 3 、阿枝曾像一頭衝 動的野獸走過情愛和出走的幽谷,在離鄉許久後回歸島嶼,她擁有了「返回自我」 的力量。「當女人由內往外活,從內在連結情慾的力量,並且試著將那種力量化. 為行動並對週邊產生影響時,女人便開始深刻地為自己負起了責任。」 4在回歸 與出發兩者,有了「家」做為衡量標的,旅行就是一種「迂迴」( dectour )的歷 程。而女性是藉由離開「本土」( the. familiar ),遠赴「異國」( the foreign )與「他. 者」的相互碰撞,完成了「旅行」的自我追尋,而形成女性自由自在的遊移/流 動主體。傅素春論文中關於旅行書寫的詮釋:. l 鍾丈音,(得鳥羽症的人),〈永遠的橄欖樹〉(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2.05 月),頁 1”。 2 鍾丈音,〈寫給你的日記〉(台北:大田出版社, 1999.06 ),頁 95-96 ° 3 4. (患了「鳥羽症」的女人:鍾丈音)〈聯合文學} 20 卷 7 期( 2004.05 ),頁 117 。. Audre Lorde (奧菊﹒羅德),(情慾之為用. 情慾的力量),〈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出版社, 1999.10 ),頁 269 °. 10.

(11) 在空間的移動當中,經由跨越邊界而遭遇他者。在主體建構的過程中,認. 識或變成他者是回歸或建構自我的過程,因為與他者的相遇強化了原本的. 自我、或是程度上的更易了自我的意義,於是在旅行的離/返之間,所回. 歸的自我已經不是原本的自我,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性。 l 而胡錦媛對於離返所產生的「差異」有這樣的闡釋:. 我們以「離與返」為研究旅行文學的重點,因為旅行無論作為逃避、獵奇、 休閒、征服、空間的移動、情境的改變、與異己的相遇、或主體建構的過. 程,都必須以離(家)與返(家)為衡量的準則,而旅者在離家的出發點. 與返家的回歸點之間所產生的「差異」就是旅行的本質與真義所在。 2 「迷路」是偏離既有的「固著路線」( rigid lines ):「迷路」是在開放的. 空間中移動,開創有彈性的「可彎路線」( supple. 1ines )。「迷路」才能. 使回 歸點與出發點之間產生「差異」,最後終於帶著「差異」 回返家鄉,. 在家 鄉的社會文化中驗證「差異」。 3 阿枝從愛情的顛沈無明到自我的內在改變,零碎的生命片段需要動身前往遠方撿 拾尋找以拼貼完整。作者在〈從今而後〉與〈寫給你的日記〉中分別說到: 到香港前,她不過是個破碎的人,持續想召喚的不過是像鴉片般的愛情。. 一路顛沈沈的,失去社會屬性,失去愛情之途,她確實在不安的源頭裡,. 看到陷入無糧之境的自己。(〈從今而後〉,頁 216) 到紐約前,我不過是個破碎的人。所謂的破碎就是,自身找不至1月口自身依. 偎的重量,遍尋不著情愛的實質風貌。......直到我動了身,時間之河才衝 破了阻塞。(〈寫給你的日記〉,頁 10). 在每次移動前精神都是匿乏危顫的,「每一段長久的背鄉旅路,皆以心靈逃亡始,. 以降伏慾念終 0 J 4藉由旅程中外在世界與“我’,的接觸所產生的境遇,體現自. 己存在的來源與意義,也終於在不斷地靜止和移位交叉,知道如何與「自己」好 好相處了。所以鍾丈音說:「旅行最高的智慧就是,接受一切,轉化一切,坦然 面對異地與際遇的各種可能。」 5所有的過渡都因旅程而找到了出口。 鍾丈音的〈中途情書〉以書信體的形構方式,集結旅途中所寄發的情書,是. 一本人生地誌學。移動中寫給他人的書信同時也是扣問自己的話語,文本中的旅. 行地圖是沒有固定的島嶼,生命交會過的情人在中途可供記憶憑弔,因為要讓情 感透透氣,所以在愛情中途寫情書找出口,而所有的記憶碎片都藉由中途書寫而. l 傅素春,〈旅行理論與理論的旅行〉(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 ),頁 131 °. 2 胡錦援,(離與返的辯證 H :女性與旅行專輯),〈中外文學} 27 卷 12 期( 1999.05 ),頁 4 3 胡錦援,〈序論﹒臺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文化, 2004.07 ),頁 11 4鍾文音,〈寫給你的日記〉,頁 237 °. 5 鍾文音,〈大文豪與冰淇淋﹒後記〉(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8.08 )。. 11. 0. 0.

(12) 有完整的組合。在〈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中說到:「因為不連貫至少比產生扭. 曲的秩序來得好。」 l 記憶的拼圖因旅程再度被喚起,經時空的掏洗更加澄清史清 明。就異域與過往的記憶疊合而言,在寫給不斷個游的年老情人 H 書信中,旅. 程中途想起了生命中感情的經典地標,於是不論逃亡至何處都帶著這個影子一起. 逃亡,「因為你一開始就為年輕的我站上了我感情最經典的位置。從今往後我的 感情都只能走下坡。太年輕時所獲得的感情已是經典位置時,那往後的感情注定 漂流。」(〈中途情書〉,頁 35 )但愛情流轉以為早就過去的事,卻還隱隱感傷, 於是旅人以書寫來表態愛情: 我想作家者得背負這樣的所謂他人以為的「出賣成情」的書寫,創作含自. 畫像也同樣躲藏他者,一面鏡子照出了自我也映出了他者。(〈中途情書〉,. 頁 34. 35). 藉不在場的 H顯示自己的存在,由不斷的自我對話傳達女性在愛情裡的處境與困 頓。而作者也認為人們常想要永遠美好,「然而卻忽略了『幽暗 』同樣是真實自. 己的另一面 ,是生命的常態之一。」 2愛情雖然是生命中的陰影,而女性如能在 旅行中審視愛情與釋放自我,將這種洗條內化為重新出發的能量。. 三、跨越疆界的「出走 」 鍾丈音 1999 年所出版〈寫給你的日記〉為首次尋找自我空間的出走,她在 自序中說到:「長久讓身魂安居一地,於我簡直是,除非上帝特別垂愛,否則安. 不了心。即使身不移,魂卻早已思遷。」 3出走,對鍾丈音而言是一種存在的行 動結構,離返之間的複杏,無邊無際的寂寞況味,早就注定旅人的流浪宿命。在. 〈最美的旅程〉自序中說到:「旅行雖讓我深覺疲憊,但擱淺一地的煩悶毋寧讓. 我更不喜。我熱愛藝術與漫遊,所以我寫作,我旅行,我畫畫,這是目前我的存. 在方式。旅行與創作也都是自我的探索與延伸。」 4移動,是為了解決生命中的 困頓與置之,解決後終究回歸自我的存在狀態,與自我對話。寇特勒( Jeffrey. A.. Kottler )說:「自我」是個很有趣的存在實體,它是你的實相,同時也是無以名 狀的幻象的組合。「自我」是你對當下感覺的意識,卻隨時會因身外情境的移轉. 而改變。 5旅程中沒有一個是真正的自己,卻又都是完整自己的一部分,鍾丈音 透過釐清啟程與回歸的差異,一片片拼合出完整的自我圖像。. 在一次演講中談到:「在自己的作品中未觸及到國族意識,是因為旅行是凝 視自我的歷程,在旅行版圖上只有一雙移動的眼睛,國與國之間是沒有疆界。」. 1 Roland Barthes (羅蘭﹒巴特)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 es par Roland Barthes) (台北:桂冠出版社, 2002.05 ),頁 117 。. 2鍾丈音,〈寫給你的日記〉,頁 76. 3 鍾丈音,〈寫給你的日記〉(台北:大田出版社, 1999.06 ),頁 10. 0. 4 鍾丈音,〈最美的旅程﹒自序〉(台北:閱讀地球文化, 2004.04 ),頁 2 。. 5 寇特勒( Jeffrey A. Kottler )著、黎雅麗譯,〈旅行﹒重新打造自己} ( Travel That 臼n Change Your Life : How to Create a Transformative E平erience)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1998.06 ),頁 145 。. 12.

(13) l在〈裝著心的行李〉中:「我被我的心甩了,他成了一個可以行走的個體。他說 他要自己去找自己的遠方。遠方沒有名字,只有存在。遠方沒有地圖,只有方向。」 2且訐茹菁在其論文中提到: 當國家的界線在旅人腳下:民滅,在旅途當中回頭望去每每總是看見那來時 的「家」’家是零點,衡量著旅程的遠近,那距離的遠近是物理距離?抑 或心理距離?每一個人身上都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一切所組成 的世界,即使他看起來是在另外一個世界裡旅行、生活,他仍不停回到他. 身上所拖帶著的那個世界裡去。 3 鍾丈音改變輿圖原則的思考帶著無邊的漂泊目光,試圖以自我敘述的口吻與小說 體裁形式處理旅行文本,形成獨特的女遊書寫。而其旅行書寫是從「自我意識」 出發,根據葉太平對「自我意識」的闡述為「以主體的自我的生命活動、內部世 界以及全部生理心理狀態為對象的意識,是對主體自身生命存在的意識。這是人. 性充分覺醒、人的本質充分開展的前提和標誌 o 」 4 拉開了 地圖上距離,也放大 了自我審視的空間,這樣的移動書寫造就了鍾丈音無國界的旅行觀。. (一)出走/跨越:女遊主體的呈現 鍾丈音的旅行文學書寫模式,並非只是異地風景人情的記錄,其中值得尋味. 的是以一介女身的旅者身分遍及天涯,無論是早期的記者行跡抑或後來的「意外. 之旅」 5 ,她總能將旅途紀行反饋至自我生命,在陌生的場域中,慣於個人的自 主獨行。她在〈大文豪與冰淇淋〉中提到「旅行」的況味: 這些年,我以不斷寫作,不斷出書來表達我對寫作志業的熱情。但這是從. 光明面來看阿 Q 的自己﹔若從黑晴面來看自己,你將看到一個後面不斷被. 一隻名為「預支版稅稿債」的大狼狗追著不斷往前奔跑的我,所以我就有. 一本又一本的書。 6 旅行就像掛在櫥窗裡的一件霓裳,難以拒絕的美麗。雖然獲得它,我得付 出代價。或許,我一生都難以拒絕像「旅行」這般美好與艱難。雖然我一 直想拒絕這樣的美好與艱難。......旅行就像戀愛,在一起時又甜蜜又苦. 痛,分手時卻又無比想念的「獨特」情人。我確實終生都擺脫不了它,雖. I 2008 年 10 月 15 日於中興大學圖書館演講。講題為「旅行與閱讀的美好時光」 O 2 鍾文音,〈裝著心的行李〉(台北:玉山社出版, 2000.12 ),頁 62 ° 3 訐茹菁’〈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07 ),頁 69 °. 4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出版社, 1998 ),頁 207-208 ° 5 鍾丈音在〈永遠的橄欖樹〉自序提到:「記者身分曾讓我有機會旅行一些生命計畫之外的國家, 它帶來了我個人旅行經驗裡空前絕後的「豪華性」﹔但它也帶來了文字的局限性,至於體制的拘 束感更讓我不自由。」頁 4. 0. 6 鍾文音,(序:謎樣的美麗國度〉〈大文豪與冰淇淋〉(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8.08 )。. 13.

(14) 然女詩人說:離鄉背井是一生最大的悲劇。美麗的悲劇。 l 關乎現實生活的旅行書寫並不浪漫,但又不得不被旅行的不羈與浪漫想望所吸引 而難以抗拒,而在陌生的異地得以重新面對既熟悉又常被遺忘的自我,所以在鍾 丈音的作品中反映了「旅行」對自我的重要性,同時她認為:「人生就是道路,.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在行旅或同或異的體悟。」 2就鍾丈音長篇小說中的旅行主題 而論,形式上擅用書信/日記的體裁,以獨白私語的敘述方式揭露自身的內心活. 動﹔而書寫方向從宏觀題材轉向微小敘事,既觀其所見也向內心省思,達到雙重 焦點的呈現,旅行的離返形成的圓形結構,讓遠離自我的旅者越能深掘內心而返 回自我。. 「出走」與「疆界跨越」是探討鍾丈音旅行小說的重要概念。研究旅行敘事 學者范登阿比利( Georges. Van Den Abbeele )提出旅行的定義:「旅行不能被侷限. 在一個地方 ,除非它不再是旅行. 也就是說它必須意味著疆界的跨越或地方的. 改變。待在同一個地方的旅行稱不上旅行。」 3很顯然地,鍾丈音的女性旅行書 寫中疆界跨越的意義被突顯出來,獨具女性逾越邊界、建構主體的表徵。楊照認. 為「跨越邊界」是: 貿易 和旅行的積極滲透,悄然無聲息地崩壞了過去概念裡的種種疆界,無. 時無刻都有人在跨越邊界,無處無人沒有多次多重越界的經驗,甚至反覆 跨越的行為模糊了邊界位置,進而動搖了邊界的固有意義。旅行、穿梭本 身成為文化最旺盛活躍的內容。不停歇的移動,使邊界只剩護照、簽證一. 類官僚文明的手續。 4 人在旅行版圖上快速頻繁移動,出發與抵達只是空間的置換,國家的領域界線遂. 被打破,於是女性有了更多自主的「出走」 0 而根據旅遊心理學家 Edward. J. Mayo 的看法,認為對旅遊感興趣的人,體內必或多或少潛藏著尤利西斯( Ulysses factor ). 5 的冒險因子: 被尤利西斯動因所驅使的是個人力求滿足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己的好奇 心。人們不願承認物質上的障礙和侷限性是不可逾越的。尤利西斯動因拍. 的是一種精神上和肢體上對知識的尋求,尤利西斯型的人是受以成官來體. 驗這個世界的深切需求所驅使的。......他是一個真正的探險家,他對每件. l 鍾文音,〈大文豪與冰淇淋﹒後記〉。 2 鍾丈音,(自序二:心地含諸種遇澤皆悉萌〉〈廢墟裡的靈光:重返印度的佛陀時代〉(台北: 地球書房文化出版, 2004.01 )。. 3 林怡君:(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中外文學〉,第 27 卷第 12 期, 1999 年 5 月,頁 83 。. 4 楊照,(跨越邊界),〈臺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文化, 2004.07 ),頁 30-31 ° 5 尤利西斯是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主人翁,這部史詩是關於尤利西斯從特洛伊陷落到他回到 到家鄉期間,所進行的歷時十餘年的旅行經歷的冒險故事。. 14.

(15) 事物都成興趣。 l 鍾丈音的旅行動機通常很單純,以 my journal2系列的旅行書寫而言,主要以文學 和藝術家為經典人物的追尋,人物除高更外,其餘皆為經典女性。遊歷墨西哥, 因為有墨西哥畫家卡蘿( Frida. Kalho )的傳奇故事吸引她,正如〈遠逝的芳香〉. 中在大溪地寫高更是緣於培養藝術種籽的原始和野蠻狀態。而在旅行與書寫之 間,她選擇在歷史現場與曾經不凡熾熱的生命靈魂對話,然後藉由文字訴說他們. 的故事,既而省視自我,尋找出走的意義。「因為經典對我而言,我覺得很像一 地圖,我非常需要在這個俗世的生活裡,尋找一個我可以對話的人,那像莒哈絲. 她是我心目中的作者中的作者,所以我去走訪她的時候就很有感覺。」 3旅行對 她而言是必要的。她自認體內的流浪因子與不安靈魂,不斷迫使她從一處移動到. 另一處,而旅行正可以籽解這份渴望。 4所以,鍾丈音慣以「出走」的方式,走 出島嶼,外出旅行,滿足對旅行的渴望。而這種「出走 」 有別於迫於生計無奈的 移動,更能突顯女性視野向外探尋自我主體的可能 。 (二)多重空間/記憶的對話:焦慮的旅程 鍾丈音認為寫作與旅行都是記憶的倒帶,因為「寫作的人總是活在記憶裡,. 寫作有點像是在打撈記憶海洋中的東西。再加上一個人的旅行,更易於沉澱記. 憶。」 5在〈愛別離〉中五個移動者為擺脫現實生活的封閉與困境而嘗試出走, 五千重移動方式投射“我’,的五千重切片。丈夫林絕偉對封閉的醫院空間感到厭煩窒 息,生活中充斥著許多需要替代的物品,與妻子兒女所形成的家庭深淵,少年時 期同性好友死亡的陰影,這種種生命的無依,使他欲以出走離開這個傾斜的基. 地。印度,排毒療程的不斷嘔吐成了林絕偉唯一感知還活著的方式,他看到印度 人的命運受到種姓制度屠制,反思著自己受到什麼宰制,而來到印度又所為何事: 未知是迢遙的迷徑,一個人的旅者無法兜攏得完整的碎片,......在層級而 上的河階入口四散著濃濃花魂的香豔,屍臭腐朽伴著塵埃氣味飄浮,林絕. 偉第一次那麼清楚地聞到塵埃的味道,灰灰模模的像是擱久的新竹米粉。. 新竹米粉,啊,原鄉的食物,此刻竟是比原鄉的愛情更讓他懷念。(〈愛別. 離〉,頁 273) 面對恆河,他第一次可以攬河照面,不再那麼畏懼水了,生命已枯燥良久。. 要嘛來一次巨大的不面對,一面對竟就是最靠近生死最巨大悠遠的恆河,. 1. Edwar吐 J. Mayo & Lance P. Jarvis 著,蔡麗伶譯,做遊心理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1990),. 頁 204 。. 2 鍾丈音的〈遠逝的芳香} ( 2001 )、〈奢華的時光} ( 2002 )、〈情人的城市} ( 2003 )、〈孤獨的房 間}. ( 2006 )是星月書房出版「 my journal 」系列的旅行作品。. 3 公視「週二不讀書」’蔡康永訪談,(話題人物:實踐夢想的旅行者. 鍾文音),. httn://www.nts.org.tw/~webOl/tuesdav/t 032.htm ,引用日期: 2008 年 12 月 21 日。 4 陳雪梅,(走進鍾文音的旅遊冥想) , {To'Go 旅遊情報} 66 期( 2002 ),頁 102 ° 5 陳雪梅,(走進鍾文音的旅遊冥想) , {To'Go 旅遊情報〉,頁 103 。. 15.

(16) 黃昏他在河邊上嘴角上揚地笑著。林絕偉決定再度搭船,他想機不可失,. 只有如此方可一解青少年時期所遭遇的至友小史之死與後中年期異鄉人 荷西帶給他的死亡符咒。(〈愛別離〉,頁 284). 旅行是一場梳洗心靈的儀式,藉由空間的位移感受到異質的衝擊,召喚起原生的 記憶,華特﹒班傑明( Walter. Benjamin )所認為的「近出式記憶」( involuntary. memory): 在這壓抑的底層之下女性仍有她的屬於這些要求之外的記憶,可能是一段. 文字、一個圖片、一個畫面......等,然而這些都是被壓抑住的記憶,可是. 在不經意的時候,女性憶起過去的想像與渴望,「過去的那個我」與「現 在的我」遭逢了,在這遭逢的過程中,現在的我召喚起當時那個我的夢想, 因而現在的我所召喚而出過去的我在回想、挪用進行重構,使得現在的我. 激發 出一種能量,帶著現在的我帶著過去的我上路了。 l. I. 叉義大利小說作家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 )對「空間」的詮釋是:每座城市是歷 史中的城市 ,是記憶的城市,也是夢幻的城市。沒有「真正的」城市, 城市的「真. 正性」在它 自己的生命裡,不在我們的「觀望」中。 2林絕偉因異地的感官刺激. 而聯繫了過去,這些塵封多年的往事跳躍而且與現在的時空疊合重構 。出發前醫 院裡生命的荒謬,抵達後在恆河看盡生死人間相﹔而恆河時渾時濁,是河水的樣. 子,是時間的樣子,林絕偉忽逢異鄉的第一場淚水降臨,代表著對生命的徹悟與 我執的放下重新回到現實生活。而情人莊美凰在土耳其清真寺回憶剃度的母親, 美凰知道母親不是因為過往沈淪而要剃度,母親的身體根本是未曾被開發. 的領地,她不懂享受,不懂歡愛,只求一切禁禁禁。愈禁愈頑固,死氣沈 沈’且老是認為別人在娑婆世界只會沈淪,美凰想起最後見禁語狀態的母 親向她掃來的凌厲眼神,渾身起了個雞皮疙落。(〈愛別離〉,頁 368). 在塵沙滾滾的沙漠,男女界線最清楚的國度,莊美凰要與過往的沈淪做切割,去口 發現愈禁愈狂。因為清真寺所以有了與島嶼的對應空間,行天宮的關聖帝君與清 真寺的阿拉真神因錯覺而影像重疊,高中時母親視她為問題少女,曾被抓去廟裡. 剃了光頭,自此與母親心靈上形同陌路,成了生命中的陰影。行旅至撒哈拉沙漠. 的美凰也終於解開了束縛己身的長久魔咒。 關於一個父親的死瓦解了一個女孩原生家庭的幸福,也關於一個已婚情人 的離去瓦解了她對愛情的信仰與追逐的熱誠,一個生活在地下過久的虛妄 者的甦醒。......美凰想,在自由的上帝面前,他們都還只是小孩,都需要. l 轉引自訐茹菁,〈掙扎輿圖. 女性旅行書寫〉(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2001.07 ),頁 7-8 。原文見 Be吋amin川Ialter. (. 1978 )Reflection: Essays,Aphorisms,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Trans.Edmund Jephoott.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pp.57. 2 南方朔,(中國旅行記號學〉〈中國時報﹒人問副刊} ( 1993.01.02 )。. 16.

(17) 一直上路,學習。(〈愛別離〉,頁 398). 離開自己身處異地,在旅途中不斷與自己的情感、理智衝撞。在莊美凰的生命中 總有背對的人將她推離,而她藉由「旅行」得以梳理自我,為生命困惑解套。 而被形似巨大牢籠感情套住的夏曉雨,原本生活在工整秩序中,在丈夫林絕 偉離去後,體內的秩序崩解,一座以虛言假象建構的人性之城應聲而倒,生命已 然沙漠化再多的遮掩都已枉然。在生活的假象中失落自己的面日,當人生不再有 地圖可尋,「我任意讓我妹妹幫我私訂行程。拿著機票,心想離開竟然是這麼容 易,離開是學會輕盈的第一步,輕盈,我生命裡匿乏的羽毛重量。」(〈愛別離〉,. 頁 128 )她決定從一個凝固的人變成液態的人流動在旅途中。當夏曉雨下機後就 多了個無法棄離的伴約瑟夫,讓她想要純粹孤獨的感覺暫時杏去。 她開始寂寞了,她想她逃離一個伴卻又掉入另一個伴,只是這回她可以有 時間 表的離去,她知道她被凝固的狀態不會過久,她又將漂流 。她知道,. 咦, 那她以前怎麼有這麼多的模糊與不知道,現在因為多了距離,距離讓. 她有 了清明。(〈愛別離〉,頁 302). 在異域約瑟夫給了她第一場全所未有的愛慾體驗,但她結霜的心無法獲得溶解, 終究還是背對了這個在旅途邂逅的男人。之後,維也納,將會是她的回憶之城。 「旅行者,在走動中,漸漸地認出了陌生的自己,陌生的他者。」(〈愛別離〉,. 頁 317 )夏曉雨繼續在茫茫大海航行,直到名之為「過去」的陸地消失,之後她 來到了伊斯坦堡,與莊美凰的記憶重疊在清真寺,而夏曉雨在清真寺因為披上頭 巾,頭巾沾染人體氣味,她想起了林絕偉。「她的夫林絕偉曾說一根頭髮可以記. 載人體所有的祕密,一根頭髮的檢驗就足以看出人的所有疫情病症。」(〈愛別. 離〉,頁 321 )過多的往事在旅途中跳躍而出,空間、氣味引發記憶的翻攪,而. 班傑明( Walter. Benjamin )在其著作中說到:. 過往的時空所召喚而來的影像,並非是為了要穩固目前時間的延續性,而. 是要將它置放於「現在」的時空中,突顯兩者之間的斷裂,製造出跳動. (shock )的效果。對於經驗主體而言,越劇烈的跳動會產生越巨大的刺 激,造成經驗的不連貫與衝突。 l 過去的時空與現在置身的時空在旅途中產生衝擊,「這樣的衝突會使主體跳出『日. 常慣性的我 r 從而『回看』( return. of gaze )透過這種『回看』的能量能刺激主. 體重新反思『我』在『現在』的位置。」 2 經由空間的轉換,主體承載了旅程中. 1 轉引自訐茹菁’〈掙扎輿圖. 女性旅行書寫〉(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2001.07 ),頁泣。原文見 Be吋amin,引Ialter. ( 1968) Illuminations.Ed.Hannah Arendt. Trans.Harry. Zlm.New York : Schocken Books.pp.163. 2 訐茹菁’〈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07 ),頁 22 。. 17.

(18) 所遊裂的多重記憶,要拋擲要遺忘的,一併隨著旅行而留在異域,回到家的是全. 新的歸人。 鍾丈音說起寫〈愛別離〉長篇小說的歷程時,在卷貳的「出走」中說到:. 我也等於總結了自己十多年來的旅行成受,描繪了旅人的各種際遇,在長 途旅行中不斷被記憶與歷史追逐又不斷受情慾與世界好奇所召喚的人。然 而最後是生命逃無可逃,在破碎與完整之間,生命總是縫縫補補,跌跌撞. 撞。 l. 五個人不同的旅行方向,如有一致的回歸點:「自我」’這正是一個旅人上路的重. 要意義。在島嶼中自我移動,再從島嶼跨越疆域,旅行是一種內在的原始驅使, 它策動著自我在現實中尋找和諧與對話。 四、結語. 旅人在觀望許多他者後,「我」的自畫像更為清晰,當陌異的旅地撞到自己 的荒蕪核心 ,這種衝擊力道足以讓「自我」產生變化。鍾丈音認為「 如果變化不 能開發新的藝術語言或啟示未來者,那麼變化就是多餘的。......那我需要哪一種. 變化?如果我無法變的話,是否反而應該要向艾蜜莉取經?終生藉著一種持續不. 斷的書寫格律,僅此已足?」 2 「離開」是女性望向世界、移動腳步的起點,所 有他鄉的觀望都是在凝視自己。此外,作者以人物視角的觀點,過濾了作者或敘. 述者可能的介入,得到人物真切的體驗與所思所想﹔隨著小說情節的推展,不著 痕跡的將「我」偷渡到文本角色中,發揮了真正的書寫意義價值﹔察看作者藉小. 說中「我」的面貌,呈現繁複多變的敘述兩見角,營造出自由的敘事空間,人物形 象的多面性,這是有別於散文旅行書寫單薄獨一的角度面向,所能達到的敘事策 略。而「旅途」是與他者的遭逢以及多重時空的記憶重現,而「回歸」則是帶回. 「差異」’召喚內在「異己」的出現,鍾丈音長篇小說中的旅行書寫呈現對「女 性自我」的高度關注,人生困局的突破與生命的反饋﹔而女性從移動到出走的變 化,遠離了原本的自己,擺脫被動的宿命,從而實踐個我自主的能動性。承此書 寫脈絡,體現作者特殊的人文旅行視角,以及女性擅用書信/日記體形式的私密. 獨白,形構女性旅行書寫的多樣內涵與多種可能的旅行敘事。. l 鍾丈音,(從陣痛到無痛分挽:勾勒一張華麗的織錦圖),〈丈訊} 247 期( 2006.05 ),頁 72. 0. 2 鍾丈音,〈孤獨的房間我和詩人艾蜜莉、藝術家安娜的美東紀行〉(台北:玉山社出版, 2006.01) 頁 315 。. 18.

(19) 參考資料 一、專書. 胡錦媛,〈臺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文化, 2004.07 )。.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出版社, 1998 )。 鍾丈音,〈裝著心的行李〉(台北:玉山社出版, 2000.12). 〈遠逝的芳香〉(台北:玉山社出版, 2001 年 10 月)。 〈永遠的橄欖樹﹒自序〉(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2.05 )。 〈廢墟裡的靈光:重返印度的佛陀時代〉(台北:地球書房文化出版,. 2004.01 )。. 〈情人的城市〉(台北:玉山社出版, 2003.08 )。 〈孤獨的房間我和詩人艾蜜莉、藝術家安娜的美東紀行〉(台北:玉山. 社出版, 2006.01) 〈 寫給你的日記〉(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6.04). 〈 少女老樣子〉(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8.06 )。 〈 大文豪與冰淇淋〉(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8.08 )。 廖炳惠,〈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台北:聯合文學, 200 6 )。 廖炳惠,〈關鍵詞 200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7.05) 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 1999.10 )。. Benjamin, Walter. ( 1978) Reflection : Essays,Aphorisms,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Trans.Edmund Jephoott.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Edward J. Mayo & Lance P. Jarvis 著,蔡麗伶譯:〈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出版 而士 ' 1990)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 (台北:桂冠出版社, 2002.05 )。 寇特勒( Jeffrey. A Kottler )著,黎雅麗譯,〈旅行﹒重新打造自己} ( Travel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 : How to Create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台 北:天下遠見出版, 1998.06)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患了「烏羽症」的女人:鍾丈音卜〈聯合文學> 20 卷 7 期( 2004.05 )。 (鍾丈音 vs. 郝譽翔三十女子的家族溯源〉,〈誠品好讀>' 30 期( 2003.03 )。 吳婉茹採訪整理,〈相約天涯:羅智成談旅行與文學〉,〈聯合文學> 16 卷 7 期(總. 187) (2000.05 )。 李鴻瓊,(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卜〈中外文學> 26 卷 4 期. 19.

(20) (1997.09 )。. 林怡君,〈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付中外文學> 27 卷 12 期. (. 1999.05 )。.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上). 當代臺灣旅行文學卜〈幼獅文藝> 83 卷 11 期(總. 515) (1996.11 )。 胡錦媛’(離與返的辯證 E :女性與旅行專輯〉,〈中外文學} 27 卷 12 期( 1999.05 )。 陳雪梅,〈走進鍾丈音的旅遊冥想卜{ To'Go 旅遊情報> 66 期( 2002 )。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付中外文學> 24 卷 11 期 (1996.04 )。 鍾丈音,(一種城市漂流的目光〉,〈丈訊> 219 期( 2004.01 )。. 鍾丈音,(從陣痛到無痛分挽勾勒一張華麗的織錦圖〉,〈丈訊} 247 期( 2006.05 )。. Sara Mills 作,張惠慈譯,(女性主義批評中的女遊書寫卜〈中外文學> 27 卷 12 期( 1995.05 )。. Stuart Hall 作、黃非虹譯,(最少的自我( Minimal Selves )〉〈島嶼邊緣> 8 期 ( 1993.07 )。 (二)學位論文. 陳室如付出發與回歸的辯證台灣現代旅行書寫( 1949-2002 )研究〉 (彰化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 )。 彭盛裕,〈閱讀潛意識旅人記憶痕跡中的主體研究〉(台中:靜宜大學觀光事業. 學系碩士論文, 2004 )。 江足滿,〈「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西蘇與台灣女性文學、藝術家的 對話〉(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 )。. 許茹菁,〈掙扎輿圖. 女性旅行書寫〉(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1.07). 傅素春,〈旅行理論與理論的旅行〉(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 )。. 三、報紙副刊. 南方朔,(中國旅行記號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3.01.02 。. 四、網路資源. 公視「週二不讀書」’蔡康永訪談,〈話題人物:實踐夢想的旅行者鍾丈音〉,. htto://www.ots.org.tw/~webOl/tuesdav/t 032.htm ,引用日期: 2008.12.21 °. 20.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篇教材本文長約2000字,學生正常 閱讀速度下(國中生平均閱讀速度約 200~250字),最慢應能於15分鐘內閱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學生做小測..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 中文科、常識科及圖書科協 作,以「活在資訊中」為主 題,進行本科、跨學科讀書 會,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 興趣..

記敘文 說明文 說明文 說明文 說明文 實用文 實用文 實用文 實用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抒情文 抒情文 抒情文 抒情文 議論文 議論文 議論文 議論文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中有�尊觀音菩薩立像(圖

但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

 「要讀書讀得通,沒有捷徑,只有靠 平日積累。除了多看,還要多想。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