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研究"

Copied!
2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王如哲 博士.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 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 後續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 研究生: 研究生:陳蕙均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謝 誌 終於從師大教政所畢業了,真的好開心,但也好傷心!開心的是我完成了自 己的夢想,不僅拿到碩士學位,也獲得了終身受用的智慧;傷心的是我得離開學 生崗位,與我所喜歡的好老師和好同學say goodbye了! 回首研究所的求學歷程,充滿許多美好的回憶。我很幸運,因為我遇到一位 好老師-王如哲教授。從幽默、親切又認真的老師身上,我明白了人生的價值, 在於實踐對自己具有意義的事情!謝謝老師告訴我這個道理,我會永遠放在心中 的!感謝口試委員楊國賜教授與楊思偉教授,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細心而耐心 的給我許多的肯定與寶貴的建議,讓我發現自己的盲點,並補強不足之處,而順 利完成論文。感謝王保進教授、吳明振教授、吳清山教授、吳清基教授、林騰蛟 教授、張國保教授、曾淑惠教授與蘇錦麗教授在忙碌之餘,對於研究問卷所給予 精闢的指導與建議;感謝所有協助填寫問卷的科技大學相關部門主管,謝謝你們 對後學的協助與提攜;感謝鼓山高中盧進生校長的支持,讓我能順利完成研究所 的學業;感謝好同事亦君、婷雅、怡方不時的鼓勵與幫忙;感謝錦雯助教溫柔又 細心的叮嚀;感謝一起努力、一起玩樂的好姐妹永慈,謝謝你總是這麼的貼心又 搞笑,幫助我成長許多;感謝我的兩位超級好室友雅雯與麗凱,我不會忘記每晚 寢室的歌唱大賽,真希望永遠和妳們同居下去呢!感謝薇茜不厭其煩擔任我的統 計小老師;感謝焜智、翎灝、姿蘭、孝齊、欽淇、曉蓉、若梅、湘閔、昱君、世 緯、施羽,謝謝你們豐富了我的研究所生活!感謝我的兩位好老師-素梅老師與 惠蘭老師,謝謝妳們從高中時代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愛與加油,我會繼續努力的! 感謝一路以來的好友佳慧、偉銘、君瑜、怡婷、靖慧,謝謝妳們對我的關心與打 氣,點滴我都記在心裡喔!感謝Khalil良善的性格與美好的音樂,陪伴我度過偶 爾苦悶的研究生活,讓我對這個社會付出更多的關愛。感謝抓餅小隊,謝謝你們 溫暖的關懷、搞笑的演出,讓我獲得許多歡樂,我愛你們!最後,要感謝我摯愛 的雙親,感謝您們一路以來對我的愛護與栽培,總是不辭辛勞的為我付出,陪伴.

(3) 著我朝夢想前進,有你們真好! 對我而言,研究生活雖然南北奔波,卻是快樂而愉悅的!這都因為我擁有親 切的老師、可愛的家人、貼心的好朋友與真誠的好同事,謝謝你們一路以來的鼓 勵與幫忙,也因為你們真摯的親情、友情與師生之情,帶領我度過這幾年多采多 姿的日子,也成就了開朗又樂觀的我!我會永遠愛你們的,啾!. 陳蕙均.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4)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後續調查方式探討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受評單位的意見與看 法,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提供相關單位作為研擬科技大學評鑑制度 之改進參考,俾利建立更完備的科技大學評鑑制度。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 採用問卷調查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科技大學之校長、教務長、研發長、院長、 系所主管,共計發出 810 份問卷,實得有效問卷 494 份,問卷回收率為 60.99%, 問卷處理採 SPSS for Windows 15.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綜合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得到以下結 論: 一、當前科技大學評鑑制度是受到認同的。 二、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同意程度最高。 三、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同意程度最低。 四、填答者對「科技大學評鑑的正式協議」與「科技大學評鑑受評者的權利」向 度的同意程度最高。 五、填答者對「科技大學評鑑完整與公正的評估」與「科技大學評鑑的項目與權 重」向度的同意程度最低。 六、填答者對於「系所合一者為同一受評單位評鑑,此設計是合宜的」與「評鑑 報告若與『事實不符』或『違反程序』,受評單位可依申覆辦法提出書面申請, 此設計是合宜的」題項的同意程度最高。 七、填答者對「已停招但尚有學生之系所,需接受評鑑,並評定成績,此設計是 合宜的」與「受評單位校友瞭解評鑑的目的與程序」題項的同意程度最低。 八、 「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於「整體」 、 「可行性」 、 「效用性」與「精確性」 層面有顯著差異。 I.

(5) 九、不同「擔任評鑑委員年資」填答者於「整體」 、 「適切性」與「精確性」層面 有顯著差異。. 關鍵字:科技大學、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 關鍵字. II.

(6) A Follow-up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aiwan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investigate the opinions and viewpoints of departments evaluated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adopting the follow-up research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discovery and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lated institutions which will desig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ping to establish a 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purposes, the method adopted for the research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81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including college principals, the directors of academic studies, the directors of depart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ans and the directors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and college departments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deducting invalid asked volumes, the actual number of effective volumes is 494; the returns-ratio is up to 60.99%. The statistics software tool used for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is the 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5.0.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ANOVA carry on the material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greed. 2. The highest agreeable level is “propriety standards”. 3. The lowest agreeable level is “feasible standards”. 4. The highest agreeable dimensions are “formal discussion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ights of departments evaluated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II.

(7) 5. The lowest agreeable dimensions are “well-designed and fair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tems and criterion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 The highest agreeable items are ”the design that combination of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school regarded as the same evaluated department is appropriate” and ”the design that if the evaluation report is incorrect or violating procedures, the evaluated department can bring up the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claim method is appropriate”. 7. The lowest agreeable items are “the design that the departments recruiting students but still having students must be evaluated and scored is appropriate” and “the alumnus realize the purpose and procedure of evaluation”. 8. In the item “Whether to serve as evaluators”, respondents’ degree of agreeable status obviously varies in “totality”, “feasible standards”, “utility standards”, and “accuracy standards.” 9. In the item “People with different seniority to evaluate”, respondents’ degree of agreeable status obviously varies in “totality”, “propriety standards”, and “accuracy standards.”.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llow-up Research. IV.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與現況 ......................................................... 11. 第二節.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的意涵與實施.................................................. 31. 第三節.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的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3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6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分析與討論 ...........................................................73 第一節. 調查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 73. 第二節. 問卷題項調查結果之統計分析...................................................... 76. V.

(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填答者在調查結果之差異分析...............................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55. 第二節. 建議 .............................................................................................. 159. 參考文獻 ............................................................................................ 163 中文部分...................................................................................................... 163 西文部分...................................................................................................... 170. 附錄 ................................................................................................... 172 附錄一.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問卷(專家效度問卷) ................... 172. 附錄二. 專家效度考驗之指導教授推薦函.................................................. 181. 附錄三.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82. 附錄四. 正式問卷之指導教授推薦函 ......................................................... 190. VI.

(10) 表 次 表 2-1-1. 1997 年至 2008 年我國高等技職教育校數統計表.............................. 19. 表 2-1-2. 我國科技大學改名前一年師資結構表 ................................................ 22. 表 2-2-1 我國技專校院評鑑機制一覽表............................................................ 44 表 2-3-1. 技職教育評鑑相關研究一覽表............................................................ 57. 表 3-2-1. 民國 94 年至 97 年科技大學評鑑受評學校、學院及系所數.............. 64. 表 3-3-1. 參與專家問卷審查之專家學者名單 .................................................... 67. 表 3-4-1. 有效問卷填答者基本分析資料一覽表 ................................................ 70. 表 4-1-1. 調查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 75. 表 4-2-1. 全體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同意程度分析表................................. 76. 表 4-2-2. 全體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之同意程度分析表 ............................. 79. 表 4-2-3. 全體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之同意程度分析表............................. 80. 表 4-2-4. 全體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之同意程度分析表 ............................. 82. 表 4-2-5. 全體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之同意程度分析表 ............................. 84. 表 4-3-1. 不同現任職務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變異數分析表 ..................... 90. 表 4-3-2. 不同現任職務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表...... 91. 表 4-3-3 不同現任職務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表....... 92 表 4-3-4. 不同現任職務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表...... 93. 表 4-3-5. 不同現任職務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 94. 表 4-3-6. 不同曾任職務「校長」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96. 表 4-3-7 不同曾任職務「校長」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97 表 4-3-8 不同曾任職務「校長」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98. VII.

(11) 表 4-3-9 不同曾任職務「校長」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98 表 4-3-10. 不同曾任職務「校長」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 表........................................................................................................ 99. 表 4-3-11 不同曾任職務「教務長」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 101 表 4-3-12 不同曾任職務「教務長」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 表....................................................................................................... 102 表 4-3-13 不同曾任職務「教務長」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 表....................………………………………………………………...102 表 4-3-14 不同曾任職務「教務長」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 表.......................……………………………………………………....103 表 4-3-15 不同曾任職務「教務長」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 表.......................………………………………………………...….....104 表 4-3-16 不同曾任職務「研發長」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105 表 4-3-17 不同曾任職務「研發長」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 表.......................………………………………………………………107 表 4-3-18 不同曾任職務「研發長」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 表....................………………………………………………………...107 表 4-3-19 不同曾任職務「研發長」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 表.......................……………………………………………………....108 表 4-3-20 不同曾任職務「研發長」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 表…………………………………………………...…..... .................. 109 表 4-3-21 不同曾任職務「院長」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差異分析表........110 表 4-3-22 不同曾任職務「院長」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111. VIII.

(12) 表 4-3-23 不同曾任職務「院長」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112 表 4-3-24 不同曾任職務「院長」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113 表 4-3-25 不同曾任職務「院長」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114 表 4-3-26 不同曾任職務「系所主管」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 ..........................................................................................................115 表 4-3-27 不同曾任職務「系所主管」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 析表....................................................................................................116 表 4-3-28 不同曾任職務「系所主管」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 表........................................................................................................117 表 4-3-29 不同曾任職務「系所主管」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 表........................................................................................................117 表 4-3-30 不同曾任職務「系所主管」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 表........................................................................................................118 表 4-3-31 不同曾任職務「其他」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120 表 4-3-32 不同曾任職務「其他」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121 表 4-3-33 不同曾任職務「其他」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121 表 4-3-34 不同曾任職務「其他」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122 表 4-3-35 不同曾任職務「其他」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123. IX.

(13) 表 4-3-36 不同任教學院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變異數分析表 .................. 126 表 4-3-37 不同任教學院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表... 128 表 4-3-38 不同任教學院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表... 130 表 4-3-39 不同任教學院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表... 131 表 4-3-40 不同任教學院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數分析表... 133 表 4-3-41 不同學校類型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 136 表 4-3-42 不同學校類型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136 表 4-3-43 不同學校類型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137 表 4-3-44 不同學校類型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138 表 4-3-45 不同學校類型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138 表 4-3-46 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 140 表 4-3-47 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 141 表 4-3-48 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 141 表 4-3-49 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 142 表 4-3-50 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差異分析表 ..... ......................................................................................................... 143 表 4-3-51 擔任評鑑委員不同年資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變異數分析表... 146 表 4-3-52 擔任評鑑委員不同年資填答者於「效用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分析表 .......................…………………………...…………………………....147 表 4-3-53 擔任評鑑委員不同年資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分析表 .......................................................................................................... 149 表 4-3-54 擔任評鑑委員不同年資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分析表 .......................................................................................................... 150. X.

(14) 表 4-3-55 擔任評鑑委員不同年資填答者於「精確性」層面各向度之變異分析表 .......................................................................................................... 151 表 4-3-56 不同背景變項填答者於調查四個層面之差異顯著分析表 .............. 153. XI.

(15) 圖 次 圖 1-3-1. 研究步驟圖 ............................................................................................ 7. 圖 2-1-1 我國科技大學成長趨勢圖 .................................................................... 20 圖 2-1-2 公立、私立科技大學成長比較圖......................................................... 21 圖 2-2-1 評鑑相關機構關係圖............................................................................ 47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63. XII.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透過後續調查方式探討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受評單位的意見與看 法,於緒論一章分為四節說明本研究相關概念。第一節首要論述本研究的背景與 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陳述研究方法 與步驟,第五節則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門戶的開放,使得高等教育的生態產生了劇變。在高等 技職教育體系部分,也受到產業經濟的發展與政府政策的引導,學校紛紛進行體 制上的變革(改名或改制)。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民國 85 年全國僅有 10 所技術學院,到了 97 年已擴增至 38 所科技大學與 40 所技術學院,在短短的十 餘年間急遽上升了 6.8 倍(教育部統計處,2008)。顯示我國高等技職教育的學 校數已呈現過度擴張的狀態,衍生出教育經費排擠、教育市場供需失調、教育質 量失衡、部分技專校院面臨退場壓力等問題(吳清山、簡惠閔,2008;楊思偉, 2005)。 處於全球化脈絡之中,教育領域廣受工商企業界「績效責任」 (accountability) 概念的滲入,亦受到教育資源日益限縮的影響,強調有限資源必須有效運用。因 此,高等教育的評鑑(evaluation)、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等議題,遂在 此發展脈絡中受到重視,因其能提供高等教育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暨消費 者(學生、家長)教育品質水準的相關資訊(郭為藩,2004) 。邇來, 「評鑑」已 成為各國教育領域的顯學,備受國家社會的重視。因此,瞭解我國科技大學評鑑 的內涵,始能因應高等技職教育的革新,並促進社會國家的發展,此為本研究動 機之一。 1.

(17) 我國科技大學歷經十餘年體制上的變革,校際間校務發展體質差異性仍高, 故須透過評鑑的實施來協助其提升組織績效與教學品質,並促進學校發展自我特 色,確立己身的定位(教育部,2007b;教育部,2008d)。因此,教育部遂委託 「社 團法 人台灣評 鑑協會 」( Taiwa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ssociation, TWAEA)自 94 年度起辦理科技大學評鑑,以四年為一週期,評鑑改制滿兩年以 上共 35 所科技大學,並將評鑑結果做為教育部招生名額總量管制、獎補助款項 與學雜費核算標準之參考依據(教育部,2008a) 。台灣評鑑協會業已完成本次科 技大學評鑑,但在評鑑過程中亦衍生諸多值得思考的議題,例如:技職體系私校 數多,行政監控不易、各校自我評鑑制度尚處於萌芽階段、評鑑成績趨於中間扁 平化,各校漸失其發展特色的疑慮、技職教育實務技術特色與優質高等學府之間 的「社會價值」衝突、評鑑委員的專業性、評鑑指標的適切性等(林尚平,2007a: 29;林海清,2004;曾美惠,2006),上述議題均顯示我國在科技大學評鑑機制 上,存在著諸多亟待改進之處。 科技大學評鑑的實施迄今將屆 8 年,然對評鑑機制的檢視與省思,卻缺乏系 統性的後續調查研究。受評單位為評鑑利害關係人之一,直接受到評鑑結果的影 響,但其意見卻在過去科技大學評鑑的發展中被忽視。因此,本研究欲以直接面 對科技大學評鑑實施的受評單位主管為對象,探究其對科技大學評鑑的意見與看 法,以做為改善與提升未來科技大學評鑑機制的參考之用,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評鑑之品質與成效,端賴系統化評鑑方案的規劃與後設評鑑的實施(游家 政、曾祥榕,2004)。本次科技大學評鑑始於 94 年,預計於 97 年完成四年一週 期的評鑑活動。為確保科技大學評鑑之品質、提升其公信力並促使其永續發展, 後續調查的進行實有其必要性。因其能透過省思、改進歷程,從中獲取正向與負 向的回饋(林劭仁,2001)。而在每次評鑑實施後,雖有檢討會的召開,抑或評 鑑機制修訂的結果報告,然均非學術性的專業評論。此外,台灣高等技職教育的 功能、體制及評鑑制度,與國外的職業準備、評鑑制度也大異其趣,因此在評鑑 機制的建構上仍需以我國技職教育為本,不宜全盤移植外國的制度(林尚平, 2.

(18) 2007b;楊朝祥,2007) 。準此,本研究擬參考國內外相關評鑑指引、準則,研擬 契合我國科技大學評鑑的後續調查面向,檢視科技大學評鑑受評者的同意程度, 期能在貼近我國科技大學評鑑的文化脈絡下,建構更完備的評鑑制度,此為本研 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三項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與現況。 二、探討我國科技大學評鑑的理論、現況與相關研究。 三、瞭解我國科技大學對評鑑實施的同意程度。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單位在科技大學評鑑設計參考之用。.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及現況為何? 二、我國科技大學評鑑的理論、現況與相關研究為何? 三、填答者對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面向之同意程度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填答者於後續調查面向上之同意程度是否有差異? (一)不同現任職務填答者於後續調查面向之同意程度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曾任職務填答者於後續調查面向之同意程度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任教學院填答者於調查後續面向之同意程度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學校類型填答者於後續調查面向之同意程度是否有差異? (五)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於後續調查面向之同意程度是否有差異? 3.

(19) (六)擔任評鑑委員不同年資填答者於後續調查面向之同意程度是否有差異?.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對本研究所採用之「科技大學」 、 「大學評鑑」 、 「科技大學評鑑」 、 「後續 調查」等名詞進行定義。. 壹、科技大學( 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科技大學為台灣技職教育體系最高層級之教育機構。其主要學制為四年制技 術學院,但仍有部分學校保留二年制技術學院以及附設二年制專科學校、五年制 專科學校。科技大學亦可設置研究所,培育碩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Wikipedia, 2009)。 本研究所稱之科技大學,係指由民國 86 年起,依據《大學法》、《大學及分 部設立標準》等法源,以及《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審核作業規定》 、 《技專校院 校名命名應行注意事項》等配合措施所改名的技術學院,截至今年(民國 98 年) , 共計 38 所。然本研究之對象聚焦於改名滿兩年以上之科技大學,故所探究者僅 有 35 所科技大學。. 貳、大學評鑑( ) 大學評鑑(University Evaluation) 本研究所稱之大學評鑑,指各大學校院藉由評鑑團體的規劃,透過受評學校 內部人員的自我評估與外來專家的專業判斷,評定該校符合評鑑標準之程度,進 而提出該校之優缺點及有待改進之建議,以做為該校改善教學和提高行政效率之 歷程。. 4.

(20) 參、科技大學評鑑 本研究所稱之科技大學評鑑,係指涵蓋民國 94 年至 97 年間,由社團法人台 灣評鑑協會以「學校整體」為單位,針對改制滿兩年以上之科技大學所進行之「校 務行政」與「專業學門」評鑑活動,本期評鑑學校共計 35 所科技大學。. 肆、後續調查 後續調查 後續調查係指蒐集已發生事件的相關資訊,並從其中探究利害關係人的態度 與意見。本研究乃以台灣評鑑協會於民國 94 年至 97 年所進行之科技大學評鑑受 評單位為研究對象,請受評者回顧過去所接受的評鑑活動,藉以探究其相關意見 與看法。本研究使用的後續調查面向藉由專家小組審查後形成「我國科技大學評 鑑後續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四個層面、十一個向度。.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說明研究所採用之研究方法和進行研究之步驟,敘述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行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係透過一套標準刺激(如問卷),施予 一群具代表性填答者填答所得之反應(或答案),據以推估母群對於某特定問題 的態度或行為反應,以達成研究目的(邱皓政,2006)。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民 國 94 年至 97 年受評之科技大學校長、教務長、研發長、學院院長、系所主管, 以自編的「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研究。.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主要採用後續調查方式,探究科技大學評鑑受評單位的意見,對四年 5.

(21) 一週期(民國 94 年至 97 年)之評鑑進行相關問題之探討。基於研究動機及目的,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聚焦為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並以研究問題為本,擬定研究 計畫並編製調查問卷,再進行施測與統計分析,最後撰寫研究結論。茲將本研究 步驟說明如圖 1-3-1。. 一、依據研究動機, 依據研究動機,擬定論文主題 藉由初步資料的探討與研讀,對於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與評鑑具備基礎的 認知與概念,並釐清疑義,進而確立研究動機與擬定論文主題。. 二、蒐集相關文獻, 蒐集相關文獻,擬定研究計畫 針對研究主題,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包括論著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 告、網路資訊及技專校院評鑑、技職教育相關法令規章,進行歸納分析與整理, 以厚實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據此擬定研究計畫。. 三、編製研究問卷, 編製研究問卷,進行施測 綜合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之結果,編製「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問 卷」,經由指導教授斧正,並參考專家學者提供之意見,進行補充修正,形成 正式問卷。並以普查方式,郵寄問卷給調查對象,實施問卷調查。. 四、問卷回收整理, 問卷回收整理,進行統計分析 俟調查問卷回收後,進行整理、分類,檢視資料的適用性,剔除無效問卷 後予以編碼登錄,再利用電腦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的統計與分析。. 五、撰寫研究論文, 撰寫研究論文,提出結論與建議 根據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結果,加以統整歸納與分析,獲得本研究之結 論,再據以撰寫本研究論文,並做為未來教育部技職司、台灣評鑑協會進行科 6.

(22) 技大學評鑑制度規劃參考之用。. 依據研究動機,擬定論文主題. 蒐集相關文獻,擬定研究計畫. 編製研究問卷,進行施測. 問卷回收整理,進行統計分析. 撰寫研究論文,提出結論與建議. 圖 1-3-1 研究步驟圖. 7.

(2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章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說明研究範圍與研究限 制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為契合本研究之研究問題與目的,因此所採取的研究對象,聚焦於民國 94 年到 97 年受評科技大學的校長、教務長、研發長、學院院長與系所主管。 故研究範圍共計 35 所科技大學,校長 35 人、教務長 34 人(其中一位為校長 兼任教務長)、研發長 35 人、學院院長 122 人、系所主管 584 人。.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瞭解科技大學評鑑受評單位的觀點,進行評鑑實施相關問題之 探討,並據以建構更完備之評鑑機制。爰此,研究內容採後續調查方式,針對 科技大學評鑑的制度層面進行探究。.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為兩方面,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以科技大學評鑑之受評單位為問卷調查對象,欲瞭解其對於本次 (民國 94 年至 97 年)「科技大學評鑑」之意見與看法,故本研究未擴及訪評 單位與評鑑委員意見之探討,在研究結果之運用上有其限制性。此外,本研究 所稱之科技大學評鑑,僅聚焦於四年一次的例行性評鑑,未及於後續之追蹤評 鑑與其他專案評鑑。. 8.

(24) 二、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僅以量化取向之問卷調查為主,未進行質性之研究訪談。因此,問 卷填答者可能受到個人認知、觀點、情緒、過去經驗等層面之影響,而對問卷 內容的解讀有所差異。. 9.

(25) 10.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相關文獻的探討,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與現 況;第二節針對我國科技大學評鑑的意涵及實施進行分析;第三節則就科技大學 評鑑的相關研究進行分析比較。. 第一節. 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與現況. 我國技職教育體系涵蓋三級五類學校,三級係指:1、高級職業學校(簡稱 職校或高職) ;2、專科學校(簡稱專校) ;3、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簡稱技大)。 五類係指:1、高級職業學校;2、五年制專科學校;3、二年制專科學校;4、四 年制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5、二年制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其中三級的後兩類 學校隸屬於高等技職教育體系,合稱為技專校院(李承統,2000;李隆盛、賴春 金,2007;教育部,2001;張天津,2001)。本節擬針對高等技職教育體系中的 科技大學進行發展與現況的說明,然科技大學之改制始於民國 86 年,發展僅有 12 年,故欲瞭解其發展脈絡,應就技職教育整體的發展進行分析。故本節首先 說明我國技職教育之發展,再聚焦我國科技大學發展概況的敘述。. 壹、我國技職教育之發展 我國技職教育,源於日據時代的講習所、實業學校與實業補習學校,其發展 向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變遷息息相關,其中高職與專科學校對於基層及中級技術人 力的培育,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了培育高級的實務人才,政府便於民國 63 年設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前身為台灣工業技術學院) ,此為技職體系大學教 育之濫觴(徐明珠,2002) 。可見我國技職教育伴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變遷, 逐漸呈現向上發展,向下萎縮的趨勢。綜合相關研究(林騰蛟,2001;吳佳恩, 11.

(27) 2006;馬發輝,2003;翁榮銅,2002;許美惠,2005;寇健玲,2009;莊謙本, 2000;陳瑩娟,2004),本部分首先將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與產業經濟的演進進 行歸納,再針對一般高等教育與高等技職教育進行比較說明,敘述如后: 一、技職教育發展分期 (一)草創期(民國 41 年至民國 50 年) 本期隸屬傳統經濟階段,主要以初職教育為發展重點,旨在培育基層技術 人才,提供勞力密集產業所需之人力,以呼應政府自民國 42 年起所推動的諸 項經濟建設計畫。主要發展為:1、初職教育的發展,強化了專科及高職層級 產業所需類科的發展;2、在抑制大學擴增下,發展三專,以舒解高中畢業生 的升學壓力;3、對於未繼續升學之中小學畢業生,於職業學校附設實用技術 中心,開設職業訓練的短期課程,輔導每位學生習得一技之長後再就業(許美 惠,2005;寇健玲,2009;簡明忠,2005)。. (二)發展期(民國 51 年至民國 60 年) 本期隸屬經濟起飛的準備階段,主要以高職與專科教育為發展重點,並聚 焦於工業類科學校之設立,旨在培育中、高級技術人才,提供技術密集工業所 需之人力,以配合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主要發展為:1、專科教育以二年制 及五年制為主體,職業教育則以高職為主體;2、輔導未升學中小學生接受附 設實用技術中心的短期職業訓練課程(許美惠,2005;寇健玲,2009;簡明忠, 2005)。. (三)成長期(民國 61 年至民國 70 年) 本期隸屬經濟起飛階段,以專科與技術學院教育為發展重點,旨在培育高 級技術與管理人才,因應資本密集產業的發展。於民國 63 年 8 月正式創設我 國第一所技術學院「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 (今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此外, 亦於民國 65 年修訂《專科學校法》。承上,技職教育於此期發展重點為:1、 12.

(28) 將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整合為技職教育一貫體系;2、將技職教育 提升至與大學教育平行的高等技職教育層次,並獨立於普通教育體系外,成為 我國新興的學制主流(林騰蛟,1996;寇健玲,2009;簡明忠,2005)。. (四)擴充期(民國 71 年至民國 80 年) 本期仍隸屬經濟起飛階段,除了持續提昇基層技術人力素質外,亦積極培 育實務人才,以符合高附加價值產業的發展。此期受到開放私人興辦專科及技 術學院、擴增五專與二專名額、廢除三專並改制學院等政策的引導,高等技職 教育的量快速擴增,技術學院計有 3 所,專科學校計有 74 所(陳瑩娟,2005) 。 本期學制的基本架構與前一時期並無太大差異,增加的特色為:1、廢除三專, 停止增設五專,及發展二專;2、專科朝向綜合性發展;3、試辦延長以職業教 育為主的國民教育(江文雄、王義智,2004;簡明忠,2005)。. (五)變革期(民國 81 年以後) 本期隸屬經濟成熟階段,聚焦於高科技人才的培育,以符應資訊科技產業 之發展。此期從教育部「跨世紀技職校院一貫課程改革方案」 、 「提升技專校院 教育品質實施方案」、「技術職業教育的轉型與革新方案」、「民國 84 年修正之 專科學校法」等法令文件可看出,我國高等技職教育的主體已由過去的專科學 校,轉變為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許美惠,2005) 。主要改革趨勢為:1、技職 教育上移化,由專科朝向大學層級以上發展;2、技職教育多元化,各類學制 應運而生;3、技職教育自由化,政府主導的力量逐漸薄弱,由教育市場取而 代之(寇健玲,2009;簡明忠,2005)。.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主要配合經建發展之需求,並加以調整 與革新。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國內產業的結構已由原先的勞力密集導向,轉 型為技術、資本及高附加價值導向,技職教育結構也深受影響,產生了以下的兩 13.

(29) 類變化:1、專科學校急遽萎縮,轉型成為以技術學院為主的技專校院結構;2、 技術學院紛紛申請正名為科技大學。職是,在本研究進行科技大學概況的探討之 前,先對我國技職教育發展歷程進行瞭解與釐清,才能以較宏觀的視野、多元的 角度來檢視技職教育體系置於台灣教育中的發展脈絡。. 二、一般高等教育與高等技職教育之比較 一般高等教育主要以「學術研究、基礎研究」為發展重心;高等技職教育 主要以「產學合作、技術研發」為發展重心。可見高等技職教育的定位與特色 與一般高等教育截然不同。以下針對教育目標、招生對象、系所設置、課程教 學、師資資歷四方面進行比較,說明如后(許碧珊、馮丹白、張德正、張可立、 陳天寶,2007): (一)教育目標方面 《大學法》第一條明定: 「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昇文化,服務 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 。而研擬中之「技術及職業校院法」草案第一條 規定: 「技術及職業校院以研究應用科學,發展實用技術,培育各級專門人才, 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 ;第八條規定: 「科技大學(含技術學院)以 研究發展應用科技,培育高級食用科技人才為目標」 ;第十八條規定: 「專科學 校以培育實用專門人才為目標」。透過上述法令可知,兩類高等教育型態所培 育出的人才大異其趣,一般高等教育著重於學術方面的研究,以培育重視理論 與研發能力的「工程師」人才為目標;而高等技職教育著重於專業技能的訓練, 以培育具備實務應用能力的「工程師」、「技術員」人才為目標。. (二)招生對象方面 一般高等教育以普通高中生為招生主要對象;高等技職教育則以高職生或 專科生為招生主要對象。至於研究所以上,則未有區別。. 14.

(30) (三)系所設置方面 一般高等教育系所設置涵蓋文、理、工、農、醫、法、商、藝術等綜合性 系所;高等技職教育早期以設計工程系所為主,爾後擴及管理、設計、農業、 護理、商業、藥學、語文等類型系所。. (四)課程與教學方面 一般高等教育銜接前階段之高中基礎課程,培育通識、人文、專業兼備之 人才;高等技職教育則銜接前階段之專業技術學習,兼重理論與實務,並特別 注重實務操作之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在產業界一展所長。. (五)師資資歷方面 一般高等教育重視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未必要求師資實務能力;高等技 職教育則強調師資實務技能的訓練,鼓勵優先延聘兼具任用資格與實務經驗之 師資。. 貳、我國科技大學的現況 我國技職教育隨著終身學習社會的來臨,科技、產業升級對人力素質的訴求 等原因,為了拓寬技職學生的升學管道,增加就讀技職體系之意願,教育部積極 輔導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並附設專科部,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逐漸朝 著向上發展的趨勢,科技大學遂在此發展脈絡中興起,可見高等技職教育已呈現 蓬勃發展的狀態(徐明珠,2002;陳惠釧,2003;黃政傑,2000)。以下就我國 科技大學的現況進行探討,先說明其改名的相關資訊,再針對其現存問題部分進 行分析。. 15.

(31) 一、我國科技大學的改名 透過科技大學的改名,除了能減少設立新學校的教育投資、提升實用專業 人才素質、增進技職教育品質、解決專科生盲目插大問題,也能暢通技職體系 學生的升學管道,開拓「第二條教育國道」(莊謙本,1999;張媛甯,2005; 教育部技職司,1993)。以下就我國科技大學改名之因素、校數、師資結構、 學制、教育目標分別進行說明。 (一)改名因素分析 1、產業經濟層面 我國產業結構由過去勞力密集的低技術產業,歷經資本密集產業而轉型 為技術密集產業。因應國內外經貿環境的變遷,1990 年代出現的資訊科技 產業與 2000 年代興起的高科技、兩兆雙星(即半導體、影象顯示、數位內 容與生物科技四大產業)等產業,我國經濟邁入了成熟的高消費階段,亟需 相關領域人力資源的投入(杜正勝,2005;簡惠閔,2005)。此外,國內產 業的大量外移,造成對基層技術人力需求的減少,以及對高級管理、研發人 才需求的增加(林如貞、賀力行、楊振隆,2000)。承前所述,我國高等技 職教育體系遂進行轉型,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於是大量擴增。科技大學旨在 培養科技、工程與管理之高級技術人才與創新研發人才(湯堯,1998;黃健 夫,2008;楊朝祥,2005) ,方能呼應當代產業發展的需求。由是觀之,我 國技職教育的結構會隨著產業結構而進行調整。職是,產業經濟的蛻變即為 我國科技大學成立的原因之一。. 2、教育政策層面 教育部為暢通大學教育之學習管道,近來快速擴充高等技職教育的規 模,撕去技職教育為「終結教育」的負面標籤。我國科技大學概念的發展始 於民國 84 年 12 月,教育部函報行政院「技術職業教育的轉型與革新」方案, 其中提出:「輔導技術學院增設人文等相關學院,仿效日本技術科學大學名 16.

(32) 稱,將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朝向綜合性大學發展。」 (林如貞等,2000; 教育部,1995;吳佳恩,2006;簡明忠,2005)。而正式賦予改名法源依據 者,為民國 85 年 10 月教育部所公布的《大學及分部設立標準》,其中說明 國內獨立學院(含技術學院)只要校地校舍符合規模標準,至少擁有三個不 同領域學群 12 學系以上,且三年來辦學績效良好,皆可申請改名為大學(吳 清基,1998) 。因此,在民國 86 年即有 5 所技術學院(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 院、國立台北技術學院、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國立屏東技術學院、私立朝陽 技術學院)依上述法源改名為科技大學。而為求審查作業更趨完善,亦規劃 《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審核作業規定》、《技專校院校名命名應行注意事 項》等配套措施。而在民國 88 年推動的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中提出輔導績優 技術學院增設人文、管理系所改名為科技大學,並擴增碩士與博士學程,以 建立技職教育一貫體系與彈性學制(江文雄、王義智,2004)。 此外,為了避免績優學校停辦專科部,造成專科層級人才的斷層,並於 民國 89 年 2 月修正《專科學校法》第三條之一,即科技大學得設專科部的 規定。透過前述法令文件的研擬與修訂,我國科技大學成立的相關規範遂趨 於完善。足見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受到政策引導甚深。職是,教育政策的擬 定即為我國科技大學成立的原因之二。. 3、社會價值層面 傳統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價值觀念,致使國 人重視文憑主義,而對技職百工抱持鄙視的態度。可見技職教育長期遭受社 會大眾的歧視,居於「次等選擇」或「二流教育」的地位,而技職教育工作 者在主流社會中,逐漸被稀釋,步上「去技職化」之路。其次,受到社會經 濟結構的影響,國人生育觀念的轉變,致使人口生育率急遽下降,造成技職 體系學生來源大幅縮減,招生不足問題將逐年惡化。多數技術學院為了因應 上述教育與社會環境的轉變,紛紛採行努力辦學或試圖轉型的策略,引導了 17.

(33) 許多技術學院一窩蜂申請改名科技大學的潮流,雖然迎合了普羅大眾的價值 觀點、滿足學生追求學位的心理,但卻未必符合社會發展對人力的訴求(伍 嘉崎,2006;周燦德、林騰蛟,2004;林如貞等,2000;徐明珠,2002;莊 謙本,1999)。職是,社會價值即為我國科技大學成立的原因之三。. 綜上所述,我國科技大學的成立主要受到產業經濟、教育政策與社會價值 層面的影響,除了配合國內產業人力培育的需要、呼應教育改革的訴求,也受 到社會價值的影響,而形成了相互協調的三角關係。. (二)校數 我國科技大學之發展,雖始於民國 86 年,但因其改名規定較技術學院改 制嚴苛,所以迄今我國科技大學的規模並不大。截至民國 97 年,我國共有 38 所科技大學,以下說明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的年度與學校名稱。 1、86 年度: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共計 5 所。 2、87 年度: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共計 1 所。 3、88 年度:南台科技大學,共計 1 所。 4、89 年度: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樹德科技大學,共計 4 所。 5、90 年度:龍華科技大學,共計 1 所。 6、91 年度:輔英科技大學、明新科技大學,共計 2 所。 7、92 年度:弘光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清雲科技大學,共計 3 所。 8、93 年度: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 建國科技大學、萬能科技大學,共計 5 所。 9、94 年度: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臺科 技大學、高苑科技大學、聖約翰科技大學、嶺東科技大學,共計 7 所。 18.

(34) 10、95 年度:遠東科技大學、台南科技大學、元培科技大學,共計 3 所。 11、96 年度: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東南科技大學、勤益科技大學、景文科 技大學、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共計 5 所。 12、97 年度:南開科技大學,共計 1 所。. 承上所述,可瞭解科技大學在這 12 年間改名的概況,學校數從民國 85 年的 0 所,成長至 97 年的 38 所,成長率為 38%。以下再就高等技職教育體 系校數的統計表,分別說明科技大學在高等技職教育系統與高等教育系統中所 佔比例,及其扮演的角色。. 表 2-1-1 1997 年至 2008 年我國高等技職教育校數統計表 年度. 科技大學. 技術學院. 專科學校. 總計. 1997. 5. 15. 61. 81.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6 7 11 12 14 17 22 29 32 37 38. 20 40 51 55 56 55 53 46 45 41 40. 53 36 23 19 15 16 14 17 16 15 15. 79 83 85 86 85 88 89 92 93 93 93.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08)。. 從上表數據可知,目前高等技職教育體系的校數共計 93 所,其中科技 大學為 38 所,所占比例為 40.86%,顯見科技大學除了做為技職教育的最高 學府外,在整個高等技職教育系統中也位居主導性的地位。此外,目前(民 國 97 年)我國大專校院總校數為 162 所(教育部統計處,2008) ,科技大學. 19.

(35) 所占比例為 23.46%,足見科技大學校數占我國大專校院校數已近四分之一 強。透過前述資訊,可知科技大學之發展逐年受到重視。. 以下將表 2-1-1 的校數統計數字轉化為成長趨勢圖(詳見圖 2-1-1),說 明我國科技大學歷年發展的情形,主要目的在探討其發展迄今僅有 38 所學 校數的原因。 38. 37 32 29 22. 校數. 17. 7. 6. 5. 14. 12. 11. 0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年度. 圖 2-1-1 我國科技大學成長趨勢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林大森(2003:165)。. 透過圖 2-1-1 校數的發展趨勢,可知首批改制科技大學(民國 86 年) 的學校計有 5 所(即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國立屏東科技 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均為在《專科學校改制技 術學院與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設專科部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改制辦法)前 即設立之技術學院。因此,若藉由「改制辦法」而成立之技術學院,應自民 國 88 年即具備改名科技大學之資格。然由上圖所示,該年(民國 88 年)僅 有一間技術學院改制科技大學(今南台科技大學)。由此可知,改名科技大 學未若改制技術學院一般容易,教育部已對改名科技大學之學校數量進行限 20.

(36) 縮(林大森,2003)。 以下再以公立、私立為變項,針對我國 12 年來科技大學改名的情況進 行分析,如圖 2-1-2 所示。. 6 5 4 3. 3. 3. 2 1. 1. 1 0. 86. 87. 1. 0 88. 89. 公立. 3. 私立. 2. 1. 1. 0. 0. 0. 90. 91. 92. 93. 94. 1 0. 0. 0. 95. 96. 97. 年度. 圖 2-1-2 公立、私立科技大學成長比較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林大森(2003)。. 透過上述比較圖,可知公立與私立科技大學發展過程有異。上圖顯示民 國 86 年第一批改名的科技大學,公立學校為 4 所,占該年改名學校的 80%。 而自民國 89 年起,改名的科技大學多為私立學校,尤以民國 90 年、91 年、 92 年、95 年、96 年、97 年此六個年度,私立學校占了當年改名學校的 100 %。可知科技大學初期改名者多為公立學校,晚期改名者則集中於私立學 校。承上所述,本研究參考林大森(2003)的觀點,針對上述發展情形,歸 納為以下三類面向: 1、學校本身體質的異同: 公立學校本身在師資、設備等方面已具備相當規模,故在初期改名擴充 後便呈現緩慢的成長趨勢。反觀私立學校透過師資、課程的逐年改善,在改 名的進程中,呈現持續且穩定比例的成長。 21.

(37) 2、改名機制上的設計: 公立學校的改名,需經行政院同意方能實施;而私立學校的改名,僅需 教育部審核通過即可,可知私立學校的改名較國立學校簡易許多。 3、控管高教機構的政策: 因應當前高等教育機構數量過甚的問題,行政院多著重鼓勵大學間的合 併或資源共享,而限縮學院改名大學的機會,此亦為公立學校成長緩慢因素 之一。. (三)師資結構 《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審核作業規定》中提到技術學院在申請改名科技 大學時,全校專任助理教授以上的師資須占全校專任教師比例達 40%,可見 師資結構的改善為改名科技大學重要的先備條件。茲以表 2-1-2 針對科技大學 的師資結構進行分析,旨在從科技大學中教授師資(助理教授以上)在全體教 師中所占的比例,進行科技大學改制前教育體質差異的分析。. 表 2-1-2 我國科技大學改名前一年師資結構表 校名. 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講師. 助理教授 以上比例. 台灣. 91. 164. 0. 29. 90%. 台北. 47. 158. 0. 126. 62%. 屏東. 51. 161. 0. 96. 69%. 雲林. 15. 146. 0. 46. 78%. 朝陽. 2. 80. 0. 68. 55%. 87. 高一. 4. 52. 5. 15. 80%. 88. 南台. 7. 103. 13. 236. 34%. 高應. 37. 149. 9. 173. 53%. 崑山. 8. 94. 54. 304. 34%. 嘉藥. 16. 99. 38. 168. 48%. 樹德. 5. 17. 34. 52. 52%. 改名年度. 86. 89. 22.

(38) 表 2-1-2 我國科技大學改名前一年師資結構表(續) 改名年度. 校名. 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講師. 助理教授 以上比例. 90. 龍華. 2. 40. 22. 122. 34%. 輔英. 19. 52. 66. 244. 36%. 明新. 12. 85. 47. 166. 46%. 弘光. 14. 50. 57. 161. 43%. 正修. 19. 96. 49. 226. 42%. 清雲. 17. 46. 55. 110. 52%. 虎尾. 36. 130. 42. 94. 69%. 高海. 18. 76. 15. 81. 57%. 明志. 4. 26. 25. 45. 55%. 建國. 16. 65. 37. 123. 49%. 萬能. 22. 71. 50. 149. 49%. 澎湖. 6. 30. 29. 36. 64%. 大仁. 24. 103. 39. 194. 46%. 中國. 8. 54. 67. 152. 46%. 中臺. 16. 73. 59. 163. 48%. 高苑. 11. 55. 80. 164. 47%. 聖約翰. 13. 65. 31. 134. 45%. 嶺東. 21. 64. 71. 169. 48%. 遠東. 16. 70. 46. 169. 44%. 台南. 20. 72. 69. 174. 48%. 元培. 13. 38. 74. 127. 50%. 中華. 16. 75. 68. 178. 47%. 東南. 18. 70. 42. 116. 53%. 勤益. 25. 104. 26. 95. 62%. 景文. 22. 74. 58. 146. 51%. 德明. 14. 56. 45. 117. 50%. 南開. 17. 64. 52. 104. 56%. 91. 92. 93. 94. 95. 96. 97.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08)。. 透過表 2-1-2 數據的呈現,可知公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以上的師資平均 比率為 69%,私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以上的師資平均比率為 47%,足見公 23.

(39) 立科技大學的師資結構較私立科技大學為佳,私立科技大學師資結構多以 「講師」為主,體質較弱。. (四)學制 當前我國科技大學學制概可分為大學部與研究所二個階段,並於部分學校 包含二專及五專之建置。大學部包括四年制與二年制,並分為普通班與在職 班,畢業時授與學士學位;研究所設有碩士班與博士班,亦分為普通班與在職 班,畢業分別授予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茲就其招收對象與修業年限說明如下 (吳清基,1998;張天津,2001;教育部技職司,2008): 1、學士班 (1)四年制(四技) 主要招收高中、高職、綜合高中畢業生或具同等學歷(力)者入學, 修業期限為四年,修業期滿成績及格者,可取得學士學位證書;另招收在 職班,提供在職社會人士進修,修業期間為五年,學位取得方式同上。 (2)二年制(二技) 招收專科學校(二專、五專)畢業,或具同等學歷(力)者入學,修 業期間為二年,修業期滿成績及格者,可取得學士學位;另招收在職班, 提供在職社會人士進修,修業期間為三年,學位取得方式同上。. 2、碩士班 招收大學校院及技術學院畢業生或具同等學力者入學,修業期間為一至 四年,應修學分數(不含碩士論文學分)24 學分以上。修畢應修課程,並 提出論文通過考核,授予碩士學位;另招收在職專班,提供在職社會人士進 修,修業期間為三年,學位取得方式同上。. 24.

(40) 3、博士班 招收具有碩士學位者或碩士班研究生成績優異符合逕行攻讀博士規定 者,修業期間為二至七年,應修學分數 18 學分(不含論文學分)以上。修 畢應修課程,並通過資格審查及論文考核,授予博士學位;另招收在職專班, 提供在職社會人士進修,修業期間為三至七年,學位取得方式同上。. (五)教育目標 科技大學改名的理念為整合技職體系內部資源,進行研究發展、建構「科 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職業學校」一脈相承的技職教育體系,亦在培 育具備通識理念、人文素養、藝術氣息的科技管理人才(吳清基,1998)。技 職體系課程綱要(2004)提到科技大學教育目標有兩項:一為培養勝任業界高 級技術、服務管理工作應具備的專業能力;二為培育具有相關專業領域持續進 修的能力。汪佳佩(2006)指出科技大學的教育目標有三項:一為培育具備實 務能力之專門技術人才;二為緊密結合產業,促進經濟發展;三為提供進修管 道,促進個人生涯發展。吳清基(1998)將我國科技大學教育目標分為四項: 一為以兼重理論與實務、科技與人文為原則,教授應用科學技術,培育各類高 級技術、經營及服務人才;二為推動產業界人士在職訓練,提供進修及研究發 展管道,以配合國家發展及地方需求;三為辦理技職體系教師在職進修,以提 升其專業領域知能;四為符應科技發展趨勢,成立各類學群技術研發中心,推 展科技理論暨應用研究。 承前所述,可知我國科技大學的教育目標在因應產經情勢發展,進行科技 理論暨實務之研究,以培育出兼具人文情懷與科技素養的高級技術管理人才, 同時亦培養其終身學習、持續進修的能力,並提升專業領域的知能。. 綜上所述,我國科技大學的改名主要受到產業經濟及教育政策的影響,在過 去 12 年的發展中,學校數量目前已達到 38 所之多,但在師資結構上,卻呈現國 25.

(41) 立學校教授級師資顯著高於私立學校的情況。學制部分與一般高等教育體系相 似,主要分為大學部與研究所二個階段,惟科技大學的大學部尚可區分為四技與 二技。而在教育目標上,科技大學所重視者,在培育兼具科技與人文、理論與實 務的高級技術與管理人才。. 二、我國科技大學現存問題分析 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門戶的廣開,使我國高等教育邁入了普及化階段。目 前科技大學在我國大專校院中所占比例約為 23.46%,足見在 12 年的發展過程 中,科技大學儼然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學制的主流之一。以下透過上述科技大 學現況之探討,分別說明其當前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展望。 (一)科技大學面臨的問題 高等教育體制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變遷,連帶影響了整體教育生態的發 展,我國科技大學遂在此背景脈絡中發展而成。但在改名後,由於本身制度性 的問題,以及教育環境的變化,面臨了諸多問題,以下分為四點進行說明(李 國義,2002;吳清山、簡惠閔,2008;張媛甯,2005;翁榮銅,2002;楊思偉, 2005;簡惠閔,2005)。 1、學生來源問題: 面對人口結構的轉變、少子化趨勢的衝擊,學齡人口急遽下降,首當其 衝者,即為學校招生困難之問題。此外,在廣設高中大學政策引導下,高職 及專科畢業生逐年減少,科技大學招生人數卻快速擴增,衍生出招生名額供 過於求的問題。科技大學承載著上述雙重壓力,面臨招生不足的窘境,但政 府在學校改制、改名的核定上,卻未因應現況發展而加以調整。 2、教育品質與畢業生品質問題: 邇來,國內大學迷失在學術研究風氣之中,技職體系的大學也多以邁向 研究型大學自期,大學教育目標伴隨大環境的改變,慢慢趨向單一化(王世 璋,2006)。技專校院為了升格改制,大量引進高學歷的師資,但大部分教 26.

(42) 師多來自國內外一般大學之研究所,缺乏產業界的實務經驗,主要仍以理論 導向授課為主,導致技職教育技術專業導向不被重視,教學品質在量化的競 爭中被犧牲,產生技職教育本身質變的問題(林海清,2004;徐明珠,2002) 。 此外,高等技職教育學校數的擴張,衍生出教育經費排擠、教育品質下降、 學校經營惡化等問題。加以教育市場化、加入 WTO 海外大學來台招生等諸 項競爭壓力,導致我國高等技職教育市場愈形競爭,學校量的成長並未伴隨 質的提升,引發社會大眾對於教育品質與畢業生品質的憂慮與擔心,而建立 技專校院退場機制的呼聲由是而生(吳清山、簡惠閔,2008;梅瑤芳、李隆 盛,2006)。 3、技專校院與一般大學定位釐清問題: 我國高等技職教育主體型態為專科學校、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隨著大 學教育的普及化、升學轉銜機制的暢通、學生來源的多元化、專科學校人數 比例下降,大學生、研究生人數比例上升等情形,我國高等普通教育與技職 教育在課程與教學上已有合流之趨勢,致使技專校院朝普通化方向發展,一 般大學朝技職化方向發展。由此可知,兩者在教育市場中的區隔便趨於模 糊,逐漸喪失了自我的定位與特色,所培育出來的學生,無法為社會所用, 造成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此外,也因為兩類教育在教育目標與招生方式上 的多元與重疊,激盪起彼此間的競爭(吳清山、簡惠閔,2008;徐明珠,2002) 。 4、升格改名過於快速,呈現偏離技職教育軌道之態勢: 諸多技職學校急於在升格改制的轉型過程中,為了達到教育部專任講師 級師資低於三分之一的訴求,紛紛補強助理教授級以上的師資。正好近十餘 年出國留學人數遞減影響,造成師資同質性高、教師所學與授課不盡相符等 情況,造成技職教育品質低落、違逆技職教育精神的問題。此外,過於迅速 的升格、改名,使技職教育步入升學導向,造成了人力供需失衡,「畢業生 找不到合適工作、企業找不到合適人才」的問題益加惡化,整體技職教育發 展已偏離原有的軌道(引自李隆盛、賴春金,2007)。 27.

(43) 林海清(2004:145-146)指出技職院校發展所面臨的 10 項課題:1、出 生人口降低、人口外移上升、學生來源減少,學校將面臨招生不足之困境;2、 社會變遷快速、經濟結構改變、就業市場萎縮、謀職困難,增調系科與社會脈 動結合的問題;3、加入 WTO 後面臨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衝擊與競爭趨勢影響, 不力爭上游會面臨退場的威脅;4、教育經費相互排擠,公、私立學校間資源 的差距,造成私校經營日益困難;5、學校不合經濟規模,形成資源浪費;6、 學校為了維持生存以各種方式招攬學生,逐漸形成學校之間的過度競爭,甚至 悖離教育的基本理念;7、學生來源不足,學校經費短缺,教師工作權無法獲 得保障,形成社會問題;8、學校經營面臨困境,學生所能獲得的教學品質無 法獲得保障,學生學習品質降低;9、私立學校本身經營不善,缺乏健全的體 質與雄厚的競爭力;10、董事會不健全或違反辦學宗旨,致掏空學校資產,造 成各種弊端浮現。 此外,翁榮銅(2000)採用四種競爭作用力的觀點,說明當前我國科技大 學所面臨之問題,此四種競爭作用力分別為:學生、政府政策、潛在新進者、 外在環境。就學生部分而言,逐年銳減的人口出生率,引發學生來源萎縮的問 題,科技大學遂面臨招生不足之危機。就政府政策部分與潛在新進者部分而 言,配合產經結構的轉型,政府研擬了相關提升人力素質之政策,而引導現有 學校改名、改制與升格,並吸引其他競爭者加入該市場。就外在環境部分而言, 外在環境之變遷(如新科技、新工具的運用),影響科技大學在課程設計、教 師教學、師資設備等層面的變革,而呈現新的競爭局面。. (二)科技大學未來的發展 科技大學的成立旨在創造一個高質量、高水準,兼具人文和科技精神的育 人環境(林騰蛟,2004:46) 。在我國的產經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其培 育諸多高科技管理人才,強化了國家社會的建設發展。在科技大學發展的這 12 年來,政府雖在其體制與法規上持續進行革新,但仍無可避免的面臨一些 28.

(44) 問題,以下就我國科技大學的未來發展歸納相關建議。 鄭錫欽(1999)指出科技大學之發展應朝向以下五項層面:一為政府實施 鬆綁政策,建立公平競爭制度,獎勵私人興學,增加對辦學績優私校之補助, 促進學費自由化,以提升教學品質;二為學校領導者應強化溝通,形塑學校願 景,建構教育目標與發展方向;三為整合學術理論與企業實務,促進學界與業 界師資交流,提升學術水準與實務管理知能;四為整合科技與人文教育,培育 具備人文素養之科技管理人才;五為回應終身學習社會之發展,依學校特色, 辦理正規與推廣教育,提供多元進修機會。 吳清山、簡惠閔(2008)就我國高等技職教育改革提出七項建議:一為制 訂《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確立技職教育發展方向;二為檢討「技職教育白皮 書」成效,重建技職教育發展藍圖;三為持續強化產學合作,促進學校與業界 互蒙其利;四為持續辦理技專教育評鑑,提升技專校院評鑑品質;五為凍結高 等技職校院之增設,採行招生員額總量管制;六為全面檢討高等技職校院系所 與課程,調整就業不易系所;七為強化學生職場實習工作,培育職業就業能力。 李隆盛、賴春金(2007)針對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提出三項建議:一為強 化一般與技職教育體系的互助共享關係;二為加強技職學生與教師的職場經 驗;三為建構國家學歷憑證架構(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NQF)。 周燦德、林騰蛟(2004:54-55)針對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提出四項策略: 一為調整技職教育學制及定位;二為整合資源,發展學校特色;三為輔導私立 學校發展,因應招生不足問題;四為強化技職校院產學合作,整合產學研資源。 楊思偉(2005)針對我國技專校院的發展提出四項建議:一為發展特色化 的技職教育,以凸顯高等技專校院的功能;二為整併複雜的學制類型,簡化繁 瑣的運作機制;三為釐清技專校院的定位與功能;四為教育主管機關應調整並 整合高等教育的發展。 馮丹白、熊亮原、張銘華(2007)針對我國高等技職教育發展提出四項要 點:一為貫徹技職教育持續國際發展,發展國際化技職特色產業合作;二為務 29.

(45) 求技職教育體系多元精緻,提升技職體系教育師資優質化;三為強化技職學生 能力產業結合,培養符應國際技能之發展潮流;四為落實技職學生進路寬廣暢 通,技職體系與企業更進一步整合。. 綜合上述對高等技職教育體系改革的相關建議,係由「外部動力」與「內部 動力」交織而成。在外部動力層面,為教育主管機關在改革高等教育技職體系上 相關法令規章與方案制度的研擬。法令規章部分主要為《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的 制訂,先就整體的技職教育發展,構擬出正確的方向,再從「技職教育白皮書」 實施成效的檢討及「技專校院評鑑制度」的執行,來對科技大學不合時宜的學制、 系所、課程、員額上進行調整。其次,就內部動力層面而言,學校應先釐清自身 的發展特色與定位,並建構未來發展的願景,凝聚學校成員共識,整合教育資源, 發展優勢學科,並透過與產業界進行產學合作、職場實習等方式,發揮科技大學 整合理論與實務、科技與人文的教育功能。. 參、小結 本節針對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與現況進行探討,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 分首先將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分為五期,即草創期、發展期、成長期、擴充期、 變革期,可知技職教育的演進與產業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力的需求息息相關。 透過對整體技職教育演進的探討,方能對其後我國科技大學成立的相關背景有更 清晰的理解,此外也進行一般高等教育與高等技職教育的比較分析。第二部分說 明我國科技大學的現況,首先從「改名因素」 、 「校數」 、 「師資結構」 、 「學制」 、 「教 育目標」五個面向進行分析,可知產經發展與政策引導,促成我國科技大學的改 名,在過去 12 年的發展中,學校數的成長率為 38%。透過師資結構的分析,可 見國立學校的體質優於私立學校,學制部分則與一般高等教育學制相近。教育目 標上,科技大學著重產學合作的實施,以符合社會經濟的脈動。透過上述對科技 大學現況的探討,可以瞭解其成立的背景、理念與相關制度,方能使本研究的研 30.

(46) 究設計符合科技大學的現況發展。 此外,再聚焦於科技大學當前現存問題的探討,可知目前科技大學主要面臨 的四項課題:一為少子化趨勢下所帶來的學生來源問題;二為高等教育國際化、 市場化後,教育品質與畢業生品質問題;三為技職體系學校升格改制(名)後, 技專校院與一般大學定位釐清問題;四為升格改名過於迅速,產生技職教育偏離 軌道之問題。為因應前述課題,我國科技大學的評鑑便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關 注。職是,本研究遂以我國科技大學評鑑為核心,進行評鑑制度面的探究。. 第二節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的意涵與實施. 評鑑為一價值判斷的歷程,透過評鑑的實施,除了能確保學校的教育品質與 績效責任,亦能充分運用有限的教育資源,並協助學校本身進行革新。教育部自 民國 64 年起,即開始辦理技職學校的評鑑,到了民國 90 年,辦理我國科技大學 的評鑑,其目的均在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與競爭力。以下分別就評鑑、大學評鑑、 技專校院評鑑及科技大學評鑑的相關內涵進行分析。. 壹、評鑑的內涵 評鑑一詞的意涵,由於專家學者研究領域的歧異,抑或切入面向的不同,而 有不同的界定,以下分別就評鑑的意義、功能與標準進行說明。 一、評鑑的意義 學者 Stake(2004)認為評鑑即是對品質的認定,並將認定後的證據對人 們做出報告。 Weiss 將評鑑界定成運用一系列內、外在指標,為計畫、方案的操作過程 或結果進行系統性評估,以促進計畫或方案之進步(引自 Powell, 2006)。. 31.

參考文獻

Outline

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與現況 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與現況 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與現況 我國科技大學的發展與現況 壹、 、 、評鑑的內涵 、 評鑑的內涵 評鑑的內涵 評鑑的內涵 貳 貳、 、 、大學評鑑的內涵 、 大學評鑑的內涵 大學評鑑的內涵 大學評鑑的內涵 貳、 、 、科技大學評鑑相關研究的歸納與比較 、 科技大學評鑑相關研究的歸納與比較 科技大學評鑑相關研究的歸納與比較 科技大學評鑑相關研究的歸納與比較 壹、 、 、問卷編製過程 、 問卷編製過程 問卷編製過程 問卷編製過程 參 參、 、 、調查結果各層面之向度分析 、 調查結果各層面之向度分析 調查結果各層面之向度分析 調查結果各層面之向度分析 一 一 壹 壹、 、 、不同現任職務填答者之差異分析 、 不同現任職務填答者之差異分析 不同現任職務填答者之差異分析 不同現任職務填答者之差異分析 貳 貳、 、 、不同曾任職務填答者在調查結果上之差異分析 、 不同曾任職務填答者在調查結果上之差異分析 不同曾任職務填答者在調查結果上之差異分析 不同曾任職務填答者在調查結果上之差異分析 伍 伍、 、 、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在調查結果上之差異分析 、 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在調查結果上之差異分析 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在調查結果上之差異分析 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在調查結果上之差異分析 中文部中文部

相關文件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is study use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technology develop- ment evaluation models adopted by Asian (Taiwan, Japan, Korea, Singapore, and Main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