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師範校院科技與工程教育科系學生之核心能力內涵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師範校院科技與工程教育科系學生之核心能力內涵之研究"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師範校院科技與工程教育科系學生之核心 能力內涵之研究. 研 究 生:杜庭華 指導教授:林弘昌. 中 華 民 國 一 ○ 六 年 六 月.

(2) 誌. 謝. 我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論文,首先謝謝我的指導老師林弘昌教授, 這兩年的細心教導與鼓勵,也謝謝我的口試委員張玉山教授及白景文教 授給予寶貴的建議,使我的論文能夠更加完整。 回顧研究所兩年求學之路,雖然在求學期間不免會遇到一些困難與 挫折,謝謝旻儀、依珊及易穎的陪伴,使我的研究所生涯充滿許多美好的 回憶,常常在研究室一起寫論文、一起運動、一起聊天、一起吃飯,這些 回憶點點滴滴都使我的生活增添不少色彩。 能夠無後顧之憂的專心完成學業,都要感謝我的家人給我的支持與 關懷,謝謝你們的付出與陪伴,另外,也謝謝振宇的出現,為我的生活帶 來不一樣的改變。. 杜庭華 謹誌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i.

(3) 師範校院科技與工程教育科系學生之核心能力內涵之研究 研 究 生:杜庭華 指導教授:林弘昌.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及建構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核心能力指標以 及學生在各項核心能力的表現情形,第一部份為確認師資生科技領域教 學專業能力指標並衡量師資生具備教學專業能力的程度;第二部分為建 構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以評估學習與科技組同學的具備教育訓練 核心能力的程度;第三部分為利用專題製作問卷調查科技系同學具備科 技系核心能力的程度。 為了達成本研究目的,本研究運用文獻探討、專家會議、修正式德 懷術調查等方式進行研究,研究發現科技系學生的部分核心能力具備程 度不足;學習與科技組學生在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具備程度偏 低。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研究者建議:(1)加強師資生具備適當地控制 風險,包括選用材料、加工程序、設備和能源的能力指標及熟知重要教 學科技與媒體的發展與新趨勢的能力;(2)培養學習與科技組學生安排師 資與規劃課程及評量數位學習訓練成效的能力;(3)加強學生之基礎外 語及國際視野、規劃及執行人力資源發展專案及應用科技於教育訓練的 相關能力;(4)建議科技系未來可以增加數位學習規劃實務課程;(5)透 過學生自評來了解學生對於核心能力重要程度及具備程度,更能依據學 生需求做課程規畫。. ii.

(4) 在未來的研究建議方面,建議可以針對剛畢業 3 至 5 年與工作 10 年以上的對象進行比較,以了解兩個族群對構面及指標的具備程度是否 有差異。 關鍵詞:教育訓練、核心能力. iii.

(5) A Study on the Core Competence of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uthor: Tu, Ting-Hua Adviser: Lin, Hung-Ch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wo-fold. Firstly, it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constructthe core competency indicators of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TAHRD). Secondly, it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TAHRD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The competence evaluati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the second part is to evaluat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human resourc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ersonnel for the students of th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and the third part is to apply the learning outcome questionnaire to evaluat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TAHRD stud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purposes, the researcher applied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meetings, and modified Delphi technique in the stud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AHRD students do not have sufficient core competencies, nor do the students of th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have sufficient hum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mpetenci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study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assess the ability of digital learning and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effectively control risk,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procedures, processing equipment and processing energy capacity indicator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and trends of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media; (2)train th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students to arrange teacher and planning courses; (3)strengthen the TAHRD students’ basic foreign language, international vision, planning and iv.

(6) executive ability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the competences of applying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training; (4)the TAHRD should consider to increase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of the Digital Learning Program in the future, and (5)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plan curriculum based on student’s self-assessment. In the future, we recommend comparing people who have just graduated for three to five years with those who have worked for more than 10 years to see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aspects and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Keywords: Education training, Core competency. v.

(7) 目 誌. 錄. 謝 ............................................................................................................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 iv 目. 錄 .......................................................................................................... vi. 表. 次 ....................................................................................................... viii. 圖. 次 .......................................................................................................... x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4 第一節 核心能力 ...................................................................................... 4 第二節 大學生核心能力評量相關研究 .................................................. 6 第三節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相關研究 ........ 7 第四節 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相關研究 ...................................... 8 第五節 總整課程相關研究 ...................................................................... 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1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1 第二節 研究法 ........................................................................................1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9. vi.

(8) 第六節 研究程序 ....................................................................................23 第四章資料分析與討論 ................................................................................. 26 第一節 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問卷初稿 ....................................26 第二節 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基本資料分析 ........................................31 第三節 修正式德懷術第一回合問卷調查之統計結果與分析 ............36 第四節 修正式德懷術第二回合問卷調查之統計分析結果 ................45 第五節 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綜合比較分析 ........................................55 第六節 學生核心能力自評結果與分析 ................................................63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84 第一節 結論 ............................................................................................84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 90 一、中文部份 ..........................................................................................90 二、外文部份 ..........................................................................................95 附錄一 修正式德菲法第一回合問卷調查 ................................................... 97 附錄二 修正式德菲法第二回合問卷調查 ................................................. 109 附錄三 【師資生】核心能力自評表 ......................................................... 128 附錄四 【學習與科技組】核心能力自評表 ............................................. 132 附錄五 【專題製作(一)】課程核心能力自評表 ...................................... 136. vii.

(9) 表. 次. 表 2-1 大學生核心能力相關研究 .................................................................. 6 表 2-2 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相關研究 ...... 7 表 2-3 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相關研究 .............................................. 8 表 2-4 總整課程(專題製作)相關研究 ............................................................ 9 表 3-1 生活科技教師為專家群 .................................................................... 14 表 3-2 專家訪談調查對象............................................................................. 14 表 3-3 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對象 ................................................................ 15 表 3-4 專題製作教師群對象 ........................................................................ 16 表 3-5 專家審專家群..................................................................................... 16 表 4-1 修正式德懷術問卷發放、回收日期及回收率 ................................ 26 表 4-2 內容項目的修正................................................................................. 28 表 4-3 各項目的內容重點的修正情形 ........................................................ 28 表 4-4 本研究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基本資料 ............................................ 32 表 4-5 第一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之重要性與一致性統計表 36 表 4-6 第一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各項內涵統計表(構面一:一般認知 與技能層面) .................................................................................... 37 表 4-7 第一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各項內涵統計表(構面二:職能導向 層面) ................................................................................................ 38 表 4-8 第一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各項內涵統計表(構面三:個人特質 層面)................................................................................................... 41 表 4-9 第一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各項內涵統計表(構面四:價值和倫 理層面)............................................................................................... 41 表 4-10 第一回合修正式德懷術調查結果專家群意見彙整表 .................. 42. viii.

(10) 表 4-11 第一回合調查後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的構面及內容項目 題數改變的情形 ................................................................................ 45 表 4-12 第二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的重要性與一致性統計表 ............................................................................................................ 45 表 4-13 第二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各項內涵統計表(構面一:一 般認知與技能層面) ........................................................................ 46 表 4-14 第二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各項內涵統計表(構面二:職 能導向層面層面) ............................................................................ 47 表 4-15 第二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各項內涵統計表(構面三:個 人特質層面) .................................................................................... 50 表 4-16 第二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各項內涵統計表(構面四:價 值和倫理層面層面) ........................................................................ 50 表 4-17 第二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專家群意見彙整表 .......... 52 表 4-18 第一回合及第二回合問卷統計分析結果表 .................................. 55 表 4-19 第一回合及第二回合的 4 個構面平均數比較表 .......................... 59 表 4-20 第一回合及第二回合的修正式德懷術問卷其內容項目各平均數 排序表 ................................................................................................ 59 表 4-21 構面及內容項目重要程度分析表 .................................................. 61 表 4-22 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的構面與內容項目重要程度評定表 ............................................................................................................ 62 表 4-23 師資生具備科技領域教學專業能力程度 ...................................... 64 表 4-24 男女師資生具備科技領域教學專業能力程度 .............................. 65 表 4-25 學習與科技組學生具備人資教育訓練核心能力程度 .................. 68 表 4-26 學習與科技組男女學生具備人資教育訓練核心能力程度 .......... 70 表 4-27 修課學生認為專題製作培養系上大學部各項專業核心能力的程 ix.

(11) 度分析 ................................................................................................ 74 表 4-28 科技系大學部男女學生各項專業核心能力的差異性分析摘要表 ............................................................................................................ 74 表 4-29 修課學生認為專題製作培養系上大學部各項專業核心能力的程 度分析 ................................................................................................ 75 表 4-30 修課男女學生認為專題製作培養系上大學部各項專業核心能力 的程度分析 ........................................................................................ 76. x.

(12) 圖. 次. 圖 1 研究架構圖 ............................................................................................ 12 圖 2 本研究程序圖 ........................................................................................ 25. xi.

(13)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介紹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共分為以下四節進行說明:第 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和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高等教育的擴張,造成低分也能進入大學就讀。人人能取得大 學文憑的結果導致大學新鮮人素質低落的現象,另外,大學對學生的學 習品質並沒有一套具體的評鑑方案,使得大學新鮮人畢業後面臨高失業 的問題,因此學者、政府及社會大眾們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學習成效,及其 大學文憑的實質意義,是否能夠學有所用(王秀槐,2013)。 台師大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只能當老師」,但近年來台師大積極轉型 為綜合型大學,提供 58 個系所職場實習的相關課程,每學期開出 53 門 實習相關的課程,讓畢業生除了擔任教師外還有其他畢業出路選擇。劉 美慧指出,每年師大有 4 成的學生投入教職或公職,而剩下的 6 成學生 投入職場實習課程,以培養不同領域的職場競爭力來提升學生的就業力 (蕭玗欣,2015)。 學生學習成效好壞會影響畢業生未來就業競爭力,可以利用教學評量 的方法來檢視課程的教學品質是否符合業界需要,以提升學生的就業競 爭力。 IEET 認證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來確認系所訂定的教育目標, 依據課程架構與內涵培育畢業生的核心能力,再利用諮詢與檢討的機制 來持續自我改進,成為具有自我特色的教育目標(劉育昀,2016)。. 1.

(14) 在高等教育的環境下,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以學習成效作為校務 評鑑及系所評鑑的參考依據,更加重視學生學習了什麼、如何去學習、學 習到東西了沒,以確保教學的品質(鍾飲文,2011)。 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為了因應師培市場之萎 縮,以培養學生朝科技產業發展為目標,科技系調整課程後,學生是否有 良好的學習成效,因此,想了解學生是否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及應該具備 哪些核心能力。 根據以上敘述,可顯示社會大眾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效,學校應培養 學生未來進入職場所需的核心能力,因此,以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 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核心能力及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前節所述研究緣起,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評量個案學系學生所具備的核心能力。 (二)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否符合系上教育目標。 (三)根據學生核心能力評量成果,提出調整課程架構和教學改善的 建議。.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核心能力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能力」及「核心能力」提出許多的定義,如下: 「能力」是由知識、技能及行為所組成,透過學習形成明確的概念,且可 由學習者表現出來(Hall & Jones,1976)、 「能力」為個人所具備的基本特質,. 2.

(15) 可以了解並預期個人的實際反應及可能造成的影響及績效好壞的表現, 都與工作上的角色與職務有關(Spencer & Spencer,2008);歐盟結合教授、 雇主與學生共同組成的諮詢團體將畢業生獲得聘僱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 分為「一般能力」及「學科專業能力」 。另外,在測量部分對採用直接評 量的方式來評量學生的核心能力(王秀槐,2009)。 本研究將核心能力定義為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並且能夠符 合職場所需要且具競爭力的能力。.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針對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代答問題、名詞解釋,本研究的研 究範圍有以下幾點說明:(1)本研究僅針對台灣師範大學科技系大學部學 生為對象;(2)本研究針對生活與科技組(生活科技師資生)、學習與科技組 (人資教育訓練人員)、科技系(專題製作)學生進行核心能力評量。 另外,本研究因為時間的限制,只能進行一學期的調查,無法做跨年 度的比較。. 3.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藉由探討國內外核心能力之相關文獻回顧,以了解國內外學者 對核心能力之研究。本章共分為五節進行討論:第一節將探討核心能力, 第二節探討大學生核心能力評量相關研究做進一步的了解,第三節探討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相關研究,第四節探討人資 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相關研究及第五節探討總整課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核心能力 一、核心能力之定義 關於核心能力的定義,不同的國家、學者及國內各大學都有不同的 用法,如:基本能力、核心能力、關鍵能力、核心就業力等(蔡志賢,2012)。 關於「核心能力」可稱為核心競爭力,認為核心能力是從教育目標所 衍生出來的,是學生在畢業時所應具備的能力與知識,以面對未來環境 與社會所需具備的中心、重要且有競爭力的知識、技術及態度(李坤崇, 2009);核心能力指的是職場就業須具備的專業能力與一般能力,且能夠 繼續接受教育與進修(朱筆顯,2004)。 二、核心能力之內涵 「competency」一詞是由美國大學教授 McClelland 在 1973 年所提 出,主要是針對高等教育使用智力測驗來篩選學生備受質疑,強調應該 以實際影響學習績效的能力,而不是智商(李淑君,2006)。 職能是個人所具備的潛在特質,此特質與工作績效有相關,可以依 據此特質來預期行為績效表現的好壞(林文政、龐寶璽,2003)。 許多國家及學者提出很多重要的核心能力,相關內容如下: 根據 Cheers 雜誌在 2014 年調查企業最愛大學生中,認為在「專業知. 4.

(17) 識與技術」 、 「具有國際觀與外語力」 、 「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 、 「抗壓性 高」 、 「具有創新能力」 、 「團隊合作」 、 「具有解決問題能力」 、 「融會貫通能 力」等八項指標中,以「態度積極」 、 「肯學習」及「抗壓性高」是企業在 挑選人才時所重視的(快樂工作人雜誌,2014)。 由哈佛大學前校長伯克提出在 21 世紀應培養學生八項核心能力,如: 表達能力(寫作與口語溝通) 、思辨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履行公民責任 的能力、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廣泛的興趣、 就業能力(高希均,2015)。 由蘋果電腦等 26 個企業在 2008 年發表「二十一世紀技能、教育和 競爭力報告」中,提到希望培養學生三個能力為生活工作能力、學習創新 能力、資訊媒體科技能力(吳京玲、陳正專,2010)。 根據澳洲白皮書指出未來所需就業技能包括以下,如:溝通技能、團 隊合作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原創與進取技能、規劃與組織技能、自我管 理技能、學習技能、科技技能(Mayer,1992)。 根據青輔會調查,雇主認為學生應具備以下八項核心就業力:1.良好 工作態度、2.穩定度與抗壓性、3.表達與溝通能力、4.專業知識與技術、 5.學習意願與可塑性、6.團隊合作能力、7.基礎電腦應用技能,和 8.發掘 及解決問題能力與外語能力(青輔會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2013)。 根據以上敘述,許多國家及學者提出許多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如:良好工作態度、穩定度與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 都是雇主認為重要的核心能力,因此,本研究根據以上核心能力項目初 擬本研究以下三種問卷的核心能力構面,如:(1)生活與科技組(生活科技 師資生問卷)(2)學習與科技組(人資教育訓練人員問卷)(3)科技系(學生專 題製作問卷)。. 5.

(18) 第二節 大學生核心能力評量相關研究 以下說明關於大學生核心能力評量相關研究,如表 2-1。 表 2-1 大學生核心能力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份) 鄭仁偉(2011).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內容 提 升 青 年 就 業 力 協助學校去提升青年就業力,調查發現企業 計 畫 成 效 評 估 暨 認為 1.誠信、2.良好的工作態度、3.高度學 就業力調查研究 習意願及可塑性、4.發掘及解決問題的能 力、5.團隊合作能力、6.穩定性及抗壓性、 7.了解並遵守專業倫理及道德、8.表達溝通 能力等很重要。 劉曼君、呂良 透過 Capstone 課 利用總整課程來評量學生在大學所學的理 正(2014) 程 培 育 與 檢 視 畢 論和實務訓練,了解學生的核心能力是否符 業生核心能力 合所預期。研究結果:Capstone 課程包括其 他重要的能力,如: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 力和專案管理能力,這些軟實力是業界選才 和儲備未來幹部時最重視的能力。 朱筆顯(2004) 技 職 校 院 建 築 系 建構技職校院建築系學生所應該具備的核 學 生 核 心 能 力 內 心能力,並檢視系上課程的教育目標是否培 涵之研究 養出業界所需的人才。研究結果:在基本庶 務能力中,專家認為具「應用電腦處理文書 能力」的程度比「具口語表達能力」及「具 書信撰寫能力」來的重要。 陳昭仁(2010) 運 用 模 糊 層 級 分 以企業的工作職能需求來了解企業徵才所 析 法 探 究 學 生 核 需的工作職能和學生的核心能力之關聯性, 心 能 力 與 工 作 職 提供大學調整教育目標及課程規劃的參考, 能 在 職 場 上 之 重 以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研究結果:工作職 要 性 ─ 以 中 部 某 能中,企業雇主認為最重要的是品德操守、 科 技 大 學 資 訊 管 主動積極、技術傳承;畢業生認為最重要的 理系為例 是自信自強、盡忠至誠、主動積極。 蔡志賢(2012) 高 等 教 育 課 外 學 可以讓學生自我檢視其課外學習成果,並培 習 核 心 能 力 及 其 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也可以提供各學 評 量 指 標 建 構 研 校在發展時的參考。 究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可以透過總整課程或建構核心能力的方式來衡量學生應 該具備哪些核心能力及具備程度,以提供學系及學生參考。,另外,根據 表 2-1 研究結果,對於本研究的啟示為利用修正式德懷術來建構科技系. 6.

(19) 學生的核心能力,並利用學生核心能力評量來檢視是否與系上教學目標 相符。. 第三節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相關研究 以下說明 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相關研 究,如表 2-2。 表 2-2 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份) Yang-Hsueh Chen(2014). Leanna M. Archambault(201 0).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內容.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tages of Concern and Technological,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A study on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 in-service teachers. Revisiting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Exploring the TPACK framework. 研究教師的關注階段與技 術、教學和內容知識,提出相 關建議來提升教師知識。. Denise A. Schmidt(2009). 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PACK. 陳宜旻(2012). TPCK 發展歷程之研究以 IWB 融入國小國語科教學為 例. 游燕楓(2016). 師資培育生數學領域科技學 科教學知覺量表發展. 7. 利用 24 項設計去測量美國 596 位現職教師在教學內容 知識,並確認 TPACK 模型的 有效性。 教師自我評估其教學內容知 識及相關知識領域的能力, 主要是測量教師的教學發 展。 主要是探討國小教師科技學 科教學知是發展之歷程,結 果認為教師的個人特質、時 間的安排、行政規劃、研習課 程學習及伙伴間的分享會影 響教師其 TPCK 的發展。 「師資培育生數學領域科技 學科教學知識量表」包括七 個面向,如:1.教育學知識、 2.學科內容知識、3.科技知 識、4.學科教學知識、5.科技 與教學知識、6.科技與學科知 識、7.科技學科教學知識。.

(20) 表 2-2 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年份).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內容. 林銘烽(2013). 探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 PACK)於十二年國教的 重要性. 林祖強(2012). 職前生物教師資訊科技融入 學科教學知識 TPCK 發展之 研究. 說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 (TPACK)的理論,提供教學相 關建議給教師們,如:應該擁 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教 學新思維及老師們應該要持 續終身學習及不斷提升 TPACK 的素養。 主要探討職前生物老師在從 事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時,應該具備什麼學科教學 知識,如:1.教學設計的能力、 2.加強社群互動、3.線上微試 教。.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TPACK 模型可以衡量教師的教學內容知識,包括七個構 面,如:1.教育學知識、2.學科內容知識、3.科技知識、4.學科教學知識、 5.科技與教學知識、6.科技與學科知識、7.科技學科教學知識,另外,根 據以上表 2-2 研究結果,對於本研究的啟示為了解 TPCK 的構面及指標, 利用專家會議來確認指標的適切性,並利用師資生核心能力評量來檢視 是否與系上教學目標相符。. 第四節 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相關研究 以下說明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相關研究,如表 2-3。 表 2-3 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份) 楊博丞(2011). 張凱嵐(2000).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內容. 人力資源發展工作 者專業素養指標建 構之研究. 主要探討國內人力資源發展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內 涵及指標,包括:1.專業信念、2.專業認同、3.專 業成長、4.企業管理知能、5.HRD 專門知能、6. 人際能力、7.心智能力及 73 個指標。 人力資源發展人員 探討人力資源發展人員所需之專業能力及應該扮 所需能力與角色之 演的角色,認為組織改變推動者及人力資源發展 研究 經理之角色很重要。. 8.

(21) 表 2-3 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年份). 張美慧(2011). 翁千翔(2017). 江紋彬(2001). 李坤崇(2010).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內容. 主要建構「教育訓練人員專業職能指標」,包括七 教育訓練人員專業 個構面及 54 個指標,其構面及指標可作為人力資 職能指標建構之研 源部門、教育訓練發展部門之人員徵選、升遷及 究-以臺灣高科技 輪調之參考,另外,大專院校可以增設所建構出 產業為例 的職能增加相對應的課程。 建構企業人資應具備的數位學習課程規劃專業能 企業人資應具備之 力的模型,包括六個構面及 47 個指標,提供企業 數位學習課程規劃 人資或教育訓練人員的甄選、訓練發展及績效考 專業能力之研究 核之參考。 製造業與服務業教 了解製造業與服務業教育訓練人員所應具備的專 育訓練人員專業能 業能力及擬定培訓策略。 力內涵及培訓策略 之研究 大學核心能力與能 主要是希望維持適當的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以 力指標之建置 確保學生能在畢業時具備重要能力指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教育訓練人員職能及指標有利於甄選、培訓發展及績效 考核,學校可以參考這些職能指標開設相對應的課程,根據以上表 2-3 研 究結果,對於本研究的啟示為了解教育訓練人員應該具備哪些能力,以 利擬定德菲法的初稿及後續進行修正式德菲法調查。. 第五節 總整課程相關研究 以下說明總整課程相關研究,如表 2-4。 表 2-4 總整課程(專題製作)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份). 楊玉惠(2013). 陳淑敏、宋明 娟、甄曉蘭 (2010).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內容. 歸納出大專校院學生核心能力的內涵 趨勢,其共通職能包括:1.溝通表 大專校院學生核心能力 達、2.持續學習、3.人際互動、4.團 發展之探析 隊合作、5.問題解決、6.創新、7.工 作責任及紀律、8.資訊科技應用。 大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 主要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發展學生 發展──以國立臺灣師 的專業能力指標的歷程,以建立學生 範大學為例 的專業能力指標。. 9.

(22) 表 2-4 總整課程(專題製作)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年份).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內容. 根據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來推動 成果導向教學與評量策 劉育昀(2016) 略 研 討 會 IEET 推 動 總整課程(Capstone),根據教育目 標、課程架構及內涵,以成為具有特 Capstone 課程 色的系所。 劉曼君、呂良 透 過 Capstone 課 程培 總整課程可以評量及檢示學生四年所 育與檢視畢業生核心能 學具備程度。 正(2014) 力 師大逐步往創新的教育思維與重塑課 張國恩(2016) 師大推動總整課程之動 程發展,總整課程可以整合學生的專 機與價值 業知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總整課程可以推動系上的教育目標、課程架構及內涵,對 於系上及學生都有持續改善及持續進步,根據以上表 2-4 研究結果,對於 本研究的啟示為利用總整課程來衡量學生在大學四年所學,透過學生自 評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具備核心能力的情形。. 10.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利用專家會議確認生活科技領域 專業能力,以利後續作為生活科技師資生核心能力自評;第二部分為透 過修正式德菲法來建構學習與科技組學生的核心能力,並依據建構出來 的指標來衡量學生的核心能力具備程度;第三部分為利用專題製作問卷 衡量科技系學生的學習成效。 在第一部份首先透過學者建構出的生活科技能力指標的初稿,再利 用專家會議來確認指標的適用性(游光昭、林坤誼、王詩婷,2007);在第 二部分首先以文獻探討的方式進行文獻蒐集,問卷調查主要是針對系友 及雇主來了解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並作為發展修正式德懷術問卷的 基礎,另外,利用修正式德懷術來發展核心能力與內涵,對象為系上教 師、業界雇主及學校主管,根據所建構出的核心能力與內涵來發展評量 核心能力的問卷,透過學生核心能力評量來了解學生學習成效;第三部 分為利用專題製作問卷來衡量科技系學生的學習成效。最後提出建議與 檢討,以作為科技系規劃課程的參考。.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在第一部分透過 11 位專家來確認生活科技教學專業能力指 標,在第二部分,首先蒐集核心能力相關文獻作為建構學生核心能力內 涵的依據,再透過 2 位系上教師根據研究者所建構出的核心能力初稿進 行核心能力重要性篩選,以利建立修正式德懷術的基礎,然後再進行修 正式德懷術,透過 6 位業界雇主、6 位系友來建構學習與科技組的核心能 力,另外,透過專家會議以確認生活科技教師的專業能力來建構設計與 科技組的核心能力,並根據所發展出的核心能力設計出評量核心能力的. 11.

(24) 問卷;在第三部份透過專題製作問卷來衡量科技系學生的學習成效。透 過學生核心能力評量結果以提供科技系未來規畫課程的參考。本研究的 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法 本研究所採取之研究方法簡述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先蒐集國內、外核心能力之相關文獻,經過分析、比對與綜合 後,以建構大學生核心能力項目及評量的指標,再藉由相關的案例與研 究,歸納出大學生核心能力之構面與內容項目。 二、專家訪談調查 本研究在第一部份利用專家會議(11 位專家)來確認生活科技教學專 業能力指標;在第二部分為了使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構面能更精 確,利用專家訪談來做核心能力構面及內容項目的篩選,以系上教師 2 位 進行專家訪談調查,作為修正式德懷術的基礎參考,以利後續專家問卷. 12.

(25) 構面的設計與實施;在第三部分透過訪問專題製作教師以了解學生的學 習情形及教師認為重要的核心能力權重情形,以利擬定專題製作學生核 心能力評量問卷。 三、修正式德懷術 一般的德懷術相較於修正式德懷術在意見調查中會耗費大量的時間, 使得研究進度較難以控制,造成參與的專家們難以持續參與研究流程的 進行,而專家群的流失會造成共識性的代表性不足,也由於缺少面對面 的溝通及團體的互動,成員之間的討論想法可能會被限制,使得參與者 無法針對議題作出更精確的觀點,缺乏創意思想的討論。根據以上的缺 點,國內外的學者提出了修正式德懷術的方法,基於時間、經費及人力等 因素的考量,本研究以修正式德懷術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其與一般德懷 術不同的地方是省略了一回開放式問卷諮詢的步驟,由研究者根據文獻 探討及系友和雇主問卷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研擬問卷內容,然後依據專家 訪談的方式訂出問卷內容的各個項目,再進行審查及修改,續由專家們 依據問卷所擬定出來的項目表達個人的看法,以減少專家填答開放性問 卷的壓力,除了可以增加問卷的回收率,也節省研究的時間(李信賢,2007)。 因此,本研究在第一部分透過專家會議來確認生活科技教學專業能 力指標;在第二部分透過文獻探討了解大學類似科技的核心能力項目, 然後再透過專家問卷調查,修正大學生核心能力所需的構面及內容項目, 作為擬訂修正式德懷術問卷的依據;第三部分透過訪問專題製作老師的 結果來擬訂專題製作問卷。.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第一部份透過 11 位專家來確認生活科技教學專業核心能力. 13.

(26) 指標,研究對象以生活科技教師為專家群,如表 3-1。 表 3-1 生活科技教師為專家群 專家 莊○○老師 汪○○老師 黃○○老師 曾○○校長 陳○○老師 張○○老師 周○○老師 陳○○老師 蔡○○老師 高○○老師 陳○○老師. 現職 高中生活科技學科中心種子教師 高中生活科技學科中心種子教師 高中生活科技學科中心種子教師 台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主任輔導員 台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主任輔導員 台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輔導員 台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輔導員 台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輔導員 新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輔導員 新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輔導員 新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輔導員. 本研究在第二部分利用探討核心能力相關文獻的方式、專家訪談調 查之結果來進行研擬專家問卷,以修正式德懷術為本研究的研究法,來 確認專家群對大學生核心能力之構面及內容項目重要性的共識,研究對 象以學校主管、畢業系友及業界雇主為專家群。 本研究分為二個階段進行,階段一為專家訪談調查及問卷研擬,階 段二為德懷問卷施測。二階段之專家選擇條件及過程分述如下: 一、階段一:專家訪談調查及專家問卷研擬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與範圍,選取 2 位系上教師進行專家訪談調查。 為了考量核心能力熟悉度、專業性及代表性,在專家的選擇上,以下列領 域人員為對象,如表 3-2。 (一)擔任於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學系之教授。 表 3-2 專家訪談調查對象 專家 陳○○教授 謝○○教授.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專任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專任教師. 14.

(27) 二、階段二: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 參加修正式德懷術研究的專家至少需要 10 至 15 人(Ziglio,1996)。為 了使研究結果有多樣的觀點及符合實際需求,專家群對研究主題需有專 業的水準及判斷,因此本研究的專家群以業界主管、學校主管及畢業系 友為對象。為了考量對大學生核心能力熟悉度、專業度及代表性,在專家 選擇上只要符合以下其中一項即可。 (一)畢業於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相關系所之系友。 (二)業界人力資源相關背景之工作年資 3 年以上之人員。 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成員組成包括哪些:任教於各個大專校院的教 授等科技領域教育學者,在產業界擔任總監、總經理、執行長、副總經理、 廠長、經理,如表 3-3。 表 3-3 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對象 專家 簡○○專家 郭○○專家 盧○○專家 黃○○專家 張○○專家 康○○專家 陳○○專家 林○○專家 邱○○專家 李○○專家 謝○○專家 江○○專家. 現職 香港商福斯傳媒有限公司 紀達職涯諮詢有限公司 行知學思有限公司 盟亞知識管理學院 統一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 國都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社團法人台灣服務科學學會 文藻外語大學 松誼企管顧問公司. 本研究在第三部分利用訪問專提製作的老師來擬訂專題製作學生核 心能力調查問卷,男女生人數比為 25:14,研究對象以科技系專題製作教 師為專家群,如表 3-4。. 15.

(28) 表 3-4 專題製作教師群對象 專家 朱○○老師 蕭○○老師 陳○○老師 簡○○老師 林○○老師 丁○○老師 許○○老師 林○○老師. 現職 台師大教授 台師大教授 台師大教授 台師大教授 台師大教授 台師大教授 台師大教授 台師大教授.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專家會議 本研究先透過文獻探討,再邀請 11 位生活科技教師來確認生活科技 教學專業能力,並擬定設計與科技組學生核心能力評量問卷。 二、專家訪談題綱 本研究先透過相關文獻的理論和研究及參考十二年國教課綱草案的 內容,整理出大學生核心能力應具備的構面及內容項目,並彙整成專家 訪談大綱問卷,並依據此訪談大綱來了解學生應具備什麼核心能力,進 行資料蒐集、分析及歸納,以確定大學生核心能力的構面及內容項目,教 師訪談結果作為擬定專家核心能力問卷構面及內容項目的基礎及編製修 正式德懷術問卷發展第一回問卷之依據。 審查問卷人員計有:長年從事人力資源領域的學者等二位(如表35)。 表 3-5 專家審專家群 專家學者. 服務單位. 職稱. 專長. 學者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副教授. 人力資源發展需求評估研究. 學者B.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助理教授. 人力資源發展規劃與管理研究.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及系上教育目標所擬定之「人資教育訓練人員. 16.

(29) 專業職能指標建構」初稿,經由兩位學者專家審查,針對初稿指標及內 容項目提供增加或刪除的意見,同時審查內容及文字敘述是否恰當,共 計修正29項。 專家審查後,針對人資教育訓練人員專業職能指標建構研究項目, 訂定了四個評估項目共48題,形成第一回「人資教育訓練人員專業職能 指標建構」問卷。 三、修正式德懷術問卷 本研究之問卷調查編製初稿是根據文獻分析及專家訪談建立「人力 資源教育訓練人員之職能」之指標及內容項目,再將各個指標分類到科 技系「學習與科技」組學生所應培養的四個核心能力層面,如:一般認 知與技能層面、職能導向層面、個人特質層面、價值和倫理層面等四大 項,形成「人資教育訓練人員專業職能指標建構」初稿。 將第一階段的專家訪談結果作為研擬專家問卷基礎,依據此基礎將 大學生核心能力的構面及內容項目編製成修正式德懷術問卷,各回合問 卷的內容都包含說明涵、問卷填答說明、核心能力名詞解釋、項目內容與 綜合建議等,在第二回合的問卷則附帶說明第一回合問卷的專家意見回 饋分析結果。 1. 研究說明函 詳細說明本研究的目的、性質、修正式德懷術研究法之實施方式、專 家群的背景、本研究實施方式及進度、研究者的聯絡方式與實施期限等。 2. 填答說明 主要在陳述問卷的架構、內容與填答方法。本研究工具「建構大學生 核心能力」問卷,其中各題項之後列有「重要性程度」的圈選欄位。本研 究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來評量核心能力「重要性」的程度,由專家根據其. 17.

(30) 對專業能力的經驗與認知來填寫,其內涵項目由「1」(非常不同意)~「5」 (非常同意)擇一圈選,並請務必全部填答,在各題項後面列有「修改意見 說明」欄,供專家作修正,另外,各題組後面有「增加其他構面(內容項 目)」欄,以供專家提出建議。第二回合後的問卷,則不列出「修改意見 說明」欄,改列出「與眾數持不同意見之理由」欄,以了解專家對於所持 的意見與想法。 3. 修正式德懷術問卷內容 問卷的內容擬分成「核心能力構面」及「內容項目」兩大部分。各部 分的選項,由專家填答完成後,再進行資料蒐集、分析及歸納,以確定大 學生核心能力的構面及內容項目。 4. 綜合建議 在問卷最後列有「綜合建議」欄,提供填答者表達意見或看法。 5.回饋結果說明 除了上述的問卷內容之外,在第二回合問卷並附上第一回合專家意 見之重要程度的統計分析結果,包括平均數和標準差,以顯示專家群意 見集中的情形,以作為填答者重新判斷各構面內容的參考依據。 四、老師評量方式及評分 利用授課教師問卷意見來了解專題製作的基本資料、實施方式、課 程目標、課程大綱、主要的教學方法、總整課程結束時的學習成果與產 出、認為可增進學生本職學能可以再精進的教學措施等內容。 總整課程老師的評量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為老師評分總整課程培養 系上大學部各項專業核心能力的程度,第二種為老師根據創造與創新、 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團隊共創、有效溝通、組織和管理等核心能力的 評分來了解學生各項核心能力具備的程度。問卷發展的時間為 106 年 2. 18.

(31) 月初前完成,問卷前、後測的時間分別為 106 年 2 月底及 106 年 5 月 初。 五、學生自評問卷 以設計與科技與學習與科技組為對象,利用學生自評問卷來了解系 上選修專題製作總整課程後對於大學部各項專業核心能力的具備程度。 問卷發展的時間為 106 年 6 月初。專題製作學生核心能力之構面及內容 項目請參見附錄五【專題製作(一)】課程核心能力自評表。.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資料主要有二大部分,分別為: (1)問卷設計及效度、(2)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以及(3)學生的 學習成就表現。以下就此二類資料說明資料的處理與分析情形。 一、問卷設計及效度 1.第一回合問卷 第一回合問卷之修正式德懷術調查問卷是依據文獻探討、系上教育 目標編製而成,並經過兩位專家審查完成後而形成第一回合修正式德懷 術問卷,其問卷內容如下: (1)問卷說明函 第一回合的問卷包含:研究說明函詳細描述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 修正式德懷術的實施方式、本研究專家群的對象及研究者聯絡的方式 等。 (2)填答說明 共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資本資料,包括:任職企業(機 關)、職稱、最高學歷、擔任人力資源相關工作的年資。第二部分為說. 19.

(32) 明本研究人資教育訓練人員專業職能指標建構之問卷」,共分成一般認 知與技能層面、職能導向層面、個人特質層面、價值和倫理層面等四大 項,計48項於各個項目內列有「重要性程度」,是採用Likert五點量 表,請專家們依據自己的觀點填入非常重要【5】至非常不重要【1】等 五個選項中圈選一個,最後在每一個項目都增列修改意見說明及每個構 面最後都增列是否有需要增加的內容項目。 2.第二回合問卷 將第一回合的修正式德懷術專家意見加以彙整、統計及分析,以編 製第二回合的修正式德懷術問卷,其內容如下: (1)問卷說明函 第一回合的問卷包含:研究說明函詳細描述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 修正式德懷術的實施方式、本研究專家群的對象及研究者聯絡的方式 等。 (2)填答說明 附上第一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對於「人資教育訓練人員專業職 能指標建構」所圈選的意見,並統計分析其眾數、平均數及標準差並列 出,以供專家填答時參考,同時也列出所有專家修改的意見,另外以紅 色文字顯示本回合問卷的修正內容,藍色文字係根據專家建議所新增的 內容。 3.問卷效度 本研究之修正式德懷術問卷是根據文獻探討及科技系教學目標形 成,並經由兩位專家審查後製成問卷,邀請十二位專家組成修正式德懷 術專家群,利用電子郵件問卷的方式針對問題進行二回合的修正式德懷 術問卷調查,包括數據統計分析及專業意見,讓問卷的內容效度能更加. 20.

(33) 貼近實際的情況。因此,本研究的修正式德懷術研究已經具有專家效 度。 二、修正式德懷術問卷結果分析 將採用修正式德懷術問卷取得學者與專家對於大學生核心能力構面 及內容項目之共識,並進行資料分析說明。 修正式德懷術研究可依據其研究需要決定所需的統計處理方式,通 常計算以下數值(簡茂發、劉湘川,1993): 1. 所有專家對各內容項目的平均數、中位數及眾數(平均數愈 大,相對重要性愈大)。 2. 計算各個指標項目的重要性結果的分配情形(百分比愈高,相 對重要性愈大)。 3. 計算專家意見的離散程度(平均標準差愈小愈好)。 修正式德懷術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專家一致性的意見,每一個題項圈 選重要程度4和5的專家們其總比例達百分之75以上者,該題視為已達一 致性(Todd & Reece,1989)。 四分位差可以了解專家意見的離散情形,四分位差越小,表示意見 越一致。四分位差有三種結果:(1)四分位差若小於0.6,表示專家的意 見呈高度一致性。(2)四分位差若介於0.6至1.0之間,表示專家的意見 具備中度一致性。(3)四分位差若大於1.0,表示專家的意見不一致 (Raskin,1994)。 若要了解修正式德懷術成員對問卷各項目的看法是否一致,可以依 據問卷評估等級十分之一的值來判斷,當四分位差的值小於或等於此值 時,代表成員們對問卷的看法一致,也就是說,若研究問卷為五點量表 時,當四分位差小於或等於0.5時,代表專家們的意見達到高度一致性. 21.

(34) (Faherty,1979)。當問卷前後回在意見平均值的平均數差距小於15% 時,代表穩定(Franchak,1984)。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採四分位差來了解專家群意見一致性的程 度,統計方式是採用平均數統計專家群對每個題項項目的意見平均值, 來判斷各個項目的重要性;並採用眾數來統計專家對各項目的意見集中 的情形,來判斷各個項目的滿分頻率;並採用標準差來判斷各個專家的 意見,以了解其離散程度情形;此外,刪題的依據為符合每一個題項圈 選重要程度「4」與「5」占所有專家百分比在75%以下及四分位差大於 1。 三、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資料的處理方式 (一)每回合問卷 將開放性意見的「增加其他構面(內容項目)」欄以及「綜合建 議」欄以逐字稿的方式來呈現,並彙整內容及分析,以作為題項增加與 修改的參考依據;並統計專家對所有樣本的每個選項答題之百分比、平 均數、中位數、眾數、標準差及四分位差,以了解專家整體意見的一致 性、重要程度及離散情形,主要程序為三個步驟: 1.計分與統計數據:將專家填答每個題項之重要性程度「1」至 「5」分勾選情形,統計每個題項的答題百分比、平均數、眾數、標準 差及四分位差。 2.整體意見及個人意見之處理:整體意見以平均數、眾數及四分位 差來呈現。 3.形成第二回問卷:將第一回問卷各題項的量化統計結果,依據刪 題標準來判斷題項的保留或刪除,然後依據專家開放性意見的彙整結果 來決定新增或修改問卷題項,作為編製第二回合問卷的參考。在第二回. 22.

(35) 合問卷中,除了需要呈現各題項之統計平均數、眾數、四分位差,還要 註明專家必須填答之意見以及「與眾數持不同意見之理由」,以提供專 家填寫其個人意見與整體意見不同時的堅持理由。 (二)專家權益建的共識率分析 判斷專家意見共識性的標準為比較各題項於第二回合與第一回合問 卷結果其標準差改變情形,若該題項在第二回合問卷結果之標準差小於 或等於第一回合問卷結果之標準差,可說明此題項專家的意見已經趨於 穩定及聚合。Greenet建議,當百分之八十以上之題項達成穩定,表示 專家已經達成一致性,則可以停止問卷調查(何俐安、李信賢、廖芳 君,2009)。 (三)確定構面及內容項目 本研究所建構之科技系學生核心能力的構面及內容項目必須是專家 們認為其重要程度高且重要性需要在一定共識下產生。在本研究中選取 重要程度如下:(1)平均數達到「4」或「4」以上,表示其重要程度 很高。(2)四分位差小於「1」,表示專家意見具有一致性。 (四)列出各內容項目的相對重要程度作為後續科技系課程規劃的參考。 三、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 根據總整課程之學生自評的結果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否符合教 學目標。. 第六節 研究程序 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修正式德懷術為研究法,透 過問卷方式取得專家共識,以便確認大學生核心能力之構面及內容項 目,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程序將分成三個階段說明,第一階段為確認問卷. 23.

(36) 擬定,第二階段為實施修正式德懷術,第三階段為資料結果分析整理。 一、確認問卷擬定階段 運用文獻探討方式及專家訪談調查結果來建構專家問卷,於此階段 中,本研究參考國內外核心能力及總整課程等相關文獻,並依據系上核 心能力指標來建構內容項目,進一步歸納並編製出專家訪談大綱的基 礎。 二、實施修正式德懷術階段 根據前一階段的成果,擬定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與專家群確認及聯 繫後,即發放該回合的「建構大學生核心能力」之調查問卷。並依照修 正式德懷術實施步驟,經由數回合的問卷發放、回收及整理,彙整專家 學者們對於大學生核心能力之構面及內容項目的共識。由於問卷發放與 整理將需耗費許多時間,本研究預計每回問卷以三個星期為實施的週 期。 三、資料結果分析與整理階段 回收問卷並整理,如果專家們的意見已具有一致性,即可著手整理 最後結論;若專家意見並沒有一致性,則必須重新進行編製問卷的階 段,此循環應持續至專家意見達成一致性為止。 四、確認大學生核心能力的構面及內容項目 根據前一階段所彙整的結論,確認大學生核心能力各構面及內容項 目的相對重要程度,成為未來科技系課程規劃的參考。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如圖3-2所示:. 24.

(37) 圖 3-2 本研究程序圖. 25.

(3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本章主要針對專家訪談及修正式德懷術結果來分析。本研究進行了 一回合專家訪談及兩回合的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並將本章分成六小 節加以分析評論:第一節為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問卷初稿之訪 談,第二節為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基本資料分析,第三節及第四節為第 一回合及第二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知統計結果與分析,第五節為 綜合討論分析,第六節為學生核心能力自評結果與分析。茲將前述各節 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問卷初稿 本節根據文獻探討以及科技系的教育目標歸納出人資教育訓練人員 核心能力的四個構面,分別為:「一般認知與技能層面」、「職能導向 層面」、「個人特質層面」、「價值和倫理層面」等,並依據專家訪談 以了解系上教育目標及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應具備的能力,以建構人資教 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構面及內容項目,作為編製修正式德懷術問卷之基 礎。修正式德懷術問卷發放、回收日期及回收率及專家訪談的結果如 下: 表 4-1 修正式德懷術問卷發放、回收日期及回收率 項目. 寄發日期. 回收日期. 寄發人數. 回收人數. 回收率. 專家審查. 2017.02.27. 2017.03.06. 2. 2. 100%. 第一次修正式德懷 術問卷調查. 2017.03.20. 2017.03.39. 12. 12. 100%. 第二次修正式德懷 術問卷調查. 2017.05.01. 2017.05.10. 12. 12. 100%. 26.

(39) 表4-1中所列兩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問卷的問卷發放回收率皆為100%。 一、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的構面 在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構面上,專家認為研究者依據文獻探 討所歸納的結果已經符合科技系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的面向。 二、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的內容項目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後,歸納出各個構面的內容項目如下: 一、一般認知與技能層面構面 本構面包括瞭解產業、溝通技巧、建立關係的能力、專案管理能 力、結果導向、表達能力、目標設定能力、行銷技巧、全球視野能力、 基礎語言能力等10項內容項目。 二、職能導向層面 在職能導向層面,共包括數位學習基本概念、數位學習理論素養、 數位學習趨勢概念、多媒體設計理論、資訊管理概念、數位學習技術及 工具應用、鑑別技能、瞭解訓練科目、訓練計畫的評估、課程設計與編 排技能、教材編寫能力、分析教學資源適用性、瞭解數位學習資源與特 性、分析數位學習環境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電腦輔 助設備能力、撰寫數位學習教案能力、教學回饋能力、數位學習教材評 鑑能力、修正計畫能力、數位學習課程e化能力、測試多媒體能力、數 位學習支援能力、掌握學習進度能力、成本效益分析技能、訓練成效評 估能力、編製測驗評量能力、評量數位學習訓練成效、訓練成本控管技 巧、訓練之經費成效分析技巧、觀察績效的能力等32項內容項目。 三、個人特質層面 在個人特質層面,共包括科技素養與能力、創新能力、說服能力、 實作能力等4項內容項目。. 27.

(40) 四、價值和倫理層面 在價值和倫理層面共包括工作職場個資與隱私保護、遵守智慧財產 權等2項內容項目。 本研究針對以上文獻探討所歸納所得的構面及內容項目邀請專家進 行訪談以確認各項目的適切性。根據專家訪談的結果,本研究考量後續 將進行修正式德菲專家問卷調查,因此針對各項目名稱以及內容重點提 供文字上的修正,修正的情形如表4-2及4-3所示。 表 4-2 內容項目的修正 構面 一般認知與技能層面構面. 修正前 銷售技巧. 修正後 行銷技巧. 表 4-3 各項目的內容重點的修正情形 構面/內容項目 一般認知與技能 層面/溝通技巧. 一般認知與技能 層面/說服能力 一般認知與技能 層面/結果導向 職能導向層面/數 位學習基本概念 職能導向層面/數 位學習理論素養 職能導向層面/數 位學習趨勢概念 職能導向層面/數 位學習技術及工 具應用. 修正前內容重點 能夠自信且清晰地與其他部 門主管或員工溝通有關訓練 之觀念與事項,亦能積極開 放地傾聽他人意見,並作出 有效、專業的回應。 擅長運用口語或書面的形式 以尋求管理者對訓練方案的 支持。 能夠以各種有效的方法來確 認數位學習目標達成與否的 能力。 具備數位學習定義、數位發 展與應用 具備數位學習學習理論、成 人學習實務 具備數位學習發展趨勢概念. 修正後內容重點 具有能夠自信、口齒且清晰地 與其他部門主管或員工溝通有 關與訓練相關之觀念與事項, 亦也能積極開放地傾聽他人意 見,並作出有效、專業的回應 擅長運用口語或書面的形式以 尋求管理者對訓練方案的支持. 具備數位學習技術、數位學 習網路環境建置概念、學習 管理系統、虛擬教室、數位 學習工具(載具及輔具)研 發應用、導入與建置、教材 呈現方式等. 了解數位學習技術、數位學習 網路環境建置概念、學習管理 系統、虛擬教室、數位學習工 具(載具及輔具)研發應用、 導入與建置、教材呈現方式. 28. 以多元的方法確認數位學習目 標達成與否的能力 了解數位學習定義、數位發展 與應用 理解數位學習學習理論、成人 學習實務 了解數位學習發展趨勢概念.

(41) 表 4-3 各項目的內容重點的修正情形(續) 構面/內容項目 職能導向層面/多 媒體設計理論 職能導向層面/瞭 解訓練科目 職能導向層面/分 析教學資源適用 性. 職能導向層面/瞭 解數位學習資源 與特性 職能導向層面/教 學設計能力. 職能導向層面/教 學回饋能力 職能導向層面/數 位學習教材評鑑 能力 職能導向層面/修 正計畫能力 職能導向層面/數 位學習課程e化能 力 職能導向層面/測 試多媒體能力 職能導向層面/數 位學習支援能力. 修正前內容重點 具備多媒體設計理論素養. 修正後內容重點 了解多媒體設計相關理論. 具備分析學習目標、學習內 容,並依據需求規格來規劃 適當數位學習課程之能力 具備將教學資源內容依邏輯 架構,從簡單到複雜進行分 類,並經過教學資源適用性 與比價後,分析是否需自行 開發能力 具備以整個組織的需求作考 量,及了解現階段資訊融入 教學應用情形 具備能辨別美術設計、程式 設計、多媒體系統程式等, 產出是否合教學設計原理, 並依據依受訓者的需求發展 數位學習課程、安排教學順 序能力 具備發展教學回饋、檢查數 位學習製作內容能力 具備數位學習教材品質評鑑 能力. 透過分析學習目標、學習內 容,並依據需求以規劃適當的 數位學習課程 將教學資源內容依據邏輯架 構,從簡單到複雜進行分類, 並經過教學資源適用性與比價 後,分析是否需自行開發能力. 具備依據數位學習課程評估 結果,提出修正計畫能力 具備安裝數位學習課程至e 化訓練平台能力. 依據數位學習課程評估結果, 提出修正計畫的能力 安裝數位學習課程至e化訓練 平台的能力. 具備測試多媒體系統程式, 能否正常運作之能力 數具備數位學習教材上線、 數位學習平台管理、課程服 務平台推廣活動、諮詢服務 及引導課程. 測試多媒體系統程式,確認能 否正常運作之能力 包括數位學習教材上線、數位 學習平台管理、課程服務平台 推廣活動、諮詢服務及引導課 程等能力. 29. 以整個組織的需求作考量,了 解現階段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情 形 能辨別美術設計、程式設計、 多媒體系統程式等,以確認產 出是否符合教學設計原理,並 依據依受訓者的需求發展數位 學習課程、安排教學順序能力 檢查數位學習製作內容並發展 教學回饋的能力 評鑑數位學習教材品質的能力.

(42) 表4-3各項目的內容重點的修正情形(續) 構面/內容項目 修正前內容重點 職能導向層面/掌 具備掌握課程進度及受訓者 握學習進度能力 之學習狀況,以促進學習進 度 職能導向層面/成 能從財務的優缺點進行成本 本效益分析技能 效益分析,以評估可行的訓 練方案 職能導向層面/評 具備運用數位學習測驗評量 量數位學習訓練 工具,來評量受訓者參與數 成效 位學習教學活動,行為和態 度上的轉變,及是否遷移到 類似的工作情境上的能力 職能導向層面/訓 具備分析訓練成本效益能力 練成本控管技巧 (時間、資料、人力等), 並正確編列年度訓練(含數 位學習)預算能力. 修正後內容重點 掌握課程進度及受訓者之學習 狀況,以促進學習進度 從財務的優缺點進行成本效益 分析,以評估可行的訓練方案 能夠運用數位學習測驗評量工 具,以評量受訓者參與數位學 習教學活動,行為和態度上的 轉變,及是否遷移到類似的工 作情境上 具備分析訓練成本效益(時 間、資料、人力等)的能力, 並且能夠正確編列年度訓練 (含數位學習)預算. 根據以上訪談專家對於人資教育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的構面及內容項 目進行修正後,即形成修正式德懷術問卷的初稿,包括以下的人資教育 訓練人員核心能力的構面及內容項目: 1.一般認知與技能層面:「瞭解產業」、「溝通技巧」、「建立關 係的能力」、「專案管理能力」、「結果導向」、「表達能 力」、「目標設定能力」、「行銷技巧」、「全球視野能力」、 「基礎語言能力」。 2.職能導向層面:「數位學習基本概念」、「數位學習理論素 養」、「數位學習趨勢概念」、「多媒體設計理論」、「資訊管 理概念」、「數位學習技術及工具應用」、「鑑別技能」、「瞭 解訓練科目」、「訓練計畫的評估」、「課程設計與編排技 能」、「教材編寫能力」、「分析教學資源適用性」、「瞭解數 位學習資源與特性」、「分析數位學習環境能力」、「教學設計 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電腦輔助設備能力」、「撰寫 30.

(43) 數位學習教案能力」、「教學回饋能力」、「數位學習教材評鑑 能力」、「修正計畫能力」、「數位學習課程e化能力」、「測 試多媒體能力」、「數位學習支援能力」、「掌握學習進度能 力、「成本效益分析技能」、「訓練成效評估能力」、「編製測 驗評量能力」、「評量數位學習訓練成效」、「訓練成本控管技 巧」、「訓練之經費成效分析技巧」、「觀察績效的能力」。 3.個人特質層面:「科技素養與能力」、「創新能力」、「說服能 力」、「實作能力」。 4.價值和倫理層面:「工作職場個資與隱私保護」、「遵守智慧財 產權」。. 第二節 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基本資料分析 本研究論文是以人力資源教育訓練人員作為研究主體,探討科技系 學生未來就業時所需具備的就業能力指標之內涵。本研究的執行步驟包 括:相關文獻探討分析、專家訪談以建立修正式德懷術初稿,進行兩回 合修正式德懷術專家問卷調查以彙整專家們對於科技系學生未來應該具 備哪些核心能力指標及內涵的意見,作為科技系未來檢討及調整課程時 的參考。 本節主要說明專家群的基本資料分析結果。 一、修正式德懷術的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以執行長、總監、總經理、副總經理、經理、廠 長、教授等專家。以上述學者專家的意見來彙整對「台灣師範大學科技 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之學習與科技組學生之教育訓練核心能力之研. 31.

(44) 究」之共識。首先,先確定參加修正式德懷術研究的專家的樣本人數, 隨後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以電子郵件寄送的方式邀請專家,並向專家 說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架構、研究流程、研究方式及進行的時間,最 後依據專家的回覆確認專家是否願意擔任本研究的專家群,最後共獲得 12位專家同意參與本研究,組成本研究之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本研究 共進行二回合問卷調查,調查期間以電子郵件寄送的方式回收,其二回 合的問卷回收率皆為100%。 本研究將第一回合及第二回合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的基本資料分為 「任職企業(機關)」、「職稱」、「最高學歷」及「擔任人力資源相 關工作的年資」等四個部分,並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統計分析結果如 表4-4: 一、 任職企業(機關):專家群職業分為企業人資及學校教授二 類。企業人資總計有8位,佔66.6%;學校教授有4位,佔 33.3%。 二、 職稱:主管8位、教授4位。 三、 最高學歷:博士4位、碩士8位。 四、 擔任人力資源相關工作的年資:依據工作年資進行歸類。 表 4-4 本研究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基本資料 專家. 任職企業(機關). 職稱. 年資. 學歷. 總監. 20. 碩士. 專家A. 香港商福斯傳媒有限公司. 專家B. 紀達職涯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20. 碩士. 專家C. 行知學思有限公司. 執行長. 15. 碩士. 專家D. 盟亞知識管理學院. 總經理. 22. 碩士. 專家E. 統一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15. 碩士. 專家F. 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 助理教授. 10. 博士. 專家G. 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 助理教授. 10. 碩士. 專家H. 國都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廠長. 35. 博士. 專家I.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兼任助理教授. 12. 博士. 32.

(45) 表 4-4 本研究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基本資料(續) 專家. 任職企業(機關). 職稱. 年資. 學歷. 專家J. 社團法人台灣服務科學學會. 經理. 12. 碩士. 專家K. 文藻外語大學. 教授. 10. 博士. 專家L. 台灣松誼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22. 碩士. 二、修正式德懷術的實施步驟、資料處理及專家全之基本資料分析 (一)修正式德懷術實施的過程 1.第一回合問卷調查 第一回合問卷於3月20日寄出,回收時間為3月29日,回收率為 100%(12份),回收問卷均為有效問卷。問卷回收之後,進行以下四項資 料整理工作: (1)統計修正式德懷術的樣本數 (2)統計每一個題項所圈選的重要性(5至1,代表重要程度由高至 低) (3)統計每一題項的眾數、平均數及標準差 (4)整理專家們修改的內容項目及新增項目 2.第二回合問卷調查 第二回合問卷於5月1日寄出給12位修正式德懷術專家,並於5月10 日收齊所有的專家意見(回收率為100%),回收德問卷均為有效問卷。 問卷回收之後,進行四項整理工作: (1)統計修正式德懷術的樣本數 (2)統計每一個題項所圈選的項目(5至1) (3)統計每一題項的眾數、平均數及標準差 (4)整理專家們修改的內容項目及新增項目. 33.

(46) 3.資料處理 (1)在上述二回合的修正式德懷術問卷調查中,對於專家群所提供 的相關建議,均加入問卷內容中,以歸納出人資教育訓練人員 核心能力指標。 (2)量的分析 本研究是利用SPSS的軟體來統計分析專家所圈選的答案。本研究所 採用的統計處理方式如下: a.每個項目的平均數(若平均數越大,項對其重要性越大)。 b.專家意見的離散程度是看其平均標準差,越小越好。 c.刪題的標準為每一圈選的重要程度4或5若沒有達到所有專家 總比例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下。 (二)各回合問卷調查資料處理方式 1.第一回合問卷資料分析 (1)統計數據:依據專家填寫的答案,每項指標(非常重要為5分、 重要為4分、普通重要為3分、不重要為2分、非常不重要為1分) 統計其眾數、平均數及標準差。 (2)整體及個人意見:整體的意見以平均數呈現,若平均數為總分 之75%以上(3.75以上)具有一致性。 (3)製成第二回合問卷:根據第一回合的問卷結果及專家意見進行 編製第二回合的問卷,並在第二回合問卷中,呈現每一個項目 的眾數、平均數及標準差,以提供專家在填答時可以與其他專 家整體意見有差異時作參考。 2.第二回合問卷資料分析 (1)統計數據:依據專家填寫的答案,每項指標(非常重要為5分、. 34.

(47) 重要為4分、普通重要為3分、不重要為2分、非常不重要為1分) 統計其眾數、平均數及標準差。 (2)整體及個人意見:整體的意見以平均數呈現,若平均數為總分 之80%以上(4.00以上)具有一致性。 (3)製成第二回合問卷:專家群意見的共識率標準在比較各題項在 第二回合與第一回合問卷結果之標準差改變的情形,若該題項 於第二回合問卷結果的標準差小於第一回合問卷結果的標準 差,代表該題項專家群意見已經達成共識,當百分之八十以上 的題項達成共識後,表示專家意見已經達一致性,可以停止進 行問卷調查。 (4)確定問卷內涵項目:本研究所建構的「人資教育訓練人員專業 職能指標」,是由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共識下所產生的,各項 平均數都達到4(含)以上,代表專家群意見一致,同時製成「人 資教育訓練人員專業職能指標建構」內容項目。 (三)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群之基本資料分析 本研究是以專家的知識水準、可信度及精確度來衡量其適任 性,利用電子郵件的方式邀請專家參與修正式德懷術研究,並項專 家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實施的方式及流程、預期的 成果,共計獲邀12位專家(執行長一位、總監一位、總經理二位、 副總經理一位、經理二位、廠長一位、教授四位)組成本研究的修 正式德懷術專家群。研究共進行二回合問卷調查,結果問卷回收率 均為百分之百。.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Dur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ing proficiency in the mother-tongue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Cantonese is most Hong Kong children’s mother-tongue and should also be the medium

Internal assessment refers to the assessment practices that teachers and schools employ as part of the ongo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during the three year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